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报批稿)
DesignRegulationsforAt-gradeIntersections
onUrbanStreet
2001年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
(报批稿)
DesignRegulationsforAt-gradeIntersections
onUrbanStreet
主编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
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探讨院上海市规划设计探讨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委员会
施行日期:
2001年上海
前B
本规程是依据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沪建建(97)第0413号文通知的要求,由同济高校、市公安交通巡逻警察总队
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
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节点",其规划、设计与管理得如何.干脆影响到道路交通网的通畅与平安。如
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改善现有的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平安高效、
经济适用的目的,已成为上海道路交通建设中迫切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规程就是在此背景卜立项编制的。
编制组广泛参考了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吸取借鉴了国内外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先进技术。本着''城划为
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等原则,充分结合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特点,对新建、改建及
综合治理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中的各项内容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旨在确保今后洋细工作中的规范性、
科学性.
规程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一般规定4.平面交叉口规划5.平面交叉口设计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
设施及附属设施7.交通信号配对设计及附录A、附录B、附泉C、附录D、附泉E、附泉F、附录G、附址H、
附录J、附录K。
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看法或建议,请寄至四平路1239号同济高校道交系,邮编:200092.以供修编时改正。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
主编单位:同济高校
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
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探讨院
上海市规划设计探讨院
主要起草人:杨佩昆滕生强杨晓光陈炳生张雁
参加起草人:孙明正王茜陈奇苏郁朝鸣
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
-001年四月
目录
1总则…1
2术语、符号…2
2.1交叉口部分术语…2
2.2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3
2.3符号.......................................................................3
3一般规定…8
4平面交叉口规划…11
5平面交叉口设计...15
5.1一般规定…15
5.2平面设计…15
5.3进出口道设计…15
5.4地面公交停靠站的设置…17
5.5公共交通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出口道处的处理…19
5.6行人过街横道...21
5.7非机动车交通处理…22
5.8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伏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23
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25
6.1一般规定…25
6.2交通信号灯的设置…25
6.3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25
6.4平面交叉口标线与标示设计...26
7交通信号配时设计…28
7.1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28
7.2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29
7.3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29
7.4交通信号相位设定…30
7.5信号周期时长...30
7.6信号配时及绿信比…31
7.7最短绿灯时间...32
7.8服务水平评估...32
7.9信号配时图…32
附录A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33
附录B信号交叉口通行实力与泡和流量…34
附录C饱和流率(附起动损失时间)现场观测方法...42
附录D延误及交叉口服务水平...44
附录E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渠化与配时设计算例...47
附柔F交叉口上行人横道通行实力…59
附录G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63
附录H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64
附录J饱和流量与通行实力计算表...65
附录K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66
1总则
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平安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特制订本规
程。
本规程适用于城市新建与改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和原有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治理设计:公路平面交叉口
可参考本规程执行。
1.新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必需依据本规程的规定执行:
2.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本规程规定的基本要求;
3.改善原有平面交叉口、进行综合治理设计,受详细条件限制,个别标准达不到本规程规定时,经技术经济
分析,可作合理调整。
平面交叉口应依据城市规划确定的相交道路性质、类别等进行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方案
应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流量和流向的交通需求、交通环境、交通组织、用地面积与投资数额等技术、经济因素。
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贯彻''公交优先”的方针,改善公共汽(电)车的站点设置.,便利乘客换乘,并削减其
对交叉口通行实力的影响。
1.0.5平面交叉口应妥当考虑无障碍设计,以便利残疾人及行动不便者过街。
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交叉口部分术语
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名称(图2.1.1)
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的名称
•他方”收也
&ME
合攵*含
行人即是
“吉
热驰8
标fitt和,介Htf
ntd-AS
Tl,9.
