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页(共23页)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上海初中语文九年级开学模拟卷2一.试题(共6小题)1.默写与运用。(1)山光悦鸟性,。(《题破山寺后禅院》)(2)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3),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4)雨后清晨,湖畔栈道,绿草含珠,落花满地,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的画面。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丙】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②皆中。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后对殿中,论执③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④,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⑤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希悟,待之如初。(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释】①顾况:唐代诗人,②拔萃:唐代考选科目之一。③论执: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强硬:刚正率直。④罢:过后,已过。巨(pǒ):不可。堪:忍受,承受。⑤黜:贬官,罢免。箱(qián):紧闭。(1)甲诗作者白居易是代诗人。乙文作者是(姓名)。(2)解释下列加点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联系上下文,对“必斥之”中加点词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驱逐B.驳斥C.责骂D.指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以下对丙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顾况对白居易的才华又惊讶又嫉妒B.白居易在朝堂上说话急躁惹怒了皇帝C.李绛的“启言者路”“盛德”等话语富有智慧D.皇帝是个心胸狭隘,爱听奉承话的昏庸之人(5)甲诗中的卖炭翁和乙文第一段列举的六位人物一样都经历了一系列磨难,比如贫困、劳累和饥饿,比如“”句中流露出的内心痛苦。白居易写卖炭翁的遭遇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乙文作者在第一段论证了的观点。(6)乙文第二段提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法家拂士”。请从甲诗或丙文中提取一个材料来说说“法家拂士”对国家的作用。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⑪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第⑨段中加点词“向导”在文中的意思是:(2)第⑫段中演讲者举自己的经历为证,这样写的好处是(3)撰写一篇好的演讲稿,要精心设计结语来提升演讲效果。请以最后一段中画线部分内容为例,简要分析。(4)对这篇演讲稿写作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指出中国学生研究自然科学的错误方法,引导他们要用实验精神来对待研究。B.要继承、弘扬传统格物致知的精髓,用实验精神推动学术的突破和进步。C.劝勉青年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权威,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怀疑求真的态度。D.体悟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实验精神探究事物真相,顺应发展变化的世界。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梦里的菜地①很奇怪,在我的梦里经常会出现一块菜地。那是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夜深人静,只要闭上眼睛,那块菜地就像银河一样,在我脑海中清晰浮现。②其实那是一块早已不存在的菜地,它早无踪影,多年前就被开发商建成了高耸的楼房,现在不知成了谁家的居所。我不明白,时已多年,经历的大小事情车载斗量,许多事都已烟消云散,唯独那块菜地仍令我念念不忘,这么多年还能感受到它的松软和潮湿。③如果非要找出惦念的原因,也许是因劳作而亲近,汗水像情感的润滑剂,它粘合了两个并不相关的事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丰收的序曲。在那块菜地里,我劳作了整整五年,五年里我种过玉米、大豆、红薯、辣椒、西红柿、南瓜、冬瓜、豆角、茄子、芋头、磊头、大蒜、洋葱……④现在没有人会去记起什么时节种什么蔬菜,就连早已为人之母的女儿,也一点都不懂五谷杂粮的耕种常识。⑤去年春天,因特殊原因,我退居城郊。当重新回到鸡鸣犬吠、鸟语花香的乡间,大脑突然灵醒起来。看到房前屋后有大片空地,心里便痒痒的。就像有一堵封闭已久的高墙被突然推开,那种感觉如隔年的种子,落入温热的泥土,一种青葱蓬勃的生命情愫在干渴的心田中悄然复活。⑥周末清闲下来,我借来锄头、铁锹、钉耙,专程买来菜种,开始种菜。流过一身大汗之后,又有了一块小小的菜地,被翻垦的泥土正贪婪地吸吮阳光。我裸露被鞋袜包裹的脚板,踩着翻松的泥土,仿佛踩着春天的韵律。在微微颤动中,脚板下像有手指在轻轻抓挠,吱吱咯咯地发出笑声。那一刻,紧绷的身心骤然松弛,有一种进入旧时光的感觉。⑦耕作有一种韵律的美感,锄头随手臂一起一落,满含动感的节奏。借助阳光、雨露、汗水的渲染,在新开的菜地上,完成了一场盛大的合唱。⑧处在智能化、电气化、机械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让闲散慵懒腐蚀的身体享受一次流汗的经历,就如管道清淤,显得淋漓痛快。这是一个劳动者最好的肢体享受,排遣杂念,激浊扬清。好久没有过饥肠辘辘的感觉,日渐挑剔的胃口紧锁食欲。可是那天的中饭竟吃得风卷残云,满嘴生香,我一口气消灭了三碗米饭,创下十年来的饭量新高。⑨平土、点穴、整行、上垄,曾经熟悉的程序一道接着一道,有条不紊地推进。每放下一粒种子,就像种下一缕阳光、种下一粒希望、种下一片温暖。春阳下,连土里的爬虫也翘起尾巴,十分享受。