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第1~3课)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本课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境内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和演化特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北京人研究的重要性和进展。通过描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属的旧石器时代和相关的文化现象,如钻木取火、石器制作等,让学生了解旧石器时代的基本特点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学情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课,学生对历史学科还不太熟悉,需要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培养他们对历史事实和材料的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本课涉及一些专业术语,如化石、打制、磨光、钻孔等,需要讲解清楚其含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课涉及一些抽象概念,如进化论、演进规律等,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表来说明和展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本课涉及一些跨学科知识,如地理、生物等,需要结合相关知识背景来介绍和解释,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本课涉及一些价值观问题,如对祖先和祖国历史文化的敬重和自豪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的认识和尊重,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品格。教学目标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他们制作工具和使用火等方面的情况。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教学难点分析元谋人和北京人与古猿和现代人之间的异同,探究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学案、相关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发给学生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自主学习。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依据教师出示的材料,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引入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2.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法:由教师讲解北京人的发现背景、重要遗址和研究方法与成果,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的方式深入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考古发现的文物,引导学生描述并推测北京人的生活和生产特点。4.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分享和讨论自己对北京人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出示图片】中国人说: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人说:上帝造人。古猿说:虽然我很丑,但必须承认,我是你们的祖先。【提出问题】中国境内出现了哪些古人类?我们了解这些古人类是通过神话传说吗?不是的话,那是根据什么?二、讲授新课第一目我国境内的古人类【播放视频】元谋人博物馆【教师引领】元谋人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是一座历史类博物馆。该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各时期古人类和古生物进化演变的历史。【提出问题】1.元谋人生活在哪一地区?距今多少年?元谋人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如何?2.继元谋人之后,考古学家又发现哪两个古人类(找出本课主要涉及的两个)?分别发现于何地?距今多少年?【预期效果】学生速读教材,圈划找出答案并回答:学生1:元谋人生活在今云南省;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学生2:蓝田人、郧县人;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教材,将元谋人、蓝田人和郧县人三个古人类的名称、发现地、距今时间串联起来,完整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出示图片】元谋人上门齿化石元谋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教师引领】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距离我们时代久远,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我们如何知道他们的存在和生活情况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总会有些遗物和遗迹保存下来,这就要依靠考古发掘来证明。【提出问题】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和郧县人遗址各有哪些考古发现?【出示表格】古人类考古发现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预期效果】学生速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此处可指定某一学生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学生在纸上填写展示)古人类考古发现元谋人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蓝田人一个完整头骨化石郧县人3个头骨化石【提出问题】在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化石和石器,这是我们了解古人类历史的最重要的依据。这三个古人类所处的历史时代古人类学家称为“旧石器时代”。那么,什么是化石?什么是“旧石器时代”?请阅读教材第4页小注,归纳总结答案。【预期效果】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被周围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所渗入,逐渐石化形成的;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深化点拨】这里的化石原体必须是古生物的遗骸或遗迹。化石形成的三个条件: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时间、被周围沉积物中的矿物质所渗入。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它能证实元谋人的存在,且能反映元谋人的生活状况,是我们研究古人类历史的重要的证据。【出示图片】元谋人头像蓝田人复原头像【提出问题】观察元谋人头像和蓝田人复原头像,他们的体貌特征更像哪种动物?元谋人、蓝田人和郧县人是人吗?为什么?【预期效果】猿。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是人。因为他们都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深化点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遗址都发现了大量粗糙的石器,他们借助这些简单工具采集果实,猎取动物。这表明,这些古人类已经是人,而非普通的动物。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区别人与动物不能简单看体貌特征,而是看是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出示图片】PPT出示教材第5页《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地图右侧问题。1.找到我国境内发现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的遗址。2.找到既发现直立人又发现智人化石的地点。【学生活动】识读地图,找出并圈画出相应地点。【提出问题】我国境内古人类分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数量、分布区域角度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学生识读地图,小组讨论。【预期效果】结论一:遗址分布广、数量多。结论二:遗址集中分布于大江大河流域。【深化点拨】中国境内古人类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布最为集中。这些地区地势平坦,降水丰沛,自然条件优越,适合人类生存。(设计意图:该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的考古遗址,并引发他们对这些遗址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展示地理地图和介绍考古遗址,激发学生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讨论,了解我国境内的一些重要考古遗址,扩展他们的历史知识面。