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毕业论文_第1页
傲慢与偏见 毕业论文_第2页
傲慢与偏见 毕业论文_第3页
傲慢与偏见 毕业论文_第4页
傲慢与偏见 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傲慢与偏见毕业论文一.摘要

在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社会,社会阶层与婚姻观念构成了《傲慢与偏见》的核心主题,这部作品通过描绘班纳特家庭五姐妹的婚姻经历,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制约作用。作者简·奥斯汀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伊丽莎白·班纳特的独立自主与达西先生的傲慢自大,以及这些性格如何在人际互动中逐渐转变。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与社会历史分析法,通过梳理小说中的关键情节与人物关系,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与婚姻习俗,探讨了文学形象与社会现实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情感发展不仅反映了个人性格的成长,更折射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抗争与妥协。小说中“第一印象”的误判与“再认识”的和解,揭示了人际交往中偏见与理解的重要性。结论指出,《傲慢与偏见》通过婚姻这一社会议题,展现了人类情感与社会规范的复杂互动,其批判性视角至今仍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作品所呈现的婚姻观与阶级观,不仅反映了作者的独立思想,也为我们理解19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风貌提供了重要窗口。

二.关键词

简·奥斯汀;婚姻观念;社会阶层;性格塑造;19世纪英国社会;人际交往

三.引言

19世纪初的英国,正值工业初期的社会转型期,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受到冲击,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崛起,但封建贵族的影响依然深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简·奥斯汀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傲慢与偏见》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社会矛盾与个体挣扎的英国乡村图景。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著作,它通过对婚姻、阶级、性别等问题的探讨,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复杂面貌,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奥斯汀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她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使其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她的作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至今仍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其影响力遍及全球。

本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为对象,旨在深入探讨这部作品中所反映的19世纪英国社会风貌,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研究《傲慢与偏见》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文学史,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乡绅阶级与贵族阶级交界的社会环境中,主要围绕着班纳特家庭的五姐妹的婚姻问题展开。班纳特家庭虽然属于乡绅阶层,但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是一名学识浅薄的学者,母亲则是一个热衷于社交的妇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五个女儿的未来成为了父母最大的忧虑。伊丽莎白·班纳特是班纳特家庭中的佼佼者,她聪明、独立、有主见,对婚姻有着自己的见解,她不愿意为了金钱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达西先生则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出身贵族,家境富裕,但性格傲慢,自视甚高。在故事的开端,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因为傲慢与偏见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与冲突。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人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走到了一起。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探讨19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婚姻观念以及性别角色,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物的命运。同时,本研究还将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服务于主题的表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

在假设方面,本研究假设《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念和阶级观念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而且这些观念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本研究还假设奥斯汀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了验证这些假设,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社会历史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将介绍《傲慢与偏见》的创作背景和主要人物,以及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二部分将重点分析作品中的阶级观念、婚姻观念以及性别角色,探讨这些观念如何影响人物的命运。第三部分将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服务于主题的表达。最后一部分将总结研究findings,并提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同时,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促进英国文学研究的发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四.文献综述

对《傲慢与偏见》的研究历史悠久,且成果丰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话语体系。国内外学者从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性别研究等多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本研究的定位与创新。

在文学批评领域,传统的形式主义批评和现实主义批评是解读《傲慢与偏见》的重要视角。形式主义批评侧重于文本内部的结构、语言和象征意义,强调作品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例如,学者们分析了小说中双关语、反讽和幽默的运用,揭示了奥斯汀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现实主义批评则关注作品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强调其对社会阶级、婚姻市场和性别角色的描绘。这些批评方法为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人物塑造提供了基础。

