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礼仪教育歌曲及课堂活动方案_第1页
幼儿礼仪教育歌曲及课堂活动方案_第2页
幼儿礼仪教育歌曲及课堂活动方案_第3页
幼儿礼仪教育歌曲及课堂活动方案_第4页
幼儿礼仪教育歌曲及课堂活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生活场景为核心的3-6岁幼儿礼仪培养实践一、理论基础:幼儿礼仪教育与歌曲载体的契合性(一)3-6岁幼儿礼仪教育的核心目标3-6岁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礼仪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习惯与交往能力,具体包括:认知层面:理解“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行为规范”(如排队、分享、进餐礼仪)的含义;情感层面:体验礼貌行为带来的积极反馈(如他人的微笑、认可),形成对“礼仪”的正向情感认同;行为层面:能在具体场景中主动运用礼仪行为(如入园打招呼、进餐不挑食、分享玩具)。(二)歌曲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幼儿的学习以“感官体验”“动作表征”为主要方式,歌曲通过旋律的重复性(易记忆)、歌词的口语化(易理解)、动作的协同性(易参与),成为礼仪教育的最佳载体:旋律的“记忆锚点”:幼儿对旋律的敏感度高于文字,明快的节奏与简单的调式(如C大调、4/2拍)能让礼仪用语“附着”在旋律上,形成“条件反射”(如听到《早上问个好》就想起要打招呼);歌词的“情景化输入”:将礼仪行为融入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如入园、进餐、分享),用“太阳公公”“小勺子”等具象意象替代抽象说教,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动作的“行为强化”:歌曲中的动作(如握手、鞠躬、双手捧碗)是礼仪行为的“简化版”,幼儿通过模仿动作,将抽象的“礼仪”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模式”,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跨越。二、幼儿礼仪教育歌曲创编的四大原则(一)童趣化:用幼儿的语言“说话”语言风格:采用叠词(如“眯眯笑”“喳喳叫”)、拟声词(如“叮咚”“呱呱”)、短句(如“老师早!”“小朋友好!”),符合幼儿的语言习惯;意象选择:用幼儿熟悉的事物(如太阳、小鸟、小书包、小勺子),避免抽象概念(如“礼貌”“尊重”);示例:小班歌曲《洗手歌》中的“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搓手背,冲一冲,甩一甩,小手变得真干净!”用“搓搓搓”“冲一冲”等动作词,让幼儿直观理解“洗手的步骤”。(二)情境化:扎根生活的“真实场景”场景聚焦:选择幼儿每天都会经历的生活场景(如入园、进餐、午睡、离园、分享玩具),让礼仪行为“有处可施”;问题导向:针对幼儿常见的礼仪问题(如入园哭闹、进餐挑食、抢玩具),将解决方法融入歌词;示例:中班歌曲《进餐歌》中的“小勺子,拿拿好,小椅子,坐坐好,不说话,慢慢嚼,青菜萝卜都吃掉!”直接指向“进餐时的不良行为”(如东张西望、挑食),给出具体的“正确做法”。(三)互动性:动作与旋律的“协同共生”动作设计:每句歌词对应一个简单动作(如“老师早”对应“鞠躬”,“小朋友好”对应“握手”),动作要“小而具体”(如用双手摸脸表示“笑”,用双手背在后面表示“背书包”),符合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旋律与动作的配合:旋律的节奏要与动作的节奏一致(如“老师早!”用短促的音调,对应快速的鞠躬动作;“快乐一天开始了!”用悠长的音调,对应展开双手的动作),让幼儿“自然地”跟着旋律做动作;示例:中班歌曲《分享歌》中的“我有一个小蛋糕,分给你一块,你有一辆小汽车,分给我玩一玩,分享真快乐,大家笑开颜!”每句对应动作:“小蛋糕”用双手比圆形,“分给你”用双手递出去,“小汽车”用双手比方向盘,“分给我”用双手接过来,“笑开颜”用双手摸脸笑。(四)教育性:目标的“显性与隐性统一”显性目标:歌词中明确包含“礼仪行为”(如“老师早”“谢谢”“对不起”),让幼儿直接知道“要做什么”;隐性目标:通过旋律的“欢快”(如《早上问个好》)、歌词的“温暖”(如《分享歌》),传递“礼仪能带来快乐”的价值观,让幼儿“愿意做”;示例:大班歌曲《对不起,没关系》中的“我不小心碰了你,对不起,对不起,你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没关系,大家都是好朋友!”