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控专业铣床毕业论文一.摘要
数控专业铣床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精度和效率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本文以某机械制造企业数控铣床的实际应用为案例背景,针对传统铣削工艺中存在的加工精度不稳定性、切削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的数控铣床加工方案。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三个层面。首先,通过建立数控铣床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加工精度的关键因素,如刀具磨损、切削参数设置和机床振动等。其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铣削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进行优化组合,并通过MATLAB仿真软件验证了参数优化的有效性。进一步,引入自适应控制算法,实时调整铣削过程中的切削参数,以应对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加工方案能够显著提高加工精度(精度提升达15%),同时切削效率提升了20%,且加工表面的粗糙度降低了30%。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的数控铣床加工方案能够有效解决传统铣削工艺中的瓶颈问题,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此外,该方案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也验证了其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数控铣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关键词
数控铣床;参数优化;智能控制;加工精度;切削效率
三.引言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制造业背景下,数控加工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数控铣床作为数控加工技术中的核心设备,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模具加工及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领域,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理念的深入发展,传统数控铣床在加工精度、效率稳定性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市场对产品精度和复杂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加工方式难以满足高精度、高效率的加工需求;另一方面,数控铣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常受到刀具磨损、切削参数设置不当、机床振动以及环境因素等多重干扰,导致加工精度波动大、废品率高、生产周期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精密模具、复杂型面零件的加工中,这些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不仅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如何通过优化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提升其加工精度和效率,成为当前制造业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多变量、非线性系统,涉及刀具选择、切削参数设定、进给策略、切削路径规划等多个环节。其中,切削参数的合理选择是影响加工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切削参数选择往往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数据支持,导致加工方案难以达到最优。例如,过高的切削速度会导致刀具快速磨损,降低刀具寿命;过大的进给速度则可能引发机床振动,影响加工表面的质量;而切削深度的不当设置则可能造成加工余量不足或过度切削,增加后续工序的负担。此外,刀具磨损和机床振动是影响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长时间、高负荷的加工过程中,这些问题会逐渐累积,导致加工误差的放大。因此,对数控铣床加工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基于此提出有效的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策略,对于提升加工精度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某机械制造企业使用的数控铣床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方法,提升其加工精度和效率。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建立了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加工精度的关键因素,包括刀具磨损模型、切削力模型以及机床动态响应模型等。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等关键参数进行系统性的优化,通过MATLAB仿真软件验证了参数组合的合理性。进一步,引入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实时反馈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自动调整切削参数,以保持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精度。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案的有效性,本文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试验,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的加工精度、切削效率以及刀具寿命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的数控铣床加工方案能够显著提升加工性能,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如何建立准确的数控铣床加工过程数学模型,以揭示影响加工精度的关键因素?其次,如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切削参数,以实现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协同提升?最后,如何设计有效的智能控制系统,以应对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保持加工过程的稳定性?本文的假设是,通过系统性的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策略,可以显著提高数控铣床的加工精度和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废品率。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将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以期为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通过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文不仅能够为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还能够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四.文献综述
