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浙江省金华市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术品了。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材料二: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材料三: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便跳槽改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滚烫的土地阎秀丽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抢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蹦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撇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爹头也没抬,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

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哪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嘟囔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那你就去呗。”“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爹跟娘吵架后,娘在家看似忙碌的行为、魂不守舍的神情和扒着后门一遍遍张望的动作里,包含着对爹的怨恨,更有担心和牵挂。B.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喊爹吃饭的情节,写出了我内心的不情愿,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C.在爹的心里,“地是通人性的”,“你得信得着这儿”,这既有对土地的信任,又有对土地的依恋,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D.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重复使用,意蕴深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的炎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B.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C.小说写张老歪与爹的对话,表现了二人对土地都饱含深情,但认识不同,衬托了爹对人与土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了小说主题。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8.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你认为有何用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②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节选自荀子《劝学》)【注】①潃(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②醯(xī):醋。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无冥冥之A志者B无昭昭之C明D无惛惛之E事者F无G赫赫之功1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的样子,和“輮使之然也”中的“然”意思相同。B.就,接近、靠近,和“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相同。C.行,行为、品行,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意思相同。D.而,表转折关系,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作用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二段通过层层推进的几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学习的重大意义。B.材料一第三段谈论学习的作用,荀子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C.材料二第一段告诉我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要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D.材料二第二段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要保持谨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14.材料一、材料二都论述了学习要用心专一,说说它们在论证方法上的异同。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曹操在《短歌行》中“,”两句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表示自己渴望多纳贤才。(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多重思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琵琶行》中“,”。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今社会①,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琳琅满目,新模式推陈出新,新生活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有些行业消失了,有些产品萎缩了,有些技术失传了,不少有识之士发出“救救非遗”的呐喊。毋庸置疑,非遗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保护传承②。各级政府在行动,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专家学者在探索,活化路径妙招涌现;非遗传承人在坚守,创意引领别开生面。一度濒临失传的老手艺逐步焕发新的生机。其实,只要非遗走进生活,就像鱼儿回到水里,就不愁没有活路。近来,江苏扬州明清古城火了,央视等主流媒体将对其进行了报道,分享其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成效,仅2022年端午节假期3天,央视就集中报道11次。其中,仁丰里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丰富多彩,节目精彩纷呈,文创销售红火一时,那个热闹劲、烟火气、文化味,让人③。1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19.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四、写作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人萨迪曾说:“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读了以上材料,刚步入高中的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D3.A4.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5.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以及写作目的,同时还要理解透彻各个选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找到答题区间并根据题干选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以及写作目的,同时还要理解透彻各个选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找到答题区间并根据题干选出正确(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论证上的特点一般需要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角度等方面考虑。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性解决问题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探究题需要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主旨等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1.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秦国时就已经有了,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

C.“主要得益于”错误,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错误,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故答案为:B。2.A.“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一中说的“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是如今的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B.“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

C.“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重要规范”可知“至近现代已被淡化”错。

故答案为:D。3.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错误,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B.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C.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D.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故答案为:A。4.材料三先分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作为传统,‘工匠精神’要用信仰做支撑”,即总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要深入探讨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然后从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三方面分别进行阐释。在阐释的过程中,运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引用俗语指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以行业间共同的“游戏规则”为例,论证行业组织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

故答案为:①采用总分式结构进行论证,先总说,后分说;②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等。5.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即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需要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材料三第一段则直接提出“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即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

故答案为:①全社会形成尊重能工巧匠创造力和贡献的良好氛围。②形成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和行业内部的监管体系。③重视重建“工匠精神”的信仰和文化支撑。【答案】6.D7.A8.①表层含义:指被太阳炙烤得滚烫的土地。②深层含义:土地是爹的精神寄托,他在土地上挥洒汗水,土地承载着他的信念与期望;土地象征着人们对根的坚守,即使年轻人外出,土地依然是故乡的根基,是人们心灵的归宿。9.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爹不断抡镐头的细节,展现爹勤劳、执着、坚毅的形象,也表现出他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②推动情节发展。爹持续抡镐头开荒,引发了与娘的矛盾、与张老歪的对话等情节。③深化主题。多次描写“抡镐头”,强调土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与土地不可分割的关系,引发人们对土地和乡村的思考。【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包含着对爹的怨恨”错误。由后文“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可知,娘并没有因为和爹吵架而心生怨恨,而是担心爹。

