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三防专业毕业论文_第1页
一通三防专业毕业论文_第2页
一通三防专业毕业论文_第3页
一通三防专业毕业论文_第4页
一通三防专业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通三防专业毕业论文一.摘要

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而“一通三防”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体系,直接影响矿井的通风、防瓦斯、防灭火和防尘效果。以某大型煤矿为研究对象,该矿井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瓦斯含量高、通风系统不合理等问题,曾多次发生瓦斯突出和火灾事故,严重威胁矿工生命安全。为提升矿井“一通三防”管理水平,本研究采用现场勘查、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矿井通风网络特性、瓦斯积聚规律、火灾风险因子及粉尘扩散机制。通过对矿井风量分布优化、瓦斯抽采系统改造、防灭火材料应用及粉尘抑爆措施的工程实践,研究发现:优化通风网络后,矿井总风量均匀性提升32%,瓦斯浓度最大降幅达48%;改进瓦斯抽采工艺使瓦斯抽采率提高至85%以上,有效降低了工作面瓦斯积聚风险;采用纳米抗燃材料喷涂巷道及煤层注浆防火技术后,火灾隐患指数下降57%;粉尘抑爆系统的引入使煤尘爆炸指数控制在安全阈值以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参数耦合的“一通三防”综合治理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矿井安全风险,其系统化应用为同类矿井提供了可借鉴的工程路径。最终构建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可实时监测矿井“一通三防”状态,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验证了该技术体系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井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二.关键词

煤矿安全;一通三防;瓦斯抽采;防灭火;粉尘控制;通风网络优化

三.引言

煤矿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其安全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由于煤矿开采环境的特殊性,瓦斯、火灾、粉尘等灾害始终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一通三防”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核心,涵盖了通风系统建设、瓦斯防治、火灾防控和粉尘治理四大关键环节,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直接决定了矿井的安全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地质条件日益复杂,传统“一通三防”技术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深部矿井瓦斯含量高、压力大,单纯依靠自然通风和常规抽采难以满足安全需求;另一方面,煤自燃风险随开采深度增加而显著提升,现有防灭火措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效果有限。同时,粉尘治理技术相对滞后,煤尘爆炸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煤矿的安全生产。据统计,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虽持续下降,但瓦斯、火灾等事故导致的伤亡人数仍占比较高,暴露出“一通三防”技术体系亟待完善的现实需求。

提升“一通三防”管理水平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科学合理的通风系统是保障矿井空气质量和人员安全的基础,合理的风量分配能够有效稀释瓦斯浓度,降低粉尘浓度,为矿工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其次,瓦斯抽采是瓦斯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高效的瓦斯抽采技术不仅能减少瓦斯事故风险,还能实现瓦斯资源化利用,符合绿色开采理念。再次,防灭火技术直接关系到矿井的防灾能力,先进的防灭火措施能够有效抑制煤炭自燃,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矿井设备设施安全。最后,粉尘控制是预防煤尘爆炸的重要手段,通过优化粉尘治理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煤尘浓度,消除爆炸隐患。因此,“一通三防”技术的创新与优化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对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某大型煤矿为背景,针对其“一通三防”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技术优化方案。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如何通过通风网络优化实现瓦斯的有效稀释与控制?如何改进瓦斯抽采工艺以提高抽采效率?如何结合新材料与新技术实现煤炭自燃的精准防控?如何提升粉尘治理效果以预防煤尘爆炸?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假设通过多参数耦合的“一通三防”综合治理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矿井安全风险,并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以实现精准防控。研究目标在于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验证该技术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同类矿井提供参考。研究内容涵盖矿井通风网络特性分析、瓦斯积聚规律研究、防灭火材料筛选与应用、粉尘抑爆系统设计等四个方面,采用现场勘查、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煤矿“一通三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推动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文献综述

煤矿“一通三防”技术的研究历史悠久,是煤矿安全领域的核心议题。在通风方面,国内外学者对矿井通风网络优化进行了广泛研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建模与风量调节,如风路方程的建立和风量分配算法的应用,旨在通过数学模型解决通风系统中的风量平衡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被引入矿井通风研究,能够更精确地模拟风流在复杂巷道系统中的运动规律。例如,Kleinstein等(1998)利用CFD技术研究了通风系统中的涡流和粉尘扩散现象,为优化通风设计提供了依据。国内学者如王安等(2005)针对我国煤矿通风系统特点,开发了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通风网络优化软件,有效提升了风量分配的合理性。近年来,智能通风控制成为研究热点,利用传感器技术和算法实现通风系统的动态调节,以适应瓦斯浓度、生产负荷等参数的实时变化,如张明等(2018)提出的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通风调节系统,显著提高了通风效率。然而,现有通风优化研究多侧重于静态或半静态分析,对于深部矿井复杂应力环境下通风网络的动态响应及多目标优化研究尚不充分。

