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个案护理_第1页
双相情感障碍个案护理_第2页
双相情感障碍个案护理_第3页
双相情感障碍个案护理_第4页
双相情感障碍个案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案例背景与评估(一)患者基本信息张某,女,28岁,汉族,本科学历,公司职员,未婚,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家族中其母亲有抑郁症病史,父亲体健,无其他精神疾病家族史。(二)发病过程患者于2024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高涨,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言语增多,语速加快,话题转换频繁,对工作充满热情,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工作也不感觉疲惫,认为自己能力极强,能胜任多项高难度工作。期间出现冲动消费行为,购买大量不必要的奢侈品,花费约5万元。此状态持续约1个月后,患者情绪突然转为低落,表现为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愿与人交流,整日卧床,食欲明显下降,每日进食量仅为平时的1/3,夜间睡眠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日睡眠时间仅3-4小时,自觉精力不足,工作能力下降,有自责、自罪感,认为自己一事无成,给家人带来了负担,曾出现过自杀念头,但未采取实际行动。上述情绪低落状态持续约2个月,后又再次出现情绪高涨状态,如此反复,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4年8月入院。(三)身体检查一般检查: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身高165cm,体重50kg。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出血点,弹性良好。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部及其器官:颅骨无畸形,头发分布均匀,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耳鼻咽喉未见异常。颈部:柔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处,搏动范围正常,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4次/分。脊柱四肢: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畸形,活动自如,四肢无畸形,关节无红肿、压痛,活动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四)精神检查意识状态: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对时间、地点、人物能准确辨认。感知觉:未发现幻觉、错觉及感知综合障碍。思维:情绪高涨时,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言语增多,话题易随境转移;情绪低落时,思维迟缓,联想速度减慢,言语减少,语速缓慢,思考问题困难。未发现妄想等思维内容障碍。情感:情感体验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情绪波动大,时而高涨,时而低落,且两种情绪状态交替出现。情绪高涨时,表现为兴高采烈,洋洋自得,有感染力;情绪低落时,表现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悲观绝望。意志行为:情绪高涨时,意志活动增强,行为忙碌,动作增多,但缺乏条理性;情绪低落时,意志活动减退,行为迟缓,动作减少,生活被动懒散。自知力: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认识不足,情绪高涨时否认自己有病,情绪低落时对自己的病情有部分认识,但求治愿望不强烈。(五)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8×10⁹/L,红细胞计数4.5×10¹²/L,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计数220×10⁹/L,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25U/L,谷草转氨酶20U/L,总胆红素15μmol/L,直接胆红素5μmol/L,间接胆红素10μmol/L,尿素氮5.0mmol/L,肌酐60μmol/L,血糖5.2mmol/L,电解质(钠、钾、氯、钙等)均在正常范围内。甲状腺功能检查:促甲状腺激素2.5mI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5pmol/L,游离甲状腺素15pmol/L,各项指标均正常。脑电图检查:轻度异常脑电图,表现为α波频率减慢,波幅降低,β波增多。心理测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情绪低落时评分30分,提示重度抑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情绪低落时评分20分,提示明显焦虑。杨氏躁狂量表(YMRS):情绪高涨时评分25分,提示中度躁狂。二、护理问题与诊断(一)情绪不稳定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特点有关,患者表现为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且两种情绪状态交替出现,情绪波动幅度大。(二)睡眠障碍与情绪异常有关,患者情绪低落时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日睡眠时间仅3-4小时;情绪高涨时则出现睡眠需求减少,夜间睡眠仅3-4小时仍精力充沛。(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情绪低落时食欲下降有关,患者情绪低落时每日进食量仅为平时的1/3,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四)有自伤、自杀的风险与情绪低落时出现自责、自罪感、悲观绝望有关,患者曾出现过自杀念头。(五)社交功能障碍与情绪异常及行为改变有关,患者情绪高涨时言语过多、行为冲动,可能引起他人反感;情绪低落时不愿与人交流,回避社交活动,导致社交功能受损。(六)缺乏疾病相关知识与对疾病认识不足有关,患者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知识缺乏了解,影响治疗依从性。三、护理计划与目标(一)针对情绪不稳定护理计划: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情绪波动的先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根据患者情绪状态,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如情绪高涨时给予适当的约束和引导,情绪低落时给予安慰和支持;遵医嘱给予情绪稳定剂等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护理目标:患者在住院期间情绪波动幅度减小,情绪高涨和低落的持续时间缩短,发作频率降低;患者能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减少冲动行为。