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体雅化浪潮中的异流:黄庭坚俗词研究_第1页
北宋词体雅化浪潮中的异流:黄庭坚俗词研究_第2页
北宋词体雅化浪潮中的异流:黄庭坚俗词研究_第3页
北宋词体雅化浪潮中的异流:黄庭坚俗词研究_第4页
北宋词体雅化浪潮中的异流:黄庭坚俗词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宋词体雅化浪潮中的异流:黄庭坚俗词研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目的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发展迅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这为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此同时,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崛起,他们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对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体雅化成为北宋词坛的重要发展趋势。北宋初期,词主要流行于民间,内容多为描写男女情事、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通俗易懂,风格质朴清新。随着文人阶层的介入,词逐渐从民间走向文人的案头,开始了雅化的进程。文人们将自己的人生理想、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融入词中,使词的题材得到拓展,内涵更加丰富,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如晏殊、欧阳修等词人,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士大夫的情感和意趣,使词的风格趋于典雅含蓄。苏轼的出现,更是给北宋词坛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他“以诗为词”,打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局限,将诗的言志功能引入词中,使词成为一种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体裁。苏轼的词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生感悟、政治抱负、自然山水等诸多方面,风格豪放洒脱,意境开阔高远,极大地提升了词的品格和地位,推动了词体雅化的深入发展。在北宋词体雅化的大趋势下,黄庭坚的俗词创作显得别具一格。黄庭坚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文俱佳,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他的词作风格多样,既有学习苏轼“以诗为词”的豪放之作,也有婉约细腻的抒情之篇,而其俗词创作更是独树一帜,在北宋词坛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黄庭坚的俗词在内容上多描写男女艳情、市井生活,语言通俗易懂,甚至带有一些俚俗的口语,风格较为大胆直露。这些俗词与当时词体雅化的主流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北宋社会的市井风貌和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例如他的《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对情人的思念和哀怨,语言直白,情感真挚,充满了生活气息。研究黄庭坚的俗词,对于理解北宋词坛的多元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黄庭坚俗词是北宋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俗词作为一种贴近市民生活的文学形式,得以广泛传播。通过研究黄庭坚的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间的风俗习惯、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等,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北宋社会画卷。另一方面,黄庭坚俗词也反映了北宋词体发展的复杂性。在词体雅化成为主流趋势的北宋词坛,黄庭坚的俗词创作体现了词在发展过程中对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回归。它与雅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北宋词坛多元共生的局面,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同时,对黄庭坚俗词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词体雅化过程中雅与俗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词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于北宋词体雅化的研究成果丰硕。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词体雅化的历程、原因和影响。如在《北宋文人词的雅化历程》中,深入分析了北宋文人词从初创到成熟、从粗放到雅致的转变过程,揭示了其雅化趋势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指出北宋文人词雅化是社会背景、文学传统和文人创新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使得文人词成为宋代文学的璀璨明珠,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词体雅化的具体阶段研究方面,有学者关注北宋初期词的民间性以及文人介入后词的雅化趋势。北宋初期,词主要流行于民间,内容多贴近日常生活、自然风光和男女情感,语言朴实无华。随着文人阶层的关注和参与,词开始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逐渐摆脱粗俗、追求雅致。在北宋中后期,词牌的使用逐渐规范化,词的艺术形式也趋于成熟,词的主题从娱乐性质转向更加严肃和深刻的社会、政治议题,反映了文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关于词体雅化的原因,学者们认为,一方面,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大量文人进入仕途,他们将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融入词的创作中,推动了词的雅化进程。另一方面,文人词的雅化也是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产物,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逐渐诗化,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对于黄庭坚词作的研究,国内学者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题材内容方面,黄庭坚现存的190多首词题材丰富,涵盖了艳情、言志、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词风格多样,雅俗相济,既有像苏轼那样“以诗为词”的豪放之作,也有婉约细腻的抒情之篇,还有独具特色的俗词。在语言特色上,他喜用典故、俗语、僻字、叠语作词,给词风增添了些许直拗的特色。关于黄庭坚俗词的研究,一些学者探讨了其俗词的形成原因。从《黄庭坚艳俗词创作的历朝评价研究》中可知,黄庭坚俗词的形成主要受《花间集》和柳永创作的影响。《花间集》作品多描述男女情思,黄庭坚继承了这一风格和内容。同时,他大量选用口语化词汇,与柳永相似,词作之俗不仅在于内容艳情化,还在于语言通俗化。在对黄庭坚俗词的评价方面,历代观点不一。宋代时,虽然整体社会文化环境较为宽松,但随着词雅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已逐渐出现对黄庭坚俗词创作的批评。王灼认为“黄晚年间放于狹邪,故有少疏荡处”,法秀道人则斥责其“以邪言荡人淫心,使彼逾礼越禁,为罪恶之由”。金元时期,诗词不断雅化,黄庭坚词作风格复杂,其俗词不太受关注,批评者较少。明代时,受“主情”文学思潮影响,明人对黄庭坚的俗词创作基本持包容乃至接受的态度,如王世贞认为黄庭坚的词属于“变”。尽管国内在北宋词体雅化和黄庭坚词作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词体雅化研究中,对于雅化过程中雅与俗的互动关系探讨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具体词人创作中的体现研究较少。在黄庭坚俗词研究方面,对其俗词在北宋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反映的市民阶层生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于俗词与北宋其他文学形式之间的关联研究也较为欠缺。1.2.2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也涉及到北宋词体和黄庭坚词作,但研究重点和视角与国内有所不同。在词体雅化研究方面,一些国外学者从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关注词体雅化过程中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以及词在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后所发生的变化。对于黄庭坚词作,国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诗歌创作上,对其词作的研究相对较少。少数研究关注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研究方法的差异,与国内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黄庭坚俗词的研究方面,国外的相关研究更为稀缺,仅有的一些研究也主要是基于翻译作品进行分析,难以深入理解俗词中蕴含的北宋社会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艺术。总体而言,国外研究为北宋词体雅化和黄庭坚词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与国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需要加强国内外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综合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3.1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广泛查阅北宋时期的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词学理论著作以及后人对黄庭坚词作的研究成果,包括《全宋词》《宋史》《碧鸡漫志》等,全面了解北宋词体雅化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以及黄庭坚俗词创作的相关信息,为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把握北宋词坛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脉络,深入探究黄庭坚俗词在其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文本细读法:对黄庭坚的俗词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研读,分析其语言运用、意象选择、情感表达、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特点。