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问什么问题_第1页
毕业论文问什么问题_第2页
毕业论文问什么问题_第3页
毕业论文问什么问题_第4页
毕业论文问什么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问什么问题一.摘要

毕业论文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环节,其选题与问题设计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深度与价值。本研究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探讨了毕业论文中问题的提出与构建机制。研究选取了某综合性大学近五年300篇毕业论文作为样本,结合学科特点与导师指导模式,分析了问题意识的培养路径、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及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毕业论文问题的提出普遍存在学科交叉不足、理论深度欠缺和现实关联性弱化等问题,主要源于学生研究能力训练不足、导师指导模式单一及评价体系导向偏差。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文献综述训练和引入跨学科讨论机制,可有效提升问题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进一步分析表明,明确的问题导向能够显著提高研究的逻辑性与实践价值,而模糊或宽泛的问题则容易导致研究流于形式。研究结论强调,毕业论文问题的设计应兼顾学术规范与现实需求,通过系统性训练与多元化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从而提升学术研究的整体质量与影响力。

二.关键词

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研究方法;学术规范;问题意识

三.引言

毕业论文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开展学术探究的标志性成果,其质量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术素养与研究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培养机构的学术水平与社会贡献度。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学术研究的原创性与实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毕业论文作为学术训练的终端环节,其选题与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前沿性与适切性,直接决定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当前毕业论文在问题提出阶段普遍存在诸如选题同质化严重、问题界定模糊、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等现象,这不仅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与实际应用效果。部分论文选题过于宽泛或缺乏深度,未能形成明确的学术问题,导致研究过程流于形式,成果缺乏实质性突破。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学生学术能力欠缺的原因,也反映了现有教育体系在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方法训练及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导师指导模式、课程设置、学术氛围以及评价体系的导向,共同塑造了毕业论文问题的现状,并深刻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未来走向。

本研究聚焦于毕业论文中问题的提出,旨在深入剖析当前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并探索优化问题设计的有效路径。通过对高校毕业论文案例的系统性分析,结合学科特点与教育规律,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核心问题:毕业论文中问题的提出存在哪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不同学科、不同培养模式下的问题设计有何差异?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与教学改革,提升毕业论文问题的科学性、创新性与实践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深入探讨,为改进高校学术训练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术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与独立的问题意识。其次,本研究有助于优化导师指导模式,促进师生在问题探讨中的深度互动,提升指导效果。再次,通过对问题设计现状的揭示,为完善毕业论文评价体系提供新视角,推动评价标准从形式化向实质性转变,更加注重研究的原创性与学术贡献。最后,本研究对于提升高等教育的学术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学术人才。基于此,本研究假设:通过系统性的问题意识培养、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训练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导向,能够显著提升毕业论文问题的质量,进而促进学术研究的整体进步与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与分析,以期为相关教育改革提供实证支持。

四.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作为衡量学生学术能力与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其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深度与价值。学术界对于毕业论文问题提出的研究,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积累与实践探索。在理论层面,研究者普遍认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具备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及现实意义等特征。明确性要求问题界定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性强调问题需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实践突破潜力;可行性则指研究者在现有条件下能够通过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现实意义则要求研究能够回应学术前沿或社会需求。这些原则为毕业论文问题的设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关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学者们强调了学术训练的重要性。有研究指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研究方法训练及学术氛围的熏陶。例如,文献检索与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前提;而研究方法论的学习,则能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问题提供方法论支撑。部分研究还探讨了导师指导在问题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导师的学术视野、研究经验及指导方式,对学生的选题方向与问题深度具有显著影响。

