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熔覆高强韧铁基合金涂层的组织及其轴承滚道服役性能_第1页
激光熔覆高强韧铁基合金涂层的组织及其轴承滚道服役性能_第2页
激光熔覆高强韧铁基合金涂层的组织及其轴承滚道服役性能_第3页
激光熔覆高强韧铁基合金涂层的组织及其轴承滚道服役性能_第4页
激光熔覆高强韧铁基合金涂层的组织及其轴承滚道服役性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42CrM。钢表面制备出厚度超过3mm的含硼高强韧铁基

合金涂层(S1涂层),研究了该涂层的显微组织及其轴承滚道服役性

能,并与商用高硬度M2涂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1涂层与

基体之间结合良好,组织由马氏体基体相和岛状共晶强化相

M3C

型碳化物组成;S1涂层的平均硬度约为883HV,是M2涂层的1.1

倍。在许用接触应力试验中,S1涂层表面的压痕深度均小于滚动

元件直径的10,表现出稳定且优异的抗塑性变形能力;S1涂层

轴承心部的理论最大剪切应力为377.38MPa,低于M2涂层轴承心

部(392.03MPa),远低于轴承材料的剪切屈服应力(459MPa),表现

出较好的静载荷承载能力。S1涂层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为

2.66x107周次,是M2涂层的2倍。

01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1.1试样制备

试验原料为采用真空气雾化法自制的Fe-C-B-X合金粉末以及M2粉末,

其中M2粉末的化学成分与M2高速钢相似。2种粉末的粒径均为

53-150|im,形貌近似球形,如图1所示。试验用基板为风电轴承

中常用的调质态42CrM。低合金高强钢,尺寸为

150mmx70mmxl5mm,使用前进行精磨,酒精清洗并吹干。激光

熔覆前,将粉末放入100℃烘箱中保温2h。将采用激光熔覆制备

的Fe-C-B-X合金涂层记作S1涂层,对比涂层为采用相同工艺制备

的商用M2涂层。

(a)Fe-C-B-X合金粉末(b)M2粉末

图1激光熔覆用粉末的微观形貌

采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熔覆系统进行多层多道激光熔覆试

验,设计涂层厚度大于3mm。该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半导体激光

器、六轴联动机械臂、气动送粉器及自主研发的同轴送粉喷嘴。

经工艺优化后S1涂层与M2涂层的激光熔覆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

2kW、扫描速度3mms1、送粉速率10g・min」、离焦量0、激

光光斑直径7.2mm、搭接率40%,原料粉末通过载流气氧气吹入

熔池,且采用敏气对熔池进行保护,气体流量为9L-min3

1.2试验方法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涂层

截面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TEM测试试样制备步骤如下:沿涂层

水平方向切取尺寸为lOmmxlOmmxO.7mm的薄片,通过机械磨抛

使其厚度减薄至70um以下,然后采用冲片机获得直径为3mm的

薄片,并对其进行电解双喷及离子减薄从而制备出厚度小于

lOOnm的薄区。在SEM图像中测量涂层的高度H,基体熔深h,

计算涂层的稀释率n,计算公式为

ri=H/(h+H)(1)

采用维氏硬度计对涂层截面的显微硬度进行测试,测试间距为

0.2mm,试验载荷为4.9N,保载时间为15s。按照GB/T7314-2017,

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涂层的压缩性能进行表征,试样取自涂层,

取样方向沿激光熔覆方向,试样尺寸为ip2mmx4mm,压缩方向与

熔覆方向平行,加载速度为0.5mm-min3采用滚动接触疲劳试验

机对涂层试样进行室温滚动接触疲劳试验,试样为外径40mm、内

径16mm、宽5mm的圆环,试验转速为200r-min外加载荷为

3000N,冷却方式为油冷,对磨材料为淬火态GCrl5钢。采用液压

式万能材料试验机对涂层试样进行许用接触应力测试,试样尺寸

为75mmx45mmx30mm,其中涂层厚度超过3mm,试验过程中采

用尺寸为(p35mmx35mm滚柱对试样进行加载,根据GB/T

4662-2012,滚子轴承的最大许用接触应力Smax为4000MPa,则

可计算得到滚柱最大负载,即许用接触应力测试最大加载载荷为

260kN;滚柱最大负载Q的计算公式为

_/(0・0°335•穴•Sng)2

42P

-。=1+/北(1,力/力](3)