通过问题引导,引发学生对考古遗址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了解早期人类生活的作用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知识过渡】继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之后,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又发现一处古人类遗址,古人类学家将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第二目北京人【出示图片】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提出问题】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有哪些发现?这些发现有何影响?【预期效果】时间考古发现影响1921年3颗牙齿化石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1929年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和用火遗迹1929年以后5个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大量的动物化石和约10万件打制石器【提出问题】北京人生活在距今多少年?【预期效果】距今约70万-20万年。【出示图片】北京人复原头像【提出问题】根据北京人复原头像描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预期效果】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对北京人的注意和思考。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与古猿和现代人相比较,北京人有哪些身体特征?【预期效果】北京人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深化点拨】直立行走让人类得以解放出双手。双手能够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为人带来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思考,使人对世界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改变世界,人类也由此打开了创造文明的源泉。【出示图片】北京人制造石器想象图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石器【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分析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水平,概括北京人所制作的石器的类型。【预期效果】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出示图片】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北京人捕猎想象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想象北京人的日常生活。【预期效果】北京人使用简单的石器、木棒等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出示图片】灰烬堆火烧过的石头烧骨【提出问题】三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日常生活,说一说火的用途有哪些。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有何影响?【预期效果】学生1: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学生2: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学生3:火的使用改善了北京人的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提出问题】发挥你的想象力: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预期效果】小组1:雷电生火。小组2:森林自燃生火。小组3,偶然碰撞生火(摩擦生火)。【出示材料]材料一周口店采集到的化石有犀牛、野猪、鹿、水牛、创齿虎邻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乌奥、食虫奥小动物化石。材料二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火炮。-韩非【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如何。北京人依靠个人能生存吗?他们该如何生存?【预期效果】学生1,环境险恶。学生2:不能;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深化拓展】从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看,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出示材料】材料-“北京人”的发现,解决了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周口店遗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材料二“北京人”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理论提供丁很重要的直接证据,而且还将人类演化的历史记录向前推进了大约40万年。【提出问题】根据材料,说明北京人的发现具有怎样的意义。【预期效果】(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2)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知识过渡】就在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又发现一处远古人类遗址,考古学家称之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如何呢?第三目山顶洞人【出示图片】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复原图【提出问题】山顶洞人发现于何地?距今多少年?属于古人类发展的哪一阶段?【预期效果】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晚期智人。【出示图片】山顶洞人复原头像【提出问题】根据图片描述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预期效果】模样和现代人相同。【出示图片】山顶洞人捕鱼想象图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提出问题】根据图片展开想象,山顶洞人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预期效果】学生1: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学生2: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学生3: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的原始人群有交往。学生4:会缝制衣服。学生5:有爱美意识。学生6:过着集体生活。【出示图片】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燧石(注:燧石撞击-用一块燧石打击黄铁矿石,产生火星)【福出间题】燧石的出现说明由预洞人掌握了什么技能?【预期效果】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出示图片】山顶润人生活超象图【提出间题】观察图片,你对山顶洞人的了解有哪些呢?【预期效果】(1)使用骨针缝制衣服:(2)用兽牙、石珠等做装饰品;(3)靠采集、狩猎为生;(4)会捕鱼;(5)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进一步了解山顶洞人和他们在早期人类进化中的地位。同时,通过团队合作、探索和思考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出问题】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预期效果】(1)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2)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3)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设计意图:阅读教材并进行归纳,提升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的能力。)三、课堂小结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时间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万-20万年距今约3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体态特征有较多猿的特征保有猿的一些特征模样和现代人相同使用工具能够制作工具制作石器的技术较成熟(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火的使用知道使用火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生产活动采集、狩猎采集,狩猎采集,脊猎为生,法会铺鱼组织形式群居生活群居生活集体生活(氏族)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旧石器时代的生活环境为背景,通过展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相关图片、影视资料,以及讲述他们的生活特征和环境,引导学生对中国境内古人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最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的理解。从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积极的。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来。