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青岛二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6月份阶段练习高一语文试题满分130分,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选择题,请用2B铅笔将所选的答案涂在答题纸对应题号上;2.笔答题,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题处。必须在题号所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使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很强的推动力。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读者手中。根据读者的反馈,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近20年来,网络文学有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一天的更新内容,花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完。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在仅大类就有200多个,原创性大大提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语言和构思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趋势。这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有删改)材料二: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同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同时,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到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PC到移动,从文字到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阅读的主客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完全是一个“白日梦”,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深植现实观照》,有删改)材料三: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可以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层面来理解。从可能性来讲,数字媒介深刻地改写了现实与自我的定义,改变了人与现实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重新审视文艺、现实、真实等理论命题。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如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自我转型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从必要性来讲,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有助于加强网络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转型。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传统文学局限于文字,其传播方式只有纸质媒介,读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网络文学的载体、传播方式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网络文学不局限于文字,还可以与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结合,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广泛地传播,写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但同时,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B.近20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今天,通俗文学领域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汇集于此。C.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D.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文学的题材增多,同时,传统的幻想类题材开始生活化。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B.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C.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热血幻想。D.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网络作者在内容表现和手法运用上,并未丢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三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A.网络小说《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的“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生活,充满正能量。B.网络文学作品《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工业的发展壮大。C.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讲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为担负起家庭责任,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故事。D.由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改编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广阔的商业前景。4.请简要说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答案】1.B2.C3.D4.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能引发关注。②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举起点中文网的例子来论证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现实针对性强。【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材料一聚焦网络文学的进化特征,强调其与传统通俗文学的传承关系及互联网带来的创作革新;材料二探讨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指出其作为大众文化产物的青年主体性和热血幻想特质;材料三则提出现实主义传统重建的必要性,分析网络文学向现实题材转型的趋势。三则材料层层递进,既肯定网络文学的成就,又指出其发展方向,展现了网络文学从边缘到主流、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轨迹。【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错误。由原文“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可知,网络小说与传统通俗文学“一脉相承”,但互联网推动了题材、创作方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并非完全“一致”。C.“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错误。原文是“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入”“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选项曲解文意。D.“网络文学的题材增多”错误。