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高二上:《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高中高二上:《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高中高二上:《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高中高二上:《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高中高二上:《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高中高二上:《百年孤独(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节选内容,了解小说情节;2、认知体会“魔幻现实主义”手法。3、理解标题“百年孤独”的含义,探究小说主旨。【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百年孤独》是一部被世人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代表作,这部小说以“不可思议的奇迹,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而闻名于世界,作者马尔克斯也凭《百年孤独》这本书夺得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孤独》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看视频)二、常识背景1.拉丁美洲的由来:拉丁美洲是指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合称。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属于拉丁语系。①殖民地: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这个地区的绝大部分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②独立: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才陆续获得独立。③内战与干涉: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有数十万人丧生。2.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作品特色: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三、情节梳理本课节选的这一部分写的是马孔多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偏远、闭塞而又宁静的小村庄,随着商道的开通,开始卷入外部世界的纷纷扰扰。作者通过“失眠症”造成“失忆”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表现了马孔多在文明洪流面前受到的巨大冲击。请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第一部分(第1-2段):马孔多变了样,变得繁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忙于整治市镇,吉卜赛人被拒之镇外。第二部分(第3-7段):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骼来投奔乌尔苏拉,乌尔苏拉尝试了各种方法帮助丽贝卡暂时改掉了吮吸手指和吃土的恶习。第三部分(第3-14段)丽贝卡带来的失眠症肆虐小镇,人们开始健忘失忆,但他们仍在努力改变这一切。四、分析魔幻现实主义手法198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西亚·马尔克斯,理由是:“他的和篇和短篇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中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文中的人物、情节、甚至很多超自然的现象,一起构成一个神奇而怪诞的小说世界。1、请找出魔幻现实主义在文中的体现?(1)神奇和怪诞的人物(2)神奇和怪诞的情节(3)叙事手法(4)象征隐喻【分析】(1)神奇和怪诞的人物①丽贝卡:吃土和石灰墙皮的怪癖、带来失眠症这个疫病、会说卡斯蒂利亚语也会说印第安语,手头活计干得出色,会哼唱舞曲、自编歌词。②丽贝卡的的父母:“信中提到的名字和末尾的签名都清晰可辨,然而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和乌尔苏拉都不记得有这些亲戚,也从不认识叫这个名字的写信人,更不用提还是在遥远的马纳乌雷。从女孩那里也无法获得更多信息。”③奥雷里亚诺:预言能力,“我不知道是谁,但不管是谁,人已经在路上了”。(2)神奇和怪诞的情节①失眠症的症状:整天清醒地做梦,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见别人梦中的景象。②乌尔苏拉看见了丽贝卡梦中的父母并认出,但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③丽贝卡父母的骨殖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像母鸡抱窝似的咯咯作响。补充:这些怪诞现象都与印第安传说中的巫术、通灵术分不开。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是《百年孤独》“魔幻”的源泉。(3)叙事手法的超越性“多年以后(现在展望未来),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未来发生的事情)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未来→遥远的过去)。”——《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话预叙性叙事叙事时间上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人物不管采取怎样的行动反抗命运,在时间的流动下,该来的终将来临,命运轮回无法摆脱;这就使小说从开头就蒙上了无可逃脱的宿命色彩。文本表现:于是昔日僻静的村落很快变成了繁华的城镇。那时他忙于设计街道规划新居。那些年间,也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决定在街上种植巴旦杏代替金合欢。多年以后,马孔多已经遍布锌顶木屋。到了星期天,丽贝卡来了。直到去世从未玷污。时间的跨越性、跳跃性【链接高考】(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千里江山图》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小结】频繁使用时间标示语句的叙述效果①.通过时间线索增强故事的连贯性:串起不同的事件,帮助读者清晰地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②.深化情感体验:时间的推进伴随着人物情感和关系的变化,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角色间情感的积累和发展。③.增强紧迫感和张力:时间的标记可以增加事件的紧迫感,让读者感受到局势的紧张。④.反思与回忆:“现在想来”之类的表述引导读者和角色一同回顾过去,进行反思,这种时间的跳跃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历史的沉淀。(4)象征隐喻:从象征来看魔幻背后的现实①音乐钟代替群鸟报时群鸟报时被音乐钟所取代,即自然时间(传统时间)被机械时间(现代时间)所取代。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的自然时间被取代了,时钟的进入,象征着现代意义上的时间开始了,标志着马孔多从原始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钟表式的时间能够创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带来整齐规训。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谁控制了时间的体系、时间的象征和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当钟表式的时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驻渗透到马孔多镇人们的生活习惯上时,也意味着这里的人们在慢慢被现代文明生活的权力所控制。时间加速之后,人们处于“时间饥饿”状态中,只拥有时间没有拥有生活,当客观时间已经很充足时,人们的注意力还在钟表所代表的时间上,在无所事事中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除了时间,人们已经很少关注其他的事情了。用“音乐钟”代替“群鸟”表现当地人的时间标准已经被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时间标准殖民化。时间标准殖民化:殖民悄无声息的控制了整个马孔多。这是拉丁美洲被殖民化的开始。②丽贝卡说卡斯蒂利亚语(西班牙语)“乌尔苏拉知道后,在药物治疗之外又加上了皮带抽打......不久家人又发现她的卡斯蒂利亚语说得和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印第安土语是他们的母语。母语代表着什么?母语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身份。母语是一种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它记录了民族的故事、传统和价值观。当一个族群失去了母语,他们也失去了对自己历史的理解和认同。语言的被控制意味着什么?殖民者的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对殖民地进行播撒和渗透。