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北京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六学段高一年级学段考试试卷语文必修下得分:_________考试说明:本次考试共六大题27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满分150分。请务必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笔答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3年是人工智能领域爆炸式发展的一年,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便是其中的代表。一年多的时间里,ChatGPT的版本从3.5升级到4.0,进步明显:专门训练它的硬件设备升级,其中央处理器(CPU)内核和专用图形处理器(GPU)分别增加到28万个和1万个;它有1万亿个参数,知识的获取从检索固定的数据库发展到可以自行上网寻找资料;它不但可以解读用户发送的图片,还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图像……人工智能产品研发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ChatGPT展示出人工智能应用的巨大价值,OpenAI公司的估值因此一飞冲天,最大的外部投资者微软公司更因此获利巨大。其他几家科技巨头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尤其是谷歌公司,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如今被OpenAI抢了先机,谷歌只能寻机后发制人。果然,谷歌在2023年底推出了“双子座”(Gemini)。这款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产品在32项功能的评测中有30项的表现超过了ChatGPT。除了在文字方面的输出看上去与ChatGPT不相上下,它还对图片和视频有着超强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同时可以针对提问给出混合文字和图像的多模态输出——这是ChatGPT尚不具备的。2024年初,谷歌的聊天机器人Bard已融合了Gemini的能力,升级版Bard的表现完全不逊于ChatGPT。而与此同时,OpenAI又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它能根据提示词生成60秒的连贯视频,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视觉叙事时代的到来。差不多同时,DeepMind公司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MobileALOHA机器人问世。它是一对可以使用锅碗瓢盆、操作家用电器乃至洗衣叠被的机器臂,精细程度不输人类。其中,有些任务由操作者远程控制完成,有些由机器人通过模仿学习完成。模仿学习是让人工智能通过模仿人类或其他智能体的行为习得技能。此外,还有多家公司都酝酿着推出自己的产品,犹如当年的五花八门的手机市场。竞争带来发展。我们正加速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AGI是一种能够完成多种工作的深度学习系统,在很多方面都不逊色于人类。研究者预测,AGI将在未来5到10年内诞生。(取材于苗千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有时会存在道德和伦理缺陷。比如曾有聊天机器人鼓励一名男子自杀;又如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所说,负责阻止气候变化的人工智能可能会得出消灭人口是最有效方法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保证功能越来越强大的人工智能机器,其内嵌的意图和价值观与人类保持一致。这也正是如今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人工智能对齐。这一概念最早由计算机科学家诺伯特·维纳在1960年提出,其基本内涵是使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符合设计者的利益和预期目标。从2023年7月起,“ChatGPT之父”伊尔亚·苏茨克维便开始在OpenAI领导一个为期四年的名为“超级对齐”的项目,要利用占到OpenAI20%的算力来研究如何驾驭比人类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也正是因为在人工智能的商业利润和安全性之间的抉择产生了分歧,伊尔亚苏茨克维在2023年11月主导OpenAI的董事会开除了CEO萨姆·奥尔特曼。董事会在声明中提到公司旨在确保人工智能惠及所有人的使命,并表示“公司需要新的领导才能向前发展”。然而就在5天之后,奥尔特曼重新成为OpenAI的CEO,这个结果显然受到了其外部最大投资方微软公司的影响。2023年12月底,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进行了第五次闭门讨论,将人工智能对齐技术纳入人工智能治理中。该法案规定,在模型发布前必须通过主动测试来发现和挑战现有模型潜在的漏洞,测试人工智能模型是否能抵御诱导,保持其逻辑和道德的完整性。技术层面上,人工智能对齐已经有实现的可能,但挑战在于人类的价值观缺乏统一标准,比如不同国家对民主这一概念有不同解释。在为人工智能制定价值观时,除了要寻找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共识,还要考虑如何融合这些共识,来塑造一个更全面、更公正的人工智能。2024年1月,OpenAI成立了一个新的对齐团队“集体对齐”,强调对齐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文问题,需要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例如,要让语言模型理解民主,首先需要了解人类的民主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在对齐过程中加入一些类似辩论、协商的模块。让语言模型之间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辩论达成共识;再由人类参与设计相关机制,使人工智能对民主形成更高层次的认识,又或者从人类参与民主过程的语料中主动学习相应的价值观。(取材于陈璐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ChatGPT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ChatGPT代表了2023年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高水平。B.训练ChatGPT3.5的硬件设备无需专用图形处理器。C.ChatGPT展示巨大的应用价值后,微软公司成为其投资方。D.ChatGPT在文字方面的输出功能不逊于谷歌的“双子座”。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以升级版Bard的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B.