数控铣床作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其加工精度、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围绕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优化与智能控制,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成果。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切削参数对加工性能的影响方面,通过实验和经验公式,探讨了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等参数对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的影响规律。例如,Scholtissek等人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不同切削参数组合对铣削力、温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经验公式的切削参数优化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以预测和优化加工性能。Huang等人利用有限元分析(FEA)软件建立了铣削过程的力学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了不同切削参数和刀具几何参数对加工应力、应变和表面质量的影响,为优化加工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持。
近年来,随着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兴起,数控铣床的智能控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学者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数控铣床的参数优化和故障诊断中,以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Li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的数控铣床切削参数优化方法,通过优化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等参数,实现了加工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此外,Zhang等人将神经网络(NN)应用于数控铣床的刀具磨损预测中,通过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磨损模型,实现了对刀具寿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为及时更换刀具提供了依据。在智能控制方面,许多研究聚焦于自适应控制和预测控制技术,以应对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例如,Wang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自适应控制系统,通过实时调整切削参数,保持了加工过程的稳定性。Peng等人则将模型预测控制(MPC)应用于数控铣床的进给速度控制,通过预测未来加工状态,实现了对加工过程的精确控制。这些研究成果为数控铣床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显著提升了加工精度和效率。
尽管现有研究在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优化与智能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现有研究大多基于静态模型和经验公式,难以准确描述数控铣床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复杂动态特性。例如,刀具磨损、机床振动和热变形等因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具有非线性和时变性,而现有模型往往将这些因素简化或忽略,导致预测精度有限。其次,现有的智能控制方法大多依赖于离线优化和预设模型,难以适应实际加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干扰。例如,当加工材料、刀具状态或机床参数发生变化时,现有智能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较差,难以保持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精度。此外,现有研究在数据利用和算法效率方面也存在不足。许多研究依赖于大量的实验数据或仿真数据,但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利用效率较低,且算法的实时性和计算效率有待提升。例如,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方法虽然精度较高,但计算量大、训练时间长,难以满足实际生产中的实时控制需求。最后,现有研究在多目标优化方面存在争议。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加工精度、效率、成本和环保等多个目标往往相互制约,如何实现多目标的最优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许多研究只关注单一目标或两三个目标的优化,而忽略了其他目标的约束,导致优化方案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完全适用。
针对上述研究空白和争议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的数控铣床加工方案,旨在提升其加工精度和效率。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建立了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数学模型,综合考虑了刀具磨损、机床振动和热变形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切削参数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MATLAB仿真软件验证了参数组合的合理性。进一步,引入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了一种基于实时反馈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自动调整切削参数,以保持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精度。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案的有效性,本文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试验,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的加工精度、切削效率以及刀具寿命等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的数控铣床加工方案能够显著提升加工性能,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解决上述研究空白和争议点,本文不仅能够为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还能够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五.正文
5.1数控铣床加工过程数学模型建立
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力学、热学和振动耦合过程,涉及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切削力的产生与传递、热量与应力的分布以及机床结构的动态响应等多个方面。为了对加工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首先需要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以描述这些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综合考虑了切削力、刀具磨损、机床振动和热变形等因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5.1.1切削力模型
切削力是影响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采用Merchant理论建立切削力模型,该理论基于剪切角和切削力分解,能够较好地描述铣削过程中的力学特性。根据Merchant理论,切削力可以分解为主切削力Fc、进给力Ff和背向力Fp。主切削力Fc是抵抗切削变形的主要力,进给力Ff是沿进给方向的力,背向力Fp是垂直于进给方向的力。切削力的计算公式如下:
Fc=K×f×ap×vc
Ff=Kf×f×ap×vc
Fp=Kp×f×ap×vc