(二)针对睡眠障碍护理计划: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温度适宜;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按时上床睡觉和起床;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焦虑情绪,促进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催眠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护理目标:患者在1周内入睡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夜间觉醒次数减少至1次以内,每日睡眠时间达到6-8小时;患者能掌握2-3种促进睡眠的方法。(三)针对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护理计划: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鼓励患者进食,情绪低落时给予陪伴和鼓励,提供患者喜爱的食物;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每周测量体重1次;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护理目标:患者在2周内每日进食量恢复至平时的2/3以上;患者体重在1个月内不再下降,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四)针对有自伤、自杀的风险护理计划: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特别是情绪低落时,警惕自杀念头和行为的出现;将患者安置在易于观察的病室,避免独处;加强安全管理,清除病室内可能用于自伤、自杀的危险物品;与患者家属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让家属多陪伴患者;向患者介绍应对自杀念头的方法,如及时向医护人员或家属倾诉。护理目标: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发生自伤、自杀行为;患者能主动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自杀念头。(五)针对社交功能障碍护理计划:鼓励患者参与集体活动,如小组心理治疗、娱乐活动等,逐渐恢复社交能力;指导患者学习社交技巧,如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技巧等;及时给予患者肯定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护理目标:患者在住院期间能主动与至少2-3名病友或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患者能参与至少1-2次集体活动。(六)针对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护理计划: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及注意事项等知识;发放疾病相关的宣传资料,供患者及家属阅读;定期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和答疑活动。护理目标: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前能说出双相情感障碍的3-4个主要临床表现和2-3种治疗方法;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四、护理过程与干预措施(一)情绪不稳定的护理密切观察:护理人员每2小时巡视患者一次,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言语、行为等,记录情绪波动的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及时发现情绪波动的先兆,如情绪高涨时出现言语增多、语速加快、活动增多等,情绪低落时出现沉默寡言、唉声叹气、活动减少等,一旦发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患者的感受,尊重患者的人格,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心理干预:情绪高涨时:护理人员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避免与患者发生争执,用温和、坚定的语言引导患者,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让患者参与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动、阅读等,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同时,向患者解释其行为的不当之处,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情绪低落时:护理人员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患者分析问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以给患者讲述一些成功治疗的案例,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药物治疗护理:遵医嘱给予碳酸锂片0.5g,每日2次口服,用于稳定患者情绪。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手抖、乏力等,定期监测血锂浓度,确保血锂浓度在0.8-1.2mmol/L之间。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二)睡眠障碍的护理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夜间关闭不必要的灯光,保持光线柔和,调节病室温度在22-24℃之间,湿度在50%-60%之间,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建立规律作息:帮助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周末也不例外,培养患者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避免进行剧烈运动、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书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患者取舒适的体位,闭上眼睛,缓慢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使腹部收缩,重复进行5-10分钟。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冥想,让患者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情绪,促进睡眠。药物治疗护理:患者入院后前3天,因入睡困难明显,遵医嘱给予艾司唑仑片1mg,每晚睡前口服。用药期间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等,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嗜睡等。