《乡土中国》(基础知识提分作业)-高一语文寒假课(统编版)_第1页
《乡土中国》(基础知识提分作业)-高一语文寒假课(统编版)_第2页
《乡土中国》(基础知识提分作业)-高一语文寒假课(统编版)_第3页
《乡土中国》(基础知识提分作业)-高一语文寒假课(统编版)_第4页
《乡土中国》(基础知识提分作业)-高一语文寒假课(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乡土中国》(基础知识+提分作业)

基础知识

一、走近费孝通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

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

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二、创作背景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

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三、了解《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

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

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

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

其本色。

《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

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

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章节内容概述

第一篇《乡土本色》,开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

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

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

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

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一一士气。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

(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会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

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

乡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道德体系中最大的特点一一

私。

第六篇《家族》,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结构、原则及功能。与西方国家

相比,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男女有别》,阐述了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爱情观,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

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

们是主动地服于成规。

第九篇《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

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

第十篇《无为政治》,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

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长老统治》,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

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

一词。

第十二篇《血缘和地缘》,说明了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

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名实的分离》,论述了在长老统治下,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的极大分离,

虚伪在这种情景下是必须的。承接第十、十一篇,引出第四种权力一一时势权力。

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要,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

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整本书逻辑框架图

区别于法治和人治「生于斯,死于斯

维持礼治的是传统,而二H礼治秩序%,----------.-依赖土地

厂I乡土本色卜一世代定居是常态

传统是社会经验的累积L“熟悉”的社会

乡土社会:礼治社会T无讼一[无讼)一

空间上:面对面的往来中,文字

T语言》文字汇

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是多余的

无为政治时间上:历代不移,经验代代相传

受阻-C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14]-

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一捆柴一

既非发生于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1、界限分明一平等观念、宪法观念

也非发生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H长老政治卜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一波纹一以

长老统治是发生于社会继J自我为中心T讲人情、不讲权利

血替的过程中的教化性权力与义务

缘血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差序格局:私人关系克己复礼、

社系维着私LT宣是皆以修身为本

属关系来决定,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血缘和地缘卜国

性H

地缘:血缘的空间投影,从商业里」人的道德n团体格局:团体和个人的关系

变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权利和宪法观念

的基础

广西洋社会:家庭(团体性的社群、

横暴权力「,、以夫妇为主轴的、临时的、简单

T家族卜的、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

同意权力-

-------力量)

长老权力―名实的分离L乡土社会:“小家族”(事业组织、

时势权力:变动十分剧烈的社会-以父子传承为主轴的、长期的、复

名实的分离;变动速率很慢的社」

杂的、夫妻之间感情淡漠)

会,内部的教条或命令不切实际

两种文化模式:亚普罗式和浮士德

乡土社会:欲望、自由、感性f从欲望到需要口q男女有别式,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

现代社会:需要、计划、理性-只从诙至到.受L两性的结合以生育为目的,社会关

系主要建立在同性之间

提分作业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

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

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

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

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

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

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

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

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

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

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

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中得

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

信用是天生的。类似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

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

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士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

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

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摘编自费老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

一问题。“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是

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

有学者用“新乡土中国”来描绘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

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

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性意义。

“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

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农村建设和乡村治理角度看,乡村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越

来越强。如今的乡村为越来越多的公共力量和公共活动提供了空间,乡村已不只是村民自己活动的空间了。

“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

的两个社会类型。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

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

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

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和熟知

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种信息透明的

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

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

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

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知晓,并不一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镇化扩

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

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乡民组成村落,他们平时接触的多为域内人,生活隔离,固守乡土,一般保持着孤立的圈子。

B.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让乡人之间很熟悉,人们在熟悉中产生信任,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

生的。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以亲情为纽带,以乡土圈子为核心,和谐相处,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

结构仍保持不变。

D.“熟悉的社会”不是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而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且信息透明的社

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悉是经过多方面的、经常的接触而发生的。这过程可用《论语》中的“习”字概括。

B.材料一在论述乡土社会的信用时,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城镇化、市场化等正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的熟悉社会关系。

D.三则材料都是以“乡村社会”为话题而展开的,但是三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又各有侧重。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B.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D.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有人说,我们当前经历了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请结合材料三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1.C2.B3.A4.首先提出“后乡土中国”的概念,之后介绍“后乡土中国”命名的原因,然后

具体介绍“后乡土中国”的结构和特征,最后说明“乡土中国”和“后乡土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并非

对立。5.①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仍然存留,决定了乡村社会仍是“熟悉的社会”;

②乡村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和透明的社会,村落的社会关系相互熟知;

③尽管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使乡村社会熟悉关系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

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即使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社会结构仍保持不变”错。材料二中第三段提到“,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

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

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

的特征”,材料三第三段“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

中……”据此可看出乡土社会受城镇化、市场化冲击,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乡村

社会熟悉关系也在变迁,并不是保持保持不变。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用母亲能听懂自己婴孩的话来进行对比论证”错。材料一第五段“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

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第六段“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

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热每个人的

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还

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由此看出是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说明乡土社会的信用就像母亲能听懂自己

婴孩的话一样非常熟悉。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表述乡土社会熟悉的人际交往关系。

A.句意:如今两鬓苍白,思乡的心早已苍老,回乡的万里路程只在梦中。意思是意谓返乡无望,唯梦中可

得。表明对自己远离家乡无法回归乡土的伤感与无奈,未体现出乡土中的人际关系,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B.句意: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有美酒,大家同饮共欢。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乡邻们之间熟悉又融