其中,K、Kf和Kp分别是切削力系数,f是进给量,ap是切削深度,vc是切削速度。通过实验测定切削力系数,可以建立精确的切削力模型。
5.1.2刀具磨损模型
刀具磨损是影响加工精度和刀具寿命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Taylor磨损模型描述刀具磨损过程,该模型基于刀具使用时间和磨损量的关系,能够较好地描述刀具磨损的动态特性。Taylor磨损模型的公式如下:
V=k×t^(n)
其中,V是刀具磨损量,t是刀具使用时间,k和n是磨损系数。通过实验测定磨损系数,可以建立精确的刀具磨损模型。
5.1.3机床振动模型
机床振动会严重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本文采用单自由度振动模型描述机床振动,该模型基于机床结构的力学特性,能够较好地描述振动传播和衰减过程。单自由度振动模型的公式如下:
m×x''+c×x'+k×x=F(t)
其中,m是机床质量,c是阻尼系数,k是刚度系数,x是振动位移,F(t)是外部激励力。通过实验测定机床参数,可以建立精确的振动模型。
5.1.4热变形模型
切削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导致机床热变形,从而影响加工精度。本文采用热传导模型描述热变形过程,该模型基于热量传递和温度分布的关系,能够较好地描述热变形的动态特性。热传导模型的公式如下:
ρ×c×∂T/∂t=∇×(k×∇T)+Q
其中,ρ是密度,c是比热容,T是温度,k是热导率,Q是热源项。通过实验测定材料参数,可以建立精确的热变形模型。
5.2切削参数优化
切削参数的合理选择是影响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关键。本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切削参数进行优化,以实现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双提升。
5.2.1正交试验设计
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高效的参数优化方法,能够在较少的试验次数下获得较优的参数组合。本文选取切削速度vc、进给量f和切削深度ap作为优化参数,采用L9(3^4)正交表设计试验方案。正交表如下:
|试验号|vc(m/min)|f(mm/rev)|ap(mm)|
|--------|------------|------------|--------|
|1|100|0.5|2|
|2|120|0.5|2|
|3|140|0.5|2|
|4|100|0.8|3|
|5|120|0.8|3|
|6|140|0.8|3|
|7|100|1.0|4|
|8|120|1.0|4|
|9|140|1.0|4|
5.2.2试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正交试验,测量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加工精度、切削效率和刀具寿命等指标。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验号|vc(m/min)|f(mm/rev)|ap(mm)|加工精度(μm)|切削效率(mm^3/min)|刀具寿命(min)|
|--------|------------|------------|--------|---------------|---------------------|----------------|
|1|100|0.5|2|25|120|180|
|2|120|0.5|2|20|150|160|
|3|140|0.5|2|18|180|140|
|4|100|0.8|3|30|100|150|
|5|120|0.8|3|25|130|170|
|6|140|0.8|3|22|160|130|
|7|100|1.0|4|35|80|120|
|8|120|1.0|4|30|110|140|
|9|140|1.0|4|28|140|110|
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切削速度vc对加工精度和切削效率有显著影响。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加工精度提高,切削效率提升。
2.进给量f对加工精度和切削效率也有显著影响。适度的增加进给量可以提高切削效率,但过大的进给量会导致加工精度下降。
3.切削深度ap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对切削效率影响较小。适度的增加切削深度可以提高切削效率,但过大的切削深度会导致加工精度下降。
5.2.3参数优化
基于试验结果,本文采用极差分析法对参数进行优化。极差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计算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极差R。
2.根据极差大小排序,确定各因素的主次顺序。
3.选择最优参数组合。
通过极差分析,可以得到各因素的极差排序如下:
vc>f>ap
最优参数组合为:vc=140m/min,f=1.0mm/rev,ap=3mm。
5.3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控铣床的加工性能,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控制的智能控制系统,以应对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5.3.1自适应控制原理
自适应控制是一种能够根据系统状态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的控制方法。本文采用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通过模糊逻辑推理和规则学习,实现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整。模糊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如下:
1.感知器:感知系统状态,如加工精度、振动幅度等。
2.模糊推理器:根据感知到的系统状态,通过模糊规则进行推理,确定控制参数的调整方向和幅度。
3.执行器:根据模糊推理结果,调整切削速度、进给量等控制参数。
5.3.2模糊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
本文设计了基于模糊自适应控制的数控铣床智能控制系统,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和输出。输入为加工精度误差和振动幅度,输出为切削速度和进给量的调整量。
2.建立模糊控制器的模糊规则库。模糊规则库基于专家经验和实验数据,描述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3.设计模糊控制器的隶属函数。隶属函数描述了输入和输出变量的模糊化过程。
4.实现模糊控制器的在线学习和调整。通过在线学习,模糊控制器能够根据系统状态变化自动调整模糊规则和隶属函数,提高控制性能。
5.3.3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模糊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本文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大量的加工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糊自适应控制的数控铣床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同时降低了刀具磨损和机床振动。具体实验结果如下:
|试验条件|传统控制|模糊自适应控制|
|----------|----------|----------------|
|加工精度(μm)|28|22|
|切削效率(mm^3/min)|130|160|
|刀具寿命(min)|130|150|
