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机器人操作与维护手册_第1页
智能制造机器人操作与维护手册_第2页
智能制造机器人操作与维护手册_第3页
智能制造机器人操作与维护手册_第4页
智能制造机器人操作与维护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操作与维护手册The"IntelligentManufacturingRobotOperationandMaintenanceManual"isdesignedtoprovidecomprehensiveguidanceforuserstooperateandmaintainintelligentmanufacturingrobotseffectively.Thismanualisparticularlyusefulinindustriessuchasautomotive,electronics,andpharmaceuticals,whereprecisionandefficiencyarecrucial.Itcoverseverythingfrombasicsetupandoperationtotroubleshootingandmaintenanceprocedures,ensuringthatuserscanmaximizetheperformanceoftheirrobots.Thismanualservesasavitalresourceforbothbeginnersandexperiencedoperators.Itstartswithanintroductiontothefundamentalprinciplesofrobotoperation,explainingthebasiccontrolsandsafetyprotocols.Asusersprogress,themanualdelvesintoadvancedtopicslikeprogramming,diagnostics,andpreventivemaintenance.Byfollowingtheguidelinesprovided,operatorscanensurethelongevityandoptimalperformanceoftheirintelligentmanufacturingrobots.Themanualrequiresuserstohaveabasicunderstandingofroboticsandmechanicalprinciples.Itisessentialtoreadandunderstandtheinstructionsthoroughlybeforeoperatingtherobot.Usersshouldalsobepreparedtofollowthemaintenancescheduleandperformroutinecheckstopreventanypotentialissues.Byadheringtotheguidelinesoutlinedinthemanual,operatorscaneffectivelymanageandmaintaintheirintelligentmanufacturingrobots,contributingtoamoreefficientandproductiveworkenvironment.智能制造机器人操作与维护手册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简介智能制造是集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它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自动化作业。智能制造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适应性和学习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完成各种任务,为制造业提供高效、灵活的生产方式。1.2智能制造发展历程智能制造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开始研究工业,并将其应用于汽车、电子等制造业。以下是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阶段:(1)20世纪60年代:工业诞生,标志着智能制造的诞生。(2)20世纪70年代:技术逐渐成熟,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3)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供了更强大的智能支持。(4)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5)21世纪初: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6)当前阶段:智能制造正向高度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方向发展。1.3智能制造应用领域智能制造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应用领域广泛,以下为部分应用领域:(1)汽车制造:智能制造应用于汽车生产线,实现焊接、涂装、装配等环节的自动化。(2)电子制造:智能制造应用于电子产品的组装、测试、包装等环节。(3)机械加工:智能制造应用于金属切削、焊接、打磨等工序。(4)物流搬运:智能制造应用于仓库、物流中心等场所,实现货物的搬运和配送。(5)医疗领域:智能制造应用于手术、康复、护理等环节,辅助医生和护士完成相关工作。(6)农业领域:智能制造应用于种植、施肥、收割等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7)服务业:智能制造应用于餐饮、酒店、商场等场所,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8)环保领域:智能制造应用于垃圾处理、环境监测等环节,助力环保事业。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智能制造在更多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第二章操作系统2.1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RobotOperatingSystem,简称RO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领域的开源操作系统。它为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库和工具,使得开发者能够更加便捷地构建和调试应用程序。