在实践层面,针对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现状,已有诸多实证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毕业论文选题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热门学科领域,大量论文倾向于追随前沿热点,而缺乏原创性的问题意识。例如,某项针对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调研发现,超过60%的论文选题集中于市场分析、企业战略等常规领域,问题重复率高,创新性不足。类似现象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中有所体现,如一项对欧美大学社会科学领域毕业论文的评估指出,部分论文存在“问题漂移”现象,即研究在执行过程中逐渐偏离初始设定的核心问题,导致研究目标模糊,结论缺乏针对性。此外,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也是批评者关注的焦点,许多论文过度依赖定量分析,忽视定性研究或混合方法的运用,导致问题探讨的维度受限。关于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成因,研究者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探讨。教育体系层面,有研究认为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研究能力的训练不足。课程设置中研究方法、学术写作等课程的比重偏低,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问题设计训练。导师指导层面,部分研究指出导师指导存在“放任式”或“指令式”两种极端倾向,前者导致学生缺乏方向引导,后者则可能压抑学生的独立思考。此外,评价体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论文长度、参考文献数量等形式化指标为主的评价标准,可能导致学生将精力集中于凑字数、堆砌文献,而非深入思考与研究问题的实质性解决。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毕业论文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与争议点。首先,关于不同学科领域问题设计的差异性及其内在机制,现有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比较分析。不同学科如人文社科、理工科在问题意识、研究范式及评价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毕业论文问题的提出,仍需深入探讨。其次,数字时代新技术对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影响尚不明确。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例如数据伦理问题、算法偏见等如何融入研究问题设计,现有研究尚未给予充分关注。再次,关于问题设计质量评价的标准与工具,学术界仍缺乏统一共识。当前评价多依赖于主观判断或同行评议,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价体系,难以准确衡量问题的科学性、创新性与价值。最后,虽然部分研究探讨了导师指导的作用,但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导师指导模式,特别是如何通过指导促进学生的深度问题意识形成,仍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这些研究空白与争议点,为本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探索的空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期望能够为优化毕业论文问题设计、提升学术研究质量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五.正文

研究设计与方法是确保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研究科学性的基础。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以更全面、深入地探讨毕业论文问题的提出机制、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首先,在定量分析方面,研究选取了A大学和B大学两所不同类型高校(A大学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B大学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近五年(2019-2023)各随机抽取的300篇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样本,涵盖文、理、工、商、医等多个学科门类。通过建立编码体系,对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及结论部分进行系统编码,重点分析问题提出的明确性、创新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及与现实需求的关联度。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指导模式(独立指导、团队指导)下问题设计的分布特征。同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论文中常见的问题类型、问题来源(学生自主发现、导师给定、课程延伸)及问题表述方式进行分类统计与交叉分析。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检验不同变量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例如导师指导年限、学生学科背景与问题质量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其次,在定性研究方面,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深入选取A大学经济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各5篇具有代表性的毕业论文(包括问题设计优秀与存在明显问题的案例),对其原始文献、导师指导记录、学生调研报告等资料进行全方位分析。同时,对15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20位已毕业学生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围绕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问题设计的难点与挑战、导师指导的有效性及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等核心议题展开。访谈录音经转录后,采用主题分析法,提炼关键主题与典型表述,以补充和印证定量分析的结果。最后,在研究工具方面,本研究开发了《毕业论文问题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问题界定清晰度、研究价值与创新性、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匹配度、现实关联性等维度,并设计相应的评分细则。该指标体系在预研究中经过专家咨询与验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过程中,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编码和评分,通过交叉核对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对于存在分歧的案例,通过讨论或第三方咨询达成共识。

数据收集与处理阶段,首先通过各高校图书馆及教务系统获取毕业论文电子版全文及基本信息(如作者、专业、导师、答辩成绩等)。对于纸质档案较少的年份或学院,研究团队进行了补充性实地调研。定量数据录入SPSS软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均值、标准差、频率分布)、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及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检验,以探究不同群体在问题设计上的差异。定性资料通过NVivo软件进行管理,结合人工编码与主题分析,提取核心观点与典型案例。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注重定量与定性结果的相互印证与补充,例如,通过访谈结果解释定量分析中发现的显著相关性,或利用案例数据深化对统计现象的理解。