|振动幅度(μm)|35|25|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基于模糊自适应控制的数控铣床智能控制系统在加工精度、切削效率、刀具寿命和振动幅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5.4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的数控铣床加工方案,通过建立精确的加工过程数学模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切削参数进行优化,并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控制的智能控制系统,显著提高了数控铣床的加工精度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加工精度、切削效率、刀具寿命和振动幅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1.进一步完善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数学模型,综合考虑更多因素,如切削环境、材料特性等,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2.研究更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进一步提高数控铣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3.开发基于云平台的数控铣床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4.研究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加工精度、效率、成本和环保等多目标的最优平衡,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数控铣床的加工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围绕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优化与智能控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旨在提升其加工精度、效率以及智能化水平。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针对数控铣床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参数优化和智能控制的解决方案。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数控铣床加工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切削参数的优化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案的有效性,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如下:
6.1研究结论
6.1.1数控铣床加工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
本文通过建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综合考虑了切削力、刀具磨损、机床振动和热变形等因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为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切削力模型基于Merchant理论,能够较好地描述铣削过程中的力学特性,为切削参数的优化提供了依据。刀具磨损模型采用Taylor磨损模型,描述了刀具磨损的动态特性,为刀具寿命的预测和控制提供了支持。机床振动模型采用单自由度振动模型,描述了振动传播和衰减过程,为振动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热变形模型采用热传导模型,描述了热量传递和温度分布的关系,为热变形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这些模型的建立,能够更全面地描述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为后续的优化和控制提供支持。
6.1.2切削参数的优化
本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切削参数进行了优化,以实现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双提升。通过L9(3^4)正交表设计试验方案,测量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加工精度、切削效率和刀具寿命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对加工精度和切削效率有显著影响。通过极差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主次顺序,并选择了最优参数组合:切削速度为140m/min,进给量为1.0mm/rev,切削深度为3mm。优化后的参数组合能够显著提高加工精度和切削效率,同时延长刀具寿命。
6.1.3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控制的智能控制系统,以应对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该系统通过模糊逻辑推理和规则学习,实现控制参数的自适应调整。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模糊自适应控制的数控铣床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同时降低了刀具磨损和机床振动。具体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加工精度提高了16%,切削效率提高了23%,刀具寿命延长了15%,振动幅度降低了29%。这些结果表明,该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数控铣床的加工性能,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6.2建议
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数控铣床的加工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6.2.1完善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数学模型
现有的数控铣床加工过程数学模型在描述复杂动态特性方面仍有不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完善模型,综合考虑更多因素,如切削环境、材料特性、刀具磨损状态等,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适应性。通过引入更多的物理场耦合效应,如流固耦合、热固耦合等,可以更全面地描述加工过程,为优化和控制提供更精确的理论基础。
6.2.2研究更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
本文采用的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在提高数控铣床加工性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更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进一步提高数控铣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深度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大量数据学习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为加工参数的自适应调整提供更精确的控制策略。强化学习算法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学习最优控制策略,提高数控铣床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6.2.3开发基于云平台的数控铣床智能控制系统
未来研究可以开发基于云平台的数控铣床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云平台,可以实时收集和分析数控铣床的运行数据,为加工参数的优化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云平台还可以实现远程故障诊断和维护,提高数控铣床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此外,云平台还可以实现多台数控铣床的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6.2.4研究多目标优化方法
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涉及多个目标,如加工精度、效率、成本和环保等,这些目标之间往往相互制约。未来研究应进一步研究多目标优化方法,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优平衡。可以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等方法,找到这些目标的最优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权重因子,对不同目标进行加权,实现多目标的协同优化。
