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学习笔记-明代部分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学习笔记-明代部分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学习笔记-明代部分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学习笔记-明代部分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学习笔记-明代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学习笔记•明代部分

刘基

字伯温,元末进士,朱元璋谋士

刘基.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散文较有现实批判性,讽刺小品文笔犀利,有较高成就

有《诚意伯文集》

《楚人养狙》精读

一、主题思想

刘基将朝三暮四的故事加以改造,把胜利者写成了既粗暴又愚蠢,而且

无能的失败者,把故事改造成一篇富有现实内容的讽刺小品,警告统治

者如果以术使民,必然众叛亲离,最终趋于灭亡

二、艺术特色

1、这是一篇寓言,一般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手段,本文则在叙事中设辞

问答,让小狙与众狙之间展开对话

小狙连发三个反诘,步步推理,在问答中展示众狙从浑噩到觉醒、从觉

醒到反抗的过程,颇有说服力,结局狙公卒馁而死有必然性,也带有讽

刺色彩

2、起来发动众狙反抗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狙,这个设计是意味深长的

老年人往往背负因袭的包袱,容易顺从既存秩序.屈服于现实压力

年轻一代则思想解放、感受敏锐,也因此敢想敢做,在急剧变化的时代

风云中会充当前驱者的角色

三.历年真题

[202008]分析《楚人养狙》的寓意以及在叙事中展开对话的特点和

作用

[201610]简析《楚人养狙》一叙事中展开对话的特点和作用

方孝孺

字希直,号逊志,世称正学先生

因参与组织削藩、反对并拒绝与朱棣合作,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有《逊志斋集》

《吴士》泛读

一、主题思想

本文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借张士诚的

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

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二.艺术特色

1、吴士是一个用艺术手段塑造的虚构人物

他〃自高其能〃夸夸其谈,临死还说〃吾善孙吴兵法〃,是一个至死不

悟的极其可笑可悲的人物

王磐

字鸿渐,号西楼

工诗能画,尤善音律,风格清丽精雅,讽刺作品较为豪辣

有《王西楼乐府》

《古调蟾宫•元宵》泛读

一、主题思想

此曲记叙元宵情景,反映了当时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

二、内容分析【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八句,写元宵节所闻

第二层:后六句/写兀宵节所见

三.艺术特色

1.层层运用对比

元宵节所闻进行对比:往岁歌舞升平,热闹非凡;今岁愁怨不断,叹息

不停

元宵节所见进行对比:从前香车宝马过后,尘烟四起;今年却见黄昏中

寒鸦蹲丁枯木之上,悲惨凄凉,喝酒吟诗也没有丝毫兴致,春风、梅花

也无心欣赏

全曲处处对比,反衬出今不如昔的社会现状

陈铎

字大声,号秋碧、七一居士

工诗善画,妙解音律,尤长于散曲

善写市井百象、民间风情

有《秋碧乐府》《滑稽余韵》

《水仙子•瓦匠》泛读

一、主题思想

选自小令集《滑稽余韵》,广泛地描绘了各行各业人物,相当真实地反

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面貌

此小令咏叹泥瓦匠的勤劳,指出只有靠勤劳,生活对有保障

二、艺术特色

前三句为鼎足对,具体写泥瓦匠之辛劳

2、借物论理,抒发了因富贵人家的兴衰无常而引起的人生感叹,用封

建世家大家族的富贵无常反衬勤劳乃立家之本

归有光

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归有光、唐顺之、王慎并称〃嘉靖三大家〃,崇尚唐宋文

散文把曰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严肃的“载道〃之古文,给人以清新之感

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

《项脊轩志》精读

一■主题思想

本文借顶脊轩为明线,以自己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借项脊轩的兴

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显露

出来

二、内容分析

第一段:介绍项脊轩及周围幽雅环境

第二段:回忆发生在项脊轩周围的一些家庭琐事和祖母对自己期许

第三段:借古人的成功抒发僻居一隅不为人知的感慨

第四段:补记夫妻恩爱,借枇杷树寄托自己对亡妻的哀思

三.艺术特色

1.结构特点

〃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喜〃字应上文,〃悲〃

的理由:

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致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

成.辜负先人期望的无限沉痛心情

四是回忆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

子的真挚情谊

平淡的文字,唱出深沉的人生哀歌

2.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

寄托内心的感情

写修葺后的南阁子,把作者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出来

写祖母、母亲、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有关联的事来叙述,人物的音容笑

貌跃然纸上

移情于物,枇杷树,引发对往事和伤怀和对妻子的思念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历年真题

[202008]《项脊轩志》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201810]《项脊轩志》的结构有何特点?

[201504]论述归有光《项脊轩志》一文的写作特色

冯惟敏

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

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

《玉芙蓉•喜雨》泛读

一、主题思想

这首小令通过家作物的蓬勃生长、农夫的生计有望,写出人们久旱逢甘

雨的喜悦心情,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精神

二、艺术特色

1、以〃喜”为曲眼,借景抒情

借处处水洼、遍地桑麻、养花、豆花、赤金瓜等意象,描写了雨后田间

万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抒发了诗人久旱逢甘雨的欢欣和与农民息息

相通的情感

2.语言通俗活泼,饶有情趣,情态口吻,仿佛老农

梁辰鱼

字伯龙,号少白,别号仇池外史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梁辰鱼从其学,首创用昆腔演唱传奇《浣纱记》,

对昆腔发展传播产生重大影响

有《浣纱记》《红线女》

《浣纱记•泛湖》泛读

一、主题思想

是全剧的归结,写范蠡与西施在完成复国大业后得以团圆,但他不去享

受荣华富贵,而是双双急流勇退,泛舟隐遁

一方面反映了文人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的浪漫生活理想

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明代黑暗政治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二.艺术特色

1、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既回顾了吴越兴亡的历程,又抒发了伤今吊

古的感慨,意境深远,发人遐思

2、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感世界

写范蠡、西施为国家利益敢于牺牲个人爰情与幸福,西施成为政治牺牲

品后怀有深沉悲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更有感染力

3、唱腔、唱段上采用了南北合套的体式

选取音律和谐的南曲和北曲曲牌,交错使用,联成套曲,南北唱腔合用,

苍凉激越间以缠绵婉转,别开生面,形成了刚柔并济的唱腔风格

王世贞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算州山人

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

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有《算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卮言》

《登太白楼》泛读

一.主题内容

诗是王世贞任官山东期间所作,叙写登太白楼的志见所感

二.内容分析【全诗融会古今,感情深挚而蕴藉】

首联:由太白楼起笔,遥想当年李白长啸登楼的豪放之举

颔联:畅想古今,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颈联:回到现实,以壮阔之笔描绘景色

尾联:以委婉之言,抒发高士难求的情怀

三.艺术特色

1、舍弃了对白李事迹传说的具体吟咏,从空中落笔,以表现李白其人

的风度、襟怀等精神气质

前两联在叙登楼之事中表达对李白的崇敬之情,后两联写登楼所见景物

中表达对李白的怀念之情,或明或暗,或显或隐,显得含蓄有致

宗臣

字子相,号方城山人

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等同列“后七子〃,散文尤为突出

文学上提倡复古

有《宗子相集》

《报刘一丈书》精读

一、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有关世教之文〃,书信的主体部分是作者与刘一文谈论〃上

