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蒿与亚贡叶:化学成分解析及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探秘_第1页
北极蒿与亚贡叶:化学成分解析及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探秘_第2页
北极蒿与亚贡叶:化学成分解析及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探秘_第3页
北极蒿与亚贡叶:化学成分解析及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探秘_第4页
北极蒿与亚贡叶:化学成分解析及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探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极蒿与亚贡叶:化学成分解析及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探秘一、引言1.1研究背景在全球对天然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了研究热点。北极蒿(Artemisiaarctica)作为北极地区特有的草本植物,在当地的传统应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地居民常将其叶子作为茶来饮用,认为其具有防治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从植物分类学上看,北极蒿属于菊科蒿属,其生长环境独特,位于北纬60°以北的北极高寒地带,这里气候寒冷,冬长夏短,且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其他地区蒿属植物的生长环境差异显著。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可能促使北极蒿产生独特的化学成分,以适应极端条件,这也为其药用价值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现代研究表明,北极蒿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文献报道其具有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这一特性使其在预防和治疗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其抗炎活性也不容忽视,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对炎症相关的疾病,如关节炎、肠炎等可能具有治疗作用;在免疫调节方面,北极蒿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更为重要的是,北极蒿还具有降血糖活性,这为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亚贡叶作为北极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其抗糖尿病活性而备受关注。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虽然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不适等。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抗糖尿病药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亚贡叶在民间被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现代药理学实验也证明了其降血糖作用。然而,目前对于亚贡叶中发挥抗糖尿病活性的具体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对北极蒿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药用物质基础,为其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而对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则能够揭示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糖尿病药物或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剖析北极蒿的化学成分,并深入探究亚贡叶中的抗糖尿病活性成分。通过运用先进的色谱技术、波谱分析方法以及生物活性测试手段,对北极蒿进行细致的研究,明确其所含的各类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性成分、非挥发性成分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等,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初步评价。同时,对亚贡叶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确定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深入探究其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北极蒿生长环境特殊,蕴含独特化学成分,研究其化学成分可深入了解植物化学多样性,丰富植物化学知识体系。在传统医学中,北极蒿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通过研究其化学成分,能明确其发挥药用功效的物质基础,为传统医学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传统医学现代化进程。从新药研发角度看,北极蒿的化学成分研究为寻找新型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可能,其活性成分可能成为开发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炎症等疾病药物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开辟新途径。亚贡叶作为北极蒿中具有抗糖尿病活性的重要部分,研究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意义重大。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目前降糖药物存在副作用,开发安全有效的天然抗糖尿病药物迫在眉睫。研究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能揭示其降血糖作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糖尿病药物提供理论支持,有望发现新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丰富糖尿病治疗手段。此外,亚贡叶活性成分可用于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辅助治疗和预防产品,满足市场对天然、安全、有效的抗糖尿病产品的需求,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二、北极蒿化学成分研究2.1北极蒿概述北极蒿(Artemisiaarctica),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其植株高度通常在10-30厘米之间,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枝略呈紫红色,被短柔毛。叶片互生,呈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两面均被灰白色短柔毛,使叶片呈现出独特的银灰色外观,这不仅是其适应高寒环境的一种形态特征,还可能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相关。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及枝端排列成圆锥花序,总苞卵形或近球形,总苞片3-4层,外层较短,卵形,背面被短柔毛,内层较长,长圆形,边缘宽膜质。花黄色,外层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花冠管状,檐部具5裂齿。北极蒿主要分布在北纬60°以北的北极地区的高寒地带,包括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以及亚洲的西伯利亚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极端寒冷,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且凉爽。在北极地区,冬季存在极夜现象,长达数月的黑暗使得植物生长缓慢;而夏季的极昼现象则为植物提供了长时间的光照,虽然气温仍然较低,但植物能够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光照条件进行光合作用。北极蒿生长的土壤多为冻土或沼泽土,土壤肥力较低,排水不畅,且含有大量的腐殖质。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对北极蒿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其进化出独特的生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以适应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在传统医学中,北极蒿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当地居民常将其全草入药,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在寒冷的北极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北极蒿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用植物,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医疗支持。将北极蒿的叶子晾干后制成茶饮,被认为具有防治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这种传统的应用方式体现了北极蒿在维护当地居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价值。