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教案新版示范_第1页
古代诗歌教学教案新版示范_第2页
古代诗歌教学教案新版示范_第3页
古代诗歌教学教案新版示范_第4页
古代诗歌教学教案新版示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专题教学教案新版示范——以《诗经·卫风·氓》为例###一、教学基本信息课题:《诗经·卫风·氓》——穿越千年的爱情省思课时:2课时(90分钟)课型:文本研读课+文化探究课年级:高一(必修上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古代诗歌阅读能力,对《诗经》的“风、雅、颂”有粗浅认知,但对“赋、比、兴”的具体运用及诗歌背后的文化逻辑缺乏深度理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爱情”话题敏感,易关注情感表面,需引导其从“个体命运”上升到“文化审视”,体会古代女性的生存智慧。###二、教学目标(基于新课标核心素养)1.语言运用:掌握“蚩蚩”“愆期”“耽”等重点实词的含义,赏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句的叠词、比兴手法,体会《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语言特色。2.思维发展:通过梳理女主人公“恋爱—婚姻—决绝”的情感脉络,分析“氓”的形象变化,探究“淇水”“桑葚”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培养逻辑推理与辩证思维能力。3.审美鉴赏:感受《诗经》“以乐景写哀情”“以具体物象写抽象情感”的审美技巧,体会古代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4.文化自信:理解“礼崩乐坏”背景下古代女性的婚姻困境,对比《关雎》《蒹葭》的爱情观,认识《诗经》对中国传统爱情伦理的奠基作用,树立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同。###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比兴手法的赏析与人物形象的多维解读。难点:从“个体悲剧”到“文化悲剧”的深层逻辑推导。###四、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感知诗歌的节奏与情感基调。探究法: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本,培养深度思考能力。比较法:将《氓》与《关雎》《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观对比,拓展文化视野。情境法:创设“古代婚姻法庭”情境,让学生扮演“法官”“女主人公”“氓”,模拟审判过程,深化情感体验。###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从“诗经里的爱情”说起(5分钟)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诗经》里有多少首爱情诗吗?(提示:约占《诗经》总数的1/3)《关雎》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对爱情的向往,《蒹葭》里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对爱情的追寻,而《氓》里的爱情却走向了悲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氓》,看看这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里,藏着怎样的人生启示。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诗经》爱情诗引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明确本节课的核心话题——“爱情的悲剧”。(二)诵读感知:读出诗歌的节奏与情感(15分钟)1.初读:听名家朗诵(如方明的朗诵),注意四言诗的节奏(“二二”拍),标记难读的字词(如“蚩蚩”“愆期”“耽”“陨”)。2.齐读:全班齐读,教师纠正节奏(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3.分角色读:男生读“氓”的台词(如“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生读女主人公的台词(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体会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4.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情感(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要读出凄凉,“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要读出决绝)。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熟悉文本,感知诗歌的节奏与情感基调,为后续分析做铺垫。(三)文本探究:解码爱情的悲剧密码(40分钟)问题链设计:1.梳理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氓》的情节(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决绝)。预设答案:氓以贸丝为名追求女主人公,两人约定婚期;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期待婚姻;婚后氓变心,对女主人公打骂;女主人公觉醒,决绝离开。2.分析人物形象:(1)“氓”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中找依据。预设答案:婚前“蚩蚩”(忠厚的样子),婚后“暴矣”(凶恶的样子);婚前“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主动追求),婚后“二三其德”(变心)。(2)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预设答案:爱慕(“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期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觉醒(“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淇水”“桑葚”“斑鸠”等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预设答案:“淇水”:贯穿全文的线索,见证了爱情的开始(“送子涉淇”)、婚姻的结束(“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象征着爱情的流逝。“桑葚”:“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用斑鸠吃桑葚会醉比喻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是比兴手法。“沃若”与“黄陨”:用桑叶的茂盛与凋零比喻女子的青春年华,突出时光的流逝与爱情的变化。3.探究悲剧原因:这场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个人、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分析)预设答案:个人层面:氓的变心(“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女主人公的轻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社会层面:“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西周后期,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男子可以随意抛弃妻子)。文化层面:古代女性的依附地位(“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子生活)。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情节”到“人物”再到“主题”,层层深入分析文本,培养逻辑推理与辩证思维能力。(四)拓展延伸:对比中的爱情观(15分钟)问题设计:《氓》中的爱情是悲剧,而《关雎》中的爱情是“君子好逑”,《蒹葭》中的爱情是“追寻”,请比较这三首诗的爱情观,说说你对“理想爱情”的理解。预设答案:《关雎》:强调“君子”的修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是“克制”的。《蒹葭》:强调“追寻”的过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爱情是“永恒”的。《氓》:强调“责任”的重要性(“士贰其行”),爱情是“需要经营”的。教师总结:《诗经》中的爱情观是多元的,但都强调“真诚”与“责任”。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诗经》爱情观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五)总结升华:穿越千年的启示(5分钟)教师总结:《氓》中的女主人公从“爱慕”到“决绝”,经历了痛苦的觉醒。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不是依附,而是平等;不是盲目,而是清醒。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从她的故事里获得启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自己的尊严与独立。设计意图:将文本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古代诗歌的现实意义。###六、板书设计《诗经·卫风·氓》情节: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决绝人物:氓:蚩蚩(婚前)→暴矣(婚后)女主人公:爱慕→期待→痛苦→觉醒意象:桑(青春)、淇水(时光)、桑葚(警示)主题:爱情的悲剧——个体的觉醒与文化的困境###七、作业布置1.必做:背诵《氓》的前两章(“氓之蚩蚩”到“秋以为期”),并写一段赏析文字(100字左右)。2.选做:收集《诗经》中的其他爱情诗(如《邶风·静女》《郑风·子衿》),比较它们的爱情观,写一篇读后感(300字左右)。3.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古代女性的婚姻制度(如“七出”“三从四德”),写一篇小论文(200字左右),谈谈你对古代女性地位的认识。###八、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学生参与度高,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对比《关雎》《蒹葭》,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不足:部分学生对“文化悲剧”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的介绍;情境教学(如“古代婚姻法庭”)的设计可以更具体,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人物情感。3.改进方向:在下次教学中,增加“古代婚姻制度”的资料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悲剧”的内涵;优化情境教学,让学生扮演“女主人公”“氓”“法官”,模拟审判过程,深化情感体验。###九、设计说明本教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自信”的培养。通过“诵读感知—文本探究—拓展延伸—总结升华”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文本解读”到“文化审视”,体会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与现实意义。问题链的设计层层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