下相孚〃议题,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所谓上下相孚的直相,就是权

钱交易、同流合污,从而抨击了腐朽龌龊的封建官僚政治

二、内容分析

第一段:以对方来信中〃上下相孚〃作为议题,开启下文

第二段:对权贵拍马邀宠的事例,揭示官场〃上下相孚〃的丑态

第三段:以自己的立身行事,表明不愿趋炎附势的态度

第四段:对刘一丈抱才而困表示同情,并加劝慰

三.艺术特色

1.不采用说理的方法,而是塑造了一对〃上下相孚”的人物典型

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干谒者、权者、门者三个反面形象

干谒者:奴颜卑膝,着重刻画了他的媚相

权者:虚伪贪婪,着重刻画了他的伪相

门者:狐假虎威,着重刻画了他的刁相

2.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一是作者的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和客者卑躬屈膝、阿谀逢迎对比,有力

地表现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不肯同流合污的可贵气节

二是客者与门者、权者对比,揭示了所谓上下相孚,其实就尔虞我诈,

权钱交易

三是客者被召见前后,乞怜与骄人的对比,求见时忍辱行贿,谄颜媚态,

召见后得意忘形,不可一世,前后判若两人

通过对比,所谓上下相孚的实质,昭然若提

四.历年真题

【201910】以《报刘一丈书》中干谒者被召见前后情态的对比为依据,

简析其性格特征

[201710]《报刘一文书》写了哪儿类人?各有何特点?

[201604]《报刘一丈书》刻画的干谒者形象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李贽

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是明朝中叶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史学家

文学上主张创作应从〃绝假纯真”的〃童心〃出发,独抒己见

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初唐集》

《又与焦弱侯》泛读

一.主题思想

本文是作者与友人焦泣的一封书信,文章通过郑子玄耻讲道学,与黄生

追求〃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趋附权门的行径,指出所谓圣人、山人,

其实都是〃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窗〃的无耻之徒

二、内容分析

第一段:从探究郑子玄不肯讲学的原因,揭露当时道学先生的虚伪

第二段:详细描述黄生打抽丰的过程和言行,披露其追名逐利的丑恶行

径,把抨击的矛头直指今之道学先生

第三段:指出〃圣人〃与〃山人〃本质相同,都是欺世获利之徒

三、艺术特色

1、叙述.描写、议论,均紧密联系对伪道学的揭露与讥讽,主旨显豁,

又趣味横生

2、语言质朴简洁,夹叙夹议,亦庄亦谐

描写黄生打抽丰的过程和方行一节,虽所占篇幅不多,但十分生动犀利,

简直入木三分

四、名词

打抽丰:打秋风,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人索取财物

山人:隐居山中的士人,指自命清高而又热衷于奔走权贵之门的读书人

五.历年真题

[201804]概括李贽《又与焦弱侯》的主旨

袁宏道

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

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同为晚明文坛〃公安派〃代表人物,时称〃三袁〃

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强调文学作品应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有《袁中郎全集》

《虎丘记》精读

一、主题思想

本文虽属游记,但又不是某一次游览的实录,也不是某一个中秋之日的

情景纪实,而是六次游览虚丘后的综合描述,和一般游记不同

二、内容分析

第一段:记苏州人中秋游虎丘的热闹情景

第二段:详写虎丘月夜斗歌的场面

第三段:由虎丘一带自然美景生出山川兴废的感慨

第四段:以自己游虎丘的经历和感想总束全文

三、艺术特色

1.以作者的感受作为内在脉络,记述了中秋夜苏州人游虎丘的盛况

唱歌场面最为精彩:从开始〃唱者千百〃到最后〃壮士听而下泪〃,层

层深入,情景交融,把读者引入一个若有所失,但更有所得、充满了艺

术美的境界

2、直接描述虎丘剑泉一带自然景象的文字,仿佛随意拈出,稍加轻涂,

显得质直洁爽,蕴含着作者的主观感受,成为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

格套〃〃情与景会,顷刻千言”主张的实践

四、历年真题

[201904]简述《虎丘记》描写月夜斗歌一段的艺术特色

钟惺

字伯敬,一作景伯,号退谷、止公居士

与同乡谭元春开创了“竟陵派〃

有《隐秀轩集》

《浣花溪记》泛读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浣花溪本身以及溪边自然、人文景观生动细腻的描写,抒发

