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河南师大附中高中部高一年级6月月考语文卷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王安石变法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实践。我们不能因为皇权制度的束缚和一时的成败,就彻底否定这次改革。“失败者”王安石,其实有一个更准确的大历史定位,那就是“探路者”:他的变法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历史,也为千年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王安石变法对北宋以后的中国历史有哪些影响呢?首先,变法的失败,让北宋以后的思想家们对王安石的改革路径进行了反思。比如朱熹,他觉得理想的改革者,必须既是顶级的学问家、思想家、政治家,同时还要有稳定的、不受干扰的政治环境。这些条件想要完全具备,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改革者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什么呢?理学家的回答是“必有《关雎》《麟趾》之意,方可以行《周官》法度”。也就是要先从基层做起,通过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建立起一套普遍的社会共识和社会秩序,一代代人前赴后继,这才是能够长期持续并真正产生实际效果的“变革”。因此,南宋以后,理学家们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把儒家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向普通民众输送,与基层社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其次,王安石变法重在“道理”二字。北宋中期,王安石、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这些思想家们将“道理”二字的内涵阐述得丰富且深刻。这里所说的“道理”,既包括自然的法则规律,也包含人心中的良知和道德情感,同时还包括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标准与规范。这些思考探索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声,启发了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后世的哲学家;又通过西方传教士的转译,间接影响到了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欧洲思想家,对西方近代的启蒙运动产生了推动作用。最重要的是,它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现代人三观的基石。今天的中国人,可以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却有着共同的道德意识和家国情怀。如此既可以避开宗教的非理性因素,又能建立起类似于宗教的,甚至比宗教更强大的群体凝聚力。所以说,王安石和他们那一代人的思想、行动,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最后,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王安石仿佛是一个“穿越者”,在他的时代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但是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到晚清时期,保守的政治与思想文化越来越难以压制中国社会中累积下来的深刻矛盾。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比如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由国家主导金融信贷、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基层社会的网格化管理……这些在传统社会被士大夫们视作异端邪说的治理手段,到近现代却成为司空见惯的模式。更重要的是,王安石用他的变法,揭示出一个朴素却又深刻的道理:并不是“存在即合理”,而是“变革才合理”。变革并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向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中国,经历了浴火重生的蜕变,越来越表现为一个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同时也在不断自我挑战、自我变革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正所谓“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王安石埋下的这颗种子,经过千年历史的浮沉涵养,终于开花结果,也让我们对未来抱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摘编自雷博《“失败”与“探路”: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政治学分析》)材料二: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以大理评事出任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知县。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到任后,王安石积极整顿田赋,增加官府财政收入;在青黄不接时,将县库存粮低息放贷给百姓,待秋收后加息归还;还改差役为雇役,要求各家各户联保,维护社会治安。这些举措大多成为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期间推出改革措施的蓝本。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写就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封上书引起了时为皇子的赵顼的注意。有进取心的皇子迫切想要改变宋廷之困,当他注意到满腹经纶、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后,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位治世能臣,可以辅佐自己谋求变法。