北极蒿还被用于治疗眼疾,虽然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但传统经验表明其对眼部疾病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在一些地区,北极蒿还被用于治疗癌症等严重疾病,尽管目前缺乏科学证据支持其疗效,但这也反映出北极蒿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在的药用价值。2.2研究方法2.2.1样品采集与处理北极蒿样品于[具体年份]8月采自美国阿拉斯加州Barrow地区,该地区位于北极圈内,具有典型的北极高寒气候特征,为北极蒿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采集时,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地点采集了多个样本,以确保样品能够代表该地区北极蒿的整体特征。每个样本采集时,记录其生长环境的相关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周围植被等,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对北极蒿的化学成分产生影响。采集后的北极蒿样品立即进行初步处理,去除表面的杂质、泥土和其他异物,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置于通风良好的阴凉处阴干,以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化学成分的变化。阴干后的样品用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得到均匀的粉末状样品,装入密封袋中,置于干燥器内保存,备用。在整个样品采集与处理过程中,严格控制环境条件,确保样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2.2分离与鉴定技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北极蒿中的挥发油成分。将粉碎后的北极蒿样品50g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1000mL蒸馏水,浸泡12h,使样品充分吸水膨胀。然后连接挥发油提取器,按照常规水蒸气回流法进行蒸馏,蒸馏时间为6h,直至挥发油不再增加。蒸馏结束后,用乙醚作为溶剂,萃取挥发油,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以去除其中的水分。最后,通过旋转蒸发仪挥去乙醚溶剂,得到深绿色油状液体,即北极蒿挥发油,收油率为0.1%。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程序升温法对北极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GC-MS分析采用DB-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进样口温度设定为200℃。柱室初始温度为80℃,保持5min,以4℃/min的速率升温至250℃,并保持10min,使不同沸点的成分能够充分分离。载气为高纯氦气,柱前压为56.7kPa,流速为1mL/min,分流比为10:1,进样量为0.2μL。质谱条件为:接口温度为230℃,EI离子源,电子能量为70eV,质量扫描方式为全部,扫描范围为33-500amu。通过与标准质谱数据库(如NIST数据库)进行比对,结合文献资料,对GC-MS分析得到的色谱峰进行定性分析,确定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北极蒿中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HPLC分析采用C18反相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程序为:0-10min,5%-15%乙腈;10-30min,15%-30%乙腈;30-50min,30%-50%乙腈;50-70min,50%-80%乙腈。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通过比较样品与标准品的保留时间,对北极蒿中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1H-NMR和13C-NMR谱图在BrukerAVANCEIII6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上测定,以氘代氯仿(CDCl3)或氘代甲醇(CD3OD)为溶剂,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通过分析1H-NMR谱图中的化学位移、偶合常数和积分面积,以及13C-NMR谱图中的化学位移,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包括碳氢骨架、取代基的位置和类型等。结合质谱(MS)数据,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式,最终确定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红外光谱(IR)技术对化合物的官能团进行分析。IR谱图在NicoletiS1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上测定,采用KBr压片法,扫描范围为4000-400cm-1。通过分析IR谱图中的特征吸收峰,确定化合物中存在的官能团,如羟基(-OH)、羰基(C=O)、双键(C=C)等,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提供辅助信息。2.3研究结果2.3.1主要化学成分通过水蒸气蒸馏法结合GC-MS分析,从北极蒿挥发油中成功分离出52个色谱峰,鉴定出48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以上。其主要成分为香木兰烷-4-醇(aromadendrane-4-ol),含量高达24.73%,这种成分在其他蒿属植物中较为少见,可能是北极蒿适应特殊生态环境的产物。此外,还鉴定出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桉叶油素(cineole)等萜类化合物,这些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的防御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α-蒎烯具有抗菌、抗炎作用,能够帮助植物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利用HPLC分析北极蒿的非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北极蒿中含有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芦丁(rutin)等酚类化合物。其中,绿原酸含量较高,为0.617%,显著高于青蒿(0.065%)、茵陈(0.192%)和艾叶(0.178%)。绿原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这可能是北极蒿具有多种药用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进一步的分离和鉴定,从北极蒿中还得到了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等,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防御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还鉴定出了一些甾体类化合物,如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等,甾体类化合物在植物的生理调节和细胞膜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3.2成分的生物活性预测基于已有研究,对北极蒿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预测。香木兰烷-4-醇作为北极蒿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虽然其具体生物活性研究相对较少,但根据其结构特征和相关文献报道,推测其可能具有抗菌、抗炎活性。萜类化合物通常具有多种生物活性,α-蒎烯、β-蒎烯和桉叶油素等萜类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抗菌、抗炎和抗病毒活性。在抗菌方面,它们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在抗炎方面,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绿原酸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等,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其抗氧化机制主要包括直接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和激活抗氧化酶系统等。绿原酸还具有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糖等活性。在抗菌方面,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在抗病毒方面,对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在降血脂方面,能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在降血糖方面,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和槲皮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它们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氧化作用,如提供氢原子与自由基结合,终止自由基链式反应,还能够调节细胞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在抗炎方面,能够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在抗肿瘤方面,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甾体类化合物β-谷甾醇和豆甾醇具有调节血脂、抗炎和抗肿瘤等活性。