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教学课件_第1页
推拿教学课件_第2页
推拿教学课件_第3页
推拿教学课件_第4页
推拿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拿教学课件欢迎参加本次推拿教学课程。推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显著的临床疗效。本课程将系统讲解推拿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临床应用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帮助学员掌握规范的推拿技术。主讲人:王医师什么是推拿?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或借助一定的器具,作用于患者的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通过一系列手法操作,调整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推拿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中医基础与推拿关系阴阳五行理论推拿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通过不同手法的刚柔配合,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按法多属阴,推法多属阳,揉法介于阴阳之间,临床中灵活运用以达到阴阳调和。经络学说推拿借助经络系统传导作用,通过刺激体表穴位和经络,调节相关脏腑功能。推拿手法沿经络走向进行,既能疏通局部,又能调整整体。藏象理论推拿的主要作用疏通经络推拿通过机械刺激,直接作用于经络和穴位,疏通经络阻滞,促进气血运行,恢复经络的正常传导功能。调和气血推拿能调节气血的运行状态,补虚泻实,促进气血平衡。临床研究表明,规范的推拿可使患者外周血流量增加15-30%。缓解肌肉疼痛推拿通过松解肌肉粘连,消除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对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显著疗效。调节脏腑功能适应症与禁忌症常见适应症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面瘫、末梢神经炎内科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妇科疾病:痛经、闭经、盆腔炎儿科疾病:小儿厌食、遗尿、夜啼亚健康状态: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禁忌症急性创伤:骨折、脱位、急性软组织损伤急性感染性疾病:高热、传染病恶性肿瘤:推拿可能促进转移出血性疾病:血友病、重度血小板减少皮肤病变:皮肤溃疡、感染、皮炎严重内科疾病:心力衰竭、重度高血压推拿治疗的原理机械刺激效应推拿通过压力、摩擦、震动等机械力作用于体表,产生物理性刺激。这种刺激能够松解粘连组织,缓解肌肉痉挛,改变局部组织的张力和弹性,恢复正常的生物力学状态。研究显示,适度推拿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1-2℃。神经反射调节推拿刺激体表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反射和高级中枢反射,调节相关器官功能。如按摩足三里穴可通过神经反射增强胃肠蠕动,实验研究表明其可提高胃电活动幅度达22%。体液因子调节推拿常用手法分类揉法以指腹或掌根着力于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运动,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软组织痉挛和疼痛。推法以拇指、掌或前臂紧贴皮肤,沿一定方向推动,力度由轻到重,速度均匀。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适用于肌肉僵硬、气血瘀滞。拿法以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捏拿肌肉、肌腱或穴位,做提捏、摇摆动作。具有松解粘连、舒筋活络作用,多用于四肢肌肉。按法以指、掌或肘着力于体表特定部位,垂直下压,力度可轻可重。具有镇静止痛、醒脑开窍作用,常用于穴位刺激和深层组织治疗。揉法详解操作要领着力部位:主要使用指腹、掌根或掌面运动方式:做环形或往返直线运动频率控制:每分钟120-160次为宜力度要求:由轻到重,循序渐进时间控制:局部揉法一般3-5分钟揉法操作时,医者应保持手部放松,力量源自腰背而非腕部,避免手部疲劳。接触面应紧贴皮肤,避免滑脱,保持均匀稳定的压力和节奏。分类及功效指揉法:适用于小面积、精细部位掌揉法:适用于腹部、背部等大面积一指禅推法:力量集中,深达筋骨推法详解一指推法主要使用拇指指腹,沿经络或肌肉纤维方向推动。力度集中,深达肌层,适用于颈肩背部及四肢小面积的精细操作。掌推法以全掌或掌根为着力点,适用于背部、腰部等较大面积部位。推动距离较长,一般5-15厘米,力量大而稳定,效果深入。肘推法以肘尖或肘面为着力点,主要用于背阔肌、臀大肌等大肌肉群的深层推法。力度最大,能达到深层筋膜和深层肌肉。