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件信息业软件开发与信息安全保障策略TOC\o"1-2"\h\u16887第1章软件信息业概述 3206591.1软件信息业发展历程 359111.2软件信息业现状及趋势 324207第2章软件开发过程管理 484322.1软件开发方法论 454742.1.1瀑布模型 4131802.1.2敏捷开发 472492.1.3迭代开发 4143572.2软件需求分析与管理 4171362.2.1需求收集 495012.2.2需求分析 4242652.2.3需求管理 561112.3软件设计与管理 5261732.3.1设计原则 5190562.3.2设计模式 5152032.3.3设计管理 5116702.4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5283602.4.1测试方法 5284232.4.2测试用例设计 5166982.4.3测试管理 5139482.4.4质量保证 69492第3章软件信息安全保障概述 6308213.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 6170463.2信息安全风险与威胁 6295123.3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624657第4章软件安全开发策略 7217764.1安全需求分析与设计 7224514.2安全编码实践 7122454.3安全测试与评估 816184第五章软件安全防护技术 8250635.1加密技术 8324535.1.1对称加密 8294685.1.2非对称加密 9266795.1.3混合加密 9147745.2认证与授权技术 9320565.2.1认证技术 9274885.2.2授权技术 953265.3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 989685.3.1安全审计 9261725.3.2安全监控 927304第6章软件安全运维管理 10277056.1安全运维体系构建 1041566.1.1运维安全策略制定 10272656.1.2安全运维组织架构 1019066.1.3安全运维管理制度 10290076.2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 10260756.2.1安全事件监测 11218236.2.2安全事件响应 11137346.3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 1119626.3.1安全运维工具 11315296.3.2安全运维平台 1123162第7章软件安全教育与培训 12275937.1安全意识培养 12215127.2安全技能培训 1222987.3安全团队建设 126788第8章软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13103558.1安全管理体系 13317298.1.1组织架构 13314318.1.2制度建设 13324518.1.3员工培训与意识培养 13276518.1.4安全审计与评估 1322028.2技术防护体系 13220178.2.1安全设计 13214288.2.2安全编码 14313778.2.3安全测试 14289388.2.4安全运维 14111738.3法规与标准体系 14174568.3.1法律法规 14312688.3.2国家标准 1439638.3.3行业标准 14184498.3.4企业标准 146639第9章软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 14166779.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1415399.1.1定性评估方法 1453989.1.2定量评估方法 15264429.1.3综合评估方法 15269009.2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 15221319.2.1风险预防策略 15251669.2.2风险转移策略 16323259.2.3风险减轻策略 16310989.3风险监测与预警 16126729.3.1风险监测方法 1619689.3.2风险预警方法 1622732第10章软件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615910.1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趋势 161667210.2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 17572910.3未来信息安全挑战与机遇 17第1章软件信息业概述软件信息业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章将简要介绍软件信息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1.1软件信息业发展历程软件信息业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计算机硬件设备逐渐成熟,软件作为一种独立的产品开始出现。以下是软件信息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初始阶段(1950年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军事领域,软件以定制化开发为主,尚未形成独立的软件产业。(2)发展阶段(1960年代至1970年代):计算机逐渐应用于商业领域,软件产业开始崛起。此时,软件以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和数据库为核心,逐渐形成独立的产业链。(3)成熟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软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此阶段,软件应用领域逐渐拓宽,涵盖了金融、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4)网络时代(2000年代至今):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软件信息业的快速发展,软件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成为趋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软件信息业注入新的活力。1.2软件信息业现状及趋势(1)现状:我国软件信息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目前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市场。同时我国软件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趋势:(1)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信息业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创新点。(2)跨界融合:软件信息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将不断加深,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产业链重构:软件信息业产业链将发生重构,以平台化、服务化为特征的新型商业模式将逐渐成为主流。(4)信息安全:软件信息业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安全保障策略将成为软件信息业的重要研究方向。(5)国际化发展:我国软件信息业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第2章软件开发过程管理2.1软件开发方法论软件开发方法论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开发活动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目前常用的软件开发方法论包括瀑布模型、敏捷开发、迭代开发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软件开发方法论:2.1.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顺序的软件开发过程,将软件开发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成果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整个开发过程像瀑布一样从上至下进行。2.1.2敏捷开发敏捷开发强调快速响应变化、持续交付和客户满意度。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一系列短周期,每个周期称为一个迭代。在迭代中,开发团队完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任务,并交付可用的软件版本。2.1.3迭代开发迭代开发是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完成一部分功能。在迭代过程中,开发团队不断优化和完善软件,最终达到预期的功能和质量要求。2.2软件需求分析与管理软件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明确软件系统的功能、功能和约束等要求。以下是软件需求分析与管理的主要内容:2.2.1需求收集需求收集是指从客户、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取软件需求的原始信息。需求收集的方法包括访谈、问卷调查、用户故事等。2.2.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整理、分析和验证,以明确软件系统的功能、功能和约束等要求。需求分析的方法包括用例分析、数据流分析等。2.2.3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指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对需求进行跟踪、变更和控制的活动。