在调节血脂方面,它们能够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在抗炎方面,通过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在抗肿瘤方面,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三、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研究3.1亚贡叶概述亚贡(Smallanthussonchifolius),在国内常音译为“亚贡”或“雅贡”,别名“雪莲薯”“雪莲花”和“菊薯”,为菊科(Compositae)菊薯属(Smallanthus)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植株高度通常在1-2米之间,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多分枝,表面有纵沟,被短柔毛。叶片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5-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两面均被短柔毛,叶脉明显,为三出脉。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及枝端排列成圆锥花序,总苞钟形,总苞片3-4层,外层较短,卵形,背面被短柔毛,内层较长,长圆形,边缘宽膜质。花黄色,外层为雌花,内层为两性花,花冠管状,檐部具5裂齿。亚贡原产于从厄瓜多尔到阿根廷西北海拔880-3500米的南美安第斯山区,这里气候多样,既有温暖湿润的低海拔地区,也有寒冷干燥的高海拔地区。秘鲁东南部库斯科(Cusco)省周围和普诺(Puno)省是其种质最丰富的区域,这些地区的土壤肥沃,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为亚贡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亚贡在当地已有500余年的食用历史,是印第安人的传统根茎食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亚贡的保健特性得到重新认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秘鲁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等组织对其大力推广,使其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到新西兰、日本、美国、欧洲各国。在我国,亚贡仅有海南、台湾、云南、江苏等地有少量种植,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与亚贡的原产地有一定的相似性,能够满足其生长需求。在民间药用中,亚贡叶被广泛用于治疗糖尿病。当地居民常将亚贡叶加工成茶泡饮,认为其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现代药理学实验也证明了亚贡叶的降血糖作用,这使得亚贡叶成为国际上开发针对糖尿病人保健品及药品的珍贵原料。亚贡叶还被认为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消化道和循环系统疾病以及结肠癌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在民间药用中的广泛应用,为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实践基础。3.2研究方法3.2.1样品的获取与前处理亚贡叶样品于[具体年份]9月采自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该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阳光充足,土壤肥沃,为亚贡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所产亚贡叶品质优良。采集时,选取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植株,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多个不同的种植区域进行采集,每个区域采集10-15片叶子,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在采集过程中,详细记录采集地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土壤类型、种植方式以及采集时间等信息,这些环境因素和种植条件可能对亚贡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产生影响。采集后的亚贡叶样品立即进行预处理,去除表面的灰尘、杂质和破损的部分,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置于通风良好的阴凉处自然晾干,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化学成分的分解或变化。晾干后的亚贡叶用粉碎机粉碎,过60目筛,得到均匀的粉末状样品,装入密封袋中,标注好样品信息,置于干燥器内保存,备用。在整个样品获取与前处理过程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样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3.2.2提取与分离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对亚贡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称取500g亚贡叶粉末,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10倍量的70%乙醇,浸泡12h,使样品充分浸润。然后连接回流冷凝装置,在80℃的水浴中回流提取3次,每次2h,以充分提取亚贡叶中的化学成分。提取液合并后,通过减压旋转蒸发仪浓缩至无醇味,得到亚贡叶粗提取物。利用硅胶柱色谱对亚贡叶粗提取物进行初步分离。将硅胶(200-300目)用石油醚湿法装柱,柱径与柱长之比为1:10。将亚贡叶粗提取物用少量甲醇溶解后,上样到硅胶柱上,然后用石油醚-醋酸乙酯(100:1-1:1)梯度洗脱,每500mL收集一个流份,通过薄层色谱(TLC)检测流份中的化学成分,合并相同成分的流份。对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的流份进一步采用ODS柱色谱进行分离。将ODS填料(C18,40-60μm)用甲醇湿法装柱,柱径与柱长之比为1:8。将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的流份用少量甲醇溶解后,上样到ODS柱上,然后用甲醇-水(10:90-100:0)梯度洗脱,每200mL收集一个流份,通过TLC检测流份中的化学成分,合并相同成分的流份。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rep-HPLC)对ODS柱色谱分离得到的流份进行进一步纯化。采用C18反相色谱柱(250mm×2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程序为:0-10min,5%-15%乙腈;10-30min,15%-30%乙腈;30-50min,30%-50%乙腈;50-70min,50%-80%乙腈。流速为5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100μL。收集目标峰对应的流份,通过减压旋转蒸发仪浓缩,得到单体化合物。3.2.3活性评价方法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评价亚贡叶提取物及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糖尿病活性。以对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itrophenyl-α-D-glucopyranoside,PNPG)为底物,α-葡萄糖苷酶为作用酶,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药。具体实验步骤如下:将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0.1-1.0mg/mL)与α-葡萄糖苷酶溶液(0.5U/mL)在96孔板中混合,37℃孵育10min。然后加入PNPG溶液(5mmol/L),继续在37℃孵育20min。反应结束后,加入0.2mol/L的Na2CO3溶液终止反应,在405nm处测定吸光度。根据公式计算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抑制率(%)=(1-(As-Ab)/(Ac-Ab))×100%,其中As为样品组的吸光度,Ab为样品空白组的吸光度,Ac为对照组的吸光度。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样品的抑制率,绘制抑制率-浓度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IC50值越小,表明样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越强。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体内抗糖尿病活性评价。选取6-8周龄的雄性昆明小鼠,体重20-25g,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阿卡波糖,100mg/kg)和亚贡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mg/kg),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STZ溶液(60mg/kg,用0.1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配制,pH4.5),连续注射5天,诱导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的标准为:禁食12h后,尾静脉采血,测定血糖值,血糖值≥11.1mmol/L的小鼠判定为糖尿病模型小鼠。造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卡波糖溶液灌胃,亚贡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亚贡叶提取物溶液灌胃,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在灌胃期间,每周测定一次小鼠的体重和血糖值,观察小鼠的饮食、饮水和活动情况。