泥土的温热让我有了微醺感觉。⑩种子刚刚入土,我的心情便有了变化,开始牵挂和期待。每天要到菜地里去走上两趟,看种子有无变化。⑪有天清晨,我缓步走进菜地,突然发现种子发芽了,南瓜出苗了,辣椒、茄子冒尖了。浇水、松土、除草,天天忙碌着,天天快乐着。日子不知不觉向前走了半个季节,站在菜地里,望着畦拢上渐渐长高的菜苗,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想想这耕种之事真是神奇,那个过程无比美妙,总在探究土地与种子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只要挨在一起,安静的种子就有了生命。⑫种菜是一种生命体验,可是我相隔多年,自从移居城市的鸽子笼中,上不见天,下不着地,长年穿着鞋袜,整天奔忙在水泥钢筋构筑的城市森林里,沾连不到一点地气,心灵越发板结,泉眼日渐干枯,古老的农事拉开了距离。极少还会关心立春、雨水、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这些与耕作有关的节气。⑬当二十四个节气长期沉睡在发黄的书页里时,我的身体因锈蚀而日见麻木。直至天命之年,才有幸遇上一次种菜的机会,使我可以脚踩充盈的地气,感知蓬勃的生命。(有删改)(1)阅读文章第②﹣③段,完成与“梦中的菜地”相关内容的填空。“梦中菜地”不存在的原因:①↓“我”在“梦中菜地”劳动时间:②↓罗列“梦中菜地玉米、大豆……”等各类农作物的原因:③(2)下列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绘了耕作时阳光、雨露和流淌的汗水交织在一起的劳动场景。B.作者把“在新开的菜地上挥汗劳作”的场景比作“一场盛大的合唱”。C.作者详尽描绘了种菜要经受阳光的炙烤、流淌的汗水和劳作的艰辛。D.作者把自己菜地劳作时忘却辛劳而忘我投入的形象鲜明地表达出来。(3)分析第⑪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文章题目是“梦里的菜地”,作者为何用大量篇幅去写“去年春天退居城郊空地种菜”的过程?请结合主旨,谈谈你的看法。5.学校将组织校园读书节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读书节活动上,小李负责介绍《朝花夕拾》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在图书馆的哪两个书架上可以找到这两本书?A.当代名家名作B.中国现代文学C.外国小说D.外国散文①《朝花夕拾》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小杨在整理同学写的《骆驼祥子》读书卡片时发现:“作者”一栏未填写:“祥子小传”中部分内容的先后顺序与小说不一致。请你完成填空并按小说的内容重新排序。《骆驼祥子》读书卡片部分内容作品:《骆驼祥子》作者:①祥子小传祥子来自农村,父母双亡。他老实,健壮,坚忍。失去土地后,便进北平城拉车。a祥子带了三匹骆驼逃命,卖了骆驼后病倒,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b祥子省吃俭用,努力干活,希望再买一辆车。车还没买上,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c祥子吸烟、赌博、喝酒,学会了打架。已不能拉车,靠给人送殡来度日。d祥子辛苦干活,用多年积攒的钱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e祥子和虎妞结婚,虎妞给祥子买了辆车。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卖了车,埋葬了她。f祥子一不小心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也被逃兵抢走。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的行尸走肉。②《祥子小传》中部分内容的正确排序是:(3)在《昆虫记》阅读分享会上,小王引用鲁迅对该书的评价:“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结合引文,谈谈你对“有趣”和“有益”的理解。(60字左右)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6.作文。生活如多棱镜,折射出万千景象,所以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往往决定了看见的风景。山重水复时,转个弯或许柳暗花明;乌云蔽日处,换个方向也许晴空万里。换个角度,可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窗——窗外的风景去舟而,不扣有可能藏着意想用什一角阶段,不到的感受。请以“换个角度”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不得透露相关信息。(3)不得套用、抄袭。
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上海初中语文九年级开学模拟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试题(共6小题)1.默写与运用。(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4)雨后清晨,湖畔栈道,绿草含珠,落花满地,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画面。【答案】(1)潭影空人心(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注意“抟”的书写)(3)拣尽寒枝不肯栖(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潭影空人心(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注意“抟”的书写)(3)拣尽寒枝不肯栖(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丙】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②皆中。元和元年,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后对殿中,论执③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④,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⑤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希悟,待之如初。