如今,记者已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生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新闻稿。C.MobileALOHA机器人完全自主劳动,主人不再为家务操心。D.多家公司纷纷推出人工智能产品,谷歌公司的优势一去不返。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自主作出的决策,有时会不符合人类的预期。B.OpenAI的GEO奥尔特曼与微软公司更看重商业利润。C.欧盟通过立法,确保人工智能对齐在技术上能实现。D.“集体对齐”强调人工智能对齐更是一个人文问题。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很多方面都不逊于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也需要人工智能对齐。B.“超级对齐”项目投入20%的算力成本,使ChatGPT获得爆发式发展。C.人工智能对齐能够让人类在价值观上形成统一标准,促进社会的进步。D.科学发展带来的人文问题,要靠人文学者来解决,科学自身没有用处。【答案】1.D2.B3.C4.A【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由两篇互补性文章组成,通过“技术发展-伦理反思”的双重视角,系统展现了2023年AI领域的突破与隐忧。两则材料形成“硬实力-软约束”的辩证结构,既体现AI发展的不可逆趋势,又凸显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为读者构建了完整的认知框架。【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最高水平”错误。由原文“2023年是人工智能领域爆炸式发展的一年,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便是其中的代表”“谷歌在2023年底推出了“双子座”(Gemini)。这款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产品在32项功能的评测中有30项的表现超过了ChatGPT”可知,材料一仅提到ChatGPT是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爆炸式发展的代表”,但并未称其为“最高水平”。后续谷歌“双子座”在32项评测中30项超过ChatGPT,说明其并非绝对领先。B.“无需”错误。由原文“ChatGPT的版本从3.5升级到4.0,进步明显:专门训练它的硬件设备升级,其中央处理器(CPU)内核和专用图形处理器(GPU)分别增加到28万个和1万个”可知,材料一明确指出ChatGPT版本升级后,“专用图形处理器(GPU)增加到1万个”,但未提及3.5版本是否完全没有GPU。“无需”一词过于绝对,缺乏依据,表述错误。C.“展示巨大的应用价值后”错误。由原文“ChatGPT展示出人工智能应用的巨大价值,OpenAI公司的估值因此一飞冲天,最大的外部投资者微软公司更因此获利巨大”可知,微软在ChatGPT展示价值前已是投资方,并非“之后”成为,表述错误。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为基础”错误。由原文“谷歌的聊天机器人Bard已融合了Gemini的能力,升级版Bard的表现完全不逊于ChatGPT。而与此同时,OpenAI又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可知,Sora是OpenAI发布的文生视频大模型,而升级版Bard是谷歌融合Gemini能力的产品。两者分属不同公司,且材料未提及Sora以Bard技术为基础。C.“完全自主劳动,主人不再为家务操心”错误。由原文“其中,有些任务由操作者远程控制完成,有些由机器人通过模仿学习完成”可知,MobileALOHA机器人的任务部分由远程控制完成,部分通过模仿学习,并非“完全自主劳动,主人不再为家务操心”。D.“优势一去不返”错误。由原文“谷歌在2023年底推出了“双子座”(Gemini)。这款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产品在32项功能的评测中有30项的表现超过了ChatGPT”可知,材料一提到谷歌被OpenAI抢了先机,但随后推出的Gemini在32项评测中30项超过ChatGPT,其优势并未“一去不返”。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确保人工智能对齐在技术上能实现”错误。由原文“2023年12月底,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进行了第五次闭门讨论,将人工智能对齐技术纳入人工智能治理中。该法案规定,在模型发布前必须通过主动测试来发现和挑战现有模型潜在的漏洞,测试人工智能模型是否能抵御诱导,保持其逻辑和道德的完整性”可知,材料二仅说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人工智能对齐技术纳入人工智能治理中”,规定模型发布前需测试以保障逻辑和道德完整性,但并未提及“确保人工智能对齐在技术上能实现”,该表述不符合文意。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B.“爆发式发展”错误。由原文“要利用占到OpenAI20%的算力来研究如何驾驭比人类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可知,其目的是研究“驾驭”方法,而非直接推动ChatGPT“爆发式发展”,该选项表述错误。C.“统一标准”错误。由原文“但挑战在于人类的价值观缺乏统一标准……在为人工智能制定价值观时,除了要寻找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共识,还要考虑如何融合这些共识,来塑造一个更全面、更公正的人工智能”可知,材料二明确说明“人类的价值观缺乏统一标准”,且人工智能对齐的任务是“寻找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共识”“融合这些共识”,而非“让人类在价值观上形成统一标准”,该选项曲解文意。D.“科学自身没有用处”错误。由原文“强调对齐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文问题,需要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可知,材料二提到“对齐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文问题,需要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人文领域的专家共同研究”,强调科学与人文的协作,而非“科学自身没有用处”,该选项表述极端且错误。故选A。二、本大题共15小题,共38分。课内文言文。共20分。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河海不择细流 B.情不胜其欲C.藉寇兵而赍盗粮 D.不复一一自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择:同“释”,舍弃。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B.无通假字。