语言标准殖民化:丽贝卡的语言系统被外力强制性地改变,象征拉丁美洲当地人的语言及其承载的文化被殖民的过程。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利亚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其实是当地人的原始心态和语言表征尚没有被外来文明侵袭的保留。对丽贝卡而言,吃土这一习惯象征着原始与没有经过现代文明打磨的野性,也象征印第安传统文明。由爱吃土到改掉恶习、卡斯蒂利语说的和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由不被大家喜欢到连乌尔苏拉的亲生儿女都比不上,丽贝卡这一改变的过程所隐喻的正是西班牙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规训。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皮带抽打,只有当丽贝卡的卡斯蒂利语(西班牙语)说的和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只有当她的行为在现代文化的标准下可称为合理的时候,这个家族才会接纳她。当他们消灭拉美大地上传统民族文化,原住民才算真正没有了故乡,印第安人才会成为他们的傀儡,这片土地才会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被深深刻上名为欧洲的烙印。③马孔多的象征意义(小组讨论)“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就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翻版。”——马尔克斯《番石榴飘香》拉丁美洲是指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合称。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起,这个地区的绝大部分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历时数百年之久。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等,随着殖民统治的建立和大批移民蜂拥而入,在当地广为传播。他们占领美洲的土地,奴役印第安人,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可以说这是一场文明对野蛮的屠杀。第一阶段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带领人们开辟马孔多,此时的马孔多基本上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自然村落,颇似19世纪前后闭塞落后的哥伦比亚;第二阶段马孔多卷入了战争,失去了往日平静的生活,很像内战动乱时期的哥伦比亚;第三阶段马孔多变成了一个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的香蕉园,象征着外国垄断资本对哥伦比亚的侵入和破坏。④集体失眠症的象征意义(小组讨论)“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开始淡忘个人的身份,继之童年的记忆,最后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淡忘个体的过去淡忘社会群体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迷失自我(由于遗忘历史而迷失自我)外来文化对拉美本土文化的压抑和驱逐,造成本土文化只能被边缘化、被离弃,最终民族的历史也将被遗忘直至消亡。【小结】魔幻现实主义1.想象与虚构的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往往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与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在节选部分中,对吃土症的描写,就有荒诞的色彩。2.象征的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原则是讲的故事可能是荒诞的,但要反映和揭露的现实是真实的。如蒲松龄的《罗刹海市》,罗刹国是一个虚拟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美丑颠倒,越丑越担任高官要职,掌管朝政;越是美,越被看成妖怪。这是作者对以丑为美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讽刺。在节选部分中,失眠症象征着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马孔多的人们正在遗忘自己的历史和文化。3.意识流手法:叙事中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和梦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而不是按传统小说有一定的情节发展来叙事。五、分析探究“百年孤独”的含义1.表层含义“百年”是“漫长”的意思,代表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生命延续的长度,以及马孔多从荒漠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飓风卷走的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2.深层含义(1)“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①马孔多是“孤独”的它位置偏僻,难与外界沟通。这个充满魔幻的村子置身于现代科技文明之外,虽然外面偶尔会透进来一道光,但最终还是被卷入了小镇一代代注定破败的循环之中。②马孔多的居民是“孤独”的他们有挥之不去的自闭意识,只因何塞·阿尔卡蒂奥没有一道归来,就排挤以梅尔基亚德斯为代表的吉普赛人,而这些吉普赛人曾以悠远的智慧和神奇的发明对村子的发展壮大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马孔多的居民对失眠症缺少正确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把紧急情况视为常态而不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③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如布恩迪亚家族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反复使用那几个相同的名字:第一代的族长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其长子是何塞·阿尔卡蒂奥,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叫阿尔卡蒂奥。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如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孤独入骨,全神贯注于金银艺实验,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④生活方式是“孤独”的布恩迪亚,乌尔苏拉各自忙碌;长子阿尔卡蒂奥离家出走,次子沉默寡言,丽贝卡自始至终有很多怪癖。⑤精神上是“孤独”的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父子,母子,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2)造成“孤独”的原因是什么?①内因:A:马孔多自身的愚昧、落后、封闭、固执、僵化等民族痼疾。它缺乏文化的归属感,在紊乱的心理状态下,在贫困与落后的泥沼中挣扎,结果是越陷越深,这就是马孔多镇人孤独的症结所在。B:哥伦比亚国内反动独裁政权。②外因:A:异域文化和土著文化的冲突所致。西方文化代替了本土文化,“马孔多”虽然还在,但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没有了。B:外国侵略者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标题具有怎样的深层含义?(1)“孤独”不仅是《百年孤独》的主题,也是拉丁美洲文学共同的主题。长期以来,拉丁美洲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外来文化的洗礼、西班牙等殖民者的入侵,在斗争中付出了血的代价。(2)“百年”指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指拉丁美洲长期愚昧、落后、保守、僵化。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家族史--国难史--民族史4.文章主旨:摆脱孤独《百年孤独》通过马孔多的变迁和布恩迪亚家庭的经历,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号召拉美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专制独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愚昧、落后、野蛮,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六、拓展延伸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孤独这一状态?主动合群还是依然自我?什么是孤独?有人把孤独分几个等级:……如何看待孤独?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作家刘同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