拿法详解适用部位拿法主要适用于肌肉丰满、组织松软的部位,如:颈肩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可缓解颈部僵硬和肩部疼痛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有助于缓解肘部疼痛和手臂酸痛下肢腓肠肌、股四头肌,对改善腿部疲劳和运动后恢复有效腰背部竖脊肌两侧,可缓解腰肌劳损和慢性腰背痛力度与时间控制拿法操作力度应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初始力度:200-300克重逐渐增加至:500-800克重每处持续时间:30-60秒操作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按法与点揉法按法穴位定位按法要求准确定位穴位,基于解剖标志和骨性标志。例如,合谷穴位于第一、二掌骨间,拇指与食指夹角处;足三里穴位于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精准定位是按法有效性的关键。操作技巧按法主要使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垂直下压。力度应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深度后保持1-3分钟。点揉法则是在按压基础上做小范围环形揉动。掌握"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的要领,操作中应感受指下的"气至"感。临床应用特殊手法介绍擦法以手掌或指腹快速擦动皮肤,产生热感和微红反应。擦法可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皮温升高1-2℃,增强代谢。适用于风寒症、肌肉疲劳和感冒初期。使用场景:常用于背部、胸部大面积擦法,或四肢关节周围局部擦法。搓法双手掌心相对,夹住患者肢体或组织,做往返方向相对移动。搓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作用,能使局部温度明显升高。使用场景:多用于四肢、关节和痛点部位,特别适合关节炎、肢体麻木和手足冰冷症状。滚法以手掌、掌根或前臂紧贴皮肤,做滚动状移动。滚法能松解粘连,舒展筋膜,改善组织弹性,促进淋巴回流。使用场景:适用于腰背部、四肢大肌肉群,对于纤维肌痛、慢性肌肉劳损效果显著。这些特殊手法通常与基本手法配合使用,能显著增强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综合使用多种手法的推拿方案,其临床有效率比单一手法高出15-20%。穴位基础认知1十二正经概述人体有十二条主要经脉,分为阴阳两类: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三阳经:阳明、太阳、少阳手足各有六条经脉,构成完整的经络网络。推拿时应了解经络循行路线,掌握"按经取穴"原则。2常用腧穴分类腧穴按功能和位置分类: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八会穴:脏会、腑会、气会等交会穴:多经交会处特定穴:如原穴、络穴、郄穴不同类型穴位具有不同临床特点和应用价值。3穴位定位方法穴位定位主要采用以下方法:骨度分寸法:以体表标志为参照指寸法:以患者拇指横纹为1寸解剖标志法:依靠肌肉、骨骼标志准确定位是有效施治的前提条件。重点穴位临床应用1风池穴位置: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作用: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适应症: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高血压操作特点:点按或拇指指腹揉法,力度适中,以产生酸胀感为宜2肩井穴位置:肩峰与大椎连线中点,斜方肌上作用:疏通经络,活血止痛适应症:肩背疼痛,颈肩综合征,落枕操作特点:可用拿法、揉法或点按法,患者常感明显酸胀下传3腰阳关穴位置: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作用:强腰膝,通督脉适应症: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肢痿痹操作特点:多用按法或揉法,可配合推法沿督脉上下推动4足三里穴位置: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作用:健脾和胃,扶正祛邪适应症:胃肠疾病,全身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操作特点:多用按揉法,临床研究表明,刺激足三里穴可提高血清IgA和IgG水平推拿流程标准化01患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现有症状和禁忌症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肌力测试、关节活动度评估和特殊测试。根据中医理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明确辨证分型。02治疗计划制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治疗目标、手法选择、治疗强度和频率。