(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释】①顾况:唐代诗人,②拔萃:唐代考选科目之一。③论执: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强硬:刚正率直。④罢:过后,已过。巨(pǒ):不可。堪:忍受,承受。⑤黜:贬官,罢免。箱(qián):紧闭。(1)甲诗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乙文作者是孟子(姓名)。(2)解释下列加点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②联系上下文,对“必斥之”中加点词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驱逐B.驳斥C.责骂D.指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以下对丙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顾况对白居易的才华又惊讶又嫉妒B.白居易在朝堂上说话急躁惹怒了皇帝C.李绛的“启言者路”“盛德”等话语富有智慧D.皇帝是个心胸狭隘,爱听奉承话的昏庸之人(5)甲诗中的卖炭翁和乙文第一段列举的六位人物一样都经历了一系列磨难,比如贫困、劳累和饥饿,比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句中流露出的内心痛苦。白居易写卖炭翁的遭遇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乙文作者在第一段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观点。(6)乙文第二段提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法家拂士”。请从甲诗或丙文中提取一个材料来说说“法家拂士”对国家的作用。【答案】(1)唐孟子(2)①被选拔②A(3)(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4)C(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6)丙文中白居易作为谏官,在朝堂上“论执强鲠”,敢于直言“陛下误矣”,即便触怒皇帝仍坚持己见,这体现了“法家拂士”对君主的监督与规谏作用。正如李绛所言,广开言路让群臣敢论得失,才能避免君主决策失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这正是“法家拂士”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分析】参考译文:【甲】有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沾满烟尘,被烟火熏成黑灰色,两鬓斑白,十个手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做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价低廉,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清晨他驾着炭车碾着冰冻的车辙前行。牛疲惫不堪,人也饥肠辘辘,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的泥地里歇息。两个骑马的人轻快地前来,他们是谁?是穿着黄衣的宫使和穿白衫的随从。宫使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呵斥着牛朝北面拉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使强行拉走,老翁虽然痛惜却又无可奈何。他们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系在牛头上当作炭的价钱。【乙】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提拔,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回。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某人身上时,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行为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心绪)表现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丙】白居易聪明颖悟超过常人,擅长写文章。他尚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依仗才华很少推崇认可他人,看到白居易的文章说:“我以为这种文章已经绝迹了,如今又得到你这样的人才!”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选。元和元年,他被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后升任左拾遗。后来在殿中答对时,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刚正率直,皇帝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他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变了脸色,过后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如此,我不能忍受,一定要驱逐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的门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这是堵塞他们的口,让他们为自己谋划,不是用来发扬盛德的做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像当初一样。【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甲诗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这是初中语文常见的文学常识,需熟记重要诗人的朝代;乙文出自《孟子》,作者是孟子,作为儒家经典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考点。(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词义辨析。