丽
RM戏二-T制
itH4<
,iW”加-
糕EH
士舶H
JU”计打一
n.iDiiiftMusa
UIJE.4.1.1,x.dLl*.5.D
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交通量
早高峰小时或晚高峰小时内,全部周期到达车辆数的平均值。
渠化设计
以消退交叉口各向交通流向的相互干扰、使交通流哌畅和平安为目的,运用标线、标记和实体设施对交通流
按流向作分流和导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车道功能划分、导向标线和导向岛等。
支路
本规程将支路区分为i,n(ill)级,I级表示交通性支路,II(in)级表示商业性和生活性支路。
交通岛
为渠化、分隔交通流和供应行人过街驻足而设置在路面上的各种岛状设施。一般用混凝土围砌成高出辟面的
构筑物,也可用标线在路面上面山岛状空间。按其功能可区分为:导向岛、分隔岛和平安岛等。
公交车辆到站频率
单位时间内公共汽(电)车到达所考察停靠站的平均车辆数,是确定公交停宛站站台长度和线路容量的参数,
一般可选用公交高峰时段(15分钟)的到站频率进行设计。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
流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流出交叉口的车道为出口道(图2.1.1)。
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
非机动车左转车辆,由进口道流入交叉口后,在靠近对向进口道人行演道及右侧相邻道路非机动车进口道前方适
当位置等候,待相邻进口道非机动车获得通行权时再通过交叉口的通行方式,适用于(包括人行道空间在内的)
交叉口范围较大,或左转交通是适中条件下接受,有利于提高交叉u的交通平安性和通畅性。
2.2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
信号周期:交通信号灯各灯色显示的一个完整过程。
信号周期时长:信号完成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信号相位:交通信号轮番给各方向的车辆或行人支配通行权的信号显示。
绿灯间隔时间:上一信号相位绿灯结束到下一信号相位绿灯启亮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单位。
信号损失时间:未能供车辆通行运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红、绿灯时长:红、绿灯启亮持续的时间。
有效绿灯时长:在给定相位中,获得通行权的车辆能够有效通行的时间。
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长之比。
有效红灯时长:有效禁止车辆通行的持续时间。
流量比:信号配时设计交通量与实际饱和流率之比。
总流量比: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场大流量比2和.
2.3符号
A黄灯时长(S)
B自行车交通量(v/h)
b行人过街长度(m>
bi前后行人间距(m)
尻绿初左转白行车数(v/cyc)
br直行自行车每周期平均交通髭(v/cyc)
brs红灯期到达停在停车线前排队的直行自行车交通量(v/cyc)
bro绿灯期到达接在排队自行午后干脆驶出停下线的直行自行年交通址(v/cyc)
C信号周期时长(s)
G最佳周期时长(s)
CAP通行实力(pcu/h)
CAR第i条进口车道的通行实力(pcu/h)
CAPL左转专用车道通行实力
CAPLR左右合用车道通行实力
CAPR右转专用年道通行实力
CAPT直行车道通行实力
CAPTL直左合用车道通行实力
CAPTLR直左右合用车道通行实力
CAPTR直右合用车道通行实力
d每车平均信控延误(s/pcu)
dA进口道A的平均信控延误
d进口道A中第i*•道的平均信控延误
di交叉口每车的平均信拄延联
di匀整延误
dz随机到达附加延误
d3初始排队附加延误
ds饱和延误
儿不饱和延误
e单个交叉口限制类型校正系数
fa绿灯期车流达到率延误校正系数
fb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
自左转校正系数
fg坡度及大车校正系数
在左右合流校正系数
fp行人影响校正系数
fpb行人或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
fr街角转弯半径校正系数
fs短车道相邻乍道校正系数
小直左合流校正系数
fTR直右合流校正系数
fw车道宽度校正系数
fx专用车道短车道校正系数
G道路纵坡
Ge每信号周期的总有效绿灯时间(S)
gej笫j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S)
团第j相位的实际显示绿灯时间(S)
gEin最短绿灯时间(S)
gp过街行人消耗绿灯时间(s)
HV重车率
用车头时矩(S)
i进口道的各条车道
I绿灯间隔时间(s)
j•个周期内的信号相位数
k一个周期内的绿灯间隔数
心合用车道中的左转系数
KR合用车道中的右转系数
I行人损失时间(s)
L行人与右转车间最小平安距离(m)
L公交车辆长度(m)
Id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
团"鱼肚”形标线前段长度
L'、鱼肚”形标线后段长度
11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
lj第j相位的起动损失时间
Is进口道展宽段长度(m)
lv换算车辆长度(m)
I2"过渡区"标线两渐变段端点A,B间距
L交通信号总损失时间(s)
La进口道长度(m)
Lb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m)
%行人过街道长度(m)
Lpw排队中一辆小轿车的平均占位长度(m)
h进口道实际可供待行排队长度(m)
L要求排队长度(m)
Ls起动损失时间(S)
m周期内到达行人均值
N高峰小时每一信号周期的左/石传车的平均排队车数(pcu/cyc)
n公交停靠站同时停毒公交车数
P绿灯时间到达车辆占整周到达量之比
Pf右转绿灯期间中过街行人干扰右转车降低率
(PHF)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系数
。进口道A高峰15分钟的交通流率
条计免交通量(pcu/h)
qdmc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设计交通量(pcu/h>
q进口道A中第i车道的小时交通量换算为其中高峰15分钟的交通流率<pcu/15min)
5合用车道中左转交通量
qpm对向干扰后人行过街道通行实力(人/nrh)
qpp-•条人行过街道实际通行实力(人/m・h)
qPT一条人行过街道理论通行实力(人/nrh)
qR合用车道中右转交通量
中合用车道中直行交通量
q,L合用车道中的左转当量
中。对向直行交通量(pcu/h)
qro对向直行名流量(pcu/h)
q,T合用车道中的直行当量
Q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
Qb延误分析期初始积余车辆数(辆)
Qbr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自行干交通量
Q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rr、流向n的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
Qis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中段高15分钟的流率(pcu/15min)
Q,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车交通量
r街角缘右转弯半径(m)
R横向车辆红灯时间(s)
RP车流成队率
Sbi第i条进口车道的基本饱和流量(pcu/h)
