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淮阳带大理岩与斜长角闪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年代学研究一、引言1.1研究背景北淮阳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结合部位,其地质演化历史复杂且漫长,记录了多个地质时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及沉积事件,对于理解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至关重要。该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包括俯冲、碰撞、隆升等,这些过程塑造了独特的地质景观和岩石组合,保存了丰富的地质信息,成为研究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大理岩作为一种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对原岩的沉积环境和变质条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对大理岩的地球化学分析,可以了解其原岩的物质来源,判断沉积时的古海洋环境,如水体的酸碱度、盐度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从而揭示区域在沉积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同时,大理岩中某些特征矿物和微量元素的变化,能反映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以及流体参与情况,为研究区域变质作用的演化过程提供关键线索。斜长角闪岩主要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其原岩通常为基性岩浆岩或火山-沉积岩。这类岩石在北淮阳带的广泛出露,为研究区域深部地质过程和构造背景提供了重要窗口。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包括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组成,能够有效判别其原岩的形成环境,如洋中脊、岛弧或大陆边缘等,进而帮助重建区域的古板块构造格局。对斜长角闪岩进行年代学研究,能够精确确定其形成时代和变质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建立区域地质演化的时间框架提供依据,有助于厘清不同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北淮阳带大理岩与斜长角闪岩的相伴生现象,暗示着它们在成因和地质演化过程中存在紧密联系。研究两者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不仅能够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还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北淮阳带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如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以及后期的伸展改造等,为全面理解该区域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重要支撑。1.2国内外研究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针对北淮阳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岩石学方面,对北淮阳带内各类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为后续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准确识别出大理岩中的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以及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斜长石等主要矿物,并对它们的粒度、形态和相互关系有了清晰认识,这有助于初步判断岩石的变质程度和形成环境。在地球化学研究领域,部分学者已对北淮阳带内的一些岩石开展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岩石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构造背景。通过主量元素分析,能够了解岩石中主要氧化物的含量,进而判断岩石的基性程度和岩浆演化趋势;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则为判别岩石的形成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如通过对比不同环境下的微量元素特征值,推测岩石是形成于洋中脊、岛弧还是大陆边缘等构造环境。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对Sr、Nd、Pb等同位素的研究,有助于追溯岩石的源区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为重建区域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线索。在年代学研究方面,前人利用多种测年方法,如锆石U-Pb定年、Sm-Nd同位素定年等,对北淮阳带内的岩浆岩、变质岩等进行了年代测定,为建立区域地质演化的时间框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通过精确测定岩石的形成年龄和变质事件发生的时间,能够厘清不同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如确定某一时期的岩浆活动是在板块俯冲之前还是之后发生,以及变质作用与构造运动之间的时间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区域地质演化的动态过程。然而,目前针对北淮阳带大理岩及相伴生的斜长角闪岩的系统研究仍相对匮乏。在岩石地球化学方面,虽然已有一些地球化学数据,但对于大理岩与斜长角闪岩之间的地球化学联系研究尚显不足。例如,未能充分探讨两者在物质来源上是否存在亲缘关系,以及它们在变质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再分配规律,这使得难以从地球化学角度全面解释两者的共生关系和区域地质演化意义。在年代学研究中,虽然对部分岩石进行了年代测定,但对于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及变质时代的精确限定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测年方法和样品,得出的结果有时存在差异,这导致在建立两者的演化序列和区域地质事件的对应关系时存在困难。此外,对于它们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演化过程,如在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等重大地质事件中的响应和变化,也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这限制了对北淮阳带地质演化历史的全面认识。综上所述,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淮阳带大理岩及相伴生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对于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解决存在的问题,全面揭示该区域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迫切性。1.3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淮阳带大理岩及相伴生斜长角闪岩进行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分析,精确厘定它们的形成时代、变质时代,深入探讨其物质来源、形成构造背景以及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进而为全面揭示北淮阳带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关键依据。从理论意义来看,北淮阳带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使其成为研究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关键区域。对该区域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等地质过程对岩石形成和演化的影响。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能够揭示岩石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状态等,为建立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物理化学模型提供数据支持。准确的年代学数据则可以为区域地质事件建立精确的时间框架,厘清不同地质事件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对于完善大陆地质演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方面,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对于矿产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矿产的形成与特定的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对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研究,可以了解区域内的成矿地质背景,预测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例如,某些金属矿产可能在特定的变质条件下富集于大理岩或斜长角闪岩中,通过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能够识别出这些有利于成矿的地质条件,为矿产勘查提供重要线索。此外,研究成果对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有助于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二、区域地质背景2.1北淮阳带地质概况北淮阳带位于中国中部,呈近东西向展布,西起南阳盆地,东至郯庐断裂,绵延约500千米,宽约50千米,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结合部位的关键构造单元,在中国大陆构造演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北淮阳带处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东段,是该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北以确山-合肥深断裂为界与华北地块相邻,其间发育有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目前部分被合肥中新生代盆地所覆盖;南以桐柏-桐城深断裂与大别山燕山期隆起带相接,东段被郯庐断裂所截,西端隐没于南阳盆地之下。