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以下哪项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A.激发探究兴趣B.培养科学知识体系C.发展初步探究能力D.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2.4-5岁幼儿在观察植物生长时,教师最适宜的指导策略是()A.直接告诉幼儿“植物需要水和阳光”B.提供记录表让幼儿用符号记录“叶子的变化”C.要求幼儿每天测量茎的高度并记录数字D.组织小组讨论“植物为什么会开花”3.蒙台梭利提出的“感官敏感期”理论中,0-6岁儿童通过感官探索世界的核心目的是()A.积累具体经验B.发展抽象思维C.掌握科学概念D.形成数学逻辑4.下列科学活动中,最适合3-4岁幼儿的是()A.用放大镜观察树叶的纹理B.比较不同种子的形状和大小C.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冰→水→水蒸气)D.用天平测量不同石头的重量5.教师在“沉浮实验”中问幼儿:“你觉得这个塑料积木会沉还是浮?为什么?”这一提问属于()A.回忆性提问B.预测性提问C.解释性提问D.评价性提问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探究与解决问题”目标中,5-6岁幼儿的典型表现是()A.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B.能用图画或简单的符号记录观察结果C.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D.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7.以下哪种材料最适合投放于小班科学区,支持幼儿的探究?()A.磁铁、回形针、塑料片(分类材料)B.不同大小的透明瓶、漏斗、量杯(玩水材料)C.放大镜、树叶、花瓣(观察材料)D.发条玩具、电池玩具、太阳能玩具(动力材料)8.教师在组织“认识土壤”活动时,幼儿提出“土壤里有空气吗?”教师的最佳回应是()A.“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们以后再讨论”B.“你可以把土壤放进水里,看看有没有气泡”C.“土壤里当然有空气,不然植物怎么呼吸”D.“先记住结论,土壤里的空气能帮助植物生长”9.下列关于学前儿童科学记录的描述,错误的是()A.小班幼儿可用贴纸、手印等符号记录B.中班幼儿可用简单图画加文字记录C.记录的目的是帮助幼儿整理经验而非追求“正确性”D.记录应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观察结果10.家庭科学教育中,家长最应避免的行为是()A.和幼儿一起种植大蒜并观察生长过程B.当幼儿拆坏玩具时,批评其“浪费东西”C.带幼儿观察雨后彩虹并讨论“为什么会有彩虹”D.支持幼儿用积木、吸管搭建“风力发电机”模型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探究的三个核心要素及其教育意义。2.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通过“问题链”引导幼儿深度探究。3.分析种植活动对幼儿科学学习的独特价值。4.列举5种适合大班幼儿的科学实验类型,并说明选择依据。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案例:某中班开展“蜗牛的秘密”主题活动。教师提前收集了若干蜗牛,放在透明盒子里投放在科学区。活动开始时,幼儿围在盒子旁观察,小宇问:“蜗牛的壳为什么是螺旋形的?”教师回应:“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可以一起查绘本找答案。”随后,教师取出《蜗牛的一生》绘本,指着图片说:“蜗牛的壳是天生的,螺旋形能保护它的身体。”接着,幼儿继续观察,小雨说:“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线!”教师说:“这是蜗牛的黏液,帮助它爬行。”活动结束前,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蜗牛的壳是螺旋形的,会分泌黏液。”问题:结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分析该教师的指导行为是否合理?若不合理,提出改进建议。四、论述题(共28分)论述“做中学”(Hands-on)教育理念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并结合实例说明。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B(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以兴趣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不追求系统知识体系)2.B(4-5岁幼儿符号表征能力发展,用符号记录符合其年龄特点;直接告知、数字测量、抽象讨论超出能力)3.A(感官敏感期通过具体感知积累经验,为后期抽象思维奠基)4.B(3-4岁幼儿以直观感知为主,比较种子形状大小符合其观察能力;放大镜需手部控制,水的三态需理解变化,天平测量需数学概念,均超出该阶段)5.B(提问指向对结果的预测,属于预测性提问)6.A(《指南》中5-6岁目标明确“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B为4-5岁,C为3-4岁,D为3-4岁感知特点)7.C(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弱,放大镜观察树叶(大物体)更适合;分类、玩水(需精细操作)、动力玩具(复杂原理)难度过高)8.B(引导幼儿通过实验验证猜想,支持探究过程;否定、直接告知、结论灌输不符合“做中学”理念)9.B(中班幼儿以图画为主,文字记录(如汉字)超出其书写能力,可用符号或简单标记)10.B(拆玩具是探索行为,批评会打击探究兴趣;其他选项均支持科学学习)二、简答题1.学前儿童科学探究的三个核心要素及其教育意义核心要素:①提出问题(幼儿基于观察或生活经验主动提问,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②探究解决(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验证猜想,如用不同材料做“沉与浮”实验);③表达交流(用语言、图画等方式分享发现,如“我发现木头会浮,石头会沉”)。