SbL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
Sb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
SbT直行车道基本饱和流量
Sd设计饱和流量(pcu/h)
Sf经各类校正后的估算饱和流量
S第i条进口车道的饱和流量(pcu/h)
SL左转专用不道有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
Sa左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
Si左转专用车道无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
S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
S,R右转专用车道无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
Ss停车视距(m)
ST直行车道饱和流量
SIL直左合用乍道饱和流量
Sm直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
STS红灯期到达排队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的饱和流量
STD绿灯期到达干脆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饱和流量
S2周期内到达行人的方差
T延误分析时段的持续时长(h:
t制动反应时间(S)
tb二辆右转自行乍同时驶过人行街道的时间(S)
tr一辆右转车占用一条人行带的时间(S)
ts车辆制动时间(S)
tr直行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所占用的时间(S)
tU在延误分析期中积余车辆的持续时间(h)
5车辆在进口道上的行驶车速<m/s)
Ub接在红灯排队车队后连续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车速(km/h)
V路段计算行乍速度(km/h)
v进口道计算行车速度(km/h)
Vp行人过街步速(m/s)
V'p行人受对向干扰时的步速
3右转车通过人行过街时的车速(m/s)
W中道宽度(m>
Wb自行车道宽度(m)
AW展宽乍道横向偏移量(m)
x饱和度
y流员比
力第j相位的流量比
Y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的大流量比y值之和
z停车线到冲突点距离(m>
a车辆干扰行人折优系数
5右转机动乍折减系数
az右转自行车折减系数
P行人不均到达折减系数
你自行车左转率
Y对向行人干扰折减系数
n运用专用车道的车辆比率
E对向直行车道数的影响系数
h第i条进口车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
A)第j相位的绿信比
潮湿系数
(P粗糙系数
3一般规定
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范围是指构成该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出口道,包括进出口道展览段
和展宽渐变段所共同围成的区域(见图2.1.1)。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车型取大型车与小型车两种车型,两种设计车型尺寸见表3.0.2。
表3.0.2设计车型尺寸表
车型尺寸(m)
长(m)宽(m)
大型车122.5
小型车51.8
平面交叉口计算乍速应视车流行驶方向而定,直行乍在进口道部分的计算乍速一般宜取路段乍速的0.7倍,左右
转车辆的计第车速直取路段车速的0.5倍。
平面交叉口设计交通量视详细规划和设计项目而定,当确定进口道乍道数及划分车道功能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周
期平均到达量;设计信号配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内高峰15分钟的到达量等;新建道路交叉口,在没有•实测交通量
的状况下,可接受规划上的预粒交通量。
3.0.5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须使进口道通行实力与其上游路段通行实力相匹配,并留意与相邻交叉口之间的
协调。
3.0.6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及集化设计:
1.各进口道部分的车道数•般应多于相应道路路段的车道数:
2.应依据其流入交通的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划分车道功能,并作渠化设计。(强制)
3.0.7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应留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
3.0.8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必需与交通佶号限制及交通标记、标线等管理设施设计同步进行。
平面交叉口应按远景20年交通需求一次性规划,并依据该交叉口所处地理位置、动拆迁状况以及该交叉口属新
建、改建还是治理等条件,一次实施规划或分步实施规划。新建、改建道路交叉口,在无动拆迁状况时,应一次
实施规划:有动拆迁时,设计年限取10年:治理交叉口设计年限取5年。
3.0.10新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不得出现超过四个进口道的多路交叉口、畸形交叉口;斜交交叉口的交角不得小
于45度;II级支路以下的道路不应与城市主干路相交。(强制)
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分析现状交通问题的基础上,按远景交通需求做出改建方案,并尽可能把畸形交叉
口改为正规交叉口。
治理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原交叉口的平面布局和现状交通流量的基础上,调整交叉口的渠化设计、信号灯的
配时和相位以及其它交通设施,以提高交叉口通行实力。
新建、改建交叉口渠化与配时设计,宜依据侦料通车时的交通需求先作一试行方案,试用一阶段作定期''跟踪"视
察后,再调整设计,确定最终方案。
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平面与竖向线形应尽量平缓,满足车辆平安、通畅行驶的要求:妥当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
施的冲突。
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考虑行人的通行,并符合残疾人、儿童、老人等交通弱者的通行要求。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交叉口,应妥当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
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可按图3.0.17的规定进行,基本程序分为:收集资料、推断分析问题的准备工作阶段:
规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
新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道路等级、红线宽度、车道数等,可按附录A表A1要求的内容进行
调查。
改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与现有交叉口以及改建相关的几何参数,可按附录A表A2要求的内容
