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农业大学914植物保护通论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河南农业大学914植物保护通论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河南农业大学914植物保护通论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河南农业大学914植物保护通论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河南农业大学914植物保护通论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河南农业大学914植物保护通论考研专业课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植物保卫素: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非生物因子刺激后,体内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物质,具有抑制病原物生长、扩散的作用,是植物主动抗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常见如豌豆素、菜豆素等。2.昆虫抗药性:昆虫种群在长期接触某种杀虫剂后,对该药剂的耐受能力显著高于正常种群的现象,本质是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因自然选择而升高,可通过行为抗性、代谢抗性或靶标抗性等机制实现。3.生态位:杂草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功能位置,包括其对环境资源(光、水、养分)的利用方式、与其他生物(作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是杂草适应性的综合体现。4.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受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未广并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需通过法律手段实施严格检疫措施,如美国白蛾、柑橘黄龙病菌等。5.病害循环:病原物从一个生长季节侵染植物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次侵染的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越夏、传播、初侵染与再侵染等环节,是制定病害防治策略的核心依据。6.昆虫信息素:昆虫个体间传递化学信号的物质,可分为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报警信息素等,具有高度专一性和敏感性,广泛应用于害虫监测与防治(如性诱剂诱杀)。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植物病原物的主要传播方式及其特点。答:植物病原物的传播方式可分为主动传播与被动传播两类:(1)主动传播:病原物自身活动引起的传播,如真菌孢子的弹射(如核盘菌)、线虫的蠕动(如根结线虫),但传播距离有限(通常几厘米至几米)。(2)被动传播:依赖外界媒介的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包括:①风雨传播:真菌孢子(如锈菌夏孢子)、细菌菌脓(如水稻白叶枯病菌)借风雨扩散,传播距离远(可达数十公里),但受气象条件影响大;②昆虫与其他生物传播:病毒(如蚜虫传黄瓜花叶病毒)、植原体(如叶蝉传枣疯病)通过介体昆虫传播,具有专化性;③人为传播:种子、苗木调运(如小麦腥黑穗病菌随种子传播)、农具携带(如土壤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常导致新病区的形成;④水流传播:土壤中的病原物(如疫霉菌游动孢子)随灌溉水或雨水流动扩散,多发生在田间或相邻地块。2.比较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发育特点,各举2例说明。答: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是昆虫变态的两种主要类型,区别如下:(1)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幼虫与成虫形态、食性、生境差异显著,需通过蛹期完成内部器官重组。例:鳞翅目(如棉铃虫,幼虫取食叶片,成虫吸食花蜜)、鞘翅目(如玉米象,幼虫蛀食种子,成虫危害储粮)。(2)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若虫→成虫3个阶段(或卵→稚虫→成虫,如蜻蜓),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仅大小、翅和生殖器官未成熟),食性与生境基本相同。例:直翅目(如东亚飞蝗,若虫与成虫均取食禾本科植物)、半翅目(如桃蚜,若虫与成虫均刺吸植物汁液)。3.简述杂草的生态经济阈值的计算方法及其在防除中的意义。答:杂草的生态经济阈值(ET)是指杂草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于防除成本时的杂草密度或生物量,计算公式为:ET=(防除成本/作物单价)/(单位面积杂草危害损失率)其中,危害损失率需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如杂草密度与作物产量的回归关系)。