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训练(二)_第1页
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训练(二)_第2页
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训练(二)_第3页
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训练(二)_第4页
一轮创新思维历史(人教版)练习第一部分第二单元单元综合训练(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训练(二)一、选择题1.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解析:“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这是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西汉王朝以后,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而非道家思想,而且道家思想主张是回归原始的小国寡民社会而非田园生活,故B项错误;自东汉以来,古代中国庄园制经济兴盛,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必然有着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中西的价值取向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明确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2.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A.新的经济因素滋生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放弃传统经济模式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解析:新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特指手工工场的生产,故A项错误;经营方式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原来是租佃式,现在是雇佣式的经营方式,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采取雇佣经营的仅是“一些土地所有者”,故C项错误;一些土地所有者,代表的仅是一小部分群体,说明存在这种现象,而非剧变,故D项错误。答案:B3.《白银资本》载“1600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这表明东南沿海()A.农业经济转型B.传统手工业受冲击C.经济地位上升D.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析:根据材料中“1600年”可以判断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中“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说明丝绸业的发达导致经济作物种植更多,土地使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丝绸业的变化说明传统的手工业并未受到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东南沿海经济地位的上升,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4.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折射出()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发展C.妇女社会地位提高D.耕织日趋分离解析:我国封建政府始终未放弃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清代江南地区织布业发达“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妇女地位提高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强调织布业的发展并未涉及耕织分离,故D项错误。答案:B5.宋朝方志学有了新的发展,开始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志和艺文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朝方志学得到发展的主要条件是()A.典章制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B.统治者对史学社会功能重视C.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兴起D.程朱理学对史学走向的影响解析:历朝都存在典章制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这不能解释宋朝方志学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统治者对史学社会功能重视也存在于许多朝代,故B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兴起,人物志和艺文志等方面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推动了宋朝方志学的新发展,故C项正确;宋代程朱理学强调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史学新走向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6.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A.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B.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C.社会转型缺乏动力D.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解析:题干中“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并未体现出其生活的奢侈,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徽商做官的现象,故B项错误;题干中“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说明明清时期的商人并未将获得的财富用来扩大再生产,因而这些商人并未转化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因而也就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题干中“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其中“提倡程朱理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所要展示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7.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徽州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这一材料反映()A.晋商的勃兴 B.徽商的崛起C.粤商的发展 D.闽商的衰落解析:晋商与山西有关,题干与晋商无关,故A项错误;题中由关键词“徽州商人”可以推断出题干反映的是徽商的崛起,故B项正确;题干与粤商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与闽商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8.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120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解析:材料说明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没有涉及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没有涉及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汉高祖限制商人,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说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9.唐代中前期,朝廷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唐代采用市籍制度意在()A.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B.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C.实现对工商业者的管理D.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解析:根据“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无法判断对商人是否有限制,故A项错误;唐朝中前期户税是按人收取,没有按照资产收税的标准,故B项错误;国家对工商业者的建籍登记,本质就是强化对其管理,故C项正确;市籍制度可以加强对市场的管控,但无法保证市场秩序,故D项错误。答案:C10.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也”,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不再列入“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商人还取得了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这些均表明当时()A.财政问题推动税制改革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C.工商皆本思想初步产生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解析: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取得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不属于税制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税在税收中所占比重,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商人所获权利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答案:D11.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C.强化市场的统一管理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解析:材料中强调“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并不导致掠夺富商大贾的钱财,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强化对货币的管理不能等同于市场的统一管理,而且加强货币的管理是手段,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接受(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九卿属于外朝,故D项错误。答案:A12.春秋末年,社会结构已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形成了士、农、工、商“四民”。该变动出现的历史背景主要是()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B.贵贱等级的界限渐趋崩溃C.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D.官府控制工商业局面被打破解析: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礼乐文化秩序的破坏无关,故A项错误;贵贱等级依旧存在只是贵贱的区别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尚未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春秋时期官府控制工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社会结构主要由原先的士农等级,演变为士农工商等级,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代中国近300年间,经济变迁很大。从明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后阶段,新的经济因素在萌生,传统的封建经济依然顽固。新旧交迭,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要求:围绕转变中的明代中国经济,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答案: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