以《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为例,通过对词中“似恁偎人不起,更漏永、银烛渐秋”等词句的分析,深入体会其中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注重作品的细节,从字里行间感受黄庭坚俗词的独特魅力,揭示其与北宋词体雅化趋势的关联和差异。比较分析法:将黄庭坚的俗词与同时期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如柳永、苏轼等。对比柳永与黄庭坚俗词在语言风格、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分析黄庭坚俗词对柳永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比较黄庭坚俗词与苏轼雅词在创作理念、审美追求上的差异,探讨黄庭坚俗词在北宋词坛多元格局中的独特性。通过比较,更清晰地认识黄庭坚俗词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其在北宋词体雅化进程中的特殊意义。文化阐释法:从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对黄庭坚俗词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探讨北宋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等社会现象对黄庭坚俗词创作的影响,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北宋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结合北宋时期的文化思潮、哲学思想等,深入理解黄庭坚俗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揭示其与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1.3.2创新点多维度剖析黄庭坚俗词:本研究将从词体雅化的大背景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文化、文学等多个维度对黄庭坚俗词进行深入剖析。不仅关注其艺术特色,还探讨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及在北宋词坛多元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突破以往研究仅从单一角度分析的局限。通过多维度的研究,全面展现黄庭坚俗词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为北宋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深入探讨雅俗关系:在北宋词体雅化成为主流趋势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黄庭坚俗词中雅与俗的相互关系。分析黄庭坚如何在俗词创作中融入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使其俗词具有一定的雅化特征;同时,探讨俗词对词体雅化进程的影响,以及雅俗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这种对雅俗关系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深化对北宋词体发展复杂性的认识,丰富词体雅化理论的研究内容。挖掘俗词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往对黄庭坚俗词的研究多侧重于艺术层面,本研究将注重挖掘其社会文化价值。通过对黄庭坚俗词的分析,揭示北宋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包括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价值观念等。同时,探讨俗词在反映时代精神、传承民间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使黄庭坚俗词研究与北宋社会文化研究紧密结合,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二、北宋词体雅化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背景2.1北宋词体雅化的历程2.1.1初期的雅化萌芽北宋初期,词主要在民间传唱,其内容多描绘日常生活、自然风光以及男女间的情感,语言质朴平实,风格贴近民众生活。随着文人阶层逐渐关注并参与到词的创作中,词开始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雅化的趋势初现端倪。晏殊,作为北宋初期的重要词人,其词作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士大夫的闲雅意趣和人生感悟。他的词多写富贵生活、男女相思,但在语言和意境上追求精致典雅。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淡淡哀愁,语言凝练含蓄,富有诗意。这里的“花落去”和“燕归来”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蕴含着对生命无常和宇宙永恒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晏殊作为文人的敏感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欧阳修的词同样具有雅化的特征。他在词中不仅抒发个人的情感,还展现了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情趣。例如《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描绘了西湖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词中虽写的是暮春的残景,但却营造出一种闲适、淡雅的意境,表达了欧阳修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达观态度。此外,欧阳修还在词中融入了自己的政治感慨和人生体验,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他的《朝中措・平山堂》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展现了自己作为文人的豪迈与洒脱,以及对自身才华的自信。晏殊、欧阳修等词人的创作,使词从单纯的娱乐消遣工具逐渐转变为一种能够表达文人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更加注重锤炼,追求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在意境营造上,融入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使词的格调趋于高雅。这种雅化的趋势,为北宋词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词从民间文学向文人文学转变的大门。2.1.2中期的发展与深化北宋中期,苏轼的出现给词坛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他的创新使得词体雅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苏轼打破了传统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局限,“以诗为词”,将诗的言志功能引入词中,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他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哲理思考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等,使词成为一种可以承载多种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体裁。在题材开拓方面,苏轼的词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抒发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展现出豪迈奔放的英雄气概,突破了传统词中儿女情长的题材局限。《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苏轼怀古词的代表作,他面对赤壁古战场,缅怀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如词中所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此外,苏轼还创作了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描绘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和百姓的生活场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这在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中是较为少见的。苏轼在词风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绮丽柔媚,以豪放洒脱、意境开阔的风格独树一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明月为线索,展开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开篇便以奇思妙想展现出广阔的宇宙空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下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从人生的哲理高度出发,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情感真挚而深沉。这种豪放词风的出现,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词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苏轼对词体的创新,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他的词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北宋词体雅化的新潮流。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词人开始尝试突破传统,拓展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使词逐渐走向成熟和繁荣。2.1.3后期的成熟与定型北宋后期,词在格律、意境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与高雅化,逐渐走向成熟与定型。这一时期,以周邦彦为代表的词人对词的格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规范,使词的形式更加严谨、精致。周邦彦精通音律,他注重词的平仄、押韵和节奏,对词调进行了整理和创新。