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秦岭地体与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剖析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我国地质构造格局中占据着关键位置,是连接华北克拉通与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纽带。华北克拉通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其南缘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记录了从早前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多期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见证了地球演化历史中诸多重大地质事件,如古元古代的造山运动、新元古代的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等。而北秦岭地体夹持于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克拉通之间,西连祁连-昆仑造山带,东接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一个经历了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多次构造-岩浆热事件的复合型中央造山带。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岩石类型以及独特的演化历史,使之成为研究大陆动力学和板块构造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新元古代时期(约10-5.41亿年前)是地球演化历史中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一时期发生了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对全球地质构造、古地理格局、古气候以及生物演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能够为深入理解这一时期区域地质演化提供关键线索。通过分析岩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揭示岩石的物质来源、形成环境、岩浆演化过程以及构造背景等重要信息。例如,岩石中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比值,能够有效判别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岛弧、板内等何种构造环境;同位素组成则有助于追溯岩浆源区是来自地幔、地壳还是二者混合。从区域地质演化角度来看,研究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对于厘清秦岭造山带在新元古代的构造属性、板块运动过程以及地壳生长和演化机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前,关于秦岭造山带是否存在中-新元古代板块俯冲碰撞构造体制这一问题,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北秦岭地体中存在新元古代同碰撞花岗岩侵入体,这些岩体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暗示了当时可能存在板块俯冲碰撞事件;而另一些学者则依据相关地质证据,提出不同观点。深入研究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能够为解决这一争议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进一步完善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型。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时期与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克拉通边缘的构造演化过程。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元古代可能受到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影响,发生了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通过研究该时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揭示这些活动的性质、强度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而探讨华北克拉通南缘在全球构造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矿产资源方面,华北克拉通南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铜、金等。新元古代的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研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能够为深入了解成矿机制、寻找潜在矿产资源提供理论支持。例如,某些岩石中的微量元素异常富集,可能指示着附近存在与特定元素相关的矿产资源;通过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断成矿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以及沉淀条件,为矿产勘查提供重要线索。1.2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如Mattauer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对于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学者对该区域的研究较为深入,裴先治等通过对北秦岭地体中宽坪群的研究,指出其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的绿片岩具有典型的N-MORB地球化学特征,可能属于新元古代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残留下的一套蛇绿岩残片,为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陈能松等对秦岭群下段黑云斜长片麻岩等岩石的研究,确定其形成于1000-900Ma,为该区域新元古代地质演化的时间框架构建提供了关键年龄数据。前人对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王涛等通过对北秦岭地体中花岗片麻岩体的研究,探讨了其岩石组合特征、时空演变特点以及成因物源分析,但仍存在一些岩体缺乏精确年龄资料的问题,对于部分花岗岩类的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的认识还存在争议。在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国外学者主要从全球构造背景出发,对华北克拉通在新元古代时期与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宏观研究。国内研究则更加注重区域地质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一些学者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其沉积环境、古地理环境以及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认为这些地层记录了华北克拉通南缘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对于研究古气候变化、矿产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浆岩的研究,部分学者探讨了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以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例如,对该区域内花岗岩、火山岩等岩石类型的研究,揭示了岩浆的来源、演化过程以及构造背景。但对于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之间的具体耦合关系,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综合来看,目前针对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研究广度上,对于一些小众岩石类型或特殊地质构造部位的岩石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在研究深度方面,对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所反映的地质过程和构造演化机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存在多种观点和争议,缺乏能够综合解释区域地质演化的统一模型。此外,在研究方法上,虽然多种分析技术已被应用,但不同方法之间的整合和相互验证还需加强,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选取典型岩石样品,运用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旨在进一步厘清区域地质演化历史,解决现有研究中的争议问题。1.3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的地球化学分析,深入探讨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法具体如下:1.3.1研究内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进行系统采样,分析其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主量元素分析用于确定岩石的基本类型和化学组成,如SiO₂、Al₂O₃、Fe₂O₃、MgO等氧化物的含量,进而判断岩石属于酸性、中性还是基性岩类,以及其钙碱性特征。微量元素分析则聚焦于一些对构造环境和岩浆演化敏感的元素,如Rb、Sr、Ba、Nb、Ta、Zr、Hf等,通过这些元素的含量和比值关系,揭示岩石的源区性质、岩浆演化过程以及可能受到的地壳混染程度。稀土元素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其配分模式(轻稀土与重稀土的相对含量、铕异常等)能够为岩石的成因和构造环境提供重要线索。对这些元素的分析将全面揭示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行Sr-Nd-Pb-Hf同位素分析,以确定岩石的物质来源和岩浆演化过程。Sr、Nd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岩石源区的性质,例如,高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和低的εNd(t)值通常指示岩石源区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而低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和高的εNd(t)值则暗示源区可能主要来自亏损地幔。