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教学计划及活动案例分享_第1页
古诗诵读教学计划及活动案例分享_第2页
古诗诵读教学计划及活动案例分享_第3页
古诗诵读教学计划及活动案例分享_第4页
古诗诵读教学计划及活动案例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诵读教学计划设计与活动案例实践——以中小学阶段为例引言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思想智慧与精神脉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古诗诵读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是文化认同的启蒙、审美素养的培育与精神世界的滋养。本文结合中小学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分阶段、系统性的古诗诵读教学计划,并通过具体活动案例,探讨如何实现“诵读—理解—内化—传承”的教学闭环,让古诗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一、古诗诵读教学计划的设计原则古诗诵读教学需兼顾科学性、系统性、情境性与互动性,避免“机械背诵”“碎片化讲解”的误区,实现“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统一。1.科学性: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低段(1-3年级):以“兴趣激发”为核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选择短小明快、节奏明快的诗句(如《春晓》《悯农》),通过“唱读、游戏、动画”等直观方式降低理解门槛;中段(4-5年级):以“意象感知”为重点,符合儿童“逻辑思维萌芽”的特点,选择意象典型、情感直白的诗句(如《咏柳》《枫桥夜泊》),通过“情境创设、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关联意象与情感;高段(6-9年级):以“意境探究”为目标,符合青少年“抽象思维发展”的特点,选择内涵丰富、情感深沉的诗句(如《登高》《赤壁》),通过“比较阅读、专题探究”培养深度思考能力。2.系统性:构建“阶梯式”内容体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古诗诵读内容需形成“梯度化”序列:低段:聚焦“自然景物”“生活场景”(如《村居》《所见》),积累“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基础意象;中段:拓展“人文意象”“情感主题”(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茱萸”),理解“送别、思乡、咏物”等常见主题;高段:深化“哲理思辨”“历史观照”(如《题西林壁》的辩证思维、《赤壁》的历史反思),引导学生感悟“个人与时代”“传统与现代”的关联。古诗诵读需打破“文本隔离”,将诗句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低段:结合季节变化开展“古诗寻春”活动(如春天背诵《春晓》,观察校园里的花开);中段:联系节日习俗(如中秋背诵《静夜思》,讨论“月亮”在不同诗句中的含义);高段:结合成长困惑(如青春期背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探讨“挫折与成长”的主题)。4.互动性:实现“主体参与”避免“教师讲、学生背”的单向灌输,设计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活动:低段:“古诗接龙”“诗句猜谜”(如教师说“春眠不觉晓”,学生接下句;或描述“花落知多少”的场景,让学生猜诗句);中段:“小组意象探究”(如分组收集“酒”的诗句,讨论“酒”在《月下独酌》《清明》中的不同情感);高段:“古诗主题辩论”(如“李白的‘愁’与杜甫的‘愁’有何不同”)。二、分阶段古诗诵读教学计划示例(一)低段(1-3年级):兴趣启蒙与积累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背诵20-30首古诗,读准字音(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读xiá);能通过图片、动画理解诗句大意(如《悯农》中“汗滴禾下土”对应的农民劳作场景);感受古诗的节奏与韵律(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节奏)。内容选择:优先选择《唐诗三百首》中的“儿童诗”(如《池上》《小儿垂钓》)、《千家诗》中的短章(如《江南》《敕勒歌》);避免选择“意象晦涩”“情感复杂”的作品(如《锦瑟》《离骚》)。教学策略:唱读结合:将古诗改编成儿歌(如《春晓》用“小星星”的旋律演唱),通过节奏强化记忆;直观辅助:用图片、动画展示诗句场景(如《江雪》用动画展示“孤舟蓑笠翁”的画面);游戏化练习:“古诗卡片配对”(如将“锄禾日当午”与“汗滴禾下土”的卡片配对)、“诗句表演”(如分组表演《小儿垂钓》中的“路人借问遥招手”)。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用“星级护照”记录背诵进度(每背一首得1星,积累10星获“古诗小达人”称号);表现性评价:通过“古诗朗诵会”展示(要求声音洪亮、有节奏,能配合简单动作)。(二)中段(4-5年级):意象理解与情感共鸣教学目标:能识别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如“月”“柳”“酒”),说出其基本含义;能结合意象分析诗句的情感(如《枫桥夜泊》中“江枫渔火”表达的孤寂);能背诵40-50首古诗,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大意。内容选择:聚焦“意象鲜明”的作品(如《咏柳》的“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长江”);涵盖“送别、思乡、咏物、写景”等主题(如《赠汪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梅花》《望庐山瀑布》)。教学策略:情境创设:用“情境还原法”引导理解(如讲《枫桥夜泊》时,播放枫桥夜景图片+钟声音效,让学生想象“张继夜宿枫桥”的场景);意象归类:开展“古诗意象博物馆”活动(分组收集“月”的诗句,制作展板,介绍“月”在《静夜思》《泊船瓜洲》中的不同情感——思乡、牵挂);对比阅读:同一意象不同诗句的比较(如“柳”在《咏柳》中是“生机”,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是“离别”)。评价方式:成长记录册:记录“意象探究笔记”(如“我找到的‘月’诗句:《静夜思》‘举头望明月’,表达思乡之情”);小组互评:在“意象博物馆”展示中,从“内容丰富性、讲解清晰度”等方面评分;教师点评:针对“情感理解”进行引导(如“你能从‘江枫渔火’中感受到张继的孤独,非常棒!”)。(三)高段(6-9年级):意境探究与文化传承教学目标:能分析古诗的意境(如《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苍凉意境);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情感(如《赤壁》中杜牧对历史的反思);能背诵60-80首古诗,尝试写简单的古诗赏析片段。