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5年新课标1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1页
2016-2025年新课标1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2页
2016-2025年新课标1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3页
2016-2025年新课标1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4页
2016-2025年新课标1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I)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

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

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

者废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苜才.目韩琦每咨访

焉。仁宗末年,琦请笔婚,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

当以强。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

可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个不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

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

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

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

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

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

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嚏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1

藏盗/殆从者之瘦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厘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

藏盗/殆从者之庾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

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

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

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

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3.(11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

2

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

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团)

4.(19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于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

后宣所继叔久暹名匆△见面聂之谓屋旦此匹港史凤敏方成佳器有力如此足矣。弘

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

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

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

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

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康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胡本,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

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孽他去职。居

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

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

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

年,东乡君薨,资财钳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

3

个樗营葬。日:“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

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

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

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

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

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0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

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

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

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

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②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5.(1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4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I)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

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覆。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

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

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骡骑军

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

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社阚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谎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

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

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

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俄而不诛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

5

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军华,转镇东将

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

车,告老理仔,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

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

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日贞,赐莹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

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

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

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阵”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

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

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

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

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6

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漠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I)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贾生名谊洛怛人也年土公必熊通诗.属书图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甚秀才

召茸!11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

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常于百冬之书。文帝召以为博

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承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

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

法制度,定官名,兴多不,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

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疑即其说皆自

7

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

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日:“吾久

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

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

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

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

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

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

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8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末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

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②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许道宁画㈤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I)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丰可欧阳修惊喜,月殳甚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

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9

徒知密州。可冬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日:“违制之坐,

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日:“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

书舍人。二壬极初礼部贡举会大雪芭塞士坐庭里噤木熊宣轼富其禁约使卷尽技卷

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学钟考

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

价臬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

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

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

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

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

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

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

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

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

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

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0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

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

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

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

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减价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②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

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蜿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

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I)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半于,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

以镇天:E故皇.要丛县丛弟及匹弟之.王里童孺皆为主至度数土△上丛容回野隹遢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室掌,自两汉以来未有如

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日:“然。朕为天

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

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

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

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

数年之后,港中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

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日:“隋主好自专底争,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

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

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

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更多受赎,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

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入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

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日:“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

不治?”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

动则景随矣。

12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

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

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

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

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

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

的不当行为谏谆,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麻,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

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13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渝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禹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

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

分析。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I)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骞勺谋,奈

何?”孟尝君日:“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重为之约车百零。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日:“寡

人不能。”孟尝君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

君日:“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

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丹枣敞也,仝赵丕救魏魏猷

黑土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迫亦且岁危氏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太主也”赵

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日:"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日:“夫

14

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

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日:“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

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日:“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

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

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

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

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

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

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

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

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15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⑶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

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I)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国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

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

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

日:“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

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

16

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

赏也。故日: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笫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

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势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

亦当世之圣人也。”子笫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

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

笫日:“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年生而后有功。韩韭书云夫

至善至31.必矍本然后作工g直丕似裁2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

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

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

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

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噪大道而不悟,信呼

迅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

“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

灭杀。②子笫:即孔笫,孔子八世孙。

io.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

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

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

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船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

人,子船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7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酎用以批驳韩非事实依据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栗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

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I)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驹•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及贰师击匈奴⑶,陵叩头自请日:“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

18

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

千人涉单于庭。”上个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

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

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

死,不得行。陵日:“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

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本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

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

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冬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