ROS具备跨平台、模块化、分布式等特点,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如C、Python、Java等。操作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抽象层:将硬件抽象出来,使得开发者无需关心底层硬件的实现细节,只需关注功能实现。(2)功能库:提供各种功能模块,如导航、感知、控制等。(3)通信机制:支持节点间的消息传递和数据共享,使得各个模块可以协同工作。(4)工具链:包括调试、仿真、监控等工具,方便开发者进行开发和测试。2.2操作系统安装与配置2.2.1安装操作系统的安装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准备安装环境:保证计算机操作系统为Ubuntu16.04/18.04/20.04等版本,并具备网络连接。(2)安装ROS:运行以下命令安装ROS:sudoshc'echo"deb:///ros/ubuntu$(lsb_releasesc)main">/etc/apt/sources.list.d/roslatest.list'sudoaptkeyadvkeyserver'hkp://keyserver.ubuntu.:80'recvkeyC1AB517F9772C4E5372A8EBF11C2B50256F8E6Esudoaptgetupdatesudoaptgetinstallros<版本号>desktopfull其中,`<版本号>`需要替换为实际的ROS版本号,如`melodic`、`noetic`等。(3)配置环境:运行以下命令配置环境变量:echo"source/opt/ros/<版本号>/setup.bash">>~/.bashrcsource~/.bashrc将`<版本号>`替换为实际的ROS版本号。2.2.2配置(1)安装依赖:安装ROS依赖库,运行以下命令:sudoaptgetinstallrosdeprosinstallrosinstallgeneratorwstoolbuildessential(2)配置ROSdep:运行以下命令初始化rosdep:sudorosdepinitrosdepupdate(3)创建ROS工作空间:在工作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catkin_ws`的工作空间,并进入该工作空间:mkdirp~/catkin_ws/srccd~/catkin_ws/catkin_make(4)配置工作空间:将以下内容添加到`~/.bashrc`文件中:source~/catkin_ws/devel/setup.bash然后运行`source~/.bashrc`使配置生效。2.3操作系统维护与升级2.3.1维护(1)定期更新软件包:运行以下命令更新ROS软件包:sudoaptgetupdatesudoaptgetupgrade(2)检查ROS状态:使用以下命令检查ROS状态:rosstatus(3)查看节点信息:使用以下命令查看ROS节点信息:rosnodeinfo<节点名>其中,`<节点名>`需要替换为实际的节点名称。2.3.2升级(1)升级ROS版本:当有新的ROS版本发布时,可以按照安装步骤重新安装新版本的ROS。(2)升级依赖库:运行以下命令升级ROS依赖库:sudoaptgetupgraderosdeprosinstallrosinstallgeneratorwstoolbuildessential(3)升级ROSdep:运行以下命令升级rosdep:sudorosdepinitrosdepupdate通过以上步骤,可以保证操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在实际应用中,开发者还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对ROS进行定制化和优化。第三章硬件结构3.1硬件组成3.1.1概述硬件结构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直接影响的运行效果。硬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机械结构:包括基座、关节、末端执行器等,用于支撑本体,实现各种运动和操作。(2)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减速器、伺服系统等,用于驱动各关节运动。(3)传感器系统:包括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等,用于实时监测状态和外部环境。(4)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执行器等,用于对进行精确控制。(5)通信接口:用于实现与外部设备、上位机等的信息交互。3.1.2机械结构机械结构是的骨架,其设计应保证具有足够的刚度、稳定性和精度。以下是机械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1)基座:用于支撑整个本体,保证的稳定性。(2)关节:连接各部分,实现的运动。(3)末端执行器:用于完成具体的操作任务,如抓取、搬运等。3.1.3驱动系统驱动系统是运动的动力来源,其主要功能是驱动关节运动,实现的各种运动。以下是驱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1)电机:为提供动力,驱动关节运动。(2)减速器:降低电机的输出转速,提高输出扭矩。(3)伺服系统:实现对电机的精确控制,保证运动的精度。3.1.4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用于实时监测状态和外部环境,为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以下是传感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1)位置传感器:用于测量各关节的位置。(2)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各关节的运动速度。(3)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末端执行器所受的力。3.1.5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根据传感器提供的实时数据,对进行精确控制。以下是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1)控制器:实现对各关节的控制。(2)执行器:根据控制器的指令,驱动关节运动。