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_第1页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_第2页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_第3页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_第4页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儿童立场”重构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基于实践的教学反思与改进路径引言小学低年级(1-2年级)是儿童音乐素养启蒙的关键期。此时,儿童的认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约15-20分钟),对音乐的感知更依赖“体验”而非“理解”。2022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低年级音乐教学应聚焦‘兴趣激发’与‘感知体验’,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游戏、情境、互动等方式,让音乐成为他们表达情感、认识世界的工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包括曾经的自己)仍存在“成人视角”的偏差:过于强调“知识传递”(如识谱、唱歌技巧),忽视“兴趣保护”;过于依赖“教材本位”,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过于注重“教师主导”,忽视“儿童主体”的参与。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对音乐产生“距离感”,甚至失去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目标设计、内容整合、方法转型、评价优化四个维度,反思低年级音乐教学的误区,并提出以“儿童立场”为核心的改进路径。一、教学目标: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价值重构(一)误区:重技能轻兴趣的目标偏离最初,我对低年级音乐目标的理解停留在“教会歌曲、掌握技能”层面。例如,教《小蚂蚁》一课时,我设定的目标是:“学会演唱歌曲《小蚂蚁》,准确掌握四分音符的节奏(××××)。”课堂上,我反复强调“节奏要准”“歌词要记牢”,却发现不少学生眼神涣散,甚至偷偷摆弄文具——他们对“枯燥的技能训练”毫无兴趣。新课标指出:“低年级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素养,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上述目标的问题在于:以“教师的教学任务”为中心,而非“儿童的学习需求”为中心,忽视了儿童“通过体验获得快乐”的核心诉求。(二)重构:基于核心素养的儿童化目标设计后来,我调整了《小蚂蚁》的教学目标:“通过‘模仿小蚂蚁搬家’的动作游戏,感受四分音符‘有力、均匀’的节奏特点;能以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用动作表现小蚂蚁‘勤劳工作’的情景,体验音乐中的劳动乐趣。”这一目标的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知识技能”到“素养培育”:将“掌握四分音符”转化为“感受节奏的特点”,更符合低年级学生“通过体验认知”的思维方式;2.从“教师主导”到“儿童主体”:增加“用动作表现情景”的要求,让学生成为“音乐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学习者”;3.从“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融合了“审美感知”(感受节奏)、“艺术表现”(演唱与动作)、“情感态度”(体验劳动乐趣)三大素养,更符合新课标“全面育人”的要求。课堂上,我让学生扮演“小蚂蚁”,一边唱“小蚂蚁,真勤劳”,一边用手做“爬呀爬”的动作,模仿“搬粮食”的情景。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有的模仿“扛大米”,有的模仿“拖面包屑”,甚至自发编了“小蚂蚁,加油干”的歌词。他们在“玩”中感受了节奏,在“表现”中学会了歌曲,更在“体验”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这才是低年级音乐教学应有的样子。二、教学内容:从“教材本位”到“生活联结”的资源整合(一)问题:脱离生活经验的内容疏离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抽象的音乐符号”或“远离生活的内容”难以理解。例如,我曾教过一首传统儿歌《茉莉花》,歌词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课堂上,我问学生:“你们见过茉莉花吗?”大部分学生摇头——他们对“茉莉花”的认知仅停留在“歌词里的词语”,无法产生情感共鸣。结果,学生唱得毫无感情,甚至把“芬芳美丽”唱成“芬芳美‘丽’(第三声)”(方言影响)。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让音乐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联系。”上述案例的问题在于:内容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无法共鸣”。(二)整合: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开发后来,我调整了《茉莉花》的教学内容:1.联结生活经验:课前,让学生观察家里的“小花”(如绿萝、多肉),用手机拍下来带到课堂;2.融合多学科:结合美术课,让学生画“自己家的小花”;结合语文课,编“小花的儿歌”(如“小花小花真漂亮,天天向我点头笑”);3.渗透文化元素:告诉学生“茉莉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很多民歌里都有它”,播放一段《茉莉花》的民乐演奏(如二胡版),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美”。课堂上,学生们展示自己画的“小花”,兴奋地说:“这是我家的绿萝,它的叶子像小扇子!”“这是我家的多肉,它的叶子胖胖的!”我趁机引导:“茉莉花也是这样可爱的小花,我们来唱一唱它吧!”学生们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有的还指着自己画的小花,把“芬芳美丽满枝桠”改成“芬芳美丽满我家”——他们不仅学会了歌曲,更对“茉莉花”产生了真实的情感联结。