进行调查。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所需的基础交通资料一交通量、交通事故等按附录A表A2的要求进行调杳
分析。
图3.0.17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
4平面交叉口规划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按相交道路类别可分为:
1.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一主交叉口:
2.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一次交叉口;
3.主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一支I交叉口和主一支II(III)交叉I」:
4.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次一次交叉口:
5.次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简称为次一支I交叉口和次一支II(III)交叉口;
6.支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筒称为支I一支I交叉口、支I一支H(III)交叉口、支II(0【)-
支H(ffl)交叉口;
7.与快速道路连接的上述各类平面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可分为:
A型一交叉口展宽及信号限制交叉口:
B型一设有让路标记或停车标记的优先限制交叉口;
C型一不设限制交叉口:
D型一环行交叉口;
E型一干路中心隔离带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
F型一交叉口不展览及信号灯交叉口。
规划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主要依据城市道路网规划的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表4.0.3)。
规划平面交叉口应用类笈
相交道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I级II(III)级
主干路AAA、EE
次干路AAA、B,=
支路I级A、B、DB、C、D、F
II(III)级B、C、D、F
注:
1、应避开II(III)级支路与主干路相交,的确无法避开时可按E型交叉口规划。
2、丁字交叉口不应设置环形交叉口。
40.4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应做成圆曲线或切角斜线、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
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L2m的视线障碍物。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见图4.0.4・1及图4.0.4-2。(强制)
注:图中Ss一停车视距
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转弯半径应湎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路缘石最小转弯半径见表4.0.5。
路缘77转弯半径
右转弯计算车速(km/h)30252015
无非机动乍道路缘石
35-4025-3015-2010-15
举荐转弯半径(m)
有非机动车道路缘石
30-3520-2510-155-10
举荐转弯半径(m)
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5〜10m.
平面交叉「I进口道应依据4.0.3规定的交叉口类别,确定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规划阶段无法确定时,表4.0.3中
各类相交道路的交叉口有展览要求的,应按展览要求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进口道设置公交不站时,应设置展览段。
4^0.8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的长度和宽度:须依据表4据.8确定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宽度和长度。(强制)
新建平面交叉口进LI道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和长度
相交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m)进口道规划红线长度(m)
交叉口展宽段长度(m)展宽渐变段长度(m)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I主干路次千路支路I主干路次干路支跻I
主一主交叉口10〜15——80-120——30-50——
主一次交叉口5〜105-10—70-10050〜70—20〜4020-40—
主一支交叉口3-5—3-550-70—30〜4015〜30—15〜30
次一次交叉口—5-1050-7015〜30
次一支交叉口—3〜53~5—40〜6030〜40—15〜3015〜30
支一支交叉口3-520〜4015〜30
注:
1.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览段和展览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或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览;
2.跨河桥梁两侧亦应作相应展宽,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按道路类别参照执行。
4.0.9平面交叉口出口道规划红线应增宽3m,增宽长度视道路等级取60-80O1,渐变段为30-50m,干路取
上限,支路取下限・当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和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
段作一体化展宽。(强制)
4.0」。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和街区地块出入口距交叉口的距离,应从交叉口转角缘石曲线
的端点起向上、下游计算(图4.0.10)。
平面交叉口应依据下列要求规划人行天桥或地道:
1.快速道路的过街设施必需修建为人行天桥或地道:
2.城市主干路及次干路(进口道单向3乍道以上,且无中心分隔带道路)的行人过街设施,视行人过街交通
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而定,当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和待行时间
同时满足表4.0.11.2的条件时,应考虑规划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
城市主次干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基本条件
行人过街交通平均机动车交通平均饱
道路性质人均待行区面枳待行时间
饱和度和度
主干路>0.85>0.7行人待行区人均空间
超过一个周期
次干路>0.85>0.75<0.6m2/人
注:行人待行区人均空间可用行人待行驻足面积(m2)除以待行行人数得到。
3.商业区道路交叉口,或道路两侧存在大量人流来往的大型建筑物,可结合实际条件和须要设置人行天桥或过街
地道.