需求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软件需求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2.3软件设计与管理软件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软件的体系结构、模块划分、接口定义等。以下是软件设计与管理的主要内容:2.3.1设计原则设计原则是指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模块化、抽象、封装、低耦合等。2.3.2设计模式设计模式是解决特定问题的通用设计方案。常用的设计模式包括工厂模式、单例模式、策略模式等。2.3.3设计管理设计管理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设计进行跟踪、变更和控制的活动。设计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软件设计的合理性和可维护性。2.4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测试方法和技术,发觉软件中的缺陷和问题,并加以修复。以下是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2.4.1测试方法测试方法是指用于检测软件缺陷和问题的技术。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2.4.2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是指根据软件需求和设计,编写用于测试的案例。测试用例应覆盖软件的所有功能和功能要求。2.4.3测试管理测试管理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测试活动进行跟踪、变更和控制的活动。测试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软件测试的有效性和全面性。2.4.4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指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方法,保证软件质量满足预定的标准和要求。质量保证包括代码审查、设计审查、风险管理等。第3章软件信息安全保障概述3.1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在软件信息业的快速发展中,信息安全已成为一个的议题。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保密性保证信息不被未授权的个体访问;完整性保证信息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不被非法修改;可用性则是指保证信息在需要时能够被授权用户访问。信息安全的基本目标是保护信息系统免受各种威胁,包括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信息安全措施通常包括技术手段、管理策略和法律规范三个层面。技术手段包括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安全协议等;管理策略则涵盖安全政策的制定、员工培训、应急响应计划等;而法律规范则提供了一套行为准则和惩罚机制,以保证信息安全措施得到遵守。3.2信息安全风险与威胁信息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或损害。这些风险可能源自多种威胁,包括但不限于恶意软件、网络攻击、物理损坏、人为错误等。恶意软件是指设计用来破坏、中断或非法获取信息系统的软件,如病毒、木马和勒索软件等。网络攻击则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网络手段,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攻击,如DDoS攻击、SQL注入等。物理损坏包括自然灾害、设备故障等因素导致的硬件损坏。人为错误则涵盖了由于操作不当、配置错误等原因导致的安全事件。为了应对这些威胁,需要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这包括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实施入侵检测系统、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计划等。3.3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是维护信息安全的重要工具。这些法律法规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行为准则,规定了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在中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核心,包括《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护责任,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事件应对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遵守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不仅是法律义务,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软件信息业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第4章软件安全开发策略4.1安全需求分析与设计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安全需求分析与设计是保障软件安全的基础环节。开发团队需通过系统化的安全需求分析方法,明确软件系统的安全目标和需求。这包括但不限于:(1)安全目标界定:确立软件系统必须达到的安全标准,包括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2)威胁建模:通过分析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攻击模式,识别系统可能面临的危险。(3)安全需求文档化:将安全需求详细记录,保证开发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能够遵循这些需求。在安全设计阶段,开发团队应采取以下策略:(1)安全设计原则:应用最小权限原则、防御深度原则等,以降低系统的攻击面。(2)安全架构设计:设计安全的软件架构,保证安全功能在系统中得到合理布局。(3)安全控制措施:实施必要的安全控制措施,如访问控制、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4.2安全编码实践安全编码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旨在减少软件中潜在的安全漏洞。以下是安全编码实践的关键要素:(1)编码标准制定:制定并遵循安全编码标准,包括命名规范、代码结构、错误处理等。(2)代码审查:通过同行审查或自动化工具,定期对代码进行安全审查,及时发觉和修复安全缺陷。(3)安全编码培训:对开发人员进行安全编码培训,提高他们对安全威胁的认识和防范能力。以下措施也是安全编码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输入验证:保证所有输入都经过严格验证,防止注入攻击。(2)错误处理:合理处理程序错误,避免泄露敏感信息。(3)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4.3安全测试与评估安全测试与评估是保证软件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在软件开发周期中,应进行以下安全测试活动:(1)静态代码分析:使用静态分析工具检查代码,识别潜在的安全漏洞。(2)渗透测试:模拟攻击者的行为,对软件系统进行实际攻击尝试,以发觉安全弱点。(3)漏洞扫描:使用自动化工具定期扫描软件系统,发觉已知的安全漏洞。评估软件安全性时,以下方面应得到重视:(1)安全测试结果分析:分析测试结果,确定软件的安全状况,并制定改进措施。(2)风险评估:对发觉的安全漏洞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可能对系统造成的威胁程度。(3)持续监控:建立持续监控机制,保证软件系统在面对新威胁时仍能保持安全性。第五章软件安全防护技术5.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软件安全防护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目的是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在软件信息业中,常用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5.1.1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相同的密钥。常见的对称加密算法有DES、3DES、AES等。对称加密算法具有加密速度快、易于实现的优点,但密钥分发和管理较为困难。5.1.2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对密钥,即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信息,私钥用于解密信息。常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非对称加密算法解决了密钥分发和管理的问题,但加密速度较慢。5.1.3混合加密混合加密是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一种加密方式。在混合加密中,对称加密用于加密数据,非对称加密用于加密对称密钥。这种加密方式既保证了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又解决了密钥分发和管理的问题。