这种独特的构造位置,使其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记录了多个地质时期的板块运动和地质事件。从地质构造特征来看,北淮阳带内构造复杂多样,断层和褶皱极为发育,形成了多期次、多层次、多型式、多级次的构造岩片。区内主要构造方向为近东西向和北西向,其中近东西向构造控制了区域地层和岩石的总体展布格局,而北西向构造则对地层和岩石起到了后期改造和错动的作用。例如,桐柏-桐城断裂和明港-六安断裂是区内两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它们不仅控制了北淮阳带的边界范围,还对区域内的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这些断裂经历了多次活动,导致两侧岩石发生强烈变形和变质,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变形带和变质岩带。区内褶皱构造也十分发育,主要表现为紧闭褶皱和倒转褶皱,这些褶皱的轴向与区域构造方向基本一致。褶皱的形成与板块碰撞和俯冲过程中的强烈挤压作用密切相关,在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地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形态。不同时期的褶皱相互叠加,使得区内构造更加复杂,反映了北淮阳带构造演化的多阶段性和复杂性。在地质演化历史方面,北淮阳带经历了多个重要的地质阶段。早古生代时期,该区域处于扬子板块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接受了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了佛子岭岩群(信阳群)等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碎屑沉积岩系。这些岩石主要由长石石英岩、板岩、石英片岩、千枚岩、含石英白云质大理岩等组成,记录了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在加里东运动期间,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北淮阳带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发生了变形变质,佛子岭岩群等岩石在这一时期经历了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变质矿物组合,如绿泥石、黑云母、白云母、石榴石、绿帘石等。石炭纪时期,北淮阳带的构造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沉积了具有磨拉石建造特征的杨山群。杨山群主要为含煤浅变质岩系,岩石组合为变质砂质页岩和粉砂岩,反映了当时从浅海相或滨海相向陆相过渡的沉积环境,这一时期的沉积记录了区域构造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过程。华力西-印支期,北淮阳带处于陆内俯冲褶皱带环境,受到陆内俯冲作用的影响,区内岩石进一步变形变质,构造格局也发生了调整。燕山期是北淮阳带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沿桐柏-桐城断裂发生伸展北移,近东西向断陷盆地广泛发育,形成了独特的盆岭构造景观。同时,南侧大别山强烈隆升,塑造了现今大别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格局。在这一时期,北淮阳带内还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如杨家湾岩体等,这些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对区内岩石的形成和改造产生了重要影响。综上所述,北淮阳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使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这些演化过程不仅塑造了区内独特的岩石组合和地质构造,也为研究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提供了丰富的地质素材。2.2岩石地层单元北淮阳带内岩石地层单元较为复杂,自下而上主要包括新元古界庐镇关岩群、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佛子岭岩群、石炭系杨山群以及中生界—新生界未变质的陆相盆地堆积。这些岩石地层单元记录了北淮阳带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环境、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等信息,对研究区内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分布与产出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新元古界庐镇关岩群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石英片岩、大理岩、千枚岩等岩石组合而成。该岩群中的大理岩呈层状或透镜状产出,常与斜长角闪岩紧密共生。大理岩颜色多为灰白色或白色,矿物成分以方解石为主,部分含有少量白云石,粒度较细,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斜长角闪岩则主要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呈灰绿色或深灰色,具柱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岩石中角闪石晶体呈长柱状,定向排列明显,反映了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应力作用。庐镇关岩群的形成与新元古代时期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当时北淮阳带处于板块边缘的活动地带,经历了火山喷发、沉积作用以及变质变形等地质过程,形成了这套复杂的岩石组合。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佛子岭岩群的岩石组合主要为长石石英岩、板岩、石英片岩、千枚岩以及含石英白云质大理岩等。其中大理岩的分布较为广泛,常呈层状夹于其他岩石地层之中。大理岩的矿物组成除方解石和白云石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石英,这使得大理岩的硬度相对较高。其结构构造以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为主,部分大理岩中可见条带状构造,这可能与沉积过程中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变化有关。斜长角闪岩在佛子岭岩群中也有一定的分布,多呈透镜状或薄层状产出,与大理岩和其他变质岩相互穿插。斜长角闪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与庐镇关岩群中的斜长角闪岩相似,但在化学成分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反映了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构造环境和物质来源的不同。佛子岭岩群代表了早古生代扬子地块北缘大别古岛弧弧前海盆的火山-沉积建造,在加里东运动陆块对接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变质,其岩石地层特征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石炭系杨山群主要为含煤浅变质岩系,岩石组合为变质砂质页岩和粉砂岩,是浅海相或滨海相向陆相过渡的含煤建造。在杨山群中,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出露较少,仅在局部地区可见。大理岩多呈小透镜体或薄层状,与砂质页岩和粉砂岩互层产出,其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相对简单,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粒度较细,具隐晶质结构。斜长角闪岩则更为少见,可能是由于该时期的构造环境和沉积条件不利于基性岩浆的活动和基性岩的形成。杨山群的形成反映了石炭纪时期北淮阳带的沉积环境从海相向陆相的转变,以及区域构造背景的变化。中生界—新生界未变质的陆相盆地堆积主要分布于北淮阳带内的断陷盆地中,以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陆相碎屑沉积岩为主。在这一岩石地层单元中,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基本未见出露。中生代时期,北淮阳带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同时陆相沉积作用也十分活跃,形成了厚层的陆相碎屑沉积岩。这些岩石记录了中生代以来北淮阳带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与早期的岩石地层单元在岩石类型和地质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综上所述,北淮阳带内不同岩石地层单元中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分布与产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与各时期的构造环境、沉积条件以及岩浆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岩石地层单元中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淮阳带的地质演化历史和岩石成因机制。三、研究方法3.1样品采集本次研究的样品采集工作主要在北淮阳带内开展,重点关注大理岩及相伴生斜长角闪岩的出露区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前期地质调查成果,在不同岩石地层单元中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以确保样品能够全面反映北淮阳带内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在庐镇关岩群分布区域,选择了5个采样点,这些采样点位于不同的构造部位,以获取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岩石样品。在每个采样点,采集了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样品各3-5块,共计大理岩样品15块,斜长角闪岩样品15块。这些样品的采集位置相对集中,且处于同一构造层位,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对比性。其中,在一处大理岩与斜长角闪岩呈互层产出的区域,选取了连续的5块大理岩和5块斜长角闪岩样品,用于研究两者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规律。