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1页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2页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3页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4页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自归:自首。③县:同“悬”,悬挂。(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B.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C.是以忧戚/杞人忧天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3)结合选文,说说曹操为什么没有怪罪库吏。【答案】(1)B(2)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3)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解析】【分析】(1)A.世俗以为鼠啮衣者/自以为大有所益(以为:认为/认为);B.今单衣见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见:被/看见);C.是以忧戚/杞人忧天(忧:担忧,忧愁/担忧,忧愁);D.俄而库吏以啮鞍闻/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故选B。(2)语句“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的意思是: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谎称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脸色上显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3)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曹操刚劝慰儿子曹冲衣物被老鼠咬,所谓的“其主不吉”是“此妄言耳,无所苦也”。在这种情况下,库吏再说马鞍被咬的事,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再追究库吏的罪责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为:⑴B⑵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⑶曹操意识到马鞍被咬是难免的;且他刚劝解过儿子曹冲衣物被咬没什么大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再追究自己的马鞍被咬而怪罪库吏。【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曹操没有怪罪库吏的原因。【参考译文】

一次曹操的一副马鞍放在马厩中被老鼠咬坏。管马房的小厮害怕曹操怪罪,(他们)商量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但还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责)。曹冲知道后,就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装出极不痛快的样子,来到曹操跟前。曹操看到儿子的失意神色,觉得奇怪,就问他有什么心事。曹冲回答说:“世上的人们都说,谁的衣服让老鼠咬了,谁就不吉利。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伤。”曹操一听,笑着安慰他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要信它。别再为这事苦恼了。”一会儿,马房小厮进来向曹操报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挂在梁柱上的呢?”他丝毫不加追究。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乘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乘烛之明。秉烛之明,就与昧②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①秉烛:点亮蜡烛。②昧:暗。③行:一样,相同。(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辞________

②暮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师旷曰:“何不秉烛乎?”(3)从文中的画线句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哪个时期?由此你得了什么启示?(4)这两个文段都是劝别人学习的,从劝人的角度,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答案】(1)推托;迟(2)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3)青少年时期。启示:①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③如果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④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4)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辞”“暮”都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点燃火把。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3)划线句的意思是: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由此可以看出少年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好学,总不嫌晚。师旷对晋平公说的一番话,对任何时期,任何年代想要学习的人都是忠言激励。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根据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孙权开始全吕蒙学习的时候,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不愿学习。孙权就说,你的事务有我的多吗?我还抽空学习呢!于是吕蒙才开始学习最终大有长进。【乙】当晋平公问师旷自己想学习但又担心年纪大了,已经晚了。晋平公就说: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点上蜡烛,总比不点蜡烛黑着强吧,意思是说,学总比不学强吧。晋平公非常赞。同由此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为: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故答案为:⑴推托;迟⑵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⑶青少年时期。启示:①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③如果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④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⑷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能力。答题时要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来说即可。而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则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能从一个侧面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⑷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②修辞手法;③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等。【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②轻吾射________③笑而遣之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②翁曰:“无他,但手熟尔。”(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只“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后,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自然地引出了下文。B.本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做射箭和酌油等事皆可由手熟练就高超的技艺,而不仅止写射箭。C.本文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方法完全相同,都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等方法。D.“笑而遣之”既可理解为陈尧咨对卖油的的油技术表示赞许,也可理解为他有点尴尬。【答案】(1)自夸;轻视;打发(2)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卖油的老头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3)C【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轻”:动词,轻视。遣:打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自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无他”:没有别的奥妙。“尔”通“耳”,罢了。(3)本文描写陈尧咨用了语言、神态;描写卖油翁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细节。没有外貌和心理描写。故选C。故答案为:⑴自夸;轻视;打发;⑵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卖油的老头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4.阅读文言文后答题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________