句意:性情不能控制欲望。C.藉:同“借”,借给。句意:给敌人提供武器和粮食。D.“辨”:通“辩”,辩解。句意: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故选B。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至于怨诽之多 B.成不敢敛户口C.必固其根本 D.故略上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今同义。“至于”,均为“用于引出另一个话题或情况,起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句意:以至于其他人对我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B.古今异义。“户口”,古义:百姓;今义:住户和人口的总称。句意:成名不敢向自己管辖的村民征敛。C.古今异义。“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指事物的本质。句意: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D.古今异义。“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句意: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故选A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养B.当神器之重当:处于C.难壬人难:排斥D.居为奇货居:占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休”,美好,喜庆。句意:永远保持政权的安定美好。B.错误。“当”,主持,掌握。句意:掌握帝王的重权。C.正确。句意:排斥巧言谄媚的小人。D.错误。“居”,囤积、储存。句意: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故选C。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靡计不施,迄无济济:成功B.审谛之谛:细察C.功施到今施:施行D.王者不却众庶却:推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最终也没有成功。B.正确。句意:仔细地看它。C.“施”,延续。当初建立的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D.正确。句意: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故选C。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思国之安者盖儒者所争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皆以客之功C.其可忽乎固前知其如此也D.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盘庚之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不同。助词,表停顿/代词,……的人。句意:想要国家安定。/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B.不同。介词,因/依靠。句意: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C.不同。副词,怎么/代词,这件事。句意:怎么可以忽视呢!/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这件事会这样。D.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句意: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盘庚迁都。故选D。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岂取之易而守之难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B.今取人则不然兵强则士勇C.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竭诚则胡越为一体D.必出于秦然后可而况于明哲乎【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而”,均为“连词,表并列。”句意: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使自己内部空虚并且外部又跟诸侯结怨。B.“则”,连词,却。/连词,就。句意:现在用人却不这样。/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C.“为”,介词,被。/动词,成为。句意: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竭尽诚心,即使像吴国和越国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成一体。D.“于”,介词,从。/介词,对于。句意:如果一定要从秦国出产的这样以后才可采用。/更何况对于明智的人呢?故选A。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A.得佳者笼养之简能而任之B.退弹筝而取《昭》《虞》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C.成以其小,劣之百姓乐用D.可宝者多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活用不同。名词作状语,用笼子/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句意:得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起来。/选拔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们。B.活用相同,都是使动用法,使……停止/使……安定。句意:使弹奏的筝停止而选取《昭》《虞》等雅乐。/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C.活用相同,都是意动用法,认为……不好/以……为乐。句意:成名因为它体型小,认为它不好。/百姓乐于为用。D.活用相同,都是名词作动词,珍视/居于……之下。句意:值得珍视的东西很多。/担心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故选A。12.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C.以致天下怨谤也D.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判断句。句意: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B.判断句。句意: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C.无特殊句式。句意: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D.判断句。