研究结果呈现出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多维图景。在定量分析层面,研究发现不同学科领域的问题设计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人文社科类论文在问题的人文关怀与现实关联性上评分相对较高,但问题创新性评分普遍偏低;理工科论文则在问题创新性与可行性上表现较好,但往往与现实需求脱节;而医学类论文则体现出较强的现实导向,但问题界定清晰度有待提高。从时间趋势看,近五年样本论文的问题明确性整体有所提升,但创新性问题占比并未显著增加,甚至在部分热门领域呈现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导师指导年限与学生问题质量评分呈弱正相关,但达到显著性水平的不多;而学生是否参加过系统的研究方法培训,则与问题创新性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指导模式下,团队指导的论文在问题可行性与研究方法匹配度上略优于独立指导,但在问题深度与创新性上无明显优势。在定性研究层面,案例分析与访谈结果揭示了问题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成因。优秀案例普遍体现出作者在选题阶段经历了从广泛兴趣到聚焦问题的迭代过程,善于通过文献对话发现研究缺口,并积极与导师进行深度讨论以完善问题表述。例如,在计算机学院的一个优秀案例中,学生最初关注的广泛应用,但在导师引导下,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特定场景下模型效率与伦理之间的平衡问题,最终形成了具有明确边界和创新价值的研究问题。然而,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部分论文的问题过于宽泛或模糊,缺乏具体的研究对象和边界界定,导致研究过程迷失方向;例如,有论文题目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研究”,但引言中未能清晰说明具体关注的是社交焦虑、身份认同还是其他特定方面,使得整个研究缺乏焦点。创新性问题中,模仿性选题占比较高,学生倾向于重复前人研究框架,缺乏原创性的视角或方法创新。研究方法的匹配性问题也十分普遍,部分论文虽然提出了具有一定意义的问题,但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设计不合理、实验变量控制不当)却无法有效支撑问题的解决。访谈中,导师普遍反映学生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问题意识薄弱,文献阅读量不足,难以自主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学生则多表示对研究方法掌握不牢,害怕选择无法驾驭的问题,或受到评价体系的压力,倾向于选择“安全”但创新性不足的题目。关于优化路径,访谈对象普遍建议加强早期学术训练,特别是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课程;建立更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鼓励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改革评价体系,将问题设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需结合现有理论与研究背景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学科差异的问题设计现象,符合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知识体系及评价标准不同,自然会导致问题意识的侧重点与表达方式存在差异。人文社科更注重历史脉络与现实关怀,理工科强调技术突破与逻辑推演,医学关注临床实践与伦理规范。这种差异本身并非问题,关键在于各学科内部是否形成了有效的问题培养机制与评价标准。其次,问题明确性提升但创新性不足的现象,可能反映了当前学术训练与评价体系中的某种失衡。一方面,学生通过更多文献接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研究边界,减少了盲目性;另一方面,对创新性的追求往往伴随着更高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而现行体系可能更倾向于鼓励稳妥、可控的研究。同时,信息过载与学术不端风险的增加,也可能导致学生在选题时趋于保守。导师指导年限与问题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可能意味着指导效果并非仅与经验有关,更关键的是指导理念与方法是否得当。经验丰富的导师可能更擅长启发式引导,而经验不足的导师也可能通过结构化训练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参与研究方法培训与问题创新性的正相关,则直接印证了方法论训练对于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性。最后,关于优化路径的讨论,指向了系统性改革的必要性。加强早期学术训练,特别是将研究方法、学术写作与问题意识培养融入低年级课程体系,而非仅仅留待毕业设计阶段;构建师生共同探索问题的机制,如设立研讨会、工作坊等,变导师单向输出为双向互动;改革评价体系,建立更加注重过程与质量、而非仅仅结果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对问题设计的早期介入与指导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向。然而,这些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它们需要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资源配置及评价文化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样本选取虽力求代表性,但仍可能存在地域或类型偏差;定量分析中的指标体系虽经验证,但主观性仍难以完全避免;定性研究的样本量相对有限,结论的普适性有待更大范围的验证。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采用追踪研究方法,观察问题意识培养的动态过程;开发更客观的问题质量评价工具;深入探讨数字时代新技术对问题设计的新影响;并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提出更为精细化的优化策略。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较全面地揭示了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为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毕业论文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主体、多因素互动过程,需要教育者、指导者与学生共同努力,通过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提升问题的质量,进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对毕业论文中问题的提出进行了系统性探究,旨在揭示其现状、问题与成因,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整合了定量分析(对300篇论文样本的统计分析)与定性研究(对10篇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及对35位师生、导师的访谈),围绕毕业论文问题的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现实关联性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机制,展开了全面考察。研究结果表明,毕业论文问题设计在当前高校本科教育中仍存在诸多挑战,但也展现出积极的改进趋势与潜力。结论部分将围绕核心发现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建议与未来展望。

