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考核题(附答案)_第1页
2025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考核题(附答案)_第2页
2025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考核题(附答案)_第3页
2025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考核题(附答案)_第4页
2025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考核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考核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关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内吸引的负压选择,正确的是()A.50-80mmHgB.80-120mmHgC.100-150mmHgD.150-200mmHg2.吸引前预充氧的浓度及时间应为()A.纯氧,1分钟B.纯氧,2-3分钟C.40%氧浓度,2分钟D.60%氧浓度,3分钟3.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行气道吸引时,吸引管插入深度应()A.超过气管套管末端1-2cmB.与气管套管末端平齐C.超过气管套管末端3-5cmD.插入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时回撤1cm4.评估气道吸引指征时,以下哪项不属于需要吸引的临床表现()A.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5cmH₂OB.听诊双肺痰鸣音明显C.患者自主咳嗽有力,痰液稀薄D.血氧饱和度(SpO₂)较基础值下降5%5.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术后患者因出血导致气道内血性痰液时,吸引操作应重点注意()A.增加吸引负压以彻底清除血性分泌物B.缩短吸引时间(≤10秒)并降低负压(80-100mmHg)C.延长吸引时间至20秒确保清除干净D.吸引前不预充氧以减少对创面刺激6.气管切开术后3天内的患者行气道吸引时,最需警惕的并发症是()A.低氧血症B.气管黏膜损伤C.套管脱出D.肺部感染7.判断气道吸引有效的关键指标是()A.吸出痰液量≥5mlB.呼吸机气道峰压下降≥10cmH₂OC.SpO₂恢复至基础值且双肺痰鸣音减少D.患者心率较吸引前下降10次/分8.对于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气道吸引的禁忌症是()A.气道内可见大量稀薄痰液B.近期行喉部分切除术,创面未完全愈合C.SpO₂持续低于90%D.呼吸机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SV)9.人工气道湿化不足时,吸引操作最易导致()A.低氧血症B.痰液黏稠不易吸出C.气管食管瘘D.心动过缓10.吸引过程中患者出现心率骤降(从85次/分降至50次/分),首要处理措施是()A.立即停止吸引并给予纯氧吸入B.加快吸引速度完成操作C.静脉注射阿托品D.通知医生准备心肺复苏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1.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吸引前需评估的内容包括()A.人工气道类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固定情况B.近期手术史(如喉癌切除、咽瘘修补)及创面状态C.生命体征(心率、血压、SpO₂)及呼吸机参数(峰压、潮气量)D.痰液性状(颜色、量、黏稠度)及是否存在血性成分E.患者意识状态及配合能力2.气道吸引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包括()A.低氧血症B.气管黏膜损伤出血C.肺不张D.颅内压升高(合并颅脑损伤时)E.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关于气管切开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吸引操作的差异,正确的是()A.气管切开患者吸引管直径可选择至套管内径的1/2(插管患者为1/2-2/3)B.