洽的人际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C.句意: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写出与邻居老翁喝酒兴奋、欢快、热烈的气氛,体现出乡土社会

中与邻居亲近、熟悉、自然的交往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句意: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表现农夫们傍晚劳作回来,互相谈论家常的和

谐快乐的情景,体现出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共同劳动、共聊家常的熟悉和乐的人际关系,符合材料一的观

点。

故选A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首先,第一段“'后乡土中国'是基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的一个理想型概念,并不

是说乡土的完全终结,而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据此可看出,提

出“后乡土中国”的概念,是指乡土性特征部分维续的情况下,乡村社会结构所发生的转型的中国社会;

然后,第二段“我用,后,字,主要是因为,新乡土中国,并没有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加以发展,尤其是把乡土

本色与新乡土相提并论,存在着逻辑悖论,将乡村社会变迁与发展经验概括为'新'的,难免有价值倾向和政治

性意义”,据此看出作者介绍“后乡土中国”命名的原因。

接着,第三段“'后乡土中国’是家庭农业、村落和熟悉关系的存在和维续,使得乡村社会保留着部分'乡土性’

特征,而没有彻底转型为城镇化的社会。不流动的乡土演变为大流动的村庄。在城镇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乡村社会结构正在分化,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可看出此段是具体介绍“后乡土中国”的结构和特征;

最后,,“后乡土中国'是乡土中国变迁和转型后的一种状态,两者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而不是彼此对立的

两个社会类型,,,以此来说明“乡土中国”和“后乡土中国”处于历史发展的因果链上,并非对立。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我们当前经历了转型的乡村社会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社会”,其原因有:

第一,第一段提到“'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经历经济转型、

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

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由此可看出,乡村

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仍然存留,仍是“熟悉的社会”。

第二,第二段提到“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

往情况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

种信息透明的社会”,由此可看出,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和透明的社会,村落的社会关系相互熟

知。

第三,第二段提到“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尽管在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

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

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由此可看出,尽管城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使乡村社会熟

悉关系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

征也就继续留存。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

铺一般都是“铺闽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

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

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

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

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

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

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抬手,不多

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

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

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

一个元宝形的粗蔑浅筐里,箧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

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

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

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一

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

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瓣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

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

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

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

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

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般的白酒,不是什

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

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

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

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刷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

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

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

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

没有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

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

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

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体现出他作为生意人的

精明。

B.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旨在说明乡

下人的老实。

C.圆形的茶干,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说

明连老大的傲气。

D.连老大的儿子没能继承家业制作茶干,这既从侧面反映出连老大的勤勉与认真,也借此展现了社会变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连老大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审美以及对“微小”

事物的趣味。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看似与做茶干无关,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开酱园的连老板

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中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连老大的形象,如写他算账、喝酒时,就运

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

生活。

8.研读文本,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如何体现费孝通乡土社会的特点的,并结合文本谈谈乡土社会的优缺点。

9.在《汪曾祺小说选》的自序中,汪曾祺说道:“我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线。后来在形式上排除

了诗,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显地存在着的。”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答案】6.D7.C8.①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他主要做本街和乡下人的生意,大家彼此信

任。比如,乡下人上城就直奔连万顺,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等问题,符合费孝通

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

②“熟人社会”的优点:大家都是熟人,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人们除了生意上的往来,还带着一份

人情味。比如,大家把连老板叫做“连老大”,连老大去世多年,年纪比较大的人都还记得他的音容笑貌,记

得他家茶干的味道。

③“熟人社会”的缺点:以人情为规矩,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乡土社会因规矩而维持信任,不再适合

现代社会。9.①淡化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②虚化

人物。作者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③语言散文化。多是简单的生活化语言,质

朴而接近口语。④意境散文化。小说写了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酱菜、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

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术境界。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精明”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精明,而是他待人有礼,诚信为本,受人尊重的体现。

B.“老实”错,并非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而是从侧面反映连老板值得信任。

C.“傲气”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傲气,这只是一种营销方式。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心理描写”错,小说塑造连老大的形象,有动作描写“他算几笔,喝一口”和语言描写“我的时候””他的时

候”“麦子的时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

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

还能有错?”可知,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大家彼此信任,符合费孝通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

第二问是“谈谈'熟人社会'的优缺点”。

优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人们当面叫他连

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可知,大家都是熟人,

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熟人之间交往还带着一份人情味。

缺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可知,这种信任是

从彼此熟悉得到的,建立在人情和规矩之下,一旦破坏,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与现代法律社会已经

不适合。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节上,小说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主要写他的店面的装修、善做生意、制

作茶干以及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淡化了情节。

人物上,小说虽然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但是大部分笔墨写农村人卖他的东西以及制作茶

干的程序等,只有少量文字写他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

型,这是一种虚化人物的写法。

语言上,“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豆酱拍得实实的”“煮得了”“什么也不

‘就'”“故去多年了'’等语言多用生活口语,语言质朴自然,呈散文化特点。

意境上,“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

蔑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豆腐出净渣,装在

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小说着意描

写和气的老板、美味的茶干、精美的酱菜、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使小说充盈了一种和谐与美好的氛围,

营造了一个独具民情风俗的艺术境界,小说整体意境优美,富于散文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

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

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

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

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

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黄、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

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方兴未艾趋之若鹫从容不迫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

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

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

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

不断涌现。

【答案】10.B11.B12.B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尚

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

热烈或激烈。语境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填入“如火如荼

第二组:“趋之若鹫”,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