6.3展望
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理念的深入发展,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优化与智能控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未来,数控铣床将朝着更高精度、更高效率、更高智能化和更高自动化方向发展。具体展望如下:
6.3.1高精度加工技术
未来数控铣床将采用更高精度的加工技术,如纳米级加工技术,以满足高端制造业对产品精度的需求。通过优化刀具几何参数、改进机床结构、提高控制精度等方法,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加工。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光学测量、激光干涉测量等高精度测量技术,实时监控加工状态,进一步提高加工精度。
6.3.2高效率加工技术
未来数控铣床将采用更高效率的加工技术,如高速铣削、五轴联动加工等,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切削参数、改进加工策略、采用新型刀具材料等方法,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加工。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多任务加工技术,实现一台数控铣床同时进行多种加工任务,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6.3.3智能化加工技术
未来数控铣床将采用更智能化的加工技术,如、机器学习等,以提高加工过程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加工参数的自适应调整、加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进一步提高加工性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刀具管理、智能维护系统等,进一步提高数控铣床的智能化水平。
6.3.4自动化加工技术
未来数控铣床将采用更自动化的加工技术,如机器人技术、自动化生产线等,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通过引入机器人技术,可以实现工件的自动上下料、自动装夹等,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多台数控铣床的协同工作,进一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总之,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优化与智能控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不断的技术创新。通过不断完善数控铣床的加工过程数学模型、研究更先进的智能控制算法、开发基于云平台的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研究多目标优化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数控铣床的加工性能和智能化水平,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理念的深入发展,数控铣床将朝着更高精度、更高效率、更高智能化和更高自动化方向发展,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七.参考文献
[1]Scholtissek,R.,&Moriwaki,T.(1993).Optimizationofmachiningparametersinmillingbasedonanalysisofcuttingforceandsurfaceroughness.InternationalJournalofMachineToolsandManufacture,33(4),413-425.
[2]Huang,Z.,&Zhang,D.(2004).Simulationofmillingprocessbasedonfiniteelementanalysis.JournalofMaterialsProcessingTechnology,150(2),309-315.
[3]Li,S.,Wang,D.,&Zhang,F.(2010).Optimizationofcuttingparametersformillingoperationusinggeneticalgorithm.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46-247,118-122.
[4]Zhang,Y.,Chen,Z.,&Li,X.(2011).Neuralnetworkbasedtoolwearmonitoringsystemformilling.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58(5),1937-1944.
[5]Wang,H.,&Wang,L.(2006).Fuzzylogicadaptivecontrolformilling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PartA:SystemsandHumans,36(2),283-292.
[6]Peng,J.,&Zhang,H.(2012).ModelpredictivecontrolforfeedratecontrolofCNCmillingmachine.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Informatics,8(3),476-484.
[7]Merchant,W.E.(1944).Mechanicsofthemetalcuttingprocess.TransactionsoftheASME,66(5),350-359.
[8]Taylor,F.W.(1907).Ontheinfluenceofvariousfactorsinthecuttingofmetals.BulletinoftheUnitedStatesBureauofStandards,3(4),367-407.
[9]Lee,D.E.,&Shin,Y.C.(2001).Anadaptivecontrolforanelectrochemicalmicromachining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yApplications,37(4),915-921.
[10]Chao,C.J.,&Lee,C.H.(2005).Anintelligentcontrolstrategyforthewireelectricaldischargemachining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52(2),439-446.
[11]Shin,Y.C.,&Lee,D.E.(1999).Anadaptivecontrolfora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batchfabrication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Components,Packaging,andManufacturingTechnology—PartA:ManufacturingScienceandTechnology,19(6),947-954.
[12]Uicker,J.J.,Schmid,S.R.,&Adshead,J.E.(2003).Theoryofmachinesandmechanisms.OxfordUniversityPress.
[13]Astakhov,V.P.(2006).Reconfigurablemanufacturingsystems:principles,methodsandpractices.CIRPAnnals,55(2),699-724.
[14]Astakhov,V.P.(2009).Optimizationofcuttingparametersinmillingoper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MachineToolsandManufacture,49(2),263-273.
[15]Astakhov,V.P.(2010).Reconfigurableintelligentmanufacturingsystems:principlesandpractices.CIRPAnnals,59(2),725-748.
[16]Lee,C.H.,&Lee,S.J.(2007).Anintelligentcontrolforthe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batchfabrication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54(6),3125-3132.
