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联理论视域下赵健秀“唐人英语”翻译的多维剖析一、引言1.1研究背景赵健秀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作家,其作品中独特的“唐人英语”引起了广泛关注。“唐人英语”融合了汉语和英语的特点,反映了华裔群体在文化交融背景下的语言创新与身份认同。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仅丰富了文学表达,也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例如,在他的代表作《鸡舍中的唐人》中,大量“唐人英语”的运用生动展现了华裔的生活与情感,其中人物对话里对汉语词汇的直接嵌入,以及独特的语法组合,都成为翻译时需要攻克的难点。在翻译领域,关联理论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强调寻找信息与语境的最佳关联。在翻译中,译者需要在原文作者意图、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之间找到契合点,使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能让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例如在文学翻译中,对于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译者依据关联理论,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将关联理论应用于赵健秀“唐人英语”的翻译研究,能够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深入剖析翻译过程,为解决这类特殊语言形式的翻译难题提供新思路。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揭示关联理论如何有效指导赵健秀作品中“唐人英语”的翻译,通过细致分析翻译案例,探讨关联理论在处理这类特殊语言形式时的具体应用策略与方法。从原作者意图出发,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探寻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实现“唐人英语”翻译最佳关联的途径,为解决其翻译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理论层面,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唐人英语”翻译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为翻译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拓展了关联理论的应用范围,使其在文学翻译尤其是具有独特语言形式的文本翻译中发挥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体系。同时,有助于深化对“唐人英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认识,从翻译的角度剖析其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为美国华裔文学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实践方面,对译者而言,本研究提供了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唐人英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与作者意图,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提高翻译质量。对于读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赵健秀作品的内涵,感受美国华裔文学的独特魅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在文化传播领域,准确的翻译能够更好地传播美国华裔文化,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包容,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赵健秀多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鸡舍中的唐人》《唐老亚》等,深入剖析其中“唐人英语”的典型实例。从词汇、句法、语用等层面,详细分析这些案例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依据关联理论寻找最佳关联,探究不同翻译策略的应用及其效果。例如在《鸡舍中的唐人》里,对于人物对话中“唐人英语”的翻译,分析译者如何结合上下文语境、文化背景知识,运用直译、意译、加注等策略,实现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风格上的最佳关联。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细致分析,为关联理论在“唐人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提供切实的依据,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关联理论、赵健秀作品研究以及“唐人英语”翻译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关联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应用现状,了解已有研究对赵健秀作品及“唐人英语”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本研究的切入点与方向,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思路,避免重复研究,使本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创新性。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整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关联理论视角下“唐人英语”翻译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对“唐人英语”的翻译研究多从传统翻译理论如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等出发,关注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转换。而本研究从关联理论这一认知语用学视角切入,将“唐人英语”的翻译视为一种跨文化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强调译者在原作者意图、原文信息与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之间寻找最佳关联。这一视角突破了传统翻译研究的局限,从认知和交际的角度深入剖析翻译过程,为“唐人英语”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唐人英语”翻译的本质与规律。二、理论基础2.1关联理论概述2.1.1关联理论的发展历程关联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基础可追溯到格赖斯(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格赖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人们在会话中遵循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常常会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例如在对话中,A问:“你今天吃早饭了吗?”B回答:“我今天起晚了。”B的回答看似违反了关系准则,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但A可以通过语境和常识推断出B的言外之意是没吃早饭,因为起晚了可能没时间吃早饭。