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的视觉与听觉》教学设计_第1页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的视觉与听觉》教学设计_第2页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的视觉与听觉》教学设计_第3页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的视觉与听觉》教学设计_第4页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的视觉与听觉》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的视觉与听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立足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苏科版(2024)教材内容,注重知识传授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人体视觉与听觉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素养。2.遵循“从生活到科学、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借助生活中的视觉与听觉现象、直观教具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眼睛和耳朵的复杂结构及功能,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问生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师生互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自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4.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结合常见的视觉和听觉健康问题,如近视、中耳炎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树立健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眼睛和耳朵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认识视觉和听觉是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途径,明确人体各系统协同工作维持生命活动的稳态与平衡。科学思维:借助观察眼睛和耳朵的结构模型、分析视觉与听觉形成示意图,培养归纳概括、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近视形成、耳鸣等生活现象,提升科学解释能力。科学探究:参与“探究瞳孔大小变化与光线强弱的关系”实验,掌握实验设计、操作、现象记录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兴趣与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社会责任:了解近视、远视、中耳炎等视觉和听觉疾病的成因与预防措施,关注自身及他人的视觉、听觉健康;主动向家人和朋友宣传保护视力和听力的知识,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眼睛的结构(角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等)及各部分在视觉形成中的作用。视觉形成的过程(光线进入眼睛、成像、神经传导、视觉产生)。耳朵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在听觉形成中的作用。听觉形成的过程(声音传播、鼓膜振动、神经传导、听觉产生)。2.教学难点理解晶状体的曲度变化如何调节,以实现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过程。掌握视觉形成过程中,光线在眼睛内的传播路径及视网膜成像后神经信号的传导机制。理解听觉形成过程中,声音振动在耳朵内的传递过程及内耳中听觉感受器如何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人体眼球结构模型、耳朵结构模型(展示外耳、中耳、内耳结构)、近视与正常眼对比模型。2.实验材料:手电筒、遮光板、记录表格,用于“探究瞳孔大小变化与光线强弱的关系”实验;音叉、培养皿(内装水),用于演示声音的振动传播。3.多媒体资源:制作包含眼睛和耳朵结构动画、视觉形成动态演示视频、听觉形成示意图、常见视觉和听觉疾病案例(如近视、中耳炎)及预防措施的课件。4.其他材料:印发眼睛和耳朵结构填图练习、视觉与听觉形成过程流程图等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使用;收集生活中与视觉、听觉相关的案例,如近视学生的日常表现、噪音环境对听力的影响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包含丰富视觉元素(如五彩斑斓的花朵、不同形状的建筑)和听觉元素(如鸟鸣、音乐、汽车鸣笛)的短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再睁开眼睛观看,感受视觉和听觉带来的体验。提问引导:“同学们,刚才闭上眼睛时,我们能通过什么感知外界的声音?睁开眼睛后,又能通过什么看到周围的景物呢?大家知道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是如何帮助我们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吗?生活中有些同学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有些同学听力下降,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随后引出本节课主题——人体的视觉与听觉。【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视觉和听觉的作用,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听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知识建立联系,自然导入新课,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新课讲授1.人体的视觉(1)眼睛的结构与功能1.自主学习与观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眼睛的结构”部分内容,同时观察教师展示的眼球结构模型和课件中的眼球结构图片。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眼球是由哪些主要部分组成的?这些结构分别位于眼球的什么位置?”学生自主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眼球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各主要结构名称(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对学生回答不完整或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和纠正。2.分结构讲解功能角膜与虹膜:展示角膜和虹膜的特写图片,提问:“大家知道角膜有什么作用吗?虹膜的颜色因人而异,它又能控制眼球的哪个结构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思考发言,教师总结:角膜无色透明,位于眼球前部,能让光线进入眼球;虹膜有色素,中间的圆孔叫瞳孔,虹膜可以通过收缩和舒张调节瞳孔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球的光线量。瞳孔: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瞳孔大小变化与光线强弱的关系”实验:实验步骤:让学生在明亮环境中注视前方,同桌之间观察并记录对方瞳孔的大小;用遮光板遮挡一侧眼睛,一段时间后移开遮光板,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用手电筒照射眼睛(注意光线不宜过强,时间不宜过长),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明亮环境中瞳孔较小,黑暗环境中瞳孔较大,光线照射时瞳孔缩小。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瞳孔的大小会随光线强弱发生变化,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扩大,从而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保护视网膜免受强光伤害,同时保证在弱光环境下能看清物体。晶状体与玻璃体:展示晶状体和玻璃体的结构图片,提问:“晶状体和玻璃体都是透明的,它们在光线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晶状体像双凸透镜,透明有弹性,能通过曲度变化调节焦距,使不同距离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质,填充在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能支撑眼球,并让光线顺利通过到达视网膜。视网膜与视神经:展示视网膜的结构图片,介绍视网膜上有丰富的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提问:“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有什么功能呢?视神经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3.巩固练习发放眼球结构填图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纠错,教师随机抽查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模型、实验探究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眼睛结构与功能的学习过程,直观感受瞳孔大小的变化,深刻理解各结构的功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2)视觉的形成过程1.示意图分析展示教材中的“视觉形成示意图”,结合示意图逐步提问:“光线首先会进入眼球的哪个结构?经过晶状体等结构后,最终会成像在什么位置?