在地区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中,地块出入口不应设置在主干路或次干路上,确需在干路上设置时,不应设置在交
叉口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范围内。如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确需在交叉口展览段和展览渐变段范围内设置出入口
时,主干道上距离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80m或设在地块离开交叉口的最远端。次干路上距离平面交叉口不应小
于50m或设在地块离开交叉口的最远端。支路上距离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宜小于30m,距离与支路相交
的平面交叉口不宜小于20m.同时.干路上地块出人口的交通应实行与干路交通同方向行独的管理措施.
4.0.13地面公交终点站的规划的设置:
1.新建平面交叉口,进出口道为主、次干路的交叉口范围内,不得规划、设置公交终点站;(强制)
2.改建平面交叉口,进出I」道为主干路的交叉口范围内,不应规划、设国公交终点站:
3,改建平面交叉口,进出口道为次干路的交叉口范围内,不宜规划、设置公交终点站。
交叉口处规划设置公交中途停靠站,宜设在交叉口的出口道:转弯公交线路的停靠站,应设国在相交的横向道路
出口道上。
当交叉口处有轨道交通车站进出口时,应在原交叉口规划展览的基础匕做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规划,
5平面交叉口设计
5.1一般规定
新建平面交叉口,应以本规程确定的交叉口红线为依据,依据相交道路的类别以及设计车型、中速、交通流量流
向,并考虑到将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设计。
改建平面交叉口,应以现状或己规划的交叉口红线为依据,基于改善后的要求、现状的实测设计参数,并结合周
边可能的条件进行设计。
治理平面交叉口,可在原交叉匚平面布局的基础匕依据现状交通流量,作局部改善并调整交叉口进出口道的车
道数、集化设计、信号灯相位和配时设计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设计。
平面交叉口设计包括:进出口道车道数、进出口道车道宽度和人行道宽度:车道功能划分、交通流导行轨迹线、
公交停靠站、停车线位置和行人过街横道宽度和位置、交通岛等交通渠化设计:视距三角形:竖向设计:各类标
记布置以及信号配时基本方案设计等。
各类道路交叉口的进出口道应为行人平安过街或便利残疾人运用和通行供应必要的条件,包括过街空间、过街信
号、交通平安岛、缘石坡道、触感白道等。
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应符合行车舒适、排水快速和美观的要求,其标高应与四周邻居标高相协调。
5.2平面设计
交叉口范围内道路平面线形宜接受直线:当接受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宜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
交叉口平面设计中应考虑交叉口视距要求,交叉口转角部分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于1.2m阻碍驾驶员
出收小①+幼八、
2H■,+,------(522)
视线的障碍物。停车视距可按式5.2.2确定。卜4
式中:1/一交叉口计算车速,其值可按3.0.3的规定取值
t―制动反应时间,取2.5秒
①一潮湿系数,按不利状况取值为0.4
(P—粗糙系数,其取值范围为0.03〜0.05
高架路或人行天桥桥墩及台阶等必需设在交叉口旁边时,应做视距分析,口桥墩宽尽可能缩小,台阶直通透。
5.3进出口道设计
5.3.1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应依据进口道通行实力同路段通行实力相匹配的原则增加,进口道应确保增加车
道数所需的宽度;确定进口道的宽度及车道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新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依据预料各交通流向的流量所得的车道数来确定;无交通流量数据时,
应按表4.0.8规定的值确定;〔强制)
2.改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依据实测或预料各交通流向的流量所高的车道数来确定;(强
3.治理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依据实测的各交通流向的流量及可实施的治理条件来确定。(强制)
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可较路段上略窄。内环线以内、新建及改建交叉口,一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3.0m:治理
性交叉口,在用地受到限制的地方,•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75m。内环线以外、新建及改建交叉口,•车道的
最小宽度可取3.25m:治理性交叉口,在用地受到限制的地方,一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3.0m.交叉口范围内可
不设路缘带。
5.3.3进口道展宽段应尽可能为左转、直行和右转车辆分车道行驶创建条件,特别是设置有专用箭头灯时,
必需设置相应的专用车道。改建及治理交叉口,当每信号周期左传车平均流量超过2辆时,应配以专用车道:在
有中心分隔带的进口道上,应充分利用分隔带空间展宽成进口车道,剩余宽度应满足行人过街驻足空间的要求。
5.3.4进口道设计时,右转车道宜向进口道右恻(靠非机动道或人行道一侧)展宽,左转车道宜向进口道左
侧(琳道路中心我一恻)展宽.
