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0年-2022年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2北京初二(下)期末语文汇编

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2022秋・北京延庆•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虽有嘉肴》,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基旨也莫名基妙郑重基事

B.然后能自强也少年强则国强强人所难

C.虽有至道津津乐道林荫小道

D.教学相长也面面般觑交相辉映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F项的一项是()

【甲】虽有嘉希,弗食,不知其旨也。

翻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以味美为主旨。

理解:此句中的“嘉肴”与后文的“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乙】学学半。

翻译: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理解:此句是《兑命》中的句子,用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3.根据《虽有嘉肴》及【链接材料工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

学者也。理明①矣,而或不达于事②;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③决焉?

(取材于《孟涂文集》)

注:①明:明白。②而或不达于事: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③奚:怎么。

《虽有嘉肴》阐述了①的道理:链接材料阐述了②的道理。请你再写出一则与学习相关

的格言警句⑧O(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4.(2022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31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堪,为岩。「甲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第1页/共33页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琳1处竹树坯合山死水抱

B怡然不动欣然规往怡然自乐

C外折蛇行气冲a牛争奇斗艳

D不可久用后来居上面山而居

A.AB.BC.CD.D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理解:这句话描写的是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翠绿的树木藤蔓与小石潭相映成趣。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

的石头上。

理解:这句话从鱼的数量写起,将日光、鱼影以及后文鱼的“远逝”往来”等静态描写出来,勾勒出一幅生动

活泼的游鱼图。

(3)借景抒情是游记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文段,简析二者在借景抒情上的不同之处。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

欣,可以导和①,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停停,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醛②,起人心情。山树为盖,

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③下;卧而狎④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节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有删改)

注:①[导和]引导人们心情平和。②[蠲](juWn)烦析醒(che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③[床]供人坐卧

的器具。④[狎](xia)]亲近。

5.(2022秋・北京石景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北冥有鱼》,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鲸。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

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集释》)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穹而飞哥发冲冠辔不可遏心花弩放

第2页/共33页

B.有怪者也处处有之博闻强赤存存高远

C.其翼若垂天之云比暮双飞如虎添翼羽暮丰满

D.去以六月息者也休养生昂奔流不尽瞬思万变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文章内容作出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翻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理解:鲸不愿沉溺于幽冥北海,它化成大鹏鸟,将借助海水运动的力量飞往南海。庄子以雄奇的想象,塑

造了鲸鹏的宏大形象,文笔奇幻。

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翻译:山野中奔腾的马,空气中飘飞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大鹏高飞九万里,要借助六月的大风和海运之力。马儿和尘埃,也需要借助气息吹拂而生存。说明

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要受到不同的限制。

(3)随着《大鱼海棠》的热播,电影中会飞的大鱼“鲸”深受观众喜爱,其创作灵感就源于《北冥有鱼》。庄

子在《逍遥游》中也写到了其它的鸟儿形象。请结合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说一说鲸鹏和蜩、学鸠、斥篇

等鸟儿的追求有什么不同。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杨②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④以之九万里而南

为?”

斥^笑之曰:“彼③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⑥也。”

注:①之:代指鲸鹏。②榆榜:榆树和杨树。比喻狭小的天地。③控:引,落下。④奚:什么,哪里。⑤

彼,它,这里指大鹏。⑥至:极,最。

(2021秋・北京丰台•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兀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1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

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诋,为屿,为帽,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与游者相乐不亦乐乎安居乐业乐此不疲

B.鱼可百许头固不可彻可歌可泣妙不可言

C.4折蛇行斗转星移争奇斗艳才高八斗

D.隶而丛者择善而丛丛心所欲丛者如云

第3页/共33页

7.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理解:闻水声寻小潭,伐竹取道终见小潭,一个“尤”字既写出了潭水的清凉,更突出了作者寻到小潭的喜

悦之情。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理解:此句承接上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狗牙交错来形容小溪的形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

者的失望之情。

C.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凉,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