考虑患者年龄、体质和疾病特点,设计个性化方案。预估治疗周期和预期效果,与患者充分沟通。03环境准备确保治疗室温度适宜(24-26℃),光线柔和,空气流通。准备必要的治疗用品,如治疗床、毛巾、垫枕和消毒用品。治疗床高度应与医者身高匹配,以减少医者劳损。04患者准备指导患者采取合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但保护隐私。根据需要放置靠枕或垫物,确保患者舒适。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和可能的感受,减轻紧张情绪。规范的推拿流程不仅提高治疗效果,也增强患者信任感。临床研究显示,完整标准化流程的推拿治疗,患者满意度达92%以上,明显高于非标准化操作。消毒与卫生手部卫生规范推拿治疗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程序:常规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持续30秒以上快速手消毒:使用含75%酒精的手消毒剂揉搓,直至干燥专业洗手:六步洗手法,确保手部各区域彻底清洁推拿过程中接触不同患者或不同部位时,应再次进行手部消毒。医务人员应保持指甲短而整洁,避免佩戴饰品。环境与设备消毒治疗环境消毒标准:治疗床:每位患者使用后用75%酒精喷洒擦拭床单、毛巾:一人一换,高温洗涤消毒(80℃30分钟)治疗室: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日,通风换气2-3次/日辅助器具:使用后浸泡消毒或高压灭菌定期监测环境卫生指标,确保符合医疗机构消毒标准。操作流程演示1评估与体位安置时长:5分钟患者俯卧位,枕下垫小枕,腹下垫软枕,松解衣物,暴露治疗部位。进行视诊和触诊评估,确定重点治疗区域。2整体松解时长:3-5分钟使用推法沿脊柱两侧从上至下推动3-5遍,力度中等(约500g),速度均匀(每分钟约60次)。目的是使患者放松,改善整体气血循环。3局部重点治疗时长:10-15分钟根据评估结果,针对问题区域进行精细操作。如颈肩部使用揉、拿法,力度渐增(500-1000g);腰部使用点按法处理阿是穴,每穴持续30-60秒。4经络调整时长:5-8分钟沿相关经络走向进行推揉,如颈肩问题沿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推揉;腰痛则重点调整督脉和膀胱经。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5收尾整理时长:2-3分钟使用轻柔手法整理治疗区域,如轻擦法(每分钟150-180次)活跃气血,或轻柔推法统一气血运行。最后帮助患者慢慢起身,观察反应。各部位操作要点——颈部安全防护要点颈部推拿需特别注意安全,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避免直接按压颈动脉窦区域,防止迷走神经反射力度控制:颈前区100-300g,颈后区300-500g禁止对颈椎进行强力旋转,特别是老年人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禁止颈部旋转手法椎间盘突出患者推拿时避免加重神经根压迫颈椎病临床疗效标准化颈部推拿疗法在颈椎病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率:76.8%颈型颈椎病有效率:85.2%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率:67.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效率:73.1%操作流程颈部松解:轻柔推法,由上至下斜方肌放松:拿法、揉法交替颈夹肌处理:点揉风池、风府等穴胸锁乳突肌放松:拿法,轻柔适度颈椎棘突间隙推揉:拇指推法注意患者反应,出现不适立即停止。一般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周2-3次。各部位操作要点——肩部评估定位检查肩关节活动度,触诊肌肉紧张点和压痛点。常见肩周炎表现为肩峰下滑囊区、肱二头肌长头腱和冈上肌附着处疼痛。定位肩井、肩髃、肩髎、天宗等关键穴位。肌肉松解首先处理斜方肌上部,使用拿法和揉法交替,力度由轻到重(300-800g)。然后放松三角肌,使用掌揉法和指揉法,力度中等。最后处理冈上肌和冈下肌,使用拇指点压法,每点持续15-30秒。关节松动轻柔摇动肩关节,幅度小,逐渐增加。可进行轻微牵引,配合患者呼吸,吸气时牵引,呼气时放松。慢性期可加入被动环转活动,顺时针和逆时针各5-8次,但急性期禁用。穴位刺激重点处理肩井、肩髃、肩髎、天宗、秉风等穴位,使用点揉法,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穴30-60秒。肩周炎患者加压肩贞和臂臑穴,提高临床效果。研究表明,穴位结合推拿效果比单纯推拿提高15.7%。各部位操作要点——腰部腰椎间盘突出推拿原则急性期以放松为主,避免强力手法手法由轻到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疏通经络、松解肌肉为基础准确定位病变节段,重点治疗结合患者症状辨证施治治疗后指导患者正确体位和自我保健临床应用要点根据病情分期采用不同策略:急性期:以放松手法为主,避免加重症状恢复期:可加用适当的牵引和松动手法稳定期:强化功能锻炼,预防复发临床疗效数据规范化腰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临床总有效率:82.6%疼痛VAS评分:平均下降3.5分直腿抬高试验:平均提高25°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治疗前43.6±8.2分,治疗后9.2±5.4分,提高34.4分复发率:规范推拿后12个月复发率为15.3%,显著低于单纯理疗的32.7%这些数据来自多中心临床研究,样本量达486例,治疗周期为4周,随访12个月。