他的词作在格律上严格遵循词牌的要求,如《兰陵王・柳》,全词三段,每段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词的结构上,周邦彦善于运用铺叙、转折、呼应等手法,使词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这首词以柳为线索,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致描绘,抒发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和身世之感。上片写作者在隋堤上看到柳树,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中片写饯别时的情景,通过“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等句子,生动地表现了离别的匆忙和不舍;下片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离恨和对往昔的思念之情。整首词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意境营造方面,北宋后期的词更加注重含蓄深远、韵味无穷。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描绘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词中通过对纤云、飞星、银河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浪漫而又略带忧伤的意境,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和对相聚短暂的感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以一种豁达的态度看待爱情,使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北宋后期词在格律和意境上的规范化与高雅化,标志着词体雅化的成熟与定型。这种成熟与定型,使词成为一种与诗并列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后世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2北宋词体雅化的社会文化根源2.2.1经济繁荣与城市发展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这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商业的蓬勃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词的创作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场所,如酒楼、茶馆、歌馆等,这些场所成为词的传播和表演的重要阵地。在这些场所中,歌妓们演唱着各种风格的词,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柳永的词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与他长期混迹于城市的歌馆酒楼,为歌妓们创作歌词密切相关。他的词多描写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市民的生活情趣,语言通俗易懂,曲调优美动听,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正如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所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他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也渴望精神文化的满足。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贴近生活的内容,正好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市民阶层的喜好和需求,反过来又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向,促使词人更加注重词的娱乐性和通俗性,从而推动了词在市民阶层中的广泛传播。同时,城市的繁荣也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生活空间。文人在城市中与市民阶层的交往日益频繁,他们深入了解市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这些都成为他们创作词的灵感来源。文人在词中描绘城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场景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等,使词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描绘了吴兴寒食节的热闹场景,“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展现了市民们在节日中的欢乐和活力,反映了北宋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经济繁荣与城市发展为北宋词体雅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城市的娱乐需求促使词不断创新和发展,文人与市民阶层的互动交流,也使得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向雅化方向转变。文人在创作词时,开始注重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感悟融入词中,使词从单纯的娱乐工具逐渐转变为一种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文学体裁。2.2.2科举制度与文人阶层崛起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更多的文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也促进了文人阶层的壮大。文人阶层的壮大对词体雅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文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文学造诣,他们在进入仕途后,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融入到词的创作中。他们不再满足于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而是试图突破局限,拓展词的题材范围,提升词的艺术品位。苏轼作为北宋文人阶层的杰出代表,他的词创作充分体现了文人阶层对词体雅化的推动作用。苏轼“以诗为词”,将诗的言志功能引入词中,使词成为一种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体裁。他的词题材广泛,涵盖了政治抱负、人生哲理、自然山水等诸多方面,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他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苏轼的词风豪放洒脱,意境开阔高远,极大地提升了词的品格和地位,为词体雅化树立了典范。文人阶层在词的创作中,还注重运用典故、化用诗句,使词的语言更加典雅含蓄,富有文化底蕴。他们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兴、寄托等,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晏几道的词善于运用典故和意象,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化用了翁宏的诗句,营造出一种含蓄委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此外,文人阶层的社交活动也对词体雅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文人之间经常举行宴饮、聚会等活动,在这些场合中,词成为他们交流情感、展示才华的重要工具。他们相互唱和、切磋词艺,推动了词的创作和传播。在这种文人社交的氛围中,词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雅化趋势也日益明显。科举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文人阶层的崛起,文人阶层凭借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在词的创作中不断创新和探索,推动了北宋词体的雅化进程,使词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式。2.2.3儒家思想与审美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北宋时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对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词体雅化也不例外。儒家的审美观念,如“温柔敦厚”“中和之美”等,对北宋词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温柔敦厚”是儒家诗教的重要原则,强调诗歌在情感表达上要委婉含蓄,避免过于直白和激烈。这种审美观念在北宋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北宋词人在创作词时,注重情感的节制和表达的委婉,力求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通过描写离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离别之愁。词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春水比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情感表达委婉细腻,体现了“温柔敦厚”的审美要求。儒家的“中和之美”观念,追求事物的和谐、平衡与适度,体现在词中,就是要求词的意境要和谐优美,语言要简洁凝练,结构要严谨有序。北宋后期的词,如周邦彦的作品,在格律、意境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审美追求。周邦彦的《兰陵王・柳》,全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对柳的描写,抒发了离情别绪。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怨缠绵、含蓄深沉的意境,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展现了“中和之美”的艺术魅力。儒家思想还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北宋词人开始注重词的思想内涵,将自己的人生理想、道德观念等融入词中,使词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通过描写边塞的风光和将士们的生活,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词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展现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儒家思想对词的影响。