句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缘故。故选C。1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B.虽董之以严刑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江南金锡不为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中“虑壅蔽”意思是“担心受(被)蒙蔽”,句式为被动句。句意:担心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A.“于朝廷”作动词“修”的状语,后置了,句式为状语后置。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B.“以严刑”作动词“董”的状语,后置了,句式为状语后置。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C.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为”的宾语,前置了,句式为:宾语前置句。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D.介词“为”表被动,句式为被动句。句意:江南的金锡不会被您使用。故选D。14.下列各项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翻译:我听说官吏们在商量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这做得太过分了。B.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翻译:唯独成名的儿子因为蠹虫(胥吏侵害)贫困,因为促织富有,驾着马车洋洋得意。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翻译:士大夫多把不忧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D.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翻译:这就是国家没有富强获利、秦国没有强大名声的原因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过”,过错。句意:我听说官吏们在商量驱逐客卿,我私下认为是错误的。B.“裘马”,穿着皮衣、驾着马车。句意:唯独成名的儿子因为蠹虫(胥吏侵害)贫困,因为促织富有,穿着皮衣、驾着马车洋洋得意。D.“使”,使得;“无富利之实”,没有丰厚的实力。句意: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故选C。课外文言文。共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张居正示季子懋修书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①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②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因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夫欲求古匠之芳躅③,又合当世之轨辙④,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⑤,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为辕下驹也。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徒诬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注释:①钜:同“巨”,大。②矱:尺度,法度。③躅,足迹。④轨辙:指文章的规范。⑤绳武:引祖先之行迹以为戒慎也。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矜己而自足矜:夸耀B.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就:靠近C.了不异人了:聪明D.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责:要求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以汝为千里驹以汝为质不敏耶B.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汝其思之C.长乃懵懵者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D.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惑之甚矣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
我本来不打算去应考,但你的几位兄长,都来劝我B.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
还不能够于试场从容作文,在文坛夺魁哪C.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
哪里只是期望你考中科第,用这点功名来光大我们宗族而已呢D.己则乖谬,而徒诿之命耶
自己行事就荒谬反常,却只推卸说是命运不公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作者爱子心切,以现身说法恳切教子,为儿子分析失败原因。B.文中父亲务实理性,提醒儿子认识自身能力,找准方向,以学业为重。C.在作者看来,儿子学业每况愈下的根本原因是好高骛远,但能力却难以兼顾。D.文章内容严谨、层次清晰,整封信的语气、措辞严厉,不越雷池一步。19.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用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告诫儿子,请概括他所说的“得”与“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答案】15.C16.B17.A18.D19.得:估量自身能力;按照规范发愤努力,得以科举中第。失:狂妄自大/傲视前代文豪;沉迷古代经典,荒废了科举学业。【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是明代名臣张居正写给儿子张懋修家书,展现了传统士大夫的教子之道。全文以“得”与“失”为主线,通过对比手法展开论述:先追忆儿子幼时聪颖,后痛陈其科举失利之因;既自述年少轻狂之失,又强调务实治学之得。语言恳切真挚,既有严父的谆谆教诲,又流露出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喜好夸耀自满。B.正确。句意:肯甘心悦服来遵循规范了。C.错误。“了”,全。句意:未必超越凡俗而全不可及。D.正确。句意:我自此也不敢对你过多要求了!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以”,动词,认为。/介词,因为。句意:我曾经认为你如同千里马。/因为你的资质不聪敏吗?B.正确。“其”,语气副词,表揣测、期望等语气。句意:这或许正是上天要让你涵养深厚,而大为激发你的。