3天后患者入睡困难有所改善,停用艾司唑仑片。(三)营养失调的护理制定饮食计划: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饮食习惯,与营养师共同制定饮食计划,保证患者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主,如瘦肉、鱼类、蛋类、蔬菜、水果等。鼓励进食:情绪低落时,患者不愿进食,护理人员陪伴在患者身边,耐心劝说患者进食,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吃一点东西,才能有精力战胜疾病”。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进食环境,帮助患者准备喜爱的食物,增加患者的食欲。监测体重:每周一早晨为患者测量体重一次,记录体重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饮食计划。如果患者体重持续下降,及时报告医生,考虑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患者入院第1周,进食量较少,每日进食量仅为平时的1/3,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注射液2g静脉滴注,每日1次,补充营养。1周后患者进食量逐渐增加,停用静脉营养支持。(四)有自伤、自杀风险的护理密切观察: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巡视,特别是在夜间、凌晨等自杀高发时段,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行为表现,如有无独处、沉默寡言、情绪异常激动等情况,及时发现自杀的危险因素。安置病室:将患者安置在离护士站较近的病室,便于观察和照顾,避免患者独处。病室内不放置任何可能用于自伤、自杀的危险物品,如刀、剪、绳子、玻璃制品等。安全管理:定期检查病室的安全情况,及时清除危险物品。指导患者及家属配合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将危险物品带入病室。家属支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向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和自杀风险,争取家属的配合和支持。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关心和安慰,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心理干预:向患者介绍应对自杀念头的方法,如当出现自杀念头时,及时向医护人员或家属倾诉,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帮助患者认识到自杀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五)社交功能障碍的护理鼓励参与集体活动: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和病情,组织患者参与集体活动,如小组心理治疗、绘画、唱歌、下棋等。在活动中,护理人员引导患者与其他病友进行交流和互动,帮助患者逐渐适应社交环境。指导社交技巧: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社交技巧,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倾听他人讲话、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并进行模拟训练,让患者在实践中掌握社交技巧。肯定和鼓励:当患者在社交活动中取得进步时,如主动与他人交流、参与集体活动等,护理人员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激发患者参与社交活动的积极性。(六)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的护理知识讲解:护理人员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及注意事项等知识。每周安排1次集中讲解,每次30-60分钟,同时根据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进行个别解答。发放资料: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双相情感障碍的宣传资料,如手册、图片等,供患者及家属阅读,加深对疾病的了解。健康讲座:定期组织患者及家属参加健康知识讲座,邀请医生、药师等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内容包括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心理调节技巧等。讲座后进行答疑活动,解决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五、效果评价与数据分析(一)情绪不稳定的评价评价指标:情绪波动幅度、情绪高涨和低落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冲动行为发生次数。数据分析:患者入院时情绪波动幅度大,情绪高涨和低落状态交替出现,每月发作2-3次,冲动行为每周发生1-2次。经过4周的护理干预后,患者情绪波动幅度明显减小,情绪高涨和低落的持续时间缩短,发作频率降低至每月1次,冲动行为未再发生。(二)睡眠障碍的评价评价指标: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每日睡眠时间。数据分析:患者入院时入睡时间超过1小时,夜间觉醒次数3-4次,每日睡眠时间3-4小时。经过1周的护理干预后,患者入睡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夜间觉醒次数减少至1次以内,每日睡眠时间达到6-8小时。出院时,患者睡眠情况稳定,上述指标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三)营养失调的评价评价指标:每日进食量、体重变化。数据分析:患者入院时每日进食量仅为平时的1/3,体重50kg。经过2周的护理干预后,患者每日进食量恢复至平时的2/3以上,体重增至51kg。出院时,患者每日进食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体重增至52kg。(四)有自伤、自杀风险的评价评价指标:自杀念头出现次数、自伤、自杀行为发生情况。数据分析:患者入院时有自杀念头,未发生自伤、自杀行为。经过4周的护理干预后,患者未再出现自杀念头,也未发生自伤、自杀行为。(五)社交功能障碍的评价评价指标:主动交流次数、参与集体活动次数。数据分析:患者入院时不愿与人交流,不参与集体活动。经过3周的护理干预后,患者能主动与2-3名病友或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每周参与1-2次集体活动。出院时,患者社交能力明显改善,能主动与他人交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六)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的评价评价指标:疾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数据分析:患者及家属入院时对双相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