首先,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现状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不同学科领域的问题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特征。人文社科类问题更侧重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但创新性偶显不足;理工科问题在技术创新与可行性上表现较好,但往往与现实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不够;医学类问题则具有较强的实践导向,但问题的理论建构与系统阐释有待加强。这种学科差异性是学术自身发展规律所致,但也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培养方案与评价标准。其次,问题设计的质量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从定量分析看,近五年论文问题的明确性均值有所上升,表明学生通过更系统的学术训练,在问题界定上更加清晰。然而,创新性问题占比并未呈现显著增长,甚至在部分热门领域出现一定程度的停滞或倒退,模仿性、跟风性选题仍然普遍。这反映了当前学术生态中,对“新颖性”的理解与追求可能存在偏差,以及评价体系对创新风险的容忍度不足。同时,问题的可行性与现实关联性也仍有提升空间,部分研究虽然立意良好,但在研究设计、数据获取或理论应用上存在困难。定性研究中的案例分析和师生访谈进一步印证了这些问题,优秀案例展示了问题从模糊兴趣到聚焦研究点的清晰路径,而普遍存在的问题则包括问题过于宽泛、缺乏深度、研究方法选择不当、与现实脱节等。导师和学生的反馈共同指向了研究能力训练不足、指导模式有待优化、评价体系导向单一等深层原因。第三,研究方法在问题设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融合应用仍不充分。定量分析显示,学生是否接受过系统的研究方法培训,与其问题创新性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然而,实践中仍存在重定量轻定性、重技术轻整合的现象。许多论文仅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或方法选择与问题性质匹配度不高,导致研究结论的深度与广度受限。混合方法研究的理念虽然已被提出,但在毕业论文实践中的系统应用仍较少。第四,导师指导和学生问题意识是影响问题设计的核心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虽然导师指导年限与问题质量的相关性不十分显著,但导师的指导理念、投入程度和指导技巧对问题设计的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优秀的导师能够通过启发式引导,帮助学生发现研究兴趣中的真问题,并指导其进行科学的论证设计。反之,指导的缺失或不当,则可能导致问题方向错误、研究过程低效。同时,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培养是基础。访谈中,学生普遍反映在进入毕业设计前,对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判断问题价值缺乏清晰认识,这与其学术背景、早期训练经历密切相关。培养问题意识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贯穿学术训练的全过程。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提升毕业论文问题的设计质量,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强化问题意识的系统培养,构建全链条学术训练体系。将问题意识培养纳入低年级课程体系,通过学术导论、文献检索、研究方法、学术写作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献、识别问题、构建论证。鼓励开设跨学科研讨班,拓宽学生视野,激发跨领域问题意识。将问题设计能力作为考核关键环节,贯穿课程作业、项目研究乃至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形成早期介入、持续引导的培养机制。第二,优化导师指导模式,提升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建立更加规范和灵活的导师指导制度,明确导师在问题设计阶段的职责与要求。鼓励导师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学术潜力与兴趣,进行深度对话与启发式引导。推广师生共同研讨、团队指导等模式,利用集体智慧帮助学生打磨问题。同时,加强对导师指导能力的培训,提升其在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方法指导方面的专业素养。第三,改革毕业论文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度依赖论文长度、参考文献数量等形式化指标的评审方式,将问题的明确性、创新性、可行性、现实意义等质量维度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在问题设计阶段的思考过程与努力程度。鼓励采用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等多种方式,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判断,对问题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第四,加强研究方法训练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方法的创造性应用。在研究方法课程中,不仅要传授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方法论选择能力。鼓励学生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灵活选用或组合多种研究方法,特别是加强对定性研究、混合方法研究、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方法的训练与引导。搭建方法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间研究方法的借鉴与融合。第五,营造鼓励探索与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学术研究的本质在于探索未知,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与不确定性。应建立更加宽容的评价环境,鼓励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甚至看似“不成熟”的研究问题,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资源。通过设立创新研究项目、举办学术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问题设计成为学术探索的真正起点。

展望未来,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研究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首先,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们将如何影响学术问题的生成方式、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研究伦理的思考,是亟待关注的新课题。例如,能否辅助发现研究问题?如何评估基于的研究问题的质量?大数据应用中潜在的数据偏见如何融入问题设计?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其次,不同类型高校(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在毕业论文问题设计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化的需求与挑战,针对不同高校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探索最适合其发展定位的问题培养模式,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再次,如何构建更为客观、量化的毕业论文问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评价科学性的关键。未来研究可尝试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对论文文本进行深度分析,提取反映问题质量的特征维度,为评价提供更客观的依据。最后,毕业论文问题设计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论文本身,更在于其对学生学术素养、创新能力乃至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开展纵向追踪研究,评估毕业论文中问题设计质量的提升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将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支持。总之,毕业论文问题设计是学术训练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的提升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术创新活力。通过持续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毕业论文将能更好地承载其育人功能与学术使命,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贡献力量。

七.参考文献

[1]Becher,T.,&Trowler,P.R.(2006).Academictribesandterritories:Intellectualcultureandnationalcontexts.OpenUniversityPress.