Pb同位素组成则有助于追溯岩石的源区物质在地球化学演化过程中的历史,不同的Pb同位素比值可以区分不同的源区类型,如地幔源、地壳源或混合源。Hf同位素分析主要针对锆石进行,锆石是一种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副矿物,其Hf同位素组成能够提供有关岩浆源区的信息,以及岩浆在演化过程中与周围物质的相互作用情况。通过对这些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岩石的物质来源和岩浆演化路径,深入了解区域地质演化过程。构造环境探讨:运用多种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和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判断岩石形成的构造环境。例如,利用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如Zr-TiO₂、Nb-Y、Th-Hf-Ta等图解,这些图解基于不同构造环境下岩石中微量元素的特征比值,能够有效地判别岩石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岛弧、板内裂谷、洋中脊等何种构造环境。同时,考虑岩石的地质产状、区域构造特征以及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综合分析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元古代时期的板块运动、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区域地质演化模型的构建提供依据。地质演化历史重建: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数据和构造环境分析结果,重建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通过对不同岩石类型和不同时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揭示区域内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源区变化以及构造环境的演变过程。结合前人对该区域的地质研究成果,包括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年代学等方面的资料,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地质演化模型,解释区域内新元古代时期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如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对该区域的影响,以及板块俯冲、碰撞等构造过程如何塑造了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解决目前关于区域地质演化的争议问题。1.3.2研究方法样品采集:在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出露区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根据岩石的类型、地质产状和分布特征,系统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岩石样品。确保样品采集的随机性和广泛性,以全面反映研究区域内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采集过程中,对每个样品的地理位置、地质背景、岩石特征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并拍摄现场照片,以便后续分析和研究。对于一些特殊的岩石类型或地质构造部位,如接触带、断裂附近的岩石,进行重点采集,以获取更多关于地质作用过程的信息。实验分析:主量元素分析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进行,该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精度高、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等优点,能够准确测定岩石中主量元素的含量。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则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ICP-MS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精确测定岩石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即使是含量极低的元素也能准确检测。同位素分析方面,Sr-Nd-Pb同位素采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进行分析,TIMS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准确测定同位素比值,为岩石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可靠数据;Hf同位素分析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锆石进行原位分析,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在锆石颗粒上进行同位素测定,避免了样品分离和化学处理过程中可能引入的误差,同时能够获取锆石不同部位的同位素信息,更全面地了解岩浆演化过程。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地球化学数据处理软件,如Geokit、Isoplot等,对实验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各种地球化学参数,如元素比值、同位素初始比值、ε值等,并绘制相关的地球化学图解,如Harker图解、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微量元素蛛网图等。通过对这些数据和图解的分析,揭示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变化规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识别异常数据并进行合理处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对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综合解释,探讨岩石的成因、构造环境以及地质演化历史。二、区域地质背景2.1北秦岭地体地质概况北秦岭地体位于秦岭造山带的北部,夹持于洛南—栾川—方城断裂带和商丹断裂带之间,呈近东西向展布,东西长约1000km,南北宽大致为80km,是一个经历了复杂地质演化历史的构造单元。北秦岭地体的地层分布较为复杂,从老到新主要包括太古宇太华群、元古宇秦岭群、宽坪群、陶湾群,以及古生界二郎坪群和上古生界等。太古宇太华群主要由片麻岩、混合岩及少量斜长角闪岩组成,其变质程度达到麻粒岩相-角闪岩相,是北秦岭地体最古老的结晶基底,记录了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信息。元古宇秦岭群为一套中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大理岩及少量斜长角闪岩组合,其原岩可能为一套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建造,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于中元古代时期,反映了北秦岭地体在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宽坪群主要由绿片岩、斜长角闪岩、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等组成,原岩为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具有典型的N-MORB地球化学特征,可能属于新元古代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残留下的一套蛇绿岩残片,其形成与新元古代时期的洋盆演化密切相关。陶湾群则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其沉积环境可能为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古生界二郎坪群是北秦岭地体的重要地层单元,包括火神庙组、大庙组和二进沟组。火神庙组主要为巨厚层的细碧岩、细碧玢岩、角斑岩,代表了海底火山喷发活动的产物,形成于岛弧环境;大庙组岩性以硅质板岩、长石石英砂岩、大理岩为主,为火山喷发间歇期的沉积产物;二进沟组主要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同样反映了强烈的火山活动。上古生界由小寨组、抱树坪组和子母沟组构成,小寨组主要岩性为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或绢云)斜长片岩、绢云片岩及二云片岩夹炭硅质层、变质粉砂岩、砂砾岩及透镜状斜长角闪片岩;抱树坪组主要岩性为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岩等;子母沟组主要为含砾大理岩、含砾结晶灰岩。这些地层的形成与古生代时期北秦岭地体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可能记录了洋盆闭合、陆陆碰撞等构造事件。北秦岭地体的构造特征极为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在新元古代时期,可能受到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影响,北秦岭地体发生了洋盆的开合和板块的俯冲碰撞,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宽坪群蛇绿岩残片的存在,暗示了当时可能存在洋壳俯冲的构造环境。在古生代时期,北秦岭地体处于板块汇聚边缘,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商丹洋向北俯冲,导致二郎坪群岛弧火山岩的形成,同时引发了区域内广泛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这些构造方向多为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与板块俯冲方向相关。在中生代时期,受到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的影响,北秦岭地体再次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使得地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叠置,构造线方向主要为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区内主要岩石类型包括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浆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花岗岩在北秦岭地体广泛分布,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时代,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I型花岗岩、S型花岗岩等。