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T服务行业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TOC\o"1-2"\h\u26929第一章: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概述 3244701.1平台定义与作用 3221201.2平台发展历程 3121951.3平台发展趋势 318378第二章:服务管理体系 4156112.1服务管理策略 4268532.1.1策略概述 4136652.1.2策略实施 4182262.2服务管理流程 4133452.2.1流程概述 4116772.2.2流程实施 5189482.3服务管理工具 5156582.3.1工具概述 586612.3.2工具实施 513297第三章:服务台管理 635743.1服务台功能与作用 673663.2服务台组织架构 6286473.3服务台流程优化 613636第四章:事件管理 7124504.1事件分类与处理 713034.2事件响应与解决 8310354.3事件报告与分析 814522第五章:问题管理 954175.1问题识别与分类 989675.2问题分析与解决 9297255.3问题预防与改进 109279第六章:变更管理 10121196.1变更请求处理 10272676.1.1变更请求的提交 10222296.1.2变更请求的审批 10242686.1.3变更请求的分类与优先级 10114776.2变更实施与控制 11273606.2.1变更实施计划 11272596.2.2变更实施过程监控 11265976.2.3变更实施记录 11160326.3变更评估与反馈 11170156.3.1变更评估 11136.3.2变更反馈 1121516.3.3变更闭环管理 115817第七章:配置管理 11300997.1配置项管理 11316797.1.1配置项定义 111287.1.2配置项分类 12281917.1.3配置项识别 12114067.1.4配置项维护 12108987.2配置库管理 12222717.2.1配置库定义 1299787.2.2配置库分类 1274787.2.3配置库维护 1356727.3配置变更管理 13117267.3.1配置变更定义 13243457.3.2配置变更流程 1390777.3.3配置变更控制 1319159第八章:服务级别管理 14163168.1服务级别协议制定 1416948.1.1概述 14197628.1.2制定SLA的原则 14174048.1.3SLA的主要内容 14275208.2服务级别监控与评估 14202168.2.1概述 14239228.2.2监控与评估方法 14293308.2.3监控与评估周期 15286678.3服务级别改进与优化 1515548.3.1概述 1527558.3.2改进与优化的内容 1546118.3.3改进与优化的实施 1515806第九章:连续性与灾难恢复 15127469.1连续性计划制定 15319629.1.1概述 15161899.1.2连续性计划的制定步骤 164609.2灾难恢复策略 16326779.2.1概述 16198359.2.2灾难恢复策略的制定 1615459.3连续性与灾难恢复演练 16198739.3.1概述 16237459.3.2连续性与灾难恢复演练的步骤 174249第十章:合规性与安全管理 172268010.1合规性要求与评估 1711510.1.1合规性要求概述 171895510.1.2合规性评估 171017510.2安全策略与实施 17956710.2.1安全策略制定 172194310.2.2安全策略实施 181656110.3安全监控与审计 182577410.3.1安全监控 183255010.3.2安全审计 18第一章: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概述1.1平台定义与作用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是一种面向企业级用户,集成了IT服务管理(ITSM)相关功能的综合性软件系统。该平台旨在帮助企业实现IT服务的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IT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业务连续性和合规性。其主要作用包括:提供统一的服务请求接入和处理机制,实现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理;实现IT资源的集中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运维效率;支持服务级别协议(SLA)管理,保证服务质量;提供故障监测、分析和处理功能,降低故障发生率和影响;支持知识库和最佳实践分享,提升IT团队专业能力。1.2平台发展历程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人工管理为主,主要通过纸质记录和手工操作来管理IT服务。(2)电子化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采用电子化的IT服务管理工具,如电子表格、数据库等,提高管理效率。(3)系统集成阶段(21世纪初):企业开始将IT服务管理与其他业务系统(如ERP、CRM等)进行集成,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管理。(4)智能化管理阶段(21世纪10年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逐渐实现智能化,提供更加高效、智能的服务管理功能。1.3平台发展趋势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的故障检测、预测性维护和智能决策支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云化:云计算技术的普及,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将逐渐向云端迁移,实现弹性扩展、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3)开放性:平台将支持更多的第三方集成,实现与各类业务系统、云服务等的无缝对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业务需求。(4)安全性:网络安全威胁的日益严峻,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将更加注重安全防护措施,保证企业信息安全和业务稳定运行。(5)定制化: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将提供更加灵活、可定制的解决方案,满足个性化需求。第二章:服务管理体系2.1服务管理策略2.1.1策略概述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的服务管理策略旨在保证IT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服务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关键要素:服务目标:明确企业IT服务的愿景和目标,保证服务与业务战略相匹配。服务范围:确定服务管理的范围,包括服务类型、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服务级别:设定服务水平目标,以满足企业业务需求。服务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和控制服务过程中的风险,保证服务稳定可靠。