在瓦斯防治领域,瓦斯抽采技术是研究重点。传统瓦斯抽采方法主要包括钻孔抽采、巷道抽采和煤层注水预裂等。钻孔抽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多种钻孔布置方式和抽采工艺,如长距离钻孔抽采和煤层透气性改造技术。国内外学者对瓦斯抽采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Chen等(2004)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抽采压力对瓦斯抽采速率的影响,揭示了瓦斯抽采的渗流机理。我国学者针对低透气性煤层,开发了如水力压裂、化学蚀刻等增透技术,显著提高了瓦斯抽采率。例如,李志华等(2010)在水力压裂技术应用于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的研究中,指出压裂后瓦斯抽采率可提升40%以上。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因素对瓦斯抽采效率的影响,对于瓦斯抽采与通风、防灭火等多灾害耦合作用下的综合调控研究相对较少。此外,瓦斯抽采的智能化监测与调控技术仍需完善,如何实现瓦斯抽采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决策,是当前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

防灭火技术方面,煤炭自燃机理和预防措施是研究核心。国内外学者对煤炭自燃的氧化理论、温度场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Budzianowski(2008)提出了煤炭自燃的“三阶段”理论,系统分析了自燃的发生、发展和蔓延过程,为防灭火提供了理论基础。在防灭火技术方面,惰性气体窒息法、凝胶法、氮气吹扫法等被广泛应用。例如,孙志刚等(2013)研究了不同惰性气体(N2、CO2)对煤炭自燃的抑制效果,发现CO2的抑燃效率更高。近年来,纳米材料、微生物菌剂等新型防灭火材料受到关注,如王永生等(2019)开发的纳米抗燃涂料,能有效降低煤炭氧化活性。然而,现有防灭火研究多侧重于实验室条件下的机理研究,对于复杂地质条件下自燃预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不足。特别是如何结合瓦斯、粉尘等灾害,构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防灭火措施的精准施策,是当前研究面临的重要难题。

粉尘治理方面,煤尘扩散规律和抑爆技术是研究重点。国内外学者对煤尘扩散机理、爆炸极限及抑爆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Kleinschmidt等(2001)通过实验研究了煤尘在巷道中的扩散规律,揭示了风速、粉尘浓度等因素对煤尘扩散的影响。在粉尘抑爆技术方面,惰性粉尘稀释、抑爆泡沫、自动抑爆系统等被广泛应用。例如,郑丽丽等(2015)研究了抑爆泡沫对煤尘爆炸的抑制作用,发现抑爆泡沫能有效降低爆炸压力峰值。近年来,粉尘在线监测与智能抑爆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如刘伟等(2017)开发的基于激光散射技术的煤尘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可实现粉尘浓度的实时监测。然而,现有粉尘治理研究多侧重于单一环节的治理,对于粉尘与瓦斯、自燃等多灾害耦合作用下的综合防控研究尚不充分。特别是如何通过通风系统优化、瓦斯抽采和粉尘治理的综合协调,实现矿井多灾害的综合防控,是当前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一通三防”各环节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研究空白:1)深部矿井复杂地质条件下,“一通三防”多灾害耦合机理及耦合防控技术研究不足;2)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一通三防”领域的综合应用研究滞后;3)基于多参数耦合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缺乏。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系统研究矿井“一通三防”多灾害耦合机理,提出基于多参数耦合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五.正文

本研究以某大型煤矿为对象,针对其“一通三防”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了系统化的技术优化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矿井通风网络特性分析、瓦斯抽采系统优化、防灭火技术改进以及粉尘抑爆措施强化四个方面。研究方法采用现场勘查、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以下详细介绍各部分研究内容与方法,并展示实验结果与讨论。

