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2023年秋季,我有幸参与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项目。三个月的线上学习、案例研讨与实践打磨,让我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命题下,对“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它不是传统课堂的“线上复制”,而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性重构”。以下结合学习与实践,谈四点心得体会。一、理念重构:从“课堂迁移”到“生态重构”——打破传统教学的“路径依赖”初接触远程教学时,我曾陷入“技术替代”的误区:认为只要把教案搬到PPT、把板书换成直播,就是“线上教学”。但培训中,北师大李芒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远程教育的核心不是‘教的迁移’,而是‘学的重构’。”这句话让我开始反思:我们需要的不是“线上的传统课堂”,而是“适合线上的学习生态”。1.定位转变: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底层逻辑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收者”;但远程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场景从“教室”延伸到“家庭”,学习时间从“固定课时”变为“弹性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比如,我之前备《背影》时,重点放在“如何讲清楚父爱主题”;现在则会先通过问卷星调研学生:“你和父亲的相处模式是什么?”“你最难忘的父子/女场景是什么?”然后根据反馈调整教学: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再对比文中朱自清的体验,最后用“给父亲写一封信”的任务驱动深度学习。这种“以学定教”的设计,让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课堂互动率从之前的30%提升到了75%。2.模式升级:从“单一课堂”到“混合生态”的系统设计培训中,“混合式教学”是高频词,但真正的混合不是“线上+线下”的简单叠加,而是“课前-课中-课后”的闭环设计。比如,我在教《岳阳楼记》时,设计了“三阶段混合模式”:课前:用微课讲解“迁客骚人的悲喜”,让学生完成“找出文中表达悲喜的句子”的任务,并用钉钉提交;课中:直播时重点讨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迁客骚人的区别”,用希沃白板的“分组讨论”功能让学生实时分享观点,教师点评;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我的‘不以物喜’时刻”,并在班级群里分享,教师用语音反馈。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而是变成了“主动探索-深度对话-实践内化”的过程,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情感共鸣都明显提升。二、技术赋能:从“工具使用”到“问题解决”——让技术成为“教学助手”刚开始接触远程技术时,我曾陷入“工具焦虑”:担心自己学不会直播、不会做微课、不会用互动工具。但培训中,华东师大任友群教授强调:“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选择技术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句话让我转变了对技术的认知——技术不是“装饰品”,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1.工具选择:适配需求的“精准化”远程教学中,工具的选择要“按需适配”。比如,我曾遇到“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培训中学习了“互动工具的选择策略”:针对“即时反馈”需求,用“问卷星”做小测试,实时显示正确率;针对“小组讨论”需求,用“腾讯会议breakoutroom”,设置5分钟讨论时间,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针对“兴趣激发”需求,用“Kahoot!”做互动游戏,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知识。这些工具的使用,让课堂从“教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学生做、学生说”,参与度显著提升。2.技术应用:解决问题的“场景化”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具体场景的问题”。比如,我曾遇到“课后作业批改效率低”的问题,培训中学习了“智能批改工具的使用”:用“钉钉家校本”布置作业,学生提交后,系统自动批改客观题,节省了我80%的批改时间;对于主观题,用“语音评论”功能,比文字反馈更亲切,学生也更愿意听;用“作业数据报表”分析学生的错误率,比如“文言文翻译”的错误率高达60%,我就针对性地做了一节“翻译技巧”的微课,解决了这个问题。技术的应用,让我从“机械批改”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三、实践转化:从“知识输入”到“行为改变”——在试错中沉淀“可复制经验”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但实践不是“照搬理论”,而是“结合实际调整”。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三步转化法”:1.小步试错:从“微创新”开始刚开始实践混合式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做“大单元设计”,而是从“微创新”入手。比如,在一节数学课中,我尝试用“课前微课+课中探究”的模式:课前用微课讲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中让学生用纸片拼一拼,验证公式的正确性。结果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作业正确率也提升了20%。这种“小步试错”的方式,让我逐渐积累了信心。2.总结迭代:从“问题”中找“经验”实践中总会遇到问题,关键是要“从问题中总结经验”。比如,我第一次做直播课时,遇到了“网络卡顿”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没听清内容。事后我总结了“直播准备checklist”:提前30分钟测试网络;准备备用设备(手机+电脑);把PPT和微课提前上传到云端,避免本地文件打不开;告诉学生“如果卡顿,就用文字留言”。第二次直播时,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课堂效果好了很多。3.成果固化:从“经验”到“可复制模板”实践中的经验需要“固化”,变成“可复制的模板”。比如,我总结了“混合式教学方案模板”: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流程:课前(资源推送+任务布置)、课中(互动探究+重点讲解)、课后(作业巩固+反馈调整);技术工具:列出每个环节用到的工具及使用方法;评价设计:包括过程性评价(课堂互动、作业提交)和总结性评价(测试成绩、项目成果)。这个模板让我在备课时更有条理,也能分享给同事,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四、反思迭代:从“经验总结”到“持续成长”——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培训结束后,我没有停止学习,而是开始“反思迭代”:1.认知升级:打破“经验主义”我之前认为“自己有10年教学经验,不需要学新东西”,但培训让我意识到:经验是财富,但经验也会成为“路径依赖”。比如,我之前一直用“满堂灌”的方式教语文,认为“这样效率高”,但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培训中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我才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的过程。”这种认知升级,让我改变了教学方式。2.持续学习:跟上“技术发展”教育技术发展很快,比如最近流行的“AI教师助手”“虚拟课堂”,我都在学习。比如,我用“文心一言”帮我生成教案,节省了我30%的备课时间;用“剪映”制作微课,让微课更生动有趣;用“虚拟教室”做了一节“太空之旅”的英语课,学生的兴趣很高。持续学习,让我保持了对教育的热情。结语:在“变”与“守”中做“有温度的教育者”远程教育培训让我明白:教育的“变”是为了“守”——变的是教学方式、技术工具,守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初心。未来,我会继续在数字化浪潮中探索,做一个“会用技术的有温度的教育者”:用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结构施工中的环保措施
- 道路排水系统设计方案
- 施工现场安全检查与整改方案
- 旅游公路施工进度管理方案
- 2025年合成胶粘剂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江西省中小学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 建筑防火安全技术方案
- 2025年树脂工艺品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标准化服务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鲜活水产品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4年红河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HALCON编程及工程应用》课件第9章 HALCON测量
- 《光伏发电站无功补偿技术规范》
- 医院培训课件:《护理人文关怀的践行-仁心仁护彰显大爱》
- PETS5词汇表总结大全
- 应届生培养方案
- 《英语句子成分及基本结构》课件
- 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册讲课课件
- 医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
- 《腹腔镜操作方法》课件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防与治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