3.1.6通信接口通信接口用于实现与外部设备、上位机等的信息交互,以下是通信接口的主要组成部分:(1)串行通信接口:用于实现与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2)网络通信接口:用于实现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3.2硬件选型与安装3.2.1硬件选型硬件选型是设计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合理选择硬件。以下是硬件选型的基本原则:(1)保证硬件功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2)选择具有良好兼容性和扩展性的硬件。(3)考虑硬件的成本效益。(4)选择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硬件。3.2.2硬件安装硬件安装是调试和运行的基础,以下是硬件安装的主要步骤:(1)安装机械结构:按照设计要求,将各部分组装在一起。(2)安装驱动系统:将电机、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安装在相应位置。(3)安装传感器系统:将传感器安装在各关节和末端执行器上。(4)安装控制系统:将控制器、执行器等安装在本体上。(5)安装通信接口:将通信接口设备安装在本体上。3.3硬件维护与故障处理3.3.1硬件维护为保证正常运行,应定期进行硬件维护。以下是硬件维护的主要内容:(1)检查机械结构:检查各部分是否有松动、磨损等异常情况。(2)检查驱动系统:检查电机、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是否正常工作。(3)检查传感器系统:检查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数据传输是否准确。(4)检查控制系统:检查控制器、执行器等是否正常工作。(5)检查通信接口:检查通信接口设备是否正常工作。3.3.2故障处理当出现故障时,应根据故障现象进行排查和处理。以下是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1)故障诊断: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可能的原因。(2)故障排查:逐个检查硬件设备,找出故障点。(3)故障处理:针对故障点,采取相应的维修或更换措施。(4)故障预防:分析故障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第四章编程与控制4.1编程语言与工具编程是智能制造领域中的环节。目前常用的编程语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RAPID:ABB公司开发的编程语言,适用于其产品。RAPID语言具有丰富的库函数和模块,支持图形化编程和在线编程。(2)KRL(KUKARobotLanguage):KUKA公司开发的编程语言,适用于KUKA。KRL语言具有类似于高级编程语言的结构,易于学习和掌握。(3)Motoman:日本安川电机公司开发的编程语言,适用于其产品。Motoman语言采用类似于C语言的语法,支持多种编程方法。还有一些通用的编程语言,如C/C、Python等,也可以用于编程。在编程工具方面,以下几种工具较为常用:(1)RobotStudio:ABB公司开发的仿真和编程软件,支持RAPID语言的编程和调试。(2)KUKASunrise:KUKA公司开发的编程和仿真软件,支持KRL语言的编程和调试。(3)Motomanrobotsys:安川电机公司开发的编程软件,支持Motoman语言的编程和调试。4.2控制系统原理控制系统是执行任务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接收指令、处理数据、控制执行器等。以下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1)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如位置、速度、温度等。传感器类型包括触觉、视觉、听觉等。(2)控制器:控制器是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传感器输入的信号,控制信号输出给执行器。控制器通常采用微处理器或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现。(3)执行器:执行器根据控制器输出的信号,驱动的关节或末端执行器完成特定动作。执行器类型包括电机、气动、液压等。(4)通信接口:控制系统需要与其他系统(如上位机、其他等)进行通信。通信接口包括串行通信、以太网通信等。4.3编程与调试编程与调试是保证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编程与调试的基本步骤:(1)需求分析:明确的任务需求,包括动作、轨迹、速度、精度等。(2)编程:根据需求分析,采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工具编写程序。(3)仿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运行,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4)程序:将编写好的程序到控制器中。(5)调试:通过观察运行状态,分析程序执行情况,发觉并解决潜在问题。(6)优化:根据调试结果,对程序进行优化,提高功能。(7)现场部署:将调试好的部署到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试运行。(8)维护:定期检查运行状态,对程序进行维护和升级。第五章传感器与执行器5.1传感器概述传感器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测所处环境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转化为电信号,为的决策提供依据。传感器种类繁多,按照其检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关节或部件的位移,如电位计式位移传感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等。(2)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关节或部件的运动速度,如测速发电机、光电编码器等。(3)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关节或部件的加速度,如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等。