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特检技术 第3版 课件 第十八章 屈光地形图(MRT)技术_第1页
眼视光特检技术 第3版 课件 第十八章 屈光地形图(MRT)技术_第2页
眼视光特检技术 第3版 课件 第十八章 屈光地形图(MRT)技术_第3页
眼视光特检技术 第3版 课件 第十八章 屈光地形图(MRT)技术_第4页
眼视光特检技术 第3版 课件 第十八章 屈光地形图(MRT)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八章屈光地形图(MRT)技术第一节:概述目录第二节:技术操作第三节:MRT的主要评价参数第四节:临床应用远视性离焦诱发近视框架镜加剧远视性离焦OK镜逆转远视性离焦眼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近视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在于“远视性离焦”,这是一种周边视网膜的成像相对中央区聚焦于视网膜之后的现象。大量的研究证实:1.对动物进行远视性离焦处置,可诱导发育成近视眼。2.通过OK镜、多焦点接触镜等方式降低“远视性离焦”程度后可明显抑制近视发展。检测周边离焦可评估儿童近视发生、发展,评估OK镜等近视控制方式疗效,因此周边离焦检测是近视防控工作中的重要需求。视网膜周边离焦原理和用途1020304屈光地形图(MRT)通过改变光学系统的参数,获得一系列不同清晰程度的眼底图像,进而对眼底图像不同区域的清晰程度进行比较,生成每个区域的实际屈光值。-2.5-2.4-2.3-2.4-2.6-2.8-2.6-2.4-2.8-3.0-3.1-2.8-2.5-2.7-3.3-2.8-2.4-2.3-2.6-3.0-2.6-2.2-2.1-2.3-2.40+0.1+0.2+0.1-0.1-0.3-0.1+0.1-0.3-0.5-0.6-0.30-0.2-0.8-0.3+0.1+0.2-0.1-0.5-0.1+0.3+0.4+0.2-0.1+0.2+0.6+1.0+2.0+8.0+15.0-0.2-8.0-1.0-2.0-15.0-0.60屈光地形图(MRT)—原理+0.2+0.6+1.0+2.0+8.0+15.0-0.2-8.0-1.0-2.0-15.0-0.60屈光地形图(MRT)—原理MRT通过与电子及机械手段结合,优化测量条件,扩大测量范围,并可利用软件对周边屈光度数据进行建模和评估。第一节:概述目录第二节:技术操作第三节:MRT的主要评价参数第四节:临床应用√自动进入拍摄√自动生成编号检查步骤一:信息录入验光数据无需填写注:做过MRT检查的被检者,复检时输入姓名,下方空白区域会弹出历史信息,选择双击确认即可。1.输入姓名2.输入出生年月日(系统自动显示年龄)3.选择性别4.点击确认检查步骤二:患者调整被检者坐姿被检者保持坐姿舒适,调整被检者座椅或者升降桌的高度,下巴抵在下颌托的内槽前沿,前额贴紧额托,同时保证被检者头部垂直放置,眼睛外眼角与外眦线水平等高。检查步骤三:视网膜窗口对正左手扶住机身底部,右手握住操作杆,推动机器慢慢向前移动,去除周边反光及角膜反光。检查步骤四:瞳孔对正拍摄标准三要素:1.视网膜视窗眼底图像周边无反光。2.瞳孔对正:瞳孔上下对称,左右对齐,光圈居中。3.图像信息确认区选择正确的拍摄模式和眼位,平均灰阶值处于良好或合格状态。1.瞳孔左右不对称(设备物镜到角膜工作距离过近或过远)。距离过远,操纵杆向前推动距离过近,操纵杆向后拉回检查步骤四:瞳孔对正2.瞳孔上下不对称(调整机身高低)机身偏高,逆时针旋转纵杆调低机身偏低,顺时针旋转操纵杆调高检查步骤四:瞳孔对正检查步骤五:拍摄前参数确认按下操作杆上拍摄键或点击屏幕上采集图像,拍摄过程中(3秒)不能眨眼晃动。检查步骤六:图像存储1.如果图像拍摄过程中出现漏光或者眨眼,点击返回重拍。2.拍摄过程无异常,点击存储(置信度低于90%,将弹出不合格提示及不合格原因,点击重拍)。3.存储完成将设备移动切换眼位,按照拍摄流程进行拍摄存储。注意事项1、拍摄环境需在全暗室下进行,不存在屈光间质浑浊,眼球颤动,白内障或其他眼科基础疾病,如被检者瞳孔过小须散瞳后拍摄;2、瞳孔上下对称、左右对齐,使光圈位于瞳孔中心,无偏移,眼底图像无漏光;3、平均灰阶值处于良好或合格状态;4、拍摄过程中(约3秒)眼睛紧盯绿色注视灯,不能出现眨眼、晃动;5、睫毛眼睑遮挡时,应用棉签等辅助被检者将眼睑轻轻扒开,进行拍摄;6、角膜塑形镜配戴者,需注意前后拍摄的环境一致,同时注意塑形后角膜状态,只有经过相当的塑形时间后,才可获得稳定的周边屈光检测数据;7、离焦定制眼镜配戴者,需要充分确定被检者当前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影响周边屈光的干扰因素拍摄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被检者的配合程度,尤其是眼位和头位的偏斜等。第一节:概述目录第二节:技术操作第三节:MRT的主要评价参数第四节:临床应用相对点位图上的同心圆分别代表10°、20°、30°、40°视场角,数值表示在各方位对应的相对屈光值。相对点位图的中心圆为黄斑中心区域。以黄斑中心区域为参照标准,正号代表远视性离焦,负号代表近视性离焦。颜色与离焦状态的代表关系为:黄色、红色为远视性屈光不正,蓝色、绿色代表近视性屈光不正。图1相对点位图相对点位图将测量区域内对应点位屈光值进行3D形态的转换,横坐标轴展示的是S(上方)、N(鼻侧)、I(下方)、T(颞侧)四个方位。纵坐标表示相对屈光度。纵坐标轴0以上的为远视性离焦,颜色越红,远视性离焦越显著。纵坐标轴0以下的为近视性离焦,颜色越蓝,近视性离焦越显著。图2立体图立体图图像中央内圆视场角为15度,外圆视场角为53度。四条线划定15度视场角外上下鼻颞四个象限,字母依次是S、I、N、T。右侧的描述为计算机根据特定的算法得出离焦趋势、对称性及远视性离焦主导的区域等结果。图3离焦趋势图离焦趋势图第一节:概述目录第二节:技术操作第三节:MRT的主要评价参数第四节: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一:近视进展相关性分析MRT检测在临床中可用于评估近视的发生与发展风险。在一项使用MRT观察成年人周边离焦与近视程度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中心屈光度的近视程度与周边离焦程度有相关性。另一项使用MRT观察4~12岁儿童周边视网膜离焦状态分析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结论,且偏心度15°~45°范围内的离焦状态可能与儿童轴性近视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应用二:角膜塑形术后离焦状态分析MRT检测可用于指导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确定配戴者是否通过角膜塑形镜实现了周边远视性离焦向近视性离焦的转化,同时评价转化的稳定性,并观察转化程度和近视控制效果的相关性。多项独立研究观察了角膜塑形镜患者和单焦点框架镜配戴者的不同视网膜区域的离焦变化,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组受试者周边屈光比对照组显著向近视性离焦方向偏移,同时角膜塑形镜配戴临床效果好的受试者近视性离焦更多,而眼轴的增长与总的离焦量呈现显著性的相关关系。自由曲面离焦定制MRT检测数据可用于定制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