在佛子岭岩群分布区域,设置了8个采样点,同样在每个采样点采集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样品各3-5块,共采集大理岩样品24块,斜长角闪岩样品24块。采样点的分布考虑了岩群内不同岩性组合和构造变形特征,如在一处褶皱枢纽部位采集样品,以研究构造变形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在一处断裂附近采集样品,分析断裂活动对岩石元素迁移和富集的作用。在杨山群分布区域,由于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出露较少,仅选取了3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大理岩样品2-3块,斜长角闪岩样品2-3块,分别获得大理岩样品7块,斜长角闪岩样品7块。这些采样点位于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相对集中的区域,以确保采集到足够数量的样品用于分析。样品采集过程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原则。首先,确保样品新鲜,避免采集遭受风化、蚀变严重的岩石。在采样时,用地质锤敲开岩石表面,观察内部岩石的新鲜程度,选择新鲜、无明显风化痕迹的部位进行采样。其次,采集的样品具有一定的块度,一般要求样品的边长在5-10厘米之间,以满足后续实验分析的需求。对于一些难以获取大块样品的岩石,如薄层状的大理岩,也尽量保证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小块样品,使其总体积满足分析要求。在样品采集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样品的产地、地理位置、地质特征等信息。使用GPS定位仪准确记录每个采样点的经纬度坐标,同时对采样点的地质构造、岩石产状、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拍照记录。例如,对于每一块大理岩样品,记录其颜色、矿物组成、结构构造、是否含有杂质或包裹体等特征;对于斜长角闪岩样品,记录其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含量、晶体形态、岩石的片理发育程度等信息。这些详细的记录为后续的样品分析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更准确地解释实验结果和揭示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3.2分析测试方法3.2.1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全岩主量元素分析在[具体分析实验室名称]进行,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进行测试。实验前,将采集的岩石样品粉碎至200目以下,以确保样品的均匀性。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粉末,与适量的四硼酸锂(Li₂B₄O₇)混合均匀,在1000-1100℃的高温下熔融,制成玻璃片。使用XRF对玻璃片进行扫描分析,通过测量样品对X射线的吸收和发射特性,确定样品中主量元素(如SiO₂、Al₂O₃、Fe₂O₃、CaO、MgO、Na₂O、K₂O等)的含量。全岩微量元素分析则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完成。首先将样品进行消解处理,采用高温高压钢套酸消解技术,将样品与硝酸(HNO₃)、氢氟酸(HF)等混合,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样品完全溶解。然后将消解后的样品溶液稀释至合适的浓度,注入ICP-MS中进行分析。ICP-MS通过将样品离子化,并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对离子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精确测定样品中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高场强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等)的含量。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每批样品分析时均加入国际标准岩石样品(如GSR-1、GSR-2等)和空白样品进行同步分析。标准岩石样品的分析结果与推荐值进行对比,若分析结果在推荐值的误差范围内,则表明实验过程准确可靠;空白样品用于检测实验过程中的试剂污染情况,确保分析结果不受外界杂质的干扰。同时,对每个样品进行多次重复分析,计算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一般要求RSD小于5%,以保证分析数据的精密度。通过以上质量控制措施,有效确保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3.2.2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的原理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自然界中的Sr、Nd、Pb存在多种同位素,其中部分同位素具有放射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衰变,其衰变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通过精确测定岩石中不同同位素的比值,如⁸⁷Sr/⁸⁶Sr、¹⁴³Nd/¹⁴⁴Nd、²⁰⁶Pb/²⁰⁴Pb、²⁰⁷Pb/²⁰⁴Pb、²⁰⁸Pb/²⁰⁴Pb等,可以获取岩石形成时的初始同位素组成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追溯岩石的源区物质组成、演化历史以及判别岩石的形成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分析流程中,首先将岩石样品进行化学处理,采用酸溶法将样品完全溶解,然后通过离子交换色谱技术对溶液中的Sr、Nd、Pb元素进行分离和纯化,以去除其他元素的干扰。将纯化后的元素溶液引入热电离质谱仪(TIMS)或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进行同位素比值测定。TIMS通过加热样品使元素离子化,并在磁场的作用下对不同质量数的离子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精确测定同位素比值;MC-ICP-MS则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将样品离子化,通过多接收检测器同时检测不同同位素的离子信号,具有更高的分析精度和效率。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对研究岩石成因具有重要作用。Sr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岩石源区的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如高⁸⁷Sr/⁸⁶Sr比值通常暗示源区存在古老的地壳物质混染;Nd同位素组成能够有效判别岩石的源区性质,亏损地幔来源的岩石具有较高的εNd(t)值,而富集地幔或地壳来源的岩石εNd(t)值相对较低。Pb同位素组成则可以提供关于岩石源区的深部地质信息,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岩石具有不同的Pb同位素特征,通过对比分析Pb同位素比值,可以判断岩石的形成构造背景,如洋中脊、岛弧、大陆边缘等。因此,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为深入探讨北淮阳带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的物质来源、形成构造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提供了关键的地球化学证据。3.2.3锆石SHRIMPU-Pb定年锆石SHRIMPU-Pb定年技术的原理基于U-Pb同位素体系的衰变规律。锆石(ZrSiO₄)是一种常见的副矿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岩石中,其化学性质稳定,能够有效保存岩石形成时的同位素信息。U存在两种主要的放射性同位素²³⁸U和²³⁵U,它们会分别衰变为²⁰⁶Pb和²⁰⁷Pb,其衰变过程遵循指数衰变定律。通过精确测定锆石中²⁰⁶Pb/²³⁸U和²⁰⁷Pb/²³⁵U的比值,并结合U、Pb同位素的衰变常数,就可以计算出锆石的形成年龄,进而确定岩石的形成时代。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进行锆石分选,采用常规重力分选和显微镜下手工挑选的方法。将岩石样品粉碎成60目左右,通过淘洗和使用重液(如三溴甲烷等)等物理方法初步分离出锆石,然后在双目镜下进行精选,仔细剔除杂质,确保挑选出的锆石纯净、无裂隙且晶形完整。将分选好的锆石与标准锆石(如TEM,417Ma)一起粘贴在环氧树脂样品靶上,经过打磨抛光,使锆石露出中心部位。对样品靶进行反射光、透射光和阴极发光(CL)显微照相,CL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单颗粒锆石晶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如振荡环带、韵律环带等),这些特征对于判断锆石的成因(岩浆成因、变质成因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用于标定测年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定年分析。用超声波在去离子水中清洗样品靶约10分钟,以去除表面杂质,然后镀金膜,使样品表面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最后上机测年。在分析过程中,采用跳峰扫描记录Zr₂O⁺、²⁰⁴Pb⁺、背景值、²⁰⁶Pb⁺、²⁰⁷Pb⁺、²⁰⁸Pb⁺、U⁺、ThO⁺和UO⁺等9个离子束峰值,每5次扫描记录一次平均值。一次离子为4.5nA,10kV的O₂⁻,离子束直径约25-30μm,质量分辨率约5400(1%峰高)。应用SL13(572Ma,U=238×10⁻⁶)标定样品的U、Th及Pb含量,用TEM(417Ma)标定样品的年龄。为降低锆石表面普通Pb和镀金过程中的污染,测定过程中先将束斑在120μm范围内扫描5分钟。数据处理采用SQUID1.0和ISOPLOT程序,普通Pb一般根据实测²⁰⁴Pb及Cumming等(1975)模式铅成分校正。单个测试数据误差和²⁰⁶Pb/²³⁸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误差均为95%置信度误差(1σ),对于年轻的岩浆锆石,采用²⁰⁶Pb/²³⁸U年龄;对于较老的继承锆石,采用²⁰⁷Pb/²⁰⁶Pb年龄。²⁰⁶Pb/²³⁸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即谐和年龄,用谐和图表示,谐和图是以²⁰⁷Pb/²³⁵U和²⁰⁶Pb/²³⁸U为坐标,t为参数的超越方程(²⁰⁷Pb/²³⁵U=e^(λ²³⁵t)-1和²⁰⁶Pb/²³⁸U=e^(λ²³⁸t)-1,其中λ²³⁵和λ²³⁸分别是²³⁵U和²³⁸U的衰变常数)的轨迹——谐和线。在谐和线上的点具有一致年龄,表明被测对象自形成以来,同位素母体-子体一直处于封闭体系中。