式中4为接触面的长度,取35mm;»为滚柱

与轴承的曲率之和"为与滚柱宜径、轴承宜径和接

触角有关的常数•取0.002;D为滚柱宜径•取35mm。

化相的形貌与S1涂层相似,也与基体之间形成共晶结构,共晶形

貌为花瓣状,强化相类型为M2c型碳化物。与S1涂层相比,M2

涂层中的共晶强化相尺寸明显减小。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

S1涂层中添加了少量的硼元素。硼元素在铁液中的固/液两相分配

系数远小于1,在凝固过程中硼元素在晶界处发生偏析,提高了

碳元素在铁液中的活度,使得碳化物更易在晶界处析出,因此S1

涂层中共晶强化相尺寸较大,含量较高。

(a)S1涂层,SEM形貌(b)图(a)中方框区域放大

(d)M2涂层,SEM形貌(e)图(d)中方糖区域放大(f)M2涂层,TEM形貌

图3不同涂层横截面的微观形貌

2.2静载荷承载能力

2.2.1涂层表面塑性变形

4(X)0

48.■S1涂层0500

-M2涂层0.0001Z)=3.5即

E../000

X37

/及2500

赵35

运*2000

耀521

出3W■,.••g1500

c二

011000

475

500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

测试次数

(a)压痕深度(b)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图4不同涂层在验载荷作用下的压痕深度及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由图4可知,S1涂层和M2涂层的平均压痕深度分别为3.12,3.29pm,

满足轴承的静载荷承载能力。然而,在第3次和第4次测试过程

中,涂层的压痕深度均超过分别为

M23.5jim,3.57,3.51nm0S1

涂层的压痕深度都低于3.5pim,说明与M2涂层相比,S1涂层表

现出更加稳定且优异的抗塑性变形能力。一般只有当静载荷超过

轴承表面的屈服强度时,其表面才会发生塑性变形,从而留下永

久压痕。LAI等通过有限元模拟等方法建立了轴承表面塑性压痕深

度的预测模型,如下:

式中总为表面的现性压痕深度;£(位为与材料有关

的系数;%为材料的屈服强度。

由式⑷可知,在最大许用接触应力相同的条件下,涂层的塑性压痕深

度取决于涂层的屈服强度,屈服强度越高则涂层的塑性压痕深度

越浅。S1涂层的压缩屈服强度较高,超过了3500MPa,大于M2

涂层的压缩屈服强度(3000MPa左右),因此S1涂层的平均塑性压

痕深度低于M2涂层o

(.)S1涂层,宏双形虢(b)Sl涂层.微观形貌(c)M2滁雇,宏观形虢

(d)图(c)中方线区域放大(e)M2濠层,微观形貌(f)M2流层,横向裂纹

图5许用接触应力试验后不同涂层的裁面形貌

由图5可见,许用接触应力试验后,S1涂层中不存在裂纹,

而M2涂层中存在横向裂纹和边缘裂纹,且裂纹主要沿晶界扩展

并止于马氏体之中。这是由于施加的静载荷超过M2涂层的屈服

强度,使涂层产生塑性流动,而塑性流动一般以拉应力的形式对

靠近基体处涂层的亚表面及涂层的边缘造成损伤,从而产生裂纹。

M2涂层的屈服强度与塑性均低于S1涂层,因此仅在M2涂层中

发现裂纹。在接触应力的作用下,M2涂层的表面出现由塑性变形

引起的层状撕裂,其中塑性变形区域的深度超过3Hm。然而S1涂

层表面未观察到明显的塑性变形,这主要是由于S1涂层中含有大

量尺寸较大的共晶碳化物,当承受较大的接触应力时,大块的共

晶碳化物可以有效支撑涂层基体组织,从而防止其发生塑性变形。

与S1涂层相比,M2涂层中共晶碳化物的含量较低,且尺寸细小,

不能有效抵御涂层基体的塑性变形,因此涂层表面发生层状撕裂。

2.2.2轴承心部损伤

轴承的静载荷承载能力除了需要考虑轴承表面的塑性变形外,还需要考

虑轴承的心部损伤。前者是为了保证轴承的平稳运行,而后者则

是确保轴承滚道的完整性,避免形成心部挤压故障。静载荷会使

壳心界面处产生较高的剪切应力,当界面处硬化层的最大剪切应

力超过心部材料的剪切屈服应力时,心部材料会产生塑性流动,

从而引起心部材料的损伤。一般轴承的静载荷承载能力取决于硬

化层的深度,硬化层深度不足会导致轴承心部损伤。当轴承表面

硬化层的硬度低于58HRC(660HV)时,随着轴承表面硬度的降低,

轴承的静载荷承载能力下降。因此,一般轴承的硬化层表面硬度

应超过660HV。随着硬化层深度的增加,其硬度逐渐降低至510HV,

然后迅速降至心部材料的硬度,一般将硬度超过510HV区域的深

度称为轴承的有效硬化深度;心部损伤可能发生的部位通常位于

有效硬化深度的110%处,即心部材料硬度的起始位置。由图6可

知,S1涂层的平均硬度约为883HV,是M2涂层(785HV)的1.1倍。

由于S1涂层与M2涂层的硬度均超过660HV,满足表面硬化层硬

度要求。S1涂层与M2涂层的有效硬化深度分别为5.16,4.92mm。

a

涂涂因

为P因荷

承b2,1M。

1S0,载

部;M5.合8力

4到,0倍静

心%和符1应

0,得85用

承1层33.用为2

174许切

轴7.算采.

的涂7约0大剪

下14计3般

度,度的最大

件S为)为一

深强于最

条于别5别圈度

化(

荷分拉强高论

为对,分式套

载硬b抗拉远理

式N/入力承,

静效kz其抗a的

公应轴,

用有0代P生

6到切,于

许算))为2数造M

56。得7等9产

大计((z为参剪0制

;0约5部

最其形Q算大2钢4

数述心

线,矩,计最—o力为

曲对函,上

,为m5M应承

布算一的mm将论0r力

分力)57C轴

计5关似3mo理02服应

度能-71

行0有近14屈层

硬载1b取40的T服

面/面L.1/的切涂

承进Xz,5.部B屈2

截460J定

的的T度触2心剪切

7,,M

样部力5/深接58据规的

7063承剪

试心应/纲..09和

层8Q,。51轴9料1

承L]量.根9的

涂切宽取为0层>1材S

同轴(5无.-钢

剪3半P为a,o覆

不测3与2别涂P7

预大〃的中27明M熔

6X0为分别M0r

了0(⑸M33C

图最S.面z分表光

为=0:式0.T2

一宣幺嗯(/

AH/E的=中触,和2究4激

T9B

受式接层则层3G研此在

此,激光熔覆表面强化的轴承不会因静载荷作用而发生心部损伤,

且激光熔覆S1涂层轴承心部的理论最大剪切应力较小,因此表现

出较好的静载荷承载能力。

2.3滚动接触疲劳性能

S1涂层的平均滚动接触疲劳寿命为2.66x107周次,是M2涂层

(1.30X1CP周次)的2倍。由图7可知,S1涂层和M2涂层的疲劳失

效形式均主要为整体分层,大面积的涂层从基体表面剥落,其中

剥落区域呈近椭圆形状,其长轴平行于滚动方向,而短轴垂直于

滚动方向。该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循环载荷的作用下涂层与

基体界面处产生较大的剪切应力,造成裂纹在界面处萌生与扩展,

最后导致涂层与基体分离。S1涂层表面非整体分层区域还存在轻

微的磨损,表面发现少量浅磨痕,未观察到麻点、剥落坑等疲劳

失效特征。与S1涂层相比,M2涂层表面存在明显的塑性变形痕

迹以及剥落坑,表明M2涂层除了发生整体分层失效外,还发生

点蚀及剥落失效。

由图8可见:M2涂层整体分层区域底部的基体表面相对平坦,存在少

量表面裂纹及较浅的起皮,表明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大块的涂层从

基体表面直接剥落,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相对较低;S1涂

层整体分层区域底部的基体表面存在大量的黏附剥离块,形成层

状形貌,表明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较高。S1涂层非整体分

层区域相对光滑,表面只有少量轻微的磨削纹理。与S1涂层相比,

M2涂层表面磨削纹理数量增多,深度增大,同时表面存在明显的

塑性变形痕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与涂层表面的硬度有关。

S1涂层表面的硬度接近900HV,M2涂层的表面硬度约为800HV,

而滚动接触疲劳的对磨试样的表面硬度约为830HV,因此试验后

M2涂层表面存在较深的磨削纹理,而S1涂层表面的磨削纹理较

浅。

(a)S1涂层,整体分层区域(c)图(b)中方枢区域放大

滚动方向

50pm

涂层,整体分层区域(f)图(e)中方框区域放大

图8滚动接触疲劳试验后不同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

涂层表面的高硬度可以有效地抵抗疲劳循环造成的表面损伤,并在疲

劳载荷的重载下改善涂层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由图9可知,S1

涂层剥落坑中仅发现基体组织,表明涂层与基体之间发生整体分

层,而未从基体表面剥落的涂层中没有出现表面塌陷及疲劳裂纹。

M2涂层剥落坑的微观形貌与S1涂层相似,在剥落坑中仅存在基

体组织,说明涂层与基体间发生整体分层;在未完全剥落的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