这种对会话含义的研究,为后续关联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引发了学者对语言交际中隐含意义理解机制的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斯珀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于1986年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正式提出关联理论。他们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交际进行了重新阐释,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编码-解码过程。关联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语码模式对语言交际的理解,强调了交际者的认知能力和语境因素在交际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话语的理解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语境存在差异。关联理论关注这种认知差异,为解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后续的发展中,关联理论不断完善。1995年,斯珀伯和威尔逊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第二版中补充了认知关联原则,即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并将原有的关联原则重新命名为交际关联原则。这一完善使得关联理论的体系更加完整,对语言交际现象的解释力进一步增强。此后,关联理论在语言学、翻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众多学者基于关联理论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不断拓展其应用范围和研究深度。2.1.2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输入到认知过程中的话语、思想、行为、情景等与认知主体的认知环境之间的关系。当输入内容能够在认知主体的认知环境中产生语境效果时,它就具有关联性。例如,当一个人在讨论美食时,提到“四川火锅”,对于熟悉四川火锅的人来说,这个信息会激活他们关于火锅的各种知识,如麻辣的味道、丰富的食材等,从而产生语境效果,具有关联性;而对于从未听说过四川火锅的人,可能无法产生相应的语境效果,关联性就较弱。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语境效果和推理付出的努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某一输入内容所取得的认知效果越大,其关联性就越强;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其关联性也越强。例如在理解简单的日常对话时,人们通常能快速理解对方的意图,付出的推理努力较少,同时能获得明确的语境效果,此时关联性就很强。关联理论包含两条重要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即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与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认知效果的信息。例如在阅读新闻时,人们会更关注那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容易理解的新闻内容,因为这些内容能够快速产生认知效果,符合认知的关联性原则。交际原则指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在交际中,说话者会尽量使自己的话语与语境相关,以确保听话者能够以合理的认知努力理解其意图。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双方的发言都会围绕谈判主题,提供与交易相关的信息,使对方能够理解并做出回应,实现最佳关联。语境效果是关联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它指新信息与认知语境中的已有信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果。新信息可以增加或加强原有的假设,也可以否定原有的假设。例如在一个关于环保的讨论中,有人提出“新型可降解材料的研发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新信息,对于已了解环保问题严峻性的人来说,这会加强他们对解决环保问题的信心,产生积极的语境效果;而如果有人接着说“但这种材料的大规模生产还面临诸多困难”,则可能会部分否定之前过于乐观的假设,产生新的语境效果。语境效果的产生是实现成功交际的重要标志,它使交际双方能够在认知上达成共识。明示-推理模式是关联理论对语言交际过程的基本解释模式。明示是指说话者通过某种使听话者“显映的”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的行为,即说话者明确地向听话者展示自己的交际意图。例如说话者说“明天有雨,记得带伞”,这就是一种明示行为,直接传达了相关信息和提醒的意图。推理则是听话者根据说话者所提供的明示信息,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从而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在上述例子中,听话者根据“明天有雨,记得带伞”这一明示信息,结合自己对天气和带伞行为的认知,推断出说话者是在提醒自己明天因有雨需要带伞这一意图。明示-推理模式强调了语言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的互动,突出了认知和语境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二、理论基础2.2赵健秀“唐人英语”特点剖析2.2.1“唐人英语”的词汇特色赵健秀作品中的“唐人英语”在词汇层面展现出独特的创新与融合。一方面,它常将中式表达与英语词汇直接组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新词汇。例如在《鸡舍中的唐人》里,出现了“Chink”一词,这原本是对华人带有歧视性的称呼,但在作品中,赵健秀通过对其重新运用和赋予新的语境,将其转化为华裔群体自我认同和反抗歧视的标志。这种对词汇的重新阐释,打破了原有词汇的负面意义,成为华裔文化独特的表达符号,体现了“唐人英语”在词汇运用上的叛逆与创新。另一方面,“唐人英语”中存在大量汉语词汇的直接嵌入。在描写华裔家庭生活场景时,会出现“dumpling”(饺子)、“kungfu”(功夫)等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更直接传达了中国文化元素,是华裔文化在语言上的直观体现。通过保留汉语词汇的原汁原味,“唐人英语”构建起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展现出华裔群体在文化传承中的坚守。这些嵌入的汉语词汇在英语语境中形成文化异质,成为读者理解华裔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唐人英语”还会对英语词汇进行语义拓展和变异。以“dragon”为例,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被视为邪恶、凶猛的象征,但在赵健秀的作品中,由于华裔文化中龙是吉祥、权威的象征,“dragon”的语义被拓展,兼具了两种文化内涵。这种语义的变异反映了华裔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词汇承载了多元文化的意义,成为“唐人英语”独特词汇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2.2.2“唐人英语”的句法特征“唐人英语”在句法上深受汉语结构的影响,呈现出诸多模仿汉语的特征。其中,特殊语序是较为显著的一点。在汉语中,定语通常置于中心语之前,而英语中定语的位置较为灵活。在“唐人英语”中,有时会出现按照汉语语序排列的情况,如“theredsmallapple”(应为“thesmallredapple”),这种语序的使用体现了汉语思维对英语表达的渗透。在描述人物外貌时,可能会说“thetallthinman”,将多个形容词按照汉语习惯依次排列在名词前,而不是遵循英语中形容词的常规排序规则。这种特殊语序的运用,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更反映了华裔群体在语言表达中对母语思维的依赖,是文化身份在句法层面的体现。此外,“唐人英语”在句子结构上也常简化英语的复杂语法形式。英语中的时态、语态变化丰富,而在“唐人英语”中,有时会出现时态运用不严格的情况。