由原文“在此情况下,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可知,网络文学向现实主义回归的表现是“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网络文学……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体标识是热血幻想”错误。由原文“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创作与阅读的主客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可知,作为大众文化果实的是“网络小说”,并且“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的是“创作与阅读的主客体关系”。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三明确“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的表现为:现实题材创作热潮(如大量现实类作品涌现);传统幻想类题材生活化(“生活流”);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A.《你在万丈荣光中》虽有穿越元素,但重点展现消防员的现实生活,充满正能量,符合“幻想类题材生活化”和“传递正能量”的特征,属于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的表现。B.《大国旗舰》《大国重工》以穿越为形式,聚焦中国工业发展的现实主题,将幻想与现实结合,符合“传统幻想类题材生活化”的特征,属于相关表现。C.《上海繁华》直接讲述底层小人物的创业奋斗故事,是典型的现实题材创作,属于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的表现。D.《大江东去》改编的电视剧热播让投资方看到商业前景,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市场反应,而非“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的自身表现(强调创作层面的现实倾向),与材料三中的核心内涵无关。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能引发关注:材料三开篇“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直接亮出核心观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明晰论述方向,引发对网络文学与现实主义传统关系的关注。②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材料三先总述“现实主义传统应被重视赋予新生命力,可从可能性与必要性理解”。接着分述,“可能性”层面讲数字媒介改变现实与自我定义等,使网络文学出现现实题材热潮,为现实主义传统回归奠基;“必要性”层面谈重建现实主义传统对网络文学表现虚拟与线下生活、转型,以及应对商业化不良倾向、传递正能量等的作用。③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举起点中文网的例子来论证网络文学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创作热潮,现实针对性强:材料三为论证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热潮,列举“起点中文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4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用具体实例,直观展现现实题材创作热度,增强论证说服力,让“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热潮”这一观点更具现实支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大先生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③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⑧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⑨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⑩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大先生的木匠形象,吸引读者兴趣,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人生经历的叙述。B.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细心,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手艺人和先生的契机。C.大先生嘴笨,自认理多却越讲越糊涂,不受学生待见。大先生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类似,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D.大先生退休后想为村子做贡献,他用退休金买木料,做课桌椅送给镇上的学校;还设立了助学金,赞助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通过对凌木匠外貌、神态等方面的正面描写,以及三婶反应的侧面描写,写出了凌木匠穷困潦倒的乞丐形象。B.第③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凌木匠手艺、学识俱佳,又开启了下文他被称作“大先生”后的故事。C.小说三次写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分别写出了他对三叔三婶的感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感恩。同时贯穿情节,使小说脉络清晰。D.小说没有交代大先生逃难到村里的原因和他原先家里的境况,这使得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7.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5C6.D7.①突出人物。《辞海》对“床”的解释证明大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从而也表明大先生确实有学问。②揭示主题。“我”特意查《辞海》并得到了和大先生一样的解释,表现出“我”对大先生的肯定和怀念,寄寓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与赞美。③在情节上,结尾补充《辞海》中对“床”的解释,照应上文大先生对“床”的解释。④效果上,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兼具匠人精神与文人风骨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如破衣旧絮的外貌描写)与细节刻画(如“浑浊目光”),展现了人物从逃荒木匠到乡村教师的身份转变。小说通过“井栏之辩”等典型场景,巧妙呈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认知的冲突,结尾以《辞海》佐证的设计,既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升华,又暗含对传统文化坚守的礼赞。【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C.“大先生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类似,两位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形象所寄寓的情感也相同”错误。大先生与孔乙己虽同为落魄文人,但大先生虽不善言辞却坚守学问、淳朴善良,作者对其是赞美与同情;孔乙己迂腐麻木,鲁迅对其更多是批判与哀其不幸。二者情感寄寓不同。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这使得小说的情节不够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阅读效果”错误。小说未交代大先生逃难原因和家庭境况,属于留白手法。这种处理能引发读者想象,聚焦于他在村里的生活与品格,反而增强了故事的余韵,并非“情节不完整”或“影响阅读效果”。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①“我”特意查证并证实大先生的观点,不仅表现大先生并非“糊涂”,而是真正有学识、懂考据,更凸显其坚守真知的品格,让人物形象更立体。②“我”在大先生去世这天特地去查《辞海》,蕴含着对大先生的理解、认可与怀念。这一细节寄寓了作者对平凡人身上闪光品质(质朴、坚守、博学)的赞美,也暗含对世俗偏见的反思,深化了“小人物亦有大价值”的主题。③前文大先生讲解李白诗句时,坚持“床是井栏”,却遭学生嘲笑。结尾以《辞海》的权威解释印证其说法正确,形成情节上的呼应,使故事更完整。④以客观的词条解释作结,避开直白抒情,却让读者在印证中体会到大先生的智慧与被理解的迟到,留下悠长的回味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答曾公立书①王安石某启:示及青苗事。