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血站上岗证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血站上岗证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血站上岗证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血站上岗证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血站上岗证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血站上岗证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国家提倡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年龄范围是()A.16-50周岁B.18-55周岁C.20-60周岁D.18-60周岁2.全血采集时,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得少于()A.3个月B.4个月C.5个月D.6个月3.机采血小板采集后,献血者血小板计数应至少恢复至()A.100×10⁹/LB.150×10⁹/LC.200×10⁹/LD.250×10⁹/L4.血液采集过程中,用于皮肤消毒的碘酊浓度应为()A.0.5%B.1%C.2%D.5%5.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保存温度及有效期分别为()A.-20℃以下,1年B.-30℃以下,2年C.-20℃以下,2年D.-30℃以下,1年6.血小板保存的适宜温度和振荡频率为()A.2-6℃,水平振荡B.20-24℃,水平振荡C.2-6℃,垂直振荡D.20-24℃,垂直振荡7.血站实验室进行HIV抗体检测时,初筛试验阳性的标本应()A.直接判定为阳性B.用相同试剂重复检测一次C.用另一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试剂重复检测D.送上级实验室确证8.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属于()A.感染性废物B.病理性废物C.化学性废物D.药物性废物9.血液检测实验室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A.18-22℃B.20-24℃C.22-26℃D.24-28℃10.输血相容性检测中,交叉配血试验的主要目的是()A.验证患者血型B.检测血液是否被污染C.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D.评估血液成分的质量11.血站使用的一次性采血器材应具有()A.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B.医疗器械注册证C.产品合格证D.以上均需具备12.献血者出现晕针反应时,正确的处理措施是()A.立即停止采血,让献血者平卧,抬高下肢,保持通风B.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注射C.立即送医院抢救D.继续采血,完成后处理13.血小板浓缩液的容量标准为()A.100-150mlB.150-200mlC.200-250mlD.250-300ml14.血站质量体系文件应包括()A.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B.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管理制度C.操作规范、技术标准、培训记录D.以上均是15.发生职业暴露(如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立即采取的首要措施是()A.报告科室负责人B.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C.挤压伤口排出污血D.局部涂抹消毒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献血者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包括()A.血红蛋白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C.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D.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2.全血及成分血的标签应标注的内容包括()A.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B.献血者姓名C.血型(ABO、RhD)D.采集日期及时间3.血液运输过程中需符合的要求有()A.运输箱温度符合血液成分保存要求B.运输车辆应配备温度监控设备C.运输记录应保存至少2年D.运输过程中可与其他物品混装4.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A.设备校准与维护B.试剂质量评估C.室内质控(IQC)D.室间质评(EQA)5.输血反应中,属于急性免疫性反应的有()A.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B.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C.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D.输血后紫癜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填“√”,错误填“×”)1.献血者脉搏异常(如每分钟低于50次或高于100次)时,应暂缓献血。()2.血小板在20-24℃振荡保存时,可保存7天。()3.血站实验室可使用快速检测试剂替代常规检测方法。()4.医疗废物应使用黄色专用包装袋,感染性废物需双层包装。()5.血液检测结果为“窗口期”阳性时,应判定为合格血液。()6.献血者HIV初筛试验阳性时,应直接告知其检测结果。()7.成分血制备应在18-22℃的环境中进行。()8.血站应每半年对关键设备(如冰箱、离心机)进行性能验证。()9.交叉配血试验中,主侧是受血者血清+供血者红细胞,次侧是供血者血清+受血者红细胞。()10.职业暴露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HIV、HBV、HCV等病毒标志物检测,并定期随访。()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献血者筛选的主要流程。2.列举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普通冰冻血浆(FP)的主要区别。3.说明血液检测实验室“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的作用及区别。4.简述输血前需核对的关键信息(至少5项)。五、案例分析题(共25分)案例:某血站在对一批机采血小板进行质量检测时,发现其中一袋血小板的pH值为6.0(标准为6.2-7.4),且血小板计数为45×10¹⁰/L(标准为≥2.5×10¹¹/L)。问题:1.该袋血小板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请说明依据。(5分)2.分析可能导致pH值和血小板计数不合格的原因。(10分)3.