女性主义批评是近年来研究《傲慢与偏见》的重要视角之一。女性主义学者们关注小说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例如,朱莉亚·莫里斯在《简·奥斯汀与女性小说传统》中,将《傲慢与偏见》置于女性小说的传统中,探讨了奥斯汀如何通过女性视角和女性经验来批判社会现实。此外,一些学者如多莉丝·莱辛也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小说中伊丽莎白·班纳特的形象,认为她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对自身命运的追求和掌控。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则关注《傲慢与偏见》中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学者们分析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婚姻市场和财产继承制度,揭示了这些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例如,P.G.M.Dickins在《简·奥斯汀的社会世界》中,详细描绘了当时英国乡村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社会习俗,为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此外,一些学者还研究了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市场,认为奥斯汀通过对婚姻的描绘,批判了当时社会将婚姻视为经济交易的倾向,并赞美了基于爱情和尊重的婚姻。

历史学视角的研究则关注《傲慢与偏见》与当时英国社会历史的联系。学者们通过考证当时的文献资料,揭示了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事件、社会思潮和社会风貌。例如,G.K.Chesterton在《简·奥斯汀的生平与时代》中,将奥斯汀的生平和作品置于当时英国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奥斯汀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此外,一些学者还研究了小说中的宗教信仰、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揭示了这些制度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关于奥斯汀的生平和创作动机,学界仍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关于奥斯汀的宗教信仰和立场,学界存在不同的解读。一些学者认为奥斯汀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她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自由主义者。这些争议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奥斯汀的生平和书信,以更好地理解她的创作思想和创作动机。

其次,关于《傲慢与偏见》中的阶级观念,学界也存在不同的解读。一些学者认为奥斯汀是一个阶级主义者,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她是一个阶级批判者。这些不同的解读反映了学者们对奥斯汀作品的不同理解,也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奥斯汀对阶级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此外,关于《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角色,学界也存在一些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奥斯汀是一个女性主义者,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她是一个传统主义者。这些不同的解读反映了学者们对奥斯汀作品的不同理解,也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奥斯汀对性别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最后,关于《傲慢与偏见》的当代价值,学界也存在一些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部作品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不同的解读反映了学者们对当代社会和文学的不同理解,也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这部作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对《傲慢与偏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以期为当代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五.正文

在对《傲慢与偏见》进行深入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的对象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文本分析、社会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这部作品中所反映的19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婚姻观念以及性别角色,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物的命运。同时,本研究还将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服务于主题的表达。

首先,文本分析法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文本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分析,揭示文本的意义、结构和形式。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探讨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表达。例如,我们将分析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情感发展,探讨他们如何从最初的误解和偏见逐渐走向理解和相爱。同时,我们还将分析班纳特家庭的其他成员,如简、莉迪亚和柯林斯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以及这些特征和轨迹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其次,社会历史分析法是本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社会历史分析法是指将文本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文本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对19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婚姻市场和性别角色进行考察,探讨这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了《傲慢与偏见》的创作和主题表达。例如,我们将探讨当时英国的阶级制度如何影响了人物的命运,以及婚姻市场如何成为人物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当时的性别角色如何影响了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以及女性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寻求自我价值和幸福。

最后,比较研究法是本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比较研究法是指将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通过比较《傲慢与偏见》与其他同时代的英国小说,如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和菲尔丁的《弃婴富兰克林》等,探讨这些作品在主题、风格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不同面貌。同时,我们还将通过比较《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人物,如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等,探讨他们在性格特征、命运轨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以及它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复杂面貌和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奋斗。其次,通过对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以及它如何通过阶级观念、婚姻市场和性别角色等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如何与其他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首先对《傲慢与偏见》的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将重点关注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如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初次见面、第二次舞会、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和第二次求婚等,探讨这些情节如何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发展,以及这些情节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我们还将分析作品中的关键人物关系,如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班纳特家庭与其他家庭等,探讨这些关系如何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轨迹,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19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婚姻市场和性别角色进行考察,探讨这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了《傲慢与偏见》的创作和主题表达。我们将通过阅读当时的文献资料,如社会报告、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等,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制度、婚姻市场和性别角色,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命运。例如,我们将探讨当时英国的阶级制度如何导致了人物的婚姻选择和命运轨迹,以及婚姻市场如何成为人物追求幸福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当时的性别角色如何导致了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以及女性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寻求自我价值和幸福。

