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货》杂志为中心论食货学派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贡献与影响_第1页
以《食货》杂志为中心论食货学派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贡献与影响_第2页
以《食货》杂志为中心论食货学派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贡献与影响_第3页
以《食货》杂志为中心论食货学派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贡献与影响_第4页
以《食货》杂志为中心论食货学派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贡献与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食货》杂志为中心论食货学派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贡献与影响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风云激荡,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其中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异军突起,食货学派应运而生,成为当时史学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食货学派以《食货》杂志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学者,他们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且广泛的探索,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食货》杂志作为食货学派的核心刊物,于1934年12月1日创刊,由陶希圣主编,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发行,至1937年7月1日第六卷一期出版后停刊,共出版六十一期。该杂志专注于发表社会经济史、生活史的学术论文,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当时学者们交流和探讨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平台。食货学派和《食货》杂志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食货学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史学以政治史、学术史为主导的研究格局,将研究视角拓展到社会经济领域,使史学研究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内涵。《食货》杂志不仅为食货学派成员提供了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也吸引了众多学界同仁参与讨论,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发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食货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历史借鉴。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制度演变、民生状况等方面的研究,学者们试图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为国家的发展和变革提供参考。其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食货学派与《食货》杂志,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方面,食货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运用和史料挖掘等方面的探索,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开创了新的范式和路径。他们强调详细搜求史料,同时注重以经济理论和历史哲学进行引导,这种兼顾史料与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食货》杂志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观点的交锋以及学术研究的动态,从而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此外,研究食货学派和《食货》杂志,还能为当代史学研究提供启示,在学术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研究成果,创新研究方法,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1.2研究目标与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食货学派借助《食货》杂志,在理论、方法、史料、研究领域等多方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产生的推动作用,梳理其学术传承与发展脉络,从而全面、客观地评价食货学派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历史地位与学术贡献,并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和启示。具体而言,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展开:食货学派的学术理念与理论方法:食货学派在《食货》杂志中所倡导的学术理念是什么?这些理念如何体现在他们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他们运用了哪些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这些理论方法与当时的学术思潮有何关联,又具有怎样的独特性?《食货》杂志的内容与学术贡献:《食货》杂志发表的文章涵盖了哪些主要内容,在社会经济史的各个领域,如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经济制度等方面,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见解?这些成果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食货学派的学术传承与影响:食货学派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怎样的反响,对同时代的学者和学术流派有何影响?其学术传承情况如何,后续学者在哪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食货学派的研究,又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食货学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从食货学派的研究以及《食货》杂志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哪些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有何启示,在研究视角、方法、领域拓展等方面,我们能从食货学派的实践中汲取哪些经验?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剖析食货学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关系。在文献研究法方面,广泛搜集和整理《食货》杂志以及食货学派相关学者的论著、论文、书信等一手资料,同时全面梳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二手资料,以此为基础,深入挖掘食货学派的学术思想、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准确把握其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食货》杂志各期文章的细致研读,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经济史各领域的研究重点和观点演变。案例分析法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方法。选取食货学派在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经济制度等领域的典型研究成果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研究方法、理论运用和学术贡献。在研究食货学派关于汉代农业经济的研究时,以相关论文为案例,分析学者们如何运用史料和理论,揭示汉代农业生产、土地制度、农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这些研究对后世汉代农业经济史研究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采用比较研究法,将食货学派与同时代的其他史学流派,如唯物史观派、实证主义考据学派等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学术理念、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更清晰地凸显食货学派的特点和贡献。在研究方法上,唯物史观派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历史,实证主义考据学派注重史料的考证,而食货学派则试图兼顾理论与史料,通过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食货学派的独特之处。本研究在视角、资料运用和研究深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点。在研究视角上,从学术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食货学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互动关系,不仅关注食货学派的学术成就,还探讨其学术传承、学术影响以及在学术发展脉络中的地位,弥补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食货学派某一方面的不足。在资料运用上,除了充分利用传统的史学文献资料外,还注重挖掘和运用《食货》杂志中的书评、学术讨论、读者来信等资料,这些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食货学派的学术动态和学术交流情况,为研究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食货学派的学术生态。在研究深度上,对食货学派的理论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和效果,同时结合当时的学术思潮和社会背景,分析食货学派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启示,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研究思路。二、食货学派与《食货》杂志概述2.1食货学派的形成与发展2.1.1学派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局之中,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发展面临困境,文化领域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些复杂的社会现实为食货学派的形成提供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从政治角度来看,自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的局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势力纷争不断,政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虽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但内部矛盾重重,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同时面临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挑战,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贯穿这一时期。