5.2认证与授权技术认证与授权技术是保证软件系统合法性和访问控制的关键技术。5.2.1认证技术认证技术用于验证用户的身份。常见的认证技术有密码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生物特征认证等。密码认证是最常见的认证方式,但安全性较低。数字证书认证和生物特征认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实现成本较高。5.2.2授权技术授权技术用于控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常见的授权技术有访问控制列表(ACL)、角色访问控制(RBAC)等。访问控制列表通过定义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来实现访问控制,而角色访问控制通过定义角色和权限之间的关系来实现访问控制。5.3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是保证软件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5.3.1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对系统中的安全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和处理的过程。通过安全审计,管理员可以了解系统的安全状况,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为安全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常见的审计手段有日志审计、数据库审计等。5.3.2安全监控安全监控是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的过程。通过安全监控,管理员可以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降低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常见的监控手段有入侵检测系统(IDS)、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系统(SIEM)等。加密技术、认证与授权技术以及安全审计与监控技术在软件安全防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策略,保证软件系统的安全性。第6章软件安全运维管理6.1安全运维体系构建6.1.1运维安全策略制定在软件安全运维管理中,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运维安全策略。该策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运维人员的安全职责和权限,明确各级别的安全要求;(2)建立运维流程,保证运维操作的可控性和可追溯性;(3)制定运维日志管理规范,保证日志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4)设立运维审计制度,对运维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和定期检查;(5)加强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运维团队的整体安全素质。6.1.2安全运维组织架构安全运维组织架构应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安全运维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运维安全策略;(2)安全运维团队,负责具体执行运维任务,并进行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3)安全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风险评估;(4)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整个组织的信息安全工作。6.1.3安全运维管理制度为保证安全运维管理的有效性,需建立以下管理制度:(1)运维人员管理制度,规范运维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和离职手续;(2)运维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运维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3)运维流程管理制度,保证运维流程的合规性和高效性;(4)运维日志管理制度,规范日志的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5)运维审计管理制度,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6.2安全事件监测与响应6.2.1安全事件监测安全事件监测是发觉和识别安全威胁的关键环节。以下几种方法可用于安全事件监测:(1)网络流量监测,分析网络数据包,发觉异常行为;(2)主机监控,监控主机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行为;(3)日志分析,收集和分析系统、应用和安全的日志信息;(4)安全设备监测,监测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的工作状态。6.2.2安全事件响应安全事件响应是针对已发觉的安全事件进行的应急处理。以下为安全事件响应的几个步骤:(1)确认安全事件,分析事件类型、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2)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包括人员分工、资源调配和操作流程;(3)执行应急响应,包括隔离攻击源、修复漏洞、恢复业务等;(4)事件后期处理,对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改进措施。6.3安全运维工具与平台6.3.1安全运维工具安全运维工具是提高运维工作效率和保障安全的关键。以下几种工具可用于安全运维:(1)日志管理工具,用于日志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2)配置管理工具,用于统一管理和分发配置文件;(3)自动化运维工具,用于自动化执行运维任务;(4)安全审计工具,用于实时监控和记录运维操作。6.3.2安全运维平台安全运维平台是将各类安全运维工具进行整合,实现统一管理、监控和调度。以下为安全运维平台的关键功能:(1)运维任务管理,实现任务分配、执行和监控;(2)安全事件管理,实现事件监测、响应和统计;(3)资产管理,实现资产登记、盘点和监控;(4)日志管理,实现日志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5)报警通知,实现实时报警和通知。第7章软件安全教育与培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安全已成为我国软件信息业的重要课题。为保证软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软件安全教育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从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团队建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7.1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意识是软件安全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保障软件安全的关键。以下是安全意识培养的几个方面:(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培训课程等形式,向员工普及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基本知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2)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在软件开发、测试、运维等环节的安全责任,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3)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安全活动、设立安全奖项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关注安全。7.2安全技能培训安全技能培训是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以下为安全技能培训的几个方面:(1)基础知识培训。针对员工的不同岗位需求,开展网络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使员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2)专业技能培训。针对开发、测试、运维等岗位,开展相应的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员工在各自岗位上的安全能力。(3)实战演练。组织员工参加安全攻防演练、漏洞挖掘等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实战能力。7.3安全团队建设安全团队是保障软件安全的核心力量,以下为安全团队建设的几个方面:(1)明确安全团队职责。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明确安全团队在软件开发、测试、运维等环节的职责,保证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2)选拔优秀人才。选拔具备一定安全知识、技能和责任心的员工加入安全团队,提高安全团队的整体素质。(3)加强团队协作。鼓励安全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安全问题,提高安全团队的工作效率。