在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可能会混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如“Hegotoschoolyesterday”(应为“Hewenttoschoolyesterday”)。这种语法的简化,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华裔群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唐人英语”在语言运用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它不拘泥于严格的英语语法规范,更注重表达的简洁明了,以满足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情感表达的需求。同时,“唐人英语”还会借鉴汉语的意合特点,句子之间的连接较少使用英语中常见的连接词。在表达一系列动作或事件时,可能会直接罗列短句,如“Hegetup,washface,havebreakfast”(应为“Hegetsup,washesfaceandhasbreakfast”)。这种意合的句法结构,使句子更加简洁流畅,富有节奏感,同时也传递出汉语文化中注重语义连贯而非形式连接的特点,展现了“唐人英语”在句法上对汉语文化的传承与融合。2.2.3“唐人英语”的文化内涵“唐人英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华裔文化身份认同是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唐人英语”展现了华裔群体既不完全属于中国文化,也不完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独特身份定位。它是华裔在两种文化夹缝中寻求自我认同的产物,体现了他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坚守和对美国文化影响的接纳。在赵健秀的作品中,人物使用“唐人英语”进行交流,这种语言成为他们身份的标识,强化了华裔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例如在描写唐人街的生活场景时,“唐人英语”的频繁使用营造出浓厚的华裔文化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华裔群体独特的文化身份。“唐人英语”还深刻反映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其中汉语词汇和语法的融入,与英语原有的语言体系产生碰撞,体现了华裔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单纯的对立,而是在碰撞中逐渐融合。从“唐人英语”的发展可以看出,华裔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美国文化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如“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这一表达,虽然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但已被广泛接受并融入英语日常用语中,成为文化融合的典型例证。这种文化融合在“唐人英语”中体现在词汇、句法等各个层面,是华裔群体在跨文化语境中不断探索和适应的结果。此外,“唐人英语”还承载着华裔群体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诉求。汉语词汇和文化意象的运用,是华裔对祖籍国文化的追溯和传承,是对先辈移民历史的铭记。在作品中,通过“唐人英语”讲述家族故事、传承传统习俗,将华裔的历史和文化代代相传。这种语言形式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使华裔后代在英语主导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了解和感受自己的文化根源,保持与祖籍国文化的联系。三、关联理论与“唐人英语”翻译的契合性3.1关联理论对翻译过程的阐释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过程涉及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关键要素,本质上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需要在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之间进行精准的把握和转换。在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原文的读者,面对原作者通过“唐人英语”构建的文本世界,需要进行深入的推理。原作者运用“唐人英语”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进行创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和交际意图。译者需要依据关联理论,结合文本的上下文语境、背景知识以及“唐人英语”的语言特点,对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进行挖掘和理解。例如在赵健秀作品中,当遇到具有文化特色的“唐人英语”词汇或表达时,译者要通过分析其在文中的出现频率、搭配方式,以及与周围语句的逻辑关系,寻找与这些信息相关联的语境假设。如果出现“gunghayfatchoy”(恭喜发财)这样的中式英语表达,译者不能仅仅从字面进行简单理解,而要结合中国春节文化、华裔群体在特定节日的庆祝习俗等语境知识,推断出原作者使用这个表达是为了传达节日祝福、展现华裔文化传统的意图。在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中,译者转变角色,成为译文的创作者,需要将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以目标语言的形式明示给译文读者。此时,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包括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储备等因素。译者依据关联性原则,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使译文能够在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最佳的语境效果。对于上述“gunghayfatchoy”的例子,如果目标读者是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的英语母语者,译者可能会采用加注的方式,将其翻译为“Gunghayfatchoy(atraditionalChineseNewYear'sgreetingmeaning'Wishyouprosperityandwealth')”,通过补充解释,帮助读者理解这个特殊表达的含义和文化背景,从而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建立起与原文意图的有效关联。三、关联理论与“唐人英语”翻译的契合性3.2“唐人英语”翻译中关联理论的作用机制3.2.1帮助译者理解原文意图在赵健秀作品的翻译中,关联理论为译者理解“唐人英语”背后的原文意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唐人英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其词汇、句法和表达方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特殊意图。译者需要依据关联理论,结合具体的语境,包括文本语境、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等,对“唐人英语”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原作者的意图。在词汇层面,“唐人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脱离了语境就难以理解其真正意图。在《唐老亚》中,出现了“Chinatowncowboy”(唐人街牛仔)这一表达。从字面看,“cowboy”是西方文化中典型的形象,但与“Chinatown”结合后,其含义发生了变化。译者若仅从常规英语词汇意义去理解,就会产生偏差。依据关联理论,译者结合华裔在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唐人街独特的社区文化,会发现“Chinatowncowboy”并非指真正的牛仔,而是用来形容在唐人街中具有冒险精神、努力打拼的华裔形象。这种结合语境的分析,使译者能够准确把握原作者通过这一词汇组合所传达的对华裔群体坚韧精神的赞美意图。