他们在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境内古人类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有了更深的认识。备课资料1.达尔文与进化论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生物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创立进化论学说。现在大多数的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哺乳动物中的猿。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根据动植物演变的大量科学资料,揭露了生物进化的规律。1871年他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指出人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2.北京人的发现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1929年,中国的学者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工作,他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的遗迹。他向北京发出震惊全世界的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各国的记者闻讯赶来,参观这颗珍贵的头盖骨化石,以至于头盖骨化石成了主角,而拍摄的照片只显示了裴文中半个头。此后北京人的发掘出现了一次次重大的突破,中国学者贾兰坡连续发现三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发掘工作完全停止。1966年,60多岁的裴文中继续主持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工作。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本课分析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后两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典型农作物是粟和黍。原始农业的发展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落脚点。河姆渡人已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建筑,过着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半坡居民住着半地穴式房屋,会制作精美的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黍等,饲养猪、狗等家畜。由点窥面,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仰韶文化早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大汶口文化晚期,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本课出现较多历史名词如“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氏族社会”“贫富分化”等,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观看教材插图、列表比较的方法,把握好两种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特征,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类型。教学目标1.立足时空阅读历史地图,知道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时空观念)2.通过考古发现,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比较不同地区原始农耕文明的异同,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通过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的史实,认识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突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通过考古发现,从农作物的种植、定居生活、生产工具、房屋建筑等方面,突出反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早期区域性的农业文明特征。教学难点体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水平,证实了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的起源地。教学准备1.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基本内容设计好教案、学案和课件。2.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教材未提及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其他考古发现,开阔历史视野,培养历史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教学方法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充分利用考古发现,掌握学史常用方法。3.结合教材插图,引导理性思维。4.师生互动,充分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观看动画短片《疯狂原始人》,了解咕噜一家的一生。观看《疯狂原始人》片段后思考: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靠采集、狩猎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二、讲授新课第一目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出示图片】北京人采集果实想象图北京人狩猎想象图【提出问题】食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原始人类出现以后,如何获取食物解决温饱问题,如何不断努力适应自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早期远古居民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大家想想,单纯的依靠采集和狩猎来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采集和狩猎得来的食物总有吃完的那一天,那么人类该如何生存呢?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成果。)【预期效果】学生1: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学生2:狩猎,相当危险;采集,极不稳定。学生3: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提出问题】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预期效果】学生1:种地、储存粮食。学生2:将一时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吃。【教师总结】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好办法。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我国进入原始农耕时代。(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探究我国远古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原始农业的兴起。)【出示图片】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提出问题】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哪些品种?最早出现于何时?【预期效果】最早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有水稻、粟和黍。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教师引领】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这解决了古代先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人们不再为寻找食物而到处迁徙,他们可以定居下来生活。【提出问题】古代先民要长期定居下来,除了粮食,还需要哪些条件?【预期效果】需要能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等。还有学生会提出建造房屋、有固定充足的水源等。【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答案后指出,古代先民要种植农作物就得有农具,这时已经出现磨制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小注②,理解新石器时代的含义,区别旧石器时代。)古代先民还要制作陶器以储水、烧制食物、储存食物。古代先民为获得稳定可靠的肉食,把猎捕的动物驯养起来,成为家畜家禽。【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预期效果】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知识过渡】刚才我们笼统地介绍了我国原始农业的出现,接下来我们就以两个比较典型的农业文明遗址来探索我国原始农耕的发展,它们分别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我们首先走进河姆渡人的生活。第二目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出示图片】【教师引领】阅读教材,梳理归纳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完成表格。