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元稹诗歌(含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元稹诗歌(含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元稹诗歌(含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元稹诗歌(含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元稹诗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诗歌阅读赏练----元稹诗歌小邗同学想用观察笔记展现元稹笔下的立夏,请帮他完成。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唐·元稹

欲知春与夏,仲吕①启朱明②。蚯蚓谁教出,王菰③自合生。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注释】①仲吕:农历四月的代称。②朱明:传说中的火神祝融。代指夏季。③王菰:即“王瓜”,果椭圆,熟时呈红色。诗句观察角度观察画面记录声音观察感受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俯视(2)(4)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近观竹帘上,几只蚕宝宝正在忙碌地吐丝结茧,蚕茧雏形初现。繁茂的枝叶间,鸟儿叼着食物喂养几只张着嫩黄小嘴的雏鸟。(3)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1)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间,云雾缭绕,飘落丝丝细雨。轻柔的风声,细雨飘落的滴答声。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注】这首诗是在描绘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带着酒意归家的场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二、四、八句押韵,颔联、颈联对仗工整。B.首联起句点“早”,次句点“归”,照应标题,几笔写出了诗人借酒浇愁的苦闷形象。C.颔联中“笼”字,有笼罩或萦绕之意,描绘出了远山在晨雾萦绕中若隐若现的朦胧美。D.颈联写因饮马而惊动水中的鱼和穿过花丛时露水沾湿衣服,描绘清晨路上的静谧美好。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第二句在叙事中流露了诗人对花怎样的感情?试做分析。揣摩诗歌最后一句,回答诗人偏爱菊花的原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西归绝句(元稹)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注】诗人原序:“得(李)复言.(白)乐天书。”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元稹自唐州(今河南唐河县)奉召还京途中。元和五年作者被贬为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士曾参军。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此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分析。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生动的语言对第四句的内容加以描述。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寄乐天①元稹莫嗟虚老海壖西②,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③前百里镜,石帆山崦④五云溪。冰销田地芦锥⑤短,春入枝条柳眼⑥低。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注]①本诗写于作者担任越州刺史时期。②海壖(ruán)西:指越州,今绍兴一带。③灵汜(sì)桥:浙江绍兴古桥名。④崦(yān):古指太阳下山的地方,这里指山脚。⑤芦锥:芦荻的新笋,像锥子形。⑥柳眼:指早春初生的柳叶,如人睡眼初展。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以“虚老”自嘲年华虚度,但随即以“天下风光数会稽”来宽慰自己,同时表现出诗人对会稽风景的高度赞美。B.颔联从视觉角度入手,写灵汜桥前的水面如镜般澄澈,山脚溪流上的云雾绚丽缭绕,意境美好。C.颈联通过“短”“低”两个词语,表现初春时节冰雪消融、草木萌发的盎然生机,“柳”与“留”谐音,暗含惜春之意。D.诗歌前三联,先总写“天下风光数会稽”,再具体描摹桥、山、溪等远景,最后聚焦到芦锥、柳眼等近景,可谓层次分明。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尾联的妙处。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洞庭湖①元稹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虞巡②竟安在,轩乐③讵④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注释】①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河南尹房式不法事,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八年(813),元稹再徙为唐州从事,随军班师时经过洞庭湖,写下了这首诗。②虞巡:舜帝南巡,相传舜曾经巡游至此。③轩乐:轩指黄帝,相传黄帝曾经来洞庭湖行乐。④讵:难道。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人生中见过的壮观场面起笔,突出了洞庭湖波浪的浩荡声势。B.颔联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写夕阳仿佛被沉于湖底,巨浪好像要吞没云天,描绘出洞庭湖水汹涌澎湃的景象。C.颈联诗人借传说中虞舜南巡到君山、黄帝张乐于洞庭湖的典故,隐隐表示怀疑。D.《洞庭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五言律诗,全诗借景抒情,意味深长。本诗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都暗含了诗人对仕途的态度,遭遇贬谪的元稹表达了(1)(情感),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则表达了孟浩然(2)的愿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晚春元稹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本诗一、二句是怎样写出环境清幽、冷寂特点的?简要分析。本诗与韩愈《晚春》都写到花,但情感并不相同。