B.“为最后写‘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一发展转变做了铺垫”错误。联系“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可知,“我”不情愿是不想去叫爹;由“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等句子可知,“我”的心通透起来是听了父亲说的土地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两者不是阐述同一件事,构不成铺垫。

C.“更体现了爹独到的处世哲学”错误。由原文“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可知,爹思考的是土地与人的关系。

故答案为: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错误。结尾处“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这句关于太阳的描写,烘托了我被爹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感动,理解了他的做法。选项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文章“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可知,秋阳非常毒辣,晒得土地滚烫。由此可概括含义:指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

由“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可知,爹对土地异常执着与热爱,由此可概括含义:指爹对老家的土地怀有与众不同的炽热之情。

由爹说的话“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可知,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是人最终的归宿,由此可概括含义:指土地对人有养育之恩,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人们对土地饱含着依恋和敬畏之情。

故答案为:①表层含义:指被太阳炙烤得滚烫的土地。②深层含义:土地是爹的精神寄托,他在土地上挥洒汗水,土地承载着他的信念与期望;土地象征着人们对根的坚守,即使年轻人外出,土地依然是故乡的根基,是人们心灵的归宿。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抡镐头”的情节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爹和娘吵架时,“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第二次出现在文章中间我去找爹回家吃饭时,“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第三次出现在文章末尾我听完爹的“哲理”后,拿起镐头回家,“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抡镐头”贯穿全文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文章各个情节。由此可概括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几块细碎的土坷垃蹦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等句子的描写写出了爹努力开垦的场景,描绘了爹热爱土地的形象;第二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等细节描写,将爹和土地融为一体,烘托了爹对土地的执着与热爱。由此可概括答案②;

文章最后一次出现“抡镐头”情节时,是在“我”找到了爹,爹对“我”阐述了人与土地之间关系的时候。通过爹的解释,“我”的心变得通透了起来,对爹的热爱有了理解,因此,“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这时,娘也“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和娘对爹的行为从不理解到理解,升华了主题。由此可概括答案③。

故答案为: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爹不断抡镐头的细节,展现爹勤劳、执着、坚毅的形象,也表现出他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②推动情节发展。爹持续抡镐头开荒,引发了与娘的矛盾、与张老歪的对话等情节。③深化主题。多次描写“抡镐头”,强调土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与土地不可分割的关系,引发人们对土地和乡村的思考。【答案】10.BDF11.A12.A13.①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但是)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它心思浮躁。②用羽毛做巢穴,并用毛发编织,系在芦苇的嫩条上。14.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如材料一将蚯蚓与螃蟹对比,材料二将螣蛇与鼫鼠对比,都强调用心专一的重要性。异:材料一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材料二运用了事例论证,如“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等事例论证善行会有好的影响。【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参考译文】材料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烤使它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失了。

……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材料二:

南方有一种鸟,叫“蒙鸠”,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生长在高山上,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万物起始于某一开端,荣辱的到来必定与其品德相符合。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就会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强硬者会自取灭亡,柔弱者会被束缚。邪恶污秽在身,怨恨就会由此产生。堆放柴草如果一样高,火就会向干燥处蔓延;地面如果一样平,水就会流向低湿处。草木丛生,禽兽成群,万物各自遵循它们的种类。因此,箭靶张设,弓箭就会射来;林木茂盛,斧头就会砍来;树木成荫,鸟儿就会栖息。醋变酸了,蚊蚋就会聚集过来。所以言语可能招致祸害,行为可能招致耻辱,君子要慎重选择立身行事之道啊!

因此,没有潜心钻研的志向就不会有明达智慧,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的功绩。走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会被容纳。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看得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得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鼫鼠虽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诗经》上说:“布谷鸟栖息在桑树上,它喂养七只小鸟。善良的君子,他的仪容一致。他的仪容一致,内心坚定如结!”所以君子要坚定不移。

从前,瓠巴弹瑟时,连水里的鱼儿都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连拉车的马儿都抬头仰听。因此,声音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再隐秘也不会不显现。玉在山中而草木润泽,深渊生珠而崖岸不枯。做好事不积累,哪有不被人知道的道理呢?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两个“者”后BF处断开;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结构一致,各自断开,BDF处断开。

故答案为:BDF。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的样子”错,两个“然”都是代词,这样。句意: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是因为用火烤使它这样的。