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赵顼)继位不久,就问“安石今在甚处”。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拉开熙宁变法帷幕。两年后,王安石上书《乞改科条制札子》,熙宁兴学鸣锣登场。熙宁兴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而言:一是改革太学体制,创立“三舍法”;二是改革科举制度,罢废明经诸科,增加进士取士名额;三是编订《三经新义》,统一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四是整顿地方学校,发展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科学校。王安石期待通过施行以上举措,能够培养出“经世务”的优秀人才。为此,他不惜与群臣激辩,甚至高呼“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场兴学运动对官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赵龙《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宋以后的儒家思想家们汲取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变革时会采取更有效的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的“变革”方式。B.今天的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却有共同的家国情怀,这与王安石那一代思想家们对“天理”“良知”的探索有关。C.称王安石为“穿越者”,是因其思想具有超前性,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便是借鉴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D.熙宁兴学是一次涉及教材、学校、考试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改革,目的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但遇到了群臣阻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在思想上为民族文明注入了理性内核。B.君权体制下的改革,既需变革者有思想才华,更依赖帝王的意志和权力,宋神宗的支持是熙宁变法能施行的关键。C.出任鄞县知县主政一方的经历,让王安石能将思想与实践结合,熙宁变法的部分改革措施在此时初步成型。D.正是王安石种下了变革的“种子”,当今中国才能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不惧变革、勇于迎接挑战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3.下列古人的言论,与材料一作者对王安石的态度最接近的一项是()A.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B.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C.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D.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4.列宁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请结合材料概括王安石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5.放眼中国甚至全人类的未来,王安石的变法能带来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C2.D3.C4.①南宋以后,儒学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②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深刻影响现代人的三观。③令中国在变革中不断发展进步。④重视教育对培养国家合格的政治人才的重要作用。5.①国家需要对政治经济进行规划统筹和风险管控(强化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②伟大的变革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③变革在时代的发展中意义重大(变革不一定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④变革的方法和内容来自实践。⑤改革家要有不畏质疑、坚持自我的勇气。【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历史政治学视角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展现了其超越时代的深远意义。材料一突出其思想启蒙价值,将变法置于千年文明演进中,揭示其对理学发展、民族精神塑造及近代变革的奠基作用;材料二通过具体史实,呈现其改革理念的实践脉络。两则材料互补,既宏观把握历史影响,又微观展现改革轨迹,共同构建了“探路者”的历史定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便是借鉴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治国理念”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他把‘变革’这颗种子埋了下来,在大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积蓄势能”“这时候大家回顾王安石,忽然发现他的政治经济思想与国家治理观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强调的是“不谋而合”,而非近现代社会的许多发展路径便是借鉴他的思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辨析和推断的能力。D.“正是王安石种下了变革的‘种子’,当今中国才能……”错误,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埋下的“变革种子”“经过千年历史的浮沉涵养,终于开花结果”,但并未说“正是王安石种下了变革的‘种子’,当今中国才能……”,选项将当今中国的变革特质直接归因于王安石,忽略了更多因素。