部分花岗岩形成于新元古代,可能与当时的板块俯冲碰撞或地壳伸展作用有关;而古生代花岗岩则主要与洋盆俯冲和碰撞造山过程相关,如饭铺闪长岩形成于晚志留世,其岩浆起源于下地壳,可能受到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合,是商丹洋向北深俯冲作用的产物。变质岩类型多样,如片麻岩、片岩、大理岩、斜长角闪岩等。太华群和秦岭群中的片麻岩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矿物定向排列明显,形成了复杂的片麻理构造;宽坪群中的绿片岩和斜长角闪岩则经历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构造特征。这些变质岩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变质作用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变质作用叠加,使得岩石的变质程度和矿物组合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北秦岭地体的地质演化历史漫长而复杂。在早前寒武纪,太古宇太华群结晶基底形成,奠定了区域地质演化的基础。中元古代时期,秦岭群沉积,此时北秦岭地体可能处于大陆边缘环境,接受了陆源碎屑和火山物质的沉积。新元古代是北秦岭地体地质演化的重要时期,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导致了洋盆的开合和板块的运动。宽坪群蛇绿岩残片的形成,表明当时存在洋壳俯冲的构造环境,可能发生了板块碰撞事件,使得地壳发生变形和变质作用。进入古生代,商丹洋向北俯冲,形成了二郎坪群岛弧火山岩,同时引发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北秦岭地体处于板块汇聚边缘的构造环境。随着洋盆的逐渐闭合,在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碰撞,北秦岭地体受到强烈挤压,形成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地层发生强烈变形和隆升,最终塑造了现今北秦岭地体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2.2华北克拉通南缘地质概况华北克拉通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的南部边界,是连接华北克拉通与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构造部位,其地质演化历史对理解华北克拉通与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地层发育方面,华北克拉通南缘出露的地层较为复杂,从老到新主要包括太古宇太华群、登封群,古元古界中条群、熊耳群、嵩山群,中元古界汝阳群、官道口群、栾川群,新元古界震旦系洛峪群、罗圈组等。太古宇太华群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为一套深变质的片麻岩、混合岩及斜长角闪岩组合,其原岩为火山-沉积岩系,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变质程度达到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形成于新太古代,是华北克拉通南缘最古老的结晶基底,记录了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信息。登封群主要由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组成,同样经历了高级变质作用,与太华群共同构成了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古老基底。古元古界中条群主要分布在中条山地区,由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组成,其形成环境可能为大陆边缘裂谷盆地,记录了古元古代时期的构造演化信息。熊耳群则主要为一套火山岩系,岩性以安山岩、玄武岩为主,夹少量流纹岩和火山碎屑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其喷发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伸展构造环境有关。嵩山群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沉积环境为滨海-浅海相。中元古界汝阳群主要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包括石英砂岩、页岩等,形成于滨浅海环境,其沉积特征反映了当时华北克拉通南缘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官道口群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组成,其沉积环境较为复杂,可能经历了从滨海到浅海的沉积过程,记录了中元古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构造-沉积演化。栾川群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沉积环境可能为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新元古界震旦系洛峪群主要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形成于新元古代晚期,其沉积环境为滨浅海相,反映了当时华北克拉通南缘的构造环境相对稳定。罗圈组则主要为一套冰碛岩,其形成与新元古代晚期的全球性冰川活动有关,记录了该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在构造运动方面,华北克拉通南缘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这些构造运动对区域地质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早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南缘经历了多次构造热事件,使得太古宇太华群、登封群等结晶基底形成,并发生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在古元古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可能受到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的影响,发生了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导致中条群等地层的形成和变质变形,同时引发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花岗质岩石。中元古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熊耳群火山岩的喷发以及汝阳群、官道口群等地层的沉积,都与这种伸展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新元古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可能受到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影响,发生了一系列构造变动。震旦系洛峪群的沉积以及罗圈组冰碛岩的形成,都反映了该时期区域构造环境的变化。在中生代时期,受到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的影响,华北克拉通南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使得地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叠置,构造线方向主要为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岩浆活动方面,华北克拉通南缘在不同地质时期都有岩浆活动记录。早前寒武纪,与结晶基底形成相关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大量花岗质片麻岩。古元古代时期,板块俯冲碰撞引发了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花岗质岩石,如中条山地区的横岭关花岗岩,其形成于2308±12Ma,为高钾钙碱性偏铝-过铝质花岗岩系列,具有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推测来源于~2.5Ga古老地壳岩石在挤压碰撞环境下的部分熔融。中元古代早期,熊耳群火山岩的喷发代表了大规模的基性岩浆活动,其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伸展构造环境有关。在新元古代时期,也有岩浆活动发生,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对区域地质演化同样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岩浆活动不仅改变了区域岩石的组成和结构,还为研究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不同时期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当时的构造背景和岩浆源区性质。三、岩石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3.1样品采集本次研究在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出露区进行了系统的样品采集工作。在北秦岭地体,主要沿洛南—栾川—方城断裂带和商丹断裂带之间的区域进行采样,涵盖了北秦岭地体不同构造部位和岩石类型。在华北克拉通南缘,重点在豫西、晋南等地进行采样,这些区域出露了丰富的新元古代岩石,包括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等。在北秦岭地体,共采集岩石样品80件。其中,在宽坪群出露区采集20件,这些样品主要为绿片岩、斜长角闪岩等,用于研究其蛇绿岩残片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秦岭群出露区采集30件,包括黑云斜长片麻岩、麻粒岩等,以分析该岩群在新元古代的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在新元古代花岗岩体出露区采集30件,通过对这些花岗岩样品的研究,探讨其成因、源区性质以及构造背景。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共采集岩石样品70件。在太古宇太华群出露区采集15件,这些样品主要为片麻岩、混合岩等,用于研究古老结晶基底的地球化学特征;在中元古界汝阳群、官道口群等地层出露区采集30件,包括石英砂岩、页岩、碳酸盐岩等,分析其沉积环境和物源;在新元古代岩浆岩出露区采集25件,包括花岗岩、基性岩等,研究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样品采集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尽量采集新鲜、未受后期强烈风化和蚀变的岩石。