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435-2020 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DB15-T 435-2020 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DB15-T 435-2020 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DB15-T 435-2020 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DB15-T 435-2020 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alregulationforcontrolofblowinganddriftingsnowontohighways2020-01-03发布2020-01-03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前言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 14总则 35路线及交通安全设施 35.1一般规定 35.2路线 45.3交通安全设施 46路基 56.1一般规定 56.2路基断面形式 57线外防治措施 67.1一般规定 67.2浅槽风力加速堤 77.3防雪墙 87.4防雪栅栏 7.5导风板 7.6挂草网围栏 7.7防雪网 7.8育草蓄雪 7.9防雪林 附录A(资料性附录)内蒙古自治区公路风吹雪雪害区划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DB/T435-2020)条文说明 DB15/T435—2020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15/T435-2006《内蒙古自治区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与DB15/T435-200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一增加了术语风雪流、路界指示标、积雪平台(见3.1、3.7、3.8);一删除了术语低路堤、中路堤、高路堤(见2006年版的3.0.3、3.0.4、3.0.5);一修改了术语防雪墙、防雪网(见3.10,2006年版的3.0.10;见3.13,2006年版的3.0.13);一增加了具有防雪功能的地形地貌、山岭重丘区路线与下风侧山丘间的设置距离、纵段面“包线设计”原则、相邻道路间的间距要求(见5.2.2、5.2.4、5.2.6、5.2.7);一增加了交通安全设施路界指示标、嵌入式标线(见5.3.2、5.3.3);—增加了风吹雪地区分离式路基中央分隔带宽度要求、流线型路基断面、对称式积雪平台和单侧式积雪平台(见6.2.1、6.2.4和6.2.5);一修改了平坦开阔地区不宜形成雪害的路基最小高度(见6.2.6,2006年版的7.0.3);一增加了线外防治措施的一般性规定(见7.1,将原2006年版本第5章、第9章移入该节);一修改了浅槽风力加速堤适用条件及设置参数(见7.2.1、7.2.2,2006年版的8.3);一增加了浅槽风力加速堤建设、养护要点(见7.2.3);一修改了防雪墙的设置参数(见7.3.2,2006年版的8.1.1;见7.3.3,2006年版的8.1.2;见7.3.4,2006年版的8.1.3;见7.3.5,2006年版的8.1.4);一修改了防雪栅栏的设置参数(见7.4.5,2006年版的8.2.4);—增加了密闭式侧导风板、开放式侧导风板的适用条件、设置参数(见7.5.3);一修改了挂草网围栏的设置参数(见7.6.2,2006年版的8.6);一修改了防雪网的设置参数(见7.7.2,2006年版的8.5);一增加了高分子防雪网网片材料性能指标要求(见7.7.3);一修改了防雪林的距路距离(见7.9.3,2006年版的8.8.4)。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乾图交通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贵平、彭国冬、刘午亮、闫永生、桑永东、张金龙、邢瑞民、孔繁晟、才华、尹峰、邵晓峰、崔凯、杜军、刘瑜、乌日娜、邢守友、崔世昆、冯启江、刘强、罗川南、孙斌、祁慧贤、高志江。1DB15/T435—2020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内蒙古风吹雪地区公路路线及交通安全设施、路基断面设计等雪害预防性防治措施的技术要求和各类线外雪害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设置技术指标。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及西建成的各等级公路的风吹雪雪害防治工作,同时也可为铁路及厂矿、林区等专用道路的风吹雪雪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50-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41040.2-2006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GB/TL1043.1-2008塑料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非仪器化冲击试验GB/T5470-2008塑料冲击法脆化温度的测定GB/T7921-2008均匀色空间和色差公式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JTG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2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3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风雪流blowingsnow降雪时或降雪后,风力达到一定强度时,风吹扬雪粒形成空气挟带着雪粒运行的气固两相流。3.2风吹雪blowinganddriftingsnow从风雪流的形成到积雪的全过程,包括雪粒子的启动、移动、沉积的一系列过程。公路风吹雪雪害blowinganddriftingsnowdisasteronhighways风吹雪对公路通行造成的危害。