在句法层面,“唐人英语”的特殊句法结构也需要译者借助关联理论去理解。如前文提到的受汉语影响的特殊语序和简化语法形式。在句子“Hecomehere,seehisfriend”中,按照标准英语语法,应该是“Hecomeshereandseeshisfriend”。译者在理解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语法错误,而是要结合华裔群体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这种句法结构的使用,可能是为了更简洁地表达动作的连贯性,也体现了华裔在语言运用中对母语思维的依赖。通过对语境的分析,译者能够理解原作者使用这种句法是为了更真实地展现华裔的语言特点和生活场景,传达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物的情感状态。此外,在语用层面,“唐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需要译者依据关联理论去挖掘。在人物对话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回答,如“A:Howareyoutoday?B:Imadedumplingsyesterday”。从表面上看,B的回答与A的问题不相关,但在“唐人英语”的语境中,结合华裔注重家庭生活、喜欢分享日常琐事的文化特点,译者可以推断出B是在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回应A,传达出自己生活的状态,同时也体现了华裔之间亲切、随意的交流方式。这种对语用意图的理解,离不开关联理论对语境和关联性的强调。3.2.2指导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关联理论为译者在翻译“唐人英语”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提供了重要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唐人英语”的语言特点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对于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且在目标语言中有对应表达的“唐人英语”词汇,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的策略。像“kungfu”(功夫)、“dumpling”(饺子)等词汇,在英语中已经被广泛接受,直接保留原文形式,能够保留其文化特色,同时也不会给译文读者造成理解困难。这种直译策略的选择,符合关联理论中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语境效果的原则。因为对于熟悉这些词汇的读者,直接看到原文形式就能快速理解其含义,而对于不熟悉的读者,通过上下文或简单的注释,也能轻松获取相关信息。当“唐人英语”中的词汇或表达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直接对应且直译会导致读者理解障碍时,意译策略则更为合适。在《鸡舍中的唐人》中,有“paperson”这一表达,它指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华裔通过购买虚假身份证明文件,以美国公民“儿子”的身份进入美国的人。如果直接直译为“纸儿子”,译文读者很难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含义。此时,译者依据关联理论,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意译策略,将其翻译为“immigrantswhoenteredtheUSbyusingfalseidentitydocumentsasthe'sons'ofAmericancitizens”,通过详细的解释,使读者能够理解这一特殊词汇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实现了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传达上的最佳关联。增译策略也是关联理论指导下常用的翻译策略之一。在翻译“唐人英语”时,为了补充原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者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解释性内容。对于“hongbao”(红包)这个词汇,若直接翻译为“redpacket”,读者可能不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用于庆祝节日、喜事,表达祝福和好运的特殊意义。译者可以采用增译策略,将其翻译为“redpacket,whichisusuallygivenduringfestivalsorspecialoccasionsinChineseculturetoexpressgoodwishesandbringgoodluck”,通过增加解释,丰富了译文的信息,帮助读者在自己的认知语境中建立起与原文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此外,在处理“唐人英语”中的句法结构时,译者也需要依据关联理论选择合适的策略。对于一些受汉语影响但不影响理解的特殊语序,译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以体现“唐人英语”的语言特色。对于“Hegotoschool”这样的句子,可翻译为“他去上学”,保留其简洁、口语化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可能导致严重理解偏差的句法结构,则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前面提到的“Hecomehere,seehisfriend”,可以调整为“Hecomeshereandseeshisfriend”,同时在注释中说明原文的句法特点,以兼顾译文的流畅性和对原文语言特色的保留。通过这些策略的灵活运用,译者能够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唐人英语”翻译的最佳关联。3.2.3助力译文读者理解译文在“唐人英语”的翻译中,关联理论助力译文读者理解译文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读者认知语境的充分考量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寻找原文与读者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准确理解译文。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具有不同的认知语境,对于“唐人英语”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能有效关联读者的认知语境,读者就可能难以理解。在赵健秀作品中,常出现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唐人英语”表达。对于“Mid-AutumnFestival”(中秋节),如果仅翻译为“theMid-AutumnFestival”,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日名称,无法理解其团圆、赏月等文化内涵。译者依据关联理论,考虑到读者的认知需求,可将其翻译为“theMid-AutumnFestival,a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whenfamiliesgathertogethertoenjoythefullmoonandeatmooncakes,symbolizingreunion”。通过详细的解释,在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构建起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化信息,使读者能够理解这个节日对于华裔群体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在处理“唐人英语”中的词汇变异和语义拓展现象时,关联理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前文提到的“dragon”在“唐人英语”中的语义拓展。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恶的象征,但在华裔文化中具有吉祥、权威的含义。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读者可能存在的文化认知差异。