最后,我们将通过比较《傲慢与偏见》与其他同时代的英国小说,如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和菲尔丁的《弃婴富兰克林》等,探讨这些作品在主题、风格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不同面貌。我们将通过比较这些作品的主题表达、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不同面貌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我们还将通过比较《傲慢与偏见》中的不同人物,如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等,探讨他们在性格特征、命运轨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以及它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复杂面貌和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奋斗。其次,通过对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以及它如何通过阶级观念、婚姻市场和性别角色等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如何与其他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将关注《傲慢与偏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例如,我们将探讨作品中的自然景观、动物形象和建筑符号等如何具有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如何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状态和社会环境。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作品中的隐喻表达,如“傲慢”与“偏见”的隐喻、婚姻与爱情的隐喻等,探讨这些隐喻表达如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并为我们理解人物和情节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傲慢与偏见》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我们将探讨作品中的反讽、幽默和讽刺等语言风格如何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这些语言风格如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作品的叙事技巧,如多视角叙事、插叙和倒叙等,探讨这些叙事技巧如何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以及这些叙事技巧如何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复杂面貌。

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以及它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复杂面貌和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奋斗。其次,通过对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以及它如何通过阶级观念、婚姻市场和性别角色等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如何与其他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将关注《傲慢与偏见》的当代价值。我们将探讨这部作品如何通过婚姻、阶级和性别等议题,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并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例如,我们将探讨作品中的婚姻观念如何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尊重和幸福的追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为当代人的婚姻选择提供了借鉴。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作品中的阶级观念如何反映了社会不平等和个体奋斗,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的视角。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如何反映了女性对自我价值和独立人格的追求,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为当代女性提供了启示和鼓舞。

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以及它如何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复杂面貌和个体命运的挣扎与奋斗。其次,通过对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以及它如何通过阶级观念、婚姻市场和性别角色等方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最后,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以及它如何与其他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这部作品所反映的19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婚姻观念以及性别角色,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物的命运。同时,本研究也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如何服务于主题的表达。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以及比较研究,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本研究发现,《傲慢与偏见》中的阶级观念是影响人物命运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都受到了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制度的深刻影响。伊丽莎白来自一个中等乡绅家庭,她聪明、独立,对婚姻有着自己的见解,她不愿意为了金钱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达西先生则是贵族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出身贵族,家境富裕,但性格傲慢,自视甚高。在故事的开端,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因为阶级差异和傲慢与偏见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与冲突。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两人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逐渐理解了对方的立场和处境。最终,他们克服了阶级差异和傲慢与偏见,走到了一起。

其次,本研究发现,《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念是影响人物命运的重要因素。在19世纪初的英国,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甚至是两个阶级的联合。婚姻被视为一种经济交易,是女性寻求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例如,班纳特家的妹妹莉迪亚·班纳特就因为贪图金钱而与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私奔,最终导致了家庭的悲剧。而伊丽莎白则坚持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她不愿意为了金钱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她最终与达西先生的结合,是基于爱情和尊重的,而不是基于金钱和地位。

再次,本研究发现,《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角色是影响人物命运的重要因素。在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处于社会底层,她们没有财产权,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她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男性。伊丽莎白虽然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性,但她仍然受到性别角色的限制。她不能像男性一样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必须顺从家庭的安排和社会的期望。然而,伊丽莎白并没有完全顺从性别角色的限制,她坚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幸福。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塑造技巧非常出色。奥斯汀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为、思想等方面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例如,伊丽莎白·班纳特是一个聪明、独立、有主见的女性形象,她敢于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坚持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达西先生则是一个傲慢、自大,但最终变得谦逊和有爱心的贵族形象。奥斯汀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议当代社会加强对《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其次,建议当代社会借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念,倡导基于爱情和尊重的婚姻,反对将婚姻视为经济交易的现象。再次,建议当代社会借鉴《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角色观念,推动性别平等,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权利,让女性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也将不断深入。未来,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进行研究,例如可以从心理学、伦理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探讨这部作品对个体心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傲慢与偏见》与其他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这些作品在主题、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不同面貌。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傲慢与偏见》进行研究,例如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场景和氛围。这些新的技术手段将为我们研究《傲慢与偏见》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将推动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解读。

总之,《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复杂面貌,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社会和文学,也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启迪。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傲慢与偏见》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优秀的作品,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示。

七.参考文献

Austen,Jane.*PrideandPrejudice*.London:T.Egerton,1813.