(4)持续培训与提升。针对安全团队的特点,开展定期的安全技能培训,保证安全团队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通过以上措施,我国软件信息业将逐步构建起完善的软件安全教育与培训体系,为保障软件安全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第8章软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信息安全保障已成为我国软件信息业的重要课题。本章将从安全管理体系、技术防护体系和法规与标准体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软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8.1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软件信息安全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1.1组织架构建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软件信息安全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实施。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应与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等密切配合,形成有效的信息安全组织架构。8.1.2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信息安全政策、信息安全规划、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等,保证信息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8.1.3员工培训与意识培养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保证信息安全制度的贯彻执行。8.1.4安全审计与评估定期进行信息安全审计,评估信息安全风险,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持续提高信息安全水平。8.2技术防护体系技术防护体系是保证软件信息安全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2.1安全设计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信息安全因素,采用安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保证软件本身的安全性。8.2.2安全编码遵循安全编码规范,减少软件漏洞,提高软件的安全性。8.2.3安全测试在软件发布前,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发觉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风险。8.2.4安全运维加强软件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保证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8.3法规与标准体系法规与标准体系是保证软件信息安全的有力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3.1法律法规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软件信息安全的法律责任,为软件信息安全保障提供法律支持。8.3.2国家标准制定和完善软件信息安全国家标准,为软件信息安全提供技术指导。8.3.3行业标准制定软件信息安全行业标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8.3.4企业标准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软件信息安全企业标准,保证信息安全工作的落实。通过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技术防护体系和法规与标准体系,我国软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为软件信息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9章软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9.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保证软件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介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9.1.1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是通过分析风险因素,对风险程度进行主观判断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软件信息安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2)头脑风暴法:组织相关人员,针对软件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讨论,发觉潜在风险。(3)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信息安全事件,总结经验教训,为风险评估提供参考。9.1.2定量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方法是通过收集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概率模型:根据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2)效益分析模型:通过分析风险带来的损失和防范措施的成本,评估风险的经济效益。(3)健康指标法:设定一系列信息安全指标,对软件信息安全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9.1.3综合评估方法综合评估方法是将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对软件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2)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软件信息安全的动态模型,分析风险因素对系统的影响。(3)主成分分析法: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提取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评估。9.2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针对评估出的信息安全风险,本节提出以下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9.2.1风险预防策略(1)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制定严格的软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开发、测试、运维等环节的操作。(2)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员工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3)技术防范:采用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提高软件信息安全防护能力。9.2.2风险转移策略(1)购买信息安全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减轻企业负担。(2)合作伙伴分担:与合作伙伴共同承担信息安全风险,降低自身风险。9.2.3风险减轻策略(1)加强安全监测:对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内容营销自动化工具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畜产品天然成分提取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产品产地直销网络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学前教育机构师资队伍教师培训效果评价与反馈体系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NFV虚拟化在5G网络中的应用场景报告
- 2025年工业节能技术改造资金申请项目申报条件与评估报告
- 2025年教育行业人才流失现状与吸引力建设策略报告
- 2025年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化与直播平台国际化发展商业模式创新报告
-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期中试题(含答案)
- 营养师考试2025年备考实操技能与营养调查模拟试卷
- 缆索起重机检查评分
- 妊娠期并发产前子痫的处理培训课件
- 中国民族史纲要罗佑贤
- 城市道路路名牌设置、管理和维护导则
- 肝性脑病患者护理查房
- JJF(石化)053-2021间隙式湿膜制备器校准规范
- 4.3闭环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教学设计-高中通用技术必修《技术与设计2》
- 2023版设备管理体系标准
- 园林公司管理制度7篇
- 办公家具供货安装、保障实施及售后服务方案
- 《曼陀罗绘画疗愈-初三减压》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