本诗以一个“”字表明诗人对花并不关注,意在思人;韩诗则以“无才思”句表达对杨花的之情。小小读诗,感慨万千,请你完成后面的题目。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简要分析“惊坐起”的妙处。最后一句中的“寒”有怎样的含义。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茶元稹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1雕白玉,罗织红纱。铫2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注释】①碾:茶碾。唐代时茶为茶饼,需用茶碾碾碎。后句“罗”为筛茶用具。②铫(diào):煎茶器具。本诗俗称“宝塔诗”,说说它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香叶,嫩芽”展现茶叶的芬芳与质地,喜悦之情跃然纸上。B.第三行说明茶与诗客、僧人天生有缘,赞美茶的高雅和禅韵。C.四、五两行描绘煎茶过程,系列色彩词语传递华而不奢之感。D.第六行“邀”“命”两字视茶如人,表达醉赏四季美景之闲。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酬乐天三月三日见寄[唐]元稹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1)诗中两次出现“花前”,请简述其作用。(2)作者感到“虚度好春朝”。结合全诗,分析原因。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过襄阳楼[唐]元稹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面平。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赏月,所以后人多以“庾公楼”咏主客欢娱相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写景起笔,描写襄阳楼下绿树成荫、荷叶嫩绿幼小似铜钱的胜景。B.颔联描写林中黄鹂的鸣叫声传来三两声,以声显闹,表现襄阳楼前的热闹。C.颈联由颔联的景物描写转向了人物描写,既写出了水中云的倒影之美,也刻画了观景之人的信马而行之态。D.尾联运用典故,写诗人想要与王粲、庾亮一起吟咏赏月,寄托了诗人高雅的情趣、淡泊的心志和对名士的仰慕之情。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如颈联中的“每日楼前信马行”,“信”改成“骑”,你赞同吗?为什么?古诗阅读行宫元稹〔唐代〕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歌描写的行宫是怎样的?下面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A.表达了诗人对红颜不在,容颜老去的宫女的同情之心。B.表达了诗人对世间沧桑变幻的惆怅之感。C.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盛衰的深切感慨。D.表现了诗人对唐玄宗好色误国的讽刺与批判。答案1.远观/仰视潮湿的泥土上,几条蚯蚓正在蜿蜒。不远处,嫩绿的王瓜藤蔓顺着地面迅速攀爬生长,叶片舒展开来,绿意盎然。蚕在吐丝的轻柔声,沙沙作响。雏鸟急切的叫声,母鸟归巢时翅膀的扑棱声。万物在立夏时节蓬勃生长,充满生机与希望。云峰、细雨展现出立夏时节独特的自然之美,一派闲适、悠然,蕴含了对时光匆匆的思索,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导语】元稹此诗紧扣立夏节气,借蚯蚓出、王菰生、蚕结茧、鸟哺雏等物象,展现立夏生机。尾联绘云峰带雨之景,闲适悠然。全诗语言质朴,以景寓情,流露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对时光流转的思索【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1)“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意为:越来越觉得云雾缭绕的山峰煞是好看;不一会,云雾带着雨滴,徐徐走来。由此可知,诗人是从较远的距离来观察云峰和细雨的,所以观察角度是“远望”。观看山峰,角度是仰视。(2)“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意为:是谁教蚯蚓爬出来的,王瓜藤蔓自发肩并肩快速生长。描绘的是俯视时看到的画面,结合注释可知王菰即王瓜,所以观察画面是:立夏时节,潮湿松软的泥土间,蚯蚓似被无形之力唤醒,缓缓蠕动而出。田埂旁,嫩绿的王菰藤蔓自由舒展,顺着地面肆意生长,新生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抓住蚯蚓、王菰两个景物,结合诗句意思描写即可。(3)“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意为:竹帘上,蚕儿们呈现作茧的样子;林中鸟儿正喂着吵闹要吃食的幼鸟。前一句描述了竹帘上蚕宝宝吐丝结茧的情景。蚕在吐丝时会发出轻柔的“沙沙”声,这是蚕吐丝时特有的声音,通过“沙沙作响”生动地描绘出了蚕吐丝时的声音状态。后一句“林鸟哺雏声”表明了枝叶间鸟儿喂养雏鸟的场景。雏鸟因为饥饿等原因会发出急切的叫声,而母鸟归巢时会扇动翅膀,从而产生翅膀的扑棱声,这两种声音相互配合,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林鸟哺雏的画面。据此可填:蚕在吐丝的轻柔声,沙沙作响。雏鸟急切的叫声,母鸟归巢时翅膀的扑棱声。(4)综合整首诗来看,诗中描绘了蚯蚓出土、王瓜生长、蚕吐丝结茧、林鸟哺雏等景象,这些景象都体现了万物在立夏这个时节里积极生长的状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希望。“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描绘了远处云峰在细雨中的美景,云雾缭绕的山峦和飘落的细雨构成了一幅宁静、闲适、悠然的画面,展现出立夏时节独特的自然之美。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的到来标志着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转。诗人通过描绘立夏时节的景象,也在思索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万物在立夏时节按照自然规律生长、繁衍,这体现了自然规律的强大和不可抗拒,诗人对这种自然规律充满了敬畏之情。2.B3.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娇小轻盈、俏皮可爱,叫声婉转动听。通过写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愉悦闲适之情。【解析】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B.有误,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早晨归来,经过树林时见到的景色。