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现代诗教学与课堂示范_第1页
小学现代诗教学与课堂示范_第2页
小学现代诗教学与课堂示范_第3页
小学现代诗教学与课堂示范_第4页
小学现代诗教学与课堂示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现代诗教学:以诗为媒,唤醒儿童的语言与心灵一、引言:为什么要教小学现代诗?现代诗是儿童与世界对话的天然媒介。它以简洁的语言、跳跃的意象、灵动的节奏契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的思维本就充满“诗性”:他们会把风当成“会跑的孩子”,把云看成“棉花糖做的船”,把妈妈的手比作“温暖的太阳”。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感知与审美启蒙的关键期,现代诗教学的核心不是“教写诗的技巧”,而是唤醒儿童对语言的敏感、对生活的感知,以及用诗意方式表达情感的能力。正如诗人金波所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现代诗教学的任务,是让这份“天生的诗性”不被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淹没,而是慢慢生长,成为伴随一生的审美底色。二、小学现代诗教学的核心理念(一)儿童本位: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现代诗的选择需贴近儿童的生活场景与心理状态。例如:低年级:选写“玩具”“零食”“游戏”的诗,如圣野的《雪孩子》、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丢失的气球》;中年级:选写“亲情”“伙伴”“自然”的诗,如金波的《妈妈的爱》、林良的《小太阳》;高年级:选写“成长”“梦想”“哲思”的诗,如顾城的《一代人》(改编版)、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化版)。关键原则:避免选择过于抽象、晦涩的作品(如成人化的“乡愁”“孤独”),而是让儿童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诗意——比如“作业本上的红叉”“校门口的煎饼摊”“课间十分钟的追逐”,这些具体的生活碎片,才是儿童最易共鸣的“诗料”。(二)诗性启蒙:从“感受”到“表达”现代诗教学的重点不是“分析修辞手法”,而是引导儿童感受诗中的“情”与“趣”,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传递这种体验。例如:读《风》(叶圣陶):“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可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看见’过风?比如风把你的帽子吹跑时,风把妈妈的裙子吹起来时,你觉得风像什么?”读《小蚂蚁的歌》(金波):“小蚂蚁,小蚂蚁,你扛着一粒米,要到哪里去?”可让学生模仿小蚂蚁的语气回答:“我要把米带回家,给我的妈妈吃。”或“我要把米藏起来,等冬天的时候吃。”核心逻辑:诗是“情感的外化”,儿童的表达不需要“正确”,但需要“真实”——哪怕是“妈妈的唠叨像蚊子叫”“数学题像拦路虎”,都是值得肯定的诗意表达。(三)对话生成:文本、儿童与生活的联结现代诗教学不是“教师讲诗”,而是搭建“文本-儿童-生活”的对话桥梁。例如:教《秋天的雨》(陶金鸿):“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可让学生联想:“你有没有用‘钥匙’打开过什么?比如妈妈的化妆盒,爷爷的工具箱,或者秋天的果园?”教《花的学校》(泰戈尔):“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可带学生到校园里观察:“下雨的时候,东风吹过操场,吹过梧桐树,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像不像口笛?”重要方法:用“情境化问题”替代“知识性问题”。比如不说“这首诗用了什么比喻?”,而是说“读了这句话,你想起了自己的什么经历?”;不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而是说“读了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三、小学现代诗教学的具体策略(一)文本选择:“三贴近”原则1.贴近儿童生活:选写“校园”“家庭”“游戏”等场景的诗,如《课间十分钟》(徐鲁)、《妈妈的手》(金波);2.贴近儿童语言:选用口语化、有重复节奏的诗,如《小雨点》(圣野)“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笑哈哈;落在池塘里,鱼儿摇尾巴”;3.贴近儿童思维:选有“幻想”“童趣”的诗,如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简化版)、《我想》(高洪波)“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牵着万缕阳光,悠呀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二)情境创设:让诗“活”起来1.感官唤醒法:用声音、图像、实物等调动儿童的感官,例如:教《春天的消息》(金波):播放小鸟的叫声、流水的声音,展示桃花、嫩芽的图片,让学生“闻一闻春天的味道”“摸一摸春天的温度”;教《雪》(鲁迅):用棉花模拟雪,让学生用手接“雪”,感受“雪的柔软”,然后问:“雪落在手心里,你觉得它像什么?”2.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体验诗中的情感,例如:教《小蜗牛》(林良):“小蜗牛,慢慢爬,爬过草地,爬过篱笆,爬到树上,看看春天的花。”让学生模仿小蜗牛“慢慢爬”的动作,一边爬一边说:“我是小蜗牛,我要去看春天的花,虽然慢,但我会坚持。”教《妈妈的爱》(刘丙钧):“妈妈的爱,像春天的风,吹得我暖暖的;妈妈的爱,像夏天的雨,淋得我甜甜的。”让学生扮演“妈妈”,给“孩子”盖被子、擦眼泪,然后说:“我是妈妈,我的爱像春天的风,暖暖的。”(三)语言实践:从“模仿”到“创造”1.结构模仿:选择有重复结构的诗,让学生模仿创作,例如:金波《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会飘到哪里去?