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附同步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附同步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附同步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附同步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附同步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2025年中考历史真题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国先民在劳动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图为仰韶文化代表器物。该器物出土于()人面鱼纹彩陶盆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答案】C【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人面鱼纹彩陶盆”和结合所学可知,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遗址,半坡远古居民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主要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已经会种植粟,制造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居民彩陶的典型代表,C项符合题意;

A: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不会制作陶器,A项不符合题意;

B: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会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出土的有骨针、装饰品等,不会制作陶器,B项不符合题意;

D:河姆渡人生活长江流域,制作黑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从史料类型来看,图中的海船属于()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音像史料 D.实物史料【答案】D【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福建泉州出土宋代海船”和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指通过考古发掘,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的实物证据,如遗址,遗物等,福建泉州出土宋代海船是真实存在的历史遗物,属于实物史料,D项符合题意;

A:文献史料指以文字、符号等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史书、档案等,海船不是文献,A项不符合题意;

B:口述史料通过口头讲述流传下来的资料,像回忆录、传说等,海船不是口述史料,B项不符合题意;

C:音像史料是利用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的资料,福建泉州出土宋代海船是实物,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类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3.特种邮票《双玉读曲》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阅读某一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该邮票的内容取材自()A.《红楼梦》 B.《西游记》 C.《水浒传》 D.《西厢记》【答案】A【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双玉读曲》描绘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阅读某一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和结合所学可知,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生活现实和尖锐矛盾,A项符合题意;

B:《西游记》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B项不符合题意;

C:《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C项不符合题意;

D:《西厢记》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红楼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先生”应该是()A.林则徐 B.洪秀全 C.孙中山 D.陈独秀【答案】C【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著名的三民主义,倡导五权宪法,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C项符合题意;

A:林则徐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抗击外来侵略,A项不符合题意;

B: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未提出“三民五权”,B项不符合题意;

D: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领袖,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其活动时间晚于辛亥革命,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下表为1949-1952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统计情况,该表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A.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 B.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C.传统手工纺织业进步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答案】A【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1949—1952年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统计情况”和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49-1952年我国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A项符合题意;

B: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能对农业有一定影响,但1949–1952年农村生态环境并未发生显著改善,且生态环境改善不是农业生产增长的主要直接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传统手工纺织业进步与与农业生产增长率无直接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农业生产迅速增长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图中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一个物品。对该物品的解读,传统观点认为是象征权力的权杖,后来有学者研究认为是代表公平公正精神的木条和线圈。这说明历史研究()《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A.目的是要颠覆传统观点 B.结论会随研究而变化C.只能有唯一正确的结论 D.全部都是随意的解读【答案】B【解析】【分析】B:传统观点认为该物品象征权力,体现统治权威,新研究提出该物品代表公平公正,反映法律精神。这一变化结论随着研究深入、新证据等,结论会发生变化,B项符合题意;

A:历史研究目的是探寻真相、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不是颠覆传统观点,A项不符合题意;

C:“只能有唯一正确的结论”说法错误,历史研究因视角、资料等不同,结论可能多元,C项不符合题意;

D:解读需要严谨的依据,不是随意的解读,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公元纪年法把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1214年,牛津大学获得教皇颁发的章程。根据公元纪年法,这一年属于()A.12世纪初 B.12世纪末 C.13世纪初 D.13世纪末【答案】C【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公元纪年法把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1214年,牛津大学获得教皇颁发的章程”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纪年法中,世纪的计算规则是:年份除以100,若有余数则整数部分加1,即为对应的世纪。一个世纪的前30年左右可视为“世纪初”,后30年左右可视为“世纪末”。1214年属于13世纪初,C项符合题意;