儒家思想与审美观念对北宋词体雅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使北宋词人在词的创作中注重情感的节制、意境的营造和思想内涵的表达,推动了词体的雅化进程,使北宋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更加符合儒家的审美标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三、黄庭坚俗词的创作特点3.1题材内容的世俗化3.1.1市井生活的描绘黄庭坚的俗词中,有不少作品描绘了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在《鼓笛令・宝犀未解心先透》里,“宝犀未解心先透。恼杀人、远山微皱。意淡言疏情最厚。枉教作、著行官柳。小雨勒花时候。抱琵琶、为谁清瘦。翡翠金笼思珍偶。忽拚与、山鸡僝僽。”词中描绘了歌妓在宴会上弹奏琵琶的情景,“抱琵琶、为谁清瘦”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歌妓的形象,展现了她们在市井生活中的无奈与哀愁。通过对歌妓生活的描写,也反映出北宋时期城市娱乐业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对娱乐文化的需求。他的《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则描绘了市井中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对景还销瘦。被个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看承幸厮勾。又是尊前眉峰皱。是人惊怪,冤我忒撋就。拚了又舍了,定是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旧。”词中以女子的口吻,诉说了与情人之间的打情骂俏和复杂情感,语言直白,充满了生活气息。这种对市井男女爱情生活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市民阶层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在《千秋岁・世间好事》中,“世间好事。恰恁厮当对。乍夜永,凉天气。雨稀帘外滴,香篆盘中字。长入梦,如今见也分明是。欢极娇无力,玉软花欹坠。钗罥袖,云堆臂。灯斜明媚眼,汗浃瞢腾醉。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这首词描绘了男女欢会的场景,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男女之间的亲密情感。词中对男女欢会时的细节描写,如“欢极娇无力,玉软花欹坠”等,虽然较为直白,但也反映了北宋市井文化中对人性欲望的一定程度的包容。这些描绘市井生活的俗词,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北宋时期丰富多彩的市井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观念。黄庭坚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使词这种文学形式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3.1.2男女情爱的直白表达与传统雅词含蓄委婉的风格不同,黄庭坚的俗词在男女情爱的表达上更为大胆直白。他的《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夜深记得临岐语。说花时、归来去。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却是梅残梨又绽,便似个人情恁地苦。玉箸垂,银缸背,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卧。冤家何处贪欢乐。引得我、心儿恶。怎生全不思量,看承人似无物。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只恐花飞又春暮,直恁时、祝付休教恶。”词中以女子的口吻,直白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和哀怨。“冤家何处贪欢乐。引得我、心儿恶”,直接抒发了女子对情人的不满和嗔怪之情,情感表达毫不隐晦。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突破了传统雅词在情感表达上的含蓄与委婉,更能真实地反映出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再如《归田乐引・暮雨濛阶砌》,“暮雨濛阶砌。漏渐移、转添寂寞,点点心如碎。怨你又恋你,恨你、惜你,毕竟教人怎生是。看承幸厮勾。又是尊前眉峰皱。是人惊怪,冤我忒撋就。拚了又舍了,定是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旧。”词中女子对情人的复杂情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怨你又恋你,恨你、惜你,毕竟教人怎生是”,将女子在爱情中的矛盾心理直白地展现出来。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女子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在《两同心・巧笑眉颦》中,“巧笑眉颦,行步精神。隐隐似、朝云行雨,弓弓样、罗袜生尘。尊前见,玉槛雕笼,堪爱难亲。自言家住天津。生小从人。恐舞罢、随风飞去,顾阿母、教窣珠裙。从今去,唯愿银缸,莫照离尊。”词中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堪爱难亲”“从今去,唯愿银缸,莫照离尊”等词句,直白地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喜爱以及对分离的担忧。这种直白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真挚动人。黄庭坚俗词中对男女情爱的直白表达,与传统雅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雅词往往通过含蓄的意象、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而黄庭坚的俗词则以直白的语言、坦率的情感抒发,展现了男女情爱的热烈与真实。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北宋词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3.1.3日常生活的琐事入词黄庭坚的俗词还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入词中,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阮郎归・烹茶留客驻金鞍》里,“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词中描绘了女子烹茶留客的场景,以及别后对情人的思念。“烹茶留客”这一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被黄庭坚巧妙地写入词中,使词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通过对这一生活场景的描写,也展现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社交方式。他的《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描绘了春日里的生活景象,“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词中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写,以及“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这样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作者在春日里的闲适生活。“权典青衫”这一行为,体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琐事,使词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在《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中,“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词中提到了饮酒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行为,“杯行到手莫留残,不道月斜人散”,表达了作者在饮酒时的畅快心情。将饮酒这一琐事入词,不仅展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文化。这些将日常生活琐事入词的作品,使黄庭坚的俗词具有独特的生活魅力。他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和描绘,将平凡的生活场景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文学意象,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三、黄庭坚俗词的创作特点3.2语言风格的通俗化3.2.1俚俗词汇的运用黄庭坚在俗词创作中,大量运用方言、俗语、口语词汇,使词的语言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在《望远行・自见来》里,“自见来,虚过却、好时好日。这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据眼前言定,也有十分七八。冤我无心除告佛。管人闲底,且放我快活霎。便索些茶纸待,又怎不遇偎花映日。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词中“池尿”“粘腻”“律”“管人闲底”“偎花映日”等词汇,皆为当时的俗语,这些俗语的运用,使词充满了市井气息。“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这样的表述,虽然略显粗俗,但却生动地描绘出一种令人厌烦的状态,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他的《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中,“对景还销瘦。被个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词中“个人”“调戏”“怎生受”等口语词汇的运用,使词的语言自然流畅,如日常对话一般。“个人”在宋代口语中常用来指代“那人”,这种用法在黄庭坚的俗词中增添了一份亲昵之感。“怎生受”则直白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无奈和痛苦,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词中女子的情感。在《两同心・巧笑眉颦》中,“巧笑眉颦,行步精神。隐隐似、朝云行雨,弓弓样、罗袜生尘。尊前见,玉槛雕笼,堪爱难亲。自言家住天津。生小从人。恐舞罢、随风飞去,顾阿母、教窣珠裙。从今去,唯愿银缸,莫照离尊。”词中“堪爱难亲”“顾阿母”等表述,采用了口语化的词汇,使词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堪爱难亲”直白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爱慕却难以亲近的情感,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顾阿母”则描绘了女子向母亲求助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这些俚俗词汇的运用,是黄庭坚俗词语言风格的重要体现。它们使词摆脱了传统雅词的典雅庄重,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语言习惯。