气管切开患者窦道形成后(术后7天)吸引管可插入至气管内2-3cm,插管患者需超过导管末端1-2cmC.气管切开患者吸引前需检查套管气囊压力(25-30cmH₂O),插管患者无需检查D.气管切开患者吸引时需注意避免套管移位,插管患者需防止导管脱出E.两种人工气道吸引后均需评估痰液性状及呼吸参数4.吸引操作中“无菌原则”的具体体现包括()A.操作者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无菌吸引管B.吸引生理盐水应为无菌注射用水C.吸引过程中避免吸引管接触非无菌区域(如患者面部、床单)D.连续吸引同一患者时,吸引管可重复使用E.经人工气道吸引时,需先断开呼吸机管路再插入吸引管5.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术后患者气道吸引的特殊注意事项包括()A.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需避免吸引管刺激吻合口B.咽瘘修补术后患者需警惕吸引导致的瘘口感染扩散C.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需注意颈部制动,避免过度后仰D.上颌骨切除术后患者需评估口腔分泌物与气道痰液的关联E.所有患者均需在吸引前充分湿化气道(雾化或气道内滴注)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正确打√,错误打×)1.为提高吸引效率,应常规每2小时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气道吸引。()2.吸引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剧烈咳嗽,应立即退出吸引管并给予纯氧。()3.气管切开患者吸引时,可先将套管气囊放气以彻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4.血性痰液提示气道出血,吸引时应增加负压并延长吸引时间以清除血块。()5.吸引后需记录痰液的量、颜色、性状(如稀薄/黏稠/血性/脓性)及患者反应(如SpO₂、心率变化)。()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气道内吸引的适应症。2.请列出吸引操作的完整步骤(从评估到记录)。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术后患者吸引时,如何根据痰液性状调整操作?4.吸引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的表现及处理措施。5.如何预防气道吸引导致的气管黏膜损伤?五、案例分析题(共15分)患者,男,65岁,因“喉癌(声门型T3N1M0)”行“全喉切除+气管造瘘+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第2天转入ICU,带气管造瘘管(内径8mm)行机械通气(模式:SIMV,潮气量450ml,频率14次/分,FiO₂40%,PEEP5cmH₂O)。查体:意识清醒,烦躁,SpO₂92%(基础值95%),心率105次/分(基础值85次/分),呼吸机气道峰压30cmH₂O(基础值22cmH₂O),听诊气管造瘘口处可闻及明显痰鸣音,可见淡血性痰液附着于造瘘管内壁。问题:1.该患者需要立即吸引的依据有哪些?(5分)2.针对该患者的特殊情况,吸引操作需注意哪些要点?(7分)3.吸引后需重点观察及记录的内容有哪些?(3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成人气道吸引负压推荐100-150mmHg,过高易损伤黏膜,过低无法有效吸引。)2.B(解析:预充纯氧2-3分钟可提高体内氧储备,预防吸引导致的低氧血症。)3.A(解析:气管切开患者吸引管应超过套管末端1-2cm,避免过深损伤气管黏膜或刺激隆突。)4.C(解析:自主咳嗽有力且痰液稀薄时,患者可自行排痰,无需主动吸引,避免不必要刺激。)5.B(解析:血性痰液提示气道或创面出血,需降低负压(80-100mmHg)并缩短时间(≤10秒),避免加重损伤。)6.C(解析:术后3天内气管切开窦道未形成,吸引时过度活动套管可能导致脱出,需特别固定。)7.C(解析:吸引有效的核心是改善通气,表现为SpO₂恢复、痰鸣音减少及气道峰压下降。)8.B(解析:创面未愈合时吸引可能刺激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禁忌。)9.B(解析:湿化不足导致痰液黏稠,吸引时易堵塞吸引管或无法彻底清除。)10.A(解析:吸引导致的心率骤降多因低氧或刺激迷走神经,立即停止吸引并给氧是首要措施。)