河姆渡人的生活项目生活情况时间生活地点房屋建筑粮食作物生产工具家畜饲养手工业【预期效果】河姆渡人的生活项目生活情况时间距今约7000年生活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工具骨耜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手工业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艺术品【出示图片】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复原图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提出问题】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很多木桩,木桩是房屋的遗存,考古学家对河姆渡人的房屋进行了复原。复原后的建筑称为干栏式建筑。何为干栏式建筑?【预期效果】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小组讨论】观察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思考古代先民为何建造这种房屋。(提示查看教材第10页《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等角度分析。)【预期效果】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降水丰沛。干栏式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人居于上层,可防潮、防湿、防水,还可防虫蛇之害。【深化点拨】干栏式建筑的下层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干栏式建筑是远古居民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体现,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在今天一些高温多雨的地方,有没有类似的干栏式建筑的房屋呢?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采取的也是悬空式的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示图片】水井和草棚复原图【教师点拨】此图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凿井的技术。充足、干净的水源是古代先民定居的必要条件,干净的地下水扩大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河姆渡遗址的水井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出示材料】材料一河姆渡遗址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土的炭化稻谷材料二在第一次发掘的400多平方米范围内,普遍发现一层或多层由稻谷、稻壳、芦苇、茎叶等混杂而成的堆积层······有学者推测,堆积层的厚度原先应当在1米以上;假定当时的平均厚度为1米,而其中的四分之一为稻谷和谷壳,则换算成稻谷的重量应当在120吨以上。-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材料三骨耜是河姆渡遗址中最具典型性的一种农具。在先后两期考古发掘中共出土170余件。骨耜大都取材于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少数也选用胯骨,器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黄渭金《河姆渡文化“骨耜”新探》【提出问题】1.河姆渡遗址的先民主要种植什么作物?大量炭化稻谷的出土说明了什么问题?2.河姆渡居民的主要劳动工具是什么?想一想这种工具的用途是什么?【预期效果】学生1:已能种植水稻,并有余粮储存。学生2:骨耜,用于翻土耕作。【深化点拨】种植水稻与河姆渡遗址当地的气候环境有关,河姆渡地区高温多雨,而水稻的习性是喜高温、多湿润、短日照,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称为“稻作农业”。【出示图片】河姆渡遗址出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狗骨的猪纹黑陶钵【提出问题】阅读教材、识读图片,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预期效果】河姆渡居民会制作陶器,饲养猪、狗等家畜;说明河姆渡居民开始从事畜牧业。【出示图片】朱漆碗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骨笛【提出问题】阅读教材、识读图片,思考河姆渡居民的手工业发展状况。【预期效果】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出示图片】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知识过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知识拓展”,引出仰韶文化,明确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特征是制作彩陶。仰韶文化之后,黄河流域进入大汶口文化时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第三目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教师引领】阅读教材,梳理归纳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完成表格。半坡人的生活项目生活情况时间生活地点房屋建筑粮食作物生产工具家畜饲养手工业【预期效果】半坡人的生活项目生活情况时间距今约6000年生活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房屋建筑半地穴式房屋粮食作物粟、黍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弓箭、渔叉、骨针、骨锥、纺轮家畜饲养猪、狗手工业使用装饰品、制作陶埙、纺织、制衣【出示图片】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提出问题】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描述半坡人的房屋结构。【预期效果】半坡人的房屋一半地上,一半地下。【深化点拨】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较大。半地穴式房屋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保暖。【出示图片】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复原想象图房屋复原想象图【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12页,想一想,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预期效果】(1)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2)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深化点拨】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和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都是人类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结果。【播放视频】《我国原始农耕时期主要遗址分布》(见课件)【提出问题】观看视频,结合教材知识,说一说半坡人从事哪些生产活动。【预期效果】活动一: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种植粟、黍。活动二:饲养猪、狗等家畜。活动三: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活动四: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活动五:使用装饰品,制作陶器、乐器。活动六:用纺轮纺织、用骨针制衣。【出示材料】材料一考古学家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公共墓地。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材料二山东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丰富且精美,有的却一无所有。【提出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预期效果】仰韶文化早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加快了我国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三、课堂小结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生产就多了,捕获的动物吃不了,于是出现了原始家畜饲养业,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储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便诞生了,原始手工业出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而出现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原始社会逐步解体。教学反思本堂课积极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共同讨论、小组模拟等多种活动开展学习,把学生始终置于问题情境中,师生始终处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提高学习能力。备课资料1.新石器时代获取不同的食物使用的生产工具也会有所区别,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比较粗糙,而半坡居民使用的石刀、河姆渡人使用的石锛有比较明显的人工加工过的痕迹,我们将之称为磨制石器。以打制工具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我们称其为旧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我们称其为新石器时代。