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作者对王安石的态度: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中国历史,也为千年之后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A.韩琦肯定了王安石才学,但是否定他的政治才华,不符合。B.司马光认为别人对王安石的批评诋毁太过分,王安石只是不圆滑且对自己的理念比较执拗,不符合。C.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和品行,认为他以塑造天下人的道德品行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己任,与材料一作者对王安石的态度最接近,符合。D.曾巩认为王安石的文章和品行都像古人,未涉及改革与历史影响,不符合。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南宋以后,理学家们特别重视……与基层社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可知,南宋以后,儒学与基层社会紧密结合。②由材料一“它让‘天理’‘良知’这些哲学概念……成为现代人三观的基石”可知,让“天理”“良知”镌刻在中国人心灵深处,影响现代人的三观。③由材料一“王安石埋下的这颗种子……终于开花结果”及“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可知,推动中国在变革中不断发展进步。④由材料二“熙宁兴学……对官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重视教育对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作用,影响官学教育发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发掘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①材料一“通过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由国家主导金融信贷、政府对市场的管控”等手段,“与近代西方探索出的很多发展路径不谋而合”,且手段在近现代成为常见模式,表明国家对经济的统筹管控是有效的治理方式,未来仍有借鉴意义。②材料一变法失败后理学家认为“必有《关雎》《麟趾》之意,方可以行《周官》法度”,即需“先从基层做起,通过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建立社会共识”,可见变革需兼顾顶层设计与基层基础结合。③材料一直接点明变法揭示的道理:“……‘变革才合理’。……但变革作为一种态度和方向是必不可少的”,直接阐明变革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④材料二王安石任知县时推行“整顿田赋、低息放贷、改差役为雇役”,“……成为王安石……推出改革措施的蓝本”,可见变法措施源于地方治理实践。⑤材料二写王安石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明改革家要有不畏质疑、坚持自我的勇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秋晚凌叔华中秋节夜晚,月儿婷婷地升上屋脊,庭院地上好像薄薄地铺了一层白霜,远近树木似笼罩在细霰中。正厅里不时飘来果饼菜肴味。她吩咐厨子:“一会儿开饭,这碗鱼不必再烧了,这盘团鸭没有炖软,再炖炖吧。”敬仁斜挨在椅子扶手上迷蒙着眼休憩,从他笑容上就知道他十分满意她的布置。他认得她今晚穿的衣裙,是春天新婚穿过的那一套湖色华丝葛,裙脚绣着金碧折枝花。颊上透露出可爱的桃花色,他觉得她今晚非常美。圆圆的下巴衬上含情的笑靥更觉得可爱。“我娘说吃了团圆宴,一年不分离。”她依在他怀里说。刚上第二盘菜,看门的老董跑进来:“老爷,大石作那边打电话来请您即刻过去,姑太太不行了。”敬仁离席要走。太太觉不好过,但极不愿他此时走,因为团鸭还没上。没吃团鸭,团圆宴不团圆,她怕这是他们来日的征兆。“吃些饭再去吧。今晚的饭是要吃的。”敬仁心里难受,但他知道中秋宴是要吃的,他就喊:“拿饭来吧,备车,我就要出门!”盛上饭,他泡些鱼汤匆匆吃了。团鸭端上桌时,他已在漱口。她可怜地望着他:“吃块鸭子再去!”她拣了一块肥的夹碟子里。“没工夫吃了,人家在那咽气盼我!”她十分委屈,又怕不吃团鸭真会成征兆,就低声央他:“不吃团鸭是不好的,你得吃这块。”他只得坐下夹起送到嘴内,觉得油腻又吐了出来。他匆匆坐上车,此时已近夜半,月已到中天,那清澈惨白的月光射在玻璃窗上,格外使人觉到凄寂生感。太太坐在窗前惘惘胡思,想到今夜家宴便觉得悚然,好像恶运魔神此时正围住那块没吃进去的鸭肉,商议如何摆布敬仁。她好象置身在迷暗的森林中,恐怖忧愁缠住了她。她只盼有人用手领她出来。她想只要能拉着敬仁的手,就可以去了大半的忧愁了。敬仁回来了,满脸苍白,眼睛红晦:“我早去五分钟就见到她了。都是你要我吃那团鸭,耽误了时间。可怜她只有一个干弟在京城,临死都会不到。”他回想方才干姊的景况,一张瘦削惨白的脸,睁着阴晦带泪渍的眼,披着稀松乱发,盖着张白布被单,上头撒了些黄钱,地上一对死白油烛点着,中间插了一股香。“咳,我们真对她不住!都是你强我吃那碗饭,张妈告诉我她咽气时还喊人找我呢。”太太本忌讳大节日说死人,听敬仁连连埋怨自己只得勉强忍住道:“别只埋怨我吧,大节下少见一个死人好多着呢。”“想不到你这女人心肠这样硬,人家孤冷冷死了,你还说不见她好多着呢!”他转悲为怒,伸脚把鞋子向上一摔,竟把茶几上的花瓶碰了下来,砸一个粉碎。又是一个不吉祥!一时间她又悲又气:“怎的了,你今晚是成心给我过不来!”她抽咽地哭起来,“大节下,饭也不肯吃,瓶子也摔破。还过什么好日子!”他望见她红肿的鼻子硕大,那觉得可爱的嘴唇已褪尽胭红,只见一个酱紫的扁着的嘴。这是婚后第一次他觉得他的女人难看。他惘惘怆怆走到中庭,圆圆的皓月好像正对他冷笑。第二天一早他便跑去料理干姐姐的丧事了,晚上十点他才回到家。太太蓬乱着头发,眼睛哭得非常红。敬仁看着桌上的账单问道:“我前天交你手的一百块用完了没?先拿出来还这笔账吧。”“昨天不看,这时却问我要,我没白花你一个钱。我又没有个干弟送我钱花。”太太一肚皮委屈,正想借题发泄。“你说什么话,人家已经死了,我真要躲开你。”“我早知道你嫌我,大节下就给我下不了台!”她又哭起来。晚上她满眶眼泪回娘家,一住就是三天。他跟着朋友逛艺园听戏;跟在时髦女人后头看热闹;时常到小饭馆吃便饭,喝白酒;夜间常到一两点回家。一个月后,敬仁丈母娘着急便送女儿回到敬仁家。夫妻间虽不再龃龉,总觉得彼此心中立了一块冰冷的石碑。敬仁艺园逛熟了,第二年春天便做了胡同一家的熟客。杂货铺在第二个中秋节典给了人,他拿一半款替胡同的姑娘还金店和绸缎庄的账。他太太在春天小产了一个七个月的男孩,大夫说怀孕时动了肝火,急怒伤了胎。太太病了三个月,面貌枯黄憔悴老了许多。敬仁常不在家,渐渐觉得她非常丑陋,说话也懒得答她。第三年祖遗的铺子都典走了,只剩一间纸行,虽不曾典,已把契纸押了给人。