理解:小潭周围环境幽僻,少有人来,与作者贬谪后落寞的心境相契合,此前的“乐”逐渐转化为孤寂、凄

凉之情。

8.《小石潭记》的第②段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侧面描写,从两段中各找出一处运用侧面描写的语句,

并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十五里,至瞿唐口,水平如席。独涌漱①之顶,犹泯纹澧溜②,舟拂其上以过,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

色。盖天下至险之地,行路极危之时,傍观皆神惊,余已在舟中,一切付自然,不暇问,据胡脉③坐招头

处,任其荡兀。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拆也。帅司@遣卒执旗,

次第立山之上,下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船。

(取材于《吴船录》)

注:①[湘激(yanyu)预堆,江心突起的巨石,在瞿塘峡峡口。②[海潘(chanzhuo)]拟声词,形容水

流声。③[胡脉(huchuang)]亦作"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帅司]官职名。

(2020秋・北京•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马说》,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物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与“是马也”中的“是”意思相同的两项是和(填序号)

①自以为星②星非之地③年年如晕④回头星岸⑤星可忍,孰不可忍

10.在反复诵读《马说》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文中有三个句子的结尾语气词“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以

下是三位同学的理解,不.项的一项是()

第4页/共33页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理解:这句写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幸遭遇:遭受屈辱,沦落庸常,最终在屈辱中死去,不以日行千里著

称。所以此处的“也”应读出作者对千里马的无限痛惜之情。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理解:这句写的是千里马“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而这都要归于“食马者”的无知。此处的“也”,与“安”构成

反诘问句,应读出对无知的食马者的愤慨。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理解:“其真无马邪”与“其真不知马也”形成设问,为食马者进行辩解,认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另有原

因,所以此处的“也”,应该读出同情的语气。

1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

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咒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

治的人。

材料二: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

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

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

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

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O”,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理:加工雕

琢玉石。

(1)《马说》一文中食马者对千里马“天下无马”的论断,与材料一中“”(填原文语句)的论断在

本质上相同。

(2)我们从材料二与《马说》中读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陈述。

12.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如果是“千里马”,即使没有

“伯乐”,最终也会脱颖而出。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二、对比阅读

(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嵋,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第5页/共33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④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⑦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碧]青白色。②[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③[轩邈]向高处远处伸展。④[千转]长久不

断地叫。⑤[莺飞戾天]比喻极力追求名利。⑥[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⑦[横柯]横斜的树枝。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琳呼竹树外合

B.斗折蛇行大道之彳『也

C.伐竹取道虽有至道

D.记之而去本以六月息

14.下面是两位同学对小石潭景色的画面描绘,正确的一项是()

【甲】参差披拂。

画面:小石潭周围那些青翠的细枝长蔓长短不齐,在风中轻柔地摇曳,婀娜多姿。

【乙】明灭可见。

画面:小石潭曲径通幽,两岸形状交错不齐,到明亮的地方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15.结合语境,下列语句中不能表明“水清”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6.同样是面对优美山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柳宗元和吴均面对美景

时的感受。

(2022秋・北京平谷•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其中往来种作,

第6页/共33页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丙】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欲为其林方凶极恶军奢极欲B.林冬水源尽善尽美尽人皆知

C.便事还家简明扼事切中事害D.鸡犬相闻般依为命般映成趣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像人世间之外的人。

理解:桃花源里的人虽然与人世隔绝已久,但是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间的人一样,突出故事的真实可信。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理解:渔人离开时,桃花源里的人特意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事情对外面的人说,说明桃花源的人不希望

被外边的人打扰。

C.未果,寻病终。

翻译:刘子骥没有寻找到桃花源,就因病去世了。

理解:作者写品德高尚的刘子骥再寻桃花源而没有结果,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说明在当时的社

会这只是人们心中的圣地。

19.陶渊明的文《桃花源记》和陆游的诗《游山西村》一虚一实都勾勒了一幅田园生活画面。请你结合上

面的诗文概括他们的田园生活特点。

答:____________

(2022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第7页/共33页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

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③有道而正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

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

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

也。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达:通达。②奚:怎么。③就:靠近。④正:匡正。⑤求放心: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