A:12世纪初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12世纪末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D:13世纪末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公元纪年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8.有学者认为某文献“还以严肃而实际的形式确定了第三等级在综合性陈情书中要求的和当时……期望享有的权利:保护财产、信仰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该文献是()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C.1787年美国宪法 D.《人权宣言》【答案】D【解析】【分析】D:根据题干“还以严肃而实际的形式确定了第三等级在综合性陈情书中要求的和当时……期望享有的权利:保护财产、信仰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的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包括资产阶级和农民在内的第三等级,政治上无权,却要供养生活腐朽的上层等级。1789年国王召开三级会议筹款,会议期间,第三等级代表不愿顺从国王,国王企图派兵将他们逮捕,巴黎人民闻讯发动了起义。在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法律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信仰自由等原则,与第三等级的要求相符合,D项符合题意;

A: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主要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A项不符合题意;

B:《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文件,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B项不符合题意;

C: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且当时奴隶制问题突出,与“平等”存在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人权宣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9.1857年,马克思对当时某事件如此定性:“这些事实甚至能使约翰牛也相信,他认为是军事叛乱的运动,实际上是民族起义。”该事件是()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印度民族大起义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纳米比亚的独立【答案】B【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1857年”“这些事实甚至能使约翰牛也相信,他认为是军事叛乱的运动,实际上是民族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约翰牛指英国,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激起了印度人民前赴后继的抗争,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符合题意;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初,由玻利瓦尔、圣马丁等领导,反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A项不符合题意;

C:20世纪20—40年代由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以和平方式反抗殖民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D: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在非洲的最终瓦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印度民族大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国家不约而同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到1980年,部分国家这方面的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30%左右。这一现象()A.适应了社会保障需要 B.反映出世界格局改变C.导致了社会秩序恶化 D.体现出民众生活富足【答案】A【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国家不约而同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到1980年,部分国家这方面的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在30%左右”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国家普遍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为缓解社会矛盾、保障底层民众基本生活,纷纷建立和完善福利国家制度,通过高税收支撑高福利,旨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题干现象适应了社会保障需要,A项符合题意;

B:世界格局改变不是福利政策的主要动因,B项不符合题意;

C:福利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而非导致秩序恶化,C项不符合题意;

D:福利支出只是补充保障,未体现民众生活富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1.湖南博物院与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出品了“好好学习之马王堆汉墓历史线上课程”。下列最可能出现在该课程中的是()A.里耶秦简 B.T型帛画 C.贾谊故居 D.三国吴简【答案】B【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好好学习之马王堆汉墓历史线上课程”和结合所学可知,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软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T型帛画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它色彩绚丽、内容丰富,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体现了当时的丧葬观念和艺术水平,最有可能出现在以马王堆汉墓为主题的课程中,B项符合题意;

A:里耶秦简是在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代简牍,A项不符合题意;

C:贾谊故居是为纪念西汉著名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而修建的,C项不符合题意;

D:三国吴简是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时期孙吴简牍,主要反映了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马王堆汉墓,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2.1915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湖南志士是()A.黄兴 B.宋教仁 C.蔡锷 D.蔡和森【答案】C【解析】【分析】C: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袁世凯为了称帝,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C项符合题意;

A: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重要人物,参与多次武装起义等,A项不符合题意;

B:宋教仁积极推动民主政治,主张建立共和政体,1913年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B项不符合题意;

D:蔡和森是早期共产党人,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护国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14、16题每题14分,15题10分,共5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秦朝半两钱图2汉朝五铢钱材料二唐朝初年,景德镇陶氏烧造出了一种胎体轻薄、色泽素雅温润的瓷器。镇中有个名为陶玉的人将这种瓷器运到关中地区,这些瓷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并且作为贡品上交朝廷。——译自《景德镇历代窑考·陶窑》材料三图3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1)从材料一中任选一幅图片,提取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进行简要说明。(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时景德镇在瓷器制作上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景德镇在制瓷业的地位。(3)根据材料三,指出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答案】(1)信息:图片4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说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不利于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信息:图片5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铸币。说明: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2)发展:烧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且成为贡品地位:制瓷中心或瓷都(3)原产地:美洲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1“秦朝半两钱”、图2“汉朝五铢钱”和结合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秦朝半两钱,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不利于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图2反映的是“汉朝五铢钱”,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根据材料二“唐朝初年,景德镇陶氏烧造出了一种胎体轻薄,色泽素雅温润的瓷器。……这些瓷器被人们称为‘假玉器’,并且作为贡品上交朝廷”可知,景德镇烧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且成为贡品。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景德镇成为了制瓷中心或瓷都。