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奸人者因名实之近而欲乱之眩惑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始以为不请,而请者不可遏;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②之中正也,岂可易哉?公立更与深于道者论之,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而世之譊譊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材料二:与王介甫第三书③司马光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于众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选自《司马温公集》,有删改)[注]①曾公立,王安石同僚。该信写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之后不久。②常平,即常平仓,为中国古代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民粮食需求设置的粮仓。③司马光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回信。8.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断句,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要求区域内填写断句处对应英文字母。奸人者A因名实B之C近D而欲乱E之F眩惑G上下H其如I民J心之愿何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某启”,书信开头格式语。“某”,写信人自称,文中指王安石。“启”,指写信人的陈述。B.却,拒绝、推辞,与《谏逐客书》中“王者不却众庶”的“却”意思相同。C.诚,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诚”意思不同。D.“介甫偶未之察耳”中的“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的“之”用法相同。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指出,青苗法的实施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而他们的用意并不在新法本身。他又从利民角度出发,肯定了新法的意义。B.司马光不同意王安石“不征利”之说,他认为青苗法的实施中,官府不问百姓贫富、是否愿意,都强行借贷给他们,且收取高利息,便是“征利”。C.司马光在信中论述了用人和执法的关系。他认为虽然执法效果的关键在于法令本身是否完善,但是如果用人不当,即使授以善法,最终也没有益处。D.王安石、司马光论证时都有理有据。王安石借青苗法推行后百姓的反应证明其合理性,司马光以盘庚迁都劝王安石要重视民意、采纳不同意见。1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自称的谦辞。B.情不胜其欲胜:尽。举先王之政举:施行。C.人君当神器之重当:主持,掌管。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正确。D.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终必不蒙见察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于众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答案】8.DFH9.D10.C11.A12.(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查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2)我哪里是要劝您不顾念国家大事,而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呢?只是说对于天下不同的议论,也应当稍加留意、采纳察知罢了。【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展现了北宋变法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见交锋,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价值。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坚定立场,以“因民之利而利之”为核心理念,强调新法的必要性;材料二则反映司马光注重施政的稳健性,主张“举大略细”的改良思路。两文在论证上都善用历史典故(如常平仓、盘庚迁都),展现了宋代政论文说理严密、引经据典的特点。这场关于变法与守成的辩论,不仅具有特定历史意义,其关于改革力度与民意考量的思考至今仍有启示价值。【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奸邪之人因为名称与实际非常接近,就想把事情搞乱,以此来迷惑君主和民众,(可这样)拿民意怎么办?“奸人者”是主语,“因名实之近”是“欲乱之”的原因状语,“因名实之近”结构完整,所以应在“近”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乱”的宾语为“之”,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眩惑”是谓语,“上下”是“眩惑”的宾语,所以应在“下”后面断开,即在H处断开。故选DFH。【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却”,均为“拒绝、推辞”。句意:实际上前来缴纳利息的人推都推不及。/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C.正确。“诚”,确实、果真;/如果、假使。句意:这当然是您的分内事。/如果能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戒。D.错误。用法不同。“之”,代词,指代前文“邪说、壬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您也许是偶尔没有察觉吧。/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认为虽然执法效果的关键在于法令本身是否完善”错误。由原文“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可知,司马光的观点是“人存则政举”,即执法效果的关键在于“用人”而非“法令本身是否完善”。他强调“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与选项中“关键在于法令本身是否完善”的表述矛盾。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能够保持到底大概很少。正确。句意:内心不胜仰慕至极。B.“胜”,克制、胜过。句意:性情不能克服欲望。正确。句意:施行前代圣王的政令。C.正确。句意:君主掌握帝王的重权。“是”,认为正确。句意: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D.正确。句意:永远保持永无休止的福禄。“见”,被。句意:最终不能被您理解。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董”,督查;“振”,通“震”,威吓;“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用严酷的刑罚督查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貌”,表面上。(2)“恤”,顾念、忧虑;“同俗”,附和世俗;“自媚于众”,状语后置句,向众人献媚讨好;“少”,稍微。参考译文:材料一:答曾公立书王安石王某启:来信说到青苗法的事。新法的实施对奸邪之人是不利的,他们一提反对意见,就有一群不明事理的人随声附和,他们的用意其实不在新法本身。奸邪之人因为名称与实际非常接近,就想把事情搞乱,以此来迷惑君主和民众,(可这样)拿民意怎么办?开始以为没有多少人前来申请借贷,实际上前来申请借贷的人堵也堵不住;后来又以为不会有多少人给官府缴纳利息,实际上前来缴纳利息的人推都推不及。是根据百姓的利益而有利于他们(把部分的利益让给他们),不得不这样吧。然而有人会说,两分利不如一分利,一分利不如一分不收就借贷给他们,借贷给他们不如直接白送给他们。但不白送给他们而必须收两分利,为什么呢?因为都送出去,以后就不能继续维持了。这里有官吏的俸禄、运输的费用、水旱灾年的拖欠、老鼠鸟雀的损耗,因此一定要增加储蓄,准备饥荒到来民众匮乏时直接送给人们,这样的话,没有两分利可以吗?两分利,也是过去常平的常规做法,怎么可以改变呢?你再去和懂得更多事理的人讨论下这件事,那么我所说的没有一个字是不符合法度的,而世上那些胡乱嚷嚷的人不值得和他们争辩。借这封信把我的想法交代清楚,你认为怎么样?材料二:与王介甫第三书司马光议定法律制度,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当然是您的分内事,但应抓大放小,兴利除弊,不该无论大小,全部把旧法变为新法。