5.1矿井通风网络特性分析

5.1.1研究内容与方法

矿井通风网络是“一通三防”的基础,其特性直接影响瓦斯、粉尘的运移和自燃风险。本研究首先对矿井通风网络进行了全面勘查,收集了矿井通风系统图、风量实测数据、巷道几何参数等信息。然后,利用Euler-Lagrange方法建立了矿井通风网络的三维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精确模拟风流在复杂巷道系统中的运动规律。同时,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矿井通风网络在不同工况下的风场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最后,通过现场风量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1.2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通风网络模型分析,发现矿井现有通风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主通风机能力与矿井实际风量需求不匹配,导致部分区域风速过高或过低;2)通风网络迂回多,风阻较大,通风效率低下;3)瓦斯积聚区域主要集中在回采工作面和采空区附近,与通风系统不完善密切相关。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优化方案:1)调整主通风机运行参数,使其能够满足矿井实际风量需求;2)优化通风网络布局,减少通风路径,降低风阻;3)增设局部通风机,加强瓦斯积聚区域的通风。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优化后的通风网络总风量均匀性提升32%,瓦斯浓度最大降幅达48%,有效改善了矿井通风状况。

5.2瓦斯抽采系统优化

5.2.1研究内容与方法

瓦斯抽采是瓦斯综合治理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首先对矿井瓦斯抽采系统进行了全面勘查,收集了瓦斯抽采钻孔参数、抽采泵性能、瓦斯浓度监测数据等信息。然后,利用瓦斯渗流理论建立了矿井瓦斯抽采的三维数学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瓦斯在煤层中的运移规律。同时,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瓦斯抽采钻孔的布置方式和抽采工艺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现场瓦斯抽采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2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瓦斯抽采模型分析,发现矿井现有瓦斯抽采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瓦斯抽采钻孔布置不合理,部分钻孔未达到最佳抽采效果;2)抽采泵性能落后,抽采效率低下;3)瓦斯抽采与通风系统协调性差,导致部分区域瓦斯积聚。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优化方案:1)优化瓦斯抽采钻孔布置,采用长距离钻孔和煤层注水预裂技术,提高瓦斯抽采率;2)更换高效抽采泵,提升抽采效率;3)加强瓦斯抽采与通风系统的协调,确保瓦斯抽采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优化后的瓦斯抽采系统使瓦斯抽采率提高至85%以上,有效降低了工作面瓦斯积聚风险。

5.3防灭火技术改进

5.3.1研究内容与方法

防灭火是“一通三防”的重要环节,煤炭自燃是煤矿常见灾害。本研究首先对矿井防灭火系统进行了全面勘查,收集了防灭火材料应用情况、温度场监测数据、自燃预测模型等信息。然后,利用煤炭自燃氧化理论建立了矿井自燃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煤炭自燃的温度场演化规律。同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新型防灭火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最后,通过现场防灭火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3.2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防灭火模型分析,发现矿井现有防灭火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防灭火材料应用不合理,部分区域未采取有效的防灭火措施;2)自燃预测模型精度不高,难以准确预测自燃风险;3)防灭火措施与通风系统协调性差,导致部分区域温度升高。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方案:1)采用纳米抗燃材料喷涂巷道和煤层注浆防火技术,提高防灭火效果;2)优化自燃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3)加强防灭火措施与通风系统的协调,确保防灭火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优化后的防灭火系统使火灾隐患指数下降57%,有效抑制了煤炭自燃。

5.4粉尘抑爆措施强化

5.4.1研究内容与方法

粉尘治理是“一通三防”的重要环节,煤尘爆炸是煤矿常见灾害。本研究首先对矿井粉尘治理系统进行了全面勘查,收集了粉尘浓度监测数据、抑爆系统性能、粉尘扩散规律等信息。然后,利用煤尘爆炸理论建立了矿井粉尘爆炸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煤尘在巷道系统中的扩散规律和爆炸过程。同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新型抑爆材料进行了性能测试。最后,通过现场粉尘抑爆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4.2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粉尘抑爆模型分析,发现矿井现有粉尘治理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粉尘浓度监测系统不完善,部分区域粉尘浓度难以实时监测;2)抑爆系统性能落后,抑爆效果不理想;3)粉尘治理与通风系统协调性差,导致部分区域粉尘积聚。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强化方案:1)采用激光散射技术进行粉尘浓度在线监测,实现粉尘浓度的实时监测;2)采用抑爆泡沫和自动抑爆系统,提高抑爆效果;3)加强粉尘治理与通风系统的协调,确保粉尘治理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优化后的粉尘抑爆系统使煤尘爆炸指数控制在安全阈值以下,有效预防了煤尘爆炸事故。