了自己对杜甫在穷途困境中依旧能淡泊以处,择胜地而居的阔达胸怀的

钦佩赞赏之情

浣花溪:在四川成都西南,又名百花潭

二、内容分析

第一段:概写浣花溪秀丽多变的景色

第二段:详记游浣花溪、谒杜工部的过程

第三段:议论,赞赏杜甫人品,交代游溪缘由

三.艺术特色

融写景、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多用比喻,寓意深远,体现了

作者抒写性灵、幽深孤峭的文风

2、以移步换景的写法,将读者不知不觉带入山水妙境

成功地将山水之精神、古人之精神与作者之精神熔为一炉,景物之幽趣

与人格之孤峭相互映衬

3.文末用自己〃偶然独往“同〃使客游者”的冠盖喧哗相对比,表达

了作者对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的嘲讽和鄙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对杜

甫的敬仰和对浣花胜地的热爰

张岱

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散文家,小品文声誉尤高

多描叙江南山水风光和风俗民习,常于追忆往昔繁华中流露对亡明的缅

怀,也有作品流露出封建士大夫优雅清高的生活情调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柳敬亭说书》精读

一.主题思想

本文极言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篇幅虽短,却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

其声,对其说书艺术留下深刻印象

二、内容分析

第一段:概括介绍柳敬亭的面貌,性情和特长

第二段:具体描述柳敬亭说书技艺的高超

第三段:再貌丑和王月生同其婉娈对其说书技艺作一映衬

三.艺术特色

1.作者独具匠心的行文安排和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赞扬柳敬亭的说书艺术的高超,先说他外貌丑

陋,再以王月生作比来衬托其说书艺术非同一般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其他说书人反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

细节描写,“武松沽酒"一处,突显柳敬亭说书的细致入微

2.首尾两次写王月生也使得文章前呼应,其用意是肯定柳敬亭说书艺

术的高超,身价与王月生相当,貌虽丑,但神情风流与王月生一样美好,

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四、历年真题

[202104]《柳敬亭说书》中,两次提到王月生有何用意

陈子龙

字卧子,号大樽

是东林党后劲〃几社〃创始人之一

论文主张继明七子传统,作诗崇尚汉魏与盛唐

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

有《陈忠裕公全集》

《小车行》精读

一、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饥民流亡图,通过一对夫妻逃荒的悲惨图景,反映了

当时旱、蝗灾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忧虑和对饥民的

同情

二.艺术特色

1、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写得曲折有致

从一对夫妇外出逃荒时起先茫茫然,到希望得到食物的欢欣,再到叩门

入室后的失望与悲哀,这一同折遭遇和情感变化过程,反映了当时灾情

的严重和普遍,作者未写出其最终命运,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2.是仿乐府而作的新乐府

语言古朴,乡土气息浓,颇有汉乐府民歌的韵味

夏完淳

字存古,十四岁随父夏允彝与老师陈子龙起兵抗精,不屈死节,年仅十

七岁

有《夏内史集》《玉樊堂词》

《狱中上母书》精读

一.主题思想

这封写给母亲(嫡母)的绝笔信,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

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

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是一篇干

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二.内容分析

第一段:陈述自己不能报母的原因,是为报国而赴义

第二段:向母亲表白死后不立后嗣的决绝态度

第三段:安慰家人,咏叹人生

三.艺术特色

1.多种感情的融合,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笔墨所至,感情充沛

绝笔书中有堪回首的往事,有国难家仇的愤恨,有与亲人话别的痛苦,

也有未报养亲人的遗憾,充沛的气势与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形

成一种苍凉悲壮的□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2、虽为诀别之笔,但用典言事,深婉有致