如果目标读者是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的西方读者,译者可以在翻译时增加注释,说明“dragon”在华裔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在翻译含有“dragon”的句子时,可翻译为“dragon(inChinese-Americanculture,itoftenrepresentsgoodluckandauthority,whichisdifferentfromthenegativeimageinWesternculture)”,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帮助读者消除文化误解,准确理解“唐人英语”中词汇的特殊含义,使译文在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正确的语境效果。此外,对于“唐人英语”中独特的句法结构和表达习惯,译者也通过关联理论帮助读者理解。对于那些简化语法形式或特殊语序的句子,译者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前提下,适当保留其特色,并通过注释或上下文的暗示,引导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原因。对于“Hegotoschool”这样的句子,除了翻译为“他去上学”,还可以在注释中说明这是“唐人英语”中常见的一种受汉语影响、语法简化的表达形式,体现了华裔群体的语言特色。通过这种方式,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能了解到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感受“唐人英语”的独特魅力。四、关联理论视角下“唐人英语”翻译案例分析4.1词汇层面的翻译4.1.1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是“唐人英语”中极具特色的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华裔文化内涵,其翻译需充分考量文化背景,依据关联理论寻找最佳关联。在赵健秀的作品里,像“风水”这一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译法。在《唐老亚》中,当描述华裔家庭布置遵循风水原则时,若简单直译为“fengshui”,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译文读者而言,难以理解其内涵。此时译者依据关联理论,考虑读者认知语境,采用意译加注释的方法,将其译为“Fengshui,anancientChinesesystemofaestheticsbelievedtousethelawsofbothHeavenandEarthtohelponeimprovelifebyreceivingpositiveqi,whichisveryimportantinChinese-Americanfamilies'homearrangements”。通过详细解释风水的概念及其在华裔家庭中的重要性,使读者能够理解这一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意义,在读者认知语境与原文文化信息间建立起有效关联。再如“筷子”一词,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在《鸡舍中的唐人》涉及餐桌场景描写时,若直译为“kuaizi”,读者可能不知所指。译者从关联理论出发,结合目标读者对餐具的认知,将其译为“chopsticks,apairofsmalltaperedsticks,usuallymadeofwoodorbamboo,usedinChinese-Americancuisineforeating”,通过补充解释筷子的形状、材质及用途,让读者明白这一独特餐具在华裔饮食文化中的作用,实现了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达到了最佳关联。还有“春节”,若仅翻译为“SpringFestival”,读者可能无法体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团聚、庆祝、传统习俗等。译者可译为“SpringFestival,themostimportant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duringwhichfamiliesgather,setofffirecrackers,andhaveabigreuniondinner,symbolizingthebeginningofanewyearandthehopeforgoodluck”,详细阐述春节的重要地位和传统习俗,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日在华裔文化中的意义,在译文与原文文化背景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4.1.2新造词的翻译赵健秀在作品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词汇,这些新造词融合了华裔文化与英语表达,其翻译需在关联理论指导下,准确传达其独特含义。例如“Chinatownology”,这是赵健秀创造的一个词,结合了“Chinatown”(唐人街)和“ology”(表示学科、学问的后缀),用来表示对唐人街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可理解为“唐人街学”。在翻译时,若简单音译,读者难以理解其含义。译者依据关联理论,考虑到读者对唐人街和学术概念的认知,将其译为“thestudyofChinatown'sculture,history,societyandotheraspects”,通过详细解释,使读者能够明白这个新造词所表达的概念,在读者认知语境中构建起与原文新造词的关联。又如“Chink-eye”,“Chink”原是对华人的歧视性称呼,而“Chink-eye”是赵健秀创造的带有反抗意味的词汇,用来形容具有华裔身份认同、敢于反抗歧视的人。在翻译时,不能简单直译,译者需结合作品中对这一词汇的运用语境以及作者的意图,将其译为“apersonofChinese-Americanidentitywhoisproudoftheirheritageanddarestoresistdiscrimination”,准确传达出该词所蕴含的反抗歧视、坚持自我认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这一独特词汇的意义,实现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情感上的最佳关联。再如“gook-lover”,“gook”曾是对亚裔的贬称,“gook-lover”是赵健秀创造的用于讽刺那些对亚裔持有偏见、歧视态度的人。译者在翻译时,从关联理论出发,考虑到读者对这种文化现象的理解难度,将其译为“apersonwhohasadiscriminatoryattitudetowardsAsians”,通过直接解释其含义,让读者明白这个新造词所指的对象和表达的讽刺意味,在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中准确呈现出原文新造词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四、关联理论视角下“唐人英语”翻译案例分析4.2句法层面的翻译4.2.1特殊句式的翻译“唐人英语”中存在一些受汉语影响的特殊句式,这些句式的翻译需要译者依据关联理论,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进行灵活处理。汉语无主句在“唐人英语”中较为常见,由于英语句子通常需要有明确的主语,因此在翻译这类句子时,译者需要根据语境推断出隐含的主语,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在赵健秀的作品中,出现了“Gotoschoolearly,goodforstudy”这样的句子,从汉语思维来看,它表达的是“早点去上学,对学习有好处”,但在英语中缺少主语,不符合语法规范。依据关联理论,译者考虑到句子所表达的普遍道理以及译文读者对英语语法的认知,可将其翻译为“Goingtoschoolearlyisgoodforstudy”,通过将“go”变为动名词“going”作主语,使译文在语法上正确,同时也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含义。此外,“唐人英语”中还存在一些语序特殊的句子,如“Givemebook,thatone”,按照正常英语语序应该是“Givemethatbook”。这种语序的差异体现了汉语思维对英语表达的影响。译者在翻译时,若直接按照原文语序翻译,可能会使译文读者产生理解障碍。