2DB15/T435—2020全路堑wholecutting迎风半路堑windwardhalf-cutting上风侧为填方、下风侧为挖方的半填半挖路基。上风侧为挖方、下风侧为填方的半填半挖路基。路界指示标roadboundaryindicator在积雪可能覆盖路面的路段,用于指示行车道外侧边缘线的标志。程结构物。功能的墙体类结构物。栏类构造物。设置在公路上风侧,由板条和立柱拼装而成,用于改变风雪流运行速度和方向的板体类结构物。3DB15/T435—20203.13防雪网snowplasticnet设置在公路上风侧,由立柱和具有一定孔隙率的网片组成,能够降低风雪流运行速度、阻滞风雪流中雪粒子的工程结构物。3.14挂草网围栏railingnetwithgrass设置在公路上风侧,由立柱和编制网组成,挂有大量干枯自然风滚植物,能够降低风雪流运行速度、阻滞风雪流中雪粒子的网围栏。3.15育草蓄雪storeupsnowbycultivatinggrass通过培育路域植被,增加路域植被蓄雪能力,达到以草蓄雪、以草固雪的植物防治措施。3.16防雪林snowdriftpreventionforest在公路上风侧或两侧营造的可降低风速和储雪的林带。4总则4.1风吹雪雪害防治应满足安全可靠、生态环保、经济合理的要求。4.2执行本标准时,应充分收集防治路段沿线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原有旧路或附近公路雪害养护日志等技术资料,加强路域范围内风雪流运行规律、雪害成因、危害程度(程度划分参见附录A)的分析,结合近期路网发展规划,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4.3防治原则如下:a)突出重点、因地制宜;b)防治结合、预防为主;c)因势利导、以输为主;d)保护环境、节约资源。4.4冬季应及时清除路肩、边坡的障碍物和杂草,避免由此引发的路面积雪;对防雪设施进行常规养护、维修,确保正常使用;及时清除路面积雪,合理弃雪,避免二次雪害的发生;进行科学监测,为后续防治措施的改进、完善积累基础数据与实践经验。5路线及交通安全设施5.1一般规定对路线及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时,应对路线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的交角、路域内地形及地貌、路侧植被及构筑物、路线平纵技术指标、交通安全设施等公路风吹雪雪害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满足相关环境影响、技术标准、工程造价等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的布设公路路线及交通安全设施。4DB15/T435—20205.2.1路线宜避让雪源丰富区,选择不易积雪的地形通过;当路线必须通过雪源丰富区时,优先选择雪害里程最短或有利于采取防治措施的位置穿越。5.2.2选线时应充分利用具有防雪功能的地形、地貌,线位宜布设在四面通风的开阔地、台地及丘陵山地的山脊、阳坡、冬季主导风向的迎风坡。5.2.3路线走向宜与当地冬季主导风向平行或垂直,不宜成30°~60°相交。5.2.4平原微丘区:当路线下风侧地形起伏较大时,下风侧的路肩外缘距山坡坡脚距离宜大于300m;山岭重丘区:当路线下风侧为山丘时,下风侧的路肩外缘距山坡坡脚距离宜大于12倍的山丘高。5.2.5路线纵坡应尽量设缓,风吹雪重度危害地区最大纵坡宜较JTGD20-2017中8.2.1条的规定值减小1.0%进行控制。5.2.6采用“包线设计”原则,纵断面设计时应与地形相适应,宜以填为主、不宜出现大填大挖。5.2.7相邻道路应综合考虑风吹雪区域危害程度、上风侧公路等级及路基高度设置合理间距,避免因上风侧公路诱发下风侧公路雪害,并有利于清除积雪。5.3交通安全设施5.3.1在满足JTGD81-2017中6.2.10条规定的防撞等级要求时,宜采用缆索护栏。5.3.2积雪可能覆盖路面的路段,若路侧未设置护栏则应埋设路界指示标。路界指示标的布设如图1所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路界指示标的任何部分不得侵入公路建筑界限以内,净空高度应预留20cm~50cm的安全余b)路界指示标宜采用红色、黄色或红黄色相间等具有显著视觉效果的颜色,其外形可参照图2c)路界指示标布置间距宜为100m;d)路界指示标、立柱、基础等构件的尺寸、材料、结构设计按照JTGD81、JTGD82中的相关规说明:1一路界指示标;2—行车道外侧边缘线;3—立柱;4—基础。图1路界指示标设置示意图5DB15/T435—2020图2路界指示标外形示意图5.3.3积雪路段路面标线宜采用嵌入式。6.1一般规定对路基进行设计时,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对公路风吹雪雪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路基高度的关系、与路基断面形式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路基高度和断面形式。6.2路基断面形式6.2.1在风吹雪中度、重度危害地区,高等级公路宜采用分离式路基。分离式路基断面中央分隔带宽度的取值应满足不设防眩设施的要求。6.2.2整体式路基断面中央分隔带不应高于路面且应采取全断面硬化,不宜采用植物防眩。6.2.3路基断面形式宜采用路堤,不宜采用路堑;高度大于3m的路堤不宜与深度大于6m的路堑相6.2.4路基断面形式为路堤时,宜采用圆弧型路肩、圆弧型坡脚、坡率为1:2~1:5的缓边坡形成流线型路基输雪断面。当有条件时,结合路基高度,采用适宜的路基边坡坡率以满足不设安全护栏的要求。6.2.5路基断面形式为路堑时,深度宜小于2m或大于6m;宜采用圆弧型路肩、圆弧型坡脚、坡率为1:2~1:4的缓边坡、浅碟式边沟形成流线型路基输雪断面。路堑边坡底部应设置积雪平台,风吹雪中度、重度危害地区积雪平台宜采用对称式设置,平台宽度L不宜小于3m,如图3所示;风吹雪轻度危害地区积雪平台宜采用单侧式设置,平台宽度L不宜小于4m,如图4所示。说明:1—浅碟式边沟;2—积雪平台;L—对称式积雪平台一侧宽度。图3对称式积雪平台设置示意图6DB15/T435—2020图4单侧式积雪平台设置示意图6.2.6在平坦开阔地区,路堤高度应大于不易形成雪害的路基最小高度,各等级公路在不同风吹雪危害区内的路基最小高度可按表1选取表1平坦开阔地区不易形成雪害的路基最小高度取值表风吹雪危害程度公路等级路基最小高度轻度危害区各等级公路0.4~0.8中度危害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0.8~1.2其他等级公路B1.