说父死为〃严君□背〃,说母慈为〃推干就湿〃等,既表明作者文学素

养之高,又说明他赴死前方寸不乱、镇定自若

3、全文骈散兼用.散则舒卷自如,骈则回环有致,都以短句为主,简

练而又自然流畅

篇末先作散语,渐次过渡,以韵文收尾,更有曲终言志之意,读之令人

回味无穷

四.典故出处

【严君见背】严君:指父亲;见背:去世

【推干就湿】《孝经援神契》,把干燥处让给孩子,自己睡在孩子便溺

后的湿处

【渭阳情】《诗经・秦风・渭阳》,甥舅之间的情谊

【将死言善】《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五、历年真题

[202010]简述《狱中上母书》的艺术特色

徐渭

字文清,又字文口,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

诗文书画俱精,擅□戏曲创作与批评

《南词叙录》是最早一部研究南戏的戏曲论著

有《徐文□集》《樱桃馆集》

《狂鼓史渔阳三弄》精读

一、主题思想

本篇取材于《三国演义》裸衣骂曹的故事,是作者感于严嵩危害沈^之

事而写,表现出狂傲的反抗精神,借祢衡舒泄自己内心的愤懑不平,表

达对权臣官宦的冲天愤怒,以及深深的无可奈何

本剧是杂剧《四声猿》中的第一种,《四声猿》由四种单折子戏组成:

《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

辞凰得凤》

祢正平:即祢衡,字正平,文采出从,曹操召他为鼓史,他裸身辱操《后

汉书•文苑传》

二.艺术特色

1.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对人物、故事进行再加工,借古讽今

大胆改编了历史故事,把祢衡与曹操的角色互换,曹操成了阶下囚,而

祢衡成了座上宾,更绝的是祢衡因为才华横溢而受到阎王和玉帝的重视,

而曹操却显得一文不值

人世与阴间的强烈对比显得妙趣横生,比如在人世颠倒的是非在阴间反

而变得正确,阎王和玉帝这种虚幻的人物都变得正义凛然,明察秋毫,

设计这样的虚幻情节,彰显出现实世界的黑暗腐朽,既辛辣讽刺了当权

者残害忠良,涂炭生灵的罪行,又抒发自己正气凛然却频受迫害的幽愤

2、语言通俗诙谐而又颇具文采,鲜活的民间口语与历史典故很好结合,

印象深刻

祢衡骂曹的文字,以生动形象的民间语言为主、典雅的文人语言为畏

褒扬祢衡才华,运用倚口可待、义不加点等诸多典故,对其颂赞有加

三、典故出处

【铜雀台】曹操所建,《吊魏武帝文》

【把一个杨德祖,立断在辕门下】指杨修被曹操杀害

【孔先生】指孔融

【黄江夏】即黄祖,时任江夏太守

汤显祖

字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牡丹亭•惊梦》精读

一、主题思想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

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惊梦》通

过杜丽娘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

表达了以〃情〃反〃理〃的进步思想

二.艺术特色

1、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脉搏,展现层次的丰

富性

游园前:处处表现出贵族少女矜持和娇羞的性格,着重刻画其春情难遣

的寂寞和对环境的隐隐不满

游园中:着重刻画满园春色在女主人公内心激起的巨大波澜:惊诧、

感慨、悲叹.幽怨,构成了丰富的心理内涵

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爰,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也有对礼教

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苦闷,写出了人物青春觉醒的心灵历程

2、构思严谨,描写传神

透过人物欲藏又露的神态动作、主客交融的景物观照、回肠九曲的心灵

告白等表现手法,把读者引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尤有特色

景物描写都是通过人物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

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4、化用前人名句、成语较多

【乌夜啼】引用李煜词原句

【皂罗袍】化用了谢灵运、王勃等诗句

其可之处在于妙能点化,就好象字出己铸,华美清丽,声情并茂

三.典故出处

【翦不断,理还乱】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唐代诗人薛逢《宫词》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朝飞暮卷】五勃《滕王阁》