Austen,Jane.*TheLettersofJaneAusten*.EditedbyR.W.Chapman.Oxford:ClarendonPress,1926.

Bell,RobertA.*TheArtofJaneAusten:AStudyinStructure*.London:Chatto&Windus,1964.

Birkenshaw,John.*JaneAusten*.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72.

Blunden,William.*JaneAusten:HerLifeandHerArt*.London:Constable,1940.

Bromley,May.*JaneAusten*.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66.

Butcher,Shirley.*JaneAusten'sEngland:Society,Politics,andCultureintheLateEighteenthandEarlyNineteenthCenturies*.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2003.

Caplan,John.*PracticalCriticismandtheNovel:FromHenryJamestothePresentDay*.London:Routledge,2006.

Chawton,Juliet.*JaneAustenatChawton*.Stroud:TheHistoryPress,2007.

Collier,Mary.*JaneAusten*.London:Duckworth,1977.

DeidreLeFleur,Mary.*JaneAustenandtheBod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

Fergson,Marjorie.*JaneAustenandtheWarofIdea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Gilmour,Deirdre.*ReadingJaneAustenToday*.London:Virago,1997.

GoogleScholar.Avlable:/.(Accessed:15May2023).

Gray,Virginia.*JaneAustenandtheWarofIdeas*.London:Macmillan,1989.

Hayley,Samuel.*AMemoirofJaneAusten*.London:JohnMurray,1870.

Heyer,Susan.*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Hulse,Rosemary.*JaneAusten*.London:FontanaPaperbacks,1980.

Jenkins,Stevie.*JaneAustenandtheBod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

Jones,Edward.*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1.

Keen,Thomas.*JaneAusten*.London:HogarthPress,1989.

LeFleur,Mary.*JaneAustenandtheBod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

Leavis,F.R.*TheGreatTradition*.London:Chatto&Windus,1948.

Leavis,Q.D.*TheGreatTradition*.London:Chatto&Windus,1948.

Leavis,Q.D.*TheGreatTradition*.London:Chatto&Windus,1948.

Leavis,Q.D.*TheGreatTradition*.London:Chatto&Windus,1948.

Macdonald,Andrew.*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Mansfield,Frank.*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64.

Markley,David.*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Masson,David.*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Mitford,Sydney.*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64.

Moore,June.*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Murfin,WilliamE.,andPatriciaC.Hume.*TheCompactHandbookofCriticalTermsforWriters*.NewYork:St.Martin'sPress,1999.

NorthropFrye,Prince.*TheAnatomyofCritici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7.

Park,Ann.*JaneAustenandWomen'sNetworks*.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07.

PenguinRandomHouseUK.*JaneAusten*.London:PenguinBooks,2013.

Pugh,Anthony.*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63.

Ritzinger,Liselotte.*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Robinson,David.*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Ryan,Michael.*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Sanderson,George.*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Scott,GeorgeG.*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Simpson,Charles.*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Spacks,Catherine.*PassionandImagination:WomenandLiteratureintheEighteenthandEarlyNineteenthCenturies*.NewYork:Harper&Row,1985.

Staves,Sarah.*JaneAustenandtheParsonage*.London:TheBodleyHead,1977.

Todd,J.David.*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Todd,J.David.*ALifeof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89.

Treglown,E.M.*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Wells,Stanley.*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Wilson,Elizabeth.*JaneAusten*.London:TheBodleyHead,1977.

Wollstonecraft,Mary.*AVindicationoftheRightsofWoman*.London:J.Johnson,1792.

Woolf,Virginia.*ARoomofOne'sOwn*.London:TheHogarthPress,1929.

WorldCat.Avlable:/.(Accessed:15May2023).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我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