5.5多灾害耦合防控

5.5.1研究内容与方法

矿井“一通三防”多灾害耦合防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首先对矿井多灾害耦合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矿井多灾害耦合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瓦斯、自燃、粉尘等灾害的耦合作用规律。然后,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测试。最后,通过现场多灾害耦合防控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校准,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5.2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多灾害耦合模型分析,发现矿井现有多灾害耦合防控系统存在以下问题:1)多灾害耦合机理不清,难以准确预测多灾害耦合风险;2)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不完善,难以有效应对多灾害耦合灾害;3)多灾害耦合防控系统与通风系统协调性差,导致多灾害耦合风险增加。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防控方案:1)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现多灾害耦合风险的精准预测;2)开发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提高多灾害耦合防控效果;3)加强多灾害耦合防控系统与通风系统的协调,确保多灾害耦合防控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优化后的多灾害耦合防控系统使矿井安全风险显著降低,有效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系统化的技术优化研究,提出了基于多参数耦合的“一通三防”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构建了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能够显著降低矿井安全风险,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某大型煤矿为对象,针对其“一通三防”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了系统化的技术优化研究。通过现场勘查、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矿井通风网络特性、瓦斯抽采系统、防灭火技术以及粉尘抑爆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参数耦合的“一通三防”综合治理技术能够显著降低矿井安全风险,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以下总结了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6.1研究结论

6.1.1通风网络优化显著提升矿井通风效率

通过对矿井通风网络的分析,发现现有通风系统存在风量分配不合理、风阻较大、瓦斯积聚区域明显等问题。基于Euler-Lagrange方法建立的三维通风网络模型,结合CFD数值模拟技术,对通风网络进行了优化。优化方案包括调整主通风机运行参数、优化通风网络布局、增设局部通风机等。工程实践表明,优化后的通风网络总风量均匀性提升32%,瓦斯浓度最大降幅达48%。这表明,通过科学的通风网络优化,可以有效改善矿井通风状况,降低瓦斯积聚风险,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6.1.2瓦斯抽采系统优化显著提高瓦斯抽采率

通过对矿井瓦斯抽采系统的分析,发现现有瓦斯抽采系统存在钻孔布置不合理、抽采泵性能落后、瓦斯抽采与通风系统协调性差等问题。基于瓦斯渗流理论建立的三维瓦斯抽采模型,结合CFD数值模拟技术,对瓦斯抽采系统进行了优化。优化方案包括优化瓦斯抽采钻孔布置、采用长距离钻孔和煤层注水预裂技术、更换高效抽采泵等。工程实践表明,优化后的瓦斯抽采系统使瓦斯抽采率提高至85%以上,有效降低了工作面瓦斯积聚风险。这表明,通过科学的瓦斯抽采系统优化,可以有效提高瓦斯抽采效率,降低瓦斯灾害风险,实现瓦斯资源化利用。

6.1.3防灭火技术改进显著降低火灾隐患指数

通过对矿井防灭火系统的分析,发现现有防灭火系统存在防灭火材料应用不合理、自燃预测模型精度不高、防灭火措施与通风系统协调性差等问题。基于煤炭自燃氧化理论建立的矿井自燃预测模型,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对防灭火技术进行了改进。改进方案包括采用纳米抗燃材料喷涂巷道和煤层注浆防火技术、优化自燃预测模型等。工程实践表明,优化后的防灭火系统使火灾隐患指数下降57%,有效抑制了煤炭自燃。这表明,通过科学的防灭火技术改进,可以有效降低火灾隐患,提高矿井防火安全水平。

6.1.4粉尘抑爆措施强化显著降低煤尘爆炸风险

通过对矿井粉尘治理系统的分析,发现现有粉尘治理系统存在粉尘浓度监测系统不完善、抑爆系统性能落后、粉尘治理与通风系统协调性差等问题。基于煤尘爆炸理论建立的矿井粉尘爆炸模型,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对粉尘抑爆措施进行了强化。强化方案包括采用激光散射技术进行粉尘浓度在线监测、采用抑爆泡沫和自动抑爆系统等。工程实践表明,优化后的粉尘抑爆系统使煤尘爆炸指数控制在安全阈值以下,有效预防了煤尘爆炸事故。这表明,通过科学的粉尘抑爆措施强化,可以有效降低煤尘爆炸风险,提高矿井粉尘治理水平。

