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主题创作活动设计_第1页
幼儿园美术主题创作活动设计_第2页
幼儿园美术主题创作活动设计_第3页
幼儿园美术主题创作活动设计_第4页
幼儿园美术主题创作活动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园美术主题创作活动设计一、引言:美术主题创作的教育价值定位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视觉符号的表达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美术主题创作(ThematicArtCreation)作为一种整合性活动,以"主题"为线索串联儿童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认知探索,其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审美感知:通过对色彩、形状、材质的操作,发展儿童对美的敏感度与表达欲;表征能力:用绘画、手工、装置等方式"翻译"内心世界,提升符号化思维水平;情感与社会连接:通过主题(如"家庭""自然""节日")传递情感共鸣,建立对自我、他人与世界的理解。本文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幼儿园美术主题创作活动的设计框架与具体案例,旨在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二、美术主题创作活动的设计原则(一)儿童中心:从"教师预设"到"儿童生成"主题的选择应基于儿童的兴趣点与生活经验。例如:小班幼儿对"家庭"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可设计"我的家人"主题;中班幼儿对"自然变化"充满好奇,可选择"春天的秘密";大班幼儿开始关注"文化符号",可探索"传统纹样"。操作策略:通过观察记录(如幼儿的对话、游戏行为)、问卷调查(如"你最想画的东西是什么?")收集主题线索,避免"为主题而主题"的成人化设计。(二)生活联结:从"课堂内"到"生活中"美术创作应与儿童的真实生活场景关联,让"创作"成为"生活的延伸"。例如:在"秋天的果实"主题中,可带幼儿到种植园采摘果实,观察其形状、颜色,再用黏土、彩纸制作"果实拼盘";在"我的幼儿园"主题中,引导幼儿用写生的方式画教室、操场,再将作品制作成"幼儿园地图"。(三)经验整合:从"单一技能"到"多元发展"主题创作应整合美术技能(如涂色、剪纸、粘贴)与其他领域经验(如语言、科学、社会)。例如:"给妈妈的礼物"主题中,幼儿不仅要学习用折、剪、贴制作"爱心贺卡"(美术),还要用语言表达"妈妈的优点"(语言),了解"母亲节"的意义(社会)。(四)游戏化:从"任务驱动"到"快乐表达"幼儿的创作过程应充满"游戏性",避免"标准化要求"(如"必须画得像")。例如:在"海底世界"主题中,可提供"鱼的身体模板"(圆形、三角形),让幼儿用彩纸、亮片自由装饰"属于自己的鱼";在"云朵的故事"主题中,用棉花、水彩颜料让幼儿"玩"出云朵的形状,再添画"云朵上的小房子"。三、美术主题创作活动的类型与案例设计根据主题的来源与指向,将幼儿园美术主题创作分为生活经验类、自然探究类、文化传承类、情感表达类四大类型,每类提供具体案例。(一)生活经验类:以"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载体主题案例:小班《我的家庭树》1.活动目标(整合三维目标)认知:能识别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如爸爸的胡子、妈妈的长发),用简单的形状(圆形、长方形)表征;技能:学习用彩纸、黏土、毛根等材料进行粘贴、塑造;情感:感受家庭的温暖,愿意表达对家人的爱。2.前期准备材料:家庭照片(每位幼儿带1-2张)、彩色卡纸(树干形状)、彩纸、黏土、毛根、胶水、蜡笔;环境:教室布置"家庭树"主题墙(贴有幼儿的家庭照片);经验铺垫:通过"家庭分享会"让幼儿讲述"我的家人",教师记录关键信息(如"爸爸喜欢踢足球""妈妈会做蛋糕")。3.实施流程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家庭树"模型(树干上贴有自己的家庭照片),说:"这是老师的家庭树,上面有爸爸、妈妈和我。你们的家庭树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分享家庭故事。