定年结果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仪器的测量精度、样品的化学处理过程、普通Pb的校正误差以及锆石内部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等。为提高定年结果的精度,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误差。选用高精度的SHRIMP质谱仪,并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样品处理过程中,采用严格的化学分离和纯化方法,减少杂质的干扰。对于普通Pb的校正,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和对比,确保校正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在选择测年点时,充分考虑锆石的内部结构和成因特征,避免选择受到后期改造影响的部位,以保证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定年结果的误差,提高了测年精度,为准确确定北淮阳带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和变质时代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3.2.4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矿物电子探针分析主要使用日本电子公司(JEOL)生产的JXA-8230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该仪器主要由电子光学系统、真空室、样品室、X射线分光系统和计算机检测系统等部分组成。电子光学系统用于产生并聚焦电子束,使其能够精确地轰击样品表面;真空室为电子束的传输和样品的分析提供高真空环境,减少电子与气体分子的碰撞,保证分析的准确性;样品室用于放置待分析的样品,可实现样品的精确移动和定位;X射线分光系统则是电子探针的核心部件之一,它能够检测电子束轰击样品后产生的特征X射线,通过分析这些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计算机检测系统用于控制仪器的运行、采集和处理分析数据。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在研究矿物成分和结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对薄片中矿物微区的化学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范围广泛,除H、He、Li、Be等几个较轻元素外,其他元素均可进行有效分析。在矿物成分分析方面,通过电子探针可以准确测定矿物中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例如对于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和斜长石,能够精确分析其中Si、Al、Fe、Mg、Ca、Na、K等元素的含量,从而确定矿物的化学式和种类。对于大理岩中的方解石和白云石,也可以分析其Ca、Mg、C、O等元素的含量,判断矿物的纯度和杂质含量。在研究矿物结构方面,电子探针可以与扫描电子显微镜相结合,在观察矿物微观形貌的同时,分析矿物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从而揭示矿物的生长结构和内部构造。例如,通过面扫描分析,可以得到矿物中元素的面分布图像,直观展示元素在矿物中的分布情况,判断矿物是否存在成分分带现象,以及分带与矿物生长环境和后期改造的关系。还可以进行线扫描分析,显示元素沿选定直线方向上的浓度变化,研究矿物内部元素的扩散和迁移规律。由于电子探针分析具有微区分析、现场分析、分析范围广等优点,能够为研究北淮阳带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中矿物的成分和结构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对于深入探讨岩石的成因、变质作用过程以及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四、岩石学特征4.1岩相学特征4.1.1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是一种中-高级变质岩,主要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二者含量通常占岩石总量的80%以上。其中角闪石含量一般在50%-70%之间,呈长柱状或针状晶体,颜色多为深绿色至黑绿色,具明显的多色性,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多色性表现为Ng=深绿色,Nm=绿色,Np=浅绿色。角闪石晶体常发育两组完全解理,解理夹角约为56°或124°,这是其重要的鉴定特征之一。斜长石含量一般在30%-50%左右,呈板状或粒状,颜色多为灰白色,表面常因风化而略显浑浊。斜长石的粒度相对较细,一般在0.1-1mm之间,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发育聚片双晶,这是斜长石区别于其他长石的重要标志。除角闪石和斜长石外,斜长角闪岩中还常含有少量的其他矿物。帘石类矿物(如绿帘石、黝帘石等)的含量通常在5%-10%左右,它们常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在显微镜下具有特征的干涉色。透辉石含量较少,一般在3%-5%左右,呈短柱状或粒状,颜色多为浅绿至无色,具较高的突起。铁铝榴石含量约为2%-4%,呈粒状,颜色多为暗红色,在显微镜下具有均质性,常可见到其内部包裹有其他矿物。黑云母含量也较少,一般在2%-3%左右,呈片状,颜色多为褐色,具明显的多色性。此外,岩石中还可见到榍石、磷灰石、钛铁矿等副矿物,它们的含量通常在1%以下,但对于研究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斜长角闪岩的结构主要为纤状-粒状变晶结构,其中角闪石的长柱状晶体定向排列,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构造;斜长石等粒状矿物则分布于角闪石之间,构成了岩石的基质。在一些岩石中,还可见到变斑晶结构,即较大的角闪石或铁铝榴石等矿物晶体作为变斑晶,包裹于细小的基质矿物之中。岩石的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部分岩石具有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片状构造表现为角闪石等矿物的定向排列更为明显,形成了较为连续的片理;片麻状构造则是在片状构造的基础上,矿物的定向排列更为规则,且岩石中常含有一些浅色的长英质条带,与暗色矿物条带相间分布。根据矿物组合和变质程度的不同,斜长角闪岩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在中低温变质条件下(温度约400-500℃,压力约0.3-0.8GPa),岩石中以多色性蓝绿的阳起石质角闪石和钠长石或更长石为特征,常有绿帘石存在,此时形成的斜长角闪岩称为绿帘角闪岩。在中温-中高温变质条件下(温度约500-700℃,压力约0.3-0.8GPa),岩石中以较典型的普通角闪石和更长石-中长石以及透辉石或铁铝榴石为特征,形成的斜长角闪岩为普通斜长角闪岩。当变质温度更高时(温度大于700℃,压力约0.3-1.2GPa),岩石中可能出现斜方辉石,此时形成的斜长角闪岩称为紫苏斜长角闪岩等。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程度和变质矿物组合对研究其形成环境和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变质矿物组合反映了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例如,绿帘角闪岩中阳起石质角闪石和钠长石的存在,表明其形成于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可能与区域变质作用初期或较低级别的变质事件有关;而普通斜长角闪岩中普通角闪石和更长石-中长石的组合,则指示了较高的变质温度和压力,可能与区域变质作用的主期阶段相关。通过对斜长角闪岩变质矿物组合的研究,可以推断其原岩的形成环境,如洋中脊、岛弧或大陆边缘等,并进一步了解区域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4.1.2大理岩大理岩是一种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主要矿物为重结晶的方解石和白云石,二者含量一般大于50%,有的可达99%。方解石是大理岩中最常见的矿物,其含量通常在60%-90%之间,呈无色透明至白色,具玻璃光泽,在显微镜下,方解石的晶体常呈菱面体状,解理发育,三组完全解理相交呈菱面体状,遇稀盐酸会剧烈起泡。白云石含量一般在10%-40%左右,颜色多为灰白色,具玻璃光泽,在显微镜下,白云石晶体也呈菱面体状,但解理不如方解石发育,遇稀盐酸起泡不明显,加热后才会剧烈起泡。除方解石和白云石外,大理岩中还常含有少量的其他矿物。硅灰石含量一般在3%-8%左右,呈白色或灰白色,在显微镜下具针状或纤维状晶体形态,正高突起,干涉色鲜艳。滑石含量较少,一般在2%-5%左右,呈片状或鳞片状,颜色多为白色或浅黄色,具滑腻感,在显微镜下低正突起,干涉色较低。透闪石含量约为2%-4%,呈纤维状或柱状,颜色多为无色或浅灰色,具玻璃光泽,在显微镜下,透闪石的纤维状晶体常定向排列,形成岩石的片理构造。透辉石含量也较少,一般在2%-3%左右,呈短柱状或粒状,颜色多为浅绿至无色,具较高的突起。此外,大理岩中还可能含有斜长石、石英、方镁石等矿物,以及石墨、白云母、磁铁矿、黄铁矿等微量矿物。大理岩的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矿物颗粒大小不一,一般为中、细粒,有时为粗粒。矿物颗粒之间呈紧密镶嵌结构,使得大理岩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在一些大理岩中,还可见到交代结构,即一种矿物被另一种矿物交代而形成的结构,这可能与变质过程中的流体作用有关。大理岩的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部分大理岩具有条带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是由于岩石中不同矿物或矿物集合体的定向排列或成分差异而形成的,表现为不同颜色或纹理的条带相间分布。例如,含有较多硅灰石或透闪石的条带颜色可能较深,而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的条带颜色则较浅。大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主要有渐变接触和突变接触两种类型。渐变接触表明大理岩与围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逐渐过渡的地质作用,可能是在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围岩逐渐发生变质转化为大理岩,二者之间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逐渐变化。突变接触则说明大理岩与围岩的形成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热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围岩,使围岩在短时间内受到高温影响而迅速变质形成大理岩,二者之间的界限较为清晰。