重度危害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0~1.56.2.7在风吹雪中度、重度危害地区,路拱横坡不宜大于2%,曲线超高段横坡不宜木于4%。6.2.8在必须设置回头曲线的路段宜采用高填方,上下线之间出现“孤岛”的应来取削平处理,使弯道全部敞开。7线外防治措施7.1一般规定7.1.1公路风吹雪雪害线外防治措施可分为:“阻雪”、“输雪”、“导雪”“固雪”四大类。"阻雪”类防治措施主要有:防雪墙、防雪栅栏、挂草网围栏、防雪网等;“输雪”类防治措施主要有:浅槽风力加速堤、防雪墙等;“导雪”类防治措施主要有:导风板、防雪墙等;“固雪”类防治措施主要有:育草蓄雪、防雪林等。7.1.2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公路风吹雪雪害区划》(参见附录A),对于无雪害区域主要注意极端年份带来的积雪威胁,以临时性除雪抢险为主要措施,有条件时可结合公路绿化进行预防;对于有雪害区域,应根据路段风吹雪危害程度,并结合路域地形特点,优先选择对其路线及交通安全设施、路基断面设计优化的预防性措施,若预防性措施使用受限则应选取适宜的线外措施进行雪害防治。线外防治措施的选用在风吹雪轻度危害地区以阻雪为主,中度、重度危害地区以输雪、导雪为主。7.1.3具体线外措施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公路的路基断面形式、路侧构筑物及路域植被等因素,结合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合理选择。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选择植物措施或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工程设施。7DB15/T435—20207.1.4本标准给出了各类工程防雪设施的设置参数,但就工程设施本身的结构、基础等技术指标并未提供或依据经验给出部分参考数值,各单位在实施时应根据当地建设材料、工程地质、风压等具体情况,按相关标准、规范合理设计、验算,确保设施的结构安全性和整体稳定性。7.1.5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对积雪路段的危害情况及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行监测,按表2填写“雪害路段及防雪设施效果监测表”,并对调查表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完善防治措施。表2雪害路段及防雪设施效果监测表路线名称调查编号雪害路段桩号调查人员调查时间室外最低温度风向风速最近降雪量路面积雪的长度、宽度及厚度积雪原因危害程度有无防雪设施防雪设施名称防雪设施的防雪效果对防雪设施改进意见其他有效防雪措施建议7.2浅槽风力加速堤7.2.1浅槽风力加速堤适用于无过于强烈的反向风、上风侧地形起伏较小、下风侧具备足够储雪空间、冬季主导风向与公路走向夹角大于60°且高度小于2.0m的路堤路段。7.2.2浅槽风力加速堤横断面如图5所示,平面如图6所示,设置参数见表3。说明:L-弦长;L-背风弦长;L₂-迎风弦长;H-浅槽深度;h-路基与风力加速堤之间的高差;R-背风弧长;R₂-迎风弧长。图5浅槽风力加速堤横断面结构示意图8DB15/T435—2020公路 主导风向L一I风力加速堤说明:L-弦长;L-背风弦长;L₂-迎风弦长;T-堤长。图6浅槽风力加速堤平面设置示意图表3浅槽风力加速堤设置参数表弦长L=迎风弦长L₂+背风弦长LL=30m~40m;L₁<L₂风力加速堤形状上顶宽:60cm~80cm;上顶形状:圆弧形;边坡坡率:1:2~1:4浅槽深度H路基与风力加速堤之间的高差hR₂/H>R/HR₂/H=10:1~15:1;R/H=10:1~15:1堤长T视雪害路段长度酌定,一般应大于雪害路段5m~8m7.2.3为保证浅槽风力加速堤防治效果的稳定、有效,建设与养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应对浅槽表面进行平滑处理,如:进入降雪季前清除杂草、采用粘土或粒料铺设槽面,保证浅槽弧面平滑;b)应保持槽面的连续,保证风力加速、槽面输雪的效果。7.3防雪墙7.3.1防雪墙适用于各类风吹雪雪害路段的防治。防雪墙按照砌筑材料可分为石质防雪墙、砖质防雪墙、土质防雪墙、雪质防雪墙和其他材料防雪墙;按照设置层数可分为单层防雪墙、双层防雪墙;按照墙体的孔隙率可分为不透风式防雪墙、透风式防雪墙;按照墙体的形状可分为直线式防雪墙、翼式防雪墙等。本标准主要介绍石质、砖质类防雪墙的设置参数,其他材料建设的防雪墙可参照执行。7.3.2单层不透风直线式防雪墙适用于风吹雪轻度、中度危害地区,其横断面如图7所示、平面如图8所示,设置参数见表4。9DB15/T435—2020公路公路A主导风向即防雪墙至公路路堤上风侧路肩外缘或路堑上风侧外边坡坡顶的水平距离。图7单层防雪墙横断面设置示意图L6雪墙长度。图8单层防雪墙平面设置示意图表4单层不透风直线式防雪墙设置参数表上顶宽D₁下底宽D₂墙高H150cm~200cm:位于轻度危害地区取小值,中度、重度危害地区取大值距公路距离L30m~40m:雪的湿度较大、防雪墙较高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走向a)当路线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大于45°时,防雪墙可与路线平行布置,如图8防雪墙墙面与冬季主导风向交角小于75°,应采用翼式防雪墙b)当路线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小于45°时,应采用折线布置或采用多层防雪墙呈雁行式布置,参见图15,防雪墙墙面宜与冬季主导风向趋于垂直,地形受限时可调整防雪墙墙面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但不应小于75°长度T视雪害路段长度酌定,一般应大于雪害路段5m~8m注:翼式防雪墙翼墙的设置按照7.3.4执行。DB15/T435—20207.3.3单层透风直线式防雪墙适用于风吹雪中度、重度危害地区,其横断面如图7所示、平面如图8所示、纵断面如图9所示,设置参数见表5。二说明:S-预留孔面积;H-防雪墙墙高,即地面以上墙体的高度;h₂-防雪墙上部高度,是指最底部预留孔孔底至墙顶的高度;h₂-防雪墙下部不透风部分高度;T-防雪墙的长度;a-孔列间距;b-孔行间距;c-上部构造要求高度。