显性目标是“学会说‘对不起’‘没关系’”,隐性目标是“理解宽容与友谊”。三、典型礼仪场景歌曲案例及设计说明(一)入园礼仪:《早上问个好》(适合小班)歌词:太阳公公眯眯笑(双手比眼睛,眯成一条线),小鸟喳喳叫(双手比翅膀,上下摆动),我背小书包(双手背在后面,模仿背书包),来到幼儿园(双脚并拢,站好),老师早!老师早!(双手放在胸前,鞠躬),小朋友,你们好!(双手张开,打招呼),握握手(双手握小朋友的手),笑一笑(双手摸脸,笑),快乐一天开始了!(双手举高,转圈)旋律说明:采用C大调,4/2拍,节奏明快(如“老师早!”用附点节奏,突出强调),每句结尾用上扬的语调(如“快乐一天开始了!”),符合幼儿的情绪特点;设计意图:结合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特点,用“太阳公公”“小鸟”等温暖的意象缓解焦虑,通过“老师早”“小朋友好”等重复的礼仪用语,帮助幼儿建立“入园打招呼”的习惯,动作简单(鞠躬、握手、笑),让幼儿能快速模仿。(二)进餐礼仪:《小勺子本领大》(适合中班)歌词:小勺子,拿拿好(右手拿勺子,左手扶碗),小椅子,坐坐好(双脚并拢,坐直),不说话,慢慢嚼(双手放在嘴边,做“嘘”的动作),青菜萝卜都吃掉(双手比“青菜”“萝卜”的样子,放进嘴里),吃完把碗收收好(双手捧碗,放进托盘),老师夸我好宝宝(双手叉腰,笑)!旋律说明:采用F大调,4/3拍,节奏稍慢(符合进餐时“安静”的要求),每句结尾用下降的语调(如“小勺子,拿拿好”),让幼儿感受到“规范”的氛围;设计意图:针对中班幼儿“进餐时说话、挑食、碗乱放”的问题,用“小勺子”“小椅子”等具体的物品作为“行为线索”,将进餐的步骤(拿勺子、坐好、安静吃、不挑食、收碗)融入歌词,动作对应进餐的具体动作(拿勺子、扶碗、坐直),帮助幼儿形成“进餐礼仪”的行为链。(三)分享礼仪:《大家一起玩》(适合大班)歌词:我有一辆小火车(双手比“火车”的样子,往前开),你有一个布娃娃(双手抱“娃娃”,轻轻拍),我们一起玩(双手张开,邀请小朋友),火车带娃娃去旅行(双手比“火车”,带着“娃娃”转圈),你玩我的小火车(双手递“火车”给小朋友),我玩你的布娃娃(双手接“娃娃”),分享真快乐(双手举高,笑),大家都是好朋友(双手搭小朋友的肩膀,转圈)!旋律说明:采用G大调,4/4拍,节奏轻快(符合“分享”的快乐情绪),“我们一起玩”用齐唱,“分享真快乐”用合唱,增强互动感;设计意图:针对大班幼儿“独占玩具”的问题,用“小火车”“布娃娃”等幼儿喜欢的玩具作为“分享的对象”,通过“一起玩”“互相交换”等歌词,让幼儿理解“分享能带来更多快乐”,动作(邀请、递玩具、接玩具)模拟真实的分享场景,帮助幼儿掌握“分享”的具体方法。(四)交往礼仪:《对不起,没关系》(适合大班)歌词:我不小心碰了你(双手摸头,做“不好意思”的样子),对不起,对不起(双手放在胸前,鞠躬),你笑着说没关系(双手叉腰,笑),没关系,没关系(双手张开,摇头),大家都是好朋友(双手搭小朋友的肩膀,转圈),快乐游戏真开心(双手举高,跳)!旋律说明:采用C大调,4/2拍,节奏舒缓(符合“道歉”的真诚氛围),“对不起”用轻声唱,“没关系”用大声唱,突出“原谅”的温暖;设计意图:针对大班幼儿“冲突时不会道歉”的问题,用“碰了你”等具体的冲突场景,让幼儿知道“做错事要道歉”,“没关系”是“原谅”的方式,动作(摸头、鞠躬、笑)模拟“道歉”与“原谅”的行为,帮助幼儿学会用礼仪解决冲突。四、课堂活动设计:从“唱”到“行”的转化路径以《早上问个好》(小班)为例,设计课堂活动:(一)活动目标认知目标:知道入园时要向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会说“老师早”“小朋友好”;情感目标:感受打招呼带来的快乐(如老师的表扬、小朋友的微笑);行为目标:能主动用“老师早”“小朋友好”打招呼,并做鞠躬、握手的动作。(二)活动准备道具:太阳公公的头饰、小鸟的道具(纸做的小鸟)、小书包(每个幼儿一个);音乐:《早上问个好》的录音(带旋律和歌词);环境:布置“幼儿园门口”的场景(用桌子当“幼儿园大门”,贴上“幼儿园”的标语)。(三)活动过程1.导入:情景表演(5分钟)老师扮演“太阳公公”(戴头饰),另一个老师扮演“小鸟”(拿小鸟道具),第三个老师扮演“小朋友”(背小书包);情景表演:“太阳公公”站在“幼儿园门口”,“小鸟”在旁边“喳喳叫”,“小朋友”背小书包走来,对“太阳公公”说:“太阳公公早!”,对“小鸟”说:“小鸟喳喳叫!”,然后走到“老师”(另一个老师)面前,说:“老师早!”,老师回答:“小朋友早!”,然后“小朋友”走到“小朋友”(其他幼儿)面前,说:“小朋友好!”,小朋友回答:“你好!”,然后大家一起笑;提问:“刚才小朋友做了什么?”