通过写风、远山、树影、鱼、花、黄莺等表现了景物静谧而美好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里说“几笔写出了诗人借酒浇愁的苦闷形象”错误;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意思是:黄莺好像埋怨有人来而恼怒,围绕着人不断地鸣叫。诗人早晨归来,从花丛中走过,朝露沾衣,惊飞了黄莺,“娇莺”写出了黄莺的娇小;“似相恼”“傍人飞”写出黄莺自己与人们相处时的情境;“恼”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态,表现了它们的淘气与可爱;“含啭”写出了黄莺叫声婉转动听。这一切在诗人看来都充满了情趣,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与愉悦之情。4.诗人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绕篱观赏,不知不觉以致黄昏,侧面表现了菊花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5.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分析】4.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遍绕篱边日渐斜”意为: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正面描写作者绕篱赏菊,不觉天色已晚。侧面表现了菊花的美好风姿。“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5.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最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历经风霜,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作者喜爱的是菊花坚贞的品格。6.表达了作者奉召回京途中的喜悦之情。诗人被贬离京五年,今日奉召回京,感叹之余,满怀欣喜。途中收到朋友来信,此又一喜。7.(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解析】6.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即可。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返京途中,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收到友人书信的兴奋欣悦之情。第一句是写人世间的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而感慨万千,次句是写诗人在春日里返京欣喜心情,后两句写途中收到朋友来信和看到“小桃花树满商山”的景,这更使诗人感到幸福愉悦。前面写悲情,后面写喜情,以悲衬喜。7.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桃花灼灼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结句不进一步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往全篇。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惊喜中不禁吟出:“小桃花树满商山”!这桃花,开在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8.C9.示例一: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醉如泥”凸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酣醉的状态,写出诗人想要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示例二:运用了想象(心理描写)的手法,写诗人想象友人“生羽翼”飞来相见并“相伴醉如泥”,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相聚的强烈期盼,增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导语】全诗紧扣“寄乐天”,首联总赞会稽风光,颔联、颈联绘山水草木之美,以乐景衬念友之情。尾联借想象与夸张,直抒与友相聚的渴盼,景情交融,语言明快,情感真挚,尽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C.“柳”与“留”谐音的解读有误,颈联“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意为:田里冰雪已经销融,芦荻长出了像锥一样的新笋;春气已入杨柳,枝条之上柳叶初生,如人之睡眼初展。“柳眼低”仅通过初春柳叶的形态(低垂如睡眼初展)展现生机,无“惜春”之意,“短”“低”亦未体现惜春情感;故选C。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尾联“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意为:好朋友你快长出翅膀快快来看我吧来陪伴我,我们痛饮一场喝到尽兴烂醉如泥。示例一:结合“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可知,“醉如泥”并非现实中真实的状态,而是诗人通过极度夸大饮酒沉醉的程度,将对友人相聚的渴望进行强化。“生羽翼”也是夸张的表述,突显相聚的急切。由此可知,诗人运用夸张(“醉如泥”“生羽翼”)和比喻(将沉醉状态比作如泥般)的手法,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生动地展现出想要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充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示例二:结合“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可知,诗人在现实中无法立刻与友人相见,于是通过想象友人“生羽翼”飞来,和自己一同“相伴醉如泥”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并非基于现实场景,而是对未来场景的虚构描绘,属于想象和心理描写。由此可知,诗人借助想象(心理描写),将内心与朋友相聚的强烈期盼具象化,营造出奇幻的画面,为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0.B11.对官场官场中的变幻莫测和险恶环境的厌恶和批判。获得张丞相引荐从政、出仕为官的愿望。【导语】元稹《洞庭湖》以壮阔湖景起兴,暗含贬谪之思。首联以“泛海”比洞庭,突显波澜壮阔;颔联“沉西日”“接曙河”的时空张力,暗喻政治沉浮;颈联用舜巡、轩乐典故,质疑圣贤踪迹,流露对朝廷的失望;尾联“狂风万古”既是实景,又象征宦海风波。全诗将湖景之雄与仕途之险交融,体现唐代贬谪诗的典型特征。1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B.颔联“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洞庭湖水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景象。