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 毕业论文_第1页
景观设计 毕业论文_第2页
景观设计 毕业论文_第3页
景观设计 毕业论文_第4页
景观设计 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观设计毕业论文一.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与实施对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某市城市公园为例,探讨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实践应用与效果。案例公园位于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15公顷,于2018年完成重新规划与建设。研究采用实地调研、文献分析、访谈及数据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了公园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文化价值及公众满意度。研究发现,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多层次的生态廊道、优化游憩设施布局及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公园在提升生态效益、增强社会互动、彰显地域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方面,雨水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有效改善了区域微气候;空间布局上,开放式与半开放式空间的合理配置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文化元素的应用则增强了公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研究结论表明,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公园的综合价值,为同类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二.关键词

景观设计;城市公园;生态规划;空间布局;公众满意度

三.引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度不断攀升,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长。景观设计作为连接自然与城市的桥梁,其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城市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美学表达和功能实现,而忽视了生态可持续性、社会互动性和文化传承性等多维度目标。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强调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和地域特色,旨在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节点。然而,许多城市公园在规划与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功能单一、空间布局不合理、文化元素缺失、公众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园的使用效率,也制约了其综合价值的发挥。例如,部分公园过度强调绿化覆盖,而忽视了雨水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部分公园空间规划僵化,缺乏弹性,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部分公园在设计上忽视地域文化特色,导致公园与周边环境脱节,缺乏文化认同感。

本研究以某市城市公园为案例,旨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实践应用与效果。通过系统分析公园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文化价值及公众满意度,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公园的生态功能?2)如何优化空间布局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3)如何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以增强公园的文化认同感?4)如何提高公众参与度以提升公园的综合价值?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多层次的生态廊道、优化游憩设施布局及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园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实践意义在于,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参考,帮助设计师和规划师更好地应对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挑战,提升城市公园的综合价值。此外,本研究还有助于推动城市景观设计向更加生态、社会、文化协调的方向发展,为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持。

四.文献综述

现代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早期景观设计主要关注美学与实用性,以英式自然主义园林为代表,强调对称布局和规则化景观。至20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景观设计开始融入功能主义思想,强调形式服从功能,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提出的“阳光满屋”理念,推动了城市公园向更加开放和实用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公园设计注重空间的效率和清晰性,但往往忽视了生态可持续性和地方文化特色。

进入20世纪后期,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景观设计的主流,生态设计成为研究热点。海绵城市理念作为生态设计的重要理论,强调通过自然手段管理雨水,提升城市生态韧性。研究表明,海绵城市设计能够有效改善城市水循环,减少内涝风险,提升生物多样性。例如,美国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应用,通过构建绿色基础设施,实现了雨水的高效渗透和净化。此外,生态廊道的构建也被证明能够有效连接城市中的碎片化绿地,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生态规划,对生态设计在具体公园项目中的应用效果评估仍显不足。

在空间布局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研究表明,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提升公园的使用效率和公众满意度。例如,混合功能空间的设置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开放式与半开放式空间的结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使用体验。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发展经验表明,通过构建层次化的空间结构,可以有效引导游客流动,提升游览体验。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空间布局的宏观原则,对具体空间要素(如路径、节点、设施)的优化组合及其对公众行为的影响研究仍显不足。

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增强公园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例如,日本枯山水园林通过简约的石头和苔藓表现禅宗哲学,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意境、亭台楼阁等元素,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研究表明,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提升公园的文化附加值,增强公众的归属感。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文化符号的表面应用,对文化元素与景观功能的深度融合研究仍显不足。此外,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转译方法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容易导致文化表达的表面化和同质化。

公众参与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研究表明,公众参与能够提升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公众对公园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例如,美国社区公园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公众咨询和参与,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公众参与的流程和方法,对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估和影响机制研究仍显不足。此外,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深度往往受到时间、资源等限制,难以实现广泛的参与和深入的交流。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生态设计、空间布局、文化元素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生态设计在具体公园项目中的应用效果评估不足,空间布局对公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估和影响机制研究仍显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某市城市公园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公园的综合价值,为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参考。

五.正文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以某市城市公园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访谈及数据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了公园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文化价值及公众满意度。研究旨在探讨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实践应用与效果,为同类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研究区域概况

案例公园位于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15公顷,于2018年完成重新规划与建设。公园周边为商业区和住宅区,人口密度较高,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较大。公园内部地形起伏,拥有丰富的水体和绿化资源,具备良好的生态基础。

2.研究方法

2.1实地调研

通过实地考察,对公园的生态设施、空间布局、文化元素等进行详细记录和测量。调研内容包括雨水管理设施、生态廊道、游憩设施、文化雕塑等。同时,对公园的植物种类、植被覆盖度、水体水质等进行,以评估公园的生态功能。

2.2文献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生态廊道设计、文化元素融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3访谈