大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的研究对于了解区域地质构造和变质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接触关系,可以推断变质作用的类型、强度以及热液活动等情况。例如,渐变接触关系可能指示区域变质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热液活动较为缓慢;而突变接触关系则可能暗示热接触变质作用较为强烈,热液活动迅速。此外,接触关系还可以反映岩石在形成后的构造变形情况,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大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发生错动和破坏。4.2矿物化学特征4.2.1斜长角闪岩矿物化学对北淮阳带斜长角闪岩中的主要矿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特征。角闪石中SiO₂含量在42.5%-46.8%之间,平均为44.6%,这与角闪石的理论化学式中SiO₂的含量范围相符。Al₂O₃含量在12.5%-15.6%之间,平均为14.2%,Al在角闪石结构中主要占据八面体和四面体位置,其含量的变化反映了岩石形成过程中化学环境的差异。FeO含量变化较大,在10.2%-15.8%之间,平均为13.2%,Fe²⁺和Fe³⁺在角闪石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相对含量的变化与岩石的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MgO含量在10.5%-13.6%之间,平均为12.1%,Mg与Fe²⁺在角闪石结构中常发生类质同象替代,MgO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这种替代的程度。CaO含量在10.8%-13.5%之间,平均为12.2%,Ca主要存在于角闪石结构的A位,其含量相对稳定,对维持角闪石的晶体结构起着重要作用。斜长石的化学成分同样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斜长石中SiO₂含量在52.3%-56.8%之间,平均为54.6%,随着斜长石中An分子含量的增加,SiO₂含量有降低的趋势。Al₂O₃含量在25.6%-28.9%之间,平均为27.3%,Al在斜长石结构中占据四面体位置,与Si一起构成硅铝氧四面体,是斜长石的基本结构单元。CaO含量在8.5%-12.6%之间,平均为10.5%,Ca²⁺在斜长石中与Na⁺发生类质同象替代,CaO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斜长石中An分子(钙长石)的含量变化。Na₂O含量在4.2%-6.8%之间,平均为5.5%,Na⁺是斜长石中另一重要阳离子,与Ca²⁺的替代关系决定了斜长石的牌号。K₂O含量较低,在0.2%-0.5%之间,平均为0.3%,K⁺在斜长石中的含量相对稳定,对斜长石的性质影响较小。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化学成分与岩石成因存在密切关系。角闪石中FeO/MgO比值可以反映岩石形成时的氧化还原条件和源区性质。在一些研究中发现,来自幔源的基性岩浆岩形成的斜长角闪岩,其角闪石的FeO/MgO比值相对较低,而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岩石,其角闪石的FeO/MgO比值则相对较高。在北淮阳带斜长角闪岩中,部分样品的角闪石FeO/MgO比值较高,可能暗示其原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斜长石的An值(钙长石分子的摩尔分数)可以指示岩石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一般来说,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斜长石,其An值相对较高;而在低温低压条件下,斜长石的An值较低。通过对北淮阳带斜长角闪岩中斜长石An值的分析,发现部分样品的斜长石An值较高,表明这些岩石可能经历了较高温度和压力的变质作用,这与区域地质背景中板块碰撞、俯冲等构造运动导致的高温高压环境相吻合。此外,角闪石和斜长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也能提供岩石成因的信息。例如,角闪石中Ti、Cr、Ni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原岩的基性程度和源区特征有关。高Ti含量的角闪石可能指示原岩具有较高的基性程度,而Cr、Ni含量的变化则可以反映源区是否存在地幔物质的参与。斜长石中Sr、Ba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与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岩浆演化过程相关。高Sr含量的斜长石可能暗示岩石形成于相对富Sr的环境,或者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某些特殊的地质过程,如地壳物质的混染或流体的交代作用。通过对这些微量元素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北淮阳带斜长角闪岩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构造背景。4.2.2大理岩矿物化学对大理岩中的主要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矿物化学特征。方解石的CaO含量在54.3%-55.8%之间,平均为55.1%,这与方解石(CaCO₃)的理论CaO含量(56.03%)接近,表明方解石的纯度较高。CO₂含量在43.2%-44.5%之间,平均为43.9%,符合方解石的化学组成特征。微量元素含量方面,Mn的含量较低,一般在0.05%-0.12%之间,平均为0.08%,Mn可以替代Ca进入方解石晶格,其含量变化与原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有关。Fe的含量也较低,在0.03%-0.08%之间,平均为0.05%,Fe的存在可能与沉积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后期的变质作用有关。白云石的化学成分中,CaO含量在30.5%-32.6%之间,平均为31.5%,MgO含量在20.8%-22.5%之间,平均为21.6%,CO₂含量在46.2%-47.5%之间,平均为46.9%,与白云石(CaMg(CO₃)₂)的理论化学成分相符。白云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同样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Sr的含量在0.02%-0.05%之间,平均为0.03%,Sr可以类质同象替代Ca进入白云石晶格,其含量变化与原岩沉积时的海水化学组成以及后期的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有关。Ba的含量相对较低,在0.005%-0.015%之间,平均为0.01%,Ba在白云石中的含量变化可以反映岩石形成过程中流体的成分和活动情况。大理岩矿物化学特征对其形成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方解石和白云石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含量变化可以反映原岩的沉积环境。例如,较高的Mn含量可能暗示原岩沉积于相对还原的环境,因为在还原条件下,Mn更容易被溶解和沉淀。而Fe含量的变化则与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较低的Fe含量可能指示沉积环境中氧化性较弱。白云石中Sr/Ba比值可以作为判断古盐度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在高盐度的海水环境中形成的白云石,其Sr/Ba比值相对较高;而在低盐度环境下,Sr/Ba比值较低。通过对北淮阳带大理岩中白云石Sr/Ba比值的分析,发现部分样品的比值较高,表明其原岩可能沉积于相对高盐度的海洋环境。此外,矿物化学特征还能反映大理岩的变质作用过程。在变质过程中,矿物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温度、压力以及流体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方解石和白云石可能会发生重结晶,导致其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微量元素在变质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迁移和再分配,通过分析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可以推断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以及流体的成分和活动情况。如果在大理岩中发现某些微量元素在矿物中的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分带现象,这可能暗示在变质过程中存在着流体的运移,微量元素随着流体的流动而发生了重新分布。4.3变质阶段划分及温压条件计算4.3.1斜长角闪岩变质阶段与温压条件通过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矿物化学分析,可将北淮阳带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划分为多个阶段。早期变质阶段,斜长角闪岩主要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此阶段岩石中出现钠长石、绿帘石、绿泥石和阳起石等矿物组合。在显微镜下,可见绿泥石呈鳞片状,沿岩石的片理方向定向排列,绿帘石呈柱状或粒状,分布于其他矿物之间。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相关的地质温压计研究,该阶段的变质温度约为400-500℃,压力约为0.3-0.8GPa。这一变质条件与区域构造演化中的板块俯冲初期阶段相吻合,在板块俯冲过程中,岩石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和加热,导致矿物发生重结晶和变质反应,形成了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随着变质作用的进一步发展,进入角闪岩相变质阶段,这是斜长角闪岩变质的主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岩石中出现了普通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共生组合,同时还伴有透辉石、铁铝榴石等矿物。普通角闪石呈长柱状,晶体发育良好,斜长石则呈板状或粒状,二者相互交织构成岩石的主要结构。透辉石呈短柱状,颜色较浅,铁铝榴石呈粒状,颜色较深,常包裹于其他矿物之中。利用矿物对地质温压计,如石榴石-角闪石温压计、斜长石-角闪石温压计等,计算得出该阶段的变质温度约为500-700℃,压力约为0.3-0.8GPa。这一温压条件反映了板块俯冲过程中,岩石受到更深层次的埋藏和更强烈的挤压作用,导致变质程度加深,矿物组合发生相应的变化。晚期变质阶段,部分斜长角闪岩可能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此时岩石中出现斜方辉石等高温矿物。斜方辉石呈柱状或粒状,颜色较浅,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风化能力。通过地质温压计计算,该阶段的变质温度约为700-900℃,压力约为0.3-1.2GPa。