创作(20分钟):①给每位幼儿发放树干形状的卡纸(作为"家庭树"的主体);②提供彩纸(用于剪"家人的脸")、黏土(用于做"头发""鼻子")、毛根(用于做"胡子""辫子")等材料;③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家人(如用毛根做爸爸的胡子,用黏土做妈妈的卷发)。分享(10分钟):让幼儿将作品贴在主题墙上,轮流讲述"我的家庭树"(如"这是爸爸,他喜欢踢足球,所以我用绿色彩纸做了他的运动服")。延伸(后续活动):将幼儿的作品制作成"家庭故事书",放在语言区供幼儿阅读;或邀请家长参与"家庭树"分享会,增进亲子互动。4.关键支持策略材料的开放性:不提供"标准化"的家人模板,让幼儿用不同材料自由创作(如用彩纸剪"妈妈的裙子",用黏土做"宝宝的脸");引导的启发性:当幼儿说"我不会画爸爸"时,教师可提示:"爸爸的脸是什么形状的?他有没有戴眼镜?"或展示爸爸的照片,让幼儿观察后再创作;评价的多元性:不评价"画得像不像",而是关注"幼儿的表达"(如"你用了红色给妈妈做裙子,一定是因为妈妈喜欢红色吧?")。(二)自然探究类:以"自然现象"为线索主题案例:中班《春天的小芽芽》1.活动目标认知:观察芽的形状(如小尖芽、圆芽)、颜色(嫩绿色),了解芽的生长过程;技能:用棉签、水彩颜料画"小芽芽",用彩纸粘贴"土壤";情感:感受春天的生机,激发对自然的热爱。2.前期准备经验铺垫:带幼儿到种植园观察发芽的种子(如绿豆芽、黄豆芽),用照片记录芽的生长过程;材料:棉签、水彩颜料(嫩绿色、浅绿色)、彩纸(棕色、黄色,用于做土壤)、发芽的种子(实物)。3.实施流程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发芽的绿豆,说:"春天到了,小种子睡醒了,钻出了小芽芽。你们见过小芽芽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回忆观察到的芽的特征。创作(25分钟):①教师示范用棉签蘸浅绿色颜料画"小芽芽"(从下往上画,先画芽的茎,再画芽尖);②让幼儿用棉签自由画"小芽芽"(鼓励画不同形状的芽,如弯弯曲曲的芽、直直的芽);③用彩纸剪"土壤"(棕色、黄色的小碎片),粘贴在画的下方(表示芽从土壤里钻出来)。分享(10分钟):让幼儿将作品放在"春天的花园"主题墙上,讲述"我的小芽芽"(如"我的小芽芽是弯的,因为它想看看太阳")。延伸(后续活动):将幼儿的作品与发芽的种子放在科学区,观察"小芽芽"的生长(如每天给种子浇水,记录芽的变化);或用幼儿的作品制作"春天的日记",记录"小芽芽"的生长过程。4.关键支持策略观察的引导:在创作前带幼儿仔细观察芽的形状(如用放大镜看芽尖的细小绒毛),让"创作"基于"真实的观察";材料的适宜性:用棉签代替画笔(适合中班幼儿的手部动作发展),让幼儿更容易控制"芽"的形状;经验的整合:将美术创作与科学探究结合(如观察芽的生长过程,记录在"春天的日记"中),让幼儿在"做中学"。(三)文化传承类:以"传统符号"为载体主题案例:大班《传统纹样大变身》1.活动目标认知:识别传统纹样(如牡丹纹、云纹、回纹),了解其文化意义(如牡丹代表富贵,云纹代表吉祥);技能:用绘画、剪纸、粘贴等方式"改造"传统纹样(如将牡丹纹画在T恤上,用云纹做书签);情感:感受传统纹样的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前期准备经验铺垫:带幼儿参观博物馆(或线上展览),观察传统纹样(如瓷器上的牡丹纹、建筑上的云纹);材料:传统纹样图片(牡丹、云纹、回纹)、空白T恤、书签纸、彩笔、剪纸工具、丙烯颜料。3.实施流程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传统纹样图片,说:"这些纹样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它们有好听的名字,比如牡丹纹、云纹。你们看,牡丹纹像什么?云纹像什么?"引导幼儿讨论传统纹样的形状与意义。创作(25分钟):①教师示范"改造"传统纹样(如将牡丹纹画在T恤上,用丙烯颜料涂颜色;或用剪纸做云纹,粘贴在书签上);②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纹样,用"自己的方式"改造(如将回纹画在书包上,用彩笔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分享(10分钟):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我的传统纹样"(如"我把牡丹纹画在T恤上,因为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我想让妈妈穿得更漂亮")。延伸(后续活动):将幼儿的作品放在"传统文化角",供幼儿欣赏;或组织"传统纹样展",邀请家长参观,介绍"我的纹样故事"。