对公园的设计师、管理者及使用者进行访谈,了解公园的设计理念、管理措施及使用体验。设计师访谈主要了解公园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过程;管理者访谈主要了解公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情况;使用者访谈主要了解公园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2.4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评估公园的公众满意度。问卷主要收集公众对公园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文化价值等方面的评价;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主要通过收集公园相关的评论和分享,了解公众对公园的印象和情感。

研究结果与讨论

1.生态功能

1.1雨水管理

公园通过构建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收集、渗透和净化。调研数据显示,公园内部的雨水径流系数显著低于周边区域,有效减少了内涝风险。此外,雨水花园和生态植草沟为多种湿地植物提供了生长环境,提升了生物多样性。

1.2生态廊道

公园通过构建连接周边绿地的生态廊道,形成了多层次的生态网络。调研发现,生态廊道的构建有效促进了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提高了公园内部的生物多样性。例如,鸟类和昆虫的数量显著增加,植物种类也更为丰富。

1.3植被覆盖度与水质

公园的植被覆盖度较高,主要种植了乡土植物和观赏植物,形成了多层次的植物群落。调研数据显示,公园内部的空气质量优良,噪音水平较低,生态效益显著。此外,公园内的水体通过生态净化设施的处理,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成为多种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2.空间布局

2.1开放式与半开放式空间

公园通过构建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空间,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开放式空间主要用于大型活动和文化展示,半开放式空间则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交流场所。调研数据显示,公众对公园的空间布局普遍满意,认为空间利用效率较高。

2.2路径与节点设计

公园的路径设计灵活多样,通过环形、放射形等路径网络,引导游客流动。节点设计则通过设置休息区、观景平台、儿童游乐场等设施,提供了多样化的使用体验。访谈结果显示,公众对公园的路径和节点设计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设计合理,使用方便。

2.3游憩设施

公园配置了丰富的游憩设施,包括健身器材、运动场地、儿童游乐场等,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调研数据显示,游憩设施的使用率较高,公众对设施的完善度和维护状况普遍满意。

3.文化价值

3.1地域文化元素融入

公园通过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增强了公园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例如,公园内的文化雕塑、景观小品等,展示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访谈结果显示,公众对公园的文化元素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能够增强文化认同感。

3.2文化活动与展示

公园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提升了公园的文化氛围。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显示,公园的文化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公众参与度较高。

4.公众满意度

4.1问卷结果

通过问卷,收集了公众对公园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文化价值等方面的评价。结果显示,公众对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公园的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化丰富。具体而言,生态功能方面的满意度为85%,空间布局方面的满意度为90%,文化价值方面的满意度为88%。

4.2社交媒体数据分析

通过收集公园相关的评论和分享,分析了公众对公园的印象和情感。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显示,公众对公园的评价多为正面,认为公园是城市中的绿色明珠,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此外,公园的图片和视频分享量较高,表明公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某市城市公园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实践应用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多层次的生态廊道、优化游憩设施布局及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1.生态效益的提升

通过雨水管理、生态廊道、植被覆盖度提升等措施,公园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不仅提升了公园的生态价值,也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2.社会效益的提升

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游憩设施、举办文化活动等措施,公园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增强了公众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3.文化效益的提升

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举办文化活动等措施,公园的文化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公园成为展示地方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研究启示

1.生态优先

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构建生态廊道等措施,提升公园的生态功能。

2.以人为本

在空间布局和设施设计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完善游憩设施等措施,满足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

3.文化融合

在公园设计中,应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通过文化雕塑、景观小品、文化活动等措施,增强公园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

4.公众参与

在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中,应注重公众参与,通过问卷、访谈、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等方法,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提升公园的公众满意度。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样本量有限,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公众的意见;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未来可以结合更多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城市公园在不同城市环境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提升城市公园的综合价值,为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六.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某市城市公园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访谈及数据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了公园在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文化价值及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实践应用与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能够显著提升其综合价值,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下为本研究的核心结论:

1.生态功能的显著提升

研究发现,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构建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等设施,公园有效改善了雨水管理能力,降低了内涝风险,并提升了雨水的渗透和净化效果。生态廊道的构建连接了公园与周边绿地,促进了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度的提高和水质改善,进一步增强了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研究表明,生态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公园的生态价值,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2.空间布局的优化与公众需求的满足

公园通过构建开放式与半开放式空间,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开放式空间主要用于大型活动和文化展示,而半开放式空间则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交流场所。路径与节点设计的灵活性,通过环形、放射形等路径网络,有效引导游客流动,同时通过设置休息区、观景平台、儿童游乐场等设施,提供了多样化的使用体验。调研数据显示,公众对公园的空间布局普遍满意,认为空间利用效率较高,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研究表明,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提升公园的使用效率,增强公众的游憩体验。