夕阳仿佛被沉于湖底,巨浪好像要吞没云天,连接黎明时的银河,将洞庭湖波涛的磅礴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非“比喻”;故选B。1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1)本诗尾联“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意思是:君山下的洞庭湖狂风怒号、浊浪滔天,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这样的,形容洞庭湖的狂风险恶。结合注释中诗人被贬的背景可知,诗人以“狂风”暗喻仕途的险恶和官场的变幻莫测,以及自身遭遇的动荡不安,表达了元稹对官场官场中的变幻莫测和险恶环境的厌恶和批判。(2)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以“羡鱼”委婉表达渴望得到张九龄引荐、施展抱负的愿望,体现积极求仕的心态。同时以“欲济无舟楫”表达了孟浩然希望获得张丞相引荐从政、出仕为官的愿望。12.作者通过“昼静”“帘疏”“燕语频”等词语,写出环境的清幽;通过“柴扉日暮随风掩”这一细节,写出环境的冷寂。13.落喜爱【导语】这首《晚春》通过描写午后的寂静和黄昏的冷清,展示了晚春的孤寂和凄凉。诗人运用燕语、斗雀、动尘、柴扉等意象,营造出一个清幽的环境。同时提到的“闲花落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寂寞心境和对故人的思念。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昼静帘疏燕语频,双双斗雀动阶尘”,意思是白天静谧,帘幕稀疏,燕子频频鸣叫,成双成对的麻雀在台阶上争斗,激起尘土。“昼静”直接点明了白天环境安静的氛围,这是整体的静态描写;“燕语频”则是动态描写,燕子频繁地啼叫,以燕语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安静,却又在以动衬静,更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双双斗雀动阶尘”,两只麻雀争斗,使得台阶上尘土飞扬,这是动态描写,与周围安静的环境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了清幽冷寂之感。诗人选取了“帘疏”“燕语频”“斗雀动阶尘”这些细微的景象进行描写。稀疏的帘子、频繁啼叫的燕子、在台阶上争斗扬起尘土的麻雀,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出环境的清幽。因为环境清幽少有人打扰,所以燕子才会自在啼叫,麻雀才会毫无顾忌地在台阶上争斗,从侧面衬托出此地的冷寂。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落尽闲花不见人”,意思是风吹落花满地都是,但只见落花却不见人。“落”字描绘出花朵纷纷飘落的动态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萧索的氛围。随着花瓣一片片落下,暮春时节那种繁华渐逝的感觉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美好不再的淡淡哀愁。联系后句“不见人”,落花的飘落仿佛是在映衬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孤寂。花的凋零象征着某种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此时想见的人却不见踪影,“落”字强化了这种物是人非、思念难寄的惆怅心境。所以“落”字体现出诗人对花的“不关注”,意在思人。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在韩愈笔下,杨花和榆荚虽没有那些名贵花朵的“才思”,却不因此藏拙,而是努力地飘飞,像雪花般尽情展现自己,诗人赋予了杨花积极向上的姿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杨花的赞赏与喜爱。14.作者听说白居易遭贬时的震惊情态。15.一语双关,一是天寒,暗风吹雨的寒冷的夜晚;二是心寒,听到白居易贬官远迁替他担心而心寒。【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诗的中间两句意思是“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这两句叙事言情。“此夕闻君谪九江”,在这样凄凉暗淡的深夜,忽然听到好友被谪九江的消息,不禁“垂死病中惊坐起”,“垂死病中”本来很难“坐起”,但一“惊”一“起”。这一反常的表现把消息的惊人和闻者的震惊以及当时难受的心情,都强烈地表达了出来。15.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词的理解与分析。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暗风吹雨入寒窗”写夜已很深,诗人惊坐床上,只听见风雨扑窗的声音。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这一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一语双关,“寒”字既指天寒,暗风吹雨的寒冷的夜晚;又暗指心境的灰暗,凄凉。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听到白居易蒙冤被贬而内心极度震惊,万般怨苦,因替朋友担心而感到心寒。16.(1)从第一行到第七行字数逐句递增;(2)从第二行开始前后句对仗(词性、结构、字数);(3)整体呈宝塔形状;(4)每一行句尾字均押韵。17.D【解析】16.试题分析:考查对“宝塔诗”特点的把握。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认真观察即可得出结论:从第一行到第七行字数逐句递增;从第二行开始前后句对仗。这种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17.试题分析:D项“视茶如人”对本诗理解错误。“邀”“命”两字是说,夜里,诗人邀请明月来陪伴。这里邀陪明月,并不是作者陪明月,而是邀请明月来陪。早晨,命朝霞来与我(作者或者旁人)对饮。18.(1)运用对比,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时间,前后对比中表现作者对过往美好的回忆,对今朝窘态的感叹。(2)帘外花开依旧,景色宜人,可自己独卧病榻,心情失落,身边也无朋友相伴这样的美好时光白白地浪费了。【详解】(1)本题考查分析对比及其作用的能力。依据“当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前病里销”意思是当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在花前痛饮而醉,何等快活!今日我呆立在花前,抱病在身,一天天消磨着日子。依据诗句的内容看,两次出现“花前”,场景相同,时间却不同。第一句是描述“当年”的情景,第二句是记叙“今日”的景象,通过对比表现对过往美好的回忆,对今朝窘态的感叹。(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