进口道长度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进口道长度匕由展宽渐变段长度〃与展宽段长度人两部分(图5.3.5.1)确定,其中图A为左侧车道的展宽,
图B为右侧车道的展览:
(B)右侧车道展宽
图5.3.5,1进口道展览段设计示意图
右和人分别按公式(5.351-1)和(5.3.5.1-2)计算:
vxAw
3(5.3.5.1-1)
式中:P―进口道计算行不速度(km/h):
Aw---横向偏移常(m)。
ls=10N2.)
式中:/V一岛峰每一信号周期的左转或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辆数
2.无交通流量数据时,新、改建交叉口进口道长度应按本规程表4.0.8设计;(强制)
3.治理性交叉口用地有限,无法满足5.3.5第1款要求时,应接受表5.3.5.3的数据确定进口道的最小长度;
(强制)
治理性交叉口进口道(匕)的最小长度
路段计算行车速度(km/h)最小长度(m)
6060
5050
4040
4.在向右侧展宽的进口道上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利用展宽段的延长段设置港湾式公交停旅站,但应追加站
台长度。
交叉口出口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L新建及改建交叉口的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并按出
口道总宽展宽;出口道每一车道宽不应小于3.5m;治理性交叉口,条件受限制时,出口车道数只可比上游进口
道的直行车道数少一条;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每一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25m;(强制)
2.出口道为干路,相邻进口道有右转专用车道时,出口道必需设置展宽段;(强制)
3.出口道设有公交停隼站时,按港湾停靠站要求设置展宽段;在设置展宽的出口道上设宜公交停靠站时,应
利用展宽段的延长段设更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4.出口道的总长度由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纲成.出口道展宽段长度由绿石转穹曲线的地点向下游方向
计算,不设公交停靠站时,长度为60~80m;设置停靠站时,再加上公交停靠站所需长度,并须满足视距三角
形的要求。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应按式(5.3.6.4)计算:(强制)
/^=(30-20)Aw(53.6.4)
条件受限制时,不应小于30m.
5.4地面公交停靠站的设置
交叉口旁边设置公交停靠站应保证候车乘客的平安;便利乘客换乘、过街:降低对交叉口通行实力的影响;有利
于公共汽(电)车平安停靠、顺当进出:依据公交线路走向、道路类别与所在交叉口交通状况,结合站点类别、
规模与用地可能条件合理布告.公交停靠站。
5.4.2新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须布置在交叉口的下游。(强制)
改建或治理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应布置在交叉口的下游:在下游布置停靠站有困难时,可将直行或右转线珞的停
掂站设在交叉口的上游。
新建、改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应设置在平坡或者坡度不大于1.5%的坡道上,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坡度最大
不得超过2%。
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时,离开停车线的距离按如下原则确定:
1.进口道右侧有展宽增加的车道时,停靠站应设在该车道展宽段之后至少15m处,并将拓宽车道加上公交站
台长度后作一体化设计:
2.进口道右侧无展览增加的车道时,停靠站位置应在右侧车道最大排队长度再加15-20m处,停靠站长度另
外依据实际须要确定。
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时,离开(对向车流进口道)停车线距离:下游右侧展宽增加车道状况下,应设在
展宽段向前至少15m处:在卜游右侧不展宽但设停施站时.停电站在干路上距停车线不应小于50m.支路不应
小于30m,
停靠站台的布置方式,按其设付的位置,分为沿人行道边缘及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带设置两种;按几何形
态又分为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类。停器站台的布置方式选择原则如下:
1.机非混行道路,接受沿人行道边布置的停养站或专设机非分隔带布宜停靠站;机动车专用道,接受沿人行
道边布苴停靠站:有机非分隔带的道路,沿分隔带设置停靠站:
2.新建交叉口,公交停匏站应布置成港湾式:
3.改建交叉口,在进出口道为干路的道路上设公交停整站,应布置成港湾式:
4.改建交叉口,在进出口道为支路的道路上设公交停靠站或治理交叉口,在条件满足5.4.9第1款规定的港湾停
罪站及小尺寸(图5.4.9)的状况下,公交停旅站宜布置成港湾式。
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类型:
(1)机非混行道路或机动车专用道路,可沿人行道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见图(5.4.8-1)所示:
图5.4.8-1沿人行道设置的港湾式停养站
(2)机泮混行道路,利用人行道多余宽度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见图(5.4.8-2)所
示;