图9单层透风直线式防雪墙纵断面结构示意图表5单层透风直线式防雪墙设置参数表上顶宽D₁下底宽D₂40cm~80cm墙高H=h₁+h₂180cm~200cm:位于轻度危害地区取小值,中度、重度危害地区取大值下部不透风部分高度h₂孔列间距a孔行间距b上部构造要求高度c孔隙率p20%≤p≤40%:位于轻度危害地区、雪的湿度较小时,p为20%~30%;位于中度或重度危害地区、雪的湿度较大时,p为30%~40%距公路距离L35m~45m:雪的湿度较大、防雪墙较高、ρ值较大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走向同7.3.2条单层不透风直线式防雪墙走向长度T视雪害路段长度酌定,一般应大于雪害路段5m~8m注:p=2S/(h₁×T),其中:∑S为墙面所有预留孔的面积总和。7.3.4翼式防雪墙的翼墙对称连接于主墙两端,翼墙宜与冬季主导风向趋于垂直。主墙横断面如图7所示、翼墙的平面布置如图10所示,翼墙设置参数见表6。DB15/T435—2020说明:α-主墙与翼墙交角,一般以锐角计;Tr-主墙长度;T₂-翼墙长度;L一防雪墙距公路的距离,即防雪墙至公路路堤上风侧路肩外缘或路堑上风侧外边坡坡顶的水平距离。图10翼式防雪墙翼墙平面设置示意图表6翼式防雪墙翼墙设置参数表上顶宽D₁同主墙一致下底宽D₂同主墙一致墙高H同主墙一致翼墙与主墙的夹角a30°~45°翼墙走向如图10翼墙长T₂一般为10m~20m注:主墙的设置参数见表4、表5、表7。7.3.5双层防雪墙适用于降雪量大、雪源丰富的风吹雪重度危害地区,以及因地形受限而不能设置具备“输雪”作用的防雪设施的路段。双层防雪墙横断面如图11所示、平面如图12所示,设置参数见表7。表7双层防雪墙设置参数表上底宽D₁下底宽D₂第一道防雪墙墙高H₁第二道防雪墙墙高H₂距公路距离L₂第二道墙p=0,L₂为30m~35m:雪的湿度较大、防雪墙较高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第二道墙p≠0,L₂为35m~40m:雪的湿度较大、防雪墙较高、p值较大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墙间距离L第一道墙p=0,L为25m~30m:雪的湿度较大、防雪墙较高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第一道墙p≠0,L为30m~35m:雪的湿度较大、防雪墙较高、p值较大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走向同7.3.2条单层不透风直线式防雪墙走向长度T视雪害路段长度酌定,一般应大于雪害路段5mDB15/T435—2020说明:D₁-防雪墙上顶宽;D₂-防雪墙下底宽;H₁-第一道防雪墙墙高;H₂-第二道防雪墙墙高;L-防雪墙间的距离;L₂-图11双层防雪墙横断面设置示意图二公路顶的水平距离;T-防雪墙长度。图12双层防雪墙平面设置示意图7.4防雪栅栏7.4.1防雪栅栏是由若干栅栏组成的平板组,适用于风吹雪轻度、中度危害地区的路段防治,使用时采取适宜的固定方式设置在公路上风侧。防雪栅栏按移动性可分为固定式防雪栅栏、移动式防雪栅栏和半固定网围栏式防雪栅栏;按排列方式可分为单列式防雪栅栏、多列式防雪栅栏;按板条安装方向可分为横栏式防雪栅栏、纵栏式防雪栅栏;按孔隙率是否可变可分为固定孔隙率式防雪栅栏、可调节孔隙率式防雪栅栏。DB15/T435—20207.4.2固定式防雪栅栏适用于风雪流较弱、持续时间久、风向变化不大、移雪量较小的路段。固定式防雪栅栏安装时,将其下端埋设在地面下固定后,使用斜支撑或高强度钢丝拉紧锚定。单个栅栏结构如图13所示。7.4.3移动式防雪栅栏适用于风雪流频发、风向多变、风力较大、移雪量较多及便于移动位置的路段移动式防雪栅栏安装时,将其立柱埋设在地面下定位后,主要依靠斜支撑或高强度钢丝拉紧固定。单个栅栏结构如图13所示。T2-加固板条;3-固定立柱;4-高强度钢丝;5-地锚;H-栅栏高,地面以上栅栏的高度:T-栅术说明:1栅栏板条;板面宽即板条长度;图13防雪栅栏结构示意图5说明:1-栅栏板条;2-板条钻孔;3-板条铁丝;4-围栏铁丝;5-围栏立柱;6-板条前围栏铁丝;7-板条后围栏铁丝;图14半固定网围栏式防雪栅栏结构示意图DB15/T435—20207.4.4半固定网围栏式防雪栅栏适用于草原牧区。该措施主要利用现有路侧网围栏做固定支架,将板条按照一定的孔隙率交错插入网围栏铁丝之间,并就近打结将板条固定在铁丝上,板条可根据需要随时移动,制作成不同孔隙率的半固定式防雪栅栏,结构如图14所示。通过提高围栏内草本植物的高度、盖度可进一步增强防雪效果。7.4.5防雪栅栏设置参数如下:a)当路线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大于45°时,防雪栅栏可与路线平行布置;当路线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小于45°时,应采用折线布置或采用多排防雪栅栏呈雁行式布置。防雪栅栏布置如图15所示;b)采用折线式或雁行式布置的防雪栅栏,栅栏单体板面宜与冬季主导风向趋于垂直。地形受限时可调整单体板面与风向夹角,但不应小于75°;c)防雪栅栏孔隙率如图13、图14,p=∑S/(h×T),其中:其取值范围为20%~60%。孔隙率为40%~60%时,适用于风速小、降雪量大,防雪栅栏前后储雪场地较大的路段;孔隙率为20%~40%时,适用于风速大、降雪量小,防雪栅栏前后储雪场地较小的路段;d)防雪栅栏高H应根据雪害路段的移雪量大小、防雪栅栏的孔隙率以及地形条件综合确定,宜在1.5m~4.0m区间内选择;当需要设置4.0m高度以上的防雪栅栏时,应考虑设置双排或多排防雪栅栏;e)防雪栅栏板口下高h₂宜为栅栏高H的10%~20%;f)防雪栅栏距路距离宜为25~30倍栅栏高度;设置多排防雪栅栏时,栅栏间距离宜为20~25倍栅栏高度;g)如图13、图14,固定式防雪栅栏埋设深度h₃宜为50cm~100cm,移动式防雪栅栏埋设深度h₃宜为10cm~30cm;栅栏板条长度T宜为2.0m~4.0m;栅栏板条宽度a宜为5cm~25cm,栅栏板条厚度b宜为2cm~5cm,栅栏板条间距h₄宜为5cm~30cm;h)当防雪栅栏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交角不垂直时,防雪栅栏设置长度应延长,其全长是雪害路段的长度和以主导风向为基础的延伸长度的合计,如图16所示。防雪栅栏设置长度可按式1计算;T=S+(W+L)×cota.............................(1)T一防雪栅栏设置长度(m);S一雪害路段的长度(m);W—路堤为路基宽度、路堑为两侧外边坡坡顶间的水平距离(m);L一防雪栅栏距公路的距离(m);a一冬季主导风向与防雪栅栏的夹角(°)。防雪栅栏的阻雪量可按式2估算。Qm=1081H÷(100-d)............................(2)Qm—栅栏阻雪量(m³/m);H—栅栏高(m);d—孔隙率分子数值。