第三个中秋晚上,太太独自躲到厨房望着炉火擦泪,不敢哭出声来。八月底太太又小产了一个六个月的男孩。第四年中秋,正厅已蜒满了蜘蛛网,月亮升上屋脊,几个黝黑的蝙蝠支起双翅在月下飞来飞去。厨房有两个女人说话,一个是敬仁太太,一个是太太的母亲。“你后天一定得搬出去吗?”“已经到期交割了。”“敬仁一定不来接你吗?”“不来,昨听人说,他已经去三不管住闲了。”“想不到他们家落到这地步!”“谁也没想到,娘呵,都是我命中注定受罪吧!”她擤擤鼻涕咽哽道:“我出嫁后头一个八月节晚上就同他闹气,他吃了一口团鸭,吐了出来,我便不高兴,后来他又一脚碰碎了一个供过神的花瓶,我更知道不好了。”“这都是天意,天降灾祸谁躲得过!你也看开点,修修福等来世吧。”老太婆嗽了几声。两点钟后,小屋内灯油渐尽,月儿依旧在院子里铺上薄薄的一层冷霜,树林高处照样笼上银白的霰幕。蝙蝠飞疲了藏起来,大柱旁一个蜘蛛网因微风吹播,居然照着月色发出微弱的丝光。(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都是天意,天降灾祸谁躲得过!……修修福等来世吧。”这是太太母亲不想让女儿伤心找借口安慰她的话,体现了对女儿的爱。B.作者将一个悲剧故事安排在中秋节,形成了强烈反差,加剧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强化了小说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高明。C.小说中的“团鸭”“花瓶”等是具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意象,在敬仁太太眼中,“团鸭”象征了团圆,象征了完整幸福的婚姻生活。D.小说全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记录了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让读者自己判断,引发独立思考,增强了小说的灵活性和可读性。7.文中画线的几处环境描写都写到了“月光”,试结合文本综合分析其作用。8.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评价这篇小说“在揭发旧传统的某些愚蠢观念上,《中秋晚》是可以跟鲁迅的《祝福》相媲美的”。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本文揭发了哪些旧传统观念。【答案】6.A7.①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头朦胧的月光渲染了温馨宁静的气氛,也使整部作品镀上一层清冷的银辉,笼罩在淡淡的哀伤下。②贯穿小说始终,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增强小说的内在联系,使小说情节结构更清晰、紧密。③暗示人物关系的变化,随着环境氛围从温馨走向凄凉,夫妻俩的关系也日益生疏。④象征人物命运,揭示主旨,“月光”具有象征意义,凄冷可怕的月光象征着敬仁夫妻婚姻失败、家财散尽的结局。8.①迷信、愚昧。敬仁太太认为丈夫没吃象征团圆的团鸭,碰碎供过神的花瓶都是不祥的征兆,会导致婚姻不幸。②男尊女卑,男权思想。敬仁是文中唯一提到名字的人物,在家里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掌管家里钱财,能四处在外游荡。而敬仁太太只能一辈子困在院子里,被局限在婚姻、生育和家务等方面。③宿命思想。婚姻失败后,太太和她母亲都认为婚姻不幸是命中注定受苦,将婚姻不幸的原因归结为命运。【解析】【导语】凌叔华的《中秋晚》以中秋夜的离散为起点,借团鸭、碎瓶等意象,织就一场婚姻悲剧。月光从温馨到凄冷的变奏,暗合夫妻关系的崩裂。作者以冷静笔触,撕开旧俗枷锁:迷信的不祥执念、男权的碾压、宿命论的自困,将个体命运与传统痼疾交织,在日常琐碎中浸满悲凉,余味绵长。【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这是太太母亲不想让女儿伤心找借口安慰她的话,体现了对女儿的爱”错误。太太和她母亲都将婚姻不幸归结为命运,体现的是她们根深蒂固的宿命思想,并非只是母亲安慰女儿。从后文太太反复提及开头的不祥征兆也可看出。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开头的月光描绘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白霜”“细霰”等词又让整部作品笼罩在淡淡的哀伤之下,为故事奠定了感情基调。②文章开头写月亮升起,结尾又写“月儿依旧……”,“月光”贯穿小说始终,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小说情节结构更加清晰、紧密。③开头月光下的场景有温馨之感,随着情节发展,“那清澈惨白的月光……”,月光变得惨白凄寂,暗示着夫妻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到后来“正厅已蜒满了蜘蛛网……”,月光下的场景愈发凄凉,夫妻关系也日益生疏,最终走向破裂。④敬仁夫妻从新婚时的温馨,到后来婚姻失败、家财散尽,如“杂货铺在第二个中秋节典给了人……”,凄冷可怕的月光象征着他们悲惨的结局,揭示了小说主旨。【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从原文“没吃团鸭,团圆宴不团圆”以及“又是一个不吉祥”可知,敬仁太太认为丈夫没吃团鸭,碰碎供过神的花瓶都是不祥的征兆,会导致婚姻不幸,体现了她的迷信和愚昧。②“我前天交你手的一百块用完了没?先拿出来还这笔账吧。”表明敬仁掌管着家里钱财。“跟着朋友逛艺园听戏……”表明他可以四处游荡。而“他太太在春天小产了一个七个月的男孩……太太病了三个月”,可见敬仁太太的生活被局限在婚姻、生育和家务等方面,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旧传统观念。③根据原文“谁也没想到,娘呵,都是我命中注定受罪吧!”以及“这都是天意……”可知,婚姻失败后,太太和她母亲都将婚姻不幸的原因归结为命运,认为是命中注定受苦,体现了宿命思想。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黑色水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写上你的答案。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闻鼓则进”与“今取人则不然”(《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则”意思和用法不同。B.“但却军”与“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却”意思不同。C.“斯亦相变之法乎”与“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斯”意思和用法相同。