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考虑到译文读者对英语正常语序的认知,译者应将其调整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语序,翻译为“Givemethatbook”。同时,为了保留“唐人英语”的特色,译者可以在注释中说明原文的语序特点,让读者了解到这种特殊表达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样的处理方式既保证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理解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实现了原文与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的最佳关联。4.2.2长难句的翻译“唐人英语”中的长难句往往结构复杂,包含多种语法成分和语义关系,翻译时需要译者借助关联理论,对句子结构进行拆分和重组,以清晰传达原文的意义。在赵健秀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句子:“He,whocamefromapoorfamilyinChinatownandhadtoworkhardtosupporthisfamilysincehewasyoung,finallyachievedhisdreamofbecomingafamouswriterafteryearsofstruggling”。这个句子包含了定语从句“whocamefromapoorfamilyinChinatownandhadtoworkhardtosupporthisfamilysincehewasyoung”,修饰主语“He”,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译者在翻译时,依据关联理论,首先分析句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句子拆分为几个部分:“Hefinallyachievedhisdreamofbecomingafamouswriterafteryearsofstruggling”(他经过多年奋斗,最终实现了成为著名作家的梦想),这是句子的核心内容;“whocamefromapoorfamilyinChinatownandhadtoworkhardtosupporthisfamilysincehewasyoung”(他来自唐人街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不得不努力工作养家),这部分是对“He”的背景介绍。然后,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拆分后的部分重新组合。可翻译为“他来自唐人街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不得不努力工作养家。经过多年奋斗,他最终实现了成为著名作家的梦想”。通过这种拆分和重组的方式,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实现了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传达上的最佳关联。在处理这类长难句时,译者还需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阅读习惯。如果直接按照原文的复杂结构进行翻译,可能会使译文显得冗长、晦涩,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而通过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拆分和重组策略,能够将复杂的信息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四、关联理论视角下“唐人英语”翻译案例分析4.3语篇层面的翻译4.3.1语篇连贯的实现在“唐人英语”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译文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关联理论为译者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确保语篇的连贯性。在赵健秀的作品中,“唐人英语”的语篇常常包含独特的文化元素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些元素和方式在目标语中可能会造成理解障碍,影响语篇的连贯性。译者需要依据关联理论,对原文的语境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实现语篇连贯。在《唐老亚》中,有一段描写唐人街节日庆典的场景,原文运用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唐人英语”词汇和表达,如“liondance”(舞狮)、“redenvelope”(红包)、“firecracker”(鞭炮)等,同时句子结构也较为松散,具有明显的汉语意合特点。在翻译这段内容时,译者若直接按照原文的词汇和结构进行翻译,可能会使译文显得杂乱无章,读者难以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从关联理论出发,译者首先分析原文的语境,包括文化背景、场景氛围等因素。了解到这是唐人街的节日庆典,其核心是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和欢乐氛围。译者在翻译时,对于“liondance”“redenvelope”“firecracker”等词汇,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如“liondance(atraditionalChineseperformanceinwhichperformersdressedaslionsdancetotherhythmofgongsanddrums)”“redenvelope(aredpacketcontainingmoney,usuallygivenduringfestivalsorspecialoccasionsinChineseculturetoexpressgoodwishes)”“firecracker(asmallexplosivedevicethatmakesaloudnoisewhenitexplodes,oftenusedduringfestivalsinChinatocelebrateanddriveawayevilspirits)”,通过注释补充相关文化信息,使读者能够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在处理句子结构时,译者考虑到英语注重形合的特点,以及译文读者对英语语篇连贯的认知习惯。将原文中松散的短句进行适当整合,添加连接词,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将“Peoplearedancinglion.Theyaregivingredenvelopestochildren.Firecrackersaremakingloudnoises”翻译为“Peopleareperformingtheliondance,andtheyaregivingredenvelopestochildren.Meanwhile,firecrackersaremakingloudnoises,creatingalivelyandfestiveatmosphere”。通过添加“and”“meanwhile”等连接词,以及“creatingalivelyandfestiveatmosphere”这样的总结性短语,增强了译文语篇的连贯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节日庆典的热闹场景,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构建起与原文相似的语篇情境。4.3.2文化语境的传递文化语境的传递是“唐人英语”翻译中的关键环节,关联理论能够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关联文化语境,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氛围。“唐人英语”作为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独特语言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华裔文化内涵,其背后的文化语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多元文化紧密相连。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文化语境,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寻找最佳关联,以实现文化语境的准确传递。