通过这些俚俗词汇,黄庭坚生动地描绘了北宋市井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情感,使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同时,俚俗词汇的运用也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深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3.2.2口语化的表达句式黄庭坚俗词在表达句式上采用口语化的方式,使词的语言更加生动自然,富有亲切感。在《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里,“夜深记得临岐语。说花时、归来去。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却是梅残梨又绽,便似个人情恁地苦。玉箸垂,银缸背,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卧。”词中“说花时、归来去”“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等句式,就如同日常说话一般,简洁明了,自然流畅。“说花时、归来去”直接引用了女子与情人分别时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对情人归来的期待和思念。“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则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女子的情感。他的《归田乐引・暮雨濛阶砌》中,“暮雨濛阶砌。漏渐移、转添寂寞,点点心如碎。怨你又恋你,恨你、惜你,毕竟教人怎生是。”词中“怨你又恋你,恨你、惜你,毕竟教人怎生是”这一句式,将女子在爱情中的复杂情感以直白的口语化方式表达出来,生动地刻画了女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句式,使词的情感更加真挚,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女子在爱情中的痛苦与无奈。在《少年心・对景惹起愁闷》中,“对景惹起愁闷。染相思、病成方寸。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词中“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等句式,充满了口语化的特点。“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以疑问的句式,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困惑和对情人薄情的不满,使词的情感更加直接。“斗顿恁、少喜多嗔”则描绘了女子情绪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在爱情中的敏感和脆弱。这些口语化的表达句式,使黄庭坚的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打破了传统雅词的语言规范和句式结构,以一种更加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情感。口语化的句式使词更加贴近生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同时,口语化的表达也增强了词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词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3.2.3与传统雅词语言的对比传统雅词在语言上追求典雅、含蓄,注重用典和意境的营造。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词中运用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样的诗句,化用了翁宏的诗意,营造出一种含蓄委婉的意境。“落花”“微雨”等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词的诗意和美感。“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等表述,也充满了文人的雅趣和细腻的情感。而黄庭坚的俗词语言则以通俗直白、口语化为主要特点。以《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为例,“对景还销瘦。被个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词中直接使用“个人”“调戏”“怎生受”等口语词汇,情感表达直白坦率。与晏几道词中含蓄委婉的表达形成鲜明对比。黄庭坚的俗词没有过多的用典和华丽的辞藻修饰,而是以简单直接的语言描绘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感,使词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再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通过对荷叶上露珠被初阳晒干,荷叶在微风中挺立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意境。用词精准,富有诗意。相比之下,黄庭坚的《望远行・自见来》,“自见来,虚过却、好时好日。这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据眼前言定,也有十分七八。冤我无心除告佛。管人闲底,且放我快活霎。便索些茶纸待,又怎不遇偎花映日。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词中运用了大量俗语,语言风格粗俗直白。“这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这样的表述,与周邦彦词中的典雅语言形成了强烈反差。黄庭坚俗词语言与传统雅词语言的差异,体现了他对词体创作的独特理解和创新精神。他突破了传统雅词的语言规范和审美标准,以俗为美,为北宋词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风格。这种差异也反映了北宋词坛雅俗并存的多元格局,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3.3艺术表现手法的独特性3.3.1质朴的叙事方式黄庭坚的俗词采用质朴的叙事方式,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和情节来表达情感,使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以《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为例,词中以女子的口吻,详细叙述了与情人分别时的情景以及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夜深记得临岐语。说花时、归来去。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开篇便回忆起深夜与情人分别时的对话,情人承诺在花开时节归来,然而此后女子却每日思念,无处倾诉自己的相思之苦。接着“却是梅残梨又绽,便似个人情恁地苦。玉箸垂,银缸背,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卧”,进一步描述了时光流逝,梅花凋谢、梨花绽放,情人却仍未归来,女子伤心落泪,在深夜辗转难眠,一次次起身又重新躺下,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在等待中的煎熬和痛苦。这种质朴的叙事方式,如同讲述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女子的情感变化,增强了词的情感共鸣。在《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中,同样运用了质朴的叙事手法,描绘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对景还销瘦。被个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词中叙述了女子被情人调戏后,心中产生了爱意,而情人又时而呼唤她,时而惹她生气,让她不知如何是好,生动地刻画了女子在爱情中的懵懂和无奈。“拚了又舍了,定是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旧”,则讲述了女子多次想要放弃这段感情,但每次与情人相逢,又旧情复燃,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难以割舍。通过这种质朴的叙事,将男女之间的情感故事娓娓道来,使词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黄庭坚俗词的质朴叙事方式,不同于传统雅词注重意境营造和情感的含蓄表达。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叙述事件和人物的情感,使词更加贴近生活,易于被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种叙事方式为词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北宋市井生活中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3.3.2夸张与幽默的运用黄庭坚在俗词中巧妙运用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使词作充满了趣味性。在《望远行・自见来》里,“自见来,虚过却、好时好日。这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据眼前言定,也有十分七八。冤我无心除告佛。管人闲底,且放我快活霎。便索些茶纸待,又怎不遇偎花映日。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词中“这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某种令人厌烦的状态形容得极为夸张,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同时也带有幽默的意味,使读者在阅读时忍俊不禁。这种夸张与幽默的表达,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某种情境的不满和无奈,增添了词的诙谐色彩。在《少年心・对景惹起愁闷》中,“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以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困惑和对情人薄情的不满。“斗顿恁、少喜多嗔”形象地描绘了女子情绪的突然变化,从喜悦到嗔怒,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幽默感。而“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则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女子心中对情人的爱恨交织之情夸张地表达出来,说自己心里仿佛有两个人在争斗,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浓烈。他的《归田乐引・暮雨濛阶砌》中,“怨你又恋你,恨你、惜你,毕竟教人怎生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直白又带有夸张的成分,将女子在爱情中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词中的语言和情境又带有一定的幽默色彩,让读者感受到爱情中的无奈与趣味。夸张与幽默手法的运用,使黄庭坚的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夸张手法的运用,使情感表达更加浓烈,增强了词的感染力;幽默手法则使词充满了生活情趣,缓解了情感的沉重感,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词的内涵。