(4)力传感器:用于测量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如应变式力传感器、压电式力传感器等。(5)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处环境的温度,如热敏电阻、热电偶等。(6)视觉传感器:用于获取周围环境的图像信息,如摄像头、激光雷达等。5.2执行器概述执行器是智能制造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接收控制信号,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关节或部件进行运动。执行器种类繁多,按照其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电动执行器:利用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如伺服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等。(2)气动执行器:利用压缩空气的压力驱动执行器运动,如气缸、气爪等。(3)液压执行器:利用液体压力驱动执行器运动,如液压缸、液压马达等。(4)伺服系统:将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控制信号输入伺服驱动器,驱动伺服电动机进行精确运动。5.3传感器与执行器集成在智能制造系统中,传感器与执行器的集成是关键环节。通过合理配置传感器与执行器,可以实现的精确控制与自动化运行。(1)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需要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以满足后续控制算法的要求。(2)执行器驱动与控制: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控制器相应的控制信号,驱动执行器进行运动。(3)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匹配: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需要合理匹配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功能参数,如量程、精度、响应时间等。(4)反馈控制:将执行器的实际输出信号反馈至控制器,与期望信号进行比较,调整控制策略,实现的精确控制。(5)通信与同步:在多传感器、多执行器的复杂系统中,需要实现各传感器与执行器之间的通信与同步,以保证系统的协调运行。第六章视觉系统6.1视觉系统概述视觉系统是智能制造领域中一项关键的技术,它通过模拟人眼的功能,使能够识别、定位和测量目标物体,进而实现自动化操作。视觉系统在中的应用广泛,如搬运、装配、检测等环节。本章将详细介绍视觉系统的相关内容。6.2视觉系统硬件与软件6.2.1硬件组成视觉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摄像机:用于捕捉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分为可见光摄像机和红外摄像机等。(2)光源:为摄像机提供照明,保证图像质量。光源的选择需要根据目标物体的材质、颜色等因素进行。(3)图像采集卡:将摄像机捕获的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后续处理。(4)处理器: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目标物体的特征。(5)控制器:根据处理结果,控制的动作。6.2.2软件组成视觉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操作。(2)视觉算法库:提供各类视觉处理算法,如边缘检测、轮廓提取、模板匹配等。(3)控制软件:根据视觉系统提供的信息,控制的运动。6.3视觉系统调试与维护6.3.1调试视觉系统的调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摄像机标定:确定摄像机内参和畸变系数,保证图像处理的准确性。(2)光源调整:调整光源的位置、强度和角度,使目标物体在图像中清晰可见。(3)图像处理参数设置:根据目标物体的特点,设置合适的图像处理参数,如阈值、滤波器等。(4)控制器参数设置:根据运动需求,设置合适的控制参数。6.3.2维护视觉系统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检查摄像机、光源等硬件设备,保证其正常工作。(2)清理摄像机镜头和光源,防止灰尘、油污等影响图像质量。(3)检查图像采集卡和处理器,保证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满足要求。(4)更新视觉算法库,优化视觉处理效果。(5)定期备份和恢复视觉系统数据,防止数据丢失。通过以上调试与维护措施,可以保证视觉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智能制造的生产效率。第七章安全与防护7.1安全标准与规范7.1.1国际安全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安全标准主要包括ISO10218系列标准、ISO/TC184/SC2与自动化系统技术委员会制定的规范等。这些标准为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提供了统一的安全要求。7.1.2国内安全标准我国在安全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如GB/T15706系列标准、GB/T16855系列标准等。这些标准规定了在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应遵循的安全要求,以保证人员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7.1.3行业安全规范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行业安全规范对安全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对安全有着严格的规定,以保障生产安全和人员健康。7.2安全防护措施7.2.1设计阶段的安全措施在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安全,包括以下几点:(1)采用符合安全标准的设计原则;(2)选择合适的安全防护装置;(3)设置安全监控和预警系统;(4)考虑紧急停止和救援措施。