对于不同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部位,均进行了充分采样,以全面反映研究区域内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其次,在采样过程中,详细记录样品的地理位置、地质背景、岩石特征等信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准确记录样品的经纬度坐标,记录样品所在的地层、岩石组合、构造位置等地质背景信息,对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拍摄现场照片。对于一些特殊的岩石类型或地质构造部位,如接触带、断裂附近的岩石,进行重点采集,以获取更多关于地质作用过程的信息。例如,在北秦岭地体中,对于宽坪群蛇绿岩残片与围岩的接触带样品,以及新元古代花岗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样品,都进行了细致采集和记录,这些样品对于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3.2分析方法3.2.1主量元素分析主量元素分析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进行。在分析前,先将采集的岩石样品粉碎至200目以下,以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准确称取约0.5g样品粉末与适量的四硼酸锂(Li₂B₄O₇)混合,在1050-1100℃的高温下熔融,制成玻璃片。该玻璃片能够有效消除样品的颗粒效应和矿物效应,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将制备好的玻璃片放入X射线荧光光谱仪中进行分析。XRF的工作原理是利用X射线激发样品中的原子,使其内层电子跃迁,产生特征X射线。通过测量这些特征X射线的强度,依据元素特征X射线强度与元素含量的对应关系,经过仪器自带的软件处理和校正,即可确定岩石中主量元素的含量,如SiO₂、Al₂O₃、Fe₂O₃、MgO、CaO、Na₂O、K₂O、TiO₂、MnO、P₂O₅等氧化物的含量。为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国际标准岩石样品(如GSR-1、GSR-2等)进行质量监控。这些标准样品的主量元素含量经过多个实验室的精确测定,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每次分析时,同时对标准样品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标准值进行对比,若测试结果在标准值的误差范围内,则表明分析过程准确可靠;若超出误差范围,则对仪器进行检查和校准,重新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保证了主量元素分析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分析精度一般优于1%。3.2.2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完成。首先对岩石样品进行消解处理,采用酸溶法,将约0.1g样品粉末置于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加入适量的氢氟酸(HF)、硝酸(HNO₃)和高氯酸(HClO₄),在180-220℃的温度下进行密闭消解,使样品中的元素充分溶解。消解完成后,将溶液蒸干,用稀硝酸(HNO₃)溶解残渣,并定容至50mL,制成样品溶液。将样品溶液引入ICP-MS中进行分析。ICP-MS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将样品离子化,然后利用质谱仪对离子进行质量分析,根据离子的质荷比(m/z)来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于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ICP-MS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精确测定岩石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即使是含量极低的元素也能准确检测。例如,对于稀土元素,其检测限可低至0.01μg/g以下。在分析过程中,同样采用国际标准岩石样品(如BHVO-1、BCR-2等)进行质量控制。这些标准样品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岩石,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已知且具有良好的精度。在每次分析时,将标准样品与待测样品一同进行消解和分析,将标准样品的分析结果与标准值进行对比,以评估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仪器的性能稳定,保证分析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分析精度一般优于5%。3.2.3同位素分析Sr-Nd-Pb同位素分析采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进行。首先对岩石样品进行化学分离和纯化,将样品粉末经过酸溶、离子交换等步骤,分离出纯净的Sr、Nd、Pb元素。以Sr元素的分离为例,将消解后的样品溶液通过装有强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柱,使Sr元素与其他元素分离,然后用合适的淋洗液将Sr元素淋洗下来,得到纯净的Sr溶液。将纯化后的Sr、Nd、Pb溶液分别加载到TIMS的灯丝上,在高真空环境下,通过加热使元素离子化。离子化后的元素在电场的作用下加速进入质谱仪,根据其质荷比的不同进行分离和检测。TIMS通过精确测量同位素离子的相对强度,从而确定同位素比值,如⁸⁷Sr/⁸⁶Sr、¹⁴³Nd/¹⁴⁴Nd、²⁰⁶Pb/²⁰⁴Pb、²⁰⁷Pb/²⁰⁴Pb、²⁰⁸Pb/²⁰⁴Pb等。在分析过程中,使用国际标准物质(如NBS987、LaJolla、SRM981等)进行质量监控。这些标准物质的同位素比值经过国际权威实验室的精确测定,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每次分析时,将标准物质与样品一同进行化学分离和质谱分析,将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与已知值进行对比,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了Sr-Nd-Pb同位素分析结果的高精度,分析精度一般优于0.05%。Hf同位素分析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锆石进行原位分析。首先对岩石样品进行锆石分选,采用重液分离和磁选等方法,从岩石中分离出锆石颗粒。将锆石颗粒制成环氧树脂靶,经过抛光处理,使锆石表面平整光滑,以便进行激光剥蚀分析。在LA-ICP-MS分析过程中,使用高能量的激光束聚焦在锆石颗粒上,使锆石表面的微小区域发生蒸发和离子化。离子化后的物质被载气带入ICP-MS中进行质谱分析,从而测定锆石中Hf同位素的组成,如¹⁷⁶Hf/¹⁷⁷Hf。LA-ICP-MS能够实现对锆石的原位微区分析,避免了样品分离和化学处理过程中可能引入的误差,同时能够获取锆石不同部位的同位素信息,更全面地了解岩浆演化过程。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国际标准锆石(如91500、GJ-1等)进行质量控制,这些标准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已知且具有良好的精度。将标准锆石与样品锆石一同进行分析,对比分析结果,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分析精度一般优于0.2%。四、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4.1主量元素特征对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其岩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花岗岩、闪长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等,各类岩石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反映了其不同的形成环境和岩浆演化过程。花岗岩类岩石的SiO₂含量较高,一般在65%-75%之间,属于酸性岩类。Al₂O₃含量通常在13%-16%,显示出较高的铝饱和度,部分样品具有过铝质特征,A/CNK(铝饱和指数,即Al₂O₃/(CaO+Na₂O+K₂O)的摩尔比)值大于1.1,暗示其源区可能有富铝矿物的参与或经历了强烈的地壳混染作用。K₂O含量一般在3%-5%,Na₂O含量在3%-4%,K₂O/Na₂O比值多在1左右,表明其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特征。在Harker图解(图1)中,随着SiO₂含量的增加,TiO₂、Fe₂O₃、MgO、CaO等氧化物含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岩浆的分异演化规律相符,即随着岩浆的演化,基性组分逐渐减少,酸性组分逐渐增加。例如,当SiO₂含量从65%增加到75%时,TiO₂含量从约0.5%下降到0.2%左右,Fe₂O₃含量从约4%下降到2%左右,MgO含量从约2%下降到1%以下,CaO含量从约3%下降到1%左右。这种变化趋势表明,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为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斜长石、辉石、橄榄石等基性矿物的分离结晶使得岩浆向更酸性的方向演化。闪长岩的SiO₂含量相对较低,一般在55%-65%之间,属于中性岩类。Al₂O₃含量在15%-17%,CaO含量在5%-7%,MgO含量在3%-5%,Fe₂O₃含量在5%-7%,这些氧化物含量相对较高,反映了闪长岩具有相对基性的特征。在Harker图解中,其各氧化物含量与SiO₂含量的相关性与花岗岩有所不同,例如TiO₂、Fe₂O₃、MgO、CaO等氧化物含量随着SiO₂含量的增加下降幅度相对较小,表明闪长岩的结晶分异程度相对较弱,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的其他因素影响较大。斜长角闪岩的SiO₂含量在45%-55%之间,属于基性岩类。其MgO含量较高,一般在8%-12%,CaO含量在8%-10%,Fe₂O₃含量在10%-15%,这些高含量的基性氧化物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基性岩浆岩。在Harker图解中,斜长角闪岩的各氧化物含量与SiO₂含量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关系,这可能与斜长角闪岩经历了变质作用有关。变质作用使得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结晶和交代反应,导致元素的迁移和重新分配,从而影响了主量元素的含量和相关性。片麻岩的主量元素组成较为复杂,其SiO₂含量变化较大,在50%-70%之间,这与片麻岩的原岩类型多样有关,原岩可能包括沉积岩、火山岩等。Al₂O₃含量在13%-18%,K₂O含量在2%-6%,Na₂O含量在2%-5%,A/CNK值变化范围较大,部分样品具有过铝质特征,部分样品为准铝质或弱过铝质。片麻岩的主量元素特征反映了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作用以及变质作用等,这些作用使得片麻岩的成分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的主量元素特征显示,花岗岩类岩石具有高硅、高铝、高钾钙碱性的特征,反映了其形成于相对演化程度较高的岩浆环境,可能与地壳的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作用密切相关;闪长岩和斜长角闪岩具有相对基性的特征,其形成可能与地幔源区的岩浆活动有关;片麻岩成分的复杂性则体现了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多种地质作用的叠加影响。