(引导幼儿说“打招呼”“说老师早”“说小朋友好”)。2.学唱歌曲(10分钟)播放歌曲录音,让幼儿听一遍,感受旋律;分句教唱:“太阳公公眯眯笑”:老师用双手比眼睛,眯成一条线,幼儿跟着做;“小鸟喳喳叫”:老师用双手比翅膀,上下摆动,幼儿跟着做;“我背小书包”:老师双手背在后面,模仿背书包,幼儿跟着做;“来到幼儿园”:老师双脚并拢,站好,幼儿跟着做;“老师早!老师早!”:老师双手放在胸前,鞠躬,幼儿跟着做;“小朋友,你们好!”:老师双手张开,打招呼,幼儿跟着做;“握握手,笑一笑”:老师双手握小朋友的手,笑,幼儿跟着做;“快乐一天开始了!”:老师双手举高,转圈,幼儿跟着做;完整唱一遍: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唱,边唱边做动作。3.互动:情景模拟(10分钟)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演“老师”“小朋友”,另一组扮演“入园的小朋友”;情景模拟:“入园的小朋友”背小书包,走到“老师”面前,唱“老师早!老师早!”,做鞠躬动作,老师回答:“小朋友早!”;然后走到“小朋友”面前,唱“小朋友,你们好!”,做握手动作,小朋友回答:“你好!”;交换角色:让每组幼儿都有机会扮演“入园的小朋友”和“老师”“小朋友”。4.总结与延伸(5分钟)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早上问个好》的歌曲,知道了入园时要向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这样大家都会很开心!”;延伸:“明天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一起用歌曲中的方式打招呼,好不好?”(引导幼儿说“好!”);表扬:“今天小朋友唱得很好,做得也很好,老师给每个小朋友贴一个小太阳贴纸(拿出太阳贴纸,贴在幼儿的手上),表扬你们!”。(四)注意事项用鼓励的语言:对于害羞的幼儿,老师可以主动走过去,说:“小朋友早!”,引导幼儿回应:“老师早!”,不要强迫;动作简单: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有限,动作要“小而具体”(如鞠躬不要太深,握手不要太用力);情绪积极:老师要保持微笑,用欢快的语气唱歌曲,让幼儿感受到“打招呼”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五、实施建议:家园协同的礼仪培养保障体系(一)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家庭配合:让家长在家中配合,每天入园前提醒幼儿:“今天我们要用《早上问个好》的方式打招呼哦!”,回家后问幼儿:“今天有没有跟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表扬幼儿:“你真棒!用了歌曲中的方式打招呼!”;家园沟通:通过班级群分享歌曲和活动照片,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鼓励家长在家中播放歌曲,让幼儿跟着唱,强化习惯。(二)日常渗透:让礼仪“自然发生”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渗透歌曲:比如每天入园时播放《早上问个好》,让幼儿自然跟着唱,提醒他们打招呼;进餐时播放《小勺子本领大》,让幼儿跟着唱,提醒他们遵守进餐礼仪;分享玩具时播放《大家一起玩》,让幼儿跟着唱,提醒他们分享;用歌曲作为“提示语”:比如当幼儿忘记打招呼时,老师可以唱:“老师早!老师早!”,引导幼儿回应;当幼儿进餐时说话,老师可以唱:“不说话,慢慢嚼”,引导幼儿安静吃。(三)个性化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对于害羞的幼儿:老师可以主动走过去,用歌曲中的方式打招呼,比如唱:“小朋友,你们好!”,然后伸出手,让幼儿握一握,慢慢引导幼儿主动打招呼;对于调皮的幼儿:老师可以用歌曲中的“表扬”部分,比如唱:“老师夸我好宝宝!”,鼓励幼儿遵守礼仪,得到表扬;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幼儿唱歌曲、做动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四)评价激励:强化“正向行为”用“礼仪小明星”评选:每周评选“礼仪小明星”,发给他们“小太阳”贴纸(或其他小奖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