服务改进:持续优化服务管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2.1.2策略实施为保证服务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详细的服务管理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建立服务管理组织架构,保证服务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制定服务管理流程和标准,为服务实施提供依据。开展服务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技能。监控服务管理效果,定期评估和调整策略。2.2服务管理流程2.2.1流程概述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的服务管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环节:服务需求分析:识别企业业务需求,确定服务范围和目标。服务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服务方案,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资源配置。服务实施:按照服务设计方案,组织资源,实施服务过程。服务监控与评估:对服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定期评估服务质量,发觉问题并进行改进。服务改进: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2.2.2流程实施为保证服务管理流程的有效实施,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详细的服务管理流程图,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操作步骤。建立流程监控机制,保证流程执行的合规性。对流程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查,发觉问题并进行改进。制定流程优化方案,持续优化服务管理流程。2.3服务管理工具2.3.1工具概述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的服务管理工具包括以下几类:服务需求管理工具:用于收集、分析和管理服务需求,如问卷调查、需求分析软件等。服务设计工具:用于设计服务方案,如流程设计软件、项目管理工具等。服务实施工具:用于实施服务过程,如任务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等。服务监控与评估工具:用于监控和评估服务质量,如功能监控软件、服务质量评估系统等。服务改进工具:用于优化服务流程,如流程优化软件、知识库管理系统等。2.3.2工具实施为保证服务管理工具的有效应用,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服务管理工具,保证工具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对员工进行服务管理工具的培训,提高工具的使用效率。制定工具使用规范,保证工具的合规性。监控工具使用效果,定期评估和调整工具配置。第三章:服务台管理3.1服务台功能与作用服务台作为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用户与IT服务提供者的桥梁角色。其主要功能如下:(1)需求接收与响应:服务台负责接收用户提出的IT服务需求,对需求进行分类、登记,并按照优先级和紧急程度分派至相关部门进行处理。(2)服务状态跟踪:服务台对用户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状态跟踪,保证服务请求得到及时、有效的响应。(3)信息反馈与沟通:服务台负责向用户反馈服务进度、处理结果等信息,同时作为沟通平台,协助解决服务过程中的疑问和问题。(4)服务质量监控:服务台对服务过程进行监控,收集服务数据,为持续优化IT服务提供依据。服务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服务台对服务过程的监控和优化,提高IT服务的整体质量。(2)提升用户满意度:服务台作为用户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沟通桥梁,有助于提升用户满意度。(3)降低服务成本:服务台对服务请求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3.2服务台组织架构服务台组织架构通常分为以下三个层级:(1)管理层:负责服务台的整体规划、运营管理和人员配置。(2)执行层:负责服务台日常运营,包括需求接收、响应、跟踪、信息反馈等工作。(3)技术支持层:为服务台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系统维护、数据分析、流程优化等。三个层级相互协作,共同保证服务台的高效运行。3.3服务台流程优化服务台流程优化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流程优化:(1)需求分类与分派:根据需求类型和紧急程度,建立合理的分类和分派机制,保证服务请求能够快速、准确地分配至相关部门。(2)服务流程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服务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处理时限,提高服务效率。(3)信息反馈与沟通:优化信息反馈和沟通渠道,保证用户能够及时了解服务进度和处理结果。(4)服务质量监控与改进:建立服务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定期收集和分析服务数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5)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加强服务台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提升整体服务质量。第四章:事件管理4.1事件分类与处理在IT服务行业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中,事件管理是的一环。我们需要对事件进行分类。事件的分类可以根据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紧急程度等因素进行。一般来说,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常规事件:指对业务运营影响较小的日常运维事件,如系统升级、硬件故障等。(2)紧急事件:指对业务运营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如网络故障、系统崩溃等。(3)重大事件:指可能导致业务中断或严重损害企业声誉的事件,如数据泄露、黑客攻击等。在事件分类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事件进行处理。事件处理流程如下:(1)事件发觉:通过监控系统、用户反馈等渠道发觉事件。(2)事件评估:对事件的影响范围、紧急程度等进行评估。(3)事件分配:将事件分配给相应的责任人或团队。(4)事件处理:责任人或团队根据事件分类和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5)事件跟踪:对事件处理进度进行跟踪,保证事件得到妥善解决。4.2事件响应与解决事件响应是指在事件发生后,迅速采取行动,以降低事件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事件响应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事件通知:在发觉事件后,立即通知相关人员,保证事件得到及时处理。