内容选择:选择“内涵深刻”的作品(如《登高》《题西林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涵盖“哲理、历史、人生”等主题(如《观书有感》的“学习之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英雄观”)。教学策略:专题探究:开展“古诗中的‘愁’”专题学习(收集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李煜《虞美人》中的“愁”,分析不同诗人的“愁”有何不同——个人失意、家国情怀、人生无常);比较阅读: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与《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沧桑,探讨“时代变迁对诗人的影响”);跨媒介表达:用“短视频”“漫画”解读古诗(如将《赤壁》改编成漫画,展示“折戟沉沙”的场景与杜牧的思考)。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古诗学习日志”(记录每天背诵的诗句、对意象的理解、自己的感悟);结果性评价:“古诗赏析小论文”(如《浅析<登高>中的“秋”意象》);表现性评价:“古诗主题演讲”(如“从《赤壁》看历史的偶然性”)。三、古诗诵读活动案例分享案例1:低段“古诗儿歌创编大赛”活动目标:激发古诗学习兴趣,将古诗与儿童熟悉的儿歌形式结合;巩固对诗句的记忆,理解诗句的大意。实施过程:1.准备阶段:教师选择10首低段必背古诗(如《春晓》《悯农》《江雪》),打印成卡片分发给学生;2.创编阶段:学生自由分组(3-4人一组),选择一首古诗,将其改编成儿歌(可以改变节奏、添加动作、用熟悉的旋律演唱);3.展示阶段:各组在班级展示创编的儿歌(如《春晓》用“小兔子乖乖”的旋律演唱,添加“花开”“鸟叫”的动作);4.评选阶段:通过“学生投票+教师评分”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受欢迎奖”。效果反思:学生参与度极高,很多小组不仅改编了旋律,还自己设计了道具(如用彩纸做“花朵”,用羽毛做“鸟”);背诵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创编儿歌,自然记住了诗句,甚至能说出诗句的大意(如“汗滴禾下土”是说农民种地很辛苦);培养了合作意识,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改编旋律,有的负责设计动作,有的负责道具)。案例2:中段“古诗意象博物馆”活动目标:识别古诗中的常见意象,理解意象的含义;培养收集、整理、展示信息的能力;感受古诗的情感魅力。实施过程:1.主题确定:教师确定“古诗中的意象”主题,列出常见意象(如“月”“柳”“酒”“花”“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意象;2.收集资料:学生分组(4-5人一组),收集含有该意象的古诗(至少5首),记录诗句、作者、朝代,并分析意象在诗句中的含义(如“月”在《静夜思》中是“思乡”,在《泊船瓜洲》中是“牵挂”);3.制作展板:各组用硬纸板制作展板,内容包括:意象名称、含有该意象的诗句、意象的含义、作者情感、相关图片(如“月”的展板可以贴月亮的图片、诗人的画像);4.展示交流:在班级设置“古诗意象博物馆”,各组轮流讲解自己的展板(如“我们组研究的是‘柳’,《咏柳》中的‘柳’是春天的象征,《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柳’是离别的象征”);5.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在展板上留言(如“我还知道‘柳’的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效果反思:学生对意象的理解更深刻了,不仅能说出意象的含义,还能联系诗句分析情感(如“酒”在《月下独酌》中是“孤独”,在《将进酒》中是“豪放”);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学会了用课本、课外书、网络等途径收集含有该意象的古诗;展示交流环节让学生学会了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从其他小组的展示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如“原来‘月’还有‘团圆’的意思,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案例3:高段“古诗主题辩论会”活动目标: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分析诗句中的哲理与情感;培养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古诗的思想深度。实施过程:1.主题选择:教师选择“古诗中的‘愁’”主题,确定辩论题目(如“李白的‘愁’与杜甫的‘愁’哪个更深刻”);2.准备阶段:学生自由分成“正方”(李白的“愁”更深刻)和“反方”(杜甫的“愁”更深刻),收集相关古诗(如李白的《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的《登高》《春望》),分析诗句中的“愁”的内涵(如李白的“愁”是个人失意的豪放,杜甫的“愁”是家国情怀的沉重);3.辩论阶段:按照“开篇立论—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的流程进行辩论(如正方说“李白的‘愁’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奈,更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反方说“杜甫的‘愁’是‘国破山河在’的家国之痛,‘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济世情怀,更有深度”);4.点评阶段:教师点评辩论中的亮点(如“反方引用了《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好地说明了杜甫的‘愁’是家国一体的”),并总结“愁”的不同类型(个人之愁、家国之愁、人生之愁)。效果反思: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深入了,不仅能说出诗句的表面意思,还能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如杜甫的“愁”是因为安史之乱,国家动荡);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辩论中很多学生能引用具体的诗句作为论据,条理清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如“李白的‘愁’和杜甫的‘愁’都很深刻,只是类型不同”)。四、结语古诗诵读教学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结合生动、有效的活动,让古诗从“文本”走进“生活”,从“背诵”走向“内化”。正如苏轼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诵读不是为了“考试得分”,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健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