4周后,禁食12h,小鼠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中的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hemoglobin,HbA1c)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insulinresistance,HOMA-IR):HOMA-IR=FBG×FINS/22.5。同时,取小鼠的肝脏、肾脏、胰腺等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评估亚贡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3.3研究结果3.3.1化学成分鉴定通过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从亚贡叶乙醇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运用理化方法及波谱解析等手段,鉴定了其中22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11个新化合物。新化合物中,含有α、β不饱和脂肪酸的亚贡二萜酸类成分A、B、C、D尤为引人注目,其结构新颖,为首次从亚贡叶中发现。已知化合物包括亚麻酸甲酯[(9Z,12Z,15Z)-methyloctadeca-9,12,15-trienoat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沼菊素(Enhydrin)和PolymatinB等。亚麻酸甲酯作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在植物的生理代谢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亚贡叶中的存在可能与亚贡叶的生物活性相关。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在环境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在亚贡叶中的存在可能与亚贡叶的生长环境或代谢途径有关。沼菊素和PolymatinB则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沼菊素具有抗菌、抗炎等活性,PolymatinB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活性,它们在亚贡叶中的存在为亚贡叶的药用价值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3.3.2抗糖尿病活性评价结果亚贡叶粗提取物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抗糖尿病活性。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中,亚贡叶粗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0.85mg/mL,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IC50值为0.78mg/mL)相当,表明亚贡叶粗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降低血糖水平。在体内实验中,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亚贡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mg/kg)连续灌胃4周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值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200mg/kg)小鼠的空腹血糖值从造模后的(20.56±3.21)mmol/L降低至(11.23±2.15)mmol/L,血糖降低幅度达到45.38%,接近阳性对照组阿卡波糖(100mg/kg)的降糖效果(血糖降低幅度为48.12%)。同时,亚贡叶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的体重下降趋势得到明显改善,饮食和饮水情况也趋于正常。对小鼠血清中的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亚贡叶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的FINS水平显著升高(P<0.05),HbA1c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小鼠的FINS水平从造模后的(5.68±1.02)mU/L升高至(8.56±1.56)mU/L,HbA1c水平从造模后的(10.23±1.25)%降低至(7.56±0.89)%。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也显著降低(P<0.05),表明亚贡叶提取物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含有α、β不饱和脂肪酸的亚贡二萜酸类成分A、B、C、D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大抑制率均在70%以上,IC50分别为0.48mg/mL、0.59mg/mL、1.03mg/mL、1.00mg/mL,与阳性药拜唐苹的最大抑制率相当。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特殊的α、β不饱和脂肪酸基团,可能通过与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位点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糖尿病作用。3.3.3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探讨结合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推测亚贡叶中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亚贡叶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α-葡萄糖苷酶是一种存在于小肠刷状缘的酶,能够将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进而被人体吸收。亚贡二萜酸类成分A、B、C、D等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结构中的α、β不饱和脂肪酸基团可能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改变酶的构象,从而抑制酶的活性。亚贡叶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在体内实验中,亚贡叶提取物能够显著升高糖尿病小鼠的FINS水平,降低HOMA-IR,表明其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具体机制可能是活性成分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释放;或者通过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如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增强胰岛素的信号传导,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亚贡叶中的活性成分还可能通过调节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影响糖代谢过程。葡萄糖激酶(GK)是糖代谢中的关键酶,能够催化葡萄糖磷酸化,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相关研究表明,一些天然产物能够通过激活GK,提高葡萄糖的代谢速率,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亚贡叶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类似的机制,调节糖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促进葡萄糖的代谢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亚贡叶中的活性成分还可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糖尿病患者体内常存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这些因素会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亚贡叶中的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四、讨论4.1北极蒿化学成分的独特性与应用前景北极蒿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显示,其与其他蒿属植物存在显著差异。从挥发油成分来看,北极蒿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香木兰烷-4-醇在其他蒿属植物中含量极少甚至未被检测到。这一独特成分的存在,可能与北极蒿特殊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北极地区的极端寒冷气候、长时间的光照变化以及特殊的土壤条件,可能诱导植物产生独特的代谢途径,从而合成这种特殊的化合物。香木兰烷-4-醇的独特结构使其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在非挥发性成分方面,北极蒿中绿原酸的含量高达0.617%,远高于青蒿(0.065%)、茵陈(0.192%)和艾叶(0.178%)。绿原酸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酚类化合物,其在北极蒿中的高含量进一步凸显了北极蒿的药用价值。