此外,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逼,从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到华北事变妄图吞并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紧迫问题,学术界也开始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实政治困境的方法。经济方面,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下逐渐解体,但新的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村经济衰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贫困,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举步维艰。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农产品价格暴跌,工商业萧条。经济的困境促使学者们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试图通过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借鉴。文化领域,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西方各种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等思想在学术界广泛传播,学者们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在史学领域,传统史学受到批判,新史学思潮兴起,强调史学要关注社会现实,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国社会史论战在这一时期爆发,这场论战围绕中国社会的性质、发展阶段等问题展开,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讨论。论战中,各方观点激烈交锋,但也暴露出理论与史料脱节的问题,许多学者只是从理论出发,缺乏对具体史料的深入研究。这使得一部分学者认识到,要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必须将理论与史料相结合。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食货学派应运而生。食货学派的学者们试图通过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依据。他们强调详细搜求史料,同时注重以经济理论和历史哲学进行引导,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2.1.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贡献食货学派人才辈出,拥有一批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们凭借各自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卓越的研究成果,为食货学派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希圣作为食货学派的领军人物,其学术成就和影响力首屈一指。他早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后又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史学门深造,师从沈尹默、沈兼士、钱穆等著名学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术思想上,他深受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注重历史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强调历史对政治的重要指导意义。陶希圣的著作颇丰,《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中国政治思想史》等都是其代表作。在《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中,他提出观察中国社会应秉持历史、社会、唯物三个观点,认为中国社会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运动中动态形成的,社会构造和政治组织并非由个别大人物创造,而是由社会势力推动,中国历史是由地理、人种、生产技术与自然材料共同塑造的。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式,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他还在《食货》杂志的创刊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作为主编,他积极组织稿件,引导学术讨论方向,吸引了众多学者围绕社会经济史展开研究,使《食货》杂志成为食货学派的重要阵地。何兹全也是食货学派的重要成员,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曾留学日本、美国,丰富的留学经历使他接触到了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何兹全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深耕不辍,发表了《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汉魏之际封建说》等百余篇学术文章,出版《魏晋南北朝史略》《中华文化六讲》《中国古代社会》等十余部学术专著。其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被学术界誉为“新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史研究的最新突破,标志着中国史学研究最新水平”。他首倡的“汉魏之际封建说”,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汉魏之际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这一观点在史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鞠清远同样是食货学派中专注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他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陶希圣指导下的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工作。鞠清远坚信唯有广搜史料、开拓史料才能明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特征,探寻出社会经济的演变过程。他在《食货》半月刊上发表论文14篇、译文2篇,在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上发表论文14篇,还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当时的著名杂志,如1934年南京《中国经济》第2卷第7期的《皇庄起源论》和第9期的《唐宋元寺领庄园研究》以及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6卷第3期的《唐代的两税法》。先后出版《唐宋官私工业》《唐代经济史》《刘晏评传》《唐代之交通》《唐代财政史》等五部著作。他的研究以史料丰富见长,从搜集和整理的史料中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研究元代系官匠户时,他广泛搜集各类史料,对该问题进行了精细矜慎的研究,其论文《元代系官匠户研究》体现了他扎实的史料功夫和深入的分析能力。这些代表人物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推动了食货学派在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食货学派的学术内涵,也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研究思路。2.1.3学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食货学派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兴起、发展到分化,每个阶段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阶段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丰硕的学术成果。食货学派的兴起阶段大致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史论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论战中各方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展阶段等问题争论不休,但大多缺乏扎实的史料支撑,存在理论与史料脱节的问题。陶希圣等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了改变这种“纯理论”的治学风气,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走上更加务实的道路,1934年12月,在顾颉刚的提议下,由陶希圣主编的《食货》半月刊创刊。《食货》杂志的诞生,标志着食货学派开始崭露头角。在这一阶段,食货学派以《食货》杂志为平台,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积极倡导详细搜求史料,强调理论与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逐渐在学术界形成了一股新的研究力量。《食货》杂志创刊号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鞠清远的《汉代的官府工业》、何兹全的《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等,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进行了研究,展现了食货学派注重史料、关注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特色。随着《食货》杂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食货学派进入了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学派成员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也日益丰硕。学者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各个时期进行了深入研究,还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运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研究方法上,除了重视传统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外,还开始关注地方志、档案、账簿等常见文书的史料价值,鞠清远提出的地方志读法,为开拓社会经济史的史料来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理论运用方面,食货学派借鉴了马克思、桑巴特等人的经济理论和历史哲学,对中国社会经济史进行分析和解读。全汉昇运用经济理论对宋代经济进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宋代商业、货币等方面的论文,如《宋代都市的夜生活》《唐代绢帛之货币的用途》(译加藤繁著)等,深化了对宋代经济的认识。这一阶段,食货学派在学术界的地位逐渐稳固,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不仅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还传播到海外,受到日本、美国等国汉学界的关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食货学派在后期逐渐出现分化。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学术界的研究重心也开始发生转移,许多学者投身于抗战相关的研究或其他领域。食货学派的成员也因各自的政治立场、学术追求等原因,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些成员继续坚持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但研究方向和方法也有所改变;一些成员则转向其他领域,如政治、文化等。鞠清远在政治上的选择使其脱离了学术研究的正轨,他参加汪精卫国民政府,担任宣传部委员和国立师范学校校长,其学术生涯也因此受到影响。