①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举:被选拔。②“必斥之”中“斥”结合语境,皇帝因白居易直言进谏而发怒,欲将其“驱逐”。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句意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有误,顾况对白居易是赞赏而非嫉妒,从“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可看出;B.有误,白居易是“论执强鲠”而非说话急躁;C.正确;D.有误,皇帝最终“待之如初”,说明其并非昏庸之人。故选:C。(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主旨概括。甲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矛盾心理描写,体现卖炭翁的内心痛苦,需准确理解诗句中“衣单”与“愿天寒”的反差;乙文第一段列举六位人物,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观点,考查对文言文论点的提炼能力,需结合事例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分析。(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迁移运用。丙文中白居易作为“法家拂士”,在朝堂上敢于直言“陛下误矣”,即便触怒皇帝仍坚持谏言,而李绛以“启言者路”劝谏皇帝,体现了“法家拂士”对君主的监督作用,说明广开言路能避免决策失误,维护国家稳定。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及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需明确“法家拂士”的定义,并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人物行为与作用。答案:(1)唐孟子(2)①被选拔②A(3)(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4)C(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6)丙文中白居易作为谏官,在朝堂上“论执强鲠”,敢于直言“陛下误矣”,即便触怒皇帝仍坚持己见,这体现了“法家拂士”对君主的监督与规谏作用。正如李绛所言,广开言路让群臣敢论得失,才能避免君主决策失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这正是“法家拂士”对国家的重要意义。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⑪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第⑨段中加点词“向导”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引实验向正确方向推进的引路人。(2)第⑫段中演讲者举自己的经历为证,这样写的好处是演讲者叙述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来证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的用功,对研究是没有帮助的。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从而凸显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现身说法,有助于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使得演讲更具可信度,增强感染力。(3)撰写一篇好的演讲稿,要精心设计结语来提升演讲效果。请以最后一段中画线部分内容为例,简要分析。(4)对这篇演讲稿写作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DA.指出中国学生研究自然科学的错误方法,引导他们要用实验精神来对待研究。B.要继承、弘扬传统格物致知的精髓,用实验精神推动学术的突破和进步。C.劝勉青年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权威,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怀疑求真的态度。D.体悟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实验精神探究事物真相,顺应发展变化的世界。【答案】(1)指引实验向正确方向推进的引路人。(2)演讲者叙述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来证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的用功,对研究是没有帮助的。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从而凸显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现身说法,有助于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使得演讲更具可信度,增强感染力。(3)重申观点,加深听众的印象,强调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引发青年学子的深入思考并努力付诸于实践。(4)D【分析】文章开篇借获奖机会引出要探讨的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如何了解自然科学的话题。接着阐述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的概念,但指出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因为其目的是适应固定社会制度,并以王阳明“格竹子”为例说明。然后强调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说明新知识需通过实地实验获得,实验过程是积极探测且有计划、需目标,成功实验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之后指出王阳明思想仍影响中国读书人,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轻实验、抽象思维不愿动手,并以自己在美国做研究的经历为证。