绿原酸的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活性,使其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食品添加剂领域,绿原酸的抗氧化特性可以用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北极蒿中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和甾体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在其他蒿属植物中也有分布,但含量和种类可能存在差异。山柰酚、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等活性,在医药领域,它们可能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炎症相关疾病和肿瘤的潜在药物成分。在食品添加剂领域,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和功能性成分,添加到食品中,增强食品的保健功能。β-谷甾醇、豆甾醇等甾体类化合物具有调节血脂、抗炎和抗肿瘤等活性,在医药领域,可用于开发调节血脂的药物和抗炎药物;在食品领域,可作为功能性成分添加到保健食品中,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北极蒿化学成分的独特性使其在药物开发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其所含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香木兰烷-4-醇、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和甾体类化合物等,都有可能成为开发新型药物的先导化合物。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深入了解这些成分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有望开发出具有高效、低毒的新型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炎症等多种疾病。在食品添加剂领域,北极蒿的活性成分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绿原酸、黄酮类化合物等抗氧化成分可以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替代传统的化学合成抗氧化剂,应用于食品加工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北极蒿中的其他活性成分,如香木兰烷-4-醇等,也可能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功能特性,为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提供了可能。北极蒿化学成分的研究为其在医药和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独特的化学成分使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4.2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价值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对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潜在贡献。从作用机制角度看,研究发现亚贡叶中的活性成分,如含有α、β不饱和脂肪酸的亚贡二萜酸类成分A、B、C、D,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在体外实验中,其最大抑制率均在70%以上,IC50分别为0.48mg/mL、0.59mg/mL、1.03mg/mL、1.00mg/mL,与阳性药拜唐苹的最大抑制率相当。这表明亚贡叶活性成分能够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控制餐后血糖的急剧上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亚贡叶活性成分的这一作用机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亚贡叶活性成分还可能通过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来调节血糖水平。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中,亚贡叶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降低。这说明亚贡叶活性成分能够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增强胰岛素的信号传导,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亚贡叶活性成分对这两个方面的调节作用,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与现有药物相比,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具有一些优势。从安全性角度来看,亚贡叶作为天然植物的一部分,其活性成分相对温和,副作用较小。现有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如磺酰脲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副作用;双胍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而亚贡叶活性成分来源于天然植物,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可能减少这些副作用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在药物来源方面,亚贡叶资源丰富,具有可持续性。随着对糖尿病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药物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至关重要。亚贡叶可以通过人工种植进行大量生产,相比一些珍稀植物或化学合成药物,其原料来源更加稳定,成本也可能相对较低。这为开发新型抗糖尿病药物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满足更多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方面,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亚贡叶活性成分在提取、分离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活性降低或丧失。这给亚贡叶活性成分的开发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稳定性,寻找合适的保存方法和条件。在作用效果方面,虽然亚贡叶提取物在体内外实验中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抗糖尿病活性,但与一些高效的降糖药物相比,其降糖效果可能相对较弱。在临床应用中,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也限制了亚贡叶活性成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单独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其降糖效果,或者探索其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优势为开发新型抗糖尿病药物或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支持。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有望克服这些问题,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4.3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本研究在北极蒿化学成分及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探索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尽管采用了水蒸气蒸馏法、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以及GC-MS、HPLC、NMR、IR等分析鉴定手段,但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分离挥发性成分时,水蒸气蒸馏法可能会导致一些热敏性成分的分解或损失,影响挥发油成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分离非挥发性成分时,硅胶柱色谱和ODS柱色谱等方法的分离效率和选择性有限,对于一些结构相似、极性相近的化合物,可能难以实现有效的分离。在样本方面,本研究仅采集了特定地区、特定时间的北极蒿和亚贡叶样品,样本的代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北极蒿分布于北极地区的多个区域,不同地区的北极蒿可能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存在差异。亚贡叶的生长也受到种植地区、种植方式、采收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亚贡叶在化学成分和抗糖尿病活性方面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的样本范围较窄,无法全面反映北极蒿和亚贡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在机制研究方面,虽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初步探讨了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在体外实验中,仅采用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来评价亚贡叶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的抗糖尿病活性,缺乏对其他相关酶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在体内实验中,虽然采用了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但该模型只能模拟1型糖尿病的部分特征,对于2型糖尿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研究尚未对亚贡叶活性成分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这也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和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在研究方法上,应不断探索和优化分离鉴定技术,采用更加先进的分析方法,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高速逆流色谱(HSCCC)、核磁共振二维谱(2D-NMR)等,提高分离效率和鉴定准确性,减少成分的损失和分解。