成像后如何形成视觉呢?”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眼睛结构知识,分组讨论视觉形成的过程,各小组代表发言。2.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结合示意图详细讲解视觉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神经信号)。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对神经冲动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形成正立、清晰的视觉。播放视觉形成动态演示动画,再次展示光线传播、成像、神经传导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理解视觉形成过程。3.难点突破: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展示“晶状体调节看远近物体”的动画,提问:“当我们看远处物体和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学生观察动画后思考回答,教师补充讲解: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减弱,使远处物体的像准确成在视网膜上;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增强,使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如果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异常,就可能导致近视或远视。4.案例分析:近视的成因与预防展示近视学生看不清黑板、佩戴眼镜的案例图片,提问:“大家身边有近视的同学吗?近视的同学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呢?近视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近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讨论发言,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总结近视的成因: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看书、看手机),睫状体持续收缩,晶状体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组织学生讨论预防近视的措施,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用眼时间、保证充足的照明、坚持做眼保健操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措施进行整理和补充,强调保护视力的重要性。【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分析、动画演示和案例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视觉形成的完整过程,突破晶状体调节作用这一难点。结合近视的案例,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了解近视的成因与预防措施,培养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2.人体的听觉耳朵的结构与功能1).自主学习与观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耳朵的结构”部分内容,同时观察教师展示的耳朵结构模型和课件中的耳朵结构图片(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耳朵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又包含哪些具体结构呢?”学生自主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出耳朵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结构名称(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对学生回答不完整或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和纠正。2).分部分讲解功能外耳:展示耳郭和外耳道的图片,提问:“耳郭和外耳道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大家可以摸一摸自己的耳郭,感受它的形状。”学生触摸耳郭并思考发言,教师总结:耳郭呈漏斗状,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道,将耳郭收集的声波传递到鼓膜。中耳:展示中耳结构图片,用音叉演示声音的振动:敲响音叉后,将音叉靠近水面,观察水面的振动。提问:“声波到达鼓膜后,会引起什么变化?中耳内的听小骨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发言,教师讲解:声波到达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传递到内耳,听小骨能将鼓膜的振动放大,增强声音的传导效果;鼓室是中耳内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咽鼓管能调节鼓室内的气压,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保证鼓膜正常振动(如咀嚼、吞咽时咽鼓管开放)。内耳:展示内耳结构图片,提问:“内耳中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分别有什么功能呢?”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毛细胞),能感受振动的刺激,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不属于听觉相关结构,但可简要提及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耳朵功能。3).巩固练习发放耳朵结构填图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纠错,教师随机抽查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模型、实验演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耳朵的结构与功能,直观感受声音的振动,理解中耳结构在声音传导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听觉的形成过程1).示意图分析展示教材中的“听觉形成示意图”,结合示意图逐步提问:“声音是如何从外界传递到内耳的?内耳中的听觉感受器接收到刺激后,又如何形成听觉呢?”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耳朵结构知识,分组讨论听觉形成的过程,各小组代表发言。2).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结合示意图详细讲解听觉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通过耳郭收集,经外耳道传递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递到内耳的耳蜗,听小骨将振动放大。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毛细胞)受到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信号)。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对神经冲动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听觉。播放听觉形成动态演示动画,再次展示声音传播、振动传递、神经传导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清晰地理解听觉形成过程。3).案例分析:中耳炎的成因与预防展示中耳炎患者就医的案例图片,提问:“大家听说过中耳炎吗?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它是如何形成的?会对听力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中耳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讨论发言,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总结中耳炎的成因: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当感冒、鼻炎等疾病导致咽部感染时,细菌或病毒可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症,炎症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受损,影响听力。组织学生讨论预防中耳炎的措施,如预防感冒、避免用力擤鼻涕、游泳时防止耳朵进水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措施进行整理和补充,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4).拓展:噪音对听力的危害展示工厂噪音环境、长时间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的图片,提问:“长期处于噪音环境或长时间听高分贝音乐,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什么危害呢?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危害?”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补充讲解:长期噪音刺激会损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建议在噪音环境中佩戴耳塞,听音乐时控制音量和时间,保护听力健康。【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分析、动画演示和案例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听觉形成的完整过程。结合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