而何兹全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历史研究领域耕耘,但其研究方向和学术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他更加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中国历史。食货学派的分化,标志着其作为一个相对统一的学术流派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但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依然对后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2.2《食货》杂志的创办与内容特色2.2.1创办缘起与历程《食货》杂志的创办有着深刻的学术背景和现实需求,其发展历程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场论战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为中心议题,在上海学界全面展开。以上海为活动中心的“海派”学者积极投身其中,他们将全部学术热情投入到富有政治意义、注重理论交锋的论战中。然而,这场论战逐渐暴露出严重的问题。许多学者过于注重理论争鸣,却缺乏扎实的史料支撑,存在“纯理论”的治学倾向,与政治问题纠缠过多,“当时的‘社会史研究者’,大部分只是革命的宣传家,而缺少真正的学者”。这种学风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反思,他们意识到中国社会史研究需要回归学术本身,注重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实现理论与史料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当时中国的史学界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以现代观念为指导,注重史料学研究并与同时代西方史学接轨的“新史学”兴起后,渐趋于低迷。直到20年代末,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兴起为史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食货》杂志应运而生。1934年12月,由顾颉刚提议,陶希圣编辑撰稿的《食货》半月刊在北京诞生。刊物原本取名《史心》,后受正史中“食货志”的启发,最终定名为《食货》。其旨在为社会经济史研究开辟道路,使中国历史研究不再局限于政治史或学术史,让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脱离宣传革命的窠臼,而走上研究学术的大路”。《食货》半月刊由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发行,自第一卷一期起(每半年十二期为一卷)至第六卷一期止,共出版六十一期。刊物一经发行便备受关注,最初每期只印两千份,创刊号发出后一星期,发行人被迫再版一千。到了第一卷五六期,每期印数增至四千。大夏大学的梁园东曾致信陶希圣,称“《食货》在大夏为最风行之读物,大夏出有《历史社会论文索引》,对《食货》论文几无篇不索,可见同学等之爱好”。晚年的钱穆也回忆说:“时(顾)颉刚在燕大办一《禹贡》,陶希圣在北大办一《食货》,两杂志皆风行一时”。这充分体现了《食货》在当时学术界的受欢迎程度。然而,1937年7月1日第六卷一期出版后,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局势动荡不安,学术研究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食货》不得不停刊。此后,在1971年,《食货》在台湾复刊,改为月刊。复刊后的《食货》继续关注社会经济史领域的研究,为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发展提供了平台。但复刊后的《食货》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容和影响力也与前期有所不同。2.2.2办刊宗旨与理念《食货》杂志有着明确且独特的办刊宗旨与理念,这贯穿于其整个办刊过程,对食货学派的学术研究方向和成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办刊宗旨上,陶希圣声称该刊旨在“集合正在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尤其是正在搜集这种史料的人,把他们的心得、见解、方法,以及随手所得的问题、材料披露出来”。这一宗旨体现了《食货》杂志致力于汇聚学界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决心。它希望打破当时学界各自为战的局面,为社会经济史研究者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使大家能够分享研究心得、交流研究方法,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个平台,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研究视角的学者能够相互启发,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在办刊理念方面,《食货》杂志强调理论与史料的紧密结合。陶希圣提倡读书,提倡一点一滴地搜集史料,他深知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非先取得充分的史料,不能证实,不能精致,甚至不能产生”。在当时社会史论战过于注重理论而忽视史料的背景下,《食货》杂志突出史料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呼吁学者们深入挖掘各类史料,无论是传统的二十四史等正史资料,还是地方志、档案、账簿等常见文书,都成为其关注的对象。通过广泛搜集和整理这些史料,为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坚实的资料支撑。但同时,《食货》杂志也承认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有些史料,非预先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不能认识,不能评定,不能活用”。它主张运用马克思、桑巴特等人的经济理论和历史哲学来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认为只有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才能对丰富的史料进行科学的解读和分析,从而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这种兼顾理论与史料的理念,使《食货》杂志在当时的学术界独树一帜,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它既避免了单纯堆砌史料而缺乏理论深度的弊端,又防止了脱离史料空谈理论的空洞研究,为学界树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典范。2.2.3栏目设置与文章主题分布《食货》杂志精心设置了多个栏目,这些栏目涵盖了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多个方面,其文章主题分布也反映了当时食货学派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在栏目设置上,《食货》杂志主要分“理论与方法”与“研究资料”两个主栏目。“理论与方法”栏目致力于探讨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思路的平台。在这个栏目中,学者们对马克思、桑巴特等人的经济理论和历史哲学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了不同理论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有学者探讨了如何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也有学者研究了桑巴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对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启示。通过这些讨论,学者们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研究资料”栏目则注重对各类社会经济史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该栏目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资料,包括正史中的食货志、地方志、档案、账簿等。在对汉代经济史的研究中,栏目中发表了多篇基于《汉书・食货志》等史料的文章,对汉代的农业生产、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唐代经济史的研究,除了利用正史资料外,还涉及到敦煌文书等新发现的史料,拓宽了研究的视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学者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发展脉络。从文章主题分布来看,《食货》杂志的文章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各个领域。其中,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经济制度等方面是研究的重点。在农业经济方面,文章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生活状况等问题。关于土地制度,研究内容从先秦的井田制到秦汉的土地私有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均田制等,分析了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在商业经济方面,研究涵盖了商业发展历程、市场结构、货币金融等领域。对于宋代商业经济的研究,不仅关注城市商业的繁荣,还深入探讨了农村商业的发展以及商业税收等问题。在经济制度方面,学者们研究了历代的财政制度、赋税制度、工商管理制度等。对唐代两税法的研究,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对唐代社会经济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认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食货学派的研究方法与理论3.1史料搜集与整理方法3.1.1重视常见史料的运用食货学派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时,对常见史料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视为研究的重要基础。二十四史作为中国古代正史的代表,系统地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其中的“食货志”更是专门记载经济相关内容的重要篇章,为食货学派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研究汉代经济时,学者们深入挖掘《汉书・食货志》中的记载。该志详细记录了汉代的农业生产、土地制度、赋税政策、商业贸易等方面的情况,食货学派的学者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细致分析,探讨了汉代经济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从《汉书・食货志》中,学者们了解到汉代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如轻徭薄赋、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这些政策对汉代农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志中关于土地兼并、农民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记载,也为学者们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除了二十四史,地方志也是食货学派常用的重要史料。地方志是对地方历史、地理、风俗、经济等方面的详细记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具体性,能够补充正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为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史提供独特的视角。在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经济时,学者们广泛查阅了当地的地方志。这些地方志中记载了江南地区众多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情况,包括市镇的地理位置、商业活动、市场规模、商人组织等信息。