最后表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世界环境都不可或缺,呼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真正意义,使实验精神成为中国文化一部分。【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结合第⑨段内容“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向导”在这里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将“适当的目标”比作“向导”,其作用是为整个探索过程指引方向,让实验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避免盲目和随意。(2)本题考查理解引用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可知,演讲者先提出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轻实验、抽象思维不愿动手的问题,接着举自己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做研究的经历,以亲身经历作为事实论据,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让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以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增强了演讲的可信度和感染力。示例:以亲身经历作为事实论据,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让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教育带来的问题以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增强了演讲的可信度和感染力。(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语言。内容方面:由最后一段画线部分“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可知先点明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即寻求真理要客观探索,探索要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袖手旁观,最后“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提出希望,希望这一代人对格物和致知有新认识和思考,让实验精神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效果方面:通过这样的结语,演讲者不仅总结了前文关于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等内容的论述,还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引发听众对格物致知和实验精神的深入思考,激发听众的共鸣和行动意识,提升了演讲效果。示例:内容上层层递进,先点明应重新体会格物致知意义,再阐述两方面意义,最后提出希望,逻辑清晰全面;效果上总结前文,升华主题,引发听众思考,激发共鸣和行动意识,提升演讲效果。(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有误,文章重点并非只是指出中国学生研究自然科学的错误方法,而是强调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实验精神探究事物真相。B.有误,文章强调的是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非单纯继承、弘扬传统格物致知的精髓,且重点在于用实验精神顺应发展变化的世界。C.有误,劝勉青年学生不迷信、不盲从权威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文章核心是体悟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实验精神探究事物真相。D.正确。故选:D。答案:(1)指引实验向正确方向推进的引路人。(2)演讲者叙述自己在美国的求学经历来证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的用功,对研究是没有帮助的。指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从而凸显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现身说法,有助于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使得演讲更具可信度,增强感染力。(3)重申观点,加深听众的印象,强调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引发青年学子的深入思考并努力付诸于实践。(4)D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梦里的菜地①很奇怪,在我的梦里经常会出现一块菜地。那是一块长方形的菜地,夜深人静,只要闭上眼睛,那块菜地就像银河一样,在我脑海中清晰浮现。②其实那是一块早已不存在的菜地,它早无踪影,多年前就被开发商建成了高耸的楼房,现在不知成了谁家的居所。我不明白,时已多年,经历的大小事情车载斗量,许多事都已烟消云散,唯独那块菜地仍令我念念不忘,这么多年还能感受到它的松软和潮湿。③如果非要找出惦念的原因,也许是因劳作而亲近,汗水像情感的润滑剂,它粘合了两个并不相关的事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丰收的序曲。在那块菜地里,我劳作了整整五年,五年里我种过玉米、大豆、红薯、辣椒、西红柿、南瓜、冬瓜、豆角、茄子、芋头、磊头、大蒜、洋葱……④现在没有人会去记起什么时节种什么蔬菜,就连早已为人之母的女儿,也一点都不懂五谷杂粮的耕种常识。⑤去年春天,因特殊原因,我退居城郊。当重新回到鸡鸣犬吠、鸟语花香的乡间,大脑突然灵醒起来。看到房前屋后有大片空地,心里便痒痒的。就像有一堵封闭已久的高墙被突然推开,那种感觉如隔年的种子,落入温热的泥土,一种青葱蓬勃的生命情愫在干渴的心田中悄然复活。⑥周末清闲下来,我借来锄头、铁锹、钉耙,专程买来菜种,开始种菜。流过一身大汗之后,又有了一块小小的菜地,被翻垦的泥土正贪婪地吸吮阳光。我裸露被鞋袜包裹的脚板,踩着翻松的泥土,仿佛踩着春天的韵律。