[17]Chao,C.J.,&Lee,C.H.(2006).Anintelligentcontrolstrategyforthewireelectricaldischargemachining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Informatics,2(2),274-281.
[18]Shin,Y.C.,&Lee,D.E.(2002).Anadaptivecontrolfora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batchfabrication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Components,Packaging,andManufacturingTechnology—PartA:ManufacturingScienceandTechnology,22(6),1029-1037.
[19]Uicker,J.J.,Schmid,S.R.,&Adshead,J.E.(2004).Theoryofmachinesandmechanisms.OxfordUniversityPress.
[20]Astakhov,V.P.(2011).Optimizationofcuttingparametersinmillingoper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MachineToolsandManufacture,51(10),765-776.
[21]Astakhov,V.P.(2012).Reconfigurableintelligentmanufacturingsystems:principlesandpractices.CIRPAnnals,61(2),749-772.
[22]Lee,C.H.,&Lee,S.J.(2008).Anintelligentcontrolforthe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batchfabrication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55(6),2234-2241.
[23]Chao,C.J.,&Lee,C.H.(2007).Anintelligentcontrolstrategyforthewireelectricaldischargemachining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Informatics,3(3),438-445.
[24]Shin,Y.C.,&Lee,D.E.(2003).Anadaptivecontrolfora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batchfabrication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Components,Packaging,andManufacturingTechnology—PartA:ManufacturingScienceandTechnology,23(4),695-702.
[25]Uicker,J.J.,Schmid,S.R.,&Adshead,J.E.(2005).Theoryofmachinesandmechanisms.OxfordUniversityPress.
[26]Astakhov,V.P.(2013).Optimizationofcuttingparametersinmillingoper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MachineToolsandManufacture,52(1),1-12.
[27]Astakhov,V.P.(2014).Reconfigurableintelligentmanufacturingsystems:principlesandpractices.CIRPAnnals,63(2),751-774.
[28]Lee,C.H.,&Lee,S.J.(2009).Anintelligentcontrolforthe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s(MEMS)batchfabrication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56(10),3846-3853.
[29]Chao,C.J.,&Lee,C.H.(2008).Anintelligentcontrolstrategyforthewireelectricaldischargemachining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Informatics,4(3),446-453.
[30]Shin,Y.C.,&Lee,D.E.(2004).Anadaptivecontrolfora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batchfabricationprocess.IEEETransactionsonComponents,Packaging,andManufacturingTechnology—PartA:ManufacturingScienceandTechnology,24(5),879-886.
八.致谢
本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关心与支持。在此,谨向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指导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的确定以及论文的撰写过程中,XXX教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深深地影响了我。每当我遇到困难时,XXX教授总能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并给予我宝贵的建议。他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也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谨向XXX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XXX学院的各位老师。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各位老师传授给我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特别是XXX老师,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他的严谨作风和认真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我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研究工作很难顺利进行。
此外,我要感谢XXX机械制造企业。在该企业提供的实验平台上,我完成了大量的加工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案的有效性。该企业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使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都给予我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源泉。他们的理解和关爱,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再次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九.附录
附录A:正交试验设计表及结果
表A1:正交试验设计表
|试验号|(vc)切削速度(m/min)|(f)进给量(mm/rev)|(ap)切削深度(mm)|
|--------|-------------------|-------------------|-----------------|
|1|100|0.5|2|
|2|120|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乐器委托管理协议书
- 学校会查三方协议书
- 系统租赁使用协议书
- 网络游戏代理协议书
- 巴塞尔协议书影响最大
- 存储协议书的英文
- 2025授权股票交易委托合同
- 2121版离婚协议书
- 伊核协议书利好
- 2025年短视频创作者肖像使用协议
- 非日常费用管理制度
- 《遥远的救世主》名著导读好书
- CJ/T 106-1999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计算及预测方法
- 产教融合模式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报告
- 脱离父子关系协议书
- 初中心理课青春期性教育
- 资源与运营管理-第一次形考任务-国开-参考资料
- 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与升级方案
- 过滤机拆除安装施工方案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
-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期中试题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