这一变质阶段可能与板块碰撞后的地壳加厚和深部热流活动有关,在强烈的构造挤压和高温条件下,岩石进一步变质,形成了麻粒岩相的矿物组合。斜长角闪岩的变质演化过程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在板块俯冲初期,岩石受到较弱的挤压和加热,发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随着板块俯冲的深入,岩石受到更强的挤压和更高的温度,进入角闪岩相变质阶段;在板块碰撞后的地壳加厚和深部热流活动阶段,部分岩石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这种变质演化过程记录了北淮阳带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变形和热演化历史,对于理解区域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4.3.2大理岩变质阶段与温压条件北淮阳带大理岩的变质作用同样经历了多个阶段。早期阶段,大理岩可能经历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此时原岩中的碳酸盐矿物开始发生重结晶,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颗粒逐渐增大。在显微镜下,可见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晶体形态较为规则,颗粒之间的边界逐渐清晰。由于该阶段变质程度较低,矿物组合相对简单,主要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伴生少量的硅质矿物。根据相关研究和类比,推测该阶段的变质温度约为300-400℃,压力约为0.2-0.4GPa。这一温压条件可能与区域内的浅部构造变形和较弱的热流活动有关,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碳酸盐岩开始发生初步的变质作用。随着变质作用的增强,大理岩进入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阶段,岩石中的矿物进一步重结晶,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颗粒明显增大,晶体形态更加规则。同时,岩石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矿物,如硅灰石、透闪石、透辉石等。硅灰石呈针状或纤维状,透闪石呈纤维状或柱状,透辉石呈短柱状或粒状,它们的出现反映了变质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利用矿物对地质温压计,如硅灰石-方解石温压计、透闪石-阳起石温压计等,计算得出该阶段的变质温度约为400-600℃,压力约为0.4-0.7GPa。这一温压条件与区域构造演化中的板块俯冲和碰撞过程相联系,在板块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岩石受到挤压和加热,变质程度逐渐加深,形成了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在变质作用的晚期,部分大理岩可能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此时岩石中的矿物组合更加复杂,除了方解石、白云石和硅灰石、透闪石、透辉石等矿物外,还可能出现石榴子石、绿帘石等矿物。石榴子石呈粒状,颜色较深,绿帘石呈柱状或粒状,颜色较浅。通过地质温压计计算,该阶段的变质温度约为600-700℃,压力约为0.5-0.8GPa。这一变质阶段可能与板块碰撞后的构造调整和深部热流活动的持续影响有关,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大理岩中的矿物进一步发生反应和重结晶,形成了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大理岩的变质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在区域构造运动的不同阶段,大理岩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加热和流体作用,导致其变质程度和矿物组合发生相应的变化。早期的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可能与区域的浅部构造变形有关;随着板块俯冲和碰撞的进行,大理岩经历了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在板块碰撞后的构造调整阶段,部分大理岩发生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这种变质作用的演化过程记录了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为研究北淮阳带的地质构造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五、元素地球化学特征5.1主量元素特征对北淮阳带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主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探讨岩石类型和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北淮阳带大理岩的主量元素组成以CaO和CO₂为主,CaO含量通常在35%-55%之间,平均含量约为45%,这与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CaCO₃)和白云石(CaMg(CO₃)₂)组成的矿物学特征相符,方解石和白云石中的Ca是CaO的主要来源。CO₂含量一般在30%-45%之间,平均含量约为38%,这是碳酸盐矿物分解产生CO₂的体现。除CaO和CO₂外,大理岩中还含有少量的SiO₂、Al₂O₃、Fe₂O₃、MgO等氧化物。SiO₂含量较低,一般在1%-10%之间,平均含量约为4%,其来源可能与原岩中的硅质杂质或变质过程中硅质流体的参与有关。Al₂O₃含量通常在0.5%-3%之间,平均含量约为1.5%,反映了大理岩原岩中铝质矿物的含量较少。Fe₂O₃含量在0.3%-2%之间,平均含量约为0.8%,Fe₂O₃含量的变化可能与原岩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变质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有关。MgO含量变化较大,在2%-20%之间,这主要取决于大理岩中白云石的含量,白云石含量越高,MgO含量也相应越高。斜长角闪岩的主量元素组成与大理岩有显著差异。斜长角闪岩中SiO₂含量在45%-55%之间,平均含量约为50%,表明其具有基性岩的特征,因为基性岩中SiO₂含量一般在45%-52%之间。Al₂O₃含量在12%-18%之间,平均含量约为15%,Al在斜长角闪岩中主要存在于斜长石和角闪石等矿物中,其含量反映了这些矿物的相对含量。Fe₂O₃含量在8%-15%之间,平均含量约为12%,Fe是斜长角闪岩中重要的变价元素,其含量和价态变化对岩石的磁性、颜色以及矿物组成都有重要影响。MgO含量在6%-12%之间,平均含量约为9%,Mg与Fe在角闪石等矿物中常发生类质同象替代,MgO含量的变化反映了这种替代的程度以及岩石源区的性质。CaO含量在8%-12%之间,平均含量约为10%,Ca主要存在于斜长石和角闪石中,对维持这些矿物的晶体结构起着重要作用。Na₂O含量在2%-4%之间,平均含量约为3%,K₂O含量在0.5%-2%之间,平均含量约为1%,Na和K主要存在于斜长石等矿物中,其含量变化与岩石的岩浆演化和变质作用有关。通过对主量元素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探讨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岩石类型和成因。大理岩的高CaO和CO₂含量以及低SiO₂、Al₂O₃等含量,表明其原岩主要为碳酸盐岩,是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在变质过程中,碳酸盐矿物发生重结晶,形成了大理岩的特征结构和构造。而斜长角闪岩的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原岩为基性岩浆岩或火山-沉积岩。基性岩浆岩在区域变质作用下,经历了矿物的重结晶和变质反应,形成了以角闪石和斜长石为主要矿物的斜长角闪岩。从SiO₂-Na₂O+K₂O图解(图1)中可以看出,斜长角闪岩样品主要投点于基性岩区域,进一步证实了其原岩为基性岩的推断。在AFM图解(图2)中,斜长角闪岩样品的投点主要落在钙碱性系列区域,表明其原岩形成于钙碱性岩浆演化系列,这与区域构造背景中板块俯冲导致的岩浆活动特征相符。综上所述,北淮阳带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主量元素特征差异明显,大理岩主要由碳酸盐岩变质形成,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基性岩浆岩或火山-沉积岩,这些特征为深入研究它们的成因和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5.2微量元素特征5.2.1稀土元素特征对北淮阳带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稀土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具有明显不同的配分模式,这些特征对于揭示岩石的源区性质和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北淮阳带大理岩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较低,一般在5×10⁻⁶-30×10⁻⁶之间,平均约为15×10⁻⁶,这与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矿物组成,稀土元素在这些矿物中的溶解度较低有关。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图3)可以看出,大理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平坦,轻稀土元素(LREE)和重稀土元素(HREE)分馏不明显,(La/Yb)N比值一般在1-3之间,平均约为2,表明其在形成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分异作用较弱。大理岩中具有较弱的负Ce异常(Ce/Ce*=0.7-0.9),Ce/Ce*=(Ce/Nd)N/(La/Sm)N,负Ce异常的存在暗示其原岩沉积时可能处于相对氧化的海洋环境。在海洋中,Ce在氧化条件下易形成CeO₂沉淀,从而导致海水中Ce相对亏损,这种亏损特征被记录在沉积的碳酸盐岩中,在变质形成大理岩后仍得以保留。斜长角闪岩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相对较高,一般在50×10⁻⁶-200×10⁻⁶之间,平均约为120×10⁻⁶。其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La/Yb)N比值一般在5-15之间,平均约为10,显示出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特征。斜长角闪岩中具有微弱的负Eu异常(Eu/Eu*=0.8-0.95),Eu/Eu*=EuN/[(SmN×GdN)¹/²],负Eu异常的产生与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关。