图5,4.8-2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设置的港湾式停靠站
⑶沿机非分隔带设置公交停靠站,在分隔带宽度N4m时,港湾式停旅站设置方法见图(5.4.8-3)所示:在分隔
带宽度v4m而人行道有多余宽度时,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方法见图C5.4.8-4)所示:
人行茎\农范
*札酎道
公交书靠势
・••4"分附带.•・..•・•・•机『分禹存「・
图5.4.8-3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的港湾式停靠站形式一
图5・4,8・4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的港湾式停毒站形式二
公交港湾式停轮站的几何尺寸见图5.4.9:
港湾式公交停能站的设计尺寸
1.公交停旅站候车站台的高度宜取15~20cm:站台的宽度应取2.0m,改建及综合治理交叉口,当条件受限制时,
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25m。
2.为区分公交停靠站的停车范围,在公交停靠站车道与相邻通车车道间,按国标设置专用标线。一辆公
交车停车长度以15-20m为准,多辆公交车停隼的站台长度可按下式确定:
Lb=n(^+2.5)(5.4.9-2)
式中:Lb—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
n—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的公交车辆数,当无实测数据时,取
n=公交线路数+1:
A―公交车辆长度。
3.新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中道宽度为3.0m:改建或治理交叉口,受条件限制时,最窄不得小于275m:相
邻通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25m;
4.人行道宽度确有多余时,可压缩人行道设置公交停靠站:人行道的剩余宽度应保证大于行人交通正常通行
所需的宽度,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50m,必要时可在停靠站局部范围内拓宽道路红线。
当无轨电乍与公共汽车在同一进出口道设站时,应将电车站布置在公共汽车站台点的前方。
多条公交线路合并设站时,应依据公交车到站频率和站台长度确定最多并站的线路数,最多不宜超过5条,特别
状况下不应超过7条。当线路数超过规定的要求时,应分开设站,站裨间距应满足下游停靠站分长度加上25.0m
长,以保证不影响上游公交车停能站的要求。
5.5公共交通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出口道处的处理
进口道处的设置
公交专用道宜沿最右侧机动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口道处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
设置在右转专用道左侧的公交专用进口道
当无右转机动车交通流,或另设右转专用车道时,公交专用道可干脆设置至停车线:当右转交通量较大时,可
接受图5.5.1-1所示的方法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右转专用车道:当公交专用道设皆在外侧且相邻交叉口间距无法满
足右转专用道车辆与公交车交织段长度要求时,可按图5.5.1-2所示的方法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右转专用车道:
LZZ/*口Q/受/上
S
安全岛/
设置在路侧的公交专用进口道
H5.5.1-3公交电用道与右就车道结合布直
公交专用道与右转车道结合布置
2.当有右转机动车流且流量不大时,公交专用道设置至进口道右转车道末端,如图5.5.L3所示,其中交织段长
度宜大于40m。若右转车受信t•限制时,进口道右转车道的长度应不小于右转车的最大排队长度加上右转车过度
到右转车道的长度(按5.3.5.3逸定)。在没有流量资料的状况下,进口道右转车道的长度应大于50m。
出口道处的设置
出口道公交专用道的起点离开右恻进口道停车线延长线的距离A如图5.5.2所示),应大于相交道路进口道驶入的
右转车辆变换车道所需的距离,一般可取30~50m:交织段长度宜取40m,
5.6行人过街横道
行人过街横道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设在车辆驾驶员简洁看清楚的位置,尽可能苑近交叉口,与行人的自然流向一样,并尽量与车行道垂直:
2.进出口道机动车道达6条时,应在中间设置行人平安岛:新建交叉口岛宽应大于2.0m,改建、治理交叉
口应大于LOm;(强制)
3.行人横道的宽度与过街行人数及信号显示时间相关,顺延下路的行人横道宽度不宜小于5m,顺延支路的
行人横道宽度不宜小于3m,以1m为单位增减:
4.行人横道位置应平行于路段人行道的延长线并适当后退(见图5.6.1-1中的a=lm部分),在右转机动车
简洁与行人发生冲突的交叉口,该后退距离宜取3~4m(见图5.6.1-1的b=3~4m部分):
5.步行道的转角部分(见图5.6.1-1的c部分),长度应不小于小车的车身长6.0m,并应设置护栏等隔离设
施:
6.有中心分隔带的道路,行人横道应设在分隔带端部向后1~2m处(见图5.6.1-1的d部分):
7.Y型交叉口可结合导向岛货置行人横道(见图5.6.1-2),若行人流量较少时,可不设A段行人横道;
8.T型交叉口的行人横道布置可如图5.6.1-3所示,当交通量或行人较少时,可不设A或B段行人横道:
9.高架路桥墩设在平面交叉口旁边,在条件受限制时,应在桥墩所处的分隔带上如图5.6.1-4所示设隹行人
横道,必要时,增设行人(两次过街)专用信号。
d=l~2m
-2Y形交叉口行人横道设置示意
c>6.0m
图5.6.1-4高架路下的行人横道设宜示意
行人过街横道及与之连接的人行道或交通岛交接处应做成坡道,且不得有任何阻碍行人行走的障碍物。