况且有什么样的人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方法施行,您如果能选拔好的官吏并任用他们,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如果官吏选用不当,即使每天都授与好的方法,最终也是无益。您所说的先王的执政方法,难道不是周朝时泉府赊贷的事吗?我私下揣摩设泉府的意图,似乎与今日发放青苗钱的意图是不同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为什么偏偏把这个看作是首要的事务呢?如今发放青苗钱,不问百姓的贫富情况、愿意不愿意,强行借贷给他们,每年收取十分之四的利息,说这不是向百姓征夺财利,我是不相信的。至于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果然能做到这样,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不过恐怕您的座上宾,每天都是一起讲变法和追求财利的人,不正确的言论、巧辩的佞人应该是不少。那些歌功颂德、迎合您意旨的人,都是这类人。您也许是偶尔没有察觉吧。盘庚遇到水灾而迁都,臣民有顺从的,有违抗的,盘庚不忍心用严酷的刑罚胁迫他们,所以才不辞辛苦地劝说使百姓明白,最终也都被感化而顺从了他,不是说全部舍弃天下人的意见而按自己想法独断而行。我哪里是要劝您不顾念国家大事,而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呢?只是说对于天下不同的议论,也应当稍加留意、采纳察知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注】①1169年,张孝祥辞官,本诗作于其归隐途中。②沉累:指屈原投江。③杜若:一种芳草。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日落”三句,描写描绘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湘草木逢春之景,使词人感触深长,思绪难平。B.上阕“徙倚栏干久”二句,写词人凭栏久立,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C.下阕“人间好处”二句,运用反问,称人间难有与岳阳楼相比的地方,表达对岳阳楼景色的高度赞美。D.下阕词人因屈原展开联想,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重用自己,尾句以景结情,意蕴悠长。14.这首词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描写了“月”的意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词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之处。【答案】13.B14.①描写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运用比喻手法。过洞庭中“素月分辉”,讲明月把自己的光分给洞庭,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运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②营造意境不同。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念奴娇•过洞庭》情景交融,月亮澄澈,营造了一种旷达豪放的意境。③承载情感不同。本词中描写的“月”为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念奴娇•过洞庭》里“月”是词人澄澈心灵的代指,表现词人的磊落胸怀。【解析】【导语】这首词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壮阔的湖山景象与深沉的历史联想,抒发了词人宦海倦游后的归隐之思。上阕写景苍茫,下阕怀古忧愤,结句以芳草寄寓高洁情怀。全词融汇了张孝祥豪放词风与士人忧患意识,在时空交错中展现了对政治理想的执着与人生况味的感悟。【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错误。“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中,词人并非“沉迷美景,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结合上下文,词人此时是“湖海倦游客”,漂泊归隐途中登楼,面对壮阔景色,更多的是对身世、世事的感慨与迷茫。“缺月”意象也暗含孤寂之感,而非愉悦。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能力。①描写手法不同:本词“缺月挂帘钩”写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缺月”即残月,描写春天的弯月形象。这是运用比喻修辞,以高挂的“帘钩”比喻一弯残月。《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又运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②营造意境不同: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词人心境的悲凉创设了氛围,营造了意境。《念奴娇•过洞庭》写的是中秋之月,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营造了一种旷达豪放的意境。③承载情感不同:“缺月挂帘钩”,词人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本词中描写的“月”为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表里俱澄澈”情景交融,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所以,《念奴娇•过洞庭》里“月”是词人澄澈心灵的代指,表现词人的磊落胸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一句劝谏太宗游玩要有限度。(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理清“名实”关系的重要性。(3)_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4)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答案】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度②.名实已明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奈何取之尽锱铢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矣、锱、铢。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看似有着天壤之别,甲:科学理论与技术在作用于社会时,就牵涉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质疑精神。受众如果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能细究事实和依据,乙,更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食品安全谣言来势汹汹,有的历经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甚嚣尘上。一个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大,彻底消除其危害的难度就越大。①每一位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不再传播的责任,②尤其在新媒体时代,③增加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④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⑤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⑥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7.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6.甲: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乙:就不至于被谣言蒙蔽17.①去掉“不再”;③“增加”改为“加强”。【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前句说两者“看似有着天壤之别”,后句通过“:”引出两者相互关联的具体表现,所以此处需填表示转折并强调联系的句子,故可填“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乙:根据后句“更不会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