伴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使用的生产工具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2.我国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目前,世界农学界普遍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我国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约7300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3.半坡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半坡遗址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4.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为半地穴式建筑。这种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结合的建筑。每间房屋20平方米左右。《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中的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房屋中央的灶坑正对门口。墙壁下部用坑壁作墙基,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分析大约在5000多年前,我国早期城市逐步形成,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两处遗址的贵族墓葬随葬品与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社会的阶级分化相当明显,证实了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因此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性。以中原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学情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本单元第三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以良渚古城、陶寺古城为代表的早期国家的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文明的发展概况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感知和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基础。本课授课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学科,虽然思维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渴求探索历史知识。但是,本课的一些历史名词如私有制、阶级、国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等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有趣的历史探究活动,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目标1.了解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唯物史观)2.通过考古发现,了解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文明发展状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了解远古的传说和中华民族的起源,学习先祖的优秀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教学难点国家的出现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教学准备1.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好教案、学案和相应的教学课件。2.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案中“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部分,在家用电脑搜集有关良渚古城、陶寺古城、黄帝、炎帝、尧、舜、禹的相关资料)。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引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合作探究法:对于本课重难点问题,可以利用此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合作与交往能力。3.比较归纳法:通过比较良渚古城、陶寺古城,认识到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过早期国家,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图中巨型雕像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二、讲授新课第一目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温故知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他们分别代表哪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水稻和粟、黍;分别代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拓展与探究】材料大汶口文化早期,由于社会经济的总体水平不高,社会产品也不丰裕,所以墓葬内使用的随葬品数量偏少,并且相当数量的墓葬没有随葬品。大汶口文化晚期,随葬品数量较之早期明显增多,种类也增多,墓葬之间的随葬品数量分化也日趋严重。有的大墓随葬70余件精美的随葬品,有的墓则一无所有。(1)为什么大汶口文化晚期原始居民的墓葬里的随葬品明显增多?(2)大汶口文化晚期随葬品的数量分化严重,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1:大汶口文化晚期原始居民的墓葬里的随葬品明显增多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多。学生2:大汶口文化晚期随葬品的数量分化严重,说明当时出现贫富分化。1.早期国家【播放视频】牛河梁遗址说明:牛河梁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内容,结合教材第15页正文内容,说一说大约5000年前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趋势。【预期效果】学生1:这一时期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学生2:这一时期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深化点拨】城市的起源;与定居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城市出现的条件有三个:一是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有一定剩余产品,这是城市形成的物质基础。二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品交换促使集市出现,集市进一步发展演化为城市。三是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出示材料】材料一(王的小篆)(“王”的艺术写法)材料二在有关王字起源的诸说中,吴其昌先生曾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其字亦斧之象形。林沄在《说王》一文中,进一步申述了此说,指出斧钺在古代本是一种兵器,也是主要用于治军的刑具,曾长期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王的前身是军事首长。【提出问题】结合教材和材料说说“王”是怎样产生的。“王”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预期效果】学生1:随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学生2: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2.人类文明【出示图片】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提出问题】牛河梁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祭祀礼仪”的出现说明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什么?【预期效果】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深化点拨】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址和珍贵玉器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对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和美术史的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知识过渡】距今约5000年,我国出现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典型代表是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第二目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出示材料】材料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据估算,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上述考古发现,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提出问题】在材料中找出证明下列历史认识(结论)的历史叙述。