通过对这些地方志的研究,学者们清晰地展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景象,揭示了商业市镇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商业活动对当地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苏州府的地方志中详细记载了苏州作为江南商业中心的繁荣景象,包括丝绸、棉布等手工业的发达,以及商业贸易的频繁,这些记载为研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经济提供了详实的资料。3.1.2开拓新史料来源食货学派在重视常见史料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史料来源,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档案作为官方文件的集合,包含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食货学派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明清时期的内阁大库档案,这些档案中保存了大量关于财政收支、税收政策、商业管理等方面的文件。通过对这些档案的研究,学者们能够深入了解当时政府的经济管理措施和经济运行状况。在研究清代的财政制度时,学者们从内阁大库档案中获取了详细的财政收支数据,分析了清代不同时期的财政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探讨了财政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档案资料的运用,使得研究更加贴近历史事实,为深入研究清代经济史提供了有力支持。账簿和契约也是食货学派开拓的重要新史料。账簿记录了个人、家庭或企业的经济收支情况,能够直观地反映当时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契约则是当事人之间关于财产、交易等方面的约定,具有法律效力,是研究经济史和社会史的重要依据。在研究清代民间经济活动时,学者们收集了大量的农家账簿和商业契约。农家账簿中记录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投入、农产品销售、家庭消费等情况,通过对这些账簿的分析,学者们可以了解清代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收益等。商业契约则涉及商业交易的各个环节,如货物买卖、借贷、合伙经营等,通过对商业契约的研究,学者们可以深入了解清代商业活动的规则、信用体系以及商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一份清代的商业契约中详细规定了货物的价格、交货时间、付款方式等内容,为研究清代商业贸易的具体运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些新史料的运用,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丰富了研究的资料来源,使学者们能够从更多角度、更细致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新史料的出现,往往能够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问题,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通过对档案、账簿、契约等新史料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许多以往被忽视的经济现象和规律,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3.1.3史料整理的系统性与创新性食货学派在史料整理方面展现出了系统性与创新性,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史料分类上,食货学派的学者们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史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他们将史料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类别,在经济类别下,又进一步细分农业、手工业、商业、财政等子类别。这种分类方式使得史料的整理更加系统、有序,便于学者们查找和使用。在研究唐代经济史时,学者们可以根据这种分类方式,快速找到与唐代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财政制度等相关的史料,从而进行深入研究。食货学派还注重编纂专题史料汇编,这是其史料整理的一大创新。他们针对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领域或研究主题,收集相关的史料并进行整理和编纂。陶希圣组织编纂的《中国经济史料丛编》,汇集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的经济史料,涵盖了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商业贸易、货币金融等多个方面。这部史料汇编为学者们研究中国经济史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资料,极大地便利了学术研究。专题史料汇编的编纂,不仅能够集中展示某一领域或主题的史料,还能够通过对史料的编排和注释,体现编者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此外,食货学派在史料整理过程中,还注重对史料的考辨和分析。他们运用多种方法对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甄别,避免使用虚假或错误的史料。在对一些历史文献进行整理时,学者们会参考其他相关的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文献的可信度。他们还会对史料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学术价值。在整理一份关于宋代商业贸易的史料时,学者们会分析其中关于商业活动的描述、商人的经营方式、市场的运作机制等内容,从而揭示宋代商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食货学派在史料整理方面的系统性与创新性,不仅提高了史料的利用效率,还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范例,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2理论借鉴与创新3.2.1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借鉴与误解陶希圣作为食货学派的核心人物,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着深入的接触和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其中的部分观点。在其著作《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中,陶希圣明确指出观察中国社会应取唯物的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不是心或观念的发展,而是“地理,人种,及生产技术与自然材料所造成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论断,认识到物质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还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一书中,运用唯物史观的一些概念和方法,用商品、货币、交换、地租、资本等范畴建立中国历史分析模型,基本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模版。在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时,借鉴了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了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关系,以及土地制度、地租形式等经济要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然而,陶希圣在实际运用唯物史观时,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偏差。唯物史观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陶希圣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虽然将“生产技术”纳入唯物观点之中,却更强调民族、群体身份等因素的意义,淡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变迁时,他没有充分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如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他对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认识不足,从“社会史观”出发,更倾向于强调社会的总体结构,将阶级仅仅视为历史的一个基本但非中心的面向。在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没有从阶级矛盾激化的角度深入剖析其根源和历史意义,而是更多地从社会秩序、群体关系等方面进行解读。这种对唯物史观的误解,导致他从“社会史观”出发观察中国历史所得出的结论,与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存在差异。3.2.2融合其他西方理论食货学派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所借鉴外,还积极融合其他西方理论,其中对桑巴特等人理论的运用较为突出。桑巴特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对食货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食货学派的学者们借鉴桑巴特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桑巴特将经济发展分为早期资本主义、高度资本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等阶段,食货学派的学者们尝试将这一理论框架应用于中国历史研究,探讨中国古代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在研究中国古代商业经济时,学者们参考桑巴特对商业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程度、商业组织形式以及商业资本的运作方式,试图揭示中国古代商业经济与西方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异同。食货学派还借鉴了桑巴特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社会的阶层构成和社会关系。桑巴特强调社会结构中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和社会地位差异,食货学派的学者们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时,关注他们之间的经济剥削关系、社会地位差异以及这种关系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不同阶层的经济活动、生活状况等方面的研究,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在融合西方理论的过程中,食货学派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们认识到西方理论是基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发展而来的,不能简单地照搬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在运用桑巴特等人的理论时,学者们会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特点进行调整和修正。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独特的土地制度、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因此,食货学派的学者们在研究中,会充分考虑这些中国实际情况,从中国的史料出发,运用西方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力求得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结论。