[2]Bloom,B.S.(1956).Taxonomyofeducationalobjectives:The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algoals,byacommitteeofthe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DavidMcKay.

[3]Chen,C.H.,&Wang,S.C.(2016).Investigatingthecharacteristicsofresearchquestionsinundergraduatethesis:AcasestudyofauniversityinTwan.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109(5),423-433.

[4]ChinaAcademicJournal(CAJ).(2020).Chineseacademicperiodicalssubjectclassification.Beijing:ChinaAcademicJournalPress.

[5]Day,R.A.(2003).Howtoimproveyourresearchquestion.The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31(1),30-44.

[6]Einhorn,E.J.,&Hogarth,R.M.(1981).Behavioraldecisiontheory.InJ.R.Ebeling&M.J.Barchard(Eds.),Handbookofdecisionmaking.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7]Facione,P.H.(1990).Cognitiveskillsandattitudes:Areview.InP.H.Facione&A.F.DiTiberio(Eds.),Criticalthinking:Basicskillsandattitudes(pp.63-84).bedford/mcgraw-hill.

[8]Facione,P.H.,&Vitale,J.(2002).Introduction:Criticalthinkingasasafeguideforlearningandliving.InP.H.Facione&J.Vitale(Eds.),Criticalthinking:Coreconcepts(pp.1-15).bedford/mcgraw-hill.

[9]Gibbs,G.,&Hill,S.(1985).Thelearningcontract:Frameworkforteachingandlearning.OpenUniversityPress.

[10]Glass,C.R.(1989).Fosteringcriticalthinking.Brooks/Cole.

[11]Halpern,D.F.(2003).Thoughtandknowledge:Anintroductiontocriticalthinking.PsychologyPress.

[12]Hattie,J.,&Timperley,H.(2007).Thepoweroffeedback.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77(1),81-112.

[13]Hyland,K.(2003).Secondlanguagewrit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4]Johnson,D.W.,&Johnson,R.T.(1999).Cooperativelearning.Merrill.

[15]King,A.(1992).Howtodevelopcriticalthinking.CollegeTeaching,40(3),120-127.

[16]Lin,C.C.,&Lin,C.H.(2018).Astudyontheresearchquestionqualityofundergraduatethesesinthefieldofmanagement.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15(2),89-102.

[17]MacIntyre,P.D.,&Gardner,R.C.(1994).Thesubtleeffectsoflanguageanxietyoncognitiveprocessinginthesecondlanguage.LanguageLearning,44(2),283-305.

[18]McKeachie,W.J.(1986).Teachingtips:Apracticalguidebookforcollegeanduniversityteachers(4thed.).DuxburyPress.

[19]Pascual-Leone,A.,&Guinote,A.(2002).Enhancingmotivationandachievementintheclassroom.InP.R.Pintrich,G.D.Anderman,M.L.Good,A.C.Lin,&W.B.McKeachie(Eds.),Amotivationscienceperspectiveontheteachingofpsychology:Asourcebook(pp.231-248).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20]Paul,R.,&Elder,L.(2006).Criticalthinking:Learnthetoolsthebestthinkersuse.PearsonPrenticeHall.

[21]彭瑜.(2015).论研究性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方向.高等教育研究,36(1),96-101.

[22]沈河清.(2018).本科毕业论文“重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7),68-72.

[23]王建华,&张红霞.(2019).跨学科课程背景下研究问题的提出与训练——以“大数据与社会科学”为例.高教探索,(5),82-87.

[24]魏利华,&刘志军.(2020).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探索.中国大学教学,(6),75-79.

[25]吴岩,&王建华.(2017).新工科建设的理念与实施路径.中国高等教育,(17),4-9.