三、教学方法:从“教师主导”到“儿童主体”的策略转型(一)困境:单向灌输的方法局限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法往往效果不佳。例如,教《小雨沙沙》时,我一开始采用“逐句教唱”的方法:“老师唱一句,你们跟着唱一句。”结果,唱了三遍,还有学生把“小雨小雨沙沙沙”唱成“小雨小雨哗哗哗”——他们根本没听清歌词,更没理解歌曲的意思。(二)转型:互动生成的方法创新后来,我采用“情境创设+游戏互动”的方法,重新设计了《小雨沙沙》的教学:1.情境导入: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小雨”动画(小雨滴落在草地上,小草发芽;落在花园里,小花开放),问学生:“小雨滴在和谁说话呀?”学生们纷纷回答:“和小草说话!”“和小花说话!”2.游戏学词:玩“猜一猜”游戏:“小雨滴说‘沙沙沙’,小草会说什么呀?”学生们发挥想象:“小草说‘我要喝水’!”“小草说‘我要长大’!”我趁机教歌词:“小雨小雨沙沙沙,落在花园里,小花小花快长大,哎嗨哎嗨哟!”3.动作表现:让学生用动作表现“小雨沙沙”(双手手指张开,轻轻摇晃,模仿小雨滴)、“小花长大”(双手从下往上慢慢张开,模仿小花开放)。学生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唱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4.创编拓展:鼓励学生编“自己的小雨歌”,比如“小雨小雨沙沙沙,落在果园里,苹果苹果快长大,哎嗨哎嗨哟!”“小雨小雨沙沙沙,落在我家阳台,多肉多肉快长大,哎嗨哎嗨哟!”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模仿“小雨滴”,有的模仿“小花”,有的编自己的歌词,甚至有学生主动要求“表演给大家看”。他们在“玩”中学会了歌曲,在“创造”中感受了音乐的乐趣——这正是低年级音乐教学应有的“互动生成”状态。四、评价机制: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关注”的体系优化(一)弊端:单一结果的评价偏差传统的音乐评价往往以“结果”为导向,比如“谁唱得最好”“谁节奏最准”。这种评价方式容易让“表现一般”的学生失去信心。例如,我曾遇到一个内向的学生,他唱歌声音很小,节奏也不太准,每次评价时都低着头。有一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不举手?”他小声说:“我怕唱错,大家会笑我。”(二)优化:多元激励的评价设计后来,我调整了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过程性”的评价体系:1.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自评”(学生自己说“我做得好的地方”)、“互评”(小伙伴说“你做得好的地方”)、“师评”(老师说“你进步的地方”);2.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唱歌”,还评价“动作表现”“创意编词”“倾听习惯”(如“XX的动作很像小花,做得真好!”“XX编的‘小雨落在果园里’很有创意!”“XX认真听老师讲,值得表扬!”);3.评价方式具体化:用“星级贴纸”“音乐小勋章”等实物奖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如“今天你积极举手发言,获得‘勇敢星’!”“你编的歌词很有趣,获得‘创意勋章’!”)。那个内向的学生,有一次在“编歌词”环节,小声说:“小雨小雨沙沙沙,落在我家的多肉上,多肉多肉喝饱啦。”我立刻表扬他:“XX编的‘多肉喝饱啦’很真实,因为他观察了自己家的多肉,真棒!”并给他贴了一个“创意星”。从那以后,他慢慢变得主动了,偶尔会举手发言,唱歌声音也变大了。五、改进路径:以“儿童立场”构建低年级音乐课堂的实践框架基于以上反思,我总结了以下改进路径,旨在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低年级音乐课堂:(一)目标设计:建立“兴趣优先、素养落地”的目标体系目标定位:以“兴趣爱好”为起点,以“核心素养”为终点,将“知识技能”融入“体验活动”中(如“通过游戏感受节奏”“通过动作表现情感”);目标表述: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表述目标(如“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而非“掌握”“学会”等抽象词汇(如“能以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改为“能用自己的声音愉快地演唱歌曲”)。(二)内容开发:打造“生活联结、文化渗透”的课程资源贴近生活:选择儿童熟悉的题材(如“家庭”“学校”“大自然”),将音乐与生活经验结合(如“唱《小蚂蚁》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帮妈妈做家务”的情景”);渗透文化:融入传统音乐元素(如民间儿歌、童谣、民乐),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美”(如“唱《拔萝卜》时,告诉学生这是中国的民间故事,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儿歌”);融合多学科:与美术(画歌曲中的情景)、语文(编儿歌)、科学(观察自然现象)等学科结合,让音乐学习更丰富(如“唱《春天在哪里》时,让学生画春天的画,编春天的儿歌”)。(三)策略运用:采用“互动体验、游戏化教学”的方法模式情境创设:用动画、图片、实物等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如“小蚂蚁搬家”“春天的小雨”“小鸭子游泳”),让学生“走进”音乐;游戏互动:用“模仿游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声音)、“创编游戏”(编歌词、编动作)、“竞赛游戏”(“谁的动作最像小鸭子”“谁编的歌词最有趣”)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身体参与:让学生用身体感受音乐(如拍手、跺脚、拍腿表现节奏,用动作表现歌曲中的角色),因为“身体是儿童最好的学习工具”。(四)评价实施:构建“多元激励、过程导向”的评价体系关注过程:记录学生的“第一次举手”“第一次编歌词”“第一次主动表演”等进步,而非只看“最终的演唱结果”;多元评价:让学生自己说“我做得好的地方”,让小伙伴说“你做得好的地方”,让老师说“你进步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肯定”;激励为主:用“星级贴纸”“音乐小勋章”“班级音乐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如“今天你获得了‘勇敢星’,贴在你的‘音乐成长手册’上,期末可以兑换‘音乐小达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