3.2.3形成的独特“社会史观”食货学派在借鉴多种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史观”。1929年,陶希圣在《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一书中明确指出观察中国社会应取三个观点,一是历史的观点,认为“中国社会不是静的,不是自然型成的;是动的,是几千年历史运动所造的”;二是社会的观点,即中国社会构造与政治组织不是由个别大人物创造,相反,“大人物之所以大,是由于他所绾领所代表的社会势力之大”;三是唯物的观点,指出中国历史不是心或观念的发展,而是“地理,人种,及生产技术与自然材料所造成的”。陶希圣将这三种观点概括为“社会史观”,它构成了食货学派史学思想的核心。“社会史观”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强调社会历史的动态发展,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历史静态、孤立的认识,认为中国社会是在长期的历史运动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这种观点使食货学派的学者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发展脉络,关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和转型。它注重社会结构和社会势力的分析,认为社会构造和政治组织是由各种社会势力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不是个别大人物的意志所能决定的。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时,食货学派的学者们会深入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社会史观”还体现了唯物因素,认识到地理、人种、生产技术和自然材料等物质因素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试图从物质基础的角度解释社会历史的演变。与唯物史观相比,“社会史观”表现出一定的亲缘性,都强调以变化的眼光看问题,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但“社会史观”并非真正的唯物史观,它未能摆脱思想深处的唯心论因素。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社会史观”更强调民族、群体身份等因素的意义,淡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重要性,否定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转而强调社会的总体结构。与其他史观如实证主义史观相比,“社会史观”更注重理论的引导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而实证主义史观更强调史料的考证和客观事实的描述,相对忽视理论的作用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四、食货学派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的具体成果4.1古代经济专题研究4.1.1土地制度研究食货学派在土地制度研究领域成果斐然,他们对秦汉、魏晋等时期的土地制度演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这些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在秦汉时期土地制度研究方面,食货学派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挖掘和分析,探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历程。传统观点认为,秦自商鞅变法便废除了带有农村公社性质的井田制度,实行“民得卖买”的土地私有制度。但随着1975年睡虎地秦简的出土,这一主流看法受到了挑战。睡虎地秦简中明确记载了秦有“授田”制度,这表明秦代存在大量国有土地。食货学派的学者在研究中充分考虑到这一考古发现,认为秦代的土地制度并非单纯的私有制,而是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并存。秦代除了授田制,还实行了军功赐爵制度,许多军功地主拥有数量可观的赐田。授田的主要耕种者是自耕农,赐田的低爵者也大多自己耕种,但由于贫富分化,也有少数“富农”(实际身份已转化为地主)和中高爵的军功地主并不自己耕田,而是雇佣他人耕种。这说明在秦代,土地私有现象已逐渐增多,土地私有制在不断发展。汉承秦制,汉初的民田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有着许多关于土地继承、买卖和赠送的规定,这为食货学派研究汉代土地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学者们通过对这些规定的研究,发现汉代为了尽可能避免绝户,想方设法让实有田宅都能得到继承,或者分给亲属,乃至赘婿、奴婢在一定条件下都部分有权继承。这反映出汉代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的流转和继承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此后,一直到东汉末年,两汉时期的民田制度都主要是土地私有。秦汉王朝并没有对所有土地享有“最终的支配权”,“民”的私有土地也并非“隶属于土地国有制”,而是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制度,食货学派重点研究了土地国有制的发展。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加之疾疫、灾荒,使得“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社会上存在大片可资利用的荒田。在这种情况下,曹魏集团在秦汉屯田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屯田。食货学派的学者详细研究了曹魏屯田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以及田租征收等方面。曹魏民屯主要通过招募贫民和组织流民入屯,由各州郡设置的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中尉等主持屯田。民屯的田租很重,通常是“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蜀汉和东吴政权也纷纷仿效曹魏屯田,这使得土地国有制成为三国时期土地制度的主流。西晋立国前后,宣布罢民屯农官为郡县,但对军屯仍非常重视,东晋亦同样如此。南北朝时期,各分立政权都采取屯田政策,以军屯为主。与两汉屯田多在边疆地区不同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中间地带”成为南北政权的“边疆”地区,从而成为屯田的重要区域。曹魏末期,民屯制度出现弊端,朝廷将民屯管理划归郡县,为新的占田制的推行做了铺垫。西晋统一后,武帝于太康元年(280年)颁行了占田课田制。食货学派的学者认为,这种占田制与汉初《二年律令》规定的名田制(或称授田制)类似,是由土地国有制又部分转化为土地私有制。占田制的课田是按每户(一说按每户人丁数)固定面积征收田租的,而汉代民田则是按户根据其实际耕种面积即“垦田”征收田租的。这表明汉初名田或授田旨在鼓励和引导垦荒,西晋的占田却以课田来强制垦荒,具有更强烈的指令性质。食货学派关于秦汉、魏晋等时期土地制度演变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们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这些时期土地制度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4.1.2商业与货币经济研究食货学派在商业与货币经济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尤其在唐宋商业繁荣以及货币流通等领域有着深入的探究,为梳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唐宋商业繁荣研究上,食货学派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唐宋时期商业发展的诸多特征。全汉昇在《食货》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落》《宋代南方的虚市》《北宋汴梁的输出入贸易》等,对唐宋商业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他指出,唐宋时期城市商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日益繁荣。以唐代扬州为例,扬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商业中心。当时扬州的商业活动涵盖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多个领域,国内外商人云集,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生动地描绘了扬州商业繁荣的景象。到了宋代,城市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现象。城市中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而是遍布城市各处。出现了早市、夜市等,商业活动的时间也得到了极大的延长。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直观地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市井生活丰富的场景。在货币流通研究方面,食货学派的学者们关注唐宋时期货币制度的演变以及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加藤繁的《唐代绢帛之货币的用途》(由全汉昇翻译发表于《食货》杂志)对唐代绢帛作为货币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唐代,绢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商品,还具有货币的功能。在市场交易中,绢帛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商品,也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用于缴纳赋税、偿还债务等。这是因为唐代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货币体系还不够完善,金属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绢帛作为一种价值相对稳定、易于分割和保存的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金属货币的不足。到了宋代,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纸币开始出现并逐渐得到广泛使用。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适应了宋代商业繁荣、交易规模扩大的需要。食货学派的学者们通过对宋代交子发行、流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纸币对宋代商业经济的影响。纸币的出现,方便了大额交易,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通货膨胀等。通过对唐宋商业繁荣和货币流通的研究,食货学派梳理出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脉络。他们认为,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商业的繁荣和货币制度的演变相互影响。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制度的变革,而货币制度的完善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从唐代的绢帛货币到宋代纸币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代货币形式逐渐从实物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食货学派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4.1.3财政赋役制度研究食货学派在财政赋役制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他们对历代财政收入、支出、赋役征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财政赋役制度对社会经济的重要影响。在财政收入方面,食货学派的学者们研究了历代的税收种类和征收方式。以汉代为例,汉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田赋、算赋、口赋、更赋等。