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黄庭坚的俗词在北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展现了他对词体创作的创新精神。3.3.3对民间艺术形式的借鉴黄庭坚的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借鉴了民间歌谣、说唱等艺术形式的节奏与表现手法,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民间歌谣往往具有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节奏特点,黄庭坚在俗词中运用了类似的节奏,使词更易于传唱。如《阮郎归・烹茶留客驻金鞍》,“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这首词的句式简短,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民间歌谣的韵律感。“烹茶留客驻金鞍”“别郎容易见郎难”等句子,简洁明了,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情感,与民间歌谣的表达方式相似。说唱艺术注重叙事和情节的生动性,黄庭坚在俗词中也借鉴了这一特点,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和情节来吸引读者。他的《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与情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通过回忆分别时的场景、等待中的煎熬等情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使词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如同说唱艺术中的故事讲述一般,引人入胜。民间艺术形式还常常运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反复等,黄庭坚在俗词中也加以运用。在《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中,“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女子在爱情中的复杂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对景还销瘦”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女子因思念情人而变得消瘦,突出了女子的相思之苦。对民间艺术形式的借鉴,使黄庭坚的俗词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生活气息。这种借鉴不仅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也使词更贴近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在北宋词坛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民间文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体现了雅俗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四、黄庭坚俗词与北宋词体雅化的关系4.1黄庭坚俗词对词体雅化的背离4.1.1内容上的艳俗倾向北宋词体雅化进程中,词的内容逐渐从单纯的娱乐消遣向表达文人的情感、志趣和人生思考转变。雅词注重情感的含蓄表达,追求高雅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通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等词句,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含蓄而深沉。词中的“新词”“旧亭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怀旧、感伤的氛围,体现了文人对人生的细腻感悟。而黄庭坚的俗词在内容上多描写男女艳情和市井生活,呈现出艳俗的倾向。他的《千秋岁・世间好事》,“世间好事。恰恁厮当对。乍夜永,凉天气。雨稀帘外滴,香篆盘中字。长入梦,如今见也分明是。欢极娇无力,玉软花欹坠。钗罥袖,云堆臂。灯斜明媚眼,汗浃瞢腾醉。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词中对男女欢会场景的描写较为直白,充满了艳情色彩。“欢极娇无力,玉软花欹坠”等词句,直接描绘了男女欢会时的状态,这种直白的描写与雅词追求的含蓄委婉背道而驰。在《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中,以女子的口吻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嗔怪,“冤家何处贪欢乐。引得我、心儿恶。怎生全不思量,看承人似无物”,情感表达大胆直白,缺乏雅词那种含蓄蕴藉的美感。这种对男女情爱的直白表达,虽然真实地反映了民间男女的情感世界,但与北宋词体雅化所追求的高雅、含蓄的情感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冲突。黄庭坚俗词中对市井生活的描绘,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但也往往侧重于展现市井生活中的低俗、琐碎一面。他的《望远行・自见来》中,“自见来,虚过却、好时好日。这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据眼前言定,也有十分七八。冤我无心除告佛。管人闲底,且放我快活霎。便索些茶纸待,又怎不遇偎花映日。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词中运用了“池尿”“偎花映日”等俚俗词汇,描绘了一种较为低俗的生活场景,与雅词所营造的高雅意境截然不同。这种艳俗的内容倾向,使得黄庭坚俗词在北宋词体雅化的大趋势下显得格格不入。4.1.2语言上的俚俗风格北宋雅词在语言上追求文雅、精致,注重用典、炼字,以营造出含蓄优美的意境。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句,用词精准,“干”“清圆”“举”等字生动地描绘出荷叶在雨后初阳下的清新姿态,展现了语言的文雅与精致。同时,词中还运用了“燎沉香”这一典故,增添了文化内涵。黄庭坚的俗词则大量运用方言、俗语、口语词汇,形成了俚俗的语言风格。在《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里,“对景还销瘦。被个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词中“个人”“调戏”“怎生受”等词汇都是当时的口语,语言直白、通俗易懂,缺乏雅词那种文雅的韵味。“个人”在宋代口语中常用来指代“那人”,这种用法使词更贴近日常生活,但也显得较为俚俗。他的《少年心・对景惹起愁闷》中,“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阿谁”“斗顿恁”等方言词汇的运用,使词充满了市井气息。“阿谁”是“谁”的方言说法,“斗顿恁”形容情绪变化突然,这些词汇的使用使词的语言更加通俗,但也与雅词的语言规范相去甚远。在《望远行・自见来》中,“这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池尿”“粘腻”等粗俗词汇的运用,使词的语言风格显得极为俚俗。这种俚俗的语言风格与雅词追求的文雅、精致的语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符合北宋词体雅化对语言的要求。4.1.3审美观念的差异北宋雅词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观念,追求意境的含蓄深远、情感的细腻委婉以及形式的规范精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对明月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营造出一种空灵、豁达的意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开篇便以奇思妙想展现出广阔的宇宙空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下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从人生的哲理高度出发,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情感真挚而深沉。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细腻,体现了文人对高雅审美境界的追求。黄庭坚的俗词则体现了平民的审美趣味,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和生活的真实描绘。他的《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以女子的口吻直白地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不满,情感表达毫无保留。“冤家何处贪欢乐。引得我、心儿恶。怎生全不思量,看承人似无物”,这种直接的情感抒发,反映了平民阶层在爱情中的真实感受,与文人审美中对情感含蓄表达的要求不同。在《归田乐引・暮雨濛阶砌》中,“怨你又恋你,恨你、惜你,毕竟教人怎生是”,将女子在爱情中的矛盾心理直白地展现出来,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这种对生活真实情感的描绘,体现了平民审美注重现实、贴近生活的特点。黄庭坚俗词在表现形式上也较为自由,不拘泥于格律和形式的规范。他的一些俗词在句式、押韵等方面较为随意,更符合平民阶层自由、随性的审美习惯。而北宋雅词则非常注重格律的严谨和形式的规范,这也是文人审美观念在词体创作中的体现。黄庭坚俗词所体现的平民审美观念与北宋雅词的文人审美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黄庭坚俗词在北宋词体雅化的进程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四、黄庭坚俗词与北宋词体雅化的关系4.2黄庭坚俗词在词体雅化背景下的存在意义4.2.1丰富词的题材与风格在北宋词体雅化的进程中,词的题材和风格逐渐向高雅、含蓄的方向发展,这固然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词的表现领域。黄庭坚的俗词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为北宋词坛带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在题材方面,黄庭坚俗词聚焦于市井生活和男女情爱,展现了北宋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他的《鼓笛令・宝犀未解心先透》描绘了歌妓在宴会上弹奏琵琶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北宋城市娱乐业的繁荣以及歌妓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宝犀未解心先透。恼杀人、远山微皱。意淡言疏情最厚”,通过对歌妓的神态和情感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们在繁华背后的无奈与哀愁。这种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填补了雅词在反映社会底层生活方面的空白,为词的题材开拓了新的领域。