DB15/T435—2020(a)风向与公路走向夹角大于45°(b)风向与公路走向夹角小于45°说明:α一冬季主导风向与公路走向的夹角;L-防雪栅栏距公路的距离,即栅栏距公路路堤上风侧路肩外缘或路堑上风侧外边坡坡顶的水平距离。TSa(DB15/T435—20207.5导风板7.5.1导风板适用于无过于强烈反向风、下风侧具备足够储雪空间的路段。导风板按结构可分为下导风板、侧导风板两大类。7.5.2下导风板设置在公路路基上风侧路肩附近,其结构为上部密闭下部透风,如图17所示。通过调节图中斜柱的长度使下导风板的迎风板面与水平面形成不同的夹角,可将下导风板分为前倾式、后倾式、直立式三种类型。前倾式下导风板迎风板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γ小于90°,适用于挖深在2.0m以下的背风半路堑路段;后倾式下导风板迎风板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γ大于90°,适用于挖深在2.0m以下迎风半路堑;直立式下导风板迎风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γ等于90°,适用于高度在2.0m以下路堤。下导风板设置参数见表8~表10。T说明:1-立柱;2-横梁;3-板面;4-斜柱;T-板面宽;H-板高;H₂-埋深;H₂-下导风口高;γ-迎风板面与水平面夹角。图17下导风板结构示意图表8下导风板设置参数表板面宽T2.0~5.5板高H2.0~4.00.8~1.2下导风口高H₂见表9、表10表9前倾式下导风板的主要参数表板面宽T板面倾角下导风口适宜高度H₂表10直立式、后倾式下导风板的主要参数表板面宽T板面倾角下导风口适宜高度H₂7.5.3侧导风板是设置在公路上风侧一定距离处,呈羽毛状直立型的平板组,平板密闭不透风,下端固定在地面上,单个平板结构如图18所示。按照主导气流能否自由通过相邻两扇侧导风板之间的空隙,可分为密闭式侧导风板、开放式侧导风板两种类型。密闭式侧导风板、开放式侧导风板的适用条件及主要设置技术指标如下:a)密闭式侧导风板适用于冬季主导风向与公路夹角较小的路段,相邻两扇板之间部分重叠,平面布置如图19所示,设置参数见表11。当主导风向与路线走向夹角α为30°~90°时,侧导风板与主导风向夹角β取20°~40°;当α为140°~170°时,β取60°~80°;b)开放式侧导风板适用于冬季主导风向与公路夹角较大的路段,相邻两扇板之间无重叠,平面设置如图20所示,设置参数见表12。当主导风向与路线走向夹角α为30°~90°时,侧导风板与主导风向夹角β取30°~50°;当α为140°~170°时,β取70°~90°。DB15/T435—2020T说明:1-立柱;2-横梁;3-板面;4-斜柱;T-板面宽;H-板高;H₁-埋深。T中板组轴古外边坡坡顶的水平距离;L₃-相邻两扇导风板间距;L₄-相邻两扇导风板重叠部分长度。DB15/T435—2020表11密闭式侧导风板设置参数表板面宽T10.0~15.0板高H2.0~5.00.8~1.2板轴头部距公路距离L10.0~20.0板轴尾部距公路距离L₂20.0~30.0相邻两扇导风板间距L1.0~2.0相邻两扇导风板重叠部分长度L上0.6~0.8必令说明:α-冬季主导风向与公路走向的夹角;β-冬季主导风向与导风板板面的夹角;L-侧导风板板轴头部距公路路堤上风侧路肩外缘或路堑上风侧外边坡坡顶的水平距离;L₂-侧导风板板轴尾部距公路路堤上风侧路肩外缘或路堑上风侧外边坡坡顶的水平距离;L₃-相邻两扇导风板间距。图20开放式侧导风板平面设置示意图表12开放式侧导风板设置参数表板面宽T15.0~20.0板高H2.0~5.0埋深H0.8~1.2DB15/T435—2020表12开放式侧导风板设置参数表(续)板轴头部距公路距离L10.0~20.0板轴尾部距公路距离L₂30.0~40.0相邻两扇导风板间距L₃3.0~5.07.6挂草网围栏7.6.1挂草网围栏设置在公路上风侧,适用于草原牧区风吹雪轻度、中度危害地区的路段防治。7.6.2围栏挂草后的孔隙率p>50%时为疏透结构挂草网围栏,适用于风吹雪轻度危害地区;围栏挂草后的孔隙率p≤50%时为紧密结构挂草网围栏,适用于风吹雪中度危害地区。挂草网围栏构造如图21所示、平面布置如图22所示,设置参数见表13。T1说明:1-立柱;2-挂草网片;T-柱间网片长度;H-网高;a-网格宽;b-网格高。图21挂草网围栏结构示意图公路公路说明:1-立柱;2-挂草网片;T-柱间网片长度;n×T-挂草网围栏全长;L-挂草网围栏距公路的距离,即围栏至公路路堤上风侧路肩外缘或路堑上风侧外边坡坡顶的水平距离;β-冬季主导方向与网围栏夹角。图22挂草网围栏平面设置示意图21DB15/T435—2020表13挂草网围栏设置参数表网高H立柱间距T8m~12m距公路距离L40m~50m网格宽a、网格高b网围栏全长n×T视雪害路段长度酌定,一般应大于雪害路段8m~10m冬季主导方向与防雪网夹角β不小于45°,尽量接近90°7.7防雪网7.7.1防雪网设置在公路上风侧一定距离处,适用于各类公路风吹雪雪害路段。7.7.2防雪网的孔隙率如图23所示,p=∑S/(H×T),其中:其取值范围为30%~60%。孔隙率为45%~60%时,适用于风速小、降雪量大,防雪网前后储雪场地较大的路段;孔隙率为30%~45%时,适用于风速大、降雪量小,防雪网前后储雪场地较小的路段;平面设置如图24所示,设置参数见表14。表14防雪网设置参数表网高H网口高H10cm~30cm,植被稀疏时取小值,反之取大值立柱基础埋深H₂40cm~80cm,根据土质和固定方法确定,以确保结构稳定为准立柱间距T距公路距离L40m~50m:雪的湿度较大、防雪网较高、p值较大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防雪网全长n×T视雪害路段长度酌定,一般应大于雪害路段8m~10m走向同7.3.2条单层不透风直线式防雪墙走向网片外观网片表面应具有分布均匀的波浪形起伏4说明:1-立柱基础;2-斜支撑基础;3-斜支撑柱;4-网片与立柱链接构件组;5-立柱;6-网片加固维稳构件;7-防雪网片;H-防雪网高;H₁-防雪网口高,指地面至防雪网片下边缘的高度;H₂-立柱基础埋深;T-立柱间距。4图23防雪网结构示意图公路说明:1-立柱基础;2-斜支撑基础;3-斜支撑柱;5-立柱;7-防雪网片;T-立柱间距;n×T-防雪网全长;L-防雪网距公路距离,即防雪网至公路路堤上风侧路肩外缘或路堑上风侧外边坡坡顶的水平距离。图24防雪网平面设置示意图7.7.3采用高分子材料网片时,网片材料性能应满足表15中的规定。