B.正确。句意: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C.正确。句意:行为可能受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失了。

D.正确。表转折/表递进。句意:螣蛇没有脚但能飞。/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故答案为: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材料一第三段谈论学习的作用”错,材料一第三段谈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和专一。

故答案为: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寄托”,托身;“……者……也”,判断句;“用”,因为。

(2)“以……为……”,用……作……;“编之以发”,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发编之”;“系之苇苕”,省略句,“系之(于)苇苕”。

故答案为:①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但是)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它心思浮躁。②用羽毛做巢穴,并用毛发编织,系在芦苇的嫩条上。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同:

①都用比喻论证,材料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以蚓、蟹作比,论证学习应该专一;材料二“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以日不能两视、耳不能两听,螣蛇、鼫鼠等作比,形象论述学习要用心专一;

②都用对比论证,材料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蚓“用心一”和蟹“用心躁对比”,用二者的结果对比,论证学习专一的重要性;材料二“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用螣蛇无脚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生存困难,突出学习要用心专一。

异:材料二还用了引用论证,“《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引用《诗》言,增强学习要用心专一观点的说服力。

故答案为: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如材料一将蚯蚓与螃蟹对比,材料二将螣蛇与鼫鼠对比,都强调用心专一的重要性。异:材料一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材料二运用了事例论证,如“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等事例论证善行会有好的影响。15.【答案】(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厌、悸、恍、嗟、啼。

故答案为:(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答案】16.①日新月异;②刻不容缓;③流连忘返17.江苏扬州明清古城火了,央视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分享其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成效。18.构成:把非遗比作鱼儿,把生活比作水。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非遗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只有让非遗走进生活,非遗才能生存发展,强调了生活对非遗的重要性,使表达更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琳琅满目,新模式推陈出新,新生活丰富多彩”的意思,可知此处应表示变化快的意思,因此可填“日新月异”。日新月异:形容发展变化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第二空,根据“有些行业消失了,有些产品萎缩了,有些技术失传了”“非遗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可知保非遗的护传承不能再拖延,可填“刻不容缓”。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故答案为:①日新月异;②刻不容缓;③流连忘返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将对其进行了”,时态矛盾,可去掉“将”;

二是搭配不当,“分享”与“成效”不搭配,把“分享”改为“介绍”。

故答案为:江苏扬州明清古城火了,央视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分享其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成效。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中本体为“非遗”项目和“生活”,喻体为“鱼儿”和“水”,比喻词为“像”。鱼儿回到水里获得新生,非遗走进生活一样焕发生机,此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阐述了把“非遗”项目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构成:把非遗比作鱼儿,把生活比作水。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非遗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只有让非遗走进生活,非遗才能生存发展,强调了生活对非遗的重要性,使表达更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答案】19.①强调祖父与“我”的亲密关系,不用“他”更能体现出祖父在“我”心中的独特地位。②使行文更具情感的连贯性和亲切感,仿佛是在面对面讲述祖父的故事。20.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我”与祖父年龄的对应描述,如“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用简洁而重复的表述,直观地展现出时间的推移过程中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变化,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这种同步且渐变的过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人称的效果的掌握能力。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作用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作用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作用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表达效果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人称或写作视角作用的能力。

“他”是第三人称视角,属于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代词而是称呼祖父,表明作者对祖父的情感深厚,从来不曾把祖父看作自己之外和读者以外的第三人,“我的祖父”“祖父”这些称呼中,能让人不仅感受到“我”对祖父的爱戴和敬重,还能够深入体会祖孙二人的亲密感情,体会到“我”对祖父深厚的爱和永恒的怀念,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祖父离开“我”多久,“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祖父永远是“我的祖父”,活在“我”心里、眼前,历历在目,正如这一年四季年年依旧的花草一样,鲜活着,亲切可感,而非冷冰冰的“他”。

故答案为:①强调祖父与“我”的亲密关系,不用“他”更能体现出祖父在“我”心中的独特地位。②使行文更具情感的连贯性和亲切感,仿佛是在面对面讲述祖父的故事。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以时间为序,将“我”与祖父的年龄对举,形成鲜明对比,数字的变化中是祖父的老迈,“我”的长大成熟,从中可见岁月无穷,但人有意,自然规律下“我”难以留住祖父,但会懂得这些数字的意义,并努力珍惜用心对待与祖父在一起的幸福美好,并留驻心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