(2)事件隔离:针对紧急事件和重大事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事件扩散。(3)应急措施:根据事件分类和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临时恢复、备份恢复等。(4)资源协调: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保证事件得到快速解决。事件解决是指在事件处理后,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措施防止事件再次发生。事件解决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事件原因分析: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根源。(2)制定整改措施:根据原因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3)整改实施:将整改措施付诸实践,保证问题得到解决。(4)整改效果评估:对整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保证问题不再发生。4.3事件报告与分析事件报告是指在事件处理结束后,对事件处理情况进行汇总和报告。事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事件概述:简要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等信息。(2)事件处理过程:详细记录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采取措施。(3)事件处理结果:描述事件处理后的业务恢复情况。(4)事件原因分析: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后续预防提供依据。事件分析是指在事件报告基础上,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找出潜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事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事件分类分析:对各类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程度等进行统计分析。(2)事件处理效率分析:评估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时间、资源消耗等指标。(3)事件原因分析:分析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预防提供依据。(4)改进措施:根据事件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升IT服务管理水平。第五章:问题管理5.1问题识别与分类问题管理是保证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问题识别与分类是问题管理的基础。在此环节中,我们需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分类。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问题识别机制,通过实时监控、用户反馈、运维人员报告等多种途径,全面收集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收集到问题信息后,应根据问题的性质、影响范围、紧急程度等因素,对问题进行分类。常见的问题分类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故障: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网络故障等;应用问题:包括功能性问题、功能问题、兼容性问题等;数据问题:包括数据丢失、数据错误、数据不一致等;安全问题:包括病毒攻击、黑客入侵、内部泄露等;运维问题:包括运维操作失误、运维流程不规范等。5.2问题分析与解决在问题识别与分类的基础上,需要对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问题分析是找出问题根本原因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需要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如鱼骨图、5Why等方法,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同时还需结合平台的历史数据、日志信息等,为问题分析提供有力支持。问题解决是根据问题分析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消除问题。具体措施包括:修复系统故障:针对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故障,采取更换设备、升级软件、优化网络配置等措施;调优应用功能:通过调整代码、优化数据库、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等手段,提升应用功能;保障数据安全:加强数据备份、恢复策略,保证数据完整性、一致性;提高安全性: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漏洞修复、安全审计等措施,防范各类安全风险;规范运维流程:完善运维管理制度,提高运维人员素质,降低运维风险。5.3问题预防与改进问题预防与改进是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持续优化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预防措施:针对已识别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备份、监控等;完善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问题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提升运维能力:加强运维团队培训,提高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养;优化平台架构:根据业务需求,持续优化平台架构,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加强质量保障:从软件开发、测试、部署等环节,加强质量保障措施,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通过问题预防与改进,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能够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高效的服务。第六章:变更管理6.1变更请求处理6.1.1变更请求的提交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在变更管理过程中,首先需对变更请求的提交进行规范。用户应通过平台提供的变更请求界面,填写相关变更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变更原因、变更内容、预计影响范围等。变更请求提交后,系统将自动唯一标识,便于后续跟踪和管理。6.1.2变更请求的审批变更请求提交后,需经过相关部门或负责人的审批。审批过程中,平台应提供审批流程自定义功能,满足不同企业对审批流程的需求。审批通过后,变更请求进入实施阶段。