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玩游戏;飘到广场上,变成一朵花,给小朋友们添乐趣;飘到妈妈的脸上,亲亲她,然后快乐地融化。”可引导学生模仿:“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会飞到哪里去?飞到树上,给大树唱首歌;飞到花园里,给花儿跳个舞;飞到妈妈的窗前,叫她起床,然后快乐地飞走。”圣野《欢迎小雨点》:“欢迎小雨点,来到花园里,花儿张嘴巴,喝得饱饱的;欢迎小雨点,来到池塘里,鱼儿跳起来,溅起小水花;欢迎小雨点,来到田野里,禾苗弯弯腰,长得高高的。”可让学生续写:“欢迎小雨点,来到______,______,______。”2.意象转换: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普通事物”转化为“诗的意象”,例如:问:“妈妈的头发像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像瀑布”“像黑色的丝带”“像春天的柳枝”;问:“数学题像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像拦路虎”“像迷宫”“像甜甜的糖果(因为解出来很开心)”;问:“课间十分钟像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像小鸟飞出笼子”“像快乐的小火车”“像彩虹一样短暂但美丽”。3.生活诗化:让学生用诗记录生活中的“小美好”“小烦恼”,例如:“早上的早餐,是妈妈煮的鸡蛋,像小太阳,暖得我心里甜甜的。”(记录“温暖”)“今天考试没考好,眼泪像小雨点,落在作业本上,把字都弄湿了。”(记录“烦恼”)“课间和小朋友玩跳绳,绳子像小蛇,甩得呼呼响,我们跳得像小兔子,笑得像花儿。”(记录“快乐”)四、课堂示范:以《我们去看海》(金波)为例(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体会“海”的意象之美;2.联系生活经验,表达对“海”的想象与情感;3.尝试用“我们去看______”的结构创作诗歌。(二)教学过程1.导入:唤醒对“海”的记忆(5分钟)播放大海的视频(海浪声、海鸥声、孩子们的笑声),展示海边的图片(沙滩、贝壳、浪花);提问:“你们见过海吗?海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海,你会选什么?”(预设:蓝色、大、热闹、温柔)2.读诗:感受诗歌的节奏(10分钟)老师范读:“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耳边已响起海浪的声音。”(注意节奏:“走啊,一起走”读得轻快,“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读得温柔,“耳边已响起海浪的声音”读得有画面感);学生齐读:跟着老师的节奏,读准“走啊”“一起走”的语气;分组读:男生读“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女生读“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耳边已响起海浪的声音”;个别读:请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预设:“海是蓝色的课本”因为海有很多知识;“海的胸怀如此宽大”因为海能装下很多东西)。3.品诗:联结生活与想象(15分钟)提问:“诗里说‘海是蓝色的课本’,为什么?”(预设:海有很多鱼、贝壳、珊瑚,还有潮汐、海浪,像课本一样有很多知识);拓展:“如果海是‘蓝色的课本’,你想从里面学到什么?”(预设:“我想知道鱼是怎么睡觉的”“我想知道贝壳里有没有珍珠”);情境想象:“如果我们去看海,你会做什么?”(预设:“我会捡贝壳,把它们做成项链送给妈妈”“我会踩浪花,让浪花打湿我的裙子”“我会听海浪的声音,像妈妈的催眠曲”)。4.写诗:从“看海”到“看世界”(10分钟)出示创作支架:“我们去看______,______(景物)像______(比喻),我们______(动作),______(感受)。”;示例:“我们去看山,山像绿色的巨人,我们爬上去,看更远的地方,风把我们的头发吹起来,像小鸟的翅膀。”;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用具体的意象(如“山”“云”“花”)和真实的感受(如“开心”“温暖”“好奇”);展示分享:请学生读自己的诗,老师给予肯定(如“你的‘山像绿色的巨人’很有想象力!”“你的‘踩浪花’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三)教学延伸1.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诗配上音乐,在班级里朗诵;2.诗歌手抄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和自己写的诗做成手抄报,贴在教室的墙上;3.给诗人写封信:让学生给喜欢的现代诗人(如金波、圣野)写一封信,表达自己读诗的感受;4.户外写诗:带学生去校园里的花园、操场,观察花、草、树,然后写一首关于“校园的诗”。五、评价与反思:让诗心持续生长(一)评价原则:多元、鼓励、过程导向多元评价:不仅看“写得好不好”,还要看“有没有自己的感受”“有没有想象力”;鼓励为主:用具体的表扬代替笼统的“好”,如“你的‘妈妈的手像棉花’很贴切,让我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柔!”“你的‘数学题像拦路虎’很有趣,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过程导向:记录学生的创作过程(如草稿、修改稿、朗诵视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二)反思:避免陷入“功利化”误区不要把现代诗教学变成“修辞手法训练”:比如教《秋天的雨》,不要只讲“比喻”“拟人”,而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雨”带来的温柔与生机;不要要求学生“写得像诗人”:儿童的诗不需要“成熟”,但需要“真实”——哪怕是“我讨厌吃胡萝卜,它像木头一样硬”,也是值得肯定的;不要忽略“读诗”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听、多读好的现代诗,比“多写”更重要——因为“读”是“写”的源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