在微微颤动中,脚板下像有手指在轻轻抓挠,吱吱咯咯地发出笑声。那一刻,紧绷的身心骤然松弛,有一种进入旧时光的感觉。⑦耕作有一种韵律的美感,锄头随手臂一起一落,满含动感的节奏。借助阳光、雨露、汗水的渲染,在新开的菜地上,完成了一场盛大的合唱。⑧处在智能化、电气化、机械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让闲散慵懒腐蚀的身体享受一次流汗的经历,就如管道清淤,显得淋漓痛快。这是一个劳动者最好的肢体享受,排遣杂念,激浊扬清。好久没有过饥肠辘辘的感觉,日渐挑剔的胃口紧锁食欲。可是那天的中饭竟吃得风卷残云,满嘴生香,我一口气消灭了三碗米饭,创下十年来的饭量新高。⑨平土、点穴、整行、上垄,曾经熟悉的程序一道接着一道,有条不紊地推进。每放下一粒种子,就像种下一缕阳光、种下一粒希望、种下一片温暖。春阳下,连土里的爬虫也翘起尾巴,十分享受。泥土的温热让我有了微醺感觉。⑩种子刚刚入土,我的心情便有了变化,开始牵挂和期待。每天要到菜地里去走上两趟,看种子有无变化。⑪有天清晨,我缓步走进菜地,突然发现种子发芽了,南瓜出苗了,辣椒、茄子冒尖了。浇水、松土、除草,天天忙碌着,天天快乐着。日子不知不觉向前走了半个季节,站在菜地里,望着畦拢上渐渐长高的菜苗,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想想这耕种之事真是神奇,那个过程无比美妙,总在探究土地与种子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只要挨在一起,安静的种子就有了生命。⑫种菜是一种生命体验,可是我相隔多年,自从移居城市的鸽子笼中,上不见天,下不着地,长年穿着鞋袜,整天奔忙在水泥钢筋构筑的城市森林里,沾连不到一点地气,心灵越发板结,泉眼日渐干枯,古老的农事拉开了距离。极少还会关心立春、雨水、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这些与耕作有关的节气。⑬当二十四个节气长期沉睡在发黄的书页里时,我的身体因锈蚀而日见麻木。直至天命之年,才有幸遇上一次种菜的机会,使我可以脚踩充盈的地气,感知蓬勃的生命。(有删改)(1)阅读文章第②﹣③段,完成与“梦中的菜地”相关内容的填空。“梦中菜地”不存在的原因:①被开发商建成楼房↓“我”在“梦中菜地”劳动时间:②五年↓罗列“梦中菜地玉米、大豆……”等各类农作物的原因:③体现“我”对菜地感情深厚。(2)下列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描绘了耕作时阳光、雨露和流淌的汗水交织在一起的劳动场景。B.作者把“在新开的菜地上挥汗劳作”的场景比作“一场盛大的合唱”。C.作者详尽描绘了种菜要经受阳光的炙烤、流淌的汗水和劳作的艰辛。D.作者把自己菜地劳作时忘却辛劳而忘我投入的形象鲜明地表达出来。(3)分析第⑪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文章题目是“梦里的菜地”,作者为何用大量篇幅去写“去年春天退居城郊空地种菜”的过程?请结合主旨,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①被开发商建成楼房;②五年;③体现“我”对菜地感情深厚。(2)C(3)通过列举不同蔬菜发芽出苗的情景,生动展现出种子的旺盛生命力,表现“我”看到菜苗生长时的惊喜与兴奋,也为后文阐述种菜是生命体验作铺垫。(4)作者写去年城郊种菜的经历,是因为梦中的菜地代表着对自然、土地的眷恋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现实中种菜让“我”重新接触土地,获得生命体验,与梦中菜地的记忆相呼应,突出了远离自然会让心灵板结,而回归土地能唤醒生命活力的主旨,让“梦里的菜地”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更具体可感。【分析】文章写“我”梦中常出现一块已被建成楼房的菜地,回忆曾在此劳作五年的经历,去年退居城郊后重新开垦菜地,在翻土、播种、侍弄菜苗的过程中,感受到土地与生命的联结,唤醒了对自然的眷恋,体会到种菜是一种生命体验。【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从第②段“其实那是一块早已不存在的菜地,它早无踪影,多年前就被开发商建成了高耸的楼房”可明确“梦中菜地”不存在的原因是被开发商建成楼房;第③段“在那块菜地里,我劳作了整整五年”直接点明劳动时间为五年;罗列“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一方面全面展现菜地种植的丰富性,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列举凸显“我”对菜地种植经历的深刻记忆,侧面体现“我”与菜地之间因长期劳作而形成的深厚情感,这些细节都是“我”对菜地念念不忘的佐证。(2)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句子重点并非强调“阳光的炙烤”和“劳作的艰辛”,而是通过“合唱”突出劳动过程中的韵律美与愉悦感,并非侧重艰辛。故选:C。(3)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第⑪段画线句“突然发现种子发芽了,南瓜出苗了,辣椒、茄子冒尖了”,通过具体列举不同蔬菜的生长状态,以细节描写生动呈现出种子破土而出的蓬勃生命力。“突然发现”体现出“我”的意外之喜,“发芽”“出苗”“冒尖”等词语强化了生命萌发的动态感,直接表现“我”看到菜苗生长时的兴奋心情。同时,这一景象为后文第⑫⑬段阐述“种菜是一种生命体验”“感知蓬勃的生命”等主旨内容做了铺垫,让“生命体验”的感悟有了具体的事实支撑,使情感表达更自然流畅。(4)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与主旨的理解。文章以“梦里的菜地”为题,梦中的菜地象征着作者对自然土地的眷恋、对淳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作者用大量篇幅写去年城郊种菜的过程,是因为现实中的种菜经历与梦中的菜地记忆形成了紧密呼应:梦中的菜地是记忆中的精神寄托,而现实种菜则是对这种情感的实践与回归。在城郊种菜时,“脚踩充盈的地气”“感知蓬勃的生命”等体验,让作者重新感受到土地与生命的联结,这正是梦中菜地所代表的意义的现实呈现。通过描写翻垦土地、播种期待、见证发芽等具体过程,将“远离自然导致心灵板结”与“回归土地唤醒生命活力”的主旨具象化,使“梦里的菜地”的情感内涵从记忆层面延伸到现实体验,突出了人对自然土地的本能依赖,以及在耕作中获得生命滋养的深刻主题,让主旨表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答案:(1)①被开发商建成楼房;②五年;③体现“我”对菜地感情深厚。(2)C(3)通过列举不同蔬菜发芽出苗的情景,生动展现出种子的旺盛生命力,表现“我”看到菜苗生长时的惊喜与兴奋,也为后文阐述种菜是生命体验作铺垫。