2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基此之谓乎识基大矣目真无马邪

B.虽有至道学问之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弗自食不饱,力不足自食其果

D.以多问于寡失道募助矜、募、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甲】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贫穷困苦,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理解:在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知困”两种情形后,进一步分析了“知不足”和“知困”带来的好处。

【乙】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翻译:(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

明晰地分辨它啊。

理解:不管是“贤于己者”“不如己者”,还是“等于己者”,都可以向他们询问,并且有所收获,正面阐述了

“问”的重要作用。

22.【甲】【乙】选段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不同的是:【甲】文侧重的关系,强调

“”(用原文语句回答);【乙】文侧重“学”与响”的关系,强调

““(用原文语句回答)。

23.(2022秋・北京通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大道之行也》,完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甲]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选自《〈礼记〉二则》)

第8页/共33页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道不拾遗道之所存

B.讲值修睦言而无值背信弃义

C.废殊者大声称呼深恶痛疾

D.乱贼而不作往来种作大有作为

(2)翻译文中甲乙丙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理解:这句话是说社会推荐选拔人才要衡量这些人的品质,注重他们的社会关系。

【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亲戚,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理解;这句话指出了每个人除了敬爱、疼爱自己的亲人外,还应该承担起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

【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翻译: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

闩上。

理解:这句话是顺承前文得出的结论,表明“大同”社会中形成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3)请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具体说说和“大同”社会的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24.(2022秋・北京昌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第9页/共33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阡陌车通交通:

②屋舍俨然俨然:

③选贤与能与: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讲述了自己在外面的见闻,桃花源中人感叹渔人见多识广,同时为自己的无知和

没能走出桃花源感到惋惜。

【乙】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翻译: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理解:理想社会制度之下,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即便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能获得供养,生活得到

充分保障。

(3)阅读两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乙】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

(写出两点即可)

(2021秋・北京西城•八年级北京八中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岛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碧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

第10页/共33页

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稷之。

25.上面三段选文是“记”这种体裁中的精品。【甲】文选自(朝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乙】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中的一篇,【丙】文的作者是代(朝代)作家

魏学涉。

26.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来此承境/空前承后多言所闻/别具匠心

B.为外人道/说三道四可百个头/以身净国

C.其境过清/月明风演八分有奇/平淡无奇

D.国势象形/用地制宜清风馀来/按辔除行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中轩敞者为舱。

28.“记”又称“杂记”,上面三段选文,或记人物事件,或记山川名胜,或记器物建筑。阅读下面链接材料

中这段“记”的选文,判断它与【甲】【乙】【丙】三段文字哪一段“记”的类型一样,并结合材料内容解释原

因。

【链接材料】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

“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2021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

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②,失于盛年,犹

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

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

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⑧未学,便称迟暮,

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专利]专注集中。②[坎康1汕]困顿不得志。③[婚冠]指婚礼和冠礼的年龄,喻年少。④

[因循]守旧法而不知变更。此处指不愿再重新学习。

2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单大道之行也津津乐道

第11页/共33页

B.弗拿,不知其旨也售之不能尽其材节衣缩食

C.囿须早教子囿非鱼也根深蒂囿

D.如日出之光如鸣佩环了如指掌

3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之后自己才能不自满,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理解:亲自参与学习过程犹如亲自品尝美味佳肴,有所体验,才能弄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B.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翻译:这些都是从年少时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的。

理解:用孔子谈学《易》及魏武、袁遗年老而学习更加专心致志的例子,说明了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道

理。

3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对学习的认识。请结合两篇文章的观点,谈谈你在青少年时期应怎样学习。

(2021秋・北京昌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正义》)

【乙】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

不私亲近,法及太子,腺鼻U其傅②。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

③,特④以强服之耳。

(选自《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

【注】①亡:逃亡。②粽鼻I其傅:黑京(qing),墨刑。鼻U(yi),割其鼻。法及太子,糠鼻I其傅:太子犯

法,由于太子是储君,不能施加刑法,就对辅佐太子的师傅施以薪鼻I之刑,以示惩戒。③刻深寡恩:苛刻

严酷,不施恩惠。④特:只,不过。

3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A.选贤与能与众不同B.货晋其弃于地深晋痛绝

C.男有分恰如其分D.女有归落叶归根

33.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翻译: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理解:“大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