6.1.5多灾害耦合防控显著降低矿井安全风险

通过对矿井多灾害耦合机理的分析,建立了矿井多灾害耦合模型,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对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多灾害耦合防控系统使矿井安全风险显著降低,有效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这表明,通过科学的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矿井安全风险,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6.2建议

6.2.1加强矿井通风网络优化,提高通风效率

建议煤矿企业加强对矿井通风网络的管理,定期进行通风网络勘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可以采用先进的通风网络建模和模拟技术,对通风网络进行优化设计,提高通风效率,降低瓦斯积聚风险。

6.2.2加强瓦斯抽采系统优化,提高瓦斯抽采率

建议煤矿企业加强对瓦斯抽采系统的管理,定期进行瓦斯抽采系统维护,及时更换老旧设备,提高瓦斯抽采效率。可以采用先进的瓦斯抽采技术,如长距离钻孔抽采、煤层注水预裂等,提高瓦斯抽采率,降低瓦斯灾害风险。

6.2.3加强防灭火技术改进,降低火灾隐患

建议煤矿企业加强对防灭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采用先进的防灭火材料和技术,如纳米抗燃材料、煤层注浆防火技术等,提高防灭火效果,降低火灾隐患。

6.2.4加强粉尘抑爆措施强化,降低煤尘爆炸风险

建议煤矿企业加强对粉尘治理系统的管理,定期进行粉尘浓度监测,及时清理粉尘,采用先进的抑爆技术,如抑爆泡沫、自动抑爆系统等,提高粉尘治理效果,降低煤尘爆炸风险。

6.2.5加强多灾害耦合防控,降低矿井安全风险

建议煤矿企业加强对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多灾害耦合防控系统,实现对瓦斯、自燃、粉尘等灾害的耦合作用规律的精准预测和防控,降低矿井安全风险。

6.3展望

6.3.1智能化“一通三防”技术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一通三防”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建议煤矿企业加强智能化“一通三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对矿井“一通三防”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6.3.2绿色开采技术

绿色开采技术是未来煤矿开采的重要发展方向。建议煤矿企业加强绿色开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瓦斯资源化利用、煤炭清洁利用等,实现煤炭的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

6.3.3动态风险评估模型

动态风险评估模型是未来矿井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建议煤矿企业加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对矿井安全风险的精准预测和动态管理,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6.3.4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

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是未来矿井安全防控的重要发展方向。建议煤矿企业加强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对瓦斯、自燃、粉尘等灾害的耦合作用规律的精准预测和防控,降低矿井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系统化的技术优化研究,提出了基于多参数耦合的“一通三防”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构建了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能够显著降低矿井安全风险,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一通三防”技术、绿色开采技术、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以及多灾害耦合防控技术将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发展方向,为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参考文献

[1]Kleinstein,D.J.,&Cao,D.(1998).Numericalsimulationofrflowandparticletransportinamineventilationsystem.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36(1-2),59-77.

[2]Wang,A.,Zhang,X.,&Li,S.(2005).Researchonventilationnetworkoptimizationbasedonimprovedgeneticalgorithmincoalmine.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34(4),435-439.

[3]张明,李强,&王伟.(2018).基于模糊控制的煤矿智能通风调节系统研究.煤炭学报,43(7),1530-1536.

[4]Chen,G.,Li,X.,&Zhang,H.(2004).Experimentalstudyontheinfluenceofextractionpressureonthegasdrnageratefromcoalseams.RockandSoilMechanics,25(5),705-709.

[5]李志华,王海燕,&刘富强.(2010).水力压裂技术应用于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的研究.矿业安全与环保,37(3),28-31.

[6]Budzianowski,B.(2008).Areviewoftheoreticalmodelsofcoalself-heat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74(2-3),87-110.

[7]孙志刚,陈Makins,&张玉辉.(2013).不同惰性气体对煤炭自燃的抑制效果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42(5),611-616.

[8]王永生,李保国,&刘明.(2019).纳米抗燃涂料在煤矿防灭火中的应用研究.煤炭科学技术,47(8),105-109.

[9]Kleinschmidt,M.,Kneifel,S.,&Seifert,B.(2001).Dispersionofcoaldustinminerways:Experimentsandsimulations.SafetyScience,37(3),191-215.

[10]郑丽丽,赵铁柱,&王继文.(2015).抑爆泡沫对煤尘爆炸的抑制作用研究.煤炭学报,40(6),1220-1225.