(4)作者写去年城郊种菜的经历,是因为梦中的菜地代表着对自然、土地的眷恋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现实中种菜让“我”重新接触土地,获得生命体验,与梦中菜地的记忆相呼应,突出了远离自然会让心灵板结,而回归土地能唤醒生命活力的主旨,让“梦里的菜地”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更具体可感。5.学校将组织校园读书节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读书节活动上,小李负责介绍《朝花夕拾》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在图书馆的哪两个书架上可以找到这两本书?A.当代名家名作B.中国现代文学C.外国小说D.外国散文①《朝花夕拾》B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2)小杨在整理同学写的《骆驼祥子》读书卡片时发现:“作者”一栏未填写:“祥子小传”中部分内容的先后顺序与小说不一致。请你完成填空并按小说的内容重新排序。《骆驼祥子》读书卡片部分内容作品:《骆驼祥子》作者:①老舍祥子小传祥子来自农村,父母双亡。他老实,健壮,坚忍。失去土地后,便进北平城拉车。a祥子带了三匹骆驼逃命,卖了骆驼后病倒,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b祥子省吃俭用,努力干活,希望再买一辆车。车还没买上,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c祥子吸烟、赌博、喝酒,学会了打架。已不能拉车,靠给人送殡来度日。d祥子辛苦干活,用多年积攒的钱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e祥子和虎妞结婚,虎妞给祥子买了辆车。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卖了车,埋葬了她。f祥子一不小心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也被逃兵抢走。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的行尸走肉。②《祥子小传》中部分内容的正确排序是:dfabec(3)在《昆虫记》阅读分享会上,小王引用鲁迅对该书的评价:“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结合引文,谈谈你对“有趣”和“有益”的理解。(60字左右)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答案】(1)①B②C(2)①老舍②dfabec(3)“有趣”体现在作者生动描写蝉脱壳的过程,如“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等表述,充满趣味;“有益”指让读者了解蝉的生长变化知识,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分析】(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散文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所以该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应放在B书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属于外国小说,应放在C书架。(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①《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②祥子的经历为:起初辛苦干活买了新车(d),后被军阀抓去当差车被抢(f),带三匹骆驼逃命并卖骆驼后得绰号(a),接着钱被孙侦探敲诈(b),然后和虎妞结婚,虎妞买车,虎妞难产死后祥子卖车(e),最后祥子堕落,靠送殡度日(c)。(3)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有趣’:行文活泼,语言诙谐,以拟人手法表现蝉的蜕皮过程等。“有益”: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记录蝉的蜕皮过程,体现科学精神;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尊重、敬畏生命的情怀。【解答】答案:(1)①B②C(2)①老舍②dfabec(3)“有趣”体现在作者生动描写蝉脱壳的过程,如“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等表述,充满趣味;“有益”指让读者了解蝉的生长变化知识,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6.作文。生活如多棱镜,折射出万千景象,所以我们看待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石渣基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应用
- 注塑车间质量检查与改进措施
- 小学语文课观摩报告案例集
- 省级中考数学真题解析报告
- 建设工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解析
- 202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亚非文明古国 第2课 古巴比伦王国说课稿 川教版
- 第7课 撇点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书法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 机械设备采购流程标准与控制
-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方案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不孕症规范化诊治流程
- 置业顾问培训方案
- 大厅装饰满堂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1
- 无陪护病房实施方案
- 全髋关节置换术共93张课件
- 检查表和记录表4冶金煤气
- 沪教牛津版五年级上册英语Unit4第2课时教学课件
- CT图像伪影及处理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