(1)认识结论:良渚古城规模宏大。历史叙述:(2)认识结论:良渚文明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历史叙述:(3)认识结论:良渚文明治理秩序规范。历史叙述:(4)认识结论:良渚文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历史叙述:【预期效果】学生1: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学生2: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学生3:良渚古城宏大的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统等见证了当时该地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学生4:良渚古城宏大的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建有大型水利系统等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出示材料】材料一玉琮玉璧玉钺材料二玉琮,象征神权和王权,是良渚玉器中工艺最精湛的礼仪用玉,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原创意义的器物,也是良渚文化玉器的核心。玉琮内圆外方的形状与古代天地相通的思想相吻合。器身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望尘莫及的地步,代表了良渚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玉璧,选材大多绚丽多彩,绝少纯色,且绝大多数不加纹饰,只有极少数刻有纹饰或符号。良渚玉璧既是祭器,又是法器,还是贵重的礼器。后来,良渚玉璧融入华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玉钺,也是良渚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玉钺应当是源于用于砍伐的普通石质工具或武器-石斧。玉质的有孔斧最早出现于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的玉斧,器型宽大扁平,制作规整,磨制精美,锋刃薄而锋利。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类有孔的玉斧不再是生产工具或武器,而是代表军事权力的礼器,应定名为玉钺。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青铜钺逐渐取代了玉钺,明确地成为军事权力的象征物。【提出问题】良渚古城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说明了什么?【预期效果】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知识过渡】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古城遗址的发掘则证明了黄河中游地区早期国家的出现。【出示材料】材料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提出问题】阅读材料,你能从中提炼出哪些信息?【预期效果】信息1:位于山西襄汾。信息2:距今约4300-4000年。信息3: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信息4:大型墓葬往往有陶鼓、石磬、玉钺、陶盘、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等器物。信息5:大型墓葬主人身份尊贵,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共同探究】想一想: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预期效果】(1)在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周围都有大型墓葬群分布,墓中往往随葬大量陶鼓、石磬、玉琮、玉璧、玉钺、陶盘等珍贵物品,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2)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都有大型宫殿,城市规模大,配有复杂的水利系统,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级建筑,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这说明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深化点拨】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知识过渡】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都是我国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它们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早期国家和中华文明的产生。除此之外,我国流传着大量有关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人物。第三目远古的传说1.华夏族的形成【出示材料】材料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提出问题】阪泉之战出现在我国的什么时期?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预期效果】五六千年前的部落联盟时期;炎帝失败;炎帝部落归顺黄帝部落,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出示材料】材料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提出问题】涿鹿之战的结果如何?这场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预期效果】学生1: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学生2: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出示材料】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提出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预期效果】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2.禅让制【知识过渡】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首领年老时,首领该如何更替呢?含义:“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首领位置”。【出示材料】材料一尧住在参差不齐的茅草屋,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小鹿皮做的披衫挡风寒,使用的器皿是土碗土钵子。-摘编自《韩非子》材料二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材料三舜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两个女儿观察他身上的德行,让九个儿子观察舜的为人处事。舜谨慎地理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伦理道德。-摘编自《史记》材料四舜的谦让品德对周围人也产生了影响。据说舜在历山耕田,不多久,当地的农人,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到雷泽地区去打鱼,不久那里的渔民也争着互让渔场;舜又到河滨去制陶,不久河滨陶工的陶器制作得既美观又耐用。舜所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两年成镇,三年就变成大都会了。【提出问题】什么是禅让制?分析四则材料,“禅让”的标准有哪些?【预期效果】学生1:禅让制指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学生2:克己爱民、大公无私、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出示图片】【提出问题】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尧、舜、禹的具体做法。【预期效果】学生1: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他年老时,征求各部落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继承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2783-2:2025 EN Twinax cables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 Part 2: Family specification - Cable for Ethernet-over-twinax physical interfaces
- 材料热分析方法
- 平面设计师述职报告
- 废水的治理方法
- 声波疗愈课程介绍
- 初一文言文训练
- 大区经理职业介绍
- 红警联机ipx协议书
- 西师版六级级化学上册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 窗口滑动协议书
- 实验室CNAS认可体系建设课件
- 医药代表主管竞聘课件
-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课件
- 安全评价收费标准重庆市
- 管廊架施工方案
- 钢桥制造技术升级之路
- 某铁路项目工程地质勘察监理大纲
- 城市智慧排水管网监测解决方案
- 中职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 逻辑学复习知识点
- 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