表15高分子防雪网网片材料性能指标表项次检测项目单位性能指标执行试验标准11000h荧光紫外老化实验室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色差GB/T7921-2008灰度等级4-5GB/T250-20082拉伸强度40℃(高温)MPa-45℃(低温)3断裂伸长率40℃(高温)%≥238(标称)-45℃(低温)≥18(标称)4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40℃(高温)KJ/m²-45℃(低温)5-45℃低温脆性/失效率=0/10GB/T5470-20087.8.1育草蓄雪适用于宜种植草木的风吹雪雪害路段。a)公路上风侧种植牧草的宽度应大于100m;c)公路上风侧种植牧草的盖度应达到60%以上。7.8.3育草技术应执行相关标准、规范,植物种类的选择宜参照表16。表16内蒙古不同气候区特征及适宜的牧草种区域气候特征适宜植物种东部典型草原区干燥,寒冷,四季分明,植物生长期短紫花苜蓿、羊草、无芒雀麦、沙打旺、赖草、新麦草、老芒麦、披碱草、草木樨等西部荒漠草原区干旱极干旱,温暖沙生冰草、扁穗冰草、沙打旺以及黄芪、草木樨、沙生针茅、锦鸡儿等注:区域的划分按照草业相关标准执行。7.9防雪林7.9.1防雪林是在适宜树木生长路段的上风侧或两侧栽种的可以储纳积雪的护路林。防雪林按树种类型可分为乔木防雪林、灌木防雪林等;按树种的组成可分为纯林防雪林、混合林防雪林等;按林带的结构可分为紧密结构防雪林、疏透结构防雪林等。7.9.2防雪林结构配置如下a)灌木绿篱+乔木:带状配置,要求灌木位于林带外缘近路处,灌木不小于2行,株行距为50cm×50cm,紧密结构;灌乔行间距3m,品字形配置;乔木株行距为2m×3m,4行,品字形配置,疏透结构;b)灌木纯林或混交林:沙柳、沙棘、紫穗槐、柠条纯林或混交,带状造林,品字形配置;10行一带,带间距4m,株行距为50cm×50cm,紧密结构;c)灌木与半灌木混交:沙柳+沙蒿混交、紫穗槐+沙蒿混交、柠条+沙蒿混交、花棒+沙蒿混交,带状造林;10+10行一带,带间距4m,灌木株行距为50cm×50cm;灌木与半灌木品字形配置,半灌木行距为30cm×50cm,紧密结构。7.9.3灌木林带与公路之间的距离宜为25m~35m、乔木林带与公路之间的距离宜为30m~40m,林带与公路之间距离也可以按式3计算。防雪林的设置如图25、图26所示。φL图25防雪林平面设置示意图=中=说明:Hs-林带阻雪最大高度;Φ₂-林带与公路之间的地面坡度图26防雪林立面设置示意图L一林带与公路之间的距离,指林带至公路路堤上风侧路肩外缘或路堑上风侧外边坡坡顶的水平距α一林带走向与冬季主导风向的夹角(°);φi—常风速等速曲线与水平线的交角(°);φ₂—林带与公路之间的地面坡度(°)7.9.4防雪林的树种选择、种苗处理、造林作业、抚育管理等应按照GB/T1576执行。DB15/T435—2020(资料性附录)内蒙古自治区公路风吹雪雪害区划采用多级定量与定性指标,将内蒙古地区风吹雪雪害分布划分为四个单位等级系统,如图A.1、表A.1。区划方法如下:a)I级区:以最大积雪深度>2cm或一次天气过程降雪量>3mm、积雪期或降雪期最大风速>5m/s做为I级区划指标,将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域划分为有风吹雪雪害和无风吹雪雪害2个Ib)Ⅱ级区:以降雪量、积雪量、降雪和积雪期的温度、平均风速作为Ⅱ级区划指标,将I级区中的有雪害区域划分为风吹雪轻度、中度、重度危害3个Ⅱ级区c)Ⅲ级区:以地形地貌、公路网密度、雪害特征作为Ⅲ级区划指标,将3个Ⅱ级区划分为7个Ⅲ级d)IV级区:以地理区域位置作为IV级区划指标,将7个Ⅲ级区划分成15个V级区。地?袭古斯呼meSikaSikaP牌可亳g恒恒P9共安口背u阿必/希勇窗放和次号步海摩IV14勘n眼i河9pgdc章面地世虚血昭重市0共高0共高刚,趣厚需当茜朝媒序需胜露昂越喷事景mi二章眯养盘一原源共上病Ain5病惠压2斯西背恶省W图A.1内蒙古自治区公路风吹雪雪害区划图26DB15/T435—2020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四级区行政单元有雪害区域轻度危害区Ⅲ默特一巴彦淖尔南部积雪中度风吹雪轻度亚区察哈尔微丘区积雪中度风吹雪轻度小区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前旗、丰镇市、凉城县土默特平原积雪中度风吹雪轻度小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包头市、固阳县、达拉特旗巴彦淖尔南部平原积雪中度风吹雪轻度小区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中度危害区Ⅲ兴安一通辽北部一赤峰北部积雪重度风吹雪中度亚区乌兰浩特市、科尔沁右翼前旗、通辽北部一赤峰北部丘陵积雪重度、风吹雪中度小区扎鲁特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Ⅲ₃通辽南部一雪、风吹雪中度亚区通辽南部平原积雪、风吹雪中度小区奈曼旗赤峰南部丘陵积雪、风吹雪中度小区宁城县、敖汉旗、赤峰市、喀喇沁旗Ⅲ土默特一鄂尔多斯东部积雪、风吹雪中度亚区土默特东南部积雪、风吹雪中度小区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东鄂尔多斯高平原积雪、风吹雪中度小区东胜区、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重度危害区Ⅲ呼伦贝尔一锡林郭勒东部积雪重度、风吹雪严重亚区呼伦贝尔高平原积雪重度、风吹雪严重小区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海拉尔区锡林郭勒东部平原积雪重度、风吹雪严重区霍林郭勒市、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克什克腾旗Ⅲ₆大兴安岭北段积雪风吹雪重度亚区大兴安岭北段积雪、风吹雪重度小区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尔山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Ⅲ锡林郭勒一阴山北麓积雪中度、风吹雪重度亚区正蓝旗锡林郭勒西部平原积雪中度、风吹雪重度小区镶黄旗、锡林浩特市、阿巴嘎旗、二连浩特市、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阴山北麓高平原积雪中度、风吹雪重度小区化德县、商都县、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联合旗、武川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集宁区、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无雪害区域I₁有雪害区域范围外的地区,行政单元主要包括乌海市、乌审旗、磴口县、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DB15/T435—2020(资料性附录)《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规程》(DB/T435-2020)条文说明5路线及交通安全设施5.2路线5.2.2公路选线时宜以“地形起伏小比地形起伏大有利,平坦比缓坡有利,缓坡比陡峻山坡有利,开阔谷地比山麓地带有利”的原则充分利用路域地形条件,预防公路风吹雪雪害。