/你可要好好想一想啊!C.错误。“乃”,副词,却。/副词,才。句意:长大却笨拙无知的人。/难道需耗费几年时光才能写工整吗?D.错误。“之”,动词,往。/助词,无实义。句意:这就是想去南方的楚国却反而向北方行进啊!/真是糊涂得很呀!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不打算你去应考”错误。“欲”后省略了“汝”,“吾本不欲求试”应解释为“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考”。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措辞严厉,不越雷池一步”错误。文章语气虽有批评,如:指出儿子“狂气”“自足”,但核心是循循善诱的教诲,而非“严厉,不越雷池一步”。信中既有对儿子的期望,如:“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也有痛心与鼓励,如:“毋甘自弃”,情感丰富,并非刻板严厉。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从自身“得”的角度分析:甲辰下第后,深刻反思,开始“揣己量力”,回归科举本业,重新专注于应试学业,“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脚踏实地钻研。“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最终学业有成,考取了科举功名。从自身“失”的角度分析:根据“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新功未完,旧业已芜”分析,少年登科后自恃盛名,妄自尊大,认为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等古代名家“了不异人”,觉得科举功名“唾手可得”,于是放弃科举应试的“本业”,转而沉迷古代经典,荒废了科举学业。参考译文:你从小就极为聪慧异于常人,刚开始学写文章,便知道写文章的门路,我曾经认为你如同千里马,就是那些和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动颜祝贺,对我说:“您的几个儿子当中,他应该是最先取得成功的(最先及第)。”然而自从癸酉年科举中第之后,你忽然染上了一种狂妄之气,不自量力地一味追慕精奥的古典,喜好夸耀自满,于是像邯郸学步的人一样丢了本有的能力,终至落魄而归。丙子年春天,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考,但你的几位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了你上进的锐气,我不得已勉强答应了,没想到你又遭受挫败。你学艺不精,又有什么好责怪别人的呢?可是我还私下庆幸地说:“这或许正是上天要让你涵养深厚,而大为激发你的。”又想到你一定会记住两次失败的耻辱,肯甘心悦服来遵循规范了。哪里想到一年里,你文章越写越退步,越受激发竟越衰颓。是你的资质不聪敏吗?大概还没有小时候聪慧长大却笨拙无知的人;是你不够努力吗?又听说你终日闭门读书,手不释卷。但是所得到的结果竟是这样,那一定是你立志好高骛远,想兼顾古典、今文两方面却能力不够,这就是想去南方的楚国却反而向北方行进啊!(这样)想要有所成就,岂不是很困难吗!想要向前媲美古时杰出文人的造诣,又合乎当世文章的规范,这只有才华卓著的人才能做到。从明朝建立以来,这种人都不多见。我早年年少时考上一级科第,幸运地得到了好的声誉,就轻率地认为像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些人,未必超越凡俗而全不可及,小小的科举及第也是很轻松的事情。于是放弃今世科举应试文章的研习,专心涉猎钻研古典作品。等过了三年,钻研古典作品尚未有成,原来写作科举应试文章的根基却已经荒废。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是引人耻笑而自取玷污啊!到了甲辰年我科举(进阶)落第,才开始忖度衡量自己的能力,又找回原来的科举文章规范,不分昼夜苦练,竭尽心力,才侥幸学业有所成就。然而也只是一次科举中第罢了,还不能够于试场从容作文,悠然夺魁哪!而今你的才能,恐怕不会超过我,竟不虚心撷取我的成功经验,却要重蹈我的覆辙,岂不是大错吗!我们家以诗书兴起,我一生艰苦立志,砥砺学行,用来垂留典范给后人,自认为不敢落后古来累代仕宦之家及有名声德行的人。本来希望你们能继承先人的志业,敬慎努力,将其发扬光大,以便能同伊尹、巫咸这些贤德之人一道,共同流芳史册呀!哪里只是期望你考中科第,用这点功名来光大我们宗族而已呢!我真是爱你十分深切,期望非常殷切,没想到你竟妄自菲薄,不自求长进呀!现在你既然希望我不管束你,我自此也不敢对你过多要求了!但你应当好好思考,不要甘于自暴自弃。如果是你资质平庸低下,自然不能勉强;若竟是你有能力做到却不做,那又是谁的过错呢!自己行事就荒谬反常,却只推卸说是命运不公,真是糊涂得很呀!就像写字这一件事,我苦口婆心、叮咛教导你好几年了,可你字体的潦草、错误,一点没有改变,这难道也是命运造成的吗?小小一个写字的技艺,难道需耗费几年时光才能写工整吗?我的话就到此为止了,你可要好好想一想啊!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21.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答案】20.C21.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解析】【20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数回细写愁仍破”,“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注释、背景及诗人生平思想等全面解读。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次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2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端正、清晰。(1)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2)_____________;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3)根不固而求木之长,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4)盖儒者所争,_____________,名实已明,_____________。《答司马谏议书》(5)_____________,难壬人,不为拒谏。《答司马谏议书》(6)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7)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_____。《将进酒》(8)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蜀道难》(9)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10)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蜀道难》(11)盘飧市远无兼味,_____________。