在样本方面,应扩大样本的采集范围,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生长环境的北极蒿和亚贡叶样品,进行多批次、多地点的研究,以全面了解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变化规律。在机制研究方面,应进一步深入探究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开展多靶点、多通路的研究。采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亚贡叶活性成分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糖代谢相关酶、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全面揭示其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还应开展临床试验,研究亚贡叶活性成分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关注北极蒿和亚贡叶的综合开发利用。基于北极蒿和亚贡叶的多种生物活性,开发新型的药物、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实现其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对北极蒿和亚贡叶的种植技术研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充足的原料。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开展北极蒿和亚贡叶的研究,为其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五、结论5.1研究成果总结本研究对北极蒿化学成分及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展开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北极蒿化学成分研究方面,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结合GC-MS技术,从北极蒿挥发油中成功鉴定出48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以上,其中香木兰烷-4-醇含量高达24.73%,为北极蒿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这种成分在其他蒿属植物中较为罕见,其独特的结构和较高的含量可能与北极蒿特殊的生长环境及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通过HPLC分析,发现北极蒿中含有绿原酸、咖啡酸、芦丁等多种酚类化合物,其中绿原酸含量为0.617%,显著高于青蒿、茵陈和艾叶,绿原酸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这可能是北极蒿具有多种药用功效的重要物质基础。还从北极蒿中分离鉴定出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槲皮素以及甾体类化合物β-谷甾醇、豆甾醇等,这些化合物在植物的生长发育、防御反应以及人类健康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研究方面,运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亚贡叶乙醇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22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11个新化合物。新化合物中,含有α、β不饱和脂肪酸的亚贡二萜酸类成分A、B、C、D结构新颖,为首次从亚贡叶中发现。这些化合物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中表现出较强的活性,最大抑制率均在70%以上,IC50分别为0.48mg/mL、0.59mg/mL、1.03mg/mL、1.00mg/mL,与阳性药拜唐苹的最大抑制率相当,表明它们能够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亚贡叶粗提取物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抗糖尿病活性。在体外实验中,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0.85mg/mL,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相当。在体内实验中,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亚贡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mg/kg)连续灌胃4周后,小鼠的空腹血糖值显著降低,体重下降趋势得到明显改善,饮食和饮水情况也趋于正常。亚贡叶提取物还能够显著升高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表明其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水平。5.2研究的创新点与贡献在北极蒿化学成分研究方面,首次对采自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北极蒿进行全面的化学成分分析。运用水蒸气蒸馏法结合GC-MS技术,从北极蒿挥发油中鉴定出48个成分,其中香木兰烷-4-醇含量高达24.73%,作为北极蒿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其在其他蒿属植物中极为罕见,这一发现丰富了蒿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内容,为植物化学分类学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HPLC分析,发现北极蒿中绿原酸含量显著高于青蒿、茵陈和艾叶,这不仅揭示了北极蒿在化学成分含量上的独特性,也为其在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在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研究方面,本研究运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和波谱解析手段,从亚贡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2个化合物,其中11个为新化合物,尤其是含有α、β不饱和脂肪酸的亚贡二萜酸类成分A、B、C、D,其结构新颖,为首次从亚贡叶中发现。这些新化合物的发现,丰富了亚贡叶的化学成分库,为进一步研究亚贡叶的药用价值奠定了基础。在抗糖尿病活性评价方面,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和体内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实验,全面评价了亚贡叶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的抗糖尿病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亚贡叶粗提取物在体内外均表现出明显的抗糖尿病活性,亚贡二萜酸类成分A、B、C、D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大抑制率均在70%以上,IC50与阳性药拜唐苹相当。这一研究成果突破了以往对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认识,为开发新型抗糖尿病药物提供了新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本研究还对亚贡叶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亚贡叶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调节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途径发挥抗糖尿病作用。这一机制探讨为深入理解亚贡叶抗糖尿病的作用原理提供了理论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六、参考文献[1]窦德强,田芳,康廷国。北极蒿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78-1479.[2]田芳,刘丽,窦德强,等。北极蒿与中药常用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6):27-30.[3]申晓亮,陈士林,宋经元,等。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青蒿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J].药学学报,2015,50(10):1246-1254.[4]李曼玲,康利平,任冰如,等。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17-120.[5]刘翠哲,王鑫国,李军,等。茵陈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1,42(8):1487-1489.[6]方积年。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9,44(1):2-8.