5.2.3通过对风吹雪危害地区几百条不同等级公路路线走向与其冬季主导风向交角样本点的调查、统计和回归分析可知:当路线走向与主导风向交角小于30°或大于60°时,路面积雪概率较小,特别是当其垂直时,风雪流在路面上穿行的距离最短,路面积雪概率最小;当路线走向与主导风向交角介于30°~60°时,风雪流在路面上穿行的距离长、阻力大,路面积雪概率较大。6路基6.1一般规定进入风雪流;另一方面,雪粒不断的从风雪流中沉落回到地表,逐渐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并保持这种平衡状态继续运行。当遇到障碍物时,如公路路基,保持着动态平衡的风雪流在前进过程中遇到阻力,引起贴地面气流分离,近地表面气流运行速度降低,出现弱风区,气流搬运雪粒的能力被削弱,使风雪流由饱和状态过渡成为过饱和状态,引起多余雪粒跌落沉积在路面,形成公路风吹雪雪害。通过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环境、路域植被、路侧构筑物等情况,选择适当的公路路基断面形式,可有效避免或减轻公路风吹雪雪害。6.2路基断面形式6.2.1~6.2.2通过对风吹雪中度、重度危害地区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的调查分析可知:中央分隔带高出路面会导致风雪流运行受阻,极易引发路面积雪,为此位于该地区的高等级公路宜采用分离式断面;当条件受限而采用整体式断面时,中央分隔带宜与路面平齐且采取全断面硬化,以避免或减轻路面积雪。由于植物对风雪流的阻力,极易造成路面积雪,因此不宜采用植物防眩。6.2.3根据风洞试验及野外公路风吹雪雪害路段实测数据统计表明:路堑断面形式的路段雪害发生频率大于路堤断面形式的路段;半路堑断面形式的路段积雪程度低于全路堑断面形式的路段。6.2.4风雪流通过路堤时,路堤迎风侧边坡坡脚处气流受阻,形成涡流降低风速,部分雪粒从风雪流中沉落。风雪流穿过路面时,流速基本保持平稳,到达背风侧边坡,运行空间扩大,气流开始辐散,风雪流运动速度减小,携雪能力降低,使部分雪粒沉落在背风侧边坡。在生产实践中宜采取放缓边坡、将路肩及坡脚设置成圆弧型使其形成流线型输雪断面来预防路堤段的风吹雪雪害。综合考虑公路与自然相协调以及造价等因素,推荐路堤边坡比为1:2~1:5。6.2.5根据风洞试验、野外实测数据分析:风雪流通过小于2m的路堑时,由图B.1可知,气流运行空间突然增大,风速减弱,在背风侧路肩至路堑坡脚处、坡脚至迎风侧路肩以上部位形成两大弱风区,风雪流中大量的雪粒在弱风区堆积,形成雪丘,随着积雪的增多逐渐向公路路面推进,若边坡放缓则可使弱风区外移并增加路堑边坡长度,使沉积的雪粒大部分堆积在边坡上,减轻路面上积雪程度;风雪流通过2m~6m的路堑时,由图B.2、B.3可知,风雪流运行过程与风雪流通过小于2m的路堑的过程相似,DB15/T435—2020但弱风区越来越靠近路面,使路面上的雪粒堆积更为严重;风雪流通过大于6m的路堑时,由图B.4可知,气流在路堑中部产生较强的管道气流,阻止雪粒沉积,不易产生较为严重的积雪。642o00图B.1小于2.0m路堑的风速流场图(风洞试验)Λ29DB15/T435—2020图B.4挖深大于6.0m的路堑风速流场上述观测和验证符合伯努力方程:当流体流经的断面发生变化时,其流速也会发生改变,即当流体流经的断面由小增大时,流体速度减小,反之则增大。生产实践中,路堑深度宜小于2m或大于6m,同时配合缓边坡、浅碟式边沟等措施使其形成流线型输雪断面来防治路堑路段的风吹雪雪害。考虑公路与自然相协调以及造价等因素,推荐路堑边坡比为1:2~1:4。6.2.6风雪流的输雪能力与气流的实际风速超过临界风速部分的三次方成正比:q=b(u-u;)³(q-输雪量;b-常数,可通过实验回归取得;u-某一高度风速,常采用2m高度风速;ut-风雪流临界风速)(王中隆,2001)。由上式可知:适当提高路面上的风速,可使风雪流的输雪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风雪流顺利的通过公路。通过自动风速风向记录仪对已建公路进行的大量观测数据的分析可知,在路肩处及路面中心处的风速随路基高度不同而变化。对在原中科院兰州寒旱所进行风洞实验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以公路路基高度与路肩及路面中心处的风速做回归分析,得到如表B.1的回归方程。表B.1不同的路基高度与路面上的风速相对值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位置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²上风路肩y=-4.4162x²+42.828x+103.780.9716路中y=-4.8433x²+31.091x+112.260.9004下风路肩y=-4.0991x²+26.11x+105.840.9671对9万多组试验、实测数据回归分析与现场验证均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路基在3.2m的高度范围内,越高越好。但就工程造价而言,路基高度越低越好。因此,风吹雪雪害地区的路基合理最小高度值应综合考虑积雪概率、建设成本、使用要求等因素确定。7线外防治措施7.2浅槽风力加速堤7.2.1风雪流的输雪能力与气流的实际风速超过临界风速部分的三次方成正比,当风速以算术级数增加时,气流的输雪能力随之以几何级数增加。根据伯努力方程:浅槽风力加速堤通过风力加速堤和浅槽使风雪流流经的断面面积发生变化,提高通过的风雪流运行速度,改变气流对雪粒的作用力和作用效果,提升路面上方气流速度和雪粒吹扬高度,达到输送雪粒、避免路面积雪、防治公路风吹雪雪害的目的。7.2.2由野外实测、风洞模拟试验获得的不同参数组合的浅槽风力加速堤风力加速及输雪效果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程如下:DB15/T435—2020Y=-0.2553+0.009887X₁-0.1230X₂+0.8514X₃..................(B.1)Y—设计合理与否系数;X₁—背风弦长/迎风弦长;X₂—浅槽深;X₃—迎风弦长。