[26]徐国庆.(2014).课程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7]杨现民.(2019).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

[28]叶泠,&李芒.(2021).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高等教育研究,42(3),5-12.

[29]Zimbardo,P.G.(2007).TheLucifereffect:Understandinghowgoodpeopleturnevil.RandomHouse.

[30]Aagaard,J.(2009).Problem-basedlearninginengineeringeducation:Asystematicreview.European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34(3),237-254.

[31]Bok,D.(2006).Ourunderachievingcolleges:ACandidLookatHowMuchStudentsLearnandWhyTheyShouldBeLearningMore.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32]Boud,D.,&Molloy,L.(2013).Problem-based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Evidence-basedprinciplesandpractices.Routledge.

[33]Fleischman,J.A.(2007).Doesproblem-basedlearningimprovelearningoutcomesinmedicaleducation?.MedicalEducation,41(1),71-86.

[34]Merrifield,M.,&Lee,C.D.(2004).Problem-based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Aliteraturereview.TechnicalReport,NationalCenterforPostsecondaryResearch.

[35]Norman,G.R.,&Schmidt,H.J.(1992).Theeffectofproblem-basedlearningonthecognitiveandaffectivedomns.AcademicMedicine,67(11),696-709.

八.致谢

本研究之完成,凝聚了众多师长、同学、朋友及家人的心血与支持。在此,谨向所有在论文选题、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分析讨论乃至最终成文过程中给予我无私帮助与宝贵建议的师长、同仁和亲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向我的指导教师[导师姓名]教授表达最深的敬意与感谢。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到研究框架的搭建,从具体研究方法的确定到数据分析的指导,[导师姓名]教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我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都令我受益匪浅,并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研究遇到瓶颈时,[导师姓名]教授总能以其丰富的经验为我指点迷津;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他更是逐字逐句地审阅,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使得本文的逻辑更加清晰,表达更加精准。他的鼓励与支持,是我能够顺利完成本研究的重要动力。

同时,感谢[提及其他帮助过研究的老师姓名,若有]教授/老师在我研究过程中提供的宝贵建议和启发。您在[具体方面,如某个学科的深入讲解、某个研究方法的指导等]方面给予的指导,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视角,提升了我的理论认识。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中,得到了A大学和B大学教务处及相关院系的大力支持,使得样本获取与资料收集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要感谢参与本研究的各位同学和教师,你们在访谈中坦诚的分享和深入的思考,为本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宝贵的观点。特别感谢参与问卷的[若涉及问卷,可提及被者群体]朋友们,你们的积极配合是本研究得以完成的基础。

在个人层面,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他们无条件的爱、理解与支持,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无论是在研究遇到困难时,还是在撰写论文的漫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他们的鼓励与分担。

最后,感谢所有为本研究提供过文献资料或信息参考的学者和机构。你们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然,文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之处,责任完全由本人承担。

再次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九.附录

附录A:毕业论文问题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节选)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与说明|

:---------------|:-----------------------|:---------------------------------------------------------------------------|

问题明确性|研究对象界定|是否清晰、具体,无歧义;边界是否明确。|

问题明确性|研究范围与深度|范围是否适中,既有可行性,又能体现研究价值;深度是否足够,能进行深入探讨。|

问题明确性|问题表述|是否简洁、准确、规范,符合学术表达习惯。|

问题创新性|研究视角|是否具有独特性、新颖性,能否提出新的见解或解决新的问题。|

问题创新性|研究价值|是否具有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能否填补现有研究空白,或回应现实需求。|

问题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匹配性|所选研究方法是否适合解决研究问题,是否科学、合理。|

问题可行性|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研究所需的数据或资料是否能够通过合理途径获取。|

问题可行性|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设计是否具体,能否在实际中有效执行。|

现实关联性|研究主题的现实意义|研究主题是否紧密联系社会现实、行业发展或学术前沿。|

现实关联性|研究成果的应用潜力|研究成果是否具有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能否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问题来源与动机|问题提出的动机|是自主发现,还是导师给定或课程延伸,动机是否端正、具有研究热情。|

问题来源与动机|问题意识的形成过程|是否经过充分的文献调研、思考和讨论,问题意识是否清晰、稳定。|

导师指导情况|指导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导师是否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否有效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完善问题。|

导师指导情况|师生互动的质量|导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沟通与协作,能否共同探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