针对此类问题,血站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10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献血法》第二条:国家提倡18-55周岁健康公民自愿献血)2.D(《血站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全血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3.A(《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4.4.3:机采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应≥100×10⁹/L)4.C(《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六十三条:皮肤消毒用2%碘酊或0.5%碘伏)5.A(《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4.4.1:FFP保存于-20℃以下,有效期1年)6.B(《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4.5.1:血小板保存温度20-24℃,水平振荡)7.C(《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第五十二条:初筛阳性需用另一种试剂复检)8.A(《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病原体培养基等属于感染性废物)9.A(《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第三十五条:实验室温度18-22℃)10.C(交叉配血的核心是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针对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避免溶血性反应)11.D(《血站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一次性器材需具备生产许可证、注册证、合格证)12.A(晕针处理原则:停止采血、平卧、抬高下肢、通风,无需药物干预)13.B(《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4.5.2:血小板浓缩液容量150-200ml)14.A(质量体系文件层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15.B(职业暴露处理首要步骤: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减少病毒侵入)二、多项选择题1.ABCD(《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4.3:必检项目包括血红蛋白、ALT、HBsAg、Anti-HCV、Anti-HIV、Anti-TP)2.ACD(《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七十七条:标签应标注血站信息、血型、采集时间、有效期等,不包含献血者姓名)3.ABC(《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八十四条:血液运输需专用容器、温度监控、记录保存2年,不可与其他物品混装)4.ABCD(实验室质控涵盖设备、试剂、室内质控(日常检测)、室间质评(外部评估))5.ABC(急性免疫性反应包括发热反应、急性溶血、TRALI;输血后紫癜为迟发性免疫反应)三、判断题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4.2.3:脉搏50-100次/分,异常者暂缓献血)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4.5.1:血小板保存期为5天(20-24℃振荡))3.×(《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第四十条:快速检测仅用于紧急情况,不可替代常规检测)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十六条:感染性废物需双层黄色包装)5.×(“窗口期”血液虽检测阴性但可能携带病毒,需按不合格处理)6.×(初筛阳性需复检和确证,不可直接告知,避免误判)7.×(成分血制备环境温度应≤20℃(《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六十七条))8.√(《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五十八条:关键设备每半年性能验证)9.√(主侧检测受血者抗体,次侧检测供血者抗体,确保双向相容)10.√(《血站艾滋病防治工作指导原则》:暴露后24小时内检测,随访6个月)四、简答题1.献血者筛选流程:①询问健康史(包括疾病史、用药史、高危行为等);②体格检查(血压、脉搏、体重等);③血液初筛(血红蛋白、ALT等快速检测);④实验室检测(HBsAg、Anti-HCV、Anti-HIV、Anti-TP等);⑤综合评估,合格者献血,不合格者告知原因并记录。2.FFP与FP的区别:①原料不同:FFP由全血采集后6-8小时内分离冰冻,FP由FFP超过1年或FP制备后冰冻;②保存的凝血因子不同:FFP含全部凝血因子(尤其是Ⅴ、Ⅷ因子),FP仅含稳定凝血因子(Ⅴ、Ⅷ因子活性降低);③临床应用不同: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紧急治疗,FP用于稳定凝血因子补充。3.室内质控(IQC)作用:监控日常检测过程的稳定性,及时发现操作误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室间质评(EQA)作用:通过外部实验室比对,评估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水平,发现系统误差。区别:IQC是实验室内部的日常监控,EQA是外部机构组织的周期性评估;IQC侧重过程控制,EQA侧重结果评价。4.输血前核对信息:①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②血型(ABO、RhD);③血液成分种类(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等);④血袋编号、有效期;⑤交叉配血试验结果;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⑦血液外观(有无凝块、溶血等)。五、案例分析题1.不符合质量要求。依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4.5.1:血小板pH值应≥6.2,计数应≥2.5×10¹¹/L。该袋血小板pH=6.0(低于6.2),计数45×10¹⁰/L(即4.5×10¹⁰/L,远低于2.5×10¹¹/L),均不达标。2.可能原因:①采集因素:献血者血小板本身计数低(如采集前未充分休息、近期献血);采血过程不顺畅(血流缓慢导致血小板激活);②制备因素:离心速度或时间不当(如离心力过大破坏血小板);制备环境温度过高(加速血小板代谢);③保存因素:保存温度波动(如震荡器故障导致温度升高);保存时间过长(接近或超过有效期);④器材因素:采血袋或转移袋存在质量问题(如抗凝剂不足导致血小板聚集)。3.改进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