D.“非谢玄之善也”与“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善”意思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13.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答案】9.EFG10.D11.D12.(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也是变化的方法吗?13.①苻坚不懂兵法谋略,不懂临阵出奇;②不懂为人所陷而不能胜敌;③不懂兵有分聚,各贵适宜。【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围绕淝水之战展开,各有侧重。材料一以战例印证“用众进止”兵法,展现苻坚因撤军失控致败的过程;材料二借君臣对话,从谋略、用人、兵势分合剖析苻坚之过。二者互文,前者述战事,后者探根由,共同构建了对经典战役的多维解读,兼具史料价值与军事思辨色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被人算计却想要战胜敌人,不也是很困难吗?所以我说他不懂兵法,苻坚就是这样的人。“为人所陷而欲胜敌”是主语部分,句意完整,故在E处断开。“不亦难乎”是完整反问句,故在F处断开。“臣”是主语,“故曰无术焉”是谓语部分,结构完整,故在G处断开。故选EFG。【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听到鼓声就前进。/如今录用人才却不是这样。B.正确。动词,使……后退/动词,拒绝。句意:只须让军队后退。/假使当初四位君主拒绝接纳客卿而不任用他们。C.正确。均为代词,这。句意:这也是随机应变的方法吗?/这也是砍伐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D.错误。名词,高明的谋略/形容词,对、好。句意:不是谢玄有高明的谋略。/大多把不忧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对的做法。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错误。由原文“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可知唐太宗认为“前代事迹”(包括苻坚失败和吴汉胜利)的得失都可作为借鉴,而非仅“吴汉战例的得失”。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少”,稍微;“却”,退却、向后退;“周旋”,从容展开战斗。(2)“出奇”,出奇兵;“不意”,意想不到之处;“斯”,这。【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根据“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臣故曰无术焉”可知苻坚不懂兵法谋略。②根据“夫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坚为垂所陷明矣”可知苻坚不懂为人所陷。③根据“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知苻坚不懂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作战,如果我军兵力多而敌军兵力少,不可在险要狭窄的地方交战,必须在平坦开阔的地带。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金声就后退,这样作战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要严整进退秩序。”东晋太元年间,前秦苻坚进军驻扎在寿阳,在淝水列阵,与东晋将领谢玄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您长途跋涉进入我国境内,却靠着淝水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请您带军稍向后退,让双方将士能够从容交战,我与各位勒住马缰慢慢观看,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众都说:“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上岸。我军兵力多,敌军兵力少,形势一定能保证万全。”苻坚说:“只须后退军队,让晋军渡河,我军以数十万铁骑逼近水边歼灭他们。”苻融也认为这样可行。于是指挥军队后退,众人因混乱而无法停止。这时,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八千精锐渡过淝水。谢玄、谢琰进军在淝水南岸大战,苻坚的军队大败溃逃。材料二:唐太宗说:“古人临阵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也是随机应变的方法吗?”李靖说:“前代的战争,大多是用小谋略战胜没有谋略的,用一点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这哪里值得谈论兵法呢?像谢玄击败苻坚,不是谢玄高明,而是苻坚无能。”太宗回头让侍臣查阅《谢玄传》,说:“苻坚哪里做得不好?”李靖说:“我看《苻坚载记》说:‘前秦各军都溃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保全。苻坚率领一千多骑兵投奔他,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成功。’由此可见前秦军队的混乱。慕容垂独自保全,显然是苻坚被慕容垂算计了。被人算计却想要战胜敌人,不也是很困难吗?所以我说他不懂兵法,苻坚就是这样的人。”太宗说:“军队有分兵与集中,各自贵在适宜。前代的事迹中,谁擅长这样做?”李靖说:“苻坚统领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军队能集中却不能分兵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兵驻扎,相距二十里,公孙述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力夹击,大败公孙述,这是军队能分兵又能集中导致的。”太宗说:“对。这些得失事迹,足以作为万代的借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读书堂司马光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窥园王安石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14.