教育意义:提问是探究的起点,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能激发内在兴趣;探究解决过程发展观察、比较、实验等能力;表达交流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学习科学语言,同时通过同伴互动深化理解。2.通过“问题链”引导幼儿深度探究的实例例如,幼儿观察到“绿萝叶子发黄”,教师可设计问题链:①“你发现叶子哪里变黄了?”(聚焦观察细节)→②“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鼓励猜想,如“水太多”“没晒太阳”)→③“怎么验证你的猜想?”(引导设计简单实验,如一组多浇水、一组少浇水)→④“实验后叶子有变化吗?和你的猜想一样吗?”(分析结果)→⑤“如果下次再遇到叶子发黄,你会怎么做?”(迁移经验)。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从现象观察到原因探究,再到验证和应用,帮助幼儿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3.种植活动对幼儿科学学习的独特价值①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观察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如“种子需要水、土、阳光才能长大”),萌发对生命的尊重;②长期观察与记录:种植需持续数周,幼儿每天记录高度、叶片数量变化,发展坚持性和时间概念(如“第二周比第一周长高了2厘米”);③变量控制的启蒙:对比实验(如“一组每天浇水,一组三天浇一次”)让幼儿感知“水的多少影响生长”,初步理解因果关系;④解决真实问题:遇到“叶子长虫”时,幼儿讨论“用肥皂水喷虫”“捉虫”等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4.适合大班幼儿的5种科学实验类型及依据①简单化学实验(如“火山爆发”:小苏打+醋产生气泡):大班幼儿理解“混合产生变化”,对明显现象感兴趣;②物理力实验(如“摩擦力”:不同材质积木在斜坡下滑速度):能观察并比较“光滑/粗糙表面对速度的影响”;③光影实验(如“手影变化”:用手电筒和手形创造影子):符合空间认知发展,理解“光的直线传播”;④溶解实验(如“糖和盐谁溶解得快”:搅拌、温度对溶解的影响):能控制变量(如同样多的水、同样大小的颗粒);⑤空气实验(如“杯子倒扣入水不湿纸”: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现象直观,可通过操作验证猜想。选择依据:符合5-6岁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探究问题”(《指南》)的发展目标,实验现象明显、操作安全,且能引发深度思考。三、案例分析题分析:教师的指导存在以下问题:①问题回应方式单一:当幼儿提出“蜗牛壳为什么是螺旋形”时,教师直接通过绘本给出结论,未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如观察不同蜗牛壳的形状,或用模型模拟“螺旋形是否更坚固”);②忽视探究过程:幼儿发现“黏液”后,教师直接解释功能,未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索(如“黏液摸起来什么感觉?”“没有黏液蜗牛能爬吗?”);③总结局限于知识传递:活动结束仅总结“壳的形状”和“黏液”,未引导幼儿回顾探究方法(如“我们是怎么发现黏液的?”)或提出新问题(如“蜗牛吃什么?”“冬天蜗牛去哪里了?”)。改进建议:①支持问题解决:当幼儿问“壳为什么是螺旋形”时,可提供不同形状的材料(如直筒形、螺旋形纸筒),让幼儿用积木模拟“蜗牛”放入,观察哪种形状更“安全”(不易倒),通过操作理解螺旋形的保护性;②深化观察体验:针对“黏液”,可提供棉签让幼儿轻轻触碰,感知“黏黏的”,并提问:“如果用手摸蜗牛,它会缩进壳里吗?为什么?”(引导关注蜗牛的自我保护行为);③总结探究方法:活动结束时,与幼儿共同回顾“我们用了哪些方法了解蜗牛?”(观察、触摸、提问),并鼓励提出新问题(如“蜗牛的眼睛在哪里?”),延续探究兴趣。四、论述题:“做中学”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及实例“做中学”强调“儿童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科学经验”,核心是“探究-发现-反思”。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探究材料材料是“做中学”的基础,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且具有探索性。例如,小班“玩水”活动中,提供不同大小的漏斗、瓶子、海绵,幼儿通过“装水-倒水”感知“水会流动”“有的瓶子装得多”;大班“磁铁”活动中,投放回形针、硬币、塑料片、纸片,幼儿通过“吸一吸”发现“磁铁能吸铁”,并进一步探索“磁铁隔着纸能吸吗?”(感知磁力穿透性)。2.以问题驱动探究,支持猜想与验证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例如,中班“沉与浮”活动中,教师提问:“这些材料(木块、石头、塑料瓶、玻璃球)放在水里会怎样?”幼儿先猜测并记录(用“↑”“↓”符号),再逐一实验,观察结果与猜想是否一致。当发现“空塑料瓶浮,装满水的塑料瓶沉”时,教师追问:“为什么同样的瓶子会有不同结果?”引导幼儿关注“重量”“体积”的影响,深化对“沉浮条件”的理解。3.鼓励记录与表达,促进经验内化记录是“做中学”的重要环节,帮助幼儿整理探究过程。例如,大班“种子发芽”活动中,幼儿用“生长日记”记录:第3天“种子破皮,露出白芽”(画图),第7天“长出两片绿叶子”(贴照片),第14天“茎变高了,用尺量是10厘米”(符号+数字)。记录后,教师组织分享会,幼儿用“我发现……”“我猜是因为……”的句式表达,同伴间互相补充(如“我的种子没发芽,可能是水浇少了”),在交流中修正或丰富经验。4.关注探究过程,弱化“标准答案”“做中学”重视幼儿的探究体验而非结论正确性。例如,小班幼儿认为“兔子吃胡萝卜”,教师不直接否定,而是提供青菜、草、胡萝卜,让幼儿观察饲养角的兔子实际吃什么,幼儿发现“兔子更喜欢吃青菜”,从而主动修正原有认知。教师需接纳幼儿的“错误”,将其视为探究的起点,如幼儿认为“摩擦能生电,所以用毛衣摩擦塑料尺能吸纸屑”,若实验失败(环境干燥度不够),教师可引导讨论:“可能哪里没做好?”(如“摩擦时间不够”“尺子不够干净”),鼓励再次尝试。实例说明:大班“彩虹的秘密”活动中,教师不直接讲解“光的折射”,而是提供水盆、镜子、手电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