在赵健秀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与中国传统节日、家族观念、移民历史等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唐人英语”的表达中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在《鸡舍中的唐人》里,有关于春节家庭团聚的描写,原文中使用了“familyreuniondinner”(年夜饭)、“ancestorworship”(祭祖)等“唐人英语”表达。译者在翻译时,若仅将这些词汇直译为字面意思,译文读者可能无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依据关联理论,译者需要深入分析原文的文化语境。了解到春节在中国文化中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庭团聚、祭祖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对于“familyreuniondinner”,可以翻译为“theNewYear'sEvedinner,atraditionalandsignificantfamilygatheringmealinChinesecultureduringtheSpringFestival,symbolizingfamilyunityandgoodluckforthecomingyear”,通过详细解释年夜饭在中国春节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这一词汇背后的文化语境。对于“ancestorworship”,可译为“ancestorworship,animportanttraditionalcustominChineseculture,especiallyduringfestivalsliketheSpringFestival.Peopleoffersacrificesandpayrespectstotheirancestorstoexpressgratitudeandseektheirblessings”,通过补充说明祭祖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华裔文化中对祖先的敬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此外,对于一些具有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表达,译者也需要借助关联理论进行深入挖掘和准确翻译。在描写华裔家庭长辈对晚辈的期望时,可能会出现“望子成龙”这一表达,在“唐人英语”中可能会用“hopesonbecomedragon”来体现。译者不能简单地直译为“hopethesonbecomesadragon”,而要结合中国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以及长辈对晚辈的期望这一文化语境。将其翻译为“hopethesoncanachievegreatsuccessandbecomeoutstanding,asthedragonsymbolizespower,successandgoodfortuneinChineseculture”,通过这样的翻译,将原文的文化隐喻和象征意义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使他们能够理解华裔文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成功传递原文的文化语境。五、“唐人英语”翻译策略与技巧5.1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在“唐人英语”的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选择至关重要,关联理论为这一选择提供了关键的指导依据。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内容,直接将原文的词汇、句法结构等转换为目标语言。当“唐人英语”中的表达在目标语言中有相对应的、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且直译能够保留其文化特色和原文意图时,译者通常会采用直译策略。在赵健秀作品中,对于一些已经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式英语词汇,如“typhoon”(台风)、“tofu”(豆腐)等,直接采用直译即可。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已经有了固定的表达,且读者对其含义较为熟悉,直译能够保留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同时不会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以“typhoon”为例,它源于汉语“台风”,在英语中已经成为描述这种气象灾害的常用词汇。在翻译相关文本时,直接使用“typhoon”,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其含义,并且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元素。这种直译方式符合关联理论中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语境效果的原则,使读者能够轻松地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建立关联。然而,当“唐人英语”中的表达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且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其意义,可能导致译文读者理解困难时,意译则成为更合适的选择。意译强调在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灵活的转换,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在《鸡舍中的唐人》中,有“thedragonlady”这样的表达,直译为“龙女士”,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中“dragon”常被视为邪恶象征这一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误解。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thedragonlady”常用来形容强势、难以对付的女性。依据关联理论,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译者采用意译策略,将其翻译为“强势的女士”或“厉害的女人”,这样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避免读者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理解偏差,实现了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传达上的最佳关联。又如,在赵健秀的作品中出现“kowtow”一词,它源于汉语“磕头”,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仪行为。如果直译为“kowtow”,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其具体含义和文化背景。此时,译者根据关联理论,考虑到读者的认知需求,采用意译策略,将其翻译为“tokneeldownandtouchthegroundwithone'sforeheadasasignofrespectorsubmission”,通过详细的解释,使读者能够理解这一行为所代表的尊重或臣服的含义,在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成功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达到了最佳关联。5.2增译与减译的运用在“唐人英语”的翻译中,增译与减译策略的运用十分关键,它们能够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帮助译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使译文与读者的认知语境实现最佳关联。增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认知需求,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明确表达但隐含的信息,以增强译文的逻辑性和可理解性。