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_第1页
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_第2页
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_第3页
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_第4页
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测试范围:原始农业起源、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演变、土地制度变迁、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等核心内容。适用对象: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学习者、教师备课参考。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解题说明: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请结合所学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1.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下列关于原始农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要作物C.推动人类从定居走向迁徙D.核心特征是“刀耕火种”考点: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征答案:D解析:原始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A错误);中国原始农业以粟、水稻为主,小麦原产西亚、玉米原产美洲,均非原始农业主要作物(B错误);原始农业使人类摆脱采集狩猎的迁徙生活,进入定居状态(C错误);“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典型生产方式,即先用石刀砍伐植被,焚烧后播种(D正确)。备考提示:注意“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区分,原始农业的“定居”特征是高频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标志是()A.耒耜的发明B.铁犁牛耕的推广C.都江堰的修建D.曲辕犁的出现考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答案:B解析:耒耜是原始农业的工具(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如铁锄、铁犁)与牛耕结合,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B正确);都江堰是水利工程,不属于“生产技术”(C错误);曲辕犁出现于唐朝(D错误)。备考提示:“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核心生产方式,其推广时间(春秋战国)与影响(推动土地私有制确立)需重点记忆。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本质上是()A.确立土地国有制B.废除贵族特权C.推动小农经济形成D.承认土地私有制考点:土地制度的变迁(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本质上是承认土地私有(D正确,A错误);废除贵族特权是“军功爵制”的作用(B错误);小农经济形成的前提是土地私有,但这是该措施的影响而非本质(C错误)。备考提示:土地制度的演变主线是“国有→私有”,商鞅变法是这一转变的关键节点,需理解“本质”与“影响”的区别。4.汉代以后,我国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不包括()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考点: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答案:D解析:汉代以后,手工业主要有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如冶铁、铸钱)、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如纺织、制瓷)、家庭手工业(农户副业,如纺织、酿酒)(A、B、C均正确);工场手工业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并非汉代以后的主要经营形态(D错误)。备考提示:三种经营形态的特点需对比记忆(如官营手工业的“不计成本、技术先进”,家庭手工业的“自给自足”)。5.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草市”的特点是()A.政府统一管理B.位于城市中心C.交易时间固定D.民间自发形成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草市与夜市)答案:D解析:草市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民间自发形成的乡村集市(D正确);草市最初不受政府管理,后来才设“草市尉”监管(A错误);草市位于乡村或交通要道,而非城市中心(B错误);草市交易时间灵活,后来逐渐出现夜市(C错误)。备考提示:“草市”与“夜市”是古代商业突破空间(城市→乡村)和时间(白天→夜晚)限制的重要表现,需结合史料理解其特点。6.北宋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坊市制度的严格限制。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农业生产的发展B.海外贸易的繁荣C.城市人口的增加D.政府政策的调整考点:宋代商业的突破(坊市制度瓦解)答案:D解析:坊市制度是唐代及以前的城市管理制度(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期,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如允许夜市、取消坊市界限),直接推动了商业活动的自由发展(D正确);农业、海外贸易、人口增加是间接原因(A、B、C错误)。备考提示:宋代商业的“突破”是高频考点,需记住“坊市界限打破”“夜市出现”“交子(纸币)发行”等关键表现。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A.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衰落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考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雇佣关系的典型表现(机户是雇主,机工是雇工,按劳动时间领取工资),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标志(C正确);家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A错误);官营手工业衰落与该现象无关(B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D错误)。备考提示: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关系”是关键,需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雇”“佣”“工钱”)。8.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B.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基础C.始终阻碍了商业的发展D.明清时期强化为“海禁”政策考点: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与影响答案:C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始于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限制商业”)(A正确);其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B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如战国、秦汉)促进了农业发展,但长期来看阻碍了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错误,“始终阻碍”表述绝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为“海禁”“闭关锁国”(D正确)。备考提示:需辩证看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前期积极,后期消极),避免绝对化表述。9.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A.发明了灌钢法B.用煤作燃料冶铁C.出现了曲辕犁D.推广了牛耕技术考点:古代手工业(冶铁技术)的发展答案:B解析: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时期(A错误);汉代开始用煤作冶铁燃料,提高了冶铁效率(B正确);曲辕犁是农业工具(C错误);牛耕技术推广于春秋战国时期(D错误)。备考提示:古代冶铁技术的演变(如汉代用煤、南北朝灌钢法、北宋用焦炭)需按时间线记忆。10.唐朝时期,陶瓷业发展到新的高度。其中,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陶瓷器是()A.青瓷B.白瓷C.唐三彩D.