田赋是对土地征收的赋税,算赋和口赋是对人头征收的赋税,更赋则是代役税。学者们通过对《汉书・食货志》等史料的分析,探讨了这些赋税的征收标准和征收方式。汉代田赋的征收标准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田赋税率较低,这有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田赋税率逐渐提高,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算赋和口赋的征收对象和征收标准也有明确规定,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口赋是对未成年人征收。这些赋税的征收,为汉代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财政支出也是食货学派关注的重点。他们研究了历代政府在军事、行政、公共工程等方面的支出情况。唐代的财政支出中,军事支出占据了较大比重。唐朝时期,为了维护边疆安全,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这使得军事开支庞大。政府还需要支付官员的俸禄、维持行政机构的运转,以及进行公共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利设施、道路等。这些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军事支出的增加可能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但同时也可能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公共工程建设虽然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但却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赋役征收方面,食货学派探讨了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租调制。租调制以户为单位征收,征收的物品主要是田租和户调。田租是征收粮食,户调是征收绢帛等物品。这种赋役制度的实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以户为单位征收赋役相对较为简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租调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大户人家隐瞒人口、逃避赋役等。到了唐代,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庸”,即纳绢代役。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难以继续实施。唐代后期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以资产和土地为征税标准,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这一改革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土地买卖频繁,农民土地被兼并的现象更加严重。食货学派的研究表明,财政赋役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合理的财政赋役制度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稳定。汉初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得农民的负担减轻,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而为汉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不合理的财政赋役制度则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引发社会矛盾,阻碍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两税法实施后,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食货学派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4.2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开拓4.2.1区域研究的早期实践食货学派在区域经济史研究方面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早期实践,以江南、华北等区域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独特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江南地区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一直是食货学派关注的焦点。学者们通过对江南地区丰富的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研究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农业方面,食货学派的学者们关注江南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他们研究发现,自东晋南朝以来,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土地开发。到了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在手工业方面,江南地区的丝织业、陶瓷业等尤为发达。全汉昇在《食货》杂志上发表的相关文章,对江南地区的丝织业进行了详细研究。他指出,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丝织作坊,生产的丝绸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在商业方面,江南地区的商业市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市镇发展更加繁荣,这些市镇成为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苏州的盛泽镇以丝绸贸易闻名,湖州的南浔镇则是著名的蚕丝产地和商业中心。华北地区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食货学派同样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通过对华北地区的地方志、档案等史料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在农业方面,华北地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食货学派的学者们研究了华北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发现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华北地区的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灌溉渠道,如郑国渠、白渠等,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华北地区气候干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手工业方面,华北地区的棉纺织业较为发达。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棉纺织业逐渐兴起,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学者们通过对华北地区棉纺织业的研究,分析了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情况。在商业方面,华北地区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如北京、开封等城市是重要的商业中心。食货学派的学者们研究了这些城市的商业布局、商业活动以及商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揭示了华北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规律。4.2.2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食货学派深入分析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食货学派的研究表明,江南地区在唐宋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华北地区虽然在古代也曾是经济发达地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逐渐滞后。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华北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在产业结构方面,不同区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江南地区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农业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手工业则以丝织业、陶瓷业等为特色。这种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华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则相对较为单一,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华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气候干旱,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些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而华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较为困苦。产业结构的差异也影响了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产品需要销售到其他地区,而华北地区的农产品则需要运往江南地区。这种经济交流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但区域经济差异也可能导致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历史上,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可能会对其他地区产生不满,从而引发政治和社会问题。4.2.3区域经济史研究的意义与影响食货学派的区域经济史研究为后世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研究基础方面来看,食货学派通过对江南、华北等区域的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区域经济史的史料和研究成果。这些史料和成果为后世学者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后世学者在研究江南地区经济史时,可以参考食货学派关于江南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食货学派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史料搜集和整理方法,如对地方志、档案等史料的运用,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借鉴。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食货学派强调从区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思路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食货学派在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时,注重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这种分析方法也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和发展。