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女神》诗集的特点。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如“地球”“洪涛”“力”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及其象征意义。理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感受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与对新时代的向往。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及其象征意义。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如夸张、想象、激情)与五四精神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1.理解“立在地球边上”的视角选择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2.结合时代背景,解析“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深层含义。3.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三、教学准备1.教材及资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郭沫若《女神》诗集节选、《天狗》《凤凰涅槃》片段。五四运动相关历史资料、图片或短视频。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播放朗诵音频、视频,展示图片、文字资料)。诗歌诵读配乐(激昂的音乐片段)。分组讨论卡片、思维导图工具。3.预习任务:①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文,标注生字词。②查阅郭沫若生平、“五四运动”背景资料,撰写100字左右的小笔记。③思考: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1.视频导入:播放《觉醒年代》中五四运动学生游行片段(约1分钟),画面定格在学生们振臂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瞬间。提问:“这段视频中的青年学生展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他们的呐喊如同惊雷,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正是这种觉醒精神的诗意表达。”(二)新课讲授(15分钟)预习检测①请一位学生介绍诗人生平。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②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创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2.文本细读与赏析:任务一:诵读诗歌,感知诗歌意境。①教师范读,并请学生注意标注字音、节奏。②学生自由朗读。③随机指定一名学生大声朗读诗歌。④教师点评:诗中抒发强烈感情的语气词“啊”“哟”等需重读;诗中突出句意思=的词,如“怒涌”“全身的”“推倒”等也需要重读;此外诗中为强化听者印象而运用的排比句、反复句,既要重读又要适当加快语速。意象分析:分组讨论:诗歌中出现了哪些自然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象征什么?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意象:(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狂暴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象征:革命力量、自由思想、新旧世界分组探究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洪涛”的象征意义,并讨论这句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五四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迅速席卷全国,就像洪涛在太平洋上滚滚而来,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诗人郭沫若。所以诗中所描绘的滚滚洪涛,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激情。结构上的作用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分组探究②:“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含意是什么?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毁坏”→破坏旧世界,推翻旧思想“创造”→建设新世界,创造新字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努力”→要坚持,有恒心,有理想,有担当传达出诗人积极、奔放的、不受约束的自信与决心。请学生分析“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怀?明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其色彩,突出其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的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是“五四”时期精神的特征。(三)课堂互动与探究(15分钟)1.巨人形象初读教师提问:“诗中‘巨人’的形象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几个关键词描述。”学生回答(如“高大、力量、自信、呐喊”等),教师板书关键词。巨人形象的跨文本对比教师提问:“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你见过类似的‘巨人’形象吗?它们有何异同?”学生举例(如普罗米修斯、夸父、孙悟空等)教师补充:西方文学中的巨人(如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族,象征对抗神权的叛逆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人(如盘古开天,象征开创与牺牲)。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巨人”与这些形象的区别在哪里?教师引导总结:郭沫若的巨人更具“现代性”(突破传统束缚,面向全球视野);巨人不仅对抗自然,更对抗旧秩序,强调“破坏与创造”的双重使命;巨人从神话走向现实,扎根于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3.巨人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师提问:“今天的青年是否还需要‘巨人’精神?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学生讨论并举例(如航天团队攻克技术难关、青年科学家研发新技术、志愿者在灾害中的奉献等)。教师总结:“巨人精神”在当代体现为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肩负责任的青年力量,如“嫦娥团队”的科学家、“逆行抗疫”的医护人员等,都是新时代的“巨人”。(四)练习巩固与总结(8分钟)1.当堂检测:①诗中“巨人”的“立”体现了()的视野,“放号”表达了()的情感。②巨人既是()的化身,也是()的象征。预设答案:“立”体现全球视野,“放号”表达激情与呐喊;巨人是个体觉醒的化身,也是群体力量的象征。学生完成后投影展示,集体订正。2.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诗歌主题:以磅礴的自然意象抒发对旧世界的批判、对新时代的呼唤,体现五四青年的豪情与使命感。升华情感: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如何传承五四精神”,结合实例(如科技创新、社会公益等)进行讨论。(五)作业布置(2分钟)写作:以“新时代的立地放号”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表达你对当代青年使命的理解。比较阅读:阅读《天狗》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分析两首诗在风格与意象上的异同,下节课分享。五、板书设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核心意象:洪涛、力、地球、白云→象征:革命力量、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