4.关键支持策略文化的解读: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传统纹样的意义(如"牡丹纹像大大的花朵,古时候的人们觉得它很漂亮,代表幸福");创作的自主性:允许幼儿"改造"传统纹样(如将云纹画成"带眼睛的云",将牡丹纹画成"彩虹色的花朵"),让"传统"与"儿童的想象"结合;经验的拓展:将传统纹样与其他活动结合(如用牡丹纹做"春天的贺卡",用云纹做"故事书的封面"),让幼儿在"使用"中感受传统纹样的价值。(四)情感表达类:以"情绪与情感"为核心主题案例:大班《给妈妈的爱心包裹》1.活动目标认知:能识别"爱"的表达方式(如拥抱、礼物、关心);技能:用折、剪、贴制作"爱心包裹"(如用彩纸折"爱心",用黏土做"妈妈的礼物");情感:感受妈妈的爱,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感恩。2.前期准备经验铺垫:引导幼儿回忆"妈妈为我做的事"(如陪我玩、给我做饭、帮我穿衣服);材料:彩色卡纸(用于做"包裹"的盒子)、彩纸(用于折"爱心")、黏土(用于做"妈妈的礼物",如蛋糕、flowers)、丝带(用于装饰"包裹")。3.实施流程导入(10分钟):教师展示自己给妈妈做的"爱心包裹"(里面有折的爱心、黏土做的蛋糕),说:"妈妈平时很爱我,我想给她做一个爱心包裹,里面装着我对她的爱。你们想给妈妈做什么?"引导幼儿分享"想给妈妈的礼物"。创作(25分钟):①教师示范做"爱心包裹"(用彩色卡纸折一个小盒子,用彩纸折"爱心",用黏土做"礼物",再用丝带装饰盒子);②让幼儿自由创作(如有的幼儿用彩纸折"妈妈的裙子",有的用黏土做"妈妈的项链")。分享(10分钟):让幼儿将"爱心包裹"放在展示台上,讲述"我给妈妈的礼物"(如"这是我给妈妈做的蛋糕,因为妈妈喜欢吃巧克力")。延伸(后续活动):让幼儿将"爱心包裹"带回家送给妈妈,并用照片记录妈妈的反应;或在语言区让幼儿讲述"妈妈收到礼物的故事"。4.关键支持策略情感的激发:在导入环节用"真实的故事"(教师自己给妈妈做礼物的经历)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创作的个性化: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如有的幼儿画"妈妈陪我玩的场景",有的用黏土做"妈妈的手");反馈的强化:让幼儿将作品送给妈妈(真实的接收者),让"表达爱"成为"真实的行动",增强情感体验的深度。四、美术主题创作活动的设计要点(一)目标的整合性:避免"重技能轻情感"美术主题创作的目标应涵盖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且以"情感"为核心。例如:在《我的家庭树》主题中,"感受家庭的温暖"是情感目标,"用材料表征家人"是技能目标,"识别家人的特征"是认知目标,三者应有机整合。(二)材料的开放性:避免"标准化要求"材料应提供"多种选择"(如彩纸、黏土、毛根、棉签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例如:在《春天的小芽芽》主题中,有的幼儿用棉签画芽(适合手部动作发展较好的幼儿),有的用彩纸剪芽(适合喜欢剪纸的幼儿),有的用黏土做芽(适合喜欢立体创作的幼儿)。(三)过程的自主性:避免"教师主导"创作过程应让幼儿"主导"(如选择材料、决定创作方式、表达内容),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如提供材料、引导观察、倾听讲述)。例如:在《传统纹样大变身》主题中,教师不规定"必须用什么纹样",而是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纹样(如有的幼儿选牡丹纹,有的选云纹),并允许幼儿"改造"纹样(如将云纹画成"带眼睛的云")。(四)评价的多元性:避免"单一标准"评价应关注幼儿的过程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情感体验(如是否感受到快乐、是否表达了真实的情感)、作品的独特性(如是否用了自己的方式表现主题),而不是"画得像不像"或"技能是否熟练"。例如:在《给妈妈的爱心包裹》主题中,评价的重点是"幼儿是否表达了对妈妈的爱"(如"你给妈妈做的礼物很用心,妈妈一定会很喜欢"),而不是"礼物做得好不好看"。五、结语:美术主题创作的核心是"儿童的表达"幼儿园美术主题创作的本质是儿童用视觉符号表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教师的任务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