青花瓷考点:古代手工业(制瓷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青瓷以青色为主(A错误);白瓷以白色为主(B错误);唐三彩是唐朝时期的彩釉陶器,以黄、绿、白三色为主(C正确);青花瓷出现于元朝(D错误)。备考提示:制瓷业的发展历程(如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三彩、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是常考知识点。11.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A.金属货币B.纸币C.信用凭证D.贸易契约考点:古代商业(货币)的发展答案:B解析:交子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商人发行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正确);金属货币如铜钱、白银(A错误);信用凭证如飞钱(C错误);贸易契约是商业合同(D错误)。备考提示:交子的“纸币”属性及出现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携带不便)需重点记忆。1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其主要原因是()A.政府政策的支持B.海外贸易的繁荣C.农业生产的进步D.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考点:明清经济中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如苏州、杭州)的手工业(纺织、制瓷)和商业(钱庄、会馆)高度发达,推动其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正确);政府政策(如重农抑商、海禁)对江南经济中心的形成作用有限(A错误);海外贸易在明清时期受限制(B错误);农业生产进步是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备考提示:经济中心南移的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唐朝安史之乱后加速,南宋完成)及明清江南经济中心的表现(手工业、商业发达)需理解。13.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A.完全禁止对外贸易B.允许民间对外贸易C.仅开放广州一处通商D.始于明朝初期考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与影响答案:C解析: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完全禁止对外贸易,而是限制对外贸易(A错误);只允许官方(如广州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禁止民间贸易(B错误);清朝时期,仅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C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朝中后期(如郑和下西洋后),清朝时期强化(D错误)。备考提示:闭关锁国政策的“限制”而非“禁止”属性,以及其影响(阻碍海外贸易、导致落后)需重点掌握。14.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集体耕作B.刀耕火种C.小农经济D.庄园经济考点: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答案:C解析:集体耕作是原始农业和井田制下的生产模式(A错误);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B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C正确);庄园经济是地主拥有的大规模土地经营模式,并非基本模式(D错误)。备考提示:小农经济的“基本模式”地位及特点(自给自足、分散性、脆弱性)是核心考点。1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C.海外贸易的限制D.以上都是考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发展)、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市场狭小)、海外贸易限制(闭关锁国,缺乏海外市场)(A、B、C均正确)。备考提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需从“政治(政策)、经济(自然经济)、对外(闭关锁国)”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解题说明: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紧扣题意,条理清晰地回答问题。16.材料分析题(20分)材料:“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灾)。”——《吕氏春秋·审时》“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墨子·非命下》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6分)(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农民的生产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4分)考点:传统农业的特点、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影响答案要点:(1)特点:注重农时(遵循自然规律);强调生产环节的及时性(如及时砍伐、收获);重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避免灾害损失)。(每点2分,共6分)(2)生产状态:农民辛勤劳动(早出暮入、不敢怠倦)。(2分)原因:①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农民需要通过辛勤劳动维持生计(4分);②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农民拥有少量土地,为了增加收入,必须努力耕作(4分);③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政府鼓励农业生产,农民认为“强必富”,因此积极劳动(4分)。解析:(1)材料一“厚(候)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强调农时的重要性,“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强调收获的及时性,体现了古代农业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产环节的特点。(2)材料二“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反映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原因需结合小农经济(家庭单位、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农民拥有土地)、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农业)等知识点分析。17.论述题(20分)题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200字)考点:古代农耕经济的整体特征答案要点:观点: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具有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等基本特点。(4分)论述: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农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家庭自身需要(如粮食、蔬菜),少量剩余用于交换(如纺织的布帛),具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如《墨子》中“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6分)②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子负责耕地、播种、收获等农业生产,女子负责纺织、酿酒、养蚕等家庭手工业(如《诗经》中“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形成“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6分)③精耕细作:古代农民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汉代的代田法、唐代的曲辕犁等,通过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齐民要术》中“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6分)结论: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这些特点,奠定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如重农思想、家庭观念)。(4分)解析:论述题需先明确观点(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再从“自给自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