二、多项选择题1.ABCDE(解析:所有选项均为吸引前需评估的内容,涵盖人工气道、手术史、生命体征、痰液及患者状态。)2.ABCDE(解析:吸引可能导致低氧、黏膜损伤、肺不张(痰液阻塞)、颅内压升高(缺氧或刺激)及VAP(操作污染)。)3.BDE(解析:A错误,气管切开吸引管直径应为套管内径的1/2-2/3;C错误,插管患者同样需检查气囊压力。)4.ABC(解析:D错误,吸引管需一次性使用;E错误,开放式吸引需断开管路,密闭式吸引可直接操作。)5.ABCDE(解析:均为专科术后特殊注意事项,需结合手术部位评估风险。)三、判断题1.×(解析:目前主张“按需吸引”而非常规定时吸引,减少不必要刺激。)2.√(解析:剧烈咳嗽提示吸引管刺激气道,需暂停并给氧,避免黏膜损伤。)3.×(解析:气囊放气可能导致误吸,清除气囊上滞留物需在气囊充气状态下缓慢吸引。)4.×(解析:血性痰液应降低负压、缩短时间,避免加重出血。)5.√(解析:痰液记录是评估感染、出血及操作效果的关键。)四、简答题1.气道内吸引的适应症包括:①听诊气道内有明显痰鸣音或水泡音;②呼吸机参数提示气道阻力增高(峰压升高≥5cmH₂O)或潮气量下降;③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增快、SpO₂下降(较基础值降低≥5%)或人机对抗;④可见气道内有明显痰液涌出或人工气道内壁附着痰液;⑤患者因意识障碍或咳嗽反射减弱无法自主排痰。2.吸引操作完整步骤:①评估:生命体征、SpO₂、呼吸机参数、痰液性状、人工气道固定及患者配合度;②准备:调节负压(成人100-150mmHg)、选择合适吸引管(直径≤人工气道内径的1/2-2/3)、预充纯氧2-3分钟;③操作:戴无菌手套,一手持吸引管,另一手控制负压,沿人工气道轻柔插入(超过末端1-2cm),边退边旋转吸引(时间≤15秒),两次吸引间隔≥2分钟;④观察:吸引后立即连接呼吸机给氧,监测SpO₂、心率、呼吸频率及气道峰压;⑤处理:若痰液黏稠,可予气道内滴注无菌生理盐水2-5ml(或雾化)后再次吸引;⑥记录:痰液量、颜色、性状,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操作反应。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术后患者痰液性状调整要点:①血性痰液(如术后24-48小时):降低负压(80-100mmHg),缩短吸引时间(≤10秒),避免反复刺激创面;②脓性痰液(提示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延长预充氧时间(3分钟),彻底清除痰液并留取标本送检;③黏稠痰液(湿化不足):吸引前予雾化或气道内滴注无菌生理盐水(2-5ml),待痰液稀释后再吸引;④痰液中混有食物残渣(提示误吸):立即吸引并通知医生,抬高床头30°,检查气囊压力(25-30cmH₂O)。4.低氧血症表现:SpO₂<90%(或较基础值下降≥10%),心率增快(>120次/分)或减慢(<60次/分),患者烦躁或意识模糊。处理措施:立即停止吸引,连接呼吸机给予纯氧吸入(2-3分钟);监测SpO₂直至恢复基础值;若持续不缓解,检查人工气道是否堵塞、呼吸机管路是否漏气;必要时通知医生,排除肺不张或气胸。5.预防气管黏膜损伤措施:①选择合适吸引管(直径≤人工气道内径的2/3);②控制负压(成人100-150mmHg),避免过高;③吸引管插入时不施加负压,仅退出时开启;④插入深度不超过人工气道末端1-2cm(避免刺激隆突);⑤吸引时间≤15秒,两次间隔≥2分钟;⑥对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定期评估气道黏膜状态(如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⑦保持气道湿化(温湿度37℃、44mg/L),避免痰液干结。五、案例分析题1.需要立即吸引的依据:①SpO₂较基础值下降3%(92%vs95%);②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8cmH₂O(30cmH₂Ovs22cmH₂O);③听诊气管造瘘口处有明显痰鸣音;④可见淡血性痰液附着于造瘘管内壁;⑤患者烦躁、心率增快(105次/分vs85次/分),提示气道阻塞导致缺氧。2.吸引操作注意要点:①人工气道类型:全喉切除术后气管造瘘,无气囊,需避免吸引管插入过深(超过造瘘管末端1-2cm即可),防止损伤造瘘口周围组织;②痰液性状:淡血性痰液,需降低负压(80-100mmHg),缩短吸引时间(≤10秒),避免刺激创面出血;③患者状态:意识清醒、烦躁,操作前需解释沟通,必要时予镇静(如咪达唑仑)减少挣扎导致的套管移位;④固定套管:吸引时一手固定造瘘管,避免过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