这些主量元素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的成因、源区性质以及构造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4.2微量元素特征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复杂多样,不同岩石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对研究岩石的构造环境及岩浆源区具有重要意义。花岗岩类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表现出明显的亲石元素富集和高场强元素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Sr等含量较高,Rb含量一般在100-200ppm之间,Ba含量在400-800ppm,Sr含量在200-400ppm。其中,Rb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易进入熔体,其较高含量反映了岩浆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异作用;Ba在岩浆结晶过程中主要进入钾长石等矿物,其含量变化与岩浆的结晶分异和源区物质组成有关。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Zr、Hf等含量相对较低,以Nb为例,含量一般在5-15ppm,Ta含量在0.5-1.5ppm。这种亲石元素富集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与典型的大陆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岩相似,暗示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源区可能主要来自地壳。在微量元素蛛网图(图2)中,花岗岩类岩石表现出明显的Ba、Sr、P、Ti负异常,其中Ba、Sr的负异常可能与钾长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有关,而P、Ti的负异常则与磷灰石和钛铁矿的分离结晶相关。闪长岩的微量元素特征与花岗岩有所不同,其LILE含量相对较低,Rb含量一般在50-100ppm,Ba含量在300-500ppm,Sr含量在300-500ppm;HFSE含量相对较高,Nb含量在10-20ppm,Ta含量在1-2ppm。这种特征表明闪长岩的源区可能相对更接近地幔,受到地幔物质的影响较大。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闪长岩同样表现出Ba、Sr、P、Ti的负异常,但程度相对花岗岩较弱,这可能是由于闪长岩的结晶分异程度相对较低,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的地壳混染作用较弱。斜长角闪岩作为基性岩类,其微量元素特征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LILE中的Sr含量较高,一般在400-600ppm,而Rb含量相对较低,在30-60ppm,Rb/Sr比值较低,通常小于0.2,反映了其源区相对富集Sr元素,这与基性岩浆起源于地幔的特征相符。HFSE中的Zr、Hf含量相对较高,Zr含量一般在100-200ppm,Hf含量在2-4ppm,且Nb、Ta相对亏损,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呈现出明显的Nb、Ta负异常,这种特征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MORB),进一步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洋壳环境,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片麻岩的微量元素组成较为复杂,这与片麻岩的原岩类型多样以及经历的复杂地质作用有关。若原岩为沉积岩,其微量元素特征主要反映了沉积源区的性质,通常具有较高的Th、U、Zr等元素含量,Th含量一般在10-30ppm,U含量在2-5ppm,Zr含量在150-300ppm,这些元素在沉积过程中相对稳定,不易迁移,其含量变化与沉积源区的岩石组成和风化程度有关;若原岩为火山岩,其微量元素特征则与相应的火山岩类型相似。片麻岩在经历变质作用后,微量元素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迁移和再分配,但总体上仍保留了原岩的一些特征。利用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可以进一步探讨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的构造环境。在Zr-TiO₂判别图解中,花岗岩类岩石的投点主要落在大陆边缘弧和板内花岗岩区域,表明其形成可能与板块俯冲碰撞或板内伸展环境有关。闪长岩的投点部分落在岛弧环境区域,暗示其形成可能与洋壳俯冲导致的地幔楔部分熔融有关。斜长角闪岩的投点主要落在洋中脊玄武岩区域,这与前文所述其具有类似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进一步证明其形成于洋壳环境。在Th-Hf-Ta判别图解中,不同岩石类型的投点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布特征,进一步验证了利用Zr-TiO₂判别图解得到的结论。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花岗岩类岩石具有明显的地壳源区特征,其形成可能与大陆边缘弧或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地壳部分熔融有关;闪长岩受到地幔物质影响较大,可能形成于洋壳俯冲导致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环境;斜长角闪岩具有幔源特征,形成于洋壳环境;片麻岩的微量元素组成则取决于其原岩类型和经历的地质作用。这些微量元素特征为深入研究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4.3同位素特征对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进行的Sr-Nd-Hf等同位素分析,为揭示其岩石成因及地壳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线索。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特征。花岗岩类岩石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0.705-0.715之间,表明其源区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εNd(t)值大多为负值,在-5--1之间,Nd模式年龄(TDM)一般在1.2-1.8Ga之间,这暗示花岗岩的源区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且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能混入了少量地幔物质。例如,某花岗岩样品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为0.710,εNd(t)值为-3,TDM为1.5Ga,这表明该花岗岩的源区可能是由中元古代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在岩浆上升和侵位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闪长岩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相对较低,在0.703-0.708之间,显示出其源区相对更接近地幔。εNd(t)值为正值,一般在2-5之间,TDM在0.8-1.2Ga之间,表明闪长岩的岩浆可能主要来源于地幔,且地幔源区具有相对亏损的特征。这与前文微量元素分析中闪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高场强元素含量,暗示其受地幔物质影响较大的结论相呼应。斜长角闪岩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较低,在0.702-0.706之间,εNd(t)值较高,一般在5-8之间,具有典型的亏损地幔特征,其TDM在0.6-0.9Ga之间,进一步表明其原岩为基性岩浆岩,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这与斜长角闪岩在微量元素特征上表现出的幔源特征一致,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呈现出明显的Nb、Ta负异常,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MORB),而其同位素特征也符合亏损地幔源区的特征。Hf同位素分析主要针对锆石进行。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花岗岩中锆石的¹⁷⁶Hf/¹⁷⁷Hf比值变化范围为0.2822-0.2826,对应的εHf(t)值在-10--5之间,Hf模式年龄(TDM1)一般在1.6-2.2Ga之间。这些数据表明花岗岩中的锆石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物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地壳混染作用。而闪长岩中锆石的¹⁷⁶Hf/¹⁷⁷Hf比值相对较高,在0.2826-0.2830之间,εHf(t)值在0-5之间,TDM1在1.0-1.5Ga之间,显示出其锆石具有相对年轻的地幔源区特征。这与闪长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所反映的其源区相对更接近地幔的结论相符。通过对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可以推断出该地区在新元古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地壳演化过程。花岗岩类岩石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源区主要为古老地壳物质,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地壳混染作用,这可能与当时的板块俯冲碰撞或地壳伸展作用导致的地壳物质重熔有关。闪长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同位素特征则显示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且地幔源区具有亏损特征,这暗示了当时存在地幔物质的上涌和部分熔融,可能与板块运动引起的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有关。这些同位素特征为深入理解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的机制。