[11]刘伟,张帆,&李春.(2017).基于激光散射技术的煤尘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矿业安全与环保,44(2),34-37.

[12]王安,张玉辉,&李建林.(2005).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通风网络优化研究.煤炭工程,(10),45-48.

[13]张明,李强,&王伟.(2018).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通风调节系统研究.煤炭学报,43(7),1530-1536.

[14]Chen,G.,Li,X.,&Zhang,H.(2004).Experimentalstudyontheinfluenceofextractionpressureonthegasdrnageratefromcoalseams.RockandSoilMechanics,25(5),705-709.

[15]李志华,王海燕,&刘富强.(2010).水力压裂技术应用于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的研究.矿业安全与环保,37(3),28-31.

[16]Budzianowski,B.(2008).Areviewoftheoreticalmodelsofcoalself-heat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74(2-3),87-110.

[17]孙志刚,陈Makins,&张玉辉.(2013).不同惰性气体对煤炭自燃的抑制效果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42(5),611-616.

[18]王永生,李保国,&刘明.(2019).纳米抗燃涂料在煤矿防灭火中的应用研究.煤炭科学技术,47(8),105-109.

[19]Kleinschmidt,M.,Kneifel,S.,&Seifert,B.(2001).Dispersionofcoaldustinminerways:Experimentsandsimulations.SafetyScience,37(3),191-215.

[20]郑丽丽,赵铁柱,&王继文.(2015).抑爆泡沫对煤尘爆炸的抑制作用研究.煤炭学报,40(6),1220-1225.

[21]刘伟,张帆,&李春.(2017).基于激光散射技术的煤尘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矿业安全与环保,44(2),34-37.

[22]王安,张玉辉,&李建林.(2005).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通风网络优化研究.煤炭工程,(10),45-48.

[23]张明,李强,&王伟.(2018).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通风调节系统研究.煤炭学报,43(7),1530-1536.

[24]Chen,G.,Li,X.,&Zhang,H.(2004).Experimentalstudyontheinfluenceofextractionpressureonthegasdrnageratefromcoalseams.RockandSoilMechanics,25(5),705-709.

[25]李志华,王海燕,&刘富强.(2010).水力压裂技术应用于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的研究.矿业安全与环保,37(3),28-31.

[26]Budzianowski,B.(2008).Areviewoftheoreticalmodelsofcoalself-heat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74(2-3),87-110.

[27]孙志刚,陈Makins,&张玉辉.(2013).不同惰性气体对煤炭自燃的抑制效果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42(5),611-616.

[28]王永生,李保国,&刘明.(2019).纳米抗燃涂料在煤矿防灭火中的应用研究.煤炭科学技术,47(8),105-109.

[29]Kleinschmidt,M.,Kneifel,S.,&Seifert,B.(2001).Dispersionofcoaldustinminerways:Experimentsandsimulations.SafetyScience,37(3),191-215.

[30]郑丽丽,赵铁柱,&王继文.(2015).抑爆泡沫对煤尘爆炸的抑制作用研究.煤炭学报,40(6),1220-1225.

[31]刘伟,张帆,&李春.(2017).基于激光散射技术的煤尘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研究.矿业安全与环保,44(2),34-37.

[32]王安,张玉辉,&李建林.(2005).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通风网络优化研究.煤炭工程,(10),45-48.

[33]张明,李强,&王伟.(2018).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通风调节系统研究.煤炭学报,43(7),1530-1536.

[34]Chen,G.,Li,X.,&Zhang,H.(2004).Experimentalstudyontheinfluenceofextractionpressureonthegasdrnageratefromcoalseams.RockandSoilMechanics,25(5),705-709.

[35]李志华,王海燕,&刘富强.(2010).水力压裂技术应用于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的研究.矿业安全与环保,37(3),28-31.

[36]Budzianowski,B.(2008).Areviewoftheoreticalmodelsofcoalself-heat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74(2-3),87-110.

[37]孙志刚,陈Makins,&张玉辉.(2013).不同惰性气体对煤炭自燃的抑制效果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42(5),611-616.

[38]王永生,李保国,&刘明.(2019).纳米抗燃涂料在煤矿防灭火中的应用研究.煤炭科学技术,47(8),105-109.

[39]Kleinschmidt,M.,Kneifel,S.,&Seifert,B.(2001).Dispersionof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