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藏洛扎县卫生系统招聘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西藏洛扎县卫生系统招聘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西藏洛扎县卫生系统招聘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西藏洛扎县卫生系统招聘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西藏洛扎县卫生系统招聘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西藏洛扎县卫生系统招聘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答案:D

分析: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四诊八纲是诊断方法;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体现。

2.以下哪项不属于“五脏”

A.心

B.肝

C.胃

D.肺

答案:C

分析:五脏指心、肝、脾、肺、肾,胃属于六腑。

3.中医理论中,“气之根”是指

A.心

B.肺

C.脾

D.肾

答案:D

分析:肾主纳气,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来摄纳,才能保证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故肾为气之根。

4.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脾

D.肾

答案:C

分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5.下列哪项不属于六淫邪气

A.风

B.寒

C.暑

D.痰

答案:D

分析: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痰属于病理产物。

6.患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其证候是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暑湿感冒

D.气虚感冒

答案:A

分析: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脉浮紧等表现符合风寒感冒的特点。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等;暑湿感冒多有夏令感受暑湿之邪的表现;气虚感冒多有气虚表现如气短、乏力等。

7.治疗肝郁气滞型胁痛的代表方剂是

A.柴胡疏肝散

B.龙胆泻肝汤

C.血府逐瘀汤

D.一贯煎

答案:A

分析: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是治疗肝郁气滞型胁痛的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用于肝胆湿热证;血府逐瘀汤用于瘀血阻络证;一贯煎用于肝阴不足证。

8.下列哪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

A.麻黄

B.桂枝

C.金银花

D.细辛

答案:C

分析: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麻黄、桂枝、细辛主要为解表散寒药。

9.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舌苔的润燥可以了解

A.邪气的盛衰

B.津液的存亡

C.病情的轻重

D.疾病的预后

答案:B

分析: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津液的存亡和输布情况。润苔表示津液未伤,燥苔表示津液已伤。

10.下列哪种脉象主虚证

A.滑脉

B.弦脉

C.细脉

D.洪脉

答案:C

分析: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等;弦脉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洪脉主热盛。

11.针灸治疗面瘫,选取的主要经脉是

A.手足阳明经

B.手足少阳经

C.手足太阳经

D.任脉、督脉

答案:A

分析:面瘫主要是阳明经气血阻滞不通所致,手足阳明经循行于面部,故针灸治疗面瘫主要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位。

12.患者咳嗽,咯痰色黄黏稠,不易咯出,伴发热,口渴,咽痛,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其治法是

A.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D.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答案:B

分析:患者咳嗽、咯黄痰、发热、脉浮数等表现为风热犯肺之象,治法应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13.下列哪项是六味地黄丸的组成药物

A.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B.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C.熟地黄、女贞子、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D.生地黄、女贞子、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答案:A

分析:六味地黄丸的组成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14.中医儿科中,小儿指纹色紫主

A.寒证

B.热证

C.虚证

D.实证

答案:B

分析:小儿指纹色紫主热证,色淡红主虚寒,色青主惊风、疼痛等。

1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外科的致病因素

A.外感六淫

B.情志内伤

C.饮食不节

D.房室损伤

答案:D

分析:中医外科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等,房室损伤不属于常见外科致病因素。

16.患者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其治法是

A.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B.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C.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D.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答案:B

分析:患者胃脘疼痛有针刺感、舌质紫暗、脉涩等表现为瘀血内阻之象,治法应为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17.下列哪味中药能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A.鹿茸

B.杜仲

C.续断

D.狗脊

答案:A

分析:鹿茸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等功效。杜仲、续断、狗脊主要以补肝肾、强筋骨为主,鹿茸的功效更为全面。

18.中医妇科中,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

A.12天

B.35天

C.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

D.15天以上

答案:C

分析: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19.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咽喉肿痛,主要选取的穴位是

A.少商、商阳

B.合谷、太冲

C.列缺、照海

D.风池、外关

答案:A

分析:少商、商阳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点刺放血可清泻肺胃之热,治疗咽喉肿痛。

20.患者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其治法是

A.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B.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C.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D.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答案:B

分析:患者眩晕、头重如蒙、舌苔白腻、脉濡滑等表现为痰湿中阻之象,治法应为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21.下列哪项不属于望神的内容

A.精神状态

B.面色

C.形体强弱

D.两目

答案:C

分析:望神主要观察精神状态、面色、两目、形体动态等,形体强弱属于望形的内容。

22.治疗水肿风水相搏证的首选方剂是

A.越婢加术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C.五皮饮

D.实脾饮

答案:A

分析:越婢加术汤具有疏风清热、宣肺行水的作用,是治疗水肿风水相搏证的首选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多用于湿热内蕴证;五皮饮用于皮水;实脾饮用于脾阳虚衰证。

23.下列哪种中药炮制方法可以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

A.炒黄

B.炒焦

C.炒炭

D.麸炒

答案:C

分析:炒炭能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等作用。炒黄、炒焦主要是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等;麸炒主要是增强健脾作用。

24.中医诊断中,“潮热”多见于

A.阳明腑实证

B.阴虚证

C.湿温病

D.以上都是

答案:D

分析:阳明腑实证可见日晡潮热;阴虚证可见午后或夜间潮热;湿温病可见身热不扬的潮热。

25.患者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候是

A.心脾两虚证

B.阴虚火旺证

C.心虚胆怯证

D.心血瘀阻证

答案:B

分析: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符合阴虚火旺的特点。

26.下列哪项是小柴胡汤的主治病证

A.伤寒少阳证

B.外感风寒表实证

C.外感风寒表虚证

D.阳明腑实证

答案:A

分析: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

27.针灸治疗中风中经络,以哪组经脉为主

A.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经

B.手少阴经、督脉、足厥阴经

C.手太阴经、督脉、足少阳经

D.手阳明经、督脉、足太阴经

答案:D

分析:中风中经络多因气血逆乱,风痰痹阻经络所致,取手阳明经、督脉、足太阴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8.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其治法是