五、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5.1主量元素特征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的主量元素分析显示,其岩石类型丰富,主要包括花岗岩、火山岩以及变质岩等,各类岩石的主量元素组成呈现出显著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岩浆源区、形成环境和演化过程。花岗岩类岩石在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中较为常见,其SiO₂含量大多在68%-76%之间,属于酸性岩类。Al₂O₃含量通常在14%-17%,部分样品表现出过铝质特征,A/CNK值大于1.1,表明源区可能有富铝矿物参与或经历了强烈的地壳混染作用。K₂O含量一般在3.5%-5.5%,Na₂O含量在3%-4.5%,K₂O/Na₂O比值多在1-1.5之间,显示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特征。在Harker图解(图3)中,随着SiO₂含量的增加,TiO₂、Fe₂O₃、MgO、CaO等氧化物含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当SiO₂含量从68%升高到76%时,TiO₂含量从约0.4%下降至0.15%左右,Fe₂O₃含量从约3%降至1.5%左右,MgO含量从约1.5%下降至0.5%以下,CaO含量从约2.5%下降至1%左右。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较为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斜长石、辉石、橄榄石等基性矿物的分离结晶促使岩浆向更酸性的方向演化。火山岩类岩石在该区域也有一定分布,其主量元素特征因岩石类型而异。玄武岩的SiO₂含量在45%-52%之间,属于基性岩类。MgO含量较高,一般在8%-12%,CaO含量在8%-10%,Fe₂O₃含量在10%-15%,这些高含量的基性氧化物表明玄武岩具有明显的基性特征,其岩浆源区可能主要来自地幔。安山岩的SiO₂含量在52%-63%之间,属于中性岩类,Al₂O₃含量在15%-17%,CaO含量在5%-7%,MgO含量在3%-5%,Fe₂O₃含量在5%-7%,其主量元素特征介于玄武岩和花岗岩之间,可能是由玄武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混合形成,或者是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变质岩类岩石的主量元素组成较为复杂,这与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多样以及经历的变质作用有关。片麻岩的SiO₂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在50%-70%之间,原岩可能为沉积岩、火山岩或侵入岩。Al₂O₃含量在13%-18%,K₂O含量在2%-6%,Na₂O含量在2%-5%,A/CNK值变化范围较大,部分样品具有过铝质特征,部分样品为准铝质或弱过铝质。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或白云石组成,CaO含量较高,一般在30%-50%,MgO含量在0-20%,取决于其矿物组成。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的主量元素特征表明,花岗岩类岩石具有高硅、高铝、高钾钙碱性的特征,其形成可能与地壳的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作用密切相关;火山岩类岩石的基性特征反映了其岩浆源区与地幔的密切联系,而中性火山岩可能受到了地壳物质混染或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变质岩类岩石的复杂性体现了其原岩类型和变质作用的多样性。这些主量元素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的成因、源区性质以及构造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5.2微量元素特征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岩石类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探讨岩石的构造背景及源区物质组成具有关键意义。花岗岩类岩石表现出明显的亲石元素富集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Ba、Sr等含量较高,其中Rb含量通常在120-250ppm,这是因为Rb在岩浆演化中易进入熔体,其高含量反映了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分异作用。Ba含量在500-900ppm,在岩浆结晶时主要进入钾长石等矿物,其含量变化与岩浆结晶分异和源区物质组成相关。Sr含量在250-450ppm。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Zr、Hf等含量相对较低,以Nb为例,含量一般在8-18ppm,Ta含量在0.8-1.8ppm。这种元素特征与典型的大陆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岩类似,暗示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源区可能主要来自地壳。在微量元素蛛网图(图4)中,花岗岩类岩石呈现出明显的Ba、Sr、P、Ti负异常,其中Ba、Sr的负异常可能是由于钾长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而P、Ti的负异常则与磷灰石和钛铁矿的分离结晶相关。火山岩类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因岩石类型而异。玄武岩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LILE中的Sr含量较高,一般在450-650ppm,Rb含量相对较低,在40-70ppm,Rb/Sr比值较低,通常小于0.2,反映其源区相对富集Sr元素,符合基性岩浆起源于地幔的特征。HFSE中的Zr、Hf含量相对较高,Zr含量一般在120-250ppm,Hf含量在3-5ppm,且Nb、Ta相对亏损,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呈现出明显的Nb、Ta负异常,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MORB),表明玄武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洋壳环境,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安山岩的微量元素特征介于玄武岩和花岗岩之间,LILE含量相对玄武岩有所降低,Rb含量在70-120ppm,Ba含量在400-600ppm,Sr含量在350-500ppm;HFSE含量相对花岗岩有所升高,Nb含量在15-25ppm,Ta含量在1.5-2.5ppm。这种特征可能是由于安山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或者是玄武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混合的结果。变质岩类岩石的微量元素组成较为复杂,取决于原岩类型和变质作用。片麻岩若原岩为沉积岩,通常具有较高的Th、U、Zr等元素含量,Th含量一般在12-35ppm,U含量在3-6ppm,Zr含量在180-350ppm,这些元素在沉积过程中相对稳定,其含量变化与沉积源区的岩石组成和风化程度有关;若原岩为火山岩,其微量元素特征则与相应的火山岩类型相似。片麻岩在经历变质作用后,微量元素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迁移和再分配,但总体上仍保留了原岩的一些特征。大理岩由于主要由方解石或白云石组成,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且受原岩和变质作用的影响较小。利用微量元素判别图解可进一步探讨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的构造环境。在Zr-TiO₂判别图解中,花岗岩类岩石的投点主要落在大陆边缘弧和板内花岗岩区域,表明其形成可能与板块俯冲碰撞或板内伸展环境有关。玄武岩的投点主要落在洋中脊玄武岩区域,这与前文所述其具有类似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进一步证明其形成于洋壳环境。安山岩的投点部分落在岛弧环境区域,暗示其形成可能与洋壳俯冲导致的地幔楔部分熔融有关。在Th-Hf-Ta判别图解中,不同岩石类型的投点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布特征,进一步验证了利用Zr-TiO₂判别图解得到的结论。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显示,花岗岩类岩石具有明显的地壳源区特征,其形成可能与大陆边缘弧或板内伸展环境下的地壳部分熔融有关;玄武岩具有幔源特征,形成于洋壳环境;安山岩可能是受到地壳物质混染或岩浆混合作用影响的产物;变质岩的微量元素组成取决于原岩类型和变质作用。这些微量元素特征为深入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5.3同位素特征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进行的Sr-Nd-Hf等同位素分析,为深入探究其岩石成因、物质来源及地质演化历程提供了关键线索。在Sr-Nd同位素方面,不同岩石类型展现出各异的同位素组成特征。花岗岩类岩石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变化范围处于0.706-0.718之间,这一较大的变化范围表明其源区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程度存在差异。εNd(t)值大多为负值,在-6--2之间,Nd模式年龄(TDM)通常在1.4-2.0Ga之间,这强烈暗示花岗岩的源区主要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形成和演化进程中可能混入了少量地幔物质。以某花岗岩样品为例,其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为0.712,εNd(t)值为-4,TDM为1.7Ga,这清晰地表明该花岗岩的源区可能是由中元古代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在岩浆上升和侵位期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火山岩类岩石中,玄武岩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相对较低,在0.703-0.707之间,显示出其源区相对更接近地幔。εNd(t)值为正值,一般在3-6之间,TDM在0.9-1.3Ga之间,表明玄武岩的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且地幔源区具有相对亏损的特征。这与前文微量元素分析中玄武岩具有明显幔源特征,高场强元素Zr、Hf含量相对较高且Nb、Ta相对亏损的结论高度一致。安山岩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在0.705-0.710之间,εNd(t)值在0-3之间,其同位素特征介于玄武岩和花岗岩之间,这可能是由于安山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或者是玄武质岩浆和花岗质岩浆混合的结果。Hf同位素分析主要针对锆石展开。