后世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不仅关注经济发展的现状,还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食货学派的区域经济史研究对当代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区域经济差异和发展规律,当代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可以借鉴历史上江南地区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4.3社会结构与经济关系研究4.3.1阶级与阶层分析食货学派在阶级与阶层分析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地主、农民、商人等主要阶层为切入点,全面探讨了各阶层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地主阶层,食货学派的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揭示了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在封建社会,地主阶层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他们通过收取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的劳动成果。在唐代,地主阶层的土地占有形式多样,有官僚地主、庶族地主等。官僚地主凭借其政治权力,往往能够获得大量的赏赐土地和兼并土地。庶族地主则通过商业经营、购买土地等方式逐渐积累财富和土地。地主阶层不仅在经济上占据优势,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他们通过与官僚阶层的勾结,操纵地方事务,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大地主家族甚至能够影响朝廷的政策制定。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食货学派关注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生活状况直接受到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在秦汉时期,农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自耕农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能够自主进行农业生产,但需要承担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佃农则没有土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生活陷入困境。唐代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逃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商人阶层在社会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食货学派的研究揭示了其经济活动和社会地位的特点。商人通过商品交换获取利润,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宋代,商业活动十分繁荣,商人阶层的实力不断增强。商人不仅在国内进行贸易,还积极参与海外贸易。然而,在封建社会,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受到封建政府的限制和歧视。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征收高额的赋税,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逐渐在社会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与官僚、地主的勾结,逐渐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4.3.2宗族与社会经济食货学派深入研究了宗族组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在经济资源分配、经济互助等方面的作用。在经济资源分配方面,宗族组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宗族内部的土地、财产等经济资源往往由宗族长辈或族长进行分配和管理。在一些宗族中,会设立族田,族田的收入用于祭祀、救济贫困族人、资助族中子弟读书等。族田的分配通常会考虑到族人的人口数量、经济状况等因素,以保证资源的相对公平分配。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宗族普遍设立族田,通过族田的经营和收益分配,维护了宗族内部的秩序和稳定。一些富裕的宗族还会利用族田的收入进行商业投资,进一步扩大宗族的经济实力。宗族在经济互助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宗族成员面临经济困难时,如遭遇自然灾害、疾病等,宗族会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在饥荒时期,宗族会开仓放粮,救济受灾的族人。宗族还会通过设立义庄、义塾等机构,为族人提供生活保障和教育机会。义庄会储存粮食、衣物等物资,用于帮助贫困族人。义塾则为族中子弟提供免费的教育,培养人才。范仲淹在苏州设立的范氏义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宗族经济互助机构。范氏义庄通过购置土地、收取地租,积累资金,用于赡养族人、资助教育等,对范氏宗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宗族组织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宗族内部的经济互助和资源分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体经济困难,增强了宗族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宗族组织的经济活动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宗族的商业投资、土地开发等活动,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和人口流动。但宗族组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宗族内部的资源分配可能存在不公平现象,宗族势力的过度膨胀可能会对地方经济秩序产生干扰。4.3.3经济关系与社会变迁食货学派深入探讨了经济关系变化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关系的变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结构逐渐失衡。这种经济关系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民起义频繁爆发,社会动荡不安。在唐代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黄巢起义爆发,给唐朝的统治带来了沉重打击。经济关系的变化还促进了新兴阶层的崛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的实力逐渐增强,他们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经济关系可能不再适应新的社会结构,从而引发经济关系的调整。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崛起,他们要求打破封建的经济关系,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制度。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等手段,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而推动了经济关系的变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如圈地运动、殖民扩张等,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制度与经济关系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政治制度对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封建王朝通过制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政策,影响着经济关系的发展。在唐代,实行均田制,通过政府授田的方式,限制土地兼并,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制定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保障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正常运行。经济关系的变化也会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当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时,原有的政治制度可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引发政治制度的调整。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原有的政治制度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英国的议会改革,扩大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政治制度的现代化。食货学派的研究表明,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迁。这种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五、食货学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互动影响5.1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5.1.1推动学术研究的转向食货学派的出现促使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要转变,从传统史学的研究范畴逐渐转向社会经济史领域,这种转变不仅是研究内容的拓展,更是研究理念和方法的革新。在食货学派兴起之前,传统史学主要关注政治史和学术史,研究重点集中在帝王将相的政治活动、朝代的更迭以及学术思想的传承与演变等方面。这种研究视角相对狭窄,忽视了社会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食货学派则强调社会经济在历史进程中的核心地位,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陶希圣提出的“社会史观”,明确指出观察中国社会应取历史的、社会的、唯物的观点,强调中国历史是由地理、人种、生产技术与自然材料共同塑造的,突出了物质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式,引导学术界将目光投向社会经济领域,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食货学派的研究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学术界“眼光向下”的研究理念。他们注重从基层社会经济变迁中寻找历史发展的线索,关注社会经济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通过对地方志、档案、账簿等常见文书的研究,深入了解普通民众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鞠清远对元代系官匠户的研究,通过广泛搜集各类史料,对这一群体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进行了精细矜慎的研究,展现了基层社会经济群体的真实面貌。这种“眼光向下”的研究理念,使学术界更加关注社会的底层结构和普通民众的历史,丰富了历史研究的内涵,为全面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食货学派在《食货》杂志上发表的大量关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财政赋役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基层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规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也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眼光向下”的研究典范,推动了学术界研究理念的转变。5.1.2引发学术争鸣与交流食货学派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在学术观点上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鸣。