推拿中的安全隐患骨折风险老年人或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因推拿力度过大导致肋骨骨折。研究显示,骨密度T值低于-2.5SD的患者,推拿力度应减轻50%以上。儿童锁骨和肋骨也易受损,儿科推拿应特别轻柔。神经损伤颈椎推拿不当可能导致椎动脉损伤或脊髓压迫。强力颈椎旋转手法的风险最高,据报道发生率约为1/20,000-1/200,000。禁止对有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椎旋转操作。内脏损伤腹部推拿可能对内脏造成损伤,特别是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对肝脾肿大、腹部手术后或腹主动脉瘤患者,腹部推拿禁忌或需极度谨慎,力度不超过200g。急性应对推拿中发生意外应立即停止,根据情况采取急救措施:疑似骨折固定保护,神经损伤症状立即就医,晕厥平卧抬高下肢。每个推拿室应配备急救设备,并有应急预案。患者差异与个性化调整年龄差异调整婴幼儿(0-3岁):手法极轻柔,力度50-100g,时间短(5-10分钟),多用揉法和抚法,避免强刺激,注重家长配合。儿童(4-12岁):力度100-300g,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可适当增加手法种类,结合游戏元素提高依从性。青少年(13-18岁):力度300-500g,与成人相近但略轻,注意心理安抚,尊重隐私。成人与老年人成年人(19-59岁):标准力度500-1000g,根据体型、肌肉发达程度调整,完整疗程20-30分钟,手法全面。老年人(60岁以上):力度减轻30-50%,一般不超过500g,动作缓和,避免强力扭转和牵拉,注意骨质疏松风险,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但单一手法持续时间缩短。数据显示:60岁以上患者使用轻柔手法(300-400g)的满意度达94.6%,显著高于标准手法的83.2%。体质差异调整气虚体质:以补法为主,力度轻(300-400g),动作缓和,避免大面积操作,每次15-20分钟,休息间隔增加。阳虚体质:配合温经散寒手法,如搓法、擦法,增强温热感,治疗室温度提高2-3℃。痰湿体质:力度中等(500-700g),增加运动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拿法,促进代谢。特殊人群孕妇:怀孕3个月后禁用腹部推拿,力度减轻50%,侧卧位为宜,治疗时间缩短,避免刺激特定穴位如合谷、三阴交。高血压患者:头颈部推拿轻柔,避免快速体位变化,监测血压变化,治疗前血压>180/110mmHg暂缓治疗。糖尿病患者:注意皮肤保护,检查感觉障碍,避免使用过大力度,防止皮下出血。推拿组合疗法推拿结合艾灸艾灸可在推拿前使用,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组织温度1-2℃,使后续推拿效果更佳。推拿后艾灸则能巩固推拿效果,延长作用时间。临床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推拿结合艾灸,有效率提高17.8%。推拿结合拔罐拔罐可在推拿前或后使用。先拔罐可使局部皮肤充血,组织松软,便于推拿深达;推拿后拔罐则有助于消除疲劳代谢物,减轻酸痛。肩周炎患者采用此联合疗法,疼痛缓解速度比单纯推拿快28.5%。推拿结合刮痧刮痧能促进微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排出,与推拿相得益彰。适用于感冒、颈肩痛等症。研究发现,颈型颈椎病患者使用推拿加刮痧治疗,平均治愈时间缩短3.2天,且症状复发率降低14.6%。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样本量863例)证实,推拿联合疗法比单一推拿疗法的总体有效率高22.7%,治疗周期缩短30.5%。但需注意,联合疗法应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个性化设计,不可盲目叠加。推拿疗效评估工具VAS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是评估疼痛的常用工具:使用10cm直线,一端为"无痛"(0分),另一端为"剧痛"(10分)患者在直线上标记疼痛程度推拿治疗后VAS下降≥3分视为显效下降1-3分为有效,<1分为无效研究表明,腰痛推拿有效患者平均VAS下降3.8分。功能障碍量表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不同评估量表:颈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满分50分腰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百分比表示肩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功能改善≥50%为显效,20-50%为有效,<20%为无效。