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中锆石的¹⁷⁶Hf/¹⁷⁷Hf比值变化范围为0.2820-0.2825,对应的εHf(t)值在-12--7之间,Hf模式年龄(TDM1)一般在1.8-2.4Ga之间。这些数据有力表明花岗岩中的锆石主要源自古老地壳物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地壳混染作用。而火山岩中锆石的¹⁷⁶Hf/¹⁷⁷Hf比值,玄武岩相对较高,在0.2826-0.2830之间,εHf(t)值在1-6之间,TDM1在1.1-1.6Ga之间,显示出其锆石具有相对年轻的地幔源区特征,这与玄武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以及微量元素特征所反映的其源区接近地幔的结论相符;安山岩中锆石的¹⁷⁶Hf/¹⁷⁷Hf比值和εHf(t)值则介于玄武岩和花岗岩之间,进一步印证了其可能是岩浆混合或受到地壳混染的产物。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同位素特征的深入剖析,可以推断出该地区在新元古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地壳演化进程。花岗岩类岩石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其源区主要为古老地壳物质,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地壳混染作用,这可能与当时的板块俯冲碰撞或地壳伸展作用导致的地壳物质重熔紧密相关。火山岩类岩石的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且地幔源区具有亏损特征,这暗示了当时存在地幔物质的上涌和部分熔融,可能与板块运动引发的深部地幔动力学过程存在关联。这些同位素特征为深刻理解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的地质演化提供了关键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区域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的内在机制。六、两地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6.1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在主量、微量及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地在地质演化历史、构造背景以及岩浆源区等方面的不同。在主量元素方面,北秦岭地体花岗岩类岩石的SiO₂含量一般在65%-75%之间,而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类岩石的SiO₂含量大多在68%-76%之间,相对略高。北秦岭地体花岗岩的A/CNK值部分大于1.1,具有过铝质特征;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则更多样品表现出过铝质特征,A/CNK值大于1.1的情况更为普遍。在Harker图解中,虽然两地花岗岩随着SiO₂含量增加,TiO₂、Fe₂O₃、MgO、CaO等氧化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存在差异。北秦岭地体花岗岩的TiO₂含量下降更为明显,当SiO₂含量从65%增加到75%时,TiO₂含量从约0.5%下降到0.2%左右;而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当SiO₂含量从68%升高到76%时,TiO₂含量从约0.4%下降至0.15%左右。这可能反映出两地花岗岩在岩浆源区和演化过程中的差异,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源区可能相对更富硅铝质,岩浆演化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的强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微量元素特征上,两地花岗岩类岩石均表现出亲石元素富集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点,但具体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北秦岭地体花岗岩的Rb含量一般在100-200ppm之间,Ba含量在400-800ppm,Sr含量在200-400ppm;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的Rb含量通常在120-250ppm,Ba含量在500-900ppm,Sr含量在250-450ppm。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的这些亲石元素含量相对更高,这可能与源区物质组成以及岩浆演化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有关。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两地花岗岩虽然都呈现出Ba、Sr、P、Ti负异常,但异常程度也有所不同。北秦岭地体花岗岩的Ba、Sr负异常相对更明显,这可能暗示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钾长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更为强烈。同位素特征方面,北秦岭地体花岗岩类岩石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一般在0.705-0.715之间,εNd(t)值大多为负值,在-5--1之间,Nd模式年龄(TDM)一般在1.2-1.8Ga之间;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的⁸⁷Sr/⁸⁶Sr初始比值变化范围为0.706-0.718,相对更宽,εNd(t)值大多为负值,在-6--2之间,TDM通常在1.4-2.0Ga之间,相对更老。这表明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的源区可能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程度更大,且源区物质更为古老。在Hf同位素方面,北秦岭地体花岗岩中锆石的¹⁷⁶Hf/¹⁷⁷Hf比值变化范围为0.2822-0.2826,对应的εHf(t)值在-10--5之间,Hf模式年龄(TDM1)一般在1.6-2.2Ga之间;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中锆石的¹⁷⁶Hf/¹⁷⁷Hf比值变化范围为0.2820-0.2825,对应的εHf(t)值在-12--7之间,TDM1一般在1.8-2.4Ga之间。华北克拉通南缘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更低,TDM1更大,进一步说明其源区的地壳物质更为古老,受到地壳混染的程度更深。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为深入研究两地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两地在新元古代时期所处的构造位置不同,受到的板块运动、岩浆活动以及地壳演化过程的影响各异所导致。后续将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进一步探讨这些差异所反映的地质意义。6.2差异原因分析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主要源于地质构造、岩浆源区和演化历史的不同。从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北秦岭地体处于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克拉通之间,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板块俯冲、碰撞和造山运动。在新元古代时期,北秦岭地体可能受到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影响,导致洋盆开合和板块运动,形成了一系列与板块边界相关的构造环境。如宽坪群蛇绿岩残片的存在,暗示当时存在洋壳俯冲的构造环境,这种构造背景使得北秦岭地体的岩石受到俯冲带流体和地幔楔部分熔融的影响,从而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华北克拉通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的南部边界,相对处于克拉通内部的稳定区域,虽也受到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影响,但构造活动的强度和复杂性相对较弱。在新元古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南缘可能主要经历了伸展构造环境,熊耳群火山岩的喷发以及汝阳群、官道口群等地层的沉积,都与这种伸展构造背景密切相关。这种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得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的板块边界作用影响较小,其地球化学特征更多地反映了克拉通内部的岩浆活动和地壳演化过程。岩浆源区的差异也是导致两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重要因素。北秦岭地体的岩石源区相对复杂,既有来自亏损地幔的物质,如斜长角闪岩的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又有大量古老地壳物质的参与。花岗岩类岩石的Sr-Nd-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且在岩浆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能混入了少量地幔物质。这是因为北秦岭地体处于板块汇聚边缘,俯冲带的作用使得地幔物质上涌,与地壳物质发生混合,从而影响了岩浆源区的组成。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岩石源区同样具有多样性,但与北秦岭地体有所不同。花岗岩类岩石的源区主要为古老地壳物质,且受到地壳混染的程度相对较大。其Sr-Nd-Hf同位素特征表明,源区物质更为古老,这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南缘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大陆环境,地壳物质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和改造有关。火山岩类岩石中,玄武岩的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且地幔源区具有相对亏损的特征,这与北秦岭地体中斜长角闪岩的源区特征相似,但安山岩的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或岩浆混合的影响。两地不同的演化历史也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北秦岭地体在新元古代经历了洋盆开合、板块俯冲碰撞等复杂的地质过程,这些过程导致岩石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和岩浆活动。秦岭群中的岩石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矿物定向排列明显,形成了复杂的片麻理构造;新元古代花岗岩体的形成也与当时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使得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呈现出复杂的变化。