(3)根据材料三“图3玉米、马铃薯传播路线图”可知,玉米,马铃薯的原产地是美洲。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等耐旱且高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故答案为:

(1)信息:图片1反映的是秦统一货币。说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不利于统一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图片2反映的是汉武帝统一铸币。说明:西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2)发展:烧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且成为贡品。地位:制瓷中心或瓷都。

(3)原产地:美洲。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统一货币、汉武帝统一铸币、清朝农业发展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京师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材料二这所学校的学生数量一直不足额,所有设施都因陋就简。外人来参观时,都轻视这所学校,觉得它和那些简陋的启蒙学堂没什么区别。——译自张百熙《筹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材料三(蔡元培任校长)不到两三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变而为全国许多进步青年仰望的学府。我并不怎么进步,却也怀着仰望的心情走进北大的校门。——冯至《但开风气不为师——记我在北大受到的教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时期新式学堂招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及原因。结合乡土史,指出从近代湖南新式学堂走出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领袖人物。(2)根据材料三,指出蔡元培任校长时北大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对当时北大的积极作用。(3)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发展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认识。【答案】(1)问题:招生困难原因:风气未开人物:毛泽东(2)变化:变为进步青年仰望的学府作用: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3)关系:教育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但招不到学生”和“这所学校的学生数量一直不足额”可知,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招生困难。根据材料一“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材料二“外人来参观时,都轻视这所学校,觉得它和那些简陋的启蒙学堂没什么区别”可知,主要原因是风气未开。结合所学可知,从近代湖南新式学堂走出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领袖人物是毛泽东。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

(2)根据材料三“(蔡元培任校长)不到两三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变而为全国许多进步青年仰望的学府”可知,北大变为进步青年仰望的学府。结合所学可知,北大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了京师同文馆情况,材料二反映了京师大学堂情况,材料三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北大,说明教育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

(1)问题:招生困难。原因:风气未开。人物:毛泽东。

(2)变化:变为进步青年仰望的学府。作用: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了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之一。

(3)关系:教育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晚清时期新式学堂招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及原因、新文化运动、对教育发展与思想解放关系的认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分期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至今)惊天动地: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据曲青山《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请根据上面的表格,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个历史时期中选择一个时期,仿照下面的示例形成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0字左右。)示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救国大业。(不得选择示例的观点)【答案】【示例1】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兴国大业。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示例2】观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我国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示例3】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论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国作用。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正在实现“强起来”的梦想。【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结合所学可知,表格反映了党的百年历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个历史时期中选择一个时期,仿照示例,形成观点,运用所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选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炼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兴国大业,结合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示例2】选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炼观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我国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示例3】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炼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结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外交,新时期外交成就等史实对观点进行论述,如: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国作用。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正在实现“强起来”的梦想。

故答案为:

【示例1】观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兴国大业。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

【示例2】观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推进富国大业。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我国城乡出现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

【示例3】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论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中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国作用。综上,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正在实现“强起来”的梦想。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干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解题时要开放思维。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1欧洲战场上的华工图2欧洲战场上华工的分配——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材料二关于二战的起点,或者爆发点,以往学术界多半以1939年9月1日德国侵入波兰为标志;也有学者把中国抗战作为二战的起点。但是,俯视全球,看到二战的爆发分别有亚洲和欧洲两个起点,才能准确阐明其爆发是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才能阐明亚洲战场与欧洲战场同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摘编自张海鸥《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材料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中共十四大报告,1992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工在一战中参与了哪一军事集团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其主权遭到损害的国际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