②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③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②我亦无他,惟手熟尔。(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生动的小故事阐释了“熟能生巧”的大道理,富含情趣和哲理,通俗易懂,意味深长。B.本文主要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个场面,陈尧咨的射箭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C.本文用“睨之”“微颔之”“置”“覆”“酌”“沥”等词语表现了卖油翁的身手不凡、谦虚沉稳。D.本文结尾写陈尧咨“笑而遣之”,一个“笑”字生动的刻画出陈尧咨的有所领悟和自我解嘲,是传神之笔。【答案】(1)放下;轻视;打发(2)①(老翁)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到葫芦里。②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3)C【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释:放下。遣:打发。(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覆:覆盖。徐:缓缓地,慢慢地。杓:舀东西的器具。沥,灌注。惟:只,不过。“尔”通“耳”:相当于“罢了”。(3)C.没有体现卖油翁的“谦虚”。故选C。故答案为:⑴放下;轻视;打发;⑵①(老翁)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到葫芦里。②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⑶C。【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炳烛夜读》)【注】①炳烛:点燃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权谓吕蒙曰________②晋平公问于师旷曰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安敢轻吾射/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B.以我酌油知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而钱不湿/结友而别(3)把【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4)写出【甲】文中流传至今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5)结合内容,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带来的启示。【答案】(1)告诉,对……说;向(2)A(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4)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5)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谓:告诉,对……说。“于”是重要的虚词,这里是“向”。(2)A怎么。B代词,代前面说的道理/结构助词,此处无实际意义。C凭借/以……为由。D表转折连词/表承接。(3)本题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4)由文中的句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两个成语,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现指才识尚浅的人。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睛。(5)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活到老,学到老。或者是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故答案为:⑴①告诉,对……说;②向。⑵A⑶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⑷①刮目相待(刮目相看);②吴下阿蒙。⑸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语法结构入手解释词义。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不但意义不同,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明确它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有什么语法功能。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成语积累和解释。答题时应注意,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本文有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吴下阿蒙。⑸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附参考译文】【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乙】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龄七十岁了,想要(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平公说:“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师旷回答:“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我是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如同升起的太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年老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蜡烛的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的好啊!”6.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見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②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⑧之,为庭实⑨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①本:根。②善建不拔: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③中立不衡: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④体道:体悟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⑥砥碗: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⑧树:栽植。⑨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1)下列成语中“是”的含义与文中“夫如是”中“是”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实事求是B.唯利是图C.各行其是D.比比皆是(2)文章从竹之“本固”“________”“心空”“________”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使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以竹的特征象征君子的品质,物我交融。【答案】(1)D(2)性直;节贞;托物言志【解析】【分析】(1)“夫如是”中“是”的意思是“这样”,A项,对,合理,与“非”相对;B项,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C项,认为对;D项,这样;故选D。(2)结合本文的内容,从关键语句“竹本固”“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似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可知,是由竹的本固、性直、心空和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美德,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属于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故答案为:⑴D⑵性直;节贞;托物言志【点评】⑴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本文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美德,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属于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附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斯是陋室

是非木柿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D.从今若许闲乘月

卿言多务,孰若孤(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词语。①惟吾德馨

________②啮沙为坎穴________③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④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②尔辈不能究物理。(4)《陋室铭》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5)老河兵最终找到石兽的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答案】(1)C(2)德行美好;冲刷;主观地判断;随时(3)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4)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5)①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②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解析】【分析】(1)A.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学问和事业;B.判断动词,是/代词,这;C.都译为“只”;D.如果/像。故选C。(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馨”:美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臆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主观地判断”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丝竹”:音乐,乐曲。“案牍”:官府公文。“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来类比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突出自己品德高尚。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5)一问,可抓住重点语句分析。如“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二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吗,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故答案为:⑴C;⑵①德行美好;②冲刷;③主观地判断;④随时⑶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⑷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⑸①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②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注意类比方法的赏析。⑸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参考译文】(一)译文:

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囚得免/获五人,囚于狱中③将弃官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④王逵欲深治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2)用三条“/”线给下面语句断句。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3)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1)A(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3)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解析】【分析】(1)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案件”。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囚犯/囚禁。C:离开/距离。D:判刑/研究。(2)本题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3)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王逵明白的道理是: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故答案为:⑴A⑵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⑶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一词多义。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⑶本题考查文章道理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的道理。【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堂铭》)【乙】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往来无白丁________②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④凡铭多自警________(2)用现代汉话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②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3)【乙】文评论甲文“自得自夸”。请简要分析【甲】文的“自得自夸”表现在哪些地方。【答案】(1)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2)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3)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丁”属于古今异义词,“劳”属于词类活用。(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调:弹奏;金经:佛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若:如果;著迹:痕迹太过明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3)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因此这篇文章处处都是自得自考,从前往后分析即可。故答案为:⑴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⑵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⑶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②焦:细瘦干枯。(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答案】(1)埋(埋没);停(停止);来(来到);像(类似)(2)C(3)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②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4)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解析】【分析】(1)“湮”是本文重点掌握的词解释为“埋没”;“已”古今异义,“停止”;“至”古汉语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为“来到”;“类”古汉语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为“类似”。(2)“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有“南岐”“其水”“凡饮之者”三个名词,通读全句,可以判断这三个词作主语,一共三句话,分别断在“其水”“凡饮之者”之前。故选C。(3)本题①句“是”应理解为“这”,“岂”应理解为“怎么”,“去”应理解为“带走”,本句是被动句;②句注意“然”应理解为“这样”,“焉”应理解为“哪里”,“去”应理解为“除去”。(4)甲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直接揭示“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的道理;乙文“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的道理。故答案为:⑴①埋(埋没);②停(停止);③来(来到);④像(类似)。⑵C⑶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②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⑷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当看到有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那肿大是得了病,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谁知道自己是丑的。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但当涉猎________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④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进步的?(4)孙权在劝说吕蒙时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你谈谈孙权这样劝说的好处。【答案】(1)司马光;北宋(2)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3)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4)“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答题时不要张冠李戴。(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但”属于古今异义词。(3)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文章结尾部分写鲁肃的进步,通过对鲁肃神情、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我们体会到吕蒙进步非常的大,这是属于侧面描写。据此分析答题即可。(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针对吕蒙的话就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意思是说,你忙,能比我还忙吗,我却抽出时间来读书,而且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这其实是孙权以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吕蒙学习,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样可以让吕蒙能接受读书的建议。故答案为:⑴司马光

北宋⑵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⑶通过鲁肃的“惊”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