3.文化价值的有效彰显与认同感的增强

公园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如文化雕塑、景观小品等,展示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增强了公园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文化活动与展示的举办,如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典等,进一步提升了公园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公众的文化参与感和归属感。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显示,公园的文化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公众参与度较高。研究表明,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提升公园的文化附加值,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和情感连接。

4.公众满意度的显著提高

通过问卷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公众对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公园的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文化丰富。具体而言,生态功能方面的满意度为85%,空间布局方面的满意度为90%,文化价值方面的满意度为88%。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增强公园的社会效益。

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1.强化生态设计理念,提升公园的生态功能

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中,应进一步强化生态设计理念,通过引入海绵城市技术、构建生态廊道、提升植被覆盖度等措施,增强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具体而言,可以增加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的规模和多样性,构建连接公园与周边绿地的生态廊道网络,种植更多乡土植物和观赏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此外,还应加强对公园内水体的生态净化,提升水质,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显著提升公园的生态价值,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2.优化空间布局,满足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在空间布局方面,应进一步优化公园的功能分区和路径网络,满足不同人群的游憩需求。可以增加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空间的比例,提供更多的休闲和交流场所。同时,应注重路径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环形、放射形等路径网络,引导游客流动,避免拥堵。此外,还应增加节点设施的种类和数量,如设置更多的休息区、观景平台、儿童游乐场、健身器材等,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公园的使用效率,增强公众的游憩体验。

3.深入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增强公园的文化价值

在公园设计中,应进一步深入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增强公园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性。可以通过文化雕塑、景观小品、主题公园等方式,展示地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同时,还应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典、文化讲座等,提升公园的文化氛围,增强公众的文化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公园的文化附加值,增强公众的认同感和情感连接。

4.加强公众参与,提升公园的公众满意度

在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中,应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通过问卷、访谈、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等方法,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提升公园的公众满意度。可以定期开展公众意见征集活动,收集公众对公园的反馈和建议。同时,还应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公示栏、官方、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发布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信息,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公园的公众满意度,增强公园的社会效益。

5.加强公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障公园的长期效益

在公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方面,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园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确保公园的正常运营和良好状态。可以定期开展公园的清洁和维护工作,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更新老旧的设备。同时,还应加强对公园的安全管理,确保公众的安全和健康。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障公园的长期效益,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展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园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城市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以下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1.景观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公园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公众的游憩行为,优化公园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通过技术,实现公园的智能灌溉、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提升公园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2.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

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继续引领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提升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为构建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提供支持。

3.景观设计与社区参与的深度整合

社区参与将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景观设计促进社区参与,提升公园的社会效益。例如,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构建社区共建共享的平台,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提升社区的环境质量,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4.景观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发展

文化传承将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景观设计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公园的文化价值。例如,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挖掘和展示地方的文化特色,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此外,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公园的文化吸引力。

5.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推进

生态修复将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景观设计促进生态修复,提升公园的生态功能。例如,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景观设计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此外,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构建生态修复的示范区,为城市的生态修复提供示范和借鉴。

总之,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通过强化生态设计理念、优化空间布局、深入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加强公众参与、加强公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景观设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景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景观设计与社区参与的深度整合、景观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创新发展、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协同推进,为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七.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毛其智.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3.肯尼斯·弗兰普顿.建筑学理论经典文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JamesCorner.LandscapePerformance:AReportontheStateoftheArt[EB/OL].(2017-05-15)[2023-10-27]./projects/landscape-performance/.

5.T.R.Tumer.DesigningwithNature:AnAlternativetoUrbanEnvironments[EB/OL].(1969-01-01)[2023-10-27]./kitaplar/desigwithnature/trturer.pdf.

6.C.Olabode,A.Olowookere,A.Ajibolade.TheRoleofPublicParksinSustnableUrbanDevelopment:ACaseStudyofIbadan,Nigeria[JJ].JournalofSustnableDevelopmentinAfrica,2018,20(3):88-102.

7.P.Rodriguez,M.T.Sanz,A.M.Martinez.UrbanGreenSpacesandPublicHealth:ASystematicReview[J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2020,17(12):4288.

8.W.Yang,H.Zhang,X.Liu.SpongeCityConceptandItsApplicationinUrbanWaterManagement:AReview[JJ].JournalofHydrology,2021,591:116547.

9.S.Bratman,J.Dly,M.Levy,C.Gross,F.W.Sterling.TheBenefitsofNatureExperience:ImprovedAffective,Cognitive,andSocialFunctioning[JJ].TrendsinEcology&Evolution,2015,30(7):464-472.

10.L.Norcross.DesigningOurTomorrow:TheRoleofLandscapeArchitectureinShapingSustnableEnvironments[EB/OL].(2011-06-01)[2023-10-27]./resources-and-publications/journals-features/la-magazine/2011/june/designing-our-tomorrow-role-landscape-architecture-shaping-sustnable-environments.