【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引自《木兰诗》

四、历年真题

[201504]简析汤显祖《牡丹亭》的主旨

[201510]分析《牡丹亭》(惊梦)中所表现的杜丽娘的心理活动

冯梦口

字犹口,又字子犹,号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

重视通俗文学,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通俗文学

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方面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有白话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精读

一、主题思想

本篇描写的内容是明代万历年间轰动京城的一桩真实事件,作者将宋懋

文言小说《负情侬传》改编为话本小说,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已受利益的驱动,本文中人物关系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

的基础之上的

二.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叙述杜十娘结识李甲并与之相爰,筹钱赎身从良,跳出火坑

第二部分:叙述杜十娘随李甲归见父母,李甲半道负心,见利忘义,杜

十娘怀抱宝箱,投水自尽

三、艺术特色

1、〃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

小说中〃百宝箱〃一共出现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对

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作用,正是构思的巧妙之处

2、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执著追求自己美好愿望的女性形象

杜十娘:聪明、美丽而热情,渴望摆脱非人的生活处境做一个真正有价

值的人,追求人间真爰,但所托非人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描写她美丽热

情,心地善良,轻财好义,一方面又表现她机智,颇有心机的一面,被

出卖时刚强坚定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尊严,对封建

社会、市偿势力拼死反抗的精神

还勾勒了李甲、柳遇春、孙富等次要人物形象,李布政这个人物甚至没

出场,却能左右形势,决定杜十娘的命运,正显示出作者塑造人物的功

施耐庵

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

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成书后定名为《水浒传》

《林教头□雪山神庙》精读

一、主题思想

本文描述了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身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展示

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一个典型事件,通过林冲的人生遭遇,了解到当

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二.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写林冲刺配沧州以后,与曾经救助过的李小二相遇

第二部分:写高俅派人到沧州谋害林冲,林冲知道后着意防范

第三部分:写林冲被遣看管草料场,与老军交割和外出沽酒

第四部分:写林冲终于奋起反抗,手刃奸贼,报仇雪恨

三.艺术特色

1.景物描写对展开情节、渲染气氛和表现人物性格起了一定的作作

景物描写上:围绕〃□雪〃展开,或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留下了具

体深刻的印象,起到了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引向高潮的作用,同

时也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

2.细节描写非常丰富、细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透露出人

物的心理活动,为事件的发生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如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对于方向位置的清楚交代,使情节

发展入情入理

更有意味的是文中两处写〃偷听〃,一为李小二妻子在小酒店有偷听,

一为林冲在山神庙内无意偷听,前一处略写,因为是密谋,所以才听不

清,造成悬念,后一处详写,谈话者得意形,高谈阔论,听者听得真真

切切,怒火喷发

四.林冲的性格特点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侠肝义胆,嫉恶如仇,

耿直,磊落,血气方刚

奉公守法,软弱善良,他的才能和社会地位,使他养成安于现状、软弱

动摇的思想性格,明知自己受了冤屈,却自认是〃罪囚〃,没有意识到

调他去草料场是一场阴谋,说明他地善良、安分守己

明白火烧草料场的真正原因时,他的思想性格终于爆发出质的飞跃,彻

底改变了委曲求全的软弱性格,走上反抗的道路

五、历年真题

[20170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性格有何特点

[201310]依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走向反抗道路的过程,

分析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201404]以两次〃偷听〃为例,简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细节

描写的艺术效果

罗贯中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声通俗演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口

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

《群英会蒋干中计》精读

一、主题思想

本文是《三国演义》中描写赤壁之战的著名片段,讲述了周瑜用曹操手

下蒋干使用反间计的故事

二、内容分析

第一部分:写周瑜窥探曹操水寨,决定除掉蔡、张二人

第二部分:写周瑜定计、用计,蒋干中计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曹操中离间计,杀蔡、张,周瑜为计谋实现而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