意义:①避免盲目防除,降低生产成本(如杂草密度低于ET时无需化学防除);②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③指导精准施药,提高防除效率;④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符合可持续农业要求。4.简述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核心原则。答:IPM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有害生物管理策略,核心原则包括:(1)生态观:将有害生物视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注重生物间相互制约(如天敌控害),而非彻底消灭;(2)经济阈值:以经济阈值为决策依据,仅在有害生物密度超过阈值时采取措施,避免过度干预;(3)多策略协同: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如轮作)、生物防治(如释放寄生蜂)、化学防治(如选择性农药)、物理防治(如防虫网)等手段,发挥协同增效作用;(4)安全优先:优先选择对非靶标生物(如蜜蜂)、环境(如土壤微生物)影响小的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与抗药性风险;(5)动态管理:根据有害生物种群动态、作物生育期、气候条件等因素动态调整防治方案,提高针对性。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比较植物真菌病害与细菌病害的诊断要点(从症状、镜检、保湿培养等方面分析)。答:植物真菌病害与细菌病害的诊断需综合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等多方面信息,具体对比如下:(1)症状特征:①真菌病害:多产生明显病征(病原物的结构体),如霉状物(霜霉病)、粉状物(白粉病)、锈状物(锈病)、小黑点(炭疽病的分生孢子盘);病斑边缘常较清晰,后期可能腐烂或干枯(如番茄早疫病的轮纹斑)。②细菌病害:病征不明显(仅菌脓),多表现为水渍状病斑(如水稻白叶枯病的黄色条斑)、腐烂(如白菜软腐病的黏滑腐烂)、畸形(如根癌病的瘤状突起);病斑边缘常具黄色晕圈(如黄瓜角斑病),且多伴随臭味(因细菌分解细胞产生挥发性物质)。(2)镜检观察:①真菌病害:取病健交界处组织制片,显微镜下可见菌丝、孢子(如锈菌夏孢子的刺状结构)或子实体(如霜霉菌的孢囊梗),孢子具典型形态(如镰刀菌的镰刀形分生孢子)。②细菌病害:制片后经水浸,可见大量细菌从病组织切口处溢出(即“菌溢现象”),呈云雾状扩散;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如假单胞菌属)或阳性(如棒形杆菌属),菌体为杆状(多数)或球形(少数)。(3)保湿培养:①真菌病害:将病组织置于湿润环境(如培养皿内垫湿滤纸),24-48小时后病部可长出典型霉层或子实体(如灰霉病的灰色霉层),可进一步通过纯化培养鉴定菌种(如用PDA培养基分离镰刀菌)。②细菌病害:保湿后病部溢出菌脓(如柑橘溃疡病的黄色菌脓),将菌脓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2-3天可见圆形、湿润、半透明的细菌菌落(如欧文氏菌的白色菌落),可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或分子检测(如16SrDNA测序)进一步确认。(4)补充诊断:真菌病害可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纯培养→接种健康植株→重新分离到相同病原物);细菌病害还可通过过敏反应(HR)检测(将细菌悬浮液注射烟草叶片,24小时内出现坏死斑为阳性)。综上,真菌病害以病征明显、镜检见菌丝孢子为特征,细菌病害以水渍状病斑、菌溢现象为关键诊断点,结合保湿培养与分子技术可准确区分。2.分析气候变化(如温度升高、降水异常)对农业害虫发生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答:气候变化通过改变害虫的生存环境、物候期及与其他生物的互作关系,显著影响其发生规律,具体机制与对策如下:(1)影响机制:①发育历期缩短,世代数增加:温度升高加速害虫代谢,发育起点温度(如二化螟的10℃)提前满足,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积温减少(如棉铃虫在25℃下完成一代需400日·度,30℃下仅需320日·度),导致年发生世代数增加(如北方地区黏虫从2代增至3代),危害期延长。②越冬北界北移,分布范围扩大:冬季低温是限制害虫分布的关键因子(如东亚飞蝗越冬卵需-10℃以下持续10天死亡),气候变暖使低温阈值难以满足,害虫越冬存活率提高(如玉米螟在东北的越冬死亡率从30%降至15%),分布区向高纬度/高海拔扩展(如稻纵卷叶螟在我国的北界北移2-3个纬度)。③种群暴发频率增加:降水异常(如暴雨减少或干旱加剧)影响害虫与天敌的平衡(如干旱抑制寄生蜂活动),同时促进刺吸式害虫(如蚜虫)繁殖(干旱降低植物抗性,提高汁液含糖量),导致区域性暴发(如2023年华北地区棉蚜大发生)。④物候同步性改变:害虫与寄主植物的物候期错位(如苹果蠹蛾羽化期早于苹果开花期),或与天敌的发生期脱节(如赤眼蜂羽化晚于玉米螟产卵高峰),可能加剧危害(若害虫羽化早于作物抗性期)或减轻危害(若天敌滞后),但总体以加剧为主。