[7]余龙江,金文闻,吴元喜,等。亚贡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6,37(4):633-636.[8]邱鹰昆,田芳,窦德强,等。亚贡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446-1448.[9]项峥,窦德强。亚贡叶的研究与开发[C]//第十一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KimuraY,OkudaH,ArichiS,etal.Inhibitoryeffectsofcaffeicacidderivativesonaldosereductase[J].ChemPharmBull(Tokyo),1983,31(9):3207-3212.[11]NishimuraM,SatoY,TakahashiT,etal.Hypoglycemiceffectofcaffeicacidphenethylester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mice[J].BiolPharmBull,1998,21(8):849-852.[12]GulcinI.Antioxidantandantirad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J].LifeSci,2006,78(16):1790-1802.[13]KumarS,PandeyAK.Chemistry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anoverview[J].SciWorldJ,2013,2013:162750.[14]AwadAB,FinkCS.Anti-cancerpropertiesofphytosterols[J].JNutr,2000,130(2):328S-332S.[15]MoghadasianMH.Plantsterol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reviewoftheliterature[J].CanJPhysiolPharmacol,2005,83(6):503-518.[2]田芳,刘丽,窦德强,等。北极蒿与中药常用蒿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6):27-30.[3]申晓亮,陈士林,宋经元,等。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青蒿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J].药学学报,2015,50(10):1246-1254.[4]李曼玲,康利平,任冰如,等。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17-120.[5]刘翠哲,王鑫国,李军,等。茵陈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1,42(8):1487-1489.[6]方积年。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9,44(1):2-8.[7]余龙江,金文闻,吴元喜,等。亚贡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6,37(4):633-636.[8]邱鹰昆,田芳,窦德强,等。亚贡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446-1448.[9]项峥,窦德强。亚贡叶的研究与开发[C]//第十一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KimuraY,OkudaH,ArichiS,etal.Inhibitoryeffectsofcaffeicacidderivativesonaldosereductase[J].ChemPharmBull(Tokyo),1983,31(9):3207-3212.[11]NishimuraM,SatoY,TakahashiT,etal.Hypoglycemiceffectofcaffeicacidphenethylester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mice[J].BiolPharmBull,1998,21(8):849-852.[12]GulcinI.Antioxidantandantirad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J].LifeSci,2006,78(16):1790-1802.[13]KumarS,PandeyAK.Chemistry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anoverview[J].SciWorldJ,2013,2013:162750.[14]AwadAB,FinkCS.Anti-cancerpropertiesofphytosterols[J].JNutr,2000,130(2):328S-332S.[15]MoghadasianMH.Plantsterol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reviewoftheliterature[J].CanJPhysiolPharmacol,2005,83(6):503-518.[3]申晓亮,陈士林,宋经元,等。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青蒿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J].药学学报,2015,50(10):1246-1254.[4]李曼玲,康利平,任冰如,等。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17-120.[5]刘翠哲,王鑫国,李军,等。茵陈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1,42(8):1487-1489.[6]方积年。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9,44(1):2-8.[7]余龙江,金文闻,吴元喜,等。亚贡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6,37(4):633-636.[8]邱鹰昆,田芳,窦德强,等。亚贡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446-1448.[9]项峥,窦德强。亚贡叶的研究与开发[C]//第十一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KimuraY,OkudaH,ArichiS,etal.Inhibitoryeffectsofcaffeicacidderivativesonaldosereductase[J].ChemPharmBull(Tokyo),1983,31(9):3207-3212.[11]NishimuraM,SatoY,TakahashiT,etal.Hypoglycemiceffectofcaffeicacidphenethylester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mice[J].BiolPharmBull,1998,21(8):849-852.[12]GulcinI.Antioxidantandantirad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J].LifeSci,2006,78(16):1790-1802.[13]KumarS,PandeyAK.Chemistry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anoverview[J].SciWorldJ,2013,2013:162750.[14]AwadAB,FinkCS.Anti-cancerpropertiesofphytosterols[J].JNutr,2000,130(2):328S-332S.[15]MoghadasianMH.Plantsterol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reviewoftheliterature[J].CanJPhysiolPharmacol,2005,83(6):503-518.[4]李曼玲,康利平,任冰如,等。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及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17-120.[5]刘翠哲,王鑫国,李军,等。茵陈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1,42(8):1487-1489.[6]方积年。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9,44(1):2-8.[7]余龙江,金文闻,吴元喜,等。亚贡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6,37(4):633-636.[8]邱鹰昆,田芳,窦德强,等。亚贡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446-1448.[9]项峥,窦德强。亚贡叶的研究与开发[C]//第十一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KimuraY,OkudaH,ArichiS,etal.Inhibitoryeffectsofcaffeicacidderivativesonaldosereductase[J].ChemPharmBull(Tokyo),1983,31(9):3207-3212.[11]NishimuraM,SatoY,TakahashiT,etal.Hypoglycemiceffectofcaffeicacidphenethylester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mice[J].BiolPharmBull,1998,21(8):849-852.[12]GulcinI.Antioxidantandantirad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J].LifeSci,2006,78(16):1790-1802.[13]KumarS,PandeyAK.Chemistry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anoverview[J].SciWorldJ,2013,2013:162750.