行人过街横道进出口两侧沿路缘石30-120m的距离内,宜设行人护栏,或接受具有分隔作用的灌木带等设施,
将行人与车辆在空间上分别;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次干路取中间值。
行人穿越城市主次干路的流量校大而又不宜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交叉口,在机动车流大于表4.0.11.2所列
平均饱和度的状况下,可设行人过街专用相位,相位时长应依据过街行人所需过街时间而定。
5.7非机动车交通处理
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大且用地条件许可时,宜接受两次过街的方式处理: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的设计,
应在面积上满足非机动车停车的须要,位置上应平安,符合自行车行驶轨迹的要求,目.不应影响其它各类交通流
的通行。
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小时,可利用行人过街横道两次过街:行人过街横道须相应增加必要的宽度。
在右转非机动车流量较大,且交叉口用地条件许可时,应给右转非机动车交通流划出专用通行区或通行车道,以
绿化岛、交通岛或隔离墩等与其它非机动车的行驶空间加以区分,见图5.7.3;非机动车右转专用道入口寓交叉
口停车线的距离,视红灯期间直行及左转非机动车排队等候长度而定,
非机动车专用道示意图
5.8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
通立交匝道的处理
规划、设计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时,其匝道出入口宜远离旁边干道的平面交叉口。
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的出口匝道,对旁边的干道平面交叉口交通运行有影响者,宜按以下要求布设:
1.出口匝道的位置宜按出匝道车辆左、右转交通量的大小布置:左转交通量大时,宜布置在靠近平面交叉口进
口道左转乍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置上:反之,则宜布置在轮近右转车道与直行车道之间的位宜上:
2.出口匝道近地面段宜分成两条车道以上,按车辆出匝道后左、右转及直行交通量的大小划分出口段的车道功
能:
3.出口匝道的出口段离下游双面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渐变段起点宜大于80m;这段距离不足80m且使匝道车流
与干道车流换车道交织有困难时,可在交叉口进口道部分分别设置地面进口道展宽和匝道延长部分的展宽,并设
置干路左转车道、直行车道和右转乍道与匝道延长部分的左转车道、直行乍道和右转军.道,但对此类进口道的信
号相位必需接受双向左转专用相位:
4.出I」匝道左转交通量较大,对下游交叉口通车影响较大且干道中心高架道路墩位中心带较宽时,可对匝道或
交叉口进口道实行禁止左转、在交叉口下游做远引左转的管理措施:在墩位中心带侧必需布■一条左转车道,左转
车转弯的入口宜在对向进口道展宽段和展览渐变段的范围以外,同时在交叉口进口道上游及出口匝道上须设有禁
止左转标记及分车道悬挂的指路标记(图5.8.2)。
利用墩位中心带做远引左转的布设
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的入口匝道靠近干道的平面交叉口时,匝道的布设宜符合以下要求:
1.入口匝道的位置宜按进入而道车辆来自上游交叉口左、右转支通量的大小布置:来自左转的交通量大时,
宜布置在靠近左转车来向与直行车来向之间的位置上;反之,则宣布置在右转车来向与直行车来向之间的位置上;
2.入口匝道的入口段宜布置在交叉口出口道展宽渐变段的卜游,且最小距离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传媒行业广告内容真实性合规考核试卷
- 2025年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筛查技术考核试卷
- 2025年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提升技术考核试卷
- 数控车床刀具路径优化算法应用考核试卷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单元测试试题(解析版)
- 模型思想:搭建儿童问题解决的脚手架
- 重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专项训练试卷(详解版)
- 农村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汇报校长发言主要讲了4个方面
- 2025年建筑工程质量保证金合同协议
- 108区块链智能合约编写与测试技能考核试卷
- 水利工程施工阶段减碳措施与碳排放管理研究
- 小学生无人机教学课件
- 2024年中国光引发剂UV-651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开颅术后健康教育
-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含解析
- 【MOOC】生命的教育-浙江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5年移动式压力容器R2作业证理论全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许可鉴定评审作业指导书
- 2024年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真题及答案
- DB11T 1946-2021 智慧工地评价标准
- 风电项目安全专业监理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