A.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B.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C.滋阴固肾

D.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答案:C

分析:患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为肾阴亏虚之象,治法应为滋阴固肾。

29.下列哪味中药具有安胎作用

A.紫苏

B.黄芩

C.桑寄生

D.以上都是

答案:D

分析:紫苏、黄芩、桑寄生都有安胎作用,紫苏行气安胎,黄芩清热安胎,桑寄生补肝肾安胎。

30.中医诊断中,“里急后重”多见于

A.痢疾

B.泄泻

C.便秘

D.肠痈

答案:A

分析:里急后重是痢疾的典型表现,指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

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

1.下列属于中医基本病机的有

A.邪正盛衰

B.阴阳失调

C.气血失常

D.津液代谢失常

答案:ABCD

分析: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都属于中医基本病机的范畴,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2.以下哪些是中医常用的内治法

A.汗法

B.吐法

C.下法

D.和法

答案:ABCD

分析:中医常用的内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题中汗法、吐法、下法、和法均属于内治法。

3.下列药物中,具有补肝肾作用的有

A.枸杞子

B.桑椹

C.女贞子

D.墨旱莲

答案:ABCD

分析:枸杞子、桑椹、女贞子、墨旱莲都有补肝肾的作用,常用于肝肾阴虚证。

4.中医儿科望诊中,望小儿指纹的要点包括

A.浮沉

B.色泽

C.长短

D.形状

答案:ABCD

分析:望小儿指纹要注意观察其浮沉、色泽、长短、形状等,以判断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

5.下列哪些是针灸选穴的基本原则

A.近部选穴

B.远部选穴

C.辨证选穴

D.对症选穴

答案:ABCD

分析:针灸选穴的基本原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近部选穴是在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选穴;远部选穴是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部位选穴;辨证选穴是根据辨证结果选穴;对症选穴是针对某些症状选取特定穴位。

6.下列属于中医外科常见疾病的有

A.疖

B.痈

C.疽

D.丹毒

答案:ABCD

分析:疖、痈、疽、丹毒都属于中医外科常见疾病,各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

7.中医妇科月经病包括

A.月经先期

B.月经后期

C.月经先后无定期

D.闭经

答案:ABCD

分析: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闭经都属于月经病的范畴,是妇科常见疾病。

8.下列哪些是脾胃虚弱型泄泻的临床表现

A.大便时溏时泻

B.食少,腹胀闷不舒

C.面色萎黄

D.肢倦乏力

答案:ABCD

分析:脾胃虚弱型泄泻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等。

9.下列中药中,属于清热药的有

A.石膏

B.知母

C.黄芩

D.黄连

答案:ABCD

分析: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都属于清热药,石膏、知母为清热泻火药,黄芩、黄连为清热燥湿药。

10.下列关于五行相生相克的描述,正确的有

A.相生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相克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C.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D.相克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关系

答案:ABCD

分析: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相生顺序、相克顺序以及相生相克关系的别称描述均正确。

简答题(每题5分,共5题)

1.简述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相互联系,局部病变可影响整体,整体病变也可反映于局部,且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故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必须综合运用,全面收集病情资料;病证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重视对疾病的诊断,又注重对证候的辨别,以更准确地指导治疗。

2.简述麻黄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麻黄的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病证有:风寒表实证,用于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咳嗽气喘,可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实证;风水水肿,用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水肿初起,头面先肿,小便不利等。

3.简述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有:疏通经络,可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手法或穴位配伍,调整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人体阴阳恢复相对平衡;扶正祛邪,扶助机体正气以抵御病邪,祛除致病因素,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4.简述肝郁气滞型胁痛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有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等。若疼痛较重,可加青皮、郁金、延胡索等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肝郁化火,可加丹皮、栀子等清热泻火。

5.简述小儿肺炎喘嗽的辨证要点。

小儿肺炎喘嗽的辨证要点首先辨常证与变证,常证以肺为主,根据不同病因分为风热闭肺、风寒闭肺、痰热闭肺、毒热闭肺、阴虚肺热、肺脾气虚等证;变证病情危重,心阳虚衰证可见突然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加重等;邪陷厥阴证可见神昏、抽搐等。其次辨表里、虚实、寒热,初期多为表证,外邪入里则为里证;实证多为新病,病程短,正气未伤;虚证多为久病,病程长,正气已虚;热证多见发热、面赤、舌红苔黄等;寒证多见恶寒、肢冷、舌淡苔白等。

病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5题)

1.患者,男,45岁。咳嗽1周,加重3天。患者1周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咯少量白痰,未予重视。近3天咳嗽加重,咯黄痰,黏稠不易咯出,伴发热,体温38.5℃,口渴,咽痛,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请进行辨证、治法、方药分析。

辨证:风热犯肺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药物组成: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方中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解毒,薄荷助桑、菊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若发热较高,可加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若痰黄量多,可加瓜蒌、浙贝母清热化痰。

2.患者,女,30岁。胃脘疼痛2天。患者2天前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后出现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请进行辨证、治法、方药分析。

辨证:湿热中阻证。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药:清中汤加减。药物有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半夏、陈皮理气和胃,茯苓健脾渗湿,草豆蔻化湿行气,甘草调和诸药。若热象明显,可加黄芩、蒲公英增强清热之力;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通腑泄热。

3.患者,男,60岁。眩晕反复发作5年,加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