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元古代时期,虽然也经历了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但总体上相对稳定。其地层沉积相对连续,沉积环境的变化相对较小,主要经历了从滨海到浅海的沉积过程。岩浆活动主要受伸展构造环境控制,熊耳群火山岩的喷发和新元古代花岗岩体的形成,都与这种伸展构造背景相关。这种相对稳定的演化历史使得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相对较为均一,变化趋势相对较为简单。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是地质构造、岩浆源区和演化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研究这些差异,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两地在新元古代时期的地质演化过程和构造背景,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七、地质意义探讨7.1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为揭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两地在新元古代时期经历了复杂且相互关联的构造运动,这些运动深刻影响了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在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经历了洋盆开合与板块俯冲碰撞的构造过程。宽坪群中具有典型N-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基性火山岩,指示其原岩形成于洋中脊环境,可能是新元古代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残留下的蛇绿岩残片,这表明当时北秦岭地体存在洋盆。这些蛇绿岩残片的存在,暗示了洋壳俯冲的发生,即洋盆在演化过程中发生闭合,洋壳向大陆板块之下俯冲。花岗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支持了板块俯冲碰撞的构造背景。花岗岩的高硅、高铝以及过铝质特征,结合其Sr-Nd-Hf同位素组成显示的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且混入少量地幔物质的特点,表明其形成可能与俯冲带之上地壳物质的重熔有关。在板块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脱水释放出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导致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上升并与地壳物质发生混合,最终形成了具有特定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这一系列地质过程表明,北秦岭地体在新元古代时期处于板块汇聚边缘,经历了洋盆闭合和板块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这与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板块间的相互作用相契合。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虽然也受到Rodin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影响,但相对处于克拉通内部的稳定区域。其火山岩类岩石中,玄武岩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类似于洋中脊玄武岩,表明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或伸展构造背景下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安山岩的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或岩浆混合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在伸展构造环境下,地壳物质与地幔来源的岩浆发生相互作用。花岗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源区主要为古老地壳物质,且受到地壳混染的程度相对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华北克拉通南缘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大陆环境,地壳物质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和改造,在新元古代时期,受到区域构造活动的影响,古老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花岗岩。综合来看,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元古代主要经历了伸展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活动和地壳演化过程,与北秦岭地体的板块俯冲碰撞构造背景有所不同。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并非孤立发生,而是相互关联的。北秦岭地体处于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克拉通之间,其洋盆开合和板块俯冲碰撞可能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产生影响。当北秦岭地体洋盆闭合、板块发生俯冲碰撞时,可能导致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引发伸展构造活动,从而促使地幔物质上涌,形成具有幔源特征的火山岩。华北克拉通南缘相对稳定的大陆环境也可能对北秦岭地体的构造演化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其古老地壳物质的存在和稳定的构造基础,可能影响了北秦岭地体俯冲带的演化和岩浆活动的规模与方式。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所指示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反映了当时全球构造格局的变化。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是这一时期全球构造演化的重要事件,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路径,这些路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对这些构造演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新元古代时期全球构造演化的机制和规律。7.2对成矿作用的影响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新元古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这些特征对区域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控制和指示意义,深入研究两者关系,有助于揭示区域成矿规律,为矿产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元素的关系来看,北秦岭地体和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岩石中,部分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对成矿元素的富集和迁移起到关键作用。在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中亲石元素Rb、Ba、Sr等含量较高,这些元素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其地球化学行为会影响成矿元素的分布。Rb在岩浆分异过程中,其活动性强,易进入熔体,可能携带部分成矿元素迁移,从而影响成矿元素在岩石中的分布和富集。一些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如W、Sn、Mo等,在花岗岩中的含量与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花岗岩中SiO₂含量较高,且具有过铝质特征时,往往有利于W、Sn等成矿元素的富集。这是因为在这种岩浆环境下,成矿元素更容易与岩浆中的其他组分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从而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逐渐富集。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岩石同样如此,花岗岩类岩石中亲石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对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产生影响。玄武岩等基性岩类中,高含量的MgO、CaO、Fe₂O₃等基性氧化物,以及幔源特征的微量元素组成,表明其岩浆源区与地幔密切相关。这种幔源岩浆活动可能带来深部的成矿元素,如Cu、Ni等,为区域铜镍矿床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安山岩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库发布:课件音效
-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直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2025
- 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考试真题2025
- 质量安全管理培训结束语课件
- 质量安全管理培训生课件
- 课件锻炼舞蹈
- 文库发布:课件销售
- 课件铃声急促
- 4-脑与神经-教学课件
- 2025年中国羟乙基六氢均三嗪项目商业计划书
- GB/T 40335-2021无损检测泄漏检测示踪气体方法
- GB/T 16785-2012术语工作概念和术语的协调
- 广州市材料进场检测相关法律法规、检测项目及取样规则
- LENZE-9300EP简明调试汇总课件
- 工伤预防培训-课件
- 公司技术响应表
- 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2.2地球的结构(课件)
- DBJ∕T13-358-2021 福建省城镇供水基础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标准
- 齐鲁医学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
- Q∕SY 05064-2018 油气管道动火规范
- 财务收支月报表excel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