与唯物史观派相比,食货学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部分观点,但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误解和偏差。唯物史观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食货学派的“社会史观”虽然表现出与唯物史观的亲缘性,承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更强调民族、群体身份等因素的意义,淡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变迁时,食货学派没有充分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如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这种观点上的差异导致了食货学派与唯物史观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双方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互相批评和辩论。这种争鸣促进了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思考,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食货学派与实证主义考据学派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实证主义考据学派标榜“史学就是史料学”,“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注重史料的考证和客观事实的描述,相对忽视理论的作用。而食货学派则强调理论与史料的结合,认为“有些史料,非预先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不能认识,不能评定,不能活用”。食货学派运用马克思、桑巴特等人的理论来解释历史变迁的社会经济动力,试图从理论的高度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这种分歧引发了双方在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上的争论。实证主义考据学派批评食货学派过于注重理论,缺乏扎实的史料基础;食货学派则指责实证主义考据学派只关注史料的堆砌,缺乏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双方的争论促使学术界反思史学研究中史料与理论的关系,推动了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这些学术争鸣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界的思想碰撞和学术发展。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交锋,使学者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拓宽了学术视野。通过争鸣,学术界对各种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更加深入,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史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食货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争鸣,也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5.1.3培养学术人才食货学派通过《食货》杂志这一平台以及相关的学术活动,为培养学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食货》杂志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投稿和参与讨论,成为他们展示学术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许多青年学者在《食货》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如全汉昇在《食货》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唐宋经济史的论文,这些论文展现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奠定了基础。杂志还经常组织学术讨论和专题研究,邀请知名学者进行点评和指导,使青年学者能够在学术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在《食货》杂志组织的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讨论中,青年学者们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前辈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在讨论中拓宽了研究思路,加深了对相关问题的理解。食货学派的学术活动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学派成员之间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陶希圣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选修,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史。何兹全、鞠清远等学派成员也经常参与学术讲座和研讨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这些学术活动不仅传播了食货学派的学术思想,也培养了一批具有扎实学术基础和创新精神的学术人才。这些人才在日后的学术生涯中,继续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深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全汉昇在唐宋经济史研究领域成果卓著,他的研究成果对后世学者研究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何兹全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造诣深厚,他提出的“汉魏之际封建说”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内容,也为后来的学者树立了榜样,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5.2对后世研究的启示与传承5.2.1研究方法的传承食货学派重视史料与理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后世学者树立了典范。后世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时,充分继承了这一方法,认识到史料是研究的基础,而理论则为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框架。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广泛搜集各类史料,不仅包括传统的正史、方志等,还积极挖掘新的史料来源,如档案、契约、账簿等。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细致分析,为理论研究提供坚实的证据支持。在研究清代商业经济时,学者们会搜集大量的商业契约和账簿,从这些史料中了解清代商业活动的具体运作、商业组织的形式以及商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同时,学者们也注重运用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来分析史料,从不同角度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运用经济学的市场理论来研究中国古代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运用社会学的阶层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相互关系。这种史料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发展脉络。食货学派开创的区域研究方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区域研究。他们不仅关注江南、华北等传统的经济发达区域,还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其他地区,如岭南、西北、东北等。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研究,揭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研究岭南地区的经济史时,学者们发现岭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对外贸易、手工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中原地区相比,岭南地区较早地参与了海外贸易,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经济模式。这种区域研究方法使学者们能够更加细致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为全面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多元的视角。5.2.2研究领域的拓展食货学派在古代经济专题研究方面的成果,为后世学者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后世学者在食货学派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古代经济专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土地制度研究方面,后世学者不仅关注秦汉、魏晋等时期的土地制度,还对其他历史时期的土地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先秦时期井田制的研究,从井田制的起源、发展、瓦解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井田制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关系。在商业与货币经济研究方面,后世学者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唐宋商业繁荣以及货币流通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对唐宋时期的商业贸易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更准确地揭示了商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趋势。在财政赋役制度研究方面,后世学者不仅研究历代财政收入、支出、赋役征收等方面的情况,还关注财政赋役制度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明代一条鞭法的实施,不仅分析了一条鞭法对财政收入和赋役征收的影响,还探讨了它对明代社会经济结构、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所产生的作用。食货学派的区域经济史研究为后世学者在该领域的拓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后世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史时,不仅关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还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时,学者们探讨了自然资源、技术创新、政策制度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研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时,发现技术创新,如宋代江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是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研究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时,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