6.1.3变更请求的分类与优先级根据变更请求的性质和紧急程度,平台应对变更请求进行分类与优先级设定。分类有助于明确变更请求的处理方向,优先级则有助于合理安排变更实施的时间和资源。6.2变更实施与控制6.2.1变更实施计划变更实施前,需制定详细的变更实施计划,包括变更实施的时间、人员、资源、步骤等。实施计划应保证在变更过程中,对业务的影响降到最低。6.2.2变更实施过程监控在变更实施过程中,平台应实时监控变更进度,保证变更按照计划进行。如遇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实施计划,保证变更目标的实现。6.2.3变更实施记录平台需记录变更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实施时间、实施人员、实施结果等。这些记录将为后续的变更评估和反馈提供依据。6.3变更评估与反馈6.3.1变更评估变更实施完成后,需对变更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变更目标的实现程度、变更对业务的影响、变更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等。评估结果将作为后续改进的依据。6.3.2变更反馈根据变更评估结果,平台应提供反馈机制,将变更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改进建议等信息反馈给相关人员和部门。同时对变更实施过程中的优秀做法进行总结和推广,以提高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的整体水平。6.3.3变更闭环管理为提高变更管理的效率,平台应实现变更闭环管理。即对变更请求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跟踪,从变更请求提交、审批、实施到评估反馈,保证变更管理过程的完整性。第七章:配置管理7.1配置项管理7.1.1配置项定义配置项是指在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中,具有唯一标识、可管理、可追溯的软件或硬件资源。配置项管理是对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分类、维护和控制的过程,以保证IT服务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7.1.2配置项分类配置项可分为以下几类:(1)硬件配置项: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2)软件配置项: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程序等。(3)文档配置项:包括项目文档、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4)网络配置项: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7.1.3配置项识别配置项识别是对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中所有配置项进行梳理、分类和归档的过程。识别配置项的方法包括:(1)系统自动识别:通过自动化工具对硬件、软件等资源进行扫描,配置项清单。(2)人工识别: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项目组、运维团队等相关人员的信息。7.1.4配置项维护配置项维护包括配置项的更新、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在维护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1)保持配置项的唯一性和一致性。(2)保证配置项的更新和修改及时、准确。(3)对已删除的配置项进行记录和备份。7.2配置库管理7.2.1配置库定义配置库是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中用于存储和管理配置项的数据库。配置库管理是对配置库进行维护、更新和优化,以保证配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7.2.2配置库分类配置库可分为以下几类:(1)开发配置库:存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配置项。(2)测试配置库:存储测试过程中产生的配置项。(3)生产配置库:存储生产环境中使用的配置项。7.2.3配置库维护配置库维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配置库的搭建和部署:根据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的需求,搭建合适的配置库环境。(2)配置库的安全管理:保证配置库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3)配置库的备份与恢复:定期对配置库进行备份,以便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进行恢复。(4)配置库的优化:根据实际需求,对配置库进行功能优化,提高查询和管理效率。7.3配置变更管理7.3.1配置变更定义配置变更是指在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中,对配置项进行修改、更新或删除的操作。配置变更管理是对配置变更过程进行控制、跟踪和审计,以保证变更的合规性和有效性。7.3.2配置变更流程配置变更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变更申请:当需要对配置项进行变更时,需提交变更申请,说明变更原因、影响范围等。(2)变更审批:审批部门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核,确定变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3)变更实施:根据审批结果,对配置项进行相应的修改、更新或删除操作。(4)变更验证:对变更后的配置项进行验证,保证其符合预期效果。(5)变更记录:将变更过程和结果记录在配置库中,以便追溯和审计。7.3.3配置变更控制配置变更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变更权限管理:对配置变更的权限进行控制,保证授权人员才能进行变更操作。(2)变更记录管理:对变更记录进行维护,保证变更过程的可追溯性。(3)变更审计:对配置变更过程进行审计,保证变更合规性和有效性。(4)变更风险评估:在变更前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变更不会对现有业务造成不利影响。第八章:服务级别管理8.1服务级别协议制定8.1.1概述服务级别协议(SLA)是IT服务行业中企业与客户之间就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服务时间等方面达成的一致性文件。它是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保证双方对服务目标和期望有明确的理解和共识。8.1.2制定SLA的原则(1)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关注客户核心业务需求。(2)保证SLA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3)保持SLA的灵活性,以适应业务发展变化。(4)明确责任和权利,保证双方利益平衡。8.1.3SLA的主要内容(1)服务范围:明确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和服务区域。(2)服务质量标准:包括响应时间、处理时间、服务水平等。