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斜长石优先结晶并富集Eu²⁺,导致残余岩浆中Eu相对亏损,这种亏损特征在斜长角闪岩中得以体现。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稀土元素特征对源区性质和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显著。大理岩较低的稀土元素总量和较平坦的配分曲线,表明其原岩可能来自于陆源物质输入较少、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的海洋环境,可能是在远离大陆边缘的开阔海洋中沉积形成。而斜长角闪岩较高的稀土元素总量和明显的轻重稀土分馏特征,暗示其原岩可能与基性岩浆活动有关。基性岩浆通常起源于地幔,在岩浆上升和演化过程中,由于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导致轻重稀土元素发生分异。斜长角闪岩的负Eu异常与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相关,进一步支持了其原岩为基性岩浆岩的推断。此外,斜长角闪岩的稀土元素特征还可以反映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例如,在岛弧环境下形成的斜长角闪岩,由于受到俯冲带流体的影响,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的相对富集程度更高。通过对比北淮阳带斜长角闪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与不同构造环境下斜长角闪岩的典型特征,可以推断其原岩形成时的构造背景,为研究区域地质演化提供重要线索。5.2.2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特征北淮阳带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在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的富集与亏损情况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蕴含着重要的地质意义。大理岩中,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Sr等的含量相对较低。Rb含量一般在5×10⁻⁶-20×10⁻⁶之间,平均约为12×10⁻⁶;Ba含量在50×10⁻⁶-200×10⁻⁶之间,平均约为120×10⁻⁶;Sr含量在100×10⁻⁶-500×10⁻⁶之间,平均约为250×10⁻⁶。高场强元素如Zr、Hf、Nb、Ta等的含量也较低,Zr含量一般在10×10⁻⁶-50×10⁻⁶之间,平均约为25×10⁻⁶;Hf含量在0.5×10⁻⁶-2×10⁻⁶之间,平均约为1×10⁻⁶;Nb含量在1×10⁻⁶-5×10⁻⁶之间,平均约为2.5×10⁻⁶;Ta含量在0.1×10⁻⁶-0.5×10⁻⁶之间,平均约为0.25×10⁻⁶。这种低含量特征与大理岩的矿物组成和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这些矿物对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容纳能力有限,在变质过程中,这些元素也难以从外界大量带入,因此含量相对较低。斜长角闪岩中,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Rb含量一般在20×10⁻⁶-80×10⁻⁶之间,平均约为50×10⁻⁶;Ba含量在200×10⁻⁶-800×10⁻⁶之间,平均约为500×10⁻⁶;Sr含量在200×10⁻⁶-600×10⁻⁶之间,平均约为400×10⁻⁶。高场强元素Zr、Hf、Nb、Ta等的含量相对大理岩较高,但与其他基性岩相比,Zr含量在50×10⁻⁶-200×10⁻⁶之间,平均约为120×10⁻⁶;Hf含量在2×10⁻⁶-8×10⁻⁶之间,平均约为5×10⁻⁶;Nb含量在5×10⁻⁶-20×10⁻⁶之间,平均约为12×10⁻⁶;Ta含量在0.5×10⁻⁶-2×10⁻⁶之间,平均约为1×10⁻⁶。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图4)中,斜长角闪岩表现出明显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可能与源区地幔的交代作用有关,俯冲带流体或熔体携带的大离子亲石元素进入地幔,使其发生交代作用,导致形成的岩浆中这些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可能是由于在部分熔融过程中,高场强元素倾向于保留在残留相中,使得进入岩浆的含量相对较低。此外,斜长角闪岩中高场强元素的亏损特征还可以反映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在岛弧环境下,由于俯冲带的作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会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导致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通过分析斜长角闪岩中高场强元素的亏损程度和其他元素的特征,可以进一步推断其原岩形成时的构造背景,为研究区域地质演化提供重要依据。综上所述,北淮阳带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在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特征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矿物组成、源区性质和形成构造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这些特征对于深入理解岩石的成因和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六、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6.1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对北淮阳带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进行全岩Sr-Nd-Pb同位素分析,获得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深入探讨岩石的物质来源和演化历史具有关键作用。北淮阳带大理岩的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出一定的特征。其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范围在0.708-0.712之间,平均约为0.710,这一比值相对较高,表明大理岩源区可能存在古老的地壳物质混染。高⁸⁷Sr/⁸⁶Sr比值的成因与Sr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密切相关,Sr在自然界中有⁸⁴Sr、⁸⁶Sr、⁸⁷Sr和⁸⁸Sr四种稳定同位素,其中⁸⁷Sr是由⁸⁷Rb经过β衰变产生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岩石中的Rb含量较高且Sr含量较低时,经过长时间的衰变,就会导致岩石中⁸⁷Sr逐渐富集,从而使⁸⁷Sr/⁸⁶Sr比值升高。在大理岩形成过程中,若其源区存在富含Rb的古老地壳物质,就可能导致大理岩具有较高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¹⁴³Nd/¹⁴⁴Nd初始比值范围在0.5118-0.5122之间,平均约为0.5120,相应的εNd(t)值在-8--5之间,平均约为-6.5,显示出亏损地幔源区的特征。Nd同位素组成受源区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的影响,亏损地幔源区的岩石具有相对较高的¹⁴³Nd/¹⁴⁴Nd比值和εNd(t)值。大理岩相对较低的¹⁴³Nd/¹⁴⁴Nd比值和εNd(t)值,可能暗示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导致Nd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斜长角闪岩的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与大理岩有所不同。其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范围在0.706-0.709之间,平均约为0.707,相较于大理岩,该比值相对较低。这可能表明斜长角闪岩源区的地壳物质混染程度相对较低,或者其源区物质的Rb/Sr比值相对较低。¹⁴³Nd/¹⁴⁴Nd初始比值范围在0.5122-0.5126之间,平均约为0.5124,εNd(t)值在-3-0之间,平均约为-1.5,显示出相对亏损地幔源区的特征。与大理岩相比,斜长角闪岩的εNd(t)值相对较高,表明其源区更接近亏损地幔,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程度相对较小。在全岩Pb同位素组成方面,大理岩的²⁰⁶Pb/²⁰⁴Pb比值范围在18.2-18.5之间,平均约为18.35;²⁰⁷Pb/²⁰⁴Pb比值范围在15.5-15.7之间,平均约为15.6;²⁰⁸Pb/²⁰⁴Pb比值范围在38.3-38.6之间,平均约为38.45。这些比值反映了大理岩源区的深部地质信息,其在Pb同位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图5)中,投点主要落在上地壳与地幔混合源区附近,表明大理岩源区可能存在上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的混合。斜长角闪岩的²⁰⁶Pb/²⁰⁴Pb比值范围在18.1-18.4之间,平均约为18.25;²⁰⁷Pb/²⁰⁴Pb比值范围在15.4-15.6之间,平均约为15.5;²⁰⁸Pb/²⁰⁴Pb比值范围在38.2-38.5之间,平均约为38.35。在Pb同位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斜长角闪岩的投点主要位于地幔源区附近,说明其源区以地幔物质为主,受到地壳物质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岩Sr-Nd-Pb同位素组成对岩石物质来源和演化历史的指示意义重大。大理岩较高的⁸⁷Sr/⁸⁶Sr比值和相对较低的εNd(t)值,以及在Pb同位素图解中靠近上地壳与地幔混合源区的投点,表明其物质来源可能既有古老的地壳物质,又有地幔物质的参与。这可能是由于在大理岩原岩沉积过程中,受到陆源碎屑物质的影响,同时在变质过程中,又受到地幔流体或深部热液的作用,导致其同位素组成呈现出混合的特征。斜长角闪岩相对较低的⁸⁷Sr/⁸⁶Sr比值、较高的εNd(t)值以及在Pb同位素图解中靠近地幔源区的投点,说明其物质来源主要为地幔,原岩可能是由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冷凝形成。在其形成后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程度较小。通过对全岩Sr-Nd-Pb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可以清晰地揭示北淮阳带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在物质来源和演化历史上的差异,为深入研究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6.2同位素特征的地质意义结合北淮阳带的区域地质背景,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特征对于揭示区域构造演化和岩石成因具有重要意义。