《客至》(12)《客至》中表达诗人迎接客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客至》(13)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14)杜甫在《蜀相》中借诸葛亮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相》【答案】①.必浚其泉源②.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③.德不厚而思国之理④.尤在于名实⑤.而天下之理得矣⑥.辟邪说⑦.钟鼓馔玉不足贵⑧.斗酒十千恣欢谑⑨.猿猱欲度愁攀援⑩.扪参历井仰胁息⑪.砯崖转石万壑雷⑫.樽酒家贫只旧醅⑬.花径不曾缘客扫⑭.蓬门今始为君开⑮.三顾频烦天下计⑯.出师未捷身先死⑰.长使英雄泪满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浚、谗邪、黜、辟、馔、恣、谑、猿猱、扪、砯、壑、樽、醅、频烦、襟。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24.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5.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答案】23.C24.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25.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解析】【2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语段的作用,D项考核文章的主旨,其中C项,“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理解错误,从原文看,“桨声帆影的消失”意味着河流功能的失去。【2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作答,从第④段内容来看,作者对一北一南的长城与运河作了对比,既有地理位置的比较,又有历史沿革的比较,其结果是一个仍让世界迷恋,一个已退出历史舞台。本篇文章的写作主体是大运河,很显然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感情,并为下文的叙写作铺垫。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2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注意考核标题的含义,作答此题,必须理解“流淌千年的乡愁”这一标题的含义。“流淌千年”是指大运河悠久的历史以及它所起的作用,“乡愁”则意味着对其衰落感到失落。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文中的句子“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作答。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的书名意蕴丰富,请结合下面某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谈谈你对这本书书名的理解。篇目:《道士塔》《风雨天一阁》《都江堰》《白发苏州》【答案】示例:《道士塔》这一篇写我国莫高窟藏经洞中收藏了无数有极高研究价值的经典,而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朽,王圆箓道士的无知,以低价出售给了斯坦因等一行外国商人,他们拉着满载着经书的车走远,仿佛留下了一道伤疤,是我国文化流失的痛。该篇突出了“痛”,抒发了文化被掠走被蒙骗的意难平。《文化苦旅》四个字正好写出“文化”在历史旅途中的苦行,而《道士塔》一文恰恰写出了藏经洞中的文化遭到了苦殇,踏上了流浪他乡的痛苦旅程。抒发了余秋雨对文化流失的心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审题: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所选篇目分析对《文化苦旅》书名的理解。“文化苦旅”的核心在于“文化”与“苦旅”的双重意蕴:“文化”:指向历史遗存、文明成果、精神遗产(如古迹、典籍、地域文化等);“苦旅”:既指作者探访文化遗迹时的实地跋涉之“苦”,更指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的磨难、流失、争议等“精神之苦”,以及作者面对这些现象时的痛心、反思之“苦”。写作指导:需结合四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选择其中一篇,剖析“文化”的载体是什么,其经历的“苦”体现在何处,如何呼应“苦旅”的内涵。《道士塔》“文化”载体: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文物(经书、壁画等),代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成果。“苦旅”体现:文物的“苦”:因清政府的腐朽、王圆箓的无知,珍贵经卷被外国探险家低价掠夺,流落海外,成为文化流失的“伤疤”;作者的“苦”:面对文化被蒙骗、被劫掠的历史,抒发对文明遭践踏的痛心与无奈,展现文化在乱世中的漂泊之苦。书名呼应:藏经洞文化的“流浪他乡”与“被摧残”,正是“文化”在历史“旅途”中遭遇的苦难缩影,“苦旅”二字直击这种文明失落的痛感。《风雨天一阁》“文化”载体:天一阁(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代表古代文人对典籍的守护与文化传承的执念。“苦旅”体现:藏书的“苦”:天一阁的藏书历经战乱、火灾、家族内斗等磨难,藏书过程充满严苛的规矩,传承者需以一生坚守对抗流失风险,文化传承之路艰辛;作者的“苦”:探访天一阁时,既敬佩范氏家族的坚守,又痛惜藏书因封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题库-化工仪表知识考试题目及答案
- 技术大潮下的研发面试挑战:面试题库
- 2019届高三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三专题三第二节准确理解情境正确书写关键字
- 团建活动照片策划与呈现
- 辽宁省葫芦岛第六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生物学狂犬疫苗讲解
- 西游记营销解读
- 配药无菌技术
- 学校卫生监测技术
- 跨界融合与个性化护肤
- 中医艾灸养生护理
-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物理高一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分析及保证措施
- 2024城市电缆线路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变电站巡检维护服务方案
- 华为质量回溯(根因分析与纠正预防措施)模板
- 2023版评审准则和CNAS对照表
- CATIA CAA 二次开发详细教程(11) 程序的发布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方案)讲解演示模板ppt课件-图文
- 高空作业安全刷漆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