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不仅敬佩董仲舒的“幽独”之举,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B.《窥园》中“杖策窥园日数巡”和“攀花摘木”等句含有深刻的隐喻内涵。C.两首诗均通过对“三年不窥园”的典故的议论,阐述对于学习之道的思考。D.两首诗均表达了诗人对董仲舒鲜明的态度,也呈现出对其相去甚远的评价。15.《答司马谏议书》中有言,王安石与司马光“议事每不合”,请结合两首诗简要阐述两人读书观。【答案】14.A15.①司马光倡导读书应该深入钻研经典,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要厚积薄发。②王安石反对读书时拘经泥古,还应该走出书斋、了解现实,不断增长新的见识。【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也感慨其‘三年不游目’的艰辛”错。“三年不游目”意思是为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可看出并不是为了表达“艰辛”,而是表达专心致志。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写作者欣赏董仲舒耐得住寂寞钻研经典的做法;“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写董仲舒专心一念做学问,三年时间都没有去到花园中游览。据此可分析出,司马光倡导读书应该深入钻研经典,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要厚积薄发。②“杖策窥园日数巡,攀花摘木兴常新”,作者认为扶着拐杖,也要时常去花园中走走,在品花赏草中,其实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有些其实根本不是书本上所能学得到的。“董生只被公羊惑,肯信捐书一语真”,运用典故,是说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三年不窥园,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作者觉得像董生那样,整日沉迷于一部公羊作品,竟然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三年不入花园一步,其实并不可取。据此可分析出,王安石反对读书时拘经泥古,还应该走出书斋、了解现实,不断增长新的见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李斯《谏逐客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与荀子《劝学》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相似,作者以比喻的方式形象说明了广纳人才的重要性。【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为天下理财④.不为征利⑤.河海不择细流⑥.故能就其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繁、盖、寡、择。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基础知识检测(本题共5小题,10分)1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央浼(miǎn)搠倒(shuò)蹙缩(cù)歆享(xīn)B.击缶(fǒu)赍盗粮(lài)求木之长(chánɡ)度义而后动(dù)C.浚其泉源(jùn)功施到今(shī)难壬人(nán)虑壅蔽(yōnɡ)D.体恤(xù)胥怨者(xū)虽欲强聒(qiǎnɡguō)塞源而欲流长(s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1个错误读音,“央浼”的“浼”应读“měi”。B.3个错误读音,“赍盗粮”中的“赍”应读“jī”;“求木之长”中的“长”应读“zhǎng”;“度义而后动”中的“度”应读“duó”。C.2个错误读音,“功施到今”中的“施”应读“yì”;“难壬人”中的“难”应读“nàn”。D.全部正确。故选C。18.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A.来丕豹(招致)拔三川之地(攻取)

至今治强(治理)冀君实或见恕也(用在动词前,相当于“我”)B.功施到今(施加)承天景命(大)

而议事每不合(每次)弘兹九德(光大)C.辟邪说(避开)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

简能而任之(简化)仁者播其惠(恩惠)D.永保无疆之休(休息)虽董之以严刑(督察)

王者不却众庶(推辞)能克终者盖寡(能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招致丕豹。句意:攻取三川的土地。治:安定。句意:到现在国家安定强盛。句意: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B.施:延续。句意:功业延续到现在。句意:承受上天重大的使命。每:常常。句意:但议论事情常常不投合。句意:光大这九种美德。C.辟:批驳。句意:批驳荒谬的言论。句意:君主主持帝位的重任。简:选择。句意:选择有才能的人并任用他们。惠:仁爱,宽厚。句意:仁爱的人广施他们的恩惠。D.休:福禄。句意:永远保有无边的福禄。句意:即使用严厉的刑罚来督察他们。却:拒绝。句意:行王道的人不拒绝百姓。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故选B。1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遂散六国之从 B.振之以威怒C.不复一一自辨 D.怨不在大,可畏惟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从”同“纵”,合纵。句意:于是拆散六国结成的合纵。B.“振”同“震”,威吓。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C.“辨”同“辩”,分辩。句意:不再一一为自己分辩了。D.没有通假字。句意: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故选D。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举地千里举先王之政B.故今具道所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D.奔车朽索,其可忽乎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不同。攻克,占领/推行。句意:攻克了上千里土地。/施行先王的贤明政治。B.相同。都意为“详细地”。