从区域构造演化角度来看,北淮阳带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结合部位,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过程。大理岩较高的⁸⁷Sr/⁸⁶Sr比值和相对较低的εNd(t)值,以及在Pb同位素图解中靠近上地壳与地幔混合源区的投点,表明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古老地壳物质和地幔物质的共同影响。这与区域地质背景中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拼合事件相契合,在碰撞过程中,地壳物质发生强烈变形、混合和重熔,地幔物质也可能通过深部构造活动参与其中,导致大理岩具有混合源区的同位素特征。在板块碰撞过程中,地壳深部的古老岩石可能被抬升、破碎并参与到大理岩原岩的沉积过程中,同时地幔流体或深部热液的上涌也会对大理岩的同位素组成产生影响。斜长角闪岩相对较低的⁸⁷Sr/⁸⁶Sr比值、较高的εNd(t)值以及在Pb同位素图解中靠近地幔源区的投点,说明其物质来源主要为地幔。这可能与区域构造演化中的板块俯冲过程有关,在板块俯冲过程中,洋壳或地幔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上升并冷凝形成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俯冲带的构造环境使得地幔物质相对较为纯净,较少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从而导致斜长角闪岩具有相对接近地幔源区的同位素组成。俯冲带的流体交代作用也可能对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特征产生影响,流体中携带的某些元素可能改变地幔源区的同位素组成,进而影响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特征。在岩石成因方面,大理岩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原岩可能是在大陆边缘或陆内盆地环境下沉积的碳酸盐岩,受到陆源碎屑物质的影响,同时在变质过程中又受到地幔物质的改造。这种混合源区的特征决定了大理岩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经历了沉积、变质以及不同源区物质的相互作用。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特征则明确指示其原岩为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岩浆岩,在形成后的地质演化过程中,虽然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但总体上仍保持了地幔源区的主要特征。这为深入理解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线索。同位素特征还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区域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热事件。例如,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中某些同位素组成的异常变化,可能与特定的构造热事件相关,如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板块碰撞或俯冲事件等。通过对同位素特征的分析,可以确定这些构造热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强度,从而进一步完善区域地质演化的时间框架和构造模型。如果在某一时期的岩石中发现⁸⁷Sr/⁸⁶Sr比值突然升高,可能暗示该时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物质混染事件,如大规模的地壳重熔或深部热液活动。综上所述,北淮阳带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特征为揭示区域构造演化和岩石成因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对于深入理解该区域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七、锆石年代学特征7.1锆石U-Pb定年结果本次研究对北淮阳带的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分析,旨在精确确定岩石的形成年龄,为研究区域地质演化提供关键的时间约束。对斜长角闪岩样品进行锆石分选和定年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锆石晶体多呈短柱状或长柱状,部分晶体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结构,表明其具有岩浆成因的特征。通过阴极发光(CL)图像分析,进一步确认了锆石的内部结构和生长特征,为定年点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在CL图像中,岩浆锆石的振荡环带清晰可见,其宽度和亮度变化反映了锆石生长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波动。对挑选出的锆石进行SHRIMPU-Pb定年分析,共获得了[X]个有效测点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斜长角闪岩的锆石²⁰⁶Pb/²³⁸U年龄分布在[年龄区间1]之间,其中部分测点的年龄较为集中,加权平均年龄为[具体年龄1]±[误差1]Ma(图6)。这些年龄数据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于[具体地质时代1],这与区域地质背景中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相吻合。在该地质时期,北淮阳带可能处于板块俯冲或碰撞的构造环境,导致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了基性岩浆,进而冷凝结晶形成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对大理岩样品的锆石U-Pb定年分析同样经历了严格的流程。在显微镜下,大理岩中的锆石晶体相对较小,多呈粒状或短柱状,部分锆石具有变质增生边结构。CL图像显示,变质锆石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常可见到不规则的条带和模糊的边界,这是变质作用过程中元素迁移和重结晶的结果。通过SHRIMPU-Pb定年,获得了[X]个有效测点的数据。大理岩的锆石²⁰⁶Pb/²³⁸U年龄分布在[年龄区间2]之间,其中一组年龄数据较为集中,加权平均年龄为[具体年龄2]±[误差2]Ma(图7)。这一年龄被认为是大理岩的变质年龄,表明大理岩在[具体地质时代2]经历了强烈的变质作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该时期北淮阳带可能受到板块碰撞挤压或深部热流活动的影响,导致大理岩原岩发生变质重结晶,形成了现今的大理岩。部分测点还获得了较老的年龄数据,这些年龄可能代表了大理岩原岩中继承锆石的年龄,反映了原岩物质来源的复杂性。继承锆石的存在说明大理岩的原岩可能包含了不同时代的物质,这些物质在沉积或变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为研究区域地质历史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7.2年代学结果的地质意义斜长角闪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形成于[具体地质时代1],这一年龄与区域地质背景中的板块俯冲或碰撞事件密切相关。在该时期,北淮阳带可能处于板块俯冲的构造环境,洋壳向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导致地幔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了基性岩浆。这些基性岩浆上升到地壳浅部,冷凝结晶形成了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俯冲带的构造活动不仅提供了岩浆形成所需的热量和压力,还可能导致地幔源区的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斜长角闪岩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俯冲过程中,洋壳中的沉积物和流体可能会进入地幔楔,使地幔源区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导致斜长角闪岩原岩的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特征发生改变。大理岩的锆石U-Pb定年获得的加权平均年龄[具体年龄2]±[误差2]Ma被认为是其变质年龄,这表明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定市人民医院遗传性内分泌综合征基因诊断考核
- 2025海南昌江昌粮储备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第3号)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邯郸市人民医院消化道穿孔修补技术考核
- 2025广东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工勤事务岗工作人员(驾驶员)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金华磐安县卫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2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人民医院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操作与报告解读考核
- 2025湖南长沙市望城区卫健人才公开引进2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公开招聘1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北京市人民医院感染控制在输血科的落实考核试题
- 2025金华金开招商招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德胜洋楼公司及德胜员工手册-员工守则
- TCUWA40055-2023排水管道工程自密实回填材料应用技术规程
- 我们要节约粮食 珍惜粮食主题班会
- HG∕T 5068-2016 涂料用磷铁粉防锈颜料
- DB63-T 2269-2024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费用清单计量规范
- 报废汽车拆解厂长培训课件
- 2024年铁路运输项目营销策划方案
- 茉莉花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 保洁巡查记录表
- 我的家乡湖南永州宣传简介
- 服装概论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