(3)服务承诺:对服务提供方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作出承诺。(4)服务计量:明确服务计量方法、周期和标准。(5)服务报告:定期向客户报告服务执行情况。(6)责任和权利:明确双方在服务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8.2服务级别监控与评估8.2.1概述服务级别监控与评估是对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运行过程中服务级别协议执行情况的实时跟踪、检查和评价。其目的是保证服务质量符合客户需求,发觉并解决潜在问题。8.2.2监控与评估方法(1)数据收集:通过自动化工具或手工方式收集服务执行数据。(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监控报告。(3)功能指标:设定服务功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处理时间等。(4)指标对比:将实际功能指标与SLA承诺的指标进行对比。(5)异常处理: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8.2.3监控与评估周期(1)定期监控:按周、月、季度等周期进行监控。(2)实时监控:对关键服务进行实时监控。(3)特殊情况:在服务变更、业务高峰等特殊时期增加监控频率。8.3服务级别改进与优化8.3.1概述服务级别改进与优化是基于服务级别监控与评估的结果,针对发觉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8.3.2改进与优化的内容(1)技术优化: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服务功能和稳定性。(2)流程优化: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3)人员培训: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4)系统升级:对服务系统进行升级,提升服务质量。(5)客户沟通: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需求,调整服务策略。8.3.3改进与优化的实施(1)制定改进计划:根据监控与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2)落实责任:明确改进计划的责任人和时间表。(3)监控改进效果:对改进措施实施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达到预期效果。(4)持续改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级别管理策略。第九章:连续性与灾难恢复9.1连续性计划制定9.1.1概述企业级IT服务管理平台在面临各种意外情况时,需要保证关键业务的连续性。为此,制定连续性计划。连续性计划旨在保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企业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营,降低业务中断对企业的负面影响。9.1.2连续性计划的制定步骤(1)确定关键业务:需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梳理,确定关键业务及其对企业的价值。(2)风险评估:对关键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网络攻击、硬件故障等。(3)制定恢复目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关键业务制定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4)制定恢复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灾难,制定相应的恢复策略,如备份、故障切换、数据恢复等。(5)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灾难,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人员职责、操作流程等。(6)培训与宣传:对员工进行连续性计划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灾难应对能力,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员工的意识。9.2灾难恢复策略9.2.1概述灾难恢复策略是企业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业务连续性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灾难恢复策略能够降低企业在灾难发生时的损失。9.2.2灾难恢复策略的制定(1)数据备份:定期对关键业务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2)故障切换:在关键业务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系统或设备,保证业务的连续性。(3)远程灾难恢复中心:建立远程灾难恢复中心,实现数据的实时备份和恢复。(4)业务连续性保险:购买业务连续性保险,为企业在灾难发生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5)灾难预警与响应:建立灾难预警系统,对可能发生的灾难进行预测,及时采取响应措施。9.3连续性与灾难恢复演练9.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瑜伽SPA融合健康调理站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美白护肤会员积分系统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木材公益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有机土鸡养殖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绿色农产品认证服务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高考英语新闻报道写作模板及范文
- 教导主任岗位培训心得与反思
- 初中英语单词记忆技巧分享
- 职场入职申请书标准格式及写作技巧
- 期末安全教育知识讲义
- 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请假条
- 现代控制理论总复习定稿版课件
-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福州胰岛素班
- 公园灯饰亮化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 【教学创新大赛】以能力为导向的立体化课堂构建与实践-“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 《万历十五年 精装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05G359-3 悬挂运输设备轨道(适用于一般混凝土梁)
- 学术交流英语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 GB/T 27818-2011化学品皮肤吸收体外试验方法
- FZ/T 80004-2014服装成品出厂检验规则
- 外科护理创伤病人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