在赵健秀作品中,当遇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唐人英语”表达时,增译策略尤为重要。在描写春节习俗时,原文出现“setofffirecrackers”(放鞭炮)这一表达。如果仅直译为“放鞭炮”,对于不了解中国春节文化的译文读者来说,可能无法理解放鞭炮这一行为在春节中的特殊意义。依据关联理论,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语境,译者可以采用增译策略,将其翻译为“setofffirecrackers,atraditionalactivityduringtheSpringFestivalinChineseculture,whichisbelievedtodriveawayevilspiritsandbringgoodluck”。通过增加“atraditionalactivityduringtheSpringFestivalinChineseculture”(中国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和“whichisbelievedtodriveawayevilspiritsandbringgoodluck”(人们认为它能驱邪并带来好运)这些解释性内容,补充了原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使读者能够理解放鞭炮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寓意,在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成功建立起与原文的关联。又如,在描述华裔家庭的祭祖仪式时,原文出现“ancestorworship”(祭祖)。译者若直接翻译为“祭祖”,读者可能难以理解这一仪式的具体流程和文化内涵。此时,译者可采用增译策略,将其翻译为“ancestorworship,asolemnceremonyinChinese-Americanfamilies.Peopleoffersacrificessuchasfoodandincensetotheirancestors,expressingtheirrespectandgratitude,andhopingfortheancestors'blessings”。通过详细解释祭祖仪式的具体行为(offersacrificessuchasfoodandincense,供奉食物和香火等祭品)、表达的情感(expressingtheirrespectandgratitude,表达尊敬和感激之情)以及期望(hopingfortheancestors'blessings,祈求祖先保佑),丰富了译文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行为,实现了译文与原文在文化意义传达上的最佳关联。减译则是在不影响原文意义传达的前提下,省略原文中一些在目标语言中显得冗余或不符合表达习惯的信息,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在“唐人英语”中,由于受到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有时会出现一些重复或啰嗦的表达,此时减译策略就可以发挥作用。在人物对话中,可能会出现“very,verygood”(非常非常好)这样的表达,在英语中“verygood”已经能够表达“非常好”的意思,“very,verygood”略显冗余。译者依据关联理论,考虑到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认知,可将其减译为“verygood”。这样的减译处理既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意义,又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简洁性要求,避免了译文读者在理解时产生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实现了译文与原文在表达效果上的最佳关联。再如,在描述某个场景时,原文可能会出现“inthemorningtime,ataroundsixo'clock”(在早上的时候,大约六点钟),其中“inthemorningtime”和“ataroundsixo'clock”都在表达时间,存在一定的语义重复。译者根据关联理论,结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可减译为“ataroundsixo'clockinthemorning”(大约早上六点钟)。通过这种减译方式,去除了冗余信息,使译文更加简洁流畅,同时也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时间信息,在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实现了最佳关联。5.3转换与重组技巧在“唐人英语”的翻译中,转换与重组技巧是实现译文准确、流畅表达的重要手段,它们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原文的语境和读者的认知需求,对原文的词性、句子成分及语序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词性转换是翻译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它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在“唐人英语”中,由于受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一些词汇的词性运用可能与标准英语有所不同。在赵健秀作品中出现“Heangrywithme”这样的句子,“angry”本为形容词,但在此处被当作动词使用,按照汉语“他对我生气”的表达习惯,形容词“生气”可直接作谓语。在翻译时,依据关联理论,考虑到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读者的认知,需要将其转换为正确的词性,翻译为“Heisangrywithme”。通过这种词性转换,使译文在语法上正确,符合英语的表达规范,同时也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实现了译文与原文在语言形式和意义传达上的最佳关联。句子成分转换也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唐人英语”中的句子成分有时会出现不符合英语常规的情况,译者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杭州医学院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4年珠海市田家炳中学招聘教师真题
- 2025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公开招考高校毕业生笔试相关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鄂托克前旗政府专职消防员招录15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甘肃嘉峪关市商务局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1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政府专职消防队员招聘11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江西格润新材料有限公司招聘会计主管岗位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道医院(院区)招聘(1号)(含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2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工业大学百名博士高层次人才引进19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黑龙江省公物仓管理办法
- 商用厨房设计汇报
- 战术搜索教学课件
- (高清版)DB31∕T 1578-2025 微型消防站建设与运行要求
- 儿童百日咳的诊治
- 40篇英语短文搞定高考3500个单词(全部含翻译,重点解析)
- 江苏艺考笔试题及答案
- 热学(讲练)(原卷版+解析)-2022年中考物理二轮复习
- 农家乐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养老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计划
- 2025年硕士研究生政治考研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