上述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8276,对方程进行F检验,其值F(3,20)=14.4970,相关关系极显著。由方程系数大小及偏相关系数可知:决定浅槽风力加速堤设计是否合理的因素首先是浅槽风力加速堤的背风弦长与迎风弦长的比值L₁/L2,其次为浅槽深H,再次为浅槽风力加速堤迎风弦长L₂。在生产实践中可采用式B.1检验浅槽风力加速堤的设计是杏合理。个指标拟合的结果Y<1时,则表明设计合理。7.3防雪墙7.3.1风雪流在运行过程中受到防雪墙的阻挡产生涡旋,速度下降,在墙前后分别形成范围不等的弱风区,使雪粒沉落堆积在墙的两侧,进而避免路面积雪或降低路面积雪程度,达到防治目的。通过对防雪墙附近风速流场的分析,距墙越近的地方风速减弱区域越大,积雪越厚,距墙越远积雪越薄,这使得防雪墙两侧形成了近似于三棱柱的雪堤,如图B.5、图B.6所示。当防雪墙前后的积雪达到墙高且公路断面为路堤时,墙、雪、路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浅槽风力加速堤的平滑输雪断面,使其具备了输雪功能,可抵御更加严重的公路风吹雪雪害。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整修路侧环境、调整防雪墙高度、调整防雪墙与公路的距离,使大部分的防雪墙具有输雪功能,提高防雪能力。图B.5原G303K1168+850石质防雪墙积雪形态DB15/T435—2020 说明:H-防雪墙墙高,L-防雪墙迎风侧积雪长度,L₂-防雪墙背风侧积雪长度7.3.2~7.3.4雪的湿度有条件时可采用SnowFork雪特性分析仪等专用仪器进行测量,无条件时可参照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二期)“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一积雪观测规范”中现场测量方法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时,应戴上手套、捧出表面部分的少量积雪进行测量,其具体分类标准如下:a)雪的湿度较小:温度在0℃左右时,挤压可以粘在一起,但水分不明显,用放大镜也不太容易看的出来;b)雪的湿度较大:温度在0℃左右时,很容易做成雪球,如果挤压的话,不会有水渗出,但用一个十倍放大镜来观察的话,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水分。7.3.5双层防雪墙的风速流场相当于两个单层防雪墙风速流场的叠加,风雪流流经双层防雪墙时分别会在第一道防雪墙前、防雪墙之间、第二道防雪墙后产生三个弱风区。相对于单层防雪墙而言,双层防雪墙的第二道防雪墙可以进一步降低流经第一道防雪墙风雪流的风速、削弱其携雪能力,避免或减轻公路雪害。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风洞试验数据分析,双层防雪墙的积雪量约为单层防雪墙的3.2倍,可适用于降雪量大、雪源丰富及因地形限制而不易输雪的防治路段。7.4防雪栅栏7.4.5防雪栅栏设置参数a)防雪栅栏与冬季主导风向垂直时阻雪效果最好。国内实践和研究均表明:当主导风向与防雪栅栏夹角减小到40°时,防治效果不明显。本标准基于安全性、可靠性的考虑认为:当冬季主导风向与公路交角大于45°时,防雪栅栏可与公路平行布置,否则应采用折线式或雁行式;b)美国防雪栅设计指南要求防雪栅栏与冬季主导风向的夹角要垂直,其偏差要小于25°。本标准借鉴这一规定,当采用折线式或雁行式时,为保证防治效果应调整栅栏板面与主导风向夹角使其垂直,如因地形所限夹角也应大于75°;c)孔隙率:防雪栅栏的防雪效果主要取决于防雪栅栏的孔隙率与高度,通过对风洞模拟试验获得的不同孔隙率防雪栅的防雪效果分析可知:相同高度的栅栏,孔隙率在0~66%范围内,随着孔隙率的减小,阻雪量及栅栏后雪堤长度减小。本标准将防雪栅栏透风率上线控制在60%,其中孔隙率为20%~40%的防雪栅栏,在栅栏前后形成长度较短、堤坡较陡的雪堤,积雪范围较小,阻雪量较少,适用于风雪流较弱、储雪场地较小的路段;孔隙率为40%~60%的防雪栅栏,在栅栏前后形成长度较长、堤坡较缓的雪堤,积雪范围较大,阻雪量较多,适用于风雪流较强、储雪场地较大的路段;d)防雪栅栏的阻雪容量与其高度有关。一般位于风吹雪轻度危害地区栅栏高度宜选取较小的值,风吹雪中度危害地区栅栏高度宜选取较大的值;e)防雪栅栏设置离地间隙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其被积雪掩盖后过早失效。气流通过离地间隙时会产生压缩加速效应,对栅栏附近积雪造成影响,一般离地间隙越大栅栏附近的积雪程度越小、下风侧积雪长度越长。美国SnowFenceGuide(SHRP-W/FR-91-106)中建议防雪栅栏底部离地间隙为栅栏高度的10%~15%。为了保证防雪栅栏不会过早失去防治效应,考虑到内蒙古地区地域辽阔,气候、雪的特性与美国的差异较大,本标准采用的离地间距为栅栏高度的10%~20%。7.5导风板7.5.2下导风板的设置改变了原路面风速的分布,形成了一种近于平板(垂直气流)的绕流结构,使其在板前后出现了五个重新组合的速度区。风雪流在下导风板前方一定距离处,受到其阻塞作用,风雪流被逐渐增压,并在贴地面层形成一个较强的涡旋减速区,导致部分雪粒呈雪檐或雪舌状堆积。当风雪流吹至下导风板附近处,则被迫改变了原来的运行方向,分成向上与向下的两股增速气流。部分雪粒随向上的气流绕导板顶而过,向下的气流增速较为明显,可携带着大量雪粒冲出导板的下口。下导风板后方的流场主要表现为导板顶端后方为一弱增速区,导板下口后方为一强增速区,上、下两增速区之间为一回流减速区,如图B.7、图B.8。图B.7背风路段直立式下导风板风速百分比等值线图B.8迎风路段直立式下导风板风速百分比等值线影响下导风板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如下:a)导风板长度:下导风板板面长度越大,对气流的作用越强,公路路面上的增速就越明显,增速区水平伸展的范围也就越大,下导风板的效果就越好;b)板面倾角:根据风洞试验资料,迎风路段采用大于90°的板面倾角防治效果比较好;背风路段采用小于90°的板面倾角防治效果比较好;c)山坡坡度:在迎风区,随着公路下风侧山坡坡度的增大,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当公路下风侧靠近公路有高、长且陡峭的山坡(若是独立山包时,影响不大)时,应适当修缮山坡,降低山坡高度和减小山坡坡度;在背风区,随着公路上风侧山坡坡度的增大,防治效果越来越差。若公路上风侧有靠近公路的坡度大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