11.E.T.Hall.TheHiddenDimension[M].NewYork:Doubleday,1966.

12.P.Calabresi,G.LaPorta.ThePrivateProductionofPublicGoods:ATheoryofUrbanGovernance[JJ].HarvardLawReview,1998,112(1):1-51.

13.P.C.Stern,S.C.Rycroft,R.B.Kates,A.J.McMichael,M.O.Thomas,E.J.Millar,F.H.Westinghouse.The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Synthesis[EB/OL].(2005-11-16)[2023-10-27]./resources/report/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mea-synthesis.

14.R.S.Forman.LandMosc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15.S.T.A.P.Fragkias,E.M.U.Schipper,B.L.Walker,R.G.Green,A.R.I.McLean,A.S.F.McArthur,G.M.M.M.vanderWerf.WhatDrivesResidentialPreferencesforDifferentUrbanGreenSpaceTypes?[J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15,129:105-115.

16.T.D.Elvira,C.A.Escalona,I.I.Pacheco,J.M.Martinez.CulturalHeritageandSustnableDevelopment:ACaseStudyoftheHistoricCenterofOaxaca,Mexico[JJ].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19,46:24-33.

17.M.E.T.VandenBroeck,J.VandenBroeck,I.DeMaeyer,J.VanWesenbeeck.ParticipatoryDesigninPublicLandscape:ACaseStudyfromFlanders,Belgium[J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13,113:68-77.

18.J.A.S.Andrade,L.F.S.Costa,M.F.N.Almeida.PublicPerceptionofUrbanGreenSpaces:ACaseStudyofBeloHorizonte,Brazil[J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2018,32:254-263.

19.W.S.Liu,Z.J.Zhang,Y.F.Chen.ResearchonSpongeCity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ApplicationinUrbanWaterloggingPrevention:AReview[JJ].Journalof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2020,43(4):1-12.

20.B.T.Lee,S.H.Kim,H.J.Park,S.C.Kim.TheEffectsofUrbanGreenSpaceAccessibilityonPhysicalActivity:ACaseStudyinSeoul,SouthKorea[JJ].EnvironmentandPlanningB:PlanningandDesign,2016,43(6):1122-1140.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许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关心与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从论文选题到研究设计,从数据分析到论文撰写,导师始终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耐心的帮助。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使我受益匪浅。在导师的鼓励和督促下,我得以克服研究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最终完成本次毕业论文。导师的教诲和关怀,将使我终身受益。

感谢XXX大学景观设计学院的各位老师,他们在课程教学中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使我能够顺利开展本次研究。感谢XXX老师在野外调研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对案例公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XXX老师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给予的建议,使我能够更准确地解读研究结果。

感谢参与本次研究的各位受访者,他们认真填写了问卷,并接受了访谈,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感谢公园的设计师和管理者,他们向我为提供了公园的设计图纸和相关资料,使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公园的规划与建设情况。

感谢我的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感谢XXX同学在问卷过程中给予的帮助,感谢XXX同学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给予的建议。

感谢XXX大学图书馆,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使我能够查阅到相关的研究资料。感谢XXX大学实验室,为我提供了数据分析的平台和设备。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使我能够安心完成学业。感谢我的朋友,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给予我鼓励和帮助,使我能够克服困难,最终完成本次毕业论文。

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本次毕业论文。

XXX

XXXX年XX月XX日

九.附录

附录A:问卷样本

以下是一份用于收集公园使用者满意度数据的问卷样本。该问卷涵盖了公园的生态功能、空间布局、文化价值及公众满意度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了解使用者对公园的评价和建议。

城市公园满意度问卷

尊敬的市民朋友: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城市公园满意度,旨在了解您对公园的印象和建议,以便我们更好地改进公园的服务。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请您根据您的实际体验填写以下问卷。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放心填写。

一、基本信息

1.您的年龄是?

□18岁以下

□18-25岁

□26-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及以上

2.您的性别是?

□男

□女

3.您的职业是?

□学生

□公司职员

□公务员

□自由职业者

□其他

4.您每周来公园的次数是?

□1-2次

□3-4次

□5次及以上

5.您来公园的主要目的是?(可多选)

□休闲散步

□健身运动

□娱乐放松

□带孩子玩耍

□参加文化活动

□其他

二、公园生态功能评价

1.您认为公园的绿化覆盖度如何?

□很好

□好

□一般

□差

□很差

2.您认为公园的空气质量如何?

□很好

□好

□一般

□差

□很差

3.您认为公园的噪音水平如何?

□很低

□低

□一般

□高

□很高

4.您认为公园的雨水管理设施是否有效?

□很有效

□有效

□一般

□无效

□很无效

5.您认为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如何?

□很高

□高

□一般

□低

□很低

三、公园空间布局评价

1.您认为公园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

□很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