客观指标测量利用仪器测量客观指标变化:关节活动度:角度计测量,记录ROM变化肌力:肌力计测量,分级记录肌电图:记录肌肉电活动变化红外热成像:观察局部血流变化颈椎病患者推拿后颈部活动度平均提高32.6°。生活质量评估通过问卷评估推拿对生活质量的影响:SF-36健康调查问卷WHO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慢性腰痛患者推拿治疗12周后,SF-36评分平均提高15.7分。案例分析1颈椎病患者详细推拿方案患者资料张先生,45岁,办公室职员,主诉颈肩疼痛3个月,伴右上肢放射痛和麻木,以手指尤为明显。检查发现:颈椎活动受限,右侧旋转仅45°(正常为80°),压痛点位于C5-6椎间隙和右侧斜方肌。影像学提示:C5-6椎间盘突出,压迫右侧神经根。推拿方案1第一阶段(1-3次)轻柔手法为主,以松解肌肉、缓解痉挛为目标。主要使用揉法、抚法,力度300-400g,避免直接操作病变节段。2第二阶段(4-8次)增加手法强度,加入拿法和点按法,力度500-700g。重点处理斜方肌和冈上肌,按揉风池、肩井、天宗等穴位。3第三阶段(9-12次)加入松动手法,轻柔牵引,配合关节活动度训练。穴位按揉力度增至800g,持续时间延长至60秒/穴。疗效评估87%疼痛缓解率VAS评分从7分降至0.9分76%功能改善率NDI指数从32分降至7.6分95%活动度恢复右侧旋转从45°恢复至76°案例分析2慢性腰痛患者个案管理患者资料李女士,58岁,退休教师,主诉腰痛反复发作10年,近3个月加重,晨起及久坐后明显,休息后缓解。查体:腰4-5椎体压痛,两侧腰背肌紧张,直腿抬高试验右侧70°,左侧80°。诊断:腰肌劳损合并腰椎退行性变。推拿方案体位:俯卧位,腹下垫软枕手法选择:揉法、推法、一指禅推法、点按法重点部位:腰阳关、肾俞、命门、腰眼等穴位辅助治疗:艾灸命门、肾俞穴,每次15分钟治疗频率:每周3次,共12次为一疗程居家指导:腰部保暖,避免久坐,学习简单自我按摩康复进展首次治疗后疼痛缓解30%,4次治疗后患者能轻松弯腰穿鞋,8次治疗后日常活动基本无痛,12次治疗完成后ODI评分从42%降至8%,随访3个月无复发。治疗要点与经验总结慢性腰痛患者常存在肌肉慢性紧张和本体感觉紊乱,推拿应先松解肌肉,后调整关节。同时注重心理疏导,打破"疼痛-肌肉紧张-更多疼痛"的恶性循环。艾灸配合能显著延长推拿效果,增强肾阳,适合中老年慢性腰痛患者。居家自我保健指导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推拿教学实操环节实操教学要点1手法示范教师慢动作示范基本手法,分解动作要领,强调力度、频率和方向控制。学员近距离观察,理解手法的着力点和运行轨迹。演示常见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2小组练习2-3人一组,轮流扮演医者和患者角色。先练习单一手法,掌握基本要领后,逐渐过渡到手法组合。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姿势和动作。3技能评估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评估学员手法掌握情况。考核内容包括:手法准确性、力度控制、频率稳定性、体位摆放和沟通技巧。不合格者需强化训练后重新考核。4临床见习跟随资深医师进行临床见习,观察真实患者的治疗过程。分析病例,讨论治疗方案选择依据。在指导下进行简单操作,体验临床实践与课堂学习的差异。常见问题与纠正力度不当:利用测力传感器或弹簧秤进行力度训练,建立肌肉记忆手法生硬:增加柔韧性训练,强调动作连贯性,避免机械操作姿势不正确:调整治疗床高度,保持腰背挺直,重心稳定穴位定位不准:加强解剖标志物识别训练,使用穴位模型反复练习频率不稳:使用节拍器辅助训练,建立稳定的操作节奏学员常见问题答疑推拿力度如何把控?没有经验很担心用力过度。力度控制是推拿的核心技能,建议从三方面练习:1)使用测力板反复练习,建立肌肉记忆;2)先在自己身上尝试,体会不同力度的感受;3)从健康志愿者开始练习,逐步提高。记住推拿力度原则:由轻到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力度不均或忽强忽弱,应保持稳定节奏。如何判断手法是否到位?有什么感觉指标吗?手法到位有几个关键指标:1)医者感觉:有"得气"感,即手下组织出现蠕动或跳动感;2)患者感觉:产生酸、麻、胀、热等感受,但不应有明显疼痛;3)客观指标:治疗区域皮肤微红,温度升高,肌肉松弛度改善。如果患者只感到疼痛或不适,说明手法不当或力度过大。经验丰富的医者能通过手感"听"到组织的变化。推拿后患者出现酸痛加重,是正常反应还是操作不当?推拿后24-48小时内出现轻微酸痛属于正常反应,称为"推拿反应",类似运动后肌肉酸痛,一般无需处理,2-3天会自行缓解。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则可能是操作不当:1)剧烈疼痛且持续加重;2)出现新的放射痛或麻木;3)活动功能明显下降;4)局部肿胀或瘀斑。这时应立即就医评估,并调整后续治疗方案。长期从事推拿工作,如何保护自己的手部和腰背?推拿医者职业保护很重要:1)正确姿势:保持良好体位,调整治疗床高度与自身身高匹配;2)力量来源:使用全身力量,而非单纯手腕用力;3)合理排班:控制每日工作量,密集操作后安排休息;4)手部保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