句意: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把沛公的话详细地禀告项王。C.不同。竟/就。句意:如今竟然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离开前)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D.不同。表反问语气,难道/表祈使语气,还是。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这是可以忽视的吗?/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B。2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A.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B.终必不蒙见察C.以授之于有司 D.何为而不汹汹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某则以谓于人主受命”。句意:我却认为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内自虚而外于诸侯树怨”。句意:内部使自己空虚,外部又在诸侯中树立怨恨。B.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一定不会被您理解。C.省略句,省略“此文”。句意: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而不汹汹然”。句意:为什么不声势浩大呢?故选A。(二)(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意思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①也就是说,②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③“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让人们适应了。④在这种情况下,⑤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⑥就刻意像是在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如果前面是“好、可以、同意”之类的正面词汇,句号立即就让这句话产生消极抵抗的意味。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意味。试想,聊得兴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像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呲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另外,现在微信语言交际中还有一个趋势,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22.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A.五十步笑百步 B.笑口常开 C.皮笑肉不笑 D.笑里藏刀23.文中标有①--⑥序号的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24.请用包含因果关系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60个字。【答案】22.C23.语句③,改为:示例一: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示例二:“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示例三:“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24.示例: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俗语,语句复位的能力。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②笑口常开:笑容经常出现,形容人十分乐观、快乐,无忧无虑。③皮笑肉不笑: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勉强带笑,给对方以不舒服的感觉。④笑里藏刀:指外表和气,内心却阴险毒辣。前文说“你是越看越不舒服”,是因为虽然使用了微笑的表情,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喜悦情绪,属于表里不一的“皮笑肉不笑”。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所给语段的病句有二:③处不合逻辑。“‘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是不具备主观意志的存在,不可能有能力主动去让“人们”适应,故应将“人们”作为主语,或改成被动格式。如: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或者“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或者“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⑥处语序不当。“刻意告诉对方……”是作者猜想的内容,故应放在“像是在”后面,故句子应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试题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根据原文可以看出“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是原因,“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是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情,当大家所使用的词情感表现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原先我们常使用的词可能相对的表达效果就会下降(贬值)。因此,可以用包含因果关系的连词如“因为……所以”“……是因为……”等,将前面两部分衔接起来。即:因为(关联词)“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原因),所以(关联词)“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