他的《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以女子的口吻直白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和哀怨,“夜深记得临岐语。说花时、归来去。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男女情爱的直白表达,与雅词中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多样性。在风格上,黄庭坚俗词以通俗、直白、幽默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他的《望远行・自见来》中运用了大量的俚俗词汇,如“这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语言风格粗俗直白,充满了市井气息。这种俚俗的语言风格打破了雅词的典雅庄重,使词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黄庭坚俗词中还运用了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增强了词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在《少年心・对景惹起愁闷》中,“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以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困惑和对情人薄情的不满。“斗顿恁、少喜多嗔”形象地描绘了女子情绪的突然变化,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幽默感。这种独特的风格为北宋词坛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使词的风格更加多元化。黄庭坚俗词在题材和风格上的独特性,为北宋词坛注入了新的元素,丰富了词的表现领域,使词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4.2.2反映社会多元文化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发达,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黄庭坚的俗词作为一种贴近市民生活的文学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北宋社会的多元文化,为我们了解北宋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市井生活的描绘中,可以看到北宋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市民的生活方式。他的《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描绘了市井中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对景还销瘦。被个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通过对男女之间打情骂俏的描写,展现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情趣。这种对市井爱情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北宋市民阶层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黄庭坚俗词中对歌妓生活的描写,也反映了北宋城市娱乐文化的繁荣。在《鼓笛令・宝犀未解心先透》里,“宝犀未解心先透。恼杀人、远山微皱。意淡言疏情最厚。枉教作、著行官柳。小雨勒花时候。抱琵琶、为谁清瘦。翡翠金笼思珍偶。忽拚与、山鸡僝僽。”词中描绘了歌妓在宴会上弹奏琵琶的情景,以及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歌妓作为北宋城市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娱乐消费观念和文化氛围。他的俗词还反映了北宋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中,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和哀怨,以及对爱情的执着,体现了北宋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情感观念和道德标准。“冤家何处贪欢乐。引得我、心儿恶。怎生全不思量,看承人似无物”,女子对情人的嗔怪,反映了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情人不负责任行为的不满,这种情感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和婚姻的基本态度。黄庭坚俗词通过对市井生活、男女情爱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北宋社会多元文化的面貌,包括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娱乐文化、价值观念等。这些描写为我们研究北宋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4.2.3对词体发展的探索黄庭坚的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为词体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叙事方式上,他采用质朴的叙事方式,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和情节来表达情感,使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他的《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以女子的口吻,详细叙述了与情人分别时的情景以及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夜深记得临岐语。说花时、归来去。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开篇便回忆起深夜与情人分别时的对话,情人承诺在花开时节归来,然而此后女子却每日思念,无处倾诉自己的相思之苦。接着“却是梅残梨又绽,便似个人情恁地苦。玉箸垂,银缸背,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卧”,进一步描述了时光流逝,梅花凋谢、梨花绽放,情人却仍未归来,女子伤心落泪,在深夜辗转难眠,一次次起身又重新躺下,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在等待中的煎熬和痛苦。这种质朴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传统雅词注重意境营造和情感的含蓄表达,为词的叙事方式提供了新的范例。在语言运用上,黄庭坚大量运用方言、俗语、口语词汇,形成了俚俗的语言风格。他的《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中,“对景还销瘦。被个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词中“个人”“调戏”“怎生受”等词汇都是当时的口语,语言直白、通俗易懂。这种俚俗的语言风格使词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语言习惯,为词的语言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黄庭坚俗词还借鉴了民间艺术形式的节奏与表现手法,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民间歌谣往往具有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节奏特点,黄庭坚在俗词中运用了类似的节奏,使词更易于传唱。他的《阮郎归・烹茶留客驻金鞍》,“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这首词的句式简短,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民间歌谣的韵律感。说唱艺术注重叙事和情节的生动性,黄庭坚在俗词中也借鉴了这一特点,通过讲述具体的故事和情节来吸引读者。他的《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与情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通过回忆分别时的场景、等待中的煎熬等情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使词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如同说唱艺术中的故事讲述一般,引人入胜。黄庭坚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和探索,为词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的质朴叙事方式、俚俗语言风格以及对民间艺术形式的借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拓展了词的艺术空间,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黄庭坚俗词与北宋词体雅化的关系4.3词体雅化对黄庭坚俗词创作的影响4.3.1创作心态的矛盾性在北宋词体雅化的大背景下,黄庭坚的俗词创作心态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一方面,他深受北宋文化环境的熏陶,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人,他不可避免地受到词体雅化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北宋社会占据主导地位,其“温柔敦厚”“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深入人心。黄庭坚在诗、文创作中,也遵循着儒家的审美标准,追求高雅的艺术境界。例如他的诗歌创作,注重用典、讲究格律,力求在艺术上达到精致完美的境界。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黄庭坚在词的创作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雅化方向靠拢。另一方面,黄庭坚又具有叛逆精神和对自由表达的追求。他生活在北宋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的时代,市民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与市井生活有着密切的接触,对民间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俗词创作中,大胆地描绘市井生活、男女情爱,运用俚俗的语言和直白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传统雅词规范的挑战。如他的《望远行・自见来》,以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种低俗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某种情境的不满和无奈。这种对市井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情感的直白表达,体现了他对自由表达的追求。