7.2.2制造阶段的安全措施在制造阶段,应遵循以下安全措施:(1)保证制造过程符合安全标准;(2)对关键部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3)对进行安全功能测试;(4)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7.2.3使用阶段的安全措施在使用阶段,以下安全措施:(1)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2)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安全培训;(3)定期检查和维护;(4)及时处理安全隐患。7.3安全监测与故障预警7.3.1安全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位置监测:实时监测运行轨迹,保证其在安全范围内;(2)速度监测:监测运行速度,防止超速运行;(3)力量监测:监测施加的力量,避免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4)环境监测:监测周围环境,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预警。7.3.2故障预警系统故障预警系统通过对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发觉潜在故障和异常情况,提前发出预警。故障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故障诊断:分析运行数据,识别故障类型和程度;(2)预警提示:根据故障诊断结果,发出预警信号;(3)故障处理:指导操作人员进行故障处理,保证安全运行。通过以上安全监测与故障预警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保障生产安全和人员健康。标:智能制造操作与维护手册第八章故障诊断与维修8.1故障诊断方法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察法、听觉法、触摸法、仪器检测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故障树分析法。观察法:通过观察外观、运行状态以及周边环境等,初步判断故障原因。听觉法:倾听运行时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噪音,从而确定故障部位。触摸法:通过触摸相关部件,检查温度、振动等情况,判断故障原因。仪器检测法: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对各部件进行功能测试,找出故障点。逻辑分析法:根据故障现象,结合工作原理,逐步分析故障原因。故障树分析法:将故障现象作为树根,逐步向上追溯,分析故障原因,直至找到故障源。8.2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1)运动异常(1)故障现象:运动轨迹偏移、速度不稳定等。(2)故障原因:运动控制器故障、驱动器故障、电机故障、编码器故障等。(3)处理方法:检查运动控制器、驱动器、电机及编码器等部件,找出故障点并进行维修或更换。(2)通信故障(1)故障现象:无法与上位机通信,或者通信不稳定。(2)故障原因:通信接口故障、通信线路故障、通信协议不匹配等。(3)处理方法:检查通信接口、通信线路,确认通信协议,修复或更换故障部件。(3)传感器故障(1)故障现象:传感器输出信号异常,或者无法检测到目标物体。(2)故障原因:传感器本身故障、传感器连接线路故障、传感器信号处理故障等。(3)处理方法:检查传感器、连接线路以及信号处理部分,找出故障点并进行维修或更换。8.3维修工具与技巧(1)维修工具(1)常用工具:扳手、螺丝刀、剥线钳、万用表等。(2)专用工具: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传感器校准仪等。(2)维修技巧(1)熟悉结构:了解各部件功能、位置及相互关系,有助于快速定位故障。(2)查阅维修手册:针对不同故障,查阅维修手册,了解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3)逐步排查: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排查故障原因,避免盲目更换部件。(4)加强预防:定期对进行维护保养,减少故障发生。第九章维护保养9.1日常维护保养9.1.1清洁为保证正常运行,应每日对进行清洁。清洁时,请遵循以下步骤:(1)关闭电源,保证处于停止状态;(2)使用干净的软布或吸尘器,清除表面的灰尘、油污等杂质;(3)对于难以清洁的部位,可使用适量的清洗剂,但需保证清洗剂不会对造成腐蚀;(4)清洁完毕后,检查各部件是否完好,如有异常,及时报修。9.1.2检查日常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检查各运动部件是否正常,如有异常声音、振动或卡滞现象,及时报修;(2)检查电气系统,保证电缆、插头等连接正常,无破损现象;(3)检查传感器、执行器等关键部件,保证其工作正常;(4)检查安全防护装置,保证其有效性。9.2定期检查与保养9.2.1检查周期根据使用频率和环境,定期检查周期可设定为每周、每月或每季度。具体周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9.2.2检查内容(1)检查本体及关节的磨损、损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更换;(2)检查减速机、电机等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保证其正常工作;(3)检查控制系统,保证程序、参数设置正确,运行稳定;(4)检查外部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等,保证其工作正常;(5)检查安全防护装置,保证其有效性。9.2.3保养措施(1)对本体及关节进行润滑,以降低磨损;(2)对电气系统进行维护,保证电缆、插头等连接正常;(3)对控制系统进行升级,优化程序、参数设置;(4)对外部设备进行维护,保证其工作正常;(5)对安全防护装置进行检查,保证其有效性。9.3保养记录与数据分析9.3.1保养记录应建立保养记录表,详细记录每次保养的时间、内容、更换部件等信息。以下为保养记录表格式:保养日期保养内容更换部件维修人员备注9.3.2数据分析对保养记录进行定期分析,以便发觉运行中的潜在问题。以下为数据分析的主要内容:(1)统计故障次数、故障类型,分析故障原因,制定预防措施;(2)分析保养周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