(2)防治对策:①加强监测预警:利用气象数据(如积温、降水)结合害虫发育模型(如有效积温法),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如虫情测报灯+性诱剂),提前预测害虫发生期与发生量(如预测稻飞虱迁入峰期)。②调整种植制度:根据害虫分布北移趋势,优化作物布局(如东北稻区减少感虫品种种植),推广抗虫品种(如转Bt基因玉米抗玉米螟),调整播期(如小麦适当晚播避开蚜虫迁飞高峰)。③强化生物防治: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如增加田边蜜源植物维持瓢虫种群),释放人工繁殖天敌(如释放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开发耐高温型天敌品系(如筛选适用于30℃以上的赤眼蜂)。④科学化学防治:针对世代数增加的害虫,调整施药次数(如棉铃虫从3次增至4次),选择高效低残留药剂(如氯虫苯甲酰胺替代高毒有机磷),避免抗药性(如交替使用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⑤生态调控:通过间作套种(如玉米-大豆间作减少玉米螟危害)、秸秆覆盖(调节田间微气候抑制地老虎产卵)等措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系统抗性。四、综合分析题(40分)河南某小麦主产区2024年发生严重小麦条锈病(病原为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田间调查显示病叶率达35%,且仍在扩散。请结合病害循环与防治原理,设计一套综合防治方案(要求包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抗性品种利用,具体措施需可操作)。答:小麦条锈病是气传流行性病害,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周年循环,冬季以菌丝在麦叶内越冬,春季产生夏孢子借气流传播(可随风扩散数百公里)。针对该产区病叶率35%的严重发生情况,需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具体方案如下:(一)农业防治(关键期:播种前至拔节期)1.选用无病种子与土壤处理:严格筛选种子,避免带菌(条锈菌可随种子表面夏孢子传播);播种前深耕(20-25cm),将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加速其分解,减少越冬菌源);重病田实行轮作(与非禾本科作物如油菜、豆类轮作2年,阻断病害循环)。2.适期适量播种:根据当地气候(如河南中部10月10-20日为适播期)调整播期,避免早播(早播小麦冬季易受侵染,增加越冬菌量);控制播种量(每亩12-15kg),防止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高利于病害发展)。3.合理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每亩施过磷酸钙30kg、硫酸钾10kg),提高植株抗性;避免过量氮肥(氮肥过多导致叶片柔嫩,易感病);采用滴灌或沟灌,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抑制夏孢子萌发)。(二)化学防治(关键期:返青期至抽穗期)1.药剂选择:优先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如戊唑醇、丙环唑)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吡唑醚菌酯),兼具保护与治疗作用。2.施药时机:①越冬前(11月下旬):病叶率达1%时,喷施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亩,压低越冬菌量;②返青期(3月上中旬):病叶率5%时,用25%丙环唑乳油30ml/亩+有机硅助剂(提高展着性),重点喷施中下部叶片;③抽穗扬花期(4月中下旬):若病叶率持续上升(≥10%),用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40ml/亩,结合一喷三防(兼治蚜虫、赤霉病),间隔10-15天喷第二次。3.施药技术:采用背负式喷雾器(雾滴直径≤200μm),每亩用水量30-40L,确保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避免在雨天或露水未干时施药(影响药剂吸附)。(三)生物防治(辅助措施,结合生态调控)1.利用拮抗微生物:播种时用哈茨木霉(T-22菌株)菌剂拌种(10g菌剂/kg种子),木霉通过竞争营养、分泌抗生素抑制条锈菌侵染;返青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100亿CFU/g)可湿性粉剂200g/亩,降低夏孢子萌发率(实验室测定抑制率可达60%以上)。2.保护天敌与生态位调控:田边种植波斯菊、紫花苜蓿等蜜源植物,维持食蚜蝇、瓢虫等天敌种群(间接减少蚜虫传播病毒的风险);保留田埂杂草(如狗尾草),但需控制其密度(≤5株/m²),避免成为锈菌越夏寄主。(四)抗性品种利用(长期策略)1.品种选择:选用含有Yr5、Yr15等持久抗病基因的品种(如周麦27、郑麦136),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防止生理小种定向选择导致抗性丧失);2.品种布局:实行多品种搭配种植(如抗病品种占70%,耐病品种占30%),阻断条锈菌优势小种的扩散;3.抗性监测:联合植保部门定期监测田间生理小种组成(通过鉴别寄主测定),及时淘汰抗性丧失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