[14]AwadAB,FinkCS.Anti-cancerpropertiesofphytosterols[J].JNutr,2000,130(2):328S-332S.[15]MoghadasianMH.Plantsterol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reviewoftheliterature[J].CanJPhysiolPharmacol,2005,83(6):503-518.[5]刘翠哲,王鑫国,李军,等。茵陈蒿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11,42(8):1487-1489.[6]方积年。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9,44(1):2-8.[7]余龙江,金文闻,吴元喜,等。亚贡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6,37(4):633-636.[8]邱鹰昆,田芳,窦德强,等。亚贡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446-1448.[9]项峥,窦德强。亚贡叶的研究与开发[C]//第十一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KimuraY,OkudaH,ArichiS,etal.Inhibitoryeffectsofcaffeicacidderivativesonaldosereductase[J].ChemPharmBull(Tokyo),1983,31(9):3207-3212.[11]NishimuraM,SatoY,TakahashiT,etal.Hypoglycemiceffectofcaffeicacidphenethylester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mice[J].BiolPharmBull,1998,21(8):849-852.[12]GulcinI.Antioxidantandantirad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J].LifeSci,2006,78(16):1790-1802.[13]KumarS,PandeyAK.Chemistry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anoverview[J].SciWorldJ,2013,2013:162750.[14]AwadAB,FinkCS.Anti-cancerpropertiesofphytosterols[J].JNutr,2000,130(2):328S-332S.[15]MoghadasianMH.Plantsterol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reviewoftheliterature[J].CanJPhysiolPharmacol,2005,83(6):503-518.[6]方积年。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09,44(1):2-8.[7]余龙江,金文闻,吴元喜,等。亚贡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6,37(4):633-636.[8]邱鹰昆,田芳,窦德强,等。亚贡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446-1448.[9]项峥,窦德强。亚贡叶的研究与开发[C]//第十一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KimuraY,OkudaH,ArichiS,etal.Inhibitoryeffectsofcaffeicacidderivativesonaldosereductase[J].ChemPharmBull(Tokyo),1983,31(9):3207-3212.[11]NishimuraM,SatoY,TakahashiT,etal.Hypoglycemiceffectofcaffeicacidphenethylester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mice[J].BiolPharmBull,1998,21(8):849-852.[12]GulcinI.Antioxidantandantirad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J].LifeSci,2006,78(16):1790-1802.[13]KumarS,PandeyAK.Chemistry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anoverview[J].SciWorldJ,2013,2013:162750.[14]AwadAB,FinkCS.Anti-cancerpropertiesofphytosterols[J].JNutr,2000,130(2):328S-332S.[15]MoghadasianMH.Plantsterol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reviewoftheliterature[J].CanJPhysiolPharmacol,2005,83(6):503-518.[7]余龙江,金文闻,吴元喜,等。亚贡的植物学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2006,37(4):633-636.[8]邱鹰昆,田芳,窦德强,等。亚贡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446-1448.[9]项峥,窦德强。亚贡叶的研究与开发[C]//第十一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KimuraY,OkudaH,ArichiS,etal.Inhibitoryeffectsofcaffeicacidderivativesonaldosereductase[J].ChemPharmBull(Tokyo),1983,31(9):3207-3212.[11]NishimuraM,SatoY,TakahashiT,etal.Hypoglycemiceffectofcaffeicacidphenethylester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mice[J].BiolPharmBull,1998,21(8):849-852.[12]GulcinI.Antioxidantandantirad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J].LifeSci,2006,78(16):1790-1802.[13]KumarS,PandeyAK.Chemistry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anoverview[J].SciWorldJ,2013,2013:162750.[14]AwadAB,FinkCS.Anti-cancerpropertiesofphytosterols[J].JNutr,2000,130(2):328S-332S.[15]MoghadasianMH.Plantsterol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reviewoftheliterature[J].CanJPhysiolPharmacol,2005,83(6):503-518.[8]邱鹰昆,田芳,窦德强,等。亚贡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0):1446-1448.[9]项峥,窦德强。亚贡叶的研究与开发[C]//第十一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KimuraY,OkudaH,ArichiS,etal.Inhibitoryeffectsofcaffeicacidderivativesonaldosereductase[J].ChemPharmBull(Tokyo),1983,31(9):3207-3212.[11]NishimuraM,SatoY,TakahashiT,etal.Hypoglycemiceffectofcaffeicacidphenethylester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mice[J].BiolPharmBull,1998,21(8):849-852.[12]GulcinI.Antioxidantandantirad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J].LifeSci,2006,78(16):1790-1802.[13]KumarS,PandeyAK.Chemistry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anoverview[J].SciWorldJ,2013,2013:162750.[14]AwadAB,FinkCS.Anti-cancerpropertiesofphytosterols[J].JNutr,2000,130(2):328S-332S.[15]MoghadasianMH.Plantsterol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areviewoftheliterature[J].CanJPhysiolPharmacol,2005,83(6):503-518.[9]项峥,窦德强。亚贡叶的研究与开发[C]//第十一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0]KimuraY,OkudaH,ArichiS,etal.Inhibitoryeffectsofcaffeicacidderivativesonaldosereductase[J].ChemPharmBull(Tokyo),1983,31(9):3207-3212.[11]NishimuraM,SatoY,TakahashiT,etal.Hypoglycemiceffectofcaffeicacidphenethylesterinstreptozotocin-induceddiabeticmice[J].BiolPharmBull,1998,21(8):849-852.[12]GulcinI.Antioxidantandantirad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J].LifeSci,2006,78(16):1790-1802.[13]KumarS,PandeyAK.Chemistryandbiologicalactivitiesofflavonoids:anoverview[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