这种矛盾的创作心态,使得黄庭坚在俗词创作中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他既想突破传统雅词的束缚,展现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又担心俗词的创作不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归田乐引・对景还销瘦》中,他以女子的口吻描绘了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情感表达直白坦率,但同时又使用了一些文雅的词汇和意象,如“对景还销瘦”“眉峰皱”等,试图在俗与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这种矛盾的创作心态,也反映了北宋词体雅化过程中,文人在传统与创新、雅与俗之间的挣扎与探索。4.3.2对俗词的改造与融合尽管黄庭坚的俗词在内容和语言上具有明显的俚俗倾向,但在词体雅化的影响下,他也在部分俗词中融入了雅化元素,尝试进行雅俗融合的创作。在《千秋岁・世间好事》中,虽然整首词描绘了男女欢会的场景,内容较为艳俗,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文雅的描写。“雨稀帘外滴,香篆盘中字”,通过对雨和香篆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增添了词的雅趣。这里的“雨稀帘外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的稀疏和滴落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香篆盘中字”则形象地描绘了香篆在盘中燃烧时形成的形状,富有诗意。这些文雅的描写与词中艳俗的内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比,使词在俗的基础上又具有了一定的雅韵。在语言运用上,黄庭坚有时会在俗词中运用一些典故和化用诗句,使词的语言更加典雅。在《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中,“玉箸垂,银缸背,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卧”,其中“玉箸”一词,原指玉制的筷子,在这里用来比喻女子的眼泪,化用了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的诗句。这种用典和化用诗句的手法,使词的语言更加含蓄、富有文化内涵,提升了俗词的艺术品位。他还在俗词的结构和意境营造上借鉴雅词的手法。在《阮郎归・烹茶留客驻金鞍》中,词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先描绘了烹茶留客的场景,接着表达了别后的思念之情,最后以“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作结,余味无穷。在意境营造上,通过“月斜窗外山”“画屏金博山”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清幽、婉约的意境,使词具有了雅词的韵味。黄庭坚对俗词的改造与融合,体现了他在词体雅化背景下对词的创作的探索。他试图打破雅俗之间的界限,将俗词的真实情感和生活气息与雅词的艺术技巧和文化内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词风。这种雅俗融合的创作手法,为北宋词坛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词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4.3.3后世对黄庭坚俗词的评价与再认识后世对黄庭坚俗词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在宋代,随着词体雅化意识的不断增强,黄庭坚的俗词就已经受到了一些批评。王灼认为“黄晚年间放于狹邪,故有少疏荡处”,他从词的溯源角度出发,将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上推到《诗经》,为词的正统地位寻找依据,因此大力批判北宋词中的艳情词,黄庭坚的俗词自然也在其批判之列。法秀道人更是斥责黄庭坚“以邪言荡人淫心,使彼逾礼越禁,为罪恶之由”,认为他的俗词会引发人们的不良行为。这些批评反映了宋代词坛对雅化的追求和对俗词的排斥。金元时期,诗词不断雅化,而黄庭坚的词作风格复杂,婉约词、豪放词、俗词皆有,缺乏鲜明的个人特点,因此在这一时期不太受关注,批评者相对较少。元好问主要从“味”的角度评价黄庭坚的词,且集中在他“以诗为词”的方面,对其俗词未作过多评价。元中后期的词评家主要推崇姜夔词,黄庭坚的词在元代词评的视野里逐渐消失。明代时,受“主情”文学思潮的影响,社会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情”的地位得到提高,明人对黄庭坚的俗词创作基本持包容乃至接受的态度。王世贞认为黄庭坚的词属于“变”,出自《诗经》的“正变之说”,肯定了他词的独特性。俞彦则将欧、苏、秦、黄与高、岑、王、李相提并论,对黄庭坚的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黄庭坚俗词有了新的认识。在词体雅化的研究中,黄庭坚俗词被视为北宋词坛多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北宋社会的市井生活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为研究北宋社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黄庭坚俗词的存在丰富了词的题材和风格,其大胆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词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黄庭坚俗词中雅俗融合的特点,以及他在词体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和贡献。这种对黄庭坚俗词的再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北宋词体雅化的历程和词的发展演变。五、黄庭坚俗词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5.1黄庭坚俗词在北宋词坛的地位5.1.1与同时代词人的比较与同时代的苏轼相比,黄庭坚的俗词在题材和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差异。苏轼作为北宋词坛的革新者,他的词在题材上广泛拓展,将诗的言志功能引入词中,使词能够表达政治抱负、人生哲理、自然山水等多种情感和思想。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展现出豪迈奔放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苏轼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苏轼的词风豪放洒脱,意境开阔高远,充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而黄庭坚的俗词则更侧重于描写市井生活和男女情爱,语言通俗直白,风格大胆直露。在《昼夜乐・夜深记得临岐语》里,“夜深记得临岐语。说花时、归来去。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却是梅残梨又绽,便似个人情恁地苦。玉箸垂,银缸背,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卧。”词中以女子的口吻,直白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和哀怨,充满了生活气息。这种对男女情爱的直白描绘和对市井生活的生动展现,与苏轼词的高雅、含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柳永相比,黄庭坚的俗词在继承柳永俗词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柳永是北宋时期大量创作俗词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多描绘城市的繁华、歌妓的生活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和男女之间的不舍之情,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黄庭坚的俗词在语言上更加俚俗,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和口语词汇,使词的语言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在《望远行・自见来》中,“自见来,虚过却、好时好日。这池尿粘腻得处煞是律。据眼前言定,也有十分七八。冤我无心除告佛。管人闲底,且放我快活霎。便索些茶纸待,又怎不遇偎花映日。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词中“池尿”“偎花映日”等俚俗词汇的运用,使词充满了市井气息,比柳永的俗词更加大胆直白。在情感表达上,黄庭坚的俗词也更加直接,不回避男女之间的情欲,展现出一种更为真实、坦率的情感世界。黄庭坚的俗词在北宋词坛中独树一帜。他的俗词以其独特的题材、通俗的语言和大胆的风格,与同时代的苏轼、柳永等词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俗词不仅丰富了北宋词坛的创作风格,也为我们展现了北宋社会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5.1.2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黄庭坚的俗词对南宋及后世词人在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题材方面,他对市井生活和男女情爱的描写,为后世词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南宋时期,一些词人在创作中借鉴了黄庭坚俗词的题材,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辛弃疾的词中就有一些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与黄庭坚俗词中对市井生活的描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语言方面,黄庭坚俗词中大量运用俚俗词汇和口语化表达句式,对后世词的语言风格产生了影响。元代词人在创作中也常常运用方言、俗语,使词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关汉卿的散曲作品中就充满了俚俗的语言,如《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这种俚俗的语言风格与黄庭坚俗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风格上,黄庭坚俗词的幽默、诙谐和大胆直露的特点,也为后世词人所借鉴。明代的一些词人在创作中追求自由、奔放的风格,敢于表达真实的情感,与黄庭坚俗词的风格有相似之处。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等作品,以通俗的语言和大胆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其中可以看到黄庭坚俗词的影响。黄庭坚俗词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题材、语言和风格上,还体现在他对词体创新的探索精神上。他的俗词打破了传统雅词的束缚,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启发了后世词人在词的创作中不断创新,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五、黄庭坚俗词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5.2黄庭坚俗词的当代价值5.2.1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