亲如一家。

【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第12页/共33页

翻译:因此图谋之心不会产生,盗窃、胡乱害人的事情不能去做。

理解: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兴起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局面。

【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翻译:商鞅治理秦国,法令贯彻执行,公正而没有偏私。

理解:商鞅治理国家依法行事,公正无私,友善待民,使得万民感恩,衷心臣服。

34.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段文字呈现的治国思想和太平之景各是怎样的。

(2020秋・北京房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物之间,①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乙】苟变食卵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②。”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

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⑥连抱而有数尺

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

曰:“谨受教矣。”卫侯即从子思之言而用苟变为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一》)

【注】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例,字子思,战国初期哲学家,卫侯:指卫慎公。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

乘: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③赋:征收。④官人:任人为官。⑤杞梓:指优质的木材。⑥干

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

35.同学们交流文言文学习的经验,整理出如下成果。请将他们的成果补充完整。

(1)文言文学习要新旧联系,根据已掌握的文言词语推测出它在陌生句子中的意思

例如:【甲】文中"一食或粟一石”和“”中的“食”都是“吃”的意思,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食”和“—”中的“食"都是'喂”的意思;根据以上所学并结合上下文,

可以推测出【乙】文“食人二鸡子”中的“食”是“”的意思。

(2)文言词语的意思在成语中多有留存,学习文言词语可以和常见成语联系起来以便加深理解。例如:

在【乙】文“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中,“闻”有“听见”的意思,我想到的带有“闻”字且字义相同的成语是:

36.【甲】文中三处划线语句的末尾都有“也”字,依据上下文对其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嘲讽②谴责③痛惜B.①痛惜②嘲讽③谴责

C.①嘲讽②痛惜③谴责D.①痛惜②谴责③嘲讽

第13页/共33页

37.【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人才问题。【甲】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

寓了作者①—;【乙】文通过子思劝谏卫侯的故事,告诉我们用人要“②(用原文回答)。

(2020秋・北京延庆•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善学者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

先其易者,后其节④目⑤,及其久也,相说⑥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

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⑦,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归功于。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树枝和干的交

接处。⑤目:纹理不顺处。⑥说:同“悦”。⑦从容:有咱然"的意思。

3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如获至宝

B.敢人不独亲其亲/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虽有名马

C.然后尽其声/公然抱茅入竹去/不以为然

D.不知基旨也/请循基本/莫名基妙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日:“学学半。”

(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40.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虽有嘉肴》的论证过程,请你补齐内容。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原文)。作者开篇用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说

起,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举“学”与“教”所产生的““(原文)和

“”(原文)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再得出本文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

中的话印证观点。

第14页/共33页

参考答案

1.D2.甲。旨,味美。3.教学相长(或: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问与学,相辅

而行者也(或: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知新等)

【解析】1.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其:它的/其中/这;

B.强:勉励/强大/勉强;

C.道:道理/说/道路;

D.相:均为“互相”;

故选D。

2.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与辨析。

甲“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以味美为主旨”的翻译有误,“旨”指味美,正确翻译为:即使有

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

故选甲。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把握。

第一空,联系《虽有嘉肴》中“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内容可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

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第二空,联系链接材料中“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

能好学者也。”的内容可知,“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

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阐述了“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的道理。

第三空,考查格言警句的积累。解答时,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围绕“学习”的主题,选取合适的作答即

可。

示例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示例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

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

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

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

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

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

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4.(DB

第15页/共33页

⑵乙

(3)结合